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学校培养人才使命感悟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学校培养人才使命感悟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学校培养人才使
命感悟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学校培养人才使命感悟
立德树人一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
是每一名教师的使命。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有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高端人才。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忘记教育
的初心。

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和人文素质教育,为
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高端
人才。

因此,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
术水平,更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化
高质量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灵魂深处的敬畏感。

让学生在研究中懂得感恩和珍惜,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

只有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培
养人才,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的未来人才。


样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具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力,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牢记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使命感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找准方法,不断地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水平,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教育目的与人才

教育目的与人才

浅谈教育目的与“人才”彭泽县彭湖湾小学王秋芳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教育,人们通常一谈到教育就只会联想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最终培养出高校才子,实际这种想法太片面。

教育目的首先就是培养合格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更进一步才是培养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

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对于“合格”的标准看法也不同。

合格的人应该是能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遵纪守法,具有健全的人格,不因主观因素给社会与他人造成负担和影响,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就必须具备较高“情商”与技能。

优秀的人不仅仅能适应时代步伐而且在某种领域能发挥所长,但必须建立在合格的基准之上。

在大家眼里只要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就是优等生。

由高校培养出的人材里面,有的“人材”唯利是图、伤风败俗,道德败坏,这不禁让人思考教育的目的与实施教育的途径。

然而教育目的不是靠学校一方就能达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大环境对影响着一个人是否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些目的也不是仅仅靠学校来完成,需要家校合作完成。

“家校合作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是正确的,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提供生活所需,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想法是对孩子的极大不负责。

“吴谢宇事件”一出来又令多少人唏嘘不已,不禁让人思索: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吴谢宇是个高智商的人,在学业上,他超乎常人,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并不仅仅只有高智商,还应该有高情商——控制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有处理一些无法用公式、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让人重新定义学霸不完全等于人才储备。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获取课本知识与智商培养的重要性,只是要提出“情商”等同“智商”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等与学校教育同样值得研究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听《教育大讲堂》心得体会

听《教育大讲堂》心得体会

听《教育大讲堂》心得体会《教育大讲堂》是一档以教育问题为主题的电视节目。

通过该节目,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教育大讲堂》的心得体会。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在《教育大讲堂》中,经常有专家学者谈论如何培养人才的话题。

他们强调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胜任各种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第二,教育要个性化。

在《教育大讲堂》中,有些专家提出了教育要个性化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意识到,传统的一视同仁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教育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大讲堂》中,有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这使我意识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肩负起教育责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育大讲堂》中,经常有专家谈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第五,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教育大讲堂》中,有专家提出,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对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对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 摘 要】 教育的社会作用是提 高人 的能力和 完成 自然人向社会人 的转变 , 人才培养模 式是 实践教 育 目 的唯 一途径。人 才培养模 式 标 应适应培养学习能力、 表达 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协作能 力五种核心能 力的总体要 求 , 树立新 的教 育主体现 , 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 系, 强调
的、 社会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 教育过程 , 这是人 类特有的一种有 意识的 社会实践 活动 。教育是一种 无止境 的探索 , 使人 了解世界 , 它 理解人 生
意识。有意识地开展各类创造 活动 , 形成 制度 , 成风气 , 形 这就要 求受 教育者具有 敏锐的创造意识 、 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与创 造实践能力。


神追求 , 强化人的人格 意识。学校教育 应在加强 科学教 育的 同时加强 可定义为 : 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 、 、 、 智 体 美等方面得到 全面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 、 、 能力 素质协调 发展 ; 正确 的政治 方向、 尚的道德 情 具有 高 人文教育 , 既扎扎 实实地倡导科学精神 , 又扎扎实实地 弘扬中国文化人 锻炼 , 历来看重的人文精神 。 操、 良好的文化素质、 敏锐 的思维 、 健康的身 心、 明的个性 、 鲜 融洽的人 基于上述认识 , 教育应以掌 握知识 为基础 , 以培养 能力为导 向 , 以 际关系。
教 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 用理论教学、 采 实践教 学、 学研 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 式, 科 强化人 才的培养过程。
【 关键词 】 教育本质 ; 人才培 养模式
4、 新 能 力 , 新 是 一 个 民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国 家 兴 旺发 达 的 不 竭 创 创 是 教育是 一种社会现象 , 在社会活动 中无处 不在 , 社会 的人终 身都处 在受教育之 中。同时 , 又对周 围的人产 生潜移默 化的 影响。作为 主体 动力。同时, 创新又是个性发展的核心 , 因而必须大 力强调 创新能力的 破 树立 。 人人能创新 , 事事能创新 , 时时能创新 的进取 的人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人 的发展资源 , 定的、 特 完整 培养 , 除神秘 感,

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人类的生命中充满了教育的影响,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锻炼个人素质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个体,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本文中,将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适应当今时代的最佳教育方法。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塑造个体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到各种学科知识,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此外,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个体的品格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当今时代,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视为核心竞争力。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的方法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几种可以应用的教育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关键之一。

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故事、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2. 引导学生的探究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通过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我对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解 高等教育学作业 范文

我对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解 高等教育学作业 范文

我对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解高等教育学作业范文我对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应包括哪些?现实状况如何?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

由此可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高等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系于此。

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没有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促进人自身发展根本目标。

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的教育。

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首先,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品德优良的高层次人才。

高等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应包括人的品格培育。

其次,高等教育应该主要致力于学生智慧的培育,而非知识的积累。

如果大学仍然把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那么,它不仅与中学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也必定渐渐丧失大学的存在价值与吸引力。

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中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第三,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被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管束为目的的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

是人 之为人 的 “ 特性” “ 类 , 有意识 的生命活动 把人 同动物
的 生 命 活 动 直 接 区别 开 来 。正 是 由 于 这 一 点 ,人 才 是 类 存 在物 … …仅 仅 由于 这 一 点 , 的活 动 才 是 自 由 的活 动 ”6 他 [。这 】

有 纪律 ’的德 智体美 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 设者 和
维普资讯
_
‘ ‘ 人的呈面发展’和 “ ’ 人的自由茔面发展’ ’
对我国教育 目的和人才培养方j 的反思 j c
何小 陆 肖卫东
( 要 )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人 的发 展 理 论 的 完整 的提 法 是 “ 的 自由而 全 面发 展 ” 摘 人 。但 长 期 以 来 ,我
接 班 人 。 虽 然 近 年 来 很 多学 者 提 出 了 “ 应 该 和 谐 发 展 ” ” 人 、
“ 由” 对 必 然 性 的 克 服 和 超 越 , 自 由就 在 于 根 据 对 自 自 是 “
“ 人应该有个性的发展”等 观点 “,但依然没有 根本 突破 原 】
然界 的必然性 的认 识来支配我们 自己和外部 自然界”1 【。必 )
“ 自由发 展 ”的规 定性 ,导致 受教育 者 的主体地 位难 以确 立 , “ 师中心论 ” 自然大行其 道 。为了更快更好 地培养 教 出符合社 会期望 的人 才 ,灌输 、规训 惩 罚等便捷 且 “ 行
之 有 效 ” 的 “ 育 ” 方 式 在 学 校 里 也 就 不 可 避 免 了 。受 教 教 育者如同 “ 圆形 监 狱 ”5 的被 监 管 人 ,最 佳 的 选 择 就是 按 [ 】中
人只有在成 为 自身的主人 、能 自由支 配 自身 的情 况下 ,才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培养人才、造就未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教育目的的演变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思想光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如今,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也逐渐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当中。

我国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时,也加大了对教育目的的重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现状目前,我国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进步的人才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考试分数的过度追求,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能力,而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需要教育机构和家庭共同关注,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

实际上,当前教育的目的取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难入”,比如按照升学指标的考试为头等大事、导致追求高考结果的心态、凌驾于健康与生命之上的考试文化、功利心理的考试观和教育观等等。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应有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理论思考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明确教育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教育中一些值得追求的价值观。

下面是本文对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和思考。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教育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包括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应该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宽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论语中的孔子思考教育目的与价值

论语中的孔子思考教育目的与价值

论语中的孔子思考教育目的与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做到公正、仁爱、忍让和尊重他人,这是一个人成为合格人的基本要求。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孔子主张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他注重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才能,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另外,孔子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人格。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不器”,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外在才华和技能,而在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孔子主张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君子”,即品德高尚、有道德操守的人。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塑造人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道德高尚、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价值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他主张人们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福祉。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才。

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的培养又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体系。

本文将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定义、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社会行为,旨在通过给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才能、智慧和品格。

人才培养则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通过教育系统化地培养、培养人才的过程。

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国民,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等。

1.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专业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一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他们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这类人才,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2.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新人才能够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探索新的领域,为社会带来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包括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能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和改善作出贡献。

这样的公民具备高尚的品德素养,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国际交流等。

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通过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话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没有优质的教育,就没有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因此,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闪耀
的明珠,每一个老师都是一名耕耘的园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资源。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只有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国家才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

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最后,教育与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也不是
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总而言之,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希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教育资源,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教育与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的话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人才培养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而人才培养更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注重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团队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才的培养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未来教育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未来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

我们不能再把学生们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而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人才培养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培养计划,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最后,未来教育还需要更多地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学术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素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未来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大家!。

探究教育目的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

探究教育目的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

探究教育目的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教育的目的,并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潜能,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社会。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念,培养个体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素质。

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综合能力和认知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二、人类社会的需要1. 知识传承: 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方式,通过教育可以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代代相传。

教育使个体能够接受传统知识,并从中学习和发展。

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2. 社会发展: 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有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教育为经济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3. 人才培养: 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社会能够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给社会各个领域所需的人才资源。

4.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旨在全面培养个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素质。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备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自我实现的能力。

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 公平正义: 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出生、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等差异,提供公平的机会和选择权利。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自身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教育的存在强调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2. 人的自由和尊严: 教育使个体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和知识,开拓个体的思维,拓展个体的见识。

教育让个体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3. 文化传承: 教育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传承途径,也是文化的传承工具。

教育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自己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4. 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能够提供社会和谐稳定所需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未来教育将会如何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个性化教育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学术知识外,未来的教育还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素质将成为未来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未来教育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

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未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为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谢谢大家!。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这
一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来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未来的人才。

未来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

另外,未来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
个地球村,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关心全球性的问题,为人类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
传授者,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社会
的发展和每个人的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未来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的人才更加具备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
谢谢大家!。

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教育的意义、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探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可以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教育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还可以传承文化,弘扬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教育的目标1.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能够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

知识的传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使他们具备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1.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当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结合。

2.注重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各国都注重培养具备实际职业能力的人才,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职业道路。

职业教育应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3.提供公平教育机会人才培养应注重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各国应加强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其目的是培养和提升人类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具备各种技能和才能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需求。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成功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品质。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认知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各种学科的知识,了解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同时,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价值观与道德目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场所。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3. 技能与实践目标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培养学生各种实用技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实践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 专业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社会对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 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对创新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创新做好准备。

3. 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应当是全面的。

这里的“全面”不仅仅是指知识面广,更要包括素质教育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才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素质。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全面发展的个体。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社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

人才培养要重视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人才培养还要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一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总得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品格,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总得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结合。

学科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

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和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口语表达、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总得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思考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再思考——兼与何小陆等同志商榷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关注和讨论,一直是教育基本理论一个不老的话题。

近来阅读了何小陆和肖卫东同志发表在《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何文”)。

作者的阐述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推敲,从首段“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到对自由的“标榜”再到最后提出几种关于保证“自由人”得以实现的措施或对策,笔者颇有不同的理解。

一、“人的全面发展”之本意“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

目前,理论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其一,“能力全面发展说”。

该说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提出的特殊背景,认为马克思是把人作为生产力要素,而不是着意于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来考虑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其二,“德智体全面发展说”。

该说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时,除了深刻地、详细地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外,他们同时还把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完整的社会人来考察人的发展。

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仅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还包括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才能和志趣等方面的充分自由发展。

其三,“多层次发展说”。

这种观点持有者内部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如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面的”发展,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或叫“均匀发展”,要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和建立极大丰富的社会关系;第二层次是“自由发展”,即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个人可以从主体设定和主体选择来体现内在差异性,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充分发展”,即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主体的人经过自由选择而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主体就在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完善,最终使自己获得设定活动方面的最充分发展。

至此,人最终达成了自己最高级的需要,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以上几种观点虽然各自阐明了不同的全面发展观,但是无一例外地表达出:“自由发展”乃是“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几乎在一切场合都对“全面发展”赋予了自由、充分等特征,例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等。

由于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关于“全面发展”含义的周全细致而条理分明的界说,研究者都“只能从马克思的有关言论中去体会他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从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规定来。

”因此,这里所获得的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解,也决不是绝对的、统一的,普遍适用于判断全面或片面、是或不是的标准答案。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

所谓“和谐发展”,即身心各自获得均衡发展以及身心两方面能相互适应的发展。

所谓“充分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平给我们提供的发展可能性。

这里所说的“现有水平”,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个体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

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里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事活动,使自己得到的发展。

换句话说,“全面发展”也就囊括了“自由发展”。

结合作者后文关于全面发展的两处描述:“‘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在同一时间并且均等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意味着教育者必须促使受教育者达到这八种智能的最低值,”可以推断出作者关于“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主张,类似于上文“多层次发展说”中的第一层次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可见作者简化了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并且这样的理解极易导致一种“平庸发展”的倾向。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如果把“全面发展”做“平面解析”,那么全面发展分为横向的“全面”和纵向的“发展”两个维度。

所谓“全面”,是讲“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强调“发展什么”。

而所谓“发展”,则是讲发展的程度,强调“怎样发展”。

或者说,“全面”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而“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理解“全面发展”概念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时,又常常会走入这样的误区:注重了“全面”忽视了“发展”,关注了“全面发展”的内容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是个教育目标,以致造成一种误解,似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重视学生的发展,而只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使他们被囿于“圆形监狱”里无法“自由发展”。

二、何为“人的本质”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

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

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把理性、自我意识和自由看作人的本质。

第二阶段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认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

第三阶段才达到科学的认识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这时起,马克思与历史上的思想家,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划清了界线。

马克思指出,必须从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对“人”作出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相关,与他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直接相关。

而那种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则不但不能解释“人为何片面发展”的问题,更不能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

何文指出:“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普遍流行的一种提法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却忽略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这里明显有两处不当。

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要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这只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或者表现)的描述,而不能由此推断出所谓“流行说法”所持的人的本质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这样的逻辑推理是行不通的。

其次,早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说,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现实性”和“社会性”,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所谓“神性”、抽象的“理性”、“自由”、“自然性”等等,都不能揭示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

由此看来,“自由的人”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

三、对“自由”的解读在对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讨论与研究中,论者认为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某某”时,已经把着重点放在了“某某”上。

上世纪50年代提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因材施教”时,有学者批评其实质是“全面回复唯心主义‘个性论’的偏向”,而这里提到加上“自由发展”,也大有回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关于自由的解读说起。

首先,抽象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由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既不是什么先验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人的抽象精神活动,而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并不是摆脱外部必然性的主观随意性,而是化外部必然性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

何文在描述受教育者的“自由”权利时指出,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决定接受多高层次的教育(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除外)、受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受教育,包括到哪所学校或教育机构求学、学哪些课程、听哪些教师的课、一生中哪个阶段(时段)去接受教育等,可以用行动来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以及课程的适切性等,这样,教育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受教育者手中”,其实作者在这里高估了人们在作出价值选择时的自由“度”。

人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都要同社会上其他因素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都要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制约。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这一社会活动中的人,他在进行受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时,同样会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例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当今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反映。

当然作者为学生谋求自由发展的良好愿望值得赞赏。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关于“学生的自由”的解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等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就在“自由”被广泛追捧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问题:其一,学生的潜能是具有不同的价值趋向的。

学生的潜能有的趋于善,有的趋于恶,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给学生自由”,“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对学生潜能的趋向进行价值判断,不但是教师对教育赋予他们对学生某些潜能进行限制的责任的推卸,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身发展的不负责任。

例如,学生的潜能中有贪玩的天性,逃避辛苦的学习任务的本性,这种潜能是应该限制还是开发呢?其二,学生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待完善。

让这些自身主体能力尚未完善的学生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任务,他们势必会不可避免地只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容易学的内容,容易完成的任务,如此下来,教育的随意性使得教育任务不能完成,伤害的只能是学生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中学生的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

只有适度限制,才能保证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教师外在限制的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逐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