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一物理上册 第三章《力的分解》教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2、同一个力的分解是否唯一?(由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下面三种情况)(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 ①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图中F 1、F 1不是具体的力,而仅指力的大小):①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图中F 1、F 1不是具体的力,而仅指力的大小):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要使一个力的分解有唯一解有下列可能: ① 已知两个分力方向② 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例题P65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1.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 根据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一个矢量的箭尾指向另一个矢量的箭头的有向线段就是这两个矢量的合矢量。
(3)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三课堂巩固1、如图,力F=50N 作用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F 与水平成37°角,如果根据F 的作用效果将它分解成两个力,那么较小的的分力F 1=________N ,较大的分力F 2=________N 。
(要求画出力的分解图,已知sin37°=0.6,cos37°=0.8)2.将图1-37中球的重力进行合理的分解.图1-373..如图1-36:一重为G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与水平面摩擦因数为μ,若对物体施一与水平成θ角的力F ,使物体沿水平面运动,则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少?图1-36F 合 F 合 F 合 F 1 F 1F 合F 合F 1合 F 237°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答案:1.30 ,402.3.μ(G-F sinθ)板书设计: 3.5力的分解1.什么叫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惟一解已知两分力方向.已知一分力大小和方向.4.实例分析教学日记:力的正交分解力的正交分解适用于将一个已知力分解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学点(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已知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体验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2)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把欣赏科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分享实验体验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根据等效替代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求出分力;2、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解决办法:细致分析具体情况,通过演示实验、问题引领来学习力的分解。
四、教学器材塑料板、砝码、细绳、米尺、小车、头发丝、多媒体图片、视频、Powerpoint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个力变成一个力”,叫做力的合成板书1:几个力→一个力、既然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那么一个力能否分解为两个板书2:几个力←一个力(今天我们只介绍在共点的情况下,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并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力的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力的分解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引出力的分解问题。
二、讲解力的分解(15分钟)
1. 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力的分解原理。
2. 讲解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展示一个力的分解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
2. 示范如何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几个力的分解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留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分解问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力的分解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1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所谓解法就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例1 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方法归纳]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1)进行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2)画三力平衡由三力平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平行四边形.(3)分析变化情况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变式训练1 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平面内由水平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平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A.一直变大B.一直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二、力的正交分解法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4.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Fx=F1x+F2x+Fy=F1y+F2y+(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4例2 如4所示,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5变式训练2 如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A.μmgB.μ(mg+Fsin θ)C.μ(mg-Fsin θ)D.Fcos θ三、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例3 压榨机结构如6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若在A处施另一水平力F,轻质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压D,若BC间距为2L,AC水平距离为h,C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所受的压力为多大?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凿子工作时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与AB平行.忽略凿子的重力,求这时凿子推开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别为多大?变式训练3 光滑小球放在两板间,如8所示,当OA板绕O点转动使θ角变小时,两板对球的压力FA和FB的变化为A.FA变大,FB不变B.FA和FB都变大C.FA变大,FB变小D.FA变小,FB变大例5 如9所示,在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 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 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被拉断?参考答案解题方法探究例1 见解析解析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TB与FTA垂直时,FTB最小.变式训练1 D例2 F=103 N,方向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30°解析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则F2与y轴正向间夹角α=30°,F3与y轴负向夹角β=30°,如甲所示.先把这三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求它们在x轴、y轴上的分力之和.Fx=F1x+F2x+F3x=F1-F2sin α-F3sin β=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Fy=F1y+F2y+F3y=0+F2cos α-F3cos β=30cos 30° N-40cos 30° N=-53 N这样,原来的三个力就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力,如乙所示,最终的合力为:F=F2x+F2y=-152+-532 N=103 N设合力F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变式训练2 BD例3 L2hF解析水平力F有沿AB和AC两个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夹角θ很大,力F产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乙所示.甲乙Fy=Lh2+L2F′=L2hF.例4 1003 N 200 N解析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将力F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如所示,由几何关系易得,推开AC面的力为F1=F/tan 30°=1003 N.推开BC面的力为F2=F/sin 30°=200 N.变式训练3 B [利用三力平衡判断如下所示.当θ角变小时,FA、FB分别变为FA′、FB′,都变大.]例5 100 N BC段先断解析方法一力的合成法根据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甲设F1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由此可看出B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AC绳的张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设F2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由此可看出A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BC绳的张力已经超过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早已断裂.从以上分析可知,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100 N,这时细绳的BC段即将被拉断.乙方法二正交分解法如乙所示,将拉力F1按水平方向(x轴)和竖直方向(y轴)两个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F1>F2;绳BC先断, F1=200 N.可得:F2=173 N,G=100 N.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2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法建议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引出课程内容.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2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的知识,为力的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学好本节课的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在以后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的内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高一年级的学习,最突出的是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时间安排紧凑。
相当于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尤其在物理的学习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进度快,教学密度大,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
在学习了前面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两章节的学习后,学生在大体上开始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在观察与思考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力,并且通过学习力的合成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并掌握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是(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教学内容:力的分解定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物体受力平衡或不平衡的问题3. 掌握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工具:力的分解实验装置、示意图、力的分解练习题等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引出力的分解的需求和意义。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力的分解实验装置展示力的分解示意图。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及其应用。
三、讲授(20分钟)1. 讲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练习(15分钟)1. 班内同学互相配对,进行力的分解练习题训练。
2.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力的分解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3.5 《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新课教学【概念教学】回忆上一节课《力的合成》明确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回忆旧知思考问题,准备解决方案回忆旧知,推进新知。
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概念提出质疑,引出“对力的分解是否唯一”【设问】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质疑】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么分解呢?大胆猜想,展示自己的想法。
得到结论: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得到“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分组探究实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
这个拉力怎样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分解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图片展示】儿童滑梯2、【探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情境。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θ课教学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4.投影展示各种不同的成果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给予恰当地发展性的评价。
总结分解一个力的一般思路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
从视觉和触觉感知力的作用效果,领略物理的独特魅力。
实验要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使是同一个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或问题中,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展示】塔式起重机(塔吊)运载建筑材料的图片。
3、悬挂物体对支架拉力的分解教师活动橡皮筋新课教学【探究当重力一定时两拉力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时拉力的变化】学生实验探究所得结论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立交桥的引桥为什么要建的很长?滑梯为什么建得抖些?索道设计的绷直还是松一些?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在实验中使用的“效果放大”的研究方法进行点评。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力的分解的理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多元化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实践与应用,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结合教材内容,本案例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是力的分解的基本原理,二是力的分解的方法,三是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力的分解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的分解的步骤和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特级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分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通过以下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特级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向学生介绍力的分解的概念,解释力的分解的原理,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节力的分解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年级学科物理课题名称第三章第4节力的分解课型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A预习本节内容,了解本节内容基本概况B、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及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
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而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解一个力呢?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牛耕地、人拉旅行箱等。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分解这个斜向上的拉力?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与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如图所示,分解为F1=Fcosθ,F2=Fsinθ.力F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讨论:当θ=0°时,F水平,只有向前拉的效果;当θ=90°时,F竖直,只有向上提的效果.θ越小,向上提的效果越小.例2: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析: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如图所示分解为G1=Gsinθ,G2=Gcosθ.在斜面上的人或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此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是平行于斜面的方向向下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是在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使物体紧压斜面(这个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应用: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呢? 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θ越大G1就越大,滑梯上的人就较容易下滑.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θ越大G1就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教学过程课堂训练 1.一光滑小球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和竖直的挡板之间,其重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解析: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如图所示,可以分解为两个力:G1=Gtanθ,G2=G/cosθ.小球因为有重力,沿垂直于斜面产生紧压斜面的作用效果;在沿水平方向上产生压紧挡板的效果.2.(1)如图甲,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分力来代替F?(2)如图乙,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分力来代替G?解析:(1)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如图3-5-7所示分解为F1=Fcosθ,F2=Fsinθ.(2)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G1=G/cosθ,G2=Gtanθ.总结:1.求一个已知力的实际分力的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4)由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二、矢量相加的法则问题: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能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呢结论: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凡是矢量在合成与分解时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在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力时,可采用矢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如图3-5-8(a)所示,求F1、F2、F3、F4这四个共点力的合力,可不必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它们逐个合成,而是将表示这些力的矢量依次首尾相接,那么从第一个力矢量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矢量的末端的矢量就表示这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对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进行加减时,可沿着矢量所在直线选定一个正方向,规定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同的矢量都取正值,凡是方向跟正方向相反的矢量都取负值,这样便可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矢量的正负仅表示矢量的方向,不表示矢量的大小.如-10 N的力比5 N的力大,而不能机械套用数学中正数一定大于负数的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则不能用正、负表示方向.课堂训练如图3-5-9所示,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P,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个邻边和三条对角线,设F3=10 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A.10(2+2)NB.20 NC .30 N D.0课堂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2.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A.3 N、3 NB.6 N、6 NC.100 N、100 ND.400 N、400 N3.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③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④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上图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A.F cosθ B.F sinθ C.F tanθ D.F cotθ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6.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F f()A. F f<μmgB. F f=μmg C .F f>μmg D.不能确定二、非选择题1.把一个力F分解成相等的两个分力,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可在______到______的范围内变化,______越大时,两个分力越大.2.重力为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与斜面垂直的压力F,如下左图所示,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______.3.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的球重为G,它被长为r的细绳挂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求:(1)细绳拉力的大小;(2)墙壁受的压力的大小.4.在一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先弄清该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然后再分解这个力,如图1—21所示的三种情况中,均匀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各接触面光滑.为了讨论各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应该怎样对重力进行分解?若球的质量为m,将重力分解后,它的两个分力分别为多大?(已知斜面倾角为α)1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每个分力的大小B.合力的大小至少大于其中的一个分力C.合力的大小可以比两个分力都大,也可以两个分力都小D.合力的大小不可能与其中的一个分力相等2.有三个共点力,其大小分别为20牛顿、6牛顿、15牛顿,其合力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 ) A. 41N 、 0 B.41N 、 11N C 29N 、 4N D.41N 、 lN3.如图所示,物体受到的水平方向成30o角的拉力F作用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拉力F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是( ) A.向上偏左 B.向上偏右C.竖直向上 D.竖直向下4.其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若把其中的一个力P1的方向沿顺时针转过90o而保持其大小不变,其余两个力保持不变,则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为 ( )2F C.2F l D.无法确定A.F 1 B.25.弹簧秤两端各拴一端,用大小都等于F、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分别拉住两绳,则弹簧秤的读数F1和弹簧秤所受的合力F2分别为()A.F1=2F,F2=2FB.F1=0,F2=0C.F1=2F,F2=0D.F1=F,F2=06.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物体用轻绳ABC连接,跨过光滑的定滑轮而处于平衡状态,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使m1—增大一点,在新的位置仍能干衡B.若位m1增大一点,不会出现新的平衡位置C.若使m 2增大一点,在某一新位置仍能干衡D.若使m2增大一点,不会出现新的平衡位置二、填空题7.均匀矩形木板ABCD用绳悬挂,如图所示,若θ角越大,那么OO’绳的张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力的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四、学情分析
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
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
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作业:课本P66 1、2、3
九、板书设计
一、概念:力的分解
二、怎样分解一个力
1、无数对
2、唯一性的条件
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
例2、
三、矢量相加的法则
十、教学反思
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2、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怎样分解一个力10分钟,例题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