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西医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其管理。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

中医方面,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治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近年来,中草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

例如,丹参、三七、山楂等常用中草药都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此外,一些新的中草药制剂也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复方丹参片是由丹参、三七、三棱、合欢花等中药组成的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缺氧。

针灸治疗冠心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对心脏的心肌细胞保护有显著作用,并且可以降低心脏病死亡率。

西医方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也在不断进展。

药物治疗是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其中,硝酸酯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等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

此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被广泛应用于其治疗中。

这些手术常常能够减轻症状,并且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例如,针灸和药物联合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和中药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血压、心率,并且能够改善心肌代谢和减轻心肌缺氧。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和中药对于辅助药物治疗能够增强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未来,应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研究,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冠脉临界斑块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思路

冠脉临界斑块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思路
块 的 识 别 及 干 预 研 究 相 对 成 熟 , 中 医药 对 其 研 究 尚 未 全 面 开 而
展。
管 临 界 狭 窄 ( 径 狭 窄 4 ~ 7 ) 患 者 行 I 直 O O 的 VUS检 查 , 果 结
软斑块 4 O例 , 心 斑 块 5 例 。 然 后 将 最 小 管 腔 面 积 ( A) 偏 O ML ≤ 4 0mm。 面 积 狭 窄率 ≥ 6 给 血 运 重 建 , 余 病 例 给 药 物 治 . 或 O 其 疗 。结 果 介 入 组 4 4例 均 成 功 行 冠 脉 内 支 架 植 入 术 , 保 守 组 与
等 l 研究 表 明 ,5 的 AM I 者 , 发 病 前 的 C c ] 6 患 其 AG提 示 冠 状 动 脉病 变仅 为 中 等 程 度 的 狭 窄 , 斑 块 破 裂 诱 发 急 性 血 栓 形 成 , 是 造
成血 管 急 性 闭 塞 而 发 病 。 因此 针 对 冠 脉 临 界 病 变 易 损 斑 块 的识
D’ d e An ra等 ] 冠 脉 造 影 证 实 为 中度 狭 窄 的 患 者 根 据 左 前 降 对
支 的冠 脉 血 流 储 备 ( F 分 为 两 组 , C R 2的 行 经 皮 冠 脉 C R) 对 F ≤ 腔 内 成形 术 ( T A) 对 C R 2的 进 行 药 物 治 疗 , 察 终 点 事 P c , F≥ 观 件 ( 脏 性 死 亡 、 肌梗 死 、 脉 血 运 重 建 和 不 稳 定 心 绞 痛 ) 随 心 心 冠 ,
的 主 要 原 因 , O ~ 7 A S发 生 时 冠 脉 仅 轻 中 度 狭 窄口 。 6 O C
0i _对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j o等 4 AMI发 生 前 3d至 i年 的 C ) AG 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现状和前景。

在药物疗法方面,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理调节、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结合中西医优势治疗该病的前景可期,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该领域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西医、研究进展、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治疗前景、未来研究、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罹患率较高、并发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层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

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已被广泛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与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结药物疗法和非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血管内超声评价中药干预冠脉临界病变的研究概况

血管内超声评价中药干预冠脉临界病变的研究概况

军, 冯
玲, 任
丽, 王

随着冠状动脉 C T 和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在 冠 心 病 诊 断 中 的 广 泛 应用 , 临床 发 现 了 大 量 的 冠 状 动 脉 临 界 病 变 患 者 ( 指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直 径 法 测 定 狭 窄程 度 4 O ~7 O 的病变) , 对 于此类 患者 , 积 极 采 用 中西 药 物 干 预 病 变 , 以其 能 够 改 变 斑 块 性 质 , 延 缓 斑 块 进 展, 防止 冠 脉 狭 窄 的 进 一 步 加 重 , 预 防急性 冠 脉 综 合征 (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e , AC S ) 、 心 性 猝 死 等 心 脏 事 件 的 发 生 。 同 时 结 合现 代 先 进 技 术——血 管 内超 声 ( i n t r a v e n o u s u l t r a s o u n d , I VUS ) 作 为 诊 断 和评 价 标 准 , 客观 、 定 量 地 分 析 中药 干 预 临 界 病 变 的效果 , 研 究 将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 临床 意义 。 1 临界 病 变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冠 状 动 脉 临界 病 变 是 指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直 径 法 测 定 狭 窄 程度 3 0 ~7 O 的病 变 , 是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的 一 个 特 定 阶段 , 其生 理 、 病 理 特 点 同 冠 心 病 相 一 致 。临 界 病 变 这 一 特 定 阶
中西 医 结 合 心 脑 血 管 病 杂 志 2 0 1 3年 8月 第 l 1 卷 第 8期
・ 9 8 5 ・
理 论 探 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对冠心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50例,就对甲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乙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一段时间后,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甲组(P<0.05),乙组各项治疗后症状积分(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乙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疗冠心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症状,降低了不良情况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标签: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为了探寻最佳的冠心病治疗方法,本研究探究分析了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50例,其中,甲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9岁,中位年龄62.3岁,病程(3.4±1.3)年;乙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8岁,中位年龄61.5岁,病程(3.3±1.5)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给予所有冠心病患者常规西医疗法进行对症治疗,让患者口服100 mg/次,1次/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10 mg/次,3次/d的硝酸异山梨酯片;40 mg/次,1次/d 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并且依据个人病情的需要,给予其他对症治疗。

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基础上给予乙组配合中医进行治疗,给予患者10 ml/次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然后配合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0.9%氯化鈉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1次/d,治疗时间期限为2周。

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绪论
冠心病是指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冠脉病变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证型需要采用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然而,目前对于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交叉研究的方法,招募150名患有冠心病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不同的中医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痰湿阻滞证、心脾不交证等。

然后
采用冠脉造影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冠脉病变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冠
脉病变程度组。

最后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四、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将阐明不同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对于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个体差异
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本研究对于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中医理论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脏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学界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中医研究在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

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许多中草药被用于治疗冠心病。

红参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冠心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心肌代谢的作用,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心脏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降低血脂、血糖,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损伤。

穴位“养心”可以增加心脏的血流量,促进心肌的营养和代谢;穴位“内关”可以调节心血管的功能,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西医研究方面,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脂调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的狭窄,改善心脏血液供应,降低心脏负荷。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到冠状动脉进行治疗,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恢复其正常的血液通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中西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通过中草药、针灸和按摩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功能;西医则侧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药物和手术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中西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治疗效果不稳定、治疗周期长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

C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已经明确了一些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黄芪、丹参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柴胡、郁金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能够改善CAD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表明,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中药冲剂、贴敷等方法可以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某些中药冲剂能够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并缩小损伤的范围。

很多患者会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出现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中医贴敷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还关注了心脏功能和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调控。

中医提倡“治未病”,即在发病前预防和干预,通过调整心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CAD患者的心肌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涉及到营养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营养与CAD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对于预防和改善CAD具有一定作用,这与中医药的“食疗”概念相吻合。

也有研究将中药和西药结合使用,通过优化药物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CA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可以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疗法,从多个方面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情况,中西医界一直在不断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状况。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毒邪内蕴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策略主要包括调节心脏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桃仁、当归等,可以起到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心肌的作用。

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在西医方面,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可以起到减轻心脏负担、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

介入治疗包括冠脉血运重建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状况,减轻心肌缺血程度。

外科治疗则是通过植入支架或进行冠脉搭桥手术等方式,来解决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问题。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微创介入技术等,都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修复受损心肌,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常见病、多发病。

冠心病患者不仅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危重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

近年来,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加强对冠心病的病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探寻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親。

1.2 研究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负担。

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对于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利用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疗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能够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和优势,对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食疗和心理疏导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情绪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食疗和心理疏导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对于拓展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角度研究和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有助于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推动冠心病防治工作向更加深入、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_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_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关于冠心病治疗的讨论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冠心病是内科比较常见的病症,人们的年龄增长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由于病症的存在很多患者的身体会受到破坏,冠心病的恶化甚至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冠心病的起因是由于身体内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这种硬化方式会促使血管通道变得阻塞,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心肌缺血等类似的心脏病症。

对于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我们还在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主要是通过结合一些病患的临床症状,通过分析中西医之间的治疗方法,来给冠心病治疗提供一些方案。

笔者通过选取一些病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辅以对照组来进行参考,最终得出结论表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对于冠心病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患产生的临床症状。

标签:中西医结合;冠心病治疗1 资料与方法在进行冠心病中西医治疗研究中,主要是通过选取2008~2011年之间某卫生院发生的90项病例,他们的年龄一般在40~70岁之间,病程范围是5个月~13年之间,他们的冠心病症状一般表现为胸口痛,并且伴随着高血压和高脂肪。

我们采取对照组与研究组的研究方式,其中对照组和研究者都进行西医的治疗,但是研究组增加中医沉浮的治疗,主要是治理化痰祛瘀功效的中医,通過两者的结合治疗中,我们会有两个组来进行区分,一个组主要是为了对照整个医疗过程发生情况,而另外一个组便是我们需要中西医结合的对象。

2 两者疗效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疗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中对于中西医疗效的标准来进行的。

通过对病患进行持续三个疗程的医治之后,判断其治疗结果有明显效果的情况是,病患在治疗后的心电图等检查全部显示正常状态,并且他们在停止服用相关药物之后的半年并没有反弹,生命特征表现正常的状态。

如若在持续三个疗程后,他们的症状确实得到明显改善的,并且是在将近两个月内没有出现复发的症状,此类情况可以被判断为疗效是有效的[1-3]。

当然,如果在医疗之后,我们的病人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在他们停止服用药物时仍然会出现目前的症状,我们可以判断此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是无效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是心脏病的主要类型之一。

该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疗冠心病,中西医学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在中西医学的结合中,对冠心病的治疗有了更全面、系统和有益的认识。

本文将从预防、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西医研究的一些进展。

预防预防是控制冠心病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来源,适当的饮食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中西医结合推荐人们多吃低脂、低糖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豆腐、鸡肉等,注意控制烹饪油和调味品的使用。

2. 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中西医结合推荐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3. 戒烟限酒中西医结合认为,吸烟和饮酒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治疗冠心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部分,中西医结合可采取以下措施:1. 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药物较多,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中药中,多种有效成分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如丹参酮、生物碱、黄芪、刺五加等。

2. 手术治疗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开胸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中西医结合强调手术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简称ACEI)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胆固醇和其他物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随着生活方式和营养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冠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显著疗效,其中针对炎症分泌的中药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积极的抗炎治疗能够减缓冠状动脉病变、改善血管功能,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药用金钱草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功效,临床应用表明药用金钱草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完整性和表面润滑性;防风具有辛温解毒、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缺血,并且可以减少体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气血循环和神经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细胞、组织恢复和再生。

例如,足三里等穴位针刺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降低风险。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目前公认的对冠心病治疗最为有效的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每周运动6小时以上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例如血脂水平、糖尿病程度、体重等,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在运动疗法中,心肺运动是常见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增加心肌供血量和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助于预防和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功效如下:硝酸甘油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可使冠状动脉舒张、增加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剂是对抗肾上腺素效应的一种药物,它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需氧量,减轻心肌缺血,同时也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可以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氧耗,同时扩张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于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预防心肌缺血和缓解心律失常都有帮助;ACEI/ARB 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缺血程度,重要的是,ACEI/ARB可以抑制病创表面和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诊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诊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诊疗新进展王曼曼,国倩倩,吴丹丹,高毅洁,张冬梅摘要:目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评估方法很多,但针对治疗的措施却很少㊂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主要评估方法包括血流储备分数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㊁血管内超声㊁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检测方法㊂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西医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㊁血运重建和手术;中医认为斑块多因痰瘀阻滞血脉所致,并提倡使用活血行气㊁祛湿化痰㊁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㊂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西医诊疗;血流储备分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内超声;综述中图分类号:R 541 R 256.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2/j .i s s n .1672-1349.2020.21.016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梗阻及心肌进行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1]㊂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指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腔狭窄度为50%~70%的病变,又称 中间病变 中等范围狭窄 等[2]㊂因此,它的病因及病变机制与冠心病一致,同属于中医学 胸痹 眩晕 等范畴㊂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功能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㊂而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深入研究也必将为冠心病的诊疗带来新的突破㊂1 主要评估方法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标准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衡量㊂但是,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只提示冠状动脉管腔解剖结构上的狭窄程度,对其病理及生理的改变程度则无法预测㊂而最新研究表明,血流储备分数(FFR )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㊁血管内超声(IVUS )等检测方法可以提高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 )㊁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㊁心肌质量等也可以协助进行功能性评估㊂1.1 FFR FFR 已成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功能评估的金标准,也是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治疗决策的首要参考指标㊂目前,FFR =0.80是评估心肌缺血的参考值,FFR <0.75的病变适宜行血运重建,FFR >0.80的病变为药物治疗的指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通讯作者 张冬梅,E -mail :***************引用信息 王曼曼,国倩倩,吴丹丹,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诊疗新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1):3581-3584.征[3]㊂FFR 在0.75~0.80为 灰色区域㊂近期临床研究发现灰色区域内或周围的FFR 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特别是在临界病变中,并证实FFR ɤ0.80可有效地指导临床决策[4]㊂但FFR 只能借助压力导丝对狭窄部分进行探查,这样使得手术时间相对延长,并可增加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㊂因此,定量流量比(QFR )作为一种计算FFR 的无线方法开始应用于临床㊂而且,有研究发现压力传感器装置的QFR 诊断准确率高,并使所需要压力线的程序数量减少一半以上[5]㊂还有研究发现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病人使用DILEMMA 评分也可减少对压力线使用的需求,节约成本并使与侵入性生理病变评估相关的风险最小化[6]㊂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3种无腺苷压力参数[冠状动脉远端压力(Pd )/冠状动脉开口压力(Pa )㊁瞬时无波比值(iFR )㊁对比剂FFR (cFFR )]与使用腺苷的FFR 之间诊断的准确率没有差异,并提示在将无腺苷压力参数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7]㊂1.2 IVUS IVUS 在检测冠状动脉中间病变缺血程度时可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指导临床进行血运重建决策[8]㊂Yang 等[9]通过FFR 将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的病人分成3组:缺血组㊁临界组和非缺血组,然后将3组IVUS 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缺血组和临界组所有IVUS 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界组和功能上显著的FFR 之间IVUS 特征也没有差异㊂Nishi 等[10]通过比较2D 和3D 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 )以及IVUS 在鉴定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显著性的诊断率中发现,IVUS 在评估功能性狭窄程度时与3D -QCA 和2D -QCA 相当,但3D -QCA 比2D -QCA 更实用,并提示当FFR 不可用时,3D -QCA 的最小管腔面积(MLA )和最小管腔直径(MLD )也可协助中间病变功能的评估㊂此外,通过PubMed 检索涉及IVUS -MLA 与FFR 诊断准确性比较的文献发现,对于左主干(LM )病变,IVUS-MLA与FFR有很强的相关性[11]㊂1.3OCT OCT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也开始逐渐应用于冠心病领域㊂研究发现OCT能够安全有效地评估和治疗中度冠状动脉病变,而且在中度冠状动脉病变病人中不同OCT参数的组合还可以帮助预测FFR结果[12-13]㊂Usui等[14]探讨OCT和IVUS获得的MLA在预测FFR<0.75中的诊断效率,发现OCT-MLA 在鉴别功能性缺血方面明显优于IVUS-MLA㊂在患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血管造影中间病变稳定的病人中,OCT检查不但能够证实大多数病人缺乏严重的解剖学狭窄,还能确定不稳定性的冠状动脉病变[15]㊂1.4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近期有研究表明,在检测中间冠状动脉狭窄缺血能力时可以使用动态CT 血管造影对整个心脏(心脏DCT)量化冠状动脉血流,并指出远端冠状动脉血流指数(CFI)可以检测中间冠状动脉狭窄的心肌缺血状况[16]㊂心肌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的定量分析也可以增加冠状动脉中度病变评估的特异性[17]㊂此外,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衍生的流量储备分数(FFRCT)在检测并确定具有冠状动脉中等范围狭窄的病人方面同样具有可行性,而且FFRCT在临床决策中实施可能会影响下游诊断的工作流程,并对FFRCT>0.80的病人推迟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的短期预后有利[18]㊂1.5其他随着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还发现一些检测指标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功能性评估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㊂刘洁云等[19]研究表明,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风险的一项可靠指标㊂Kadri等[20]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升高与血管造影冠状动脉中间狭窄的功能意义相关联㊂Yoon等[21]研究认为在FFRɤ0.80时心肌质量是FFR与MLA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建议在通过IVUS参数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时,应考虑由病变引起的心肌质量㊂冯瑞等[22]最新研究表明,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LR可作为一种预测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㊂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㊁白细胞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也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程度的指标,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3-24]㊂因此,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功能性评估不仅需要解剖学的判定,还需要结合病理生理性指标等综合评估㊂2治疗现状冠心病的西医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㊁血运重建和手术㊂但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具体诊治方法仍存在诸多争议㊂最新研究表明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特别是FFR值位于 灰色区域 时,PCI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可降低大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5-26]㊂Prasad等[27]在印度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发现,FFR>0.8且继续接受药物治疗和FFRɤ0.8且接受血运重建的病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较低,而FFRɤ0.8且未进行血运重建的病人MACE发生率较高㊂同样,Dai等[28]研究认为对于伴单支血管中间型狭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灶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风险㊂而且,Hahn等[29]研究指出,冠状动脉中度病变保守性血运重建并不劣于侵袭性血运重建,并提示单独使用血管造影指导的PCI病人可安全地推迟中间病变的血运重建㊂Lindstaedt等[30]研究也认为在FFR临界范围内的冠状动脉病变病人推迟血运重建不会增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但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若典型心绞痛持续存在或恶化则可考虑进行血运重建㊂3中医学的认识与干预冠心病属于中医学 胸痹 心痛 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血脉,属本虚标实㊂王清任认为久病入络则为瘀,血脉瘀则涩滞,瘀滞日久则蕴热成毒,而毒邪最易损伤筋脉㊂由此来看, 久病络瘀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溃疡㊁炎性细胞浸润及易损伤破裂等系列病理改变密切相关[31]㊂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属于冠心病前期病变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中医病因病机一致㊂因此,可以用中医 治未病 理念进行指导干预㊂目前,中医认为斑块多因痰瘀阻滞血脉,并提倡使用活血行气㊁祛湿化痰㊁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易损斑块㊂而且,通过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候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也发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主要的两种中医证型是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32]㊂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㊂比如冠状动脉再通膏具有豁痰泄浊㊁化瘀解毒㊁息风通络的功效,在稳定斑块㊁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疗效显著[33];脑心通胶囊通过益气活血㊁化瘀通络的治疗作用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减少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4];银丹心脑通行气活血㊁化瘀通络,可改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心绞痛症状,降低hs-CRP水平,从而降低心绞痛再住院率[35];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㊁行气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改善心肌供血[36];冠心舒通胶囊具有活血通络㊁行气止痛的功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气滞血瘀㊁气阴两虚证的防治有较好的作用,能促进人体心脏冠状动脉的自身修复等[37]㊂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㊂如中药联合阿托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的血脂和炎症水平,提高临床疗效[38];三生调脂舒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明显改善痰瘀互结症状,降低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39]㊂4小结与展望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其评估和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㊂首先,大多数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数据不太完整,纳入与排除标准不够充分㊂其次,没有较为标准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并缺乏中医评价标准㊂再次,因相对应的疾病模型难以构建导致应用基础研究比较匮乏,特别是动物或细胞实验㊂最后,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诊疗理念还有待加强㊂总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各方面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及理论基础㊂参考文献:[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4-135.[2]崔怀仁,张恒.高危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2):294-297.[3]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4):292-297.[4]ADJEDJ J,DE B B,FLORÉV,et al.Significance of intermediatevalues of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J].Circulation,2016,133(5):502-508.[5]KOŁTOWSKIŁ,ZALESKA M,MAKSYM J,et al.Quantitative flowratio derived from diagnostic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coronary stenosis:a wire-freefractional flow reserve study[J].Clinical Research Cardiology,2018,107(9):858-867.[6]MICHAIL M,DEHBI H M,NERLEKAR N,et al.Application of theDILEMMA score to improve lesion selection for invasive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19,94(3):E96-E103.[7]RAJA D C,SUBBAN V,MATHEW R,et parison of restingand adenosin-free pressure indices with adenosine-inducedhyperemic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J].Indian Heart Journal,2019,71(1):74-79.[8]AHMED H B,BOUZOUITA K,BOUSSAID H,et al.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in determining the therapeutic strategyfor the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J].La TunisieMédicale,2014,92(3):224-228.[9]YANG H M,LIM H S,SEO K W,et al.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 andborderlin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measurements[J].Medicine,2018,97(34):e11901.[10]NISHI T,KITAHARA H,FUJIMOTO Y,et parison of3-dimensional and2-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for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oro-nary lesions[J].Journal of Cardiology,2017,69(1):280-286. [11]LOPES J P,JORDAN M K,BEZERRA H,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intravascular ultrasound-derived minimal lumen area comparedwith fractional flow reserve[J].Minerva Cardioangiologica,2017,65(3):321-330.[12]KHURWOLAH M R,MENG H Y,W ANG Y S,et al.Safety and efficacyof frequency-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evaluatingand treating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J].World Journal ofCardiology,2018,10(11):222-233.[13]BURZOTTA F,NERLA R,HILL J,et al.Correlation betweenfrequency-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fractionalflow reserve in angiographically-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8,253:55-60. [14]USUI E,YONETSU T,KANAJI Y,et al.Efficacy of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derived morphometric assessment in predicting the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oronary stenosis:head-to-head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EuroIntervention,2018,13(18):e2210-e2218.[15]BOGALE N,LEMPEREUR M,SHEIKH I,et al.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evaluation of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 inpatients with NSTEMI[J].Cardiovasc Revasc Med,2016,17(2):113-118.[16]NAGAO M,YAMASAKI Y,KAMIT ANI T,et al.Quantification of coronaryflow using dynamic angiography with320-detector row CT andmotion coherence image processing:detection of ischemiafor intermediate coronary stenosi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6,85(5):996-1003.[17]SAHINER I,AKDEMIR U O,KOCAMAN S A,et al.Quantitativeevaluation improves specificity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inth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ly significant intermediate coronaryartery stenose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fractional flow reservemeasurements[J].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2013,27(2):132-139.[18]NØRGAARD B L,HJORT J,GAUR S,et al.Clinical use of coronaryCTA-derived FFR for decision-making in stable CAD[J].JACCCardiovasc Imaging,2017,10(5):541-550.[19]刘洁云,秦雷.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27-28.[20]KADRI A S,BURAK A,SELAHATTIN A,et al.Red cell distributionwidth can predict the significance of angiographically intermediatecoronary lesions[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16,25(1):31-35.[21]YOON M H,TAHK S J,LIM H S.Myocardial mass contributes tothe discrepancy between anatomic stenosis severity assessed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 inter-mediate lesions of the coronary artery[J].Catheteriz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17,91(2):182-191.[22]冯瑞,周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44(3):309-312.[23]张强,刘军锋,霍茜瑜,等.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1表达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1):1161-1165.[24]WAINSTEIN M V,MOSSMANN M,ARAUJO G N,et al.Elevatedserum interleukin-6is predictiv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intermediate risk overweight patients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Diabetology&Metabolic Syndrome,2017,9(1):67.[25]AGARWAL S K,EDUPUGANTI M,ALMOMANI A,et al.Clinicaldecision-making for the hemodynamic"Gray Zone"(FFR0.75-0.80)and long-term outcomes[J].The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2017,29(11):371-376.[26]KITABATA H,KUBO T,SHIONO Y,et parison of clinicaloutcome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optimal medical therapy based on gray-zone fractional flowreserve in stable angina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coronaryartery stenosis(COMFORTABLE prospective study):study protocolfo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 rials,2019,20(1):84. [27]PRASAD S,HARIKRISHNAN S,SANJAY G.Clinical outcomes of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underwent FFR evaluationof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 S-COFFRS study[J].IndianHeart Journal,2017,69(4):499-504.[28]DAI J,LYU S Z,CHEN Y D,et al.Stenting versus non-stentingtreatment of intermediate stenosis culprit lesion in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J].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17,14(2):108-117. [29]HAHN J Y,CHOI S H,JEONG J O,et al.Conservative versusaggressive treatment strategy with angiographic guidance alone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coronary lesions:the SMART-CASErandomized,non-inferiority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7,240:114-119.[30]LINDSTAEDT M,HALILCAVUSOGULLARI Y,YAZAR A,et al.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conservative vs revascularization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borderlinefractional flow reserve measurements[J].Clinical Cardiology,2010,33(2):77-83.[31]任丽,王阶,冯玲,等.冠脉临界斑块临床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思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5):593-595. [32]王淑丽,王阶,冯玲,等.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候文献回顾与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11):896-900.[33]杨晓正,郑轶,郭三强,等.从痰论治冠脉临界病变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2-14.[34]李树仁,王天红,张宝军,等.脑心通胶囊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607-611.[35]马涵英,郭雯,张维君,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心血瘀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界病变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4,33(4):243-246.[36]张爽,国连军,李理,等.通过血管内超声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352-353. [37]杨萃,高勇.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75-1276.[38]贾凤兰.中药联合阿托他汀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预后及血脂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216-217.[39]张秀春.三生调脂舒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7.(收稿日期:2019-10-11)(本文编辑郭怀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刘茹雪1,徐菁敏1,司国民2摘要:从中医学㊁西医学角度就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㊁病机㊁临床表现㊁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㊂脊髓SCD是由维生素B12(VitB12)缺乏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性且呈非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VitB12并非诊断脊髓SCD 的金标准,需结合同型半胱氨酸(Hcy)㊁甲基丙二酸(MMA)㊁平均红细胞体积(MCV)㊁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灵敏度高于MRI,有助于MRI正常的脊髓SCD病人诊断㊂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恢复脊髓SCD病人的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病程延长则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优㊂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745.4 R259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0.21.017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于维生素B12(VitB12)的摄入㊁吸收㊁结合㊁转运或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㊂病变主要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473631)作者单位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250021)通讯作者司国民,E-mail:**************引用信息刘茹雪,徐菁敏,司国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1):3584-3587.累及脊髓后索㊁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可不同程度累及大脑白质和视神经[1]㊂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SCD的关键,如未及时诊治可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伤㊂本研究从中医学㊁西医学角度就脊髓SCD的病因㊁病机㊁临床表现㊁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㊂1病因VitB12缺乏是导致脊髓SCD的主要原因㊂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VitB12,人体内Vit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与胃壁细胞产生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复合物,在回肠末端吸收,在肝脏储存[2]㊂VitB12的摄入㊁吸收㊁结合㊁转运和代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对比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份收治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疾病严重程度随机分为单纯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其中单纯西医组30人,对其单独使用西医传统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0人,对其使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效程度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医传统手段进行治疗的单纯西医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纯使用西医进行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西医理论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含以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破溃为诱因,以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以胸痛为临床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及表现[1]。

而中医的辨证理论则认为本病为属于胸痹、真心痛、猝心痛等范畴,其初因在心,或有肝、肾、脾失调,加上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是一种本虚标实之病证。

但不论描述如何差异,已证实其病因主要与吸烟、胰岛素异常、血压、血脂、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

目前,有报道显示[2]急性冠脉综合征因其发病率提升,已成为当今国民健康的重大杀手,时刻危及人民生命。

但临床只要能及时诊断,给予正确且高效的治疗,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善病人的生存情况,提高治愈率,改善临床预后。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份收治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性治疗,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单纯治疗相对比,以求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份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确定60名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签字后进入本研究。

将其随机分为单纯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单纯西医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56.18±13.09岁;中西医结合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44-76岁,平均年龄56.19±12.11岁。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

中西医结合在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运用四妙勇安汤与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仅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病患的治疗后的各效果指标。

结果:在TIMI3级血流上,观察组病患达92%,对照组为80%;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和不良心脏事件上,两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于冠心病范畴,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老年人以及三高群体。

该疾病危险性较大,发病急,病死率高,需要及时正确的抢救才能有效遏制死亡的可能。

当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手段,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有效的在安全和有效性上发挥作用【1-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患,其中男性为125例,女性为75例;年龄范围为31-83岁,平均年龄为(56.4±6.7)岁;合并有高血脂症者124例,合并高血压者146例,合并糖尿病者78例,合并血管病变者176例,吸烟者者134例;所有案例均在发病后的12h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诊断标准为病患出现30min以上的持续性胸痛,在硝酸甘油含服的情况下没有得到改善,心电图检测发现有2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在0.1mV以上,胸前导联在0.2 mV以上,左束支传导有阻滞可能或已发生,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正常范围的两倍,肌钙蛋白I或T有明显升高。

所有病患排除了有重度充血性心衰者、心源性休克、有冠状动脉旁路搭桥者、心脏机械并发症者,高血压在180/100mmHg之上未能得到控制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指数在176μmol/L以上,转氨酶升高幅度为正常值的一倍以上;活动性出血者;3个月内有重度的外伤性手术史,6个月内有过脑血管疾病;血红蛋白在90g/L以下的贫血或血小板少于80×1012/L的血小板减少者;有过脑出血、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或者颅内肿瘤者;近期进行过大型手术后者外伤、出血性疾病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变。

该疾病既可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左、右冠状动脉等处,也可分布于各个分支血管,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1. 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冠心病具有“痰瘀阻络、气滞血瘀”、“痰郁气滞”、“瘀阻冠脉”等病因病机。

从中医角度来看,冠心病的发病与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是通过清理血管、改善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医强调综合调理,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调理心脏功能、清理血管堵塞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 西医方面的研究进展西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

目前,西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血管药物、控制血脂药物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心脏搭桥手术则是通过植入人工血管来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段,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

在冠心病的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

而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则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西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既可以通过西药治疗来缓解症状,又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来改善患者体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张鹏;徐伟建【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07(5)2【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确诊单支、多支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参照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累及支数、狭窄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较轻者以气滞血瘀型(73.3%)为主,冠状动脉病变较重者以血瘀型(59.5%)、痰阻心脉型(48.1%)为主,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瘀型、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增多,而气滞血瘀型减少(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为主,多支病变者以痰浊、瘀血、气阴两虚、阳气虚衰为主.在3支病变组,心血瘀阻型明显多于痰阻心脉型和气阴两虚型(P<0.05).各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中左前降支(LAD)病变密切相关,单支病变中左前降支(LAD)最多(25.4%),并且冠状动脉病变中存在LAD支病变的也最多(77.8%);单纯左支干(LM)病变未见,多有合并其他支病变.结论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总页数】3页(P101-103)【作者】张鹏;徐伟建【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430061;湖北中医学院,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256.2【相关文献】1.51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 [J], 李锋;王海平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联性分析 [J], 孙艳玲; 李联社; 武向阳3.中老年载脂蛋白B/A1、C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赵丽霞;洪绍彩;农耀明;李春祥;贝俊杰;雷灵亮;佘晓俊;高全胜4.血清骨钙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 [J], 陶林;苗柳;谭碧松;王勇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袁宏伟;朱明丹;张少强;魏聪聪;杜武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病因学方面,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冠心病的病因是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治疗原则,侧重于患者个体化的防治,因此中医将冠心病的病因分为因素外因素、因素内因素以及因素外内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体力过劳等因素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而西医研究的结果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也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

病理学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的病理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医强调经络理论,认为冠心病的病理是气血运行障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疾病。

西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硬化和狭窄,血液供应不足。

目前,生物医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病理学的研究更加精细,可以对冠心病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解剖学和细胞学研究。

诊断方面,中西医结合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诊断体系。

中医诊断是沿用传统经络学的理论,可以通过面部诊察、脉诊等方法进行诊断,考虑患者主要体征所在的经络。

西医的诊断方法则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

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够显示心脏起搏系统和心脏肌肉的状态。

目前,计算机辅助诊断、分子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冠心病的诊断更加精准和可靠。

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冠心病首先要调节情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食疗、草药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而西医治疗冠心病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例如,阿司匹林、氯汀类、贝他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改善症状、预防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此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最后手段,适用于有多支冠状动脉狭窄、近端宽大病变和左主干病变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 mau e tc n lg sw d l s d i l is c r n r n e me it e in d tc in r t a n ra e o.I h sa t l ,t e h t r e h oo y i i ey u e n c i c , o o ay i tr d ae l s ee t a eh si c e s d a lt n t i r ce h n o o i a t o e e aie h e e r h s r e n c r n r n e me it e in o e t r d cn n h n d s u s d p s i l e e r h u h rg n rl d t e r s a c u v y o o o a y i tr d ae lso fw se n me i i e a d t e ic se o sbe r s a c z meh d i o o ay i tr d ae l so ft d t n lC i e e me ii e T e p r o e i t sa l h t e fu d t n frt e f rh r t o n c r n r n e me it e i n o a i o a h n s d cn . h u p s s o e t b i h o n ai o h u t e r i s o
冠状动 脉临界病 变是冠状 动脉粥样 硬化 进展过 程 中的一个 事件后对 患者的心功能以及 预后造成 的危 害 比其他 部位 的冠 脉 特殊 阶段 … 。近年来 , 随着冠脉造 影技术 的成 熟和普及 , 冠脉 临 病 变更 严重 ; 是否 同时合并糖 尿病 、 心功能不全 、 肾脏 功能损害以 界病变患者 的检 出率 大大增加 。西 医对冠脉 临界病 变 的研 究起 及外周 动脉病变对患者的预后 和介入 治疗 的决策也 具有重要 的 步较早 , 目前主要集 中在 对其 临 床评估 和 治疗 方案 选择 两 大方 指 导价 值。 面, 取得 了一定 成果 ; 目前 , 中医药在冠脉临界病 变方 面还缺乏系 2 冠 脉 临 界 病 变 治 疗 方 案 选 择 统 的基础和 临床研究 , 作者参 阅了近年来关 于冠 脉临界病变 的相 近年来 ,org 研 究结果 的公 布使 人们 更加关 注此 部分具 C uae 。 关文献 , 总结了冠脉临界病变 近年来 西 医研 究进 展 , 对 中医药 有临界病变特征 的稳 定性 心绞 痛患 者 临床治 疗方 案 的选择 J 并 干预冠脉临界病变 的优势及研 究方法做 了相关 阐述 , 希望能为下 直 以来 , 传统的介入治疗决策是根据冠脉造影所示狭窄程度 而 定, 一般狭窄 /7 %者需要进 行血运 重建 , > 0 而对 于此类 临界病 变 步研究奠定基础 。 患者临床大多 采用 药物 保 守治疗 。然 而 , 临床 流行病 学资 料显 1 冠脉 临界病 变的临床 评估 , 0 不 急 准确的临床评估是 医生正确把握 患者 自身总体情况 、 疾病发 示 J 大约有 7 % 的以急性冠状 动脉综 合征 ( 稳定 心绞痛 、 性心肌梗死 、 心源性猝死 ) 为首发 临床表 现的冠 心病患者 经冠脉 展趋势及临床转归预后 的重要保证 , 内容包括患者综合 状态评 其 0 这说 明一部分 具有 不稳 估和实验室病理评估 。与冠心病 的其他类 型相同 , 冠脉 临界病 变 造影检查发现冠 状动 脉狭 窄不到 7 % , 定斑块 的临界病变患者 同样具有 高度危 险性 , 需要临床 医生加 以 患者综合状 态的评估包 括年龄 、 性别 、 病程 、 险因素 、 危 伴发疾 病 重视 。因此 , 怎样发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中的高危人群并对其采 以及重要脏器功能 等 , 这些 内容 反 映 了疾病 当前 患 者的 整体 功 新 能, 是临床 医生判断病人病情 最基 本的方面 。对于 以上 内容 的判 取 积 极 的治 疗 方 式 成 为 了 人 们 关 注 的 焦 点 。 近 年 来 , 的 冠 状动脉成像技术 以及血管病 理生理 学测定 技术不 断发展使 人们 断分析过程与传统中医辨证 论治 的过程 类似 。实 验室病 理评 估 而且可 以进一步显示 是现代医学诊治疾病 的优势所在 , 包括物理检查 和实验室血 清学 不仅可以更清晰 的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 局部动脉壁的组织结构 的病 变程度 和性 质以及局部 血流 动力学 指标等 。长期 以来 , 冠状动脉造 影作 为诊 断冠 脉病 变 、 判定其 狭 弥补 了冠状动 脉造 影 的不足 , 为冠 脉临界病 变患者 的临床 窄程度和介入适应证 的 “ 金标 准 ” 广泛应 用 于冠脉 临界 病变 的 改变 , , 评估 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 了客观 的依据 。 临床评估 中。然而 , 冠脉造影显示 的仅仅是 被造影剂充填 的动 脉 2 1 血管 内超声 (v s . i u )血管 内超声 成像技术可 以将微 小的高 管腔轮廓 , 无法判断局部血 管壁 的病理结 构改 变 , 同样 的狭窄 程 通过超 声实时显像显示冠 状动脉 度可能呈 现不同的冠状动脉斑 块病 变性质 , 因此 , 独凭 借冠状 频超声探头插入到冠状 动脉 内, 单 横截 面图像 , 提供管腔和管壁的图像信息 , 精确定量地测定狭窄程 动脉造影 来评 价冠脉临界病变 则会 忽视一些 具有不 稳定 斑块 的 并 高危人群 , 影响治疗 方案选择 。另外 , 冠状动 脉的病变部 位不 同 度 , 能识别冠脉造影上所见 的临界病变 的狭窄程度和斑状性质 , 也具有不 同的临床 意义 , 主干或前 降支近段的病变造成心血管 尤其是能清楚显示冠脉造影难以显示 的开 口处和分叉处病变的特 左 征 j 。对 于临界病变患者动脉壁的临床评估具有一定 意义 。 22 心肌血流储备分 数 ( F . F R)心 肌血 流储备分 数 的定 义是 当 收稿 日期 :0 80 -1 修 订 日期 :0 81—O 20 -83 ; 20 —ll 狭窄存在 时可获得的最大血流 , 以该冠 脉不存在 狭窄时预期 可达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 o9 7 94 ) N .00 0 8 作者简介 : 褚福永 (9 1) 男( 18 . , 汉族) 安徽 淮南人 , , 现任 中国中医科 学院 到的正常最大血流值的分数 ( 或��
Absr c : C rn r tr daelso sase il eidd n gted v lp n fah rceoi e r dsa e ta t oo ayi eme it eini p ca ro u n h e eo me to teo lrt h at ies .Ree t ,a n p c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s y
褚福 永 , 王 阶 ,姚魁 武 , 庆勇 , 何 冯玲
( 中国 中医科 学 院广 安 门 医院 , 京 105 ) 北 00 3
摘 要 :冠状动脉・界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 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近年来, 临 随着冠脉造影技术的成熟和普
及, 冠脉 临界病 变患者的检 出率大 大增加 。文章对近年 来冠脉临界病 变西医研 究进展进行 了总结 , 并对 中医药干预冠脉 临界病 变的优势及研 究方法做 了相关阐述 , 旨在 为下一步研 究奠定基础 。
关键 词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中西医; 病证结合 中图分类 号 : 2 9 R 5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80 0 ( 0 8 1 —8 1 2 A 10 -8 5 2 0 ) 22 8 - 0
Re e r h S v y o r na y I e m e a e Le i n n Tr dii na n W e t r e c n s a c ur e f Co o r nt r di t so i a to la d se n M dii e Ba e n t m bi to f Die s nd t e S nd o s d o he Co na i n o s a e a h y r me
C u y n , A GJe , A u - U, E Q n —o g F N ig HU F —o g Q N i Y O K iW H igy n , E G Ln
( u nA m nH si lC iaA a e yo hns Me i l c ne, ei 0 0 3 C ia G a g n e o t , hn cdm C i e dc i csB in 1 0 5 , hn ) pa f e aSe jg
sud t y.
K e r :Coo a neme it ein; y wo ds rn r itr daelso y
T a i o a n sen me iie Co iaino ie s n h y do rdt n a dwetr dcn ; i l mbn t fdsaea dtesn rme o
LI HI S ZHEN MEDI NE CI AND MA TERI MEDI A CA RES ARCH 2 0 E 0 8 VOL

1 N .2 9 O1
时珍 国医 国药 20 0 8年第 1 9卷第 1 2期
病 证 结合 冠 状 动脉 临界 病 变 中西 医研 究概 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