第六章 汉代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法治思想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法治思想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法治思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和法治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同时也注重法治思想的发展和运用。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握军队、财政和司法等各个方面的大权。

他们通过严密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设立各级官员来负责不同的职责。

这一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在汉朝,法治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汉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汉律》、《汉仪》等,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汉朝也重视法律的适用和执行,设立了司法机构,如御史台和廷尉等,来监督官员的行为,保证法律的公正和执行。

汉朝的法治思想还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汉朝注重依法治国,尊重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汉朝的皇帝和官员都会参考法律法规,依法行事。

他们尊重法律的平等和公正原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法治思想的贯彻实施,使得汉朝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和公正。

此外,汉朝还重视法学的研究和发展。

汉朝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法学家,如贾谊、孔安国等,他们通过研究和论述法律问题,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法治理论,如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等。

这些理论不仅为汉朝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对后世的法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法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法治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则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汉朝的法治思想在治国理政和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5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例如:“君为阳,臣为阴; 例如: 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 妻为阴” B.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 B.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 “阴兼于阳”,阳制约阴。 阴兼于阳” 阳制约阴。 C.在具体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C.在具体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在具体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 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 臣者君之合”。 臣者君之合”
“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具体言之:重农贵粟 ;轻刑罚;倡 具体言之: 轻刑罚; 四维(礼义廉耻)。 四维(礼义廉耻)。
二、贾谊尊仁义与 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 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 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 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 强弱有位,礼之数也” 贵贱、尊卑要通过“名号”、 “ 等级”、 “ 势力”、 贵贱 、 尊卑要通过 “ 名号 ” 等级 ” 势力 ” “ 衣服”、 “ 号令”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证。“ 高 衣服 ” 号令 ” 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证 。 下异,则名号异”, 于是在旗章、符瑞、礼宠、秩序、 下异 , 则名号异 ” 于是在旗章 、 符瑞 、 礼宠、 秩序 、 冠履、衣带、环佩、车马、妻妾、宫室、床席、器皿、 冠履 、 衣带 、 环佩、 车马 、妻妾 、 宫室 、 床席、 器皿 、 饮食、祭祀、死丧等方面均有差异。 饮食、祭祀、
二、李斯法家思想的极端发展
二、督责之术
“(俭节仁义之士、谏说论理之臣、列士 俭节仁义之士、谏说论理之臣、 死节之行)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 死节之行)故明主能外此三者, 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 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 势重也。……故能荤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 势重也。 之敢逆“。 之敢逆“ “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 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 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者也,能独 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者也, 断而深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断而深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5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5第六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9
二、贾谊尊仁义与 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重民思想与仁义之政
《留梁之人贾
“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治下怀,,谊 安传王但二(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
策颂太遭十公
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
》千傅老岁元 等古,臣为前
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
。 的 三 反 文帝 0
4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5
道家黄老派: 崇尚黄帝老子,积极主治。
曹参:(盖公)“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
1、法令既定,遵而勿失。 2、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3、静勿扰民,治在无为。
萧何为法,顜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
陈平:“宰相者上佐天资理阴阳,顺四时,
之治 贾《 邦 ,之 :诗 :
“国以道德为上,
文乎
行以仁义为本”
武? 并且
——关键在于解决德与刑的关系:用 汤
“秦二世尚刑而亡”。
,、 长武
“秦以刑罚为巢, 故有覆巢破卵之患” 。
久逆 之取 术而
也以
。顺

“ 居 马 上 得 之 , 宁 可 以 马
》 、 《 书 》 ! ”
“ 乃 公 居 马 上 而
饮食、祭祀、死丧等方面均有差异。
——“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12
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独尊儒术”与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
13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
1、汉武帝与窦太后的治术之争 2、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而且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思想大一统成为社会的主流,体现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介绍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标志是儒学的确立。

汉初刘邦实施的“舍伍政策”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选拔儒学士人。

汉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儒家思想来统一社会思想,塑造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且继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大一统在哲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还有其他学派活跃。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君主仁政。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追求自然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无为而治”。

而墨家强调爱民、尚同,主张普惠平等,反对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

尽管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汉代主流思想理念在不同学派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都以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为核心。

三、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思想大一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儒家经典成为文人们的创作基础,注重道德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

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司马迁、刘向等,在历史、诗词、辞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艺术方面,汉代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弘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在宗教方面,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表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通过儒学的确立和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汉代统一了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儒、道、墨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体现了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而且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朝建立之初便开始形成独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以下是对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总结。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汉代秉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的儒家经典被重新推崇,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当时的君主汉高祖刘邦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降低税收、恢复封建制度和减少农民兵役等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同时,他还将原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贵族重新集中到都城。

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是政治、经济、文化都集中在中央,将地方党羽削弱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汉代实行了秦朝延续下来的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商业制度。

这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方面。

因为国家实行降低税收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手工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生产力大大提高。

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织品交换得到了促进,物资的流通更加便利,这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支持。

三、思想方面在思想方面,儒家思想是汉代最主要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经典被重新推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并作为国家的正统和道德准则。

这种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汉代政治和社会的运作。

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需要守住这些价值观,并致力于实践。

儒家还提倡了君主制度,认为君主应该以智德周全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此外,道教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它弘扬的修身养性的思想在汉代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文化方面在文化方面,汉代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成就。

汉武帝时期,汉朝汉字经过了一次繁荣和发展,并固定了目前中国使用的基本字形。

这方面的成就源于当时的历史记录和文学艺术等。

例如,史学著作《汉书》和《汉宣传》,享有盛誉;文学作品如《赋》、《诗经》、《楚辞》等也在汉代得到了繁荣。

此外,医学、酿酒、造纸等各个领域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综上所述,汉代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成就。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时期(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和经济变革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状况进行总结。

在政治思想方面,东汉时期的主要政治哲学是儒家思想。

东汉朝廷非常注重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和《礼记》。

这些经典被视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指南。

朝廷高度重视儒家的道德原则,尊重师长,守礼法,强调忠诚和孝道等观念。

当时的皇帝还设立了一个学府,即国子监,培养儒学士人,并制定了科举制度,用以选拔政府官员,以进一步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在经济方面,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技术有所提升,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同时,东汉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的兴起,商品需求量大增,商人纷纷涌入市场,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手工业方面,陶瓷、铁器、丝织品等产业逐渐兴起,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工匠和艺术家。

然而,东汉时期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经济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土地集中问题。

由于战争和政治变动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富豪和地方势力所垄断,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佃农或流民。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

此外,税收负担加重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

由于战争灾害和财政困难,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税收征收,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这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抑制,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在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的变革,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家思想和黄老学派的兴起。

道家思想强调隐居、宇宙和人道之间的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心灵的平静。

黄老学派则更加强调逍遥和自然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在和谐的思想指引。

此外,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野心的地方势力,他们试图通过武装力量夺取政权,反抗朝廷的统治。

这些动乱表明了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东汉时期,政治思想和经济变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的政治观

汉代的政治观

汉代的政治观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观念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政治观可以概括为中央集权和王室血缘观念的结合。

在汉朝早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缺乏,国家治理比较混乱,国土的整体团结也不够。

因此,西汉时期的皇帝刘邦在统治的过程中,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

在后期,刘恒也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贯彻法家思想,使国家治理更加有序。

另外,汉代也非常注重王室血统的维护。

在汉初建立起来的皇权制度中,天下归于一个家族,皇权可以延续于子孙后代,亦即所谓的“世袭制”。

因此,汉朝皇帝的儿子在继位时享有较大的先天优势,而这种优势也成为了王朝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副产品。

总体来说,汉代的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注重国家集权和强调王室血缘,这些思想成为后来中国历代政治观念的重要基石,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

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政治思想经济总结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中国经历了秦朝的短暂统一和西汉的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东汉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和变化。

一、政治思想:1. 儒家思想的复兴:东汉时期,热门流行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仁爱之道,主张以德治国,具备君主贤明、民众有道德修养的理想。

2. 信奉黄老道家:与西汉时期相比,东汉统治者对道家思想的崇拜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黄老思想,强调尊重天命,追求宇宙和谐,认为君王应该自律,顺应自然之道。

3. 神仙崇拜:东汉时期,当局和民众对神仙、仙道、神灵等神秘力量有较大的信仰,尤其是黄老思想提倡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进一步加深了神仙崇拜。

4. 清官理念的兴起: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被后世称为"清官"的政治家,他们以道德高尚、清廉正直著称,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表示不满,力求改革政治和治理社会。

二、经济:1. 国家和私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迅速繁荣。

同时,私人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2. 农耕经济的重要性:东汉时期,中国依然以农耕经济为主。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一步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加强,农民自愿耕种私田的现象增加。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东汉时期商业繁荣,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手工业较为发达,制陶、制瓦、纺织等手工业产业都有了不小的发展。

4. 农民起义对经济的冲击:东汉时期,蓝田起义、赤眉起义等农民起义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农田荒废,另一方面破坏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生产。

总的来说,东汉政治思想经济在当时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特点。

政治思想方面,东汉时期的统治者受热门儒家思想和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并且对神仙崇拜有所加深。

经济方面,国家和私人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农耕经济仍然是主导,商业和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汉代的政治哲学

汉代的政治哲学

汉代的政治哲学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哲学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汉代的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皇权思想,二是儒家思想。

这两种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代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汉代的皇权思想汉朝的皇权思想主要体现在皇帝的权威和地位上。

汉武帝时期,尚书令、丞相、太常等官员虽然拥有一定职权,但是所有大政方针都必须经过皇帝审议和决策。

汉代皇权的基础在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权威性,因此在汉代官员的选拔中,也更加重视是否对皇帝忠诚,是否具有足够忠诚的品质。

汉代皇权思想主要体现在尊重古代,尊重祖宗,和继承先王遗志上。

汉朝从古代传承下来的礼制,审美观念,文学理论,哲学思想等等都被皇权所尊重。

同时,汉代皇权思想中,也体现出一些宽容的一面,如特赦,废除赋税等等。

二、汉代儒家思想汉代儒家思想有重要的特点,主要是强调仁爱和思想理念的实践。

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汉朝皇帝也很重视"仁"的实践。

汉武帝诏曰: "仁者,天下之主,非一身之主,民之主也,一民是一主,不仁则不为主。

"汉代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以礼治国。

的确,在当时,礼制情形影响深远。

汉代礼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告刑之礼,朝贡之礼,会盟之礼,纳妇之礼,祭祀之礼等等。

汉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礼制,叫做封禅制度。

封禅制度唯一的规定就是天子要前往太岳山封禅。

这种礼制虽然难以理解,但是作为当时中国的礼制思想,有其独特意义。

总而言之,汉代政治哲学是兼具了皇权思想和儒家思想两种思想的特色。

它们的实践给了后代深深的启示,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古代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而且对现在的中国政治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总结汉代政治经济思想的总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汉代政治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官僚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等方面。

下面将对汉代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总结。

一、官僚制度的完善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官僚制度的完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尚书等官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官僚管理体系。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汉朝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增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和稳定性。

二、土地制度的改革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汉武帝时期,推行“平均地制”,取消了郡县与农民之间的租赋关系,改为由国家直接征收,并以佃租制代替逐年增长的赋役制。

这一改革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农业发展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农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表现。

汉代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如鼓励开垦荒地、改良农残、普及农业技术等。

通过这些措施,汉朝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商业贸易的繁荣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商业贸易的繁荣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汉朝重视商业贸易,放宽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鼓励商人从事贸易活动。

此外,还通过开放丝绸之路、设立商业市场等措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国内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官僚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汉朝的繁荣稳定。

虽然后来汉朝也出现了一些弊病和问题,但是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汉朝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汉朝的政治知识点总结汉朝政治实践的起源在秦朝的垮台和刘邦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使政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

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为后来的政治体系带来了影响。

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但也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封建制度。

刘邦在位期间,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使得汉朝政治体制逐渐形成。

汉朝政治体制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之职,下设郡、县等各级行政区划,并设立学校、宫廷等机构,形成相对完整的政治机构体系。

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马,九卿包括太常、太仆、卫尉、大理、少府、大匠、太史、大司农、少府。

这一体制在汉初确立并延续了两百多年,为后来的历史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汉朝政治改革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汉朝政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郡县制、设立太学、推行乡里制、设立都尉等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国家的统一度。

此外,汉武帝还通过“铸大钱”、“推田法”等经济政策,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汉武帝的这些改革举措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汉宣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宽政惠民政策。

汉宣帝时期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减赋息民、宽政惠民、打击宦官等方面。

宽政惠民政策包括裁减官员、降低徭役、减轻赋税等,打击宦官则有力地削弱了宦官在朝廷中的势力。

这些政策改革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王莽的新政做了准备。

王莽在位期间试图革新朝政,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王莽推行的新政主要包括废黜皇帝、自立为帝、改元建政、取消长安宫、置平原王宫、给天下士民田地、废除苛法重禁、改革行政体制等方面。

可惜此举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对,王莽政权难以巩固,政治上三番五次地重新改组朝政机构,自行时又废行,最终倒台败亡。

尽管王莽新政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汉朝时期政治知识点总结

汉朝时期政治知识点总结

汉朝时期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制度1. 中央政府:汉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大权。

中央政府设立了宰相、丞相、太尉等官职,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2. 封建制度:汉朝通过设置封建世家和贵族制度,来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 三公九卿制: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即设立太师、太傅、太傅等三公官职,以及司徒、司马、司空、司农、太监、光禄勋、卫尉、大鸿胪等九卿官职,负责治理各项事务。

二、统治者1. 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曾获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汉朝的统治。

2. 刘盈:刘邦的弟弟,他即位后继续扩大国家疆土并削弱诸侯的权力。

3. 高祖孝文帝:刘盈之子,他致力于文治,实行“贵戚废民”的政策,以平抑豪权。

4. 文帝:孝文帝的孙子,他推行“减刑徒、狱吏”、“练兵五校”等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三、地方政权1. 列侯制度:汉朝通过设立列侯制度,将地方政权的控制权转移到列侯手中,实行世袭制度来维护地方政权。

2. 郡县制度:汉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郡和县,由太守和县令来管理。

3. 国家地方政府:国家建立了地方政府,设立了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四、法律制度1. 法家思想:汉朝时期大量采纳法家思想,实行法家的法律制度和统治政策,加强了国家的统治。

2. 镇压暴乱:汉朝政府积极镇压暴乱,通过设立乡党和刑狱等制度来加强国家统治。

3. 教化百姓:汉朝政府通过实行教化百姓,推崇礼仪等政策,来巩固国家统治力。

五、官僚体制1. 科举制度:汉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通过举孝廉等选拔制度,来选拔政府官员。

2. 官职分级:汉朝实行官职分级制度,设立了清廉、廷尉等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3. 官员监察:汉朝时期设立了侍中、御史等官员来监察政府官员,加强了政府的廉政建设。

总的来说,汉朝政治制度健全,统治者致力于加强国家集权,通过封建制度、地方政权、法律制度和官僚体制等方面来维护国家统治。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范文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范文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范文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两个主要的王朝:西汉和东汉。

在这个时期,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进行总结,以展示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汉朝政治制度相对稳定。

西汉朝廷采取了“五官中郎将”和“丞相”等官职体系,较好地实现了权力的分散与平衡。

而东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能力。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汉朝政府能够相对稳定地掌控国家大政方针,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汉朝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农业方面,汉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国家经济收入。

通过改善农田灌溉和农业技术,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建立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得以进行,为汉朝繁荣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汉朝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

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各种思想学派得以充分发展。

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主张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行为。

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本思想。

道家陶冶人的性情,追求自然和自由。

而法家的思想主张则注重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力。

各种思想学派的交相辉映,为汉朝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

汉朝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先秦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汉朝文化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文人墨客与士人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

在文学方面,汉赋、汉诗和汉乐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历史学也在汉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成为后世的经典之作。

此外,艺术和音乐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丝绸、瓷器和青铜器等手工艺物质的制作技术也高度发达。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的规范和分权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上,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思想和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六章 汉代政治思想

第六章 汉代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一、概况: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初流行于稷下学宫。 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性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在法律思想上更多地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在政治思想上更多地倾向道家,强调“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扰民之心,


然天下治”,即“无为而治”。 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 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 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西汉初,长期战乱后,人口散亡,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刘邦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二世而亡”的教训,积 极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采纳陆贾建议,以黄老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 强调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 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 在政治上基本沿用秦的中央集权制,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2、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吸收名家的长处。
名家“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不可不察也”。 “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以为天下正。” 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
修礼义,廉耻不立”。 “礼义独行,纲纪不立”,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令只能“诛恶”而不能“劝善”,所以要 “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 之心,兴清洁之行”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3、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作原则上的大变革。 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放弃阶级统治,而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 则下,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些尽可能 少的干预,使之休养生息。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图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图

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下面是对汉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总结图。

1. 政治思想:汉朝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圣人君主: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是圣人的观念,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汉朝皇帝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来制定政策和施政。

- 太平之道:汉朝在政治上追求太平之道,即追求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汉朝致力于君主专制体制的巩固和稳定,通过统一的统治、儒家思想和法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 保守和守旧:汉朝政治思想相对保守和守旧,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权力至上,不鼓励人民的自由和个人表达,但对儒家思想的倡导具有积极意义,为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2. 经济思想:在经济方面,汉朝政府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经济:汉朝重视农业发展,提倡农业生产,重视土地的耕种和利用。

汉朝加强土地的管理和赋税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贸易和商业:汉朝政府鼓励贸易和商业的发展,通过修建道路和河渠,建立货币制度,降低关税和商业税收等手段来促进商业的繁荣。

- 税收和财政:汉朝实行完税制度,通过财政手段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汉朝设立官府专门负责财政和税收的管理,统一征收税收,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3. 文化思想: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其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汉朝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儒家的思想在汉朝得到广泛发扬。

孔子的教诲成为汉朝政府的指导原则,在政治、礼仪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文化繁荣和进步: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和作品。

汉朝政府鼓励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 汉字文化的传承:汉朝政府致力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调汉字的重要性。

汉朝政府颁布法令来规定汉字的用法和书写规范,促进了汉字文化的统一和发展。

汉代的政治观

汉代的政治观

汉代的政治观汉代政治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在汉代,政治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很多政治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皇权至上汉代政治观念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即皇帝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

这一观念源于周代的天子思想,但是在汉代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阐述和实践。

皇帝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享有无上的地位和荣誉,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符合天命的。

二、官制与法律汉代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evolved,官制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汉代实行严格的官制,官员按照官品等级递次晋升,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官僚体系。

此外,汉代还制定了各种法律和制度,例如《律》、《令》、《议论》等法律条文,规范了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

三、尚儒重文在汉代政治观念中,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统治者理论建设的重要来源。

儒家思想强调中国文化的卓越优越,视文化和学者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政治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因此,汉代政治观念尚儒重文,重视科举制度和文化教育。

四、谦恭谨慎汉代政治观念还强调了“谦恭谨慎”的精神。

汉代的政治家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权力视为一种负担,他们相信只有表现出对天命、对人民、对家族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在处理政治关系时,汉代的政治家们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谈判的技巧,以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出现。

总的来说,汉代的政治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政治家们强调天命和君权,认为政治的稳定与和谐需要以文化和教育为基础,同时还需要缜密周详的官制和法律体系的支持。

这些政治观念对后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

西汉的官制与政治思想

西汉的官制与政治思想

西汉的官制与政治思想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一个朝代,维持了四百多年的时间,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成就。

在西汉的统治下,国家的官制系统化和科举文化的繁荣及对儒学的兴起,都是该时期极为重要的事件。

一、西汉的官制西汉时期,官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整个制度分科,控制的权力和职责非常明确。

官制的整个架构可分为清查、中央政府、地方行政机构三大板块。

1.清查清查是指对整个官员阶级的权力和财富情况的核查,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腐败和确保全族统治的合法性。

西汉每隔三年就会进行一次清查,这场大规模的清查被称为“三辅敛田”。

其中,“三辅”指的是京城咸阳和东西都城,而“敛田”则是指收取土地税。

2.中央政府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是整个官制的核心。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政策和颁布法令。

在这里,国家的元首为皇帝,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和权力核心。

而在皇帝的下方,有一系列的官员职位,他们的职责和权力非常具体。

两位最重要的官员是大司马和太尉,他们分别管理着宫廷和外事。

此外,还有尚书和御史台,分别负责内政和监察官员的行为。

其他中央政府的职位还有丞相、大将军、少傅等,这些职位的设立,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国家的行政职责。

3.地方行政机构在地方,西汉时期的官制结构也非常成熟。

在中央政府下大量设立的官员和地方官员之间,有一层称为“州县”和“司”等机构进行了联系。

整个地方的最高官员是州刺史,他直接受节度使的掌管和领导。

而地方的官员主要有郡守和县令,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地方行政,并同时扮演着税收、招募军队以及司法审判的角色。

二、西汉的政治思想在西汉时期,周朝末年的儒家思想非常重要。

尽管当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哲学思考,像道家的存在论、纵横家的势利思想等等,但儒家思想依然最终成为了西汉朝廷的基础。

1.重视教育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壮大可谓是令人瞩目的。

官方的学校和私塾的不断增加,确保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2.注重人才选拔在西汉时期,科举制度的崛起让许多来自普通家庭的杰出人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机遇。

政汉思想总结

政汉思想总结

政汉思想总结政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它是中国古代儒、道、墨、法、兵等各家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政汉思想包括了君主权力、兵权、官权、民权四方面的思想。

政方面的思想主要强调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前人提出“天命”、“天子”、“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认为天命授予君王权力,君王应为天下人民谋福利。

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讲究仁政,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汉方面的思想主要涉及士人的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

前人提出“百家争鸣”、“黔首之议”等思想,主张百家学问互相竞争,士人的言论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而政治参与则主要是指士人对国家政务的参议和监督。

士人在政治上拥有独立的地位,可以对君王的政策进行批评和建议。

兵方面的思想主要强调战争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前人提出“德治术斗”、“礼乐兵法”等思想,认为战争应该有正当的理由,而不是随意发动。

在战争进行中,应该遵循某种规则,并保护民众的权益。

兵法则是一种独特的军事思想体系,主要用于训练和指挥军队。

官方面的思想主要涉及官员的素质和责任。

前人提出“仕而优则立”、“臧否之官”等思想,认为官员应以德行、才能和能力来选拔,而不是靠家世和关系。

官员应该尽职尽责,不为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民方面的思想主要强调民众的权益和福利。

前人提出“民为贵”、“民不畏死”等思想,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民众的和衷共济和团结一致。

民众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受到公正的待遇,不受侵犯和欺压。

综上所述,政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君主权力、兵权、官权、民权等各个方面的思想。

政汉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官员选拔和民众福利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体系。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政汉思想中借鉴和吸收一些有益的思想,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西汉思想与政治

西汉思想与政治

西汉思想与政治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汉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主要趋势,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一、西汉思想1、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思想的主流。

儒家学者主张“仁爱”、“礼制”和“忠诚”,这些思想观念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2、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在西汉时期,道家思想也受到了重视。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其著作《道德经》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道家思想对西汉政治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西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皇帝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地方官员分为郡、县两级,由中央直接管辖。

这种政治体制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郡国并行制在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成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主流。

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区,而国则是由诸侯王统治的封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选拔制度西汉时期,选拔制度逐渐形成。

政府开始通过举荐和考试选拔官员,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选拔制度的出现,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参与国家治理,增强了政府的能力和稳定性。

三、结论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思想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国并行制和选拔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多元化。

这些思想和政治趋势共同构成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一直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常变论:“有常有变”的政治变革论
十:董仲舒政治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第二节 董仲舒政治思想
生平和著作 生平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 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 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 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 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 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 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 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汉书· 儒林 列传》
“道之大原出于天。”“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
想都应该是统一的。政治思想应该统一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 常”。
第六章 汉代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一、概况:
王充:“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黄老学派始于战国时期,因其祖述黄帝、
老子而得名,借黄帝之名立言,思想倾向 则近于老庄。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是《黄 帝书》和《老子》,《汉书·艺文志》载 《黄帝书》有《黄帝四经》、《黄帝君臣》 等篇,大概至东汉时既已亡佚。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众发掘出一批帛书, 与乙本《老子》编在一起的有4篇古佚书, 据考证,这四篇正是秦汉时期流行的《黄 帝书》的重要部分。其思想内容和文字结 构首位连贯,自成体系,以道家思想为核 心,兼采儒墨名法等家,与司马谈的归纳 比较吻合,现统称为《黄帝帛书》,是我 们研究汉初黄老之学的主要资料。
第二节 董仲舒政治思想
生平和著作
一、尊儒运动:董仲舒政治理论的思想背景
二、大一统论:“大一统”的政治系统论 三、天人感应:政治哲学的基石 四、性三品说:政治哲学的人性基础 五、君权论:“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力论 六、正名论: “三纲五常”的政治关系 七、德治论:“阳德阴刑”的政治手段论 八、灾异论:“天人谴告”的政治监督论
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作原则上的大变革。 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放弃阶级统治,而是在不伤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 则下,在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些尽可能 少的干预,使之休养生息。
汉初黄老政治的内容主要有:重农抑商,恢复并发展生产。 提倡以农为本,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对商人实行抑制政策,禁止他们衣丝乘车,并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轻徭 薄赋,与民休息。 除秦苛法,约法省刑,禁网疏阔,治民尚清静宽舒,以求百姓安辑。
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 亡兴坏之所在。
吸收法家的长处。 法家精要:“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若尊主卑臣、明分职 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法家这些思想也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思想内容。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 “主主臣臣,上下不真■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2、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吸收阴阳学说的精华。 天地间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离为四时”,“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




对于这种"四时有度"的"天地之理",统治者必须"因顺",因为"顺则生,理 则成,逆则死。" 吸收儒家长处。 儒家思想是老庄批判对象。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黄老道家则认为:“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 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 。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吸收墨家长处。 墨家“强本节用”,被黄老道家吸收:“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 虽百家弗能废也”。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 之用在节。”“不循天道,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兼爱无私,则民 亲上。”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黄老之学的无为主张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无为”是因时、因物的“无为”。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 “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君主便可“无为”。 君主像道那样制定法令制度然后无为,是一种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 其次,“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 君主根据道制定法之后,君主可以“无为”,但大臣还必须“左执规、右 执矩”,以使法令得以实施。 君主不要事事皆由自己操劳,而要利用臣下去处理各种政事。 如果像儒家所要求的那样,“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 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而“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 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再次,“无为”是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 司马谈说:“道家无为。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不为物后,故能为天下主。” “君人者,无为而有守也,有守而无好也”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主要内容

1、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无为”是黄老之学最重要的政治主张。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 弹五弦之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无民 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 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 无为也,乃无(不)为也。 司马谈:无为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而是以有为为前提 的无为,这种无为又被称为无不为。 黄老之学的无为主张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一、概况: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初流行于稷下学宫。 黄老学派带有明显的道、法结合性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在法律思想上更多地倾向于先秦法家的主张; 在政治思想上更多地倾向道家,强调“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扰民之心,


然天下治”,即“无为而治”。 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 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 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西汉初,长期战乱后,人口散亡,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刘邦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二世而亡”的教训,积 极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采纳陆贾建议,以黄老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 强调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 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 在政治上基本沿用秦的中央集权制,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
第二节 董仲舒政治思想
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 衡水) 。西汉时期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 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
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 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 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 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 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 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 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 由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3、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 黄老之学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道胜”而“反于无为”,又
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在德刑关系问题上提出一 套完整主张。
“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齐生” 。 《淮南子·泰族训》:“仁义者,治之本也”;“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2、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吸收名家的长处。
名家“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不可不察也”。 “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以为天下正。” 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
强调“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汉初黄老对秦代尚武恃力和专任刑罚持批判态度,但并不否认法律的重要 性,认为法律是“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统治者应“明法修身”以 为治。要求国君“进退循法,动作合度”。“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 怒”。 坚持“约法省禁”,“务在安民” 汉初黄老:秦代法令烦苛,刑罚暴虐,妄诛轻杀,“苦民伤众”。这和 “圣 君贤臣”立法设刑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以“救暴乱”的宗旨相反。 因此,“为治之本,务在安民”。“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不可 像秦代那样“置天下于法令刑罚”之中。 “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刑罚 积则民怨背”。 “合于人情而后为之”,“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
第一节 汉初黄老政治思想
二、道家“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 3、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