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合集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南北朝对峙

南北朝对峙

南北朝对峙引言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从420年到589年,南北朝之间持续的对峙局面长达169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南北朝对峙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背景南北朝对峙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

当时,冯异、卫瓘等人率领起义军造反,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此后,三国鼎立的时期出现,魏、蜀、吴三国相互对峙。

经过斗争,曹魏取代了东汉,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北方政权。

然而,南方却逐渐形成了以吴、蜀、东吴为主的多个割据政权。

原因南北朝对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原因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统治不稳定是南北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魏和东晋这两个北方政权都在统治南方时遭遇到了不少困难。

政权间的割据和内乱使得南方逐渐形成了以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为核心的割据政权。

这种政治分裂无疑加剧了南方与北方的对立。

2. 文化差异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文化与北方有一定的差异。

南方的文化多样化,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

而北方则受到了汉族的文化影响较大。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南北地域间的对立。

3. 经济因素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北方更加富庶,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南方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和商业中心,因此更具有经济优势。

北方则经历了多次战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经济差异加剧了南北地区的对立。

影响南北朝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南北朝对峙期间,南方与北方在政治上的对立并没有阻碍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南方文化对北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方学者也借鉴了南方的文化成果。

这种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繁荣发展。

2. 政治重整南北朝对峙结束后,隋朝和唐朝相继统一了中国。

南北朝对峙的动荡局面使得中国人民对统一的渴望更加强烈,因此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势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南北朝时期的对峙也为隋唐王朝的统一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 地域划分南北朝对峙后,南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被进一步强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短暂统一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三国鼎立)。

4.衰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动摇了西晋的统治;③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西晋实行分封制,封王掌握实权,晋惠帝昏庸无能2.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3.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4.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5.影响:①历时十几年的动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3.影响:(1)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形成十六国局面(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1)北方: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2)南方:东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七步法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七步法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 列举原来学过的历代王朝: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汉(西汉、东汉)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三国
北齐
北周
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
南朝: 宋、齐、梁、陈
军以少 刘备 胜多 孙权

公元208年 孙权
三国鼎立
曹丕、220 洛阳 成都 建业
(南京)
刘备、221 孙权、222
话 说 曹 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
字孟德,我国 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统一北方) 胜 官渡之战(200年)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赤壁之战 ( 208年)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衰亡
姓曹名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 东汉末年人。 戚宦相争,刺史拥兵。 生活在乱世之中, 天下纷争,群雄逐鹿。
看过了生灵涂炭,
立下了宏图大志:
要号令群雄,天下归一!
东汉末年割据示意图(公元192年)
马腾 韩遂 董卓
公孙瓒 公孙度 袁绍
刘 焉
刘 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1)全面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定都洛阳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184年 黄巾 起义
分裂 割据
220年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
局部 统一
280年 西晋 灭吴
全面 统一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2)走向分裂 八王之乱
北 前
魏 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直观法:教师利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及第17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及第17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所述历史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多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治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

但都突显了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个是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一个是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

二、单元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把握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掌握朝代的更迭;2、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了解这个时期的科学、艺术的成就和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重点:1、赤壁之战争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难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单元教学内容以及安排第16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7课的知识点包括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以及知识拓展中的十六国至北朝更替。

第18课的知识点为东晋南朝历史的更替,中原地区的部分汉族迁徙到江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第19课中,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之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

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积极进行了改革,这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20课涉及科技文化的内容,特别列举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等相关知识点。

教案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教案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第三关卡是训农裕国之术
[教师活动]: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在北魏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人,他到山东一个地区微服私访,那时正值春耕,他来到一块田间,见一个老农正在耕作,而旁边却有很多地荒在那里,好像根本没有种庄稼的意思.他便走上前去问老农,为什么要把地荒在那里呢?老农告诉他说这叫养田,要保持地的肥力就要懂得轮作的道理,有时还可以用套种的办法,这就不用抛荒了.他听得连连点头称是.还有一次,他经过一个村庄,看见一个农民伏着身子在庭院里捡麦粒,一副极为认真的样子,他觉得很奇怪,便走进去询问,原来这位农民正在挑选麦种,农民还给他讲了很多关于选种的事..他想到如果能把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工具、经验编撰成书,向全国推广,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吗?就这样他决定要编一部农书.于是乎,就诞生了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学生活动]:祖冲之
[过渡]: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没有数学工具,祖冲之用自己强大的大脑,完成了当时全世界的人都没能完成的壮举。那么这个圆周率是怎么算出了呢?
[设问]:下面有五个问题,大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一二组讨论第一个问题,三四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五六组讨论第三个问题,七八组讨论第四个,九十组讨论第五个问题(视具体分组情况做相应调整)
[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涌现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时期在数学方面,出现了精确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数学家祖冲之;农学方面,出现了优秀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及其作者农学家贾思勰;地理方面,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写成以全国水道系统为主的《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文学艺术方面,建安诗人的不朽诗篇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这一时期的文坛注入了清新的气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了这一时期书法绘画方面的艺术水平。

2020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 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34页 0103页 0161页 0205页 0221页 0248页 0275页 0327页 0354页 0356页 0381页 0413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第7课 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9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0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第16课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学习与探究之一 破解彩陶之谜
第一单元 史பைடு நூலகம்时代
2020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3-2024学年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3-2024学年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一、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历史学科五大学科素养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养教学。

历史学科汇聚了不同学科知识,可以运用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历史教学服务。

在落实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 课内容,上承三国鼎立,下启江南开发、民族融合,是本单元中的过渡性篇章,充分体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两大单元主题。

本课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西晋短暂统一的过程,同时也介绍了与西晋衰落同时发生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事实以及西晋灭亡后十六国的发展脉络。

主要内容包括西晋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十六国更替以及前秦的变革。

内容主线是西晋统一和少数民族内迁,两者的内部逻辑关系不强,存在两个中心并立的情况,内容多,背景复杂,历史概念比较专业,线索较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挖掘西晋统一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内在联系,结合相关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史料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过语言关,适当渗透阅读史料的方法,然后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自控力较差,容易开小差。

教师应利用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图片,史料等,通过层层设计,制造浓厚的历史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八王之乱形势图以及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学生学习读图、从地图中寻找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研读多则史料,重点理解西晋统一的短暂以及少数民族内迁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学生从中培养寻找有效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素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设计说明本课上承三国鼎立,下启南北朝的对峙。

以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为主,辅以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内容的编排上,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强。

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游牧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结合现实情境,增强学生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等基本史实,探究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重点难点重点:八王之乱。

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东西晋演义》(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结论。

那么,三国之后是谁统一了全国?二、预习检查1.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哪个国家?2.司马氏家族取代了哪国政权?3.说说西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及统一全国的时间。

4.八王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5.说说北方各族内迁的时间及内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晋惠帝却问报告的人:“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教师提问: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统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皇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素养导学】历史解释: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衰亡的原因。

时空观念: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交融中形成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识构建】一、西晋的建立三国分裂局面下,“纷争各方”是怎样“恢复统一”的?(1)263年,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

(3)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思维导引】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

二、八王之乱为避免“(魏)遂乃三叶而亡”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1)措施:大封同姓诸王。

(2)后果:八王之乱。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民族及路线3.生活状况:西晋征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4.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十六国并立。

5.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史料研习】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纷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魏武忘经国之宏规……功臣无立锥之地(没有封国)……本根无所庇荫,(魏)遂乃三叶而亡。

——《晋书·八王传序》【时空观念】西晋结束分裂状态,短暂统一全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进入“十六国时期”。

【任务一】【明晰历史线索】(1)上图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①魏,②西晋;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检测题1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检测题1

材料题: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材料二: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老臣”指的是谁?此诗包含的典故是什么?(2)材料二所述是什么事?依据材料说明此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1.(1)东汉末年。

(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3)联吴抗曹。

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1)诸葛亮。

三顾茅庐。

(2)曹操募民屯田。

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西晋的建立
1.指导学生分析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个?最弱的是哪一个?最弱的结果如何?
答案: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蜀国最弱。263年,魏灭蜀。
2.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西晋的建立与统一的过程。
答案:①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板书
设计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2.西晋的腐朽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制导致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2.概况:晋惠帝时八个封王展开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西晋从此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2.十六国时期
3.前秦统治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合作与沟通的过程。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讨论中,学会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的教学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合作,正确地处理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人耳目一新。学生所学习的不仅仅是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而是以教科书为依据,学习了一些能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①时期: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②路线: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③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No
Image
1.了解西晋建立及统一的基本史事,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 的基本脉络; (时空观念) 2.知道八王之乱爆发的背景和影响,并能够从内外角度认识 西晋速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事,知道不同民族有 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 关系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材P99
石崇、王恺斗富
【材料研读】西晋人鲁褒作《钱 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 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 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 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书•鲁褒传》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 西晋的统治:
(2)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 王势力日益强大;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 实行过分封制?
“慕容 ,字弈洛瑰,昌 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 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 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晋书·慕容廆载记》
课堂小结
西 晋
西晋的建立

与统一


统 一 和
八王之乱与 西晋灭亡




的 内
北方各族的

内迁
建立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 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 八王之乱:
(1)时期:晋惠帝时期 (2)目的: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
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 饱受痛苦;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 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③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 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八王之永乱嘉南渡 中原汉族迁往南方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兼并激烈,逐渐形成若干实力 较强的军事集团,其中势力较为雄厚的是北方的袁绍和 曹操集团。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袁绍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家世背景, 称雄北方,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 行屯田,发展成北方地区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力量。
二、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以少胜多,曹操失败
-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
壹 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 日趋衰落,且蜀国己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感谢聆听
1.南朝:(420年-589年)

定都于建康
③大将夺权方式建立
④宋国力最强,陈最弱
2.北朝:(439年-581年)

①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

魏 传
齐和北周取代
祚 无


②557年,北周统一北方,黄河流 瓦
域再度统一

北魏后期全盛时期有民户500多万,北齐到灭亡之际亦有民户300多
中原连年战乱,江南则环境较为安定,经济也有一定的 发展。东晋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逐渐出现了“户口 殷实”的局面,为东晋抵御北方政权的进攻莫定了物质基 础。
东晋是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朝建立之初 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一代,王氏、桓氏、 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把持东晋朝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 力。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的扩张。淝水之战前后,都出 现过较大规模的彼此杀戮的内乱。东晋的偏安与衰亡、在 北伐与统一问题上的迟滞以及大将刘裕掌控朝政等现象, 都与门间政治有关。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件

一、分久必合,昙花一现
探究二: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
“八王之乱”影响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1.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 消耗殆尽,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爆发,西晋从此衰落。
2.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 北方由于战乱(八王之乱和五胡南下)而遭 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一 片残败的景象,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南朝刘宋 (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 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促进 江南 地区 的开 发。
一、分久必合,昙花一现
探究二: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 阅读材料分析西晋的民族关系?
料六: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为奴
婢。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七:匈奴左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 奴隶御我”……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
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导致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激起内迁各族的反抗
316年,西晋灭亡
一、分久必合,昙花一现
探究二: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
1.政治:统治腐败,奢侈腐化,追求享乐, 金钱至上。 2.内忧: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导致 西晋衰落。 3.外患(民族关系):残酷的剥削压迫导 致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1、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2、以民为本、维护社会稳定
材料一:西晋时期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 大贵族出身。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 己家族权势,在生活上以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如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 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步 障,石崇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七上《中国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內迁》2、教师补充北方少数民族內迁的原因:自然灾害不断,对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的游牧民族威胁很大;汉族统治者为了控制周边少数民族,招引或强迫他们內迁。

3、展示《西晋內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內迁的时间、主要民族、生活状况、结果。

4、展示《西晋內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动态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內迁少数民族的走向及分布。

5、学生根据相关史事说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相关史事:撞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治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jiang)色的衣服。

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

6、教师利用图示法展示西晋灭亡后政权的更替情况。

7、展示十六国形势图,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8、小组讨论:西晋从统一全国到灭亡,统治时间短暂,犹如昙花一现。

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原因: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启示:1、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2、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3、注意民族平等、团结。

三、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课:2、师总结: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犹如昙花一现,西晋的衰亡再次告诉我们: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各民族要团结。

四、中考真题演练五、设计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瓒 公孙度 袁绍
刘 焉
刘 表
董卓之乱后的各割据势力中,最初以盘踞在河 北一带的袁绍最为强大。
一、曹操统一北方(关键一战:官 渡之战)
1、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
戚宦相争,刺史拥兵。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姓曹名操,字孟德,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 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2.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地点:官渡(河南省中牟) 交战双方:袁绍军11万 对 曹操军1万 战情:曹操偷袭袁绍军粮仓,火烧粮草,
袁绍军心动摇,大败。
战果:曹操军胜(以少胜多)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条件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 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条 件有哪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政权分 立与民族汇聚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一、曹操统一北方(关键一战:官 渡之战)
阅读课本思考 1.曹操为什么要发动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地点、结果、 意义 3.曹操为什么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东汉末年割据示意图(公元192年)
马腾 韩遂 董卓
二、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1)背景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 罪的人,刘琮已投降。现在我 训练了80万水军,正要同将军 (指孙权)在东吴会战。
曹军舍弃鞍马,改行舟船, 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况且天气 寒冷,粮草短缺;曹军水土不 服,必有疫病。所率领将士不 过十五六万,且疲惫已久;所 收降兵,也最多七八万,且并 不忠诚。
孙权治江南: 曹丕治魏: 诸葛亮治蜀:
征讨山越蛮夷,扩大兵源 平定边患,与外夷修好 收服南中,以夷治夷
遣将沟通夷州,发展海贸 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推行移民政策,编户入伍
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
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
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 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何兹全:《中国通史(第五卷)·中 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1)东晋十六国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2.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
(2)南北朝对峙
应当尊奉天子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发展农 业经济,保障军粮供给,如此就能够成就霸业。
——译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我任用天下的人才,驾驭管理他们,没有什么是 实现不了的。 ——译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募民屯田、增强实力 思想——招贤纳士、重用贤才 个人——雄才大略

东汉末年割据示意图(公元207)
北方大局已定, 为了天下统一,下 马 腾 韩一步该……
遂 曹操 刘备 刘 表 孙 权 刘 璋
阅读课本思考 1.曹操为什么要发动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地点、结果、 意义 3.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失败? 4、请用图示展示三国鼎立位置 、时间、建立 者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1)全面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定都洛阳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184年 黄巾 起义
分裂 割据
220年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
局部 统一
280年 西晋 灭吴
全面 统一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1.西晋的兴亡
(2)走向分裂
八王之乱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2.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
2.赤壁之战
(1)时间 (2)地点 (3)结果 (4)意义
公元208年 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与孙刘联军 实际兵
刘备
3.三国鼎立
政权建立
220年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
局部 统一
2.三国鼎立
(2)局部发展 ③ 边疆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