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间质瘤
间质瘤的病症是什么
间质瘤的病症是什么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ldquo;胃肠道平滑肌瘤rdquo;或ldquo;胃肠道平滑肌肉瘤rdquo;。
但作为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并未被排除,只不过在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这类肿瘤只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少部分。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间质瘤的病症是什么。
一、典型症状: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GISTs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
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
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
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GISTs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
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
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
小肠GISTs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GISTs恶性程度低。
因此,严格来说,GISTs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二、明显症状:1、恶性胃间质瘤有哪些症状,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醋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
2、进展期胃间质瘤的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
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
3、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结直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
通过准确评估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超声结肠镜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高清地观察结直肠病变,并对结直肠间质瘤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大小与浸润深度的评估方法与意义。
超声结肠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结直肠黏膜下肿块。
在结直肠间质瘤的评估中,超声结肠镜还能够提供关于病变的定位、形态特征和血液供应等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首先,在超声结肠镜诊断过程中,对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进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病变的最大径线来评估。
超声结肠镜提供了高清晰度的图像,可以对病变的大小进行准确的测量。
这一信息对于评估GIST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根据临床经验,结直肠间质瘤的大小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较小的肿瘤常常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而较大的肿瘤往往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
其次,超声结肠镜还可以帮助评估结直肠间质瘤的浸润深度。
通过准确评估病变在结直肠壁内的位置以及黏膜下、肌层和浆膜层的侵犯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分期,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例如,对于GIST的早期病变,如果只侵犯黏膜下层而未侵犯肌层,则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而对于更深浸润的病变,则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
此外,通过超声结肠镜还可以观察结直肠间质瘤的形态特征。
不同形态的病变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
一些病例研究表明,具有突起性生长模式、规则边缘、完整肠壁层的病变通常预后较好。
而那些具有凹陷性生长模式、不规则边缘、侵犯肠壁多层的病变往往预后较差。
超声结肠镜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病变的性质。
最后,超声结肠镜也可以提供有关病变的血液供应信息。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直肠间质瘤12例诊治分析
殖 受抑 . 导细胞 凋 亡 。直肠 G S 术切 除后 配合 诱 IT手 格 列卫 治疗 . 疗效 可 能会更 好 。本 组 l 均联 合服 2例
用 格 列卫 , 生 局 部 复发 2例 , 处 转 移 1 , 发 远 例 可能 是 格列 卫对 抑制 术后 复发 转移 有效 3参 考 文献
1 2例 . 现就 我们 的治 疗 体会 报告 如下 。 1临床 资料
本组 1 2例 中 , 8例 , 4例 ; 男 女 年龄 2 ~7 2 7岁 ,
平均 5 4岁 临床 表现有 下 腹部 胀痛 不适 5例 , 暗红
色血便 4例 . 大便 习惯 及性 状改 变 8例 。 组均 行盆 本 腔C T检 查 . 现原 发 灶 8例 : 纤 维 结 肠 镜 检 查 , 发 行
[ 本组 患者 4 . 2 1 1 %表 现 为下腹 部胀 痛 不适 ,33 2 3 -%有 血 便 .67 6. %大 便 习 惯 及 性 状 改 变 .术 前 确 诊 率 为
7 .%. 主 要 与直 肠 G S 50 这 IT和直 肠 癌 的 临床 表 现 缺
乏特 异性 有关 因此 . 为提 高术 前确 诊率 必须 辅 以其
制 剂 格 列 卫fl e) G S G i c在 IT治疗 方 面 有其 独 到 之处 v
[ 4 1
,
再 次行 手术 切除 者 2例 。所 有患者 均 存活 至今 。
2讨 论
在 体 外 、 内和细 胞 水 平 上都 可 强 烈抑 制 酪 胺 酸 体
激 酶 的活性 . 使底 物 酪胺 酸残 基不 被磷 酸化 。 其不 使 能与下 游 的效应 分 子进一 步作 用 .从 而导 致细 胞增
21临床 特 点 及 诊 断 : IT是 一 种 以 C K t 因 突 . GS — i基 变 和 K t 白( D17 表达 为 生物学 特 征 、 生 于 消 i蛋 C ) 1 发
直肠恶性间质瘤13例临床分析
L n—fn ,XI u —fn , DONG Ja I Yu eg AC i eg in~h a C n—y , S N T o u , AI Xi i HE a
(h l cl eerhC ne ooe l u o ,Y n a r r s i l T eCi a R sac e trfC l t m r u n nT n pt ,Ku mi u n n6 0 1 , n o ra T u e Ho a n n Y n a 5 1 8 g
we eo s r e y flo n - fa e a e 2 nt s 1 c s sdid o ie tt i nhsltr t t e r b e v d b olwi g up o v r g 5 mo h . a ewa e fl rma sa s7 mo t ae . heo h r v s
个月. 1 7个 月后死于肝转移 ,其余存 活.结 论 外科手术切 除是直肠 恶性问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 应 例
根据 C T、腔 内超声 ,MR 等检查结果 ,经评估 后采取不 同的手术方法 .对不能手术 或术后出现肝转移 者可使 I 用分子靶 向药物 甲磺酸伊马替尼 ( 格列卫) 治疗. [ 关键词]直肠 ;恶性 间质瘤 ;手术 [ 中图分类号]R 3 . 7 [ 7 5 文献标识码]A [ 3 文章编号] 10 —4 0 (o 8 3— 1 —0 0 3 76 2 0 )0 0 o 0 3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它通常发生在肺部、肾脏、肝脏、胃肠道等器官的间质组织中。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手术治疗是治疗间质瘤的常见方式。
对于早期发现的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的风险。
对于一些局部进展的间质瘤,手术也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因为手术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
放疗是一种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间质瘤患者。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放疗通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局部晚期肿瘤的控制以及减轻症状。
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进行放疗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化疗是一种通过药物治疗肿瘤的方法,适用于全身性的间质瘤或转移性肿瘤。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患者体内,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化疗通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放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时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它通过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药物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在一些特定类型的间质瘤患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成为了治疗间质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间质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机遇。
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观察
[】 沈晓 明、王卫 平 . 科学 [ . . : 民卫 生出版 社, 0. 3 儿 M】 版 北京 人 7 2 7 0
【】 马敏, 4 曹兰芳, 陆伟蓉,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 单个核细 等.
胞C D。 L的表 达 及 其 临 床 意义 [] 床 儿 科杂 志 ,0 42 () J. 临 2 0 ,22 :
2 1 年 1 月第 9 第 2 期 0
占3 4%。肺炎支原体不仅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还可导致肺外其他系统 的多种并发症有文献报导,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占肺外表
现的4 % (1 中有 1例 ),心肌酶增高者 (l 中占8 )占肺 外感 1 4例 7 4例 例 染的1. ,肺炎支原 体感染 患儿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 害的机 制为肺 9 %嘲 5 炎支原体抗原 与人体细胞存在部 分共同抗原 。当肺 炎支原体感染机 体
9 — 3. 19
【】 郝 增 仙. 炎 支原体 肺 炎患 儿急 性期 T 细 胞极 化 状态 及免 疫球 5 肺 h
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新 医学导刊, 1, 1) -. J ] 2 0 (1:3 0 9 1
[] 李秀 文, 霞, 海河 .,L 炎支 原体肺 炎4 例肺 外 表现 与x 6 刘 杨 d J肺 1 线 分析 [ . 儿科 杂志 , 0 , (0: . J临床 ] 2 22 1) 3 0 0 3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患儿免疫系统损伤及 自 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对附着于或进入了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的 肺炎支原体清除能力降低。加重TJ童对肺炎支原体的易感性 L 。因此 Mp 感染患儿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8例患者中,心脏改变3例, 0 5
对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所有病理标本均经病 理科 重新 阅片 , 照 Mit e 按 ei n等 提 出 的 tn
诊断标准 , 补染或重染 C 17 C 3 D 1 、 D 4确诊 。
12 临床表现 2 . 1例结 直肠 问质瘤 主要表 现为便 血 (/ 1 和 92 )
腹部疼痛或不适 ( / 1 , 6 2 ) 腹部肿块 4例 , 体检发现直肠肿物 2例。 首次手术 即在我院进行 的有 1 , 4例 首次手术在外院进行 , 肿瘤复
对 结直 肠 间质 瘤 的 临床 研 究
王 大 睁
郑 州市第二人 民 医院外二科 ( 郑 州 4 0 0 ) 河南 5 00
【 中图分类号 】 753 7 1 3. : { 【 摘要 】 目的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1 72 (07 2 03 — 2 1 — 8120 ) 7 0— 06 0
尾 部 或 会 阴部 切 口行 直 肠局 部切 除 术 。
【 关键词 】 间质瘤
结直肠
手术期死亡。6例 失访 ( 肠 良性 间 质瘤 1例 , 直 回盲 部交界性 1 例, 直肠恶性 4例 ) 。完全随访 1 5例 , 随访时间 2~1 年 ( 均 6 1 平 2 个月 ) 随访 率 7 %。7例结肠恶性 间质瘤 中 , , 1 1例于首次 手术 后
实质肿块 。 14病理结果 . 肿瘤直径 0 5~1 . c 平均 5 5 m。按照 E oy . 50 m, .c mr
( 瘤 或( 肉) 恶性 ) 神经鞘膜瘤 。目前 Gs I T定义为原发于 消化 道 ,
表达 c— i蛋 白( D 1 ) 遗传 上存在 频发性 C—kt 因突发 , kt C 17 , i基
临床 表现 为消化 道 出血( / 1 、 部 不适( / 1 、 92 )腹 6 2 ) 腹部 肿块 ( / 4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对于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间质瘤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一些早期发现的间质瘤,尤其是良性的间质瘤,手术切除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将肿瘤完全切除,可以避免肿瘤的继续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是,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深部位置或者周围器官血管神经密集的间质瘤,手术难度较大,患者术后的康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放疗是另一种常见的治疗间质瘤的方法。
通过高能放射线的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放疗对于一些手术难度较大或者手术后残留肿瘤组织的患者来说,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同时,放疗也可以作为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化疗是通过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晚期或者转移性的间质瘤患者来说,化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进入患者的体内,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虽然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在医生的精心调控下,化疗的副作用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设计和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灭,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靶向治疗在一些晚期和难治性的间质瘤患者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成为了治疗间质瘤的新希望。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正在不断涌现,如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它们为间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重拾健康和希望。
在治疗间质瘤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和饮食的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营养,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和康复的加快。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通常出现在肺部、肾脏、膀胱、肠道等部位。
治疗间质瘤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术是治疗间质瘤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早期发现的间质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对于一些局部进展的患者,手术也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可能并不适合。
放疗是另一种治疗间质瘤的方法。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放疗通常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或者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进行局部控制。
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长期照射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因此需要慎重选择适用患者。
化疗是通过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杀死全身的肿瘤细胞。
化疗常常用于晚期间质瘤患者,或者对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然而,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导致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靶向治疗通常对特定类型的间质瘤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靶向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价格较高,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个体化选择。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正在不断发展,如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间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治疗间质瘤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
一般来说,胃肠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超低危: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核分裂数在2个以下。
2. 低危: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且小于5厘米,核分裂数大概为2\~5个。
3. 中危:肿瘤直径介于5\~10厘米,属于潜在恶性肿瘤。
4. 高危: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有联合脏器侵犯、肿瘤破裂,或者长在其它部位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不同等级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同。
一般来说,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分析
新 疆 医科 大学 学 报
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Jan
.
,
34(1)
直肠 间质瘤 1 6例 临床分 析
阿布 都 外力 ·吾 守 尔 ,买 尔旦 ·赛 力 木 ,阿里 旦 ·艾 尔肯 ,迪 力 旦 ·纳赛 尔 ,卢 喜
(新 疆 医 科 大 学第 一附 属 医 院 普 外科 ,新疆 乌 鲁 木 齐 830011)
Urum qi 83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tal gastrointestina1 stro—
mal tumor. M 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1 6 cases with recta1 gastrointestina1 stroma1
presence of CD 117 and CD 34,and com plete carcinectom y operation is the principal treatm ent
.
Key words:rectal gastrointestina1 strom al tum or;diagnosis;treatm ent
l 资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16例 患 者 中 男 性 13例 、女 性 3
例 ,中位 年 龄 52(25~ 80)岁 。临 床 表 现 为 便 血 8 例 ,肛 门或 骼前疼 痛 3例 ,肛 门肿 物脱 出 3例 ,大便 变 细 2例 。病 程 1周 ~3年 。免疫 组 织 化 学 (免疫 组 化 )检 测 :CD117阳 性 14例 ,CD34阳 性 12例 。 根据 Lcwin的 良、恶性 间 质 瘤 标 准 分 类 :1例 良 性 ,6例 潜在恶性 ,9例恶性 。 1.2 诊断标 准 腹 部 B超 检 查 lo例 ,全部 患者 术 前 行 CT 检查 ,主要 表 现 为边 界 清 楚 低 密度 均 一 肿 物 。8例 于肛 门指 检 时触 及肿 物后 ,均 发 现 直 肠 肿 物 。纤 维 结 肠 镜 或 电 子 肠 镜 检 查 1O例 ,仅 4例 (4O )发 现肿瘤 ,其 中 2例肿 瘤 凸 向肠 腔生 长 ,2例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意义
超声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意义结直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壁的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细胞中。
虽然结直肠间质瘤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具有潜在的恶性转变和转移的可能性,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超声结肠镜作为一种无创、可靠的诊断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和应用,并在结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超声结肠镜是一种可靠的结直肠间质瘤诊断工具。
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常难以与其他结直肠肿瘤鉴别。
然而,超声结肠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肠道壁层面影像,能够清晰显示结直肠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和内部结构的特征。
结直肠间质瘤常呈圆形或类圆形,约占瘤体的80%,其内部可见低回声区域,反映了间质瘤内含有坏死组织或囊变区。
此外,超声结肠镜还能够评估其血供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瘤体内的血流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超声结肠镜可定性和定量评估结直肠间质瘤。
针对结直肠间质瘤的恶性转变和转移潜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超声结肠镜可以通过测量结直肠间质瘤的最大直径、体积以及增殖指数等定量参数来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进行客观评估。
此外,通过结直肠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位置进行定性分析,可以预测其是否侵犯邻近器官或血管,以进一步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超声结肠镜还可以通过组织活检对结直肠间质瘤进行病理学分析。
结直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
超声结肠镜引导下的组织活检可以获取结直肠间质瘤的活检标本,为病理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尤其对于较小的结直肠间质瘤,组织活检是确诊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步骤,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最后,超声结肠镜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和简便的操作。
相对于其他结直肠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超声结肠镜无辐射,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准备和麻醉,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直肠间质瘤》课件
1
5年生存率
早期直肠间质瘤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2
术后复发
约有20-50%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
3
进展和转移
恶性直肠间质瘤可能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肝脏和肺部。
结论和展望
直肠间质瘤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未来,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新技术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直肠间质瘤的症状和风险因素
直肠间质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常见症状包括腹痛、便秘、便血,风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和肠 道疾病。
腹痛
直肠间质瘤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
便血
肿瘤生长可能导致出现便血的症状。
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直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保肛手术
尽可能保留直肠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辅助治疗直肠间质瘤的方法和效果
在手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帮助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
放疗
通过高能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减少复发的复发的风险。
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和生存率
直肠间质瘤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肿瘤的阶段、大小和位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影像学检查
使用CT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组织活检
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手术治疗直肠间质瘤的技术和进展
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间质瘤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使手术风险降低,恢复时间缩短。
微创手术
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肿瘤切除,创伤 小、恢复快。
《直肠间质瘤》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发生。
GIST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采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来进行评估。
首先,肿瘤的大小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肿瘤的直径大小,将GIST分为小于或等于2厘米、2-5厘米和大于5厘米三个不同的分级。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肿瘤的大小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化程度通常通过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来进行评估,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分化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核分裂计数是评估GIST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核分裂计数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每个核分裂的数量,通常以每50个高倍视野(HPF)来进行计数。
根据核分裂计数的不同,将GIST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不同的分级。
核分裂计数的增加往往代表着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对GIST进行较为全面的分级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临床治疗中,为G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GIST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探讨
论著
中 国 普 外 基 础 与 临 床 杂 志 =.’.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5@AB4CDC(65@ED@D846FG8H,I:6%’",*:%/,FDJ%=.’. !文 章 编 号 "!""#$%&’&#’"!"$"%$"%<R$"<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探讨
危 险 者 " 其 余 ’/ 例 患 者 随 诊 无 复 发 &转 移 "
<" 讨 论
胃肠 道 间 质 瘤 指 原 发 于 胃 肠 道&大 网 膜 和 肠 系 膜的 K,) 蛋白染 色 阳 性 的 梭 形 细 胞 或 上 皮 样 细 胞 的间质肿 瘤!最 早 于 ’/-# 年 由 +4‘G8等’>(首 先 提 出!’//-年 P58:U4等’$(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存在<2L5U 原 癌 基 因 突 变!使 得 其 在 基 因 起 源 上 加 以 分 类" 随着抑制<2L5U受体 信 号 传 导 通 路 的 靶 向 治 疗 药 物 伊马替尼的上市!使 临 床 医 生 进 一 步 认 识 到 胃 肠 道 间质瘤有别于其他 间 叶 组 织 肿 瘤!其 可 以 分 布 于 整 个胃肠道!最 常 见 于 胃 和 小 肠!发 生 于 结 直 肠 者 约 为$! " ’’(
(E98.+-5.)"F9G,5.4H," ):5@XDCU5H4UDU?DCG8H5<46U8D4U3D@UD^^D<U^:8J4U5D@UC Y5U?H4CU8:5@UDCU5@46CU8:346 UG3:8$E,F)%:^U?D8D<UG34@75UC<65@5<46<?484<UD85CU5<C%A,.23@8")?D3D75<468D<:87C:^==J4U5D@UCY?:?47 G@7D8H:@DCG8HD8;^:8E,F):^U?D8D<UG3 \DUYDD@ +48<?=..#4@7RD\8G48;=.’.5@U?5C?:CJ5U46YD8D4@46;‘D7% 7,8I:.8")?D8DYD8D’> 346DC4@7-^D346DCY5U?43D754@4HD:^$’;D48C$84@HD="0-’;D48C%%)?D8DYD8D’=J42 U5D@UCY5U?:GUC;3JU:3C"’.J4U5D@UCY5U?<65@5<46C;3JU:3C"5@<6G7D7&?D34U:<?D‘54><4CDC"75^^5<G6U7D^D<4U5:@= <4CDC"C?4JD:^7D^D<4UD<?4@HD=<4CDC"<85CCG3 J45@’<4CD"U53DC:^7D^D<4UD5@<8D4CD’<4CD%(:G8CD:^75CD4CD Y4C=YDDLC0’-3:@U?CY5U?4XD84HD& 3:@U?C%O66J4U5D@UCG@7D8YD@U<G84U5XD8DCD<U5:@&5@^:83:^4\7:35@:2 JD85@D468DCD<U5:@5@#J4U5D@UC"U84@C4@46D9<5C5:@5@-J4U5D@UC"+4C:@:JD84U5:@5@-J4U5D@UC"4@7U84@C4@46D@7:2 C<:J5<35<8:CG8HD8;5@#J4U5D@UC%)?D 3D754@UG3:8C5‘DY4C#%’<3 $84@HD.%>0’-%$<3%%)?D7543DUD8:^ UG3:8’=%.<3 Y4C’’<4CDC"=%’0$%.<3 Y4C-<4CDC"$%’0’.%.<3 Y4C=<4CDC"&’.%.<3 Y4C’<4CD%)YD@2 U;2:@D:^==<4CDCYD8DJ:C5U5XD^:8([’’""’-<4CDCJ:C5U5XD^:8([#>"$<4CDCJ:C5U5XD^:8+2C3::U? 3GC<6D4<U5@ $F+O%"4@7=<4CDCJ:C5U5XD^:8[DC35@%S:<468D<G88D@<D:8?DJ4U5<3DU4CU4C5C7DXD6:JD75@=J4U5D@UCY5U?4XD84HD =& 3:@U?C:^^:66:Y2GJ $84@HD’ 3:@U?U:";D48C%"4@7Y?:YD8DU?D@U8D4UD7Y5U?534U5@5\^:83:8DU?4@’;D48% 1305:I84308")?DJ8534856;U8D4U3D@U:^8D<U46E,F)5CCG8H5<46%,34U5@5\U?D84J;5CD^^D<U5XD4H45@CU6:<464@7C;C2 UD35<8D<G88D@UE,F):^U?D8D<UG3%
直肠间质瘤11例诊治分析
直肠间质瘤11例诊治分析
江晓晖;蒋松琪;高志斌;陈铁;谢鹏飞
【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8(13)3
【摘要】目的:探讨位于直肠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1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72.7%,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考虑为GIST者3例(27.3%),本组均经手术治疗,行Dixon术6例,Miles术3例,局部切除2例.经随访18~150个月,死亡2例,其余9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直肠间质瘤临床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具有潜在恶性,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根治性切除较局部切除效果好.【总页数】3页(P245-247)
【作者】江晓晖;蒋松琪;高志斌;陈铁;谢鹏飞
【作者单位】22636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22636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22636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22636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226361,江苏南通,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7
【相关文献】
1.直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J], 赵志辅;宋丽英;张建平;栾丽伟
2.18例直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J], 刘合利;廖国庆;晏仲舒;张艳仙;尹红玲
3.直肠恶性间质瘤7例诊治分析 [J], 任建强;董威威
4.结直肠间质瘤20例诊治分析 [J], 李福顺;李海;郭希伟;董国民
5.直肠间质瘤12例诊治分析 [J], 朱继领; 李秋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间质瘤顾国利王石林魏学明(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36)[概述]结直肠间质瘤归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范畴。
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壁间质干细胞、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多数过度表达c-KIT(CD117)和/或CD34的肿瘤[1-4]。
它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雪旺氏瘤[5]。
目前认为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其占有重要的位置[6]。
GIST一词最早由Mazur和Clark[7]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
临床病理学研究证实,大多数GIST无或仅具有部分、不完全的分化特征,少部分具有完全的平滑肌、神经、自主神经及节细胞性分化特征[8,9]。
统计显示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每年发病率为2/10万,按此计算,预计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之间。
GIST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其高峰年龄为50-70岁。
发病年龄越小,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GIST发病无性别显著差异,男女均可发病。
按照其在胃肠道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依次为胃>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直肠>结肠。
其中胃部占60%-70%,小肠占20%-25%,结直肠约占5%,其它部位(食管、网膜、肠系膜)不足5%。
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GIST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10,11]。
因此目前GIST的研究成为了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热点[12,13]。
[病因]1. 组织来源:对于GIST的组织来源目前仍有争论,有学者[1,2,14]认为GIST 起源于Cajal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Cajal细胞以西班牙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y Cajal的名字命名。
该细胞呈网状结构分布于胃肠道的肌层之间,其不属于神经细胞却与神经功能密切相关,它是胃肠道慢波活动(基本电节律)的起搏点,类似于心脏的窦房结区的起搏细胞,调节内脏的运动,参与胃肠道的运动性疾病(如巨结肠病变和胃肠道动力障碍)和胃肠道肿瘤的发病机制。
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c-KIT(CD117)和CD34的细胞。
认为GIST与Cajal 细胞同源性的主要依据是:⑴两者具有近乎一致的、专一性的免疫表型,都表现为CD117和/或CD34阳性。
⑵二者在超微结构上具有的相似特征:瘤细胞胞质有纤细的伪足样突起,易见的桥粒样结构和缝隙样连接,散在成束的微丝,突起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以及细胞基板不全和胞膜下饮泡。
另有学者[4,15]研究认为GIST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的间质干细胞,理由有:⑴多潜能的间质干细胞可以分化发育成多种中胚叶顾国利:(1973-)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王石林:(1951-)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魏学明:(1963-)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组织,而Cajal细胞也被证实源于中胚层,因此GIST的超微形态和免疫表型与Cajal细胞有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⑵间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系统的各部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这可较好地解释GIST也可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和腹膜后等消化道外的原因。
⑶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而Cajal细胞仅是包绕在奥尔巴赫神经丛周的少量细胞,用Cajal细胞起源还无法圆满地解释GIST在消化道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发病率。
⑷在GIST中,CD34有较高的阳性率,它是髓母细胞的抗原标记物,存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等组织中,表明GIST的来源可能与原始的、未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9,13]。
2.分子发病机制:目前认为GIST的分子发病机制是c-KIT(CD117)基因(表达产物为干细胞因子受体)第11个外显子上发生基因突变所导致,极少数是由第9或13个外显子上发生基因突变所致[15]。
c-KIT基因是HZ4猫科肉瘤病毒KIT癌基因的同源物,位于人染色体4q12-13。
c-KIT是白色斑点显性基因的等位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其产物是III型酪氨酸激酶,编码47 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16],后者即c-KIT受体。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Cajal细胞都表达c-KIT,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及造血细胞也有表达[17]。
c-KIT受体分布于细胞表面,可用CD117单克隆抗体检测,结构类似于粒-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
SCF含有979个氨基酸,其中细胞外是配体结合区,由518个氨基酸构成,大小为74 kD;细胞内为70 kD的酪氨酸激酶功能区,含有461个氨基酸。
正常情况下c-KIT的活化需要SCF参与,c-KIT与其配体SCF结合后,诱导其胞外区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受体在细胞膜上迁移、聚集,形成二聚体,使得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这些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为胞内底物提供识别、锚靠和结合的部位,使这些底物进一步依次磷酸化,这些效应分子的磷酸化促发细胞间信号的瀑布级链反应,调控c-KIT的下游底物,包括MAPK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最终活化胞浆内的转录因子,从而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
c-KIT基因的突变刺激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和抗凋亡信号的失控,有利于肿瘤的恶性克隆[18]。
GIST无论良性或恶性常可见到14、22号染色体的丢失。
1p和15号染色体的丢失不常见,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中常见到3q、8q、5p和Xp的获得或高水平表达[10]。
研究表明,GIST的c-KIT基因突变率>85%[19],突变主要见于恶性GIST。
c-KIT突变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3-21碱基对丢失、点突变,偶见插入性突变。
突变可以发生在胞外区(外显子9突变约5%-10%)、激酶区(外显子13突变约5%;外显子17突变占5%),胞膜区的外显子11大约57%-71%突变,常见于恶性GIST,且预后更差。
另外还有报道外显子14和15突变的[20]。
Hirota等[21]报道GIST这些外显子突变时无需SCF配体参与,也能活化酪氨酸激酶,持续激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胞不断增殖。
[病理] [22,23]1.结直肠GIST在大体标本上外观多呈粉红色或白色的蕈伞样、环状、分叶状肿块,大小差异可很大。
良性者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有假包膜,切面灰白色,编织状,质地韧硬。
交界性者多边界清楚,质地有的区域较细腻,可有液化、出血和坏死。
恶性者质地细腻,鱼肉状,可有或无包膜,常见出血、坏死,并有局部邻近脏器浸润或(和)转移。
切面上可见肿瘤呈灰红、灰白色,与肌层或粘膜层相交杂。
较大肿瘤的中心常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也可发生坏死或粘液样变性。
2.结直肠GIST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的基本细胞类型有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
梭形细胞(图1)形同正常宫颈壁间质细胞或平滑肌细胞,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或鱼骨状,核形两端稍钝,如“香烟卷”或“火腿肠”样,胞质轻-中度嗜伊红性。
少部分细胞似神经纤维细胞:栅栏状排列或旋涡状排列,核形尖而细长。
但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未见有神经分化特征。
细胞密度加大、核形多样、核分裂像易见、侵犯血管等属恶性依据。
较大肿瘤可出现间质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出血、坏死甚至钙化。
上皮样细胞(图2)呈卵圆形、星状或多极性,形似“炸(煎)鸡蛋”状。
核圆形,为“蛋黄”,核周空亮区为人工假象,在充分固定的组织中表现为弱嗜酸性。
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核仁突出,核浓染,核形多样,实属良性特征。
当瘤细胞体积变小,且形成细胞巢或呈腺泡状排列时多提示恶性,易于发生转移。
瘤细胞周围有网织纤维包绕,有的瘤细胞如血管外皮瘤细胞样放散排列。
研究证实当间质细胞瘤出现上皮样细胞区域时预后较好。
GIST的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生长方式多种多样(图3-5)。
肿瘤组织可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或由两种细胞共同组成。
梭形瘤细胞呈交叉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和假菊花团样排列;上皮样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小巢状排列,二者可围绕血管呈簇状分布。
其它还有印戒瘤细胞和核端空泡瘤细胞。
3.GIST的免疫表型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其干细胞的特征性表达很高,如c-KIT(CD117)在GIST细胞中的阳性率达85%-94%(图6), CD34在70%-80%的GIST中呈阳性表达(图7),而各种肌源性或神经源性免疫标记如SMA、Desmin、NSE及S-100等表达均很低(图8),仅30%-40%表达SMA,Desmin 和S-100表达均<5%。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GIST均有c-KIT(CD117)表达。
因此可以认为c-KIT(CD117)是GIST的特征性标记物。
图1 GIST梭形细胞型,瘤细胞交叉束状排列,细胞丰富,胞质淡嗜伊红HE×100图2 GIST上皮样瘤细胞型,弥漫成片,瘤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胞质淡嗜伊红,略嗜碱,核分裂象易见HE×400图3 GIST梭形瘤细胞胞质可见核端空泡状,细胞核一端平钝,与红细胞相比胞质明显淡染HE×100 图4 GIST瘤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与红细胞相比,胞质明显淡染HE×100图5 GIST瘤细胞呈片巢状排列HE×100图6 GIST栅栏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区CD117强阳性,胞质着色(此区CD34阳性,S-100和PGP95阴性,此例弥漫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区CD117亦阳性) EnVision法×100图7 GIST瘤细胞有核端空泡,CD34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400图8 GIST梭形细胞型,交叉束状排列,HE形态上与平滑肌肿瘤交叠,SMA阴性,血管周细胞阳性为内对照EnVision法×1004.结直肠GIST在电镜下可分为神经性分化、肌性分化、神经和肌性双向分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24],临床上以双向分化的肿瘤多见。
神经源性分化的特征(图9):多数细胞有树枝状细长突起并在细胞间相互接触、嵌合,呈突触样形态,内有单位膜包绕的致密核心颗粒,部分胞质内有微丝,细胞间易见桥粒样连接。
肌源性的特征(图10):瘤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微丝、密斑和密体。
双向分化者则在同一肿瘤标本内见到上述两种形态。
未分化者表现为细胞器稀少,仅有线粒体、核糖体和糖原颗粒等,缺乏特征性形态。
⑨⑩图9 肿瘤细胞间有突触样结构,并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及桥粒样连接×7000图10肿瘤胞质内可见微丝和密体,并见突触样结构×100005. GIST的良恶性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最为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