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林纾
闽文化—林纾(近代)
提问:
为什么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 作家会选择外国小说的翻译?
• 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枕。 • 向西方发达国家寻找更先进的精神武器。
2015-6-6
的工具。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1、林纾的简介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
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一、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2、少年林纾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 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 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
路继续走下去。
林纾和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
二、主要文学成就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 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
等7种。
林纾翻译的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有: 1、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 2、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3、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 4、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5、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等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
闽文化—林纾(近代)
2015-6-6
壹 贰 叁 肆 伍
林纾的简介和生平 主要文学成就
文学理论 小故事
小问题
2015-6-6
林纾五十八岁照
2015-6-6
林琴南先生造像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
入侵,民族危机使得立志改革的先进
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他
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
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
人物不通外文的“歪”译家:林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大江南北,人们称之为外国《红楼梦》。
此书的译者,是一位古文家,同时也是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完全不通西文,却又是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的第一人。
仅凭着“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林纾家庭照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 lǐ )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而后七次进京会考皆不第。
后决意放弃仕途,潜心学问,专攻古文,后一次偶然机会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茶花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集文言之大成者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意见相左。
不过胡适对他的评价依然甚高,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和《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1921年四月林纾先生70大寿与老友罗云章先生在北平合影留念后世影响深远「林译小说」也影响着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早期的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
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成硬纸板书面,青灰洋布书脊的精装书,以便于收藏。
郭沫若也说他少年时最嗜好的读物便是「林译小说」。
林纾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
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翻译特色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
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
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翻译速度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评价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保 留 法 节 略 法 删 除 法 增 译 法
保留法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
主要译作
林纾所著翻译作品按内容大致翻译为三类
惊醒我同胞 《黑奴吁天录》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拿破仑本纪》 《滑铁卢战血余腥纪》 《雾中人》等 神话,侦探,冒险小说 《埃及金塔剖尸记》 《鬼山狼侠传》《蛮荒志异》《鉄匣头颅》 《鲁宾逊漂流记》等
情欲与礼防 《迦茵小传》 《巴黎茶花女遗事》 《玉雪留痕》 《橡湖仙影》 《红礁画桨录》等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掀起了变法以救国的维新思潮。林纾与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等人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主张维新变法的学人,他在大量著作及林译序跋中为向西 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制度大声疾呼。林纾强调: “救时良 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 “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 谓比即,畏庐实业也”。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翻译时心情悲伤,用他的诗来概括就是“依微黄种前程事,岂独伤心在黑奴” --( 《醒狮诗》) “我读《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以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
6
主要事迹
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
林纾于1921年10月,曾写有《七十自寿诗》20首,备述生平遭际与不 平。第一首就写道: 畏庐身世出寒微,颠顿居然到古稀。 多病似无生趣望,奇穷竟与饿夫几。 回头未忍思家难,傲骨原宜老布衣。 今日王城成小隐,修篁影里掩柴扉。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林纾
(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1900年任北京五城,其后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博学强记,能诗能文兼能绘画。政治上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辛亥革命后由保守转向反动,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他标榜桐城派古文,善于叙事抒情,生动感人,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其诗学唐宋诸家,但林纤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他的“林译小说”,其译作影响远远超过其诗文和画。他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两年后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后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共译作品180余种,介绍了美、英、法、俄、希腊、德、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其中许多是世界文学名著。林译小说颇能保持原文情调,小说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通过与人合作完成的,别人口译,他笔录。林译小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积极影响,为打开中国读者眼界,促进文化引进和交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林纾的翻译生涯近30年,后期译笔逐渐褪色。
林纾
五、林纾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 《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 《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 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 《金陵秋》等,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 《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
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 《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译家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主张 三、青年林纾 四、中年林纾 五、林纾作品 六、林纾评价 七、林纾绘画
一、生平简介
林纾 (一)
一览表 姓名:林纾 生辰:1852年11月8日 民族:汉 籍贯:福建福州莲宅人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林纾生平(二)
林纾(1852—1924),是我国最早翻译西 方文艺作品的人。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 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 人。
六、林纾评价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译界之王、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 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
七、林纾绘画
山水扇画
四季山水
非常感谢你的听讲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 观”。
学术主张(二)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 辙”。
学术主张(三)
桐城派。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为核心 。 啥叫义法主张? 啥叫义法主张
义 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内 容; “法”即“言有序”,意思是说文章要有 条理跟 形式技巧。
林纾生平(三)
清光绪七年(1882年)中 举人。 他能诗善画,喜史记,用力颇勤。 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 人。
林纾生平(四)
“译界之王”林纾_名人故事
“译界之王”林纾林纾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的翻译家,以翻译世界各国文学名著而著名。
其翻译风格独特,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而且,其翻译速度之快,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统计,他一生翻译过美、英、法、俄、德、日、瑞士、比利时、希腊、西班牙、挪威等11个国家的近100名作家的作品,计180多种。
所以,人们为他起了一个“译界之王”的绰号。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城外南台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20岁时已博览群书达数千卷之多,奠定了其深厚的文学根基。
30岁时,考中举人,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学研究,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了名闻中外的学者和翻译家。
林纾的故乡南台,历史上很少出现过名士,他成名之后,人们便送他一个绰号叫“土名士”。
说起林纾“译界之王”的由来,非常有趣。
恐怕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个名闻中外的“译界之王”竟然不懂外语。
他所翻译的外国小说,全靠听取别人的口译,然后自己再用文言文将其翻译成汉语,成为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另外,他从事翻译活动也颇具戏剧性。
他有一位好朋友叫魏翰,是一位造船专家,当时在船政局任职。
魏翰对西方文化很有研究,建议林纾从事翻译,林纾开始并没当回事,后来魏翰多次相劝,林纾被说动了,但却提出一个孩子般的条件,要魏翰请他游览闽江滨海大川,否则就不译。
魏翰满足了他的要求,游览时,魏翰让他的学生,时任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与他讲述法国名著《茶花女》,配合他翻译。
当时王寿昌手持《茶花女》法文原著,逐字逐句地将原著意思说出来,林纾耳聪手疾,立即用汉语文言文写出来。
王寿昌读声一停,林纾也已译好停笔,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就这样,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诞生了。
这部译著于1899年刊印出版,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备受赞赏,“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
林纾也因此名声大振。
林纾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上的成功,极大地激起了他的翻译热情,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许多口译人合作,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小说,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保 留 法 节 略 法 删 除 法 增 译 法
保留法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
林 纾
—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
林纾生平概述
人 物 介 绍 生 平 简 介 主 要 事 迹
人物介绍
林 纾(1852.11.8-1924.10.9)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 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 家小说见称于时;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花鸟得其师陈文 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 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翻译思想和方法
“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开民智) 救国图存
宣传政治理想
翻译思想的两期
翻译思想——开民智
“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 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 说又不易举, 终之唯有译 书。” --林纾《译林·序》
林纾认为:只有“开民智”,才有 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像 “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外 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认 为“小说一道,尚足感人”。
翻译家林纾
(二) 文化观---以中化西,遵儒家纲常
以《黑奴吁天录》开篇为例,比较林纾、刘重德以及 肖静芳、王红婴等人中译本中的话语修辞特点。 原文:Late in the afternoon of a chilly day in
February,two gentlemen were sitting alone over their wine, in a well-furnished dining parlor(会客室), in the town of P...,in Kentucky. There were no servants present, and the gentlemen, with chairs closely approaching, seemed to be discussing some subject with great earnestness.
好当 郭 的时 沫 一是 若 种很 : 读流 “ 物行 林 。的 琴 ”, 南 那先 也生 是的 我小 所说 嗜在
人胡 ,适 林: 纾“ 则严 是复 介是 绍介 西绍 洋西 近洋 世近 文世 学思 第想 一的 人第 。一 ”
钱钟书 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 林纾的翻译,“接触了林译,我 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 人。”“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 译才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的。”“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 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 有丧失吸引力”
一
古 为
二
又 快三 不 懂 外 文洋用又
好
林纾与翻译
一
林纾翻
古为洋用
译的文字优美,有着传统古
文的流风余韵,译文的整体风格有传统古文 的一些特点,林纾本身是古文家,所以多用 古文来翻译外国小说。
林纾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翻译家 林纾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著, 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 来他与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 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 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 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 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 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 界之王”。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 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 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 毁誉参半,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 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 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 曾宗巩译。(1905年)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 《肉券》,林纾著。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 易合译《拊掌录》,即《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 林纾、魏易合译 《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 易合译《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1907)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翻译理论——林纾篇
翻译理论——林纾篇(一)人物介绍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二)林纾翻译的目的1.昌兴西学,开启民智,服务维新;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是为了顺应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的维新运动服务。
这种思想在早期表现特别明显。
在林纾的早期译著中,我们大都能看到林纾写下的序言,跋语、例言等等,在这些前言后语里,林纾一再阐明他译介外国小说的目的,在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唤起民众的觉醒。
1907年他在一篇译序中写道:“今日之中国,耗衰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弊之习,追蹑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对于那些一味守旧,拒斥西学的顽固派,他也给予尖锐的抨击:“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弱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2.励学明耻,翻译救国;林纾鉴于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期望通过译介反映其他民族苦难历史的文学作品来警醒世人,使人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在迫近,从而发愤图强,以求爱国保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掀起了排华浪潮,美国大资产阶级对华工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杀戮。
1901年他便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一书。
林纾认为海外华人之所以备受欺辱,乃是因为中国国力太弱,他希望借此书使中国同胞振作志气,团结一致,奋起抗战。
他是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还是出色的画家!
他是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还是出色的画家!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
他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语的文人,与朋友合作,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200多种,被誉为“译界之王”。
1897年,林纾45岁,夫人刘氏去世,他正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国归来。
王寿昌精通法语,劝林纾合译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以解愁绪。
但是林纾不懂外语,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笔录。
刘氏之死与茶花女之死,使林纾与小仲马有相同的心境,所以此书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效果。
两年后,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
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海外。
《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走下去。
之后的27年里,林纾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20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托尔斯泰《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魔侠传》(《唐·吉诃德》)、英国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等。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作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特别提示:名家名作栏目涉及的作品均整理自网络,仅供欣赏参考,不担保作品之真伪!)林纾宋人词意图林纾细笔青绿山水林纾雪景山水林纾早雁图风味图林纾谐趣秋阴图林纾西湖风雨林纾仙源草庐林纾林泉幽壑图林纾春溪闲钓图林纾策杖访友林纾溪亭云岩林纾寒山积雪图林纾望阙图林纾百福骈臻图林纾山水四屏林纾山水四条屏林纾山水册(一)夹岸桃花似渥丹,渔郎清晓犯春寒。
林纾:不会一门外语的著名翻译家
林纾:不会一门外语的著名翻译家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号春觉斋主人(春觉斋也是他的室号)、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翻译家。
林纾小时候家里穷,却酷爱读书。
后来他有说过:20岁前,他读过的古籍就已超过了两千卷。
19岁那年,他的祖父母和父亲就相继去世了,他也患了很严重的肺病,咳血不止。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每天都要读书读到后半夜,才肯上床睡觉。
他当时还在自己住的房间墙上,画了一个棺材,然后在棺材的旁边写了两行字——读书则生,不读则死。
以此来勉励自己要刻苦用功。
而读书也确实给了林纾一条“生路”。
30岁的时候,他终于考中了举人。
可是后来,他七次进京会试,却都名落孙山了。
这才绝了入仕之梦,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
其实,林纾走上翻译外国小说之路,十分偶然。
1897年,林纾的妻子去世了,他跟妻子的感情一向很好,妻子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看到他终日郁郁寡欢,仿佛人生都已没了意义的样子,他的朋友们都很是为他担心。
为让他尽早走出丧妻之痛,他的一个曾在法兰西留过洋的朋友想出一个办法:找他帮忙翻译一本外国小说。
林不懂外语,这好办。
朋友先口头一句一句地翻给他听,然后,他把每一句的意思记下来,再润色成篇。
这样,一部外国小说就算是翻译好了。
朋友盛情相邀,林也不好拒绝。
于是,两人就开始干上了,他们合作翻译的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林译本的名字叫《巴黎茶花女遗事》)。
没想到,居然大获成功。
林纾也由此而迷上了“翻译”外国小说。
后来,他又用此法,一口气翻译包括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林译本名《魔侠传》)、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家庭的幸福》(林译本名《恨缕情丝》)在内的180多部外国小说。
这里捎带说一句,林的这些外国小说中译本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文学家林纾的生平简介
文学家林纾的生平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复肆力於画。
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中国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种人的功劳是非常大的,那就是翻译家。
在中国早期翻译家中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林纾。
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常年不在他的身边,只有母亲陪伴着她,所以导致林纾小的时候是一个心思非常敏感的人。
有关于林纾的故事非常多,从林纾的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困难,这导致他非常懂事。
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希望可以报答父母。
由于他学习很认真,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在后来中了举人。
之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因为刻苦,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了中国的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林纾的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带回来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茶花女》,他的朋友将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之后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播到中国。
林纾:翻译外文小说先驱
林纾:翻译外文小说先驱林纾松柏交柯图林纾译稿林纾人物名片: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闽县人(今福州)。
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善于诗词,工于书画。
光绪八年林纾中举人,而后七次进京会试皆不第。
虽然如此,但并不代表林纾没有才华,他一生著作颇多,同时,不诣外语的他和王寿昌合译《茶花女》,书名《巴黎茶花女遗事》。
书中轻快明爽的译笔使林纾为之成名,并乐此不疲,逐渐成为著名的外文小说翻译家。
他开创了我国文坛翻译外国小说的风气。
据统计,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有156种,其中英国的有93种,法国的有25种,美国的有19种,俄国的有6种……除此之外,林纾在书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山水浑厚,花鸟灵动,留下不少杰出之作。
自小清贫中举后七次会试不第原本林纾父亲做着小生意,家庭还算温饱。
但林纾十三、四岁时,其父生意失败,为了赔偿欠款而家财散尽,其父也因此远赴台湾另谋生路。
而后林纾家一直清贫,靠着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活。
林纾从小读书就一直很刻苦,五岁开始读《孝经》,九岁进村塾,十一岁开始学习欧阳修的古文和杜甫的诗,十二岁开始拜薛则柯为师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林纾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
据说林纾为了更加专心的读书,便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到“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以此为座右铭。
每天晚上,林纾都会坐在母亲和姐姐刺绣的灯前读书,自小熟读的古籍就不下两千卷。
尽管林纾读书破万卷,才华出众,但是他的仕途一片暗淡。
自从光绪八年中了举人后,便再无寸进。
中举后,林纾以教书为生。
生活过得清贫,但他仍不放弃对仕途的追求,先后七次进京参加会试,可屡试不第。
屡试屡败后,林纾终于放弃仕途,从此放心学问,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忠君爱国却只能潜心诗文创作林纾一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维护封建礼教,愚忠于光绪帝,但却苦于无法入朝为官,报效祖国,显得极为讽刺。
仕途上的一次次失败让林纾逐渐心灰意冷,便潜心于儒学、古文学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 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 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 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 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 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 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 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 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 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 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 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谢谢大家!
林 纾
翻译的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后
明 末 清 初 时 代
梁启超 严 复 林 纾
生 平 简 介
福州人 桐城派 1882年 穷秀才——举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走上文学创作 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开始翻译生涯
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 《埃及金字塔剖屍记》 《黑太子南征录》 《脂粉议员》 《鲁滨孙飘流记》 《天囚忏悔录》 《离恨天》 《戎马书生》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 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 林纾、魏易合译(1905) 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曾宗巩译 林纾、魏易合译(1908) 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 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 林纾、曾宗巩合译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 I found a broken piece of one of my earthenware vessels in the fire。 • 久(火段)而成 陶瓦 • I had three very good (I will not say handsome) pipkins, and two other earthen pots • 遲明﹐得三瓷
总结
爱国情怀 选材精心 翻译灵活
超高的文学修养
明确的翻译观 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
• 参考文献: 1. 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 张祝祥、刘杰辉,从诗学角度看《茶花女》的 接受与传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3 3. 程巧玲,《林纾与<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 春秋档案,2005,5 4.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延边人民出版社 5. 林纾,《鲁滨孙漂流记》译本,商务印书馆 6. 郝岚,《林译小说论稿》 7. Robinson Crusoe's Earthenware Pot, Critical Inquiry, 1999,25 8. 林怡,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闽籍翻译家,中 国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09,3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 • • • Earthenware:made of very hard baked clay Earthen pot: objects made of baked clay Pipkin:a small eathenware pot or pan 瓷:瓦之坚也。——《说文解字》
二元对立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 不忠于原文
题材、文体 文 言 文 译 本 通 俗 小 说
翻 译 特 色
• 郝岚--《林译小说论稿》 • 拟古体文
翻 译 特 色
• 他心目中自认为较为通俗、 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他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 但比古文自由的多;在词汇 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 容量很宽大 ——钱钟书,1981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一日余方熾薪行炙。既食﹐棄其薪。見薪上有剩泥一 片﹐久(火段)而成 陶瓦。余愕而驚﹕然則凡物皆可薪 而成陶耶﹖新意既來﹐始思燒薪之法。以瓦盆試之。 若云得瓷匠之術藝﹐余腦筋中固未有此也。至於瓷油 之法﹐法當用鉛。余固蓄鉛﹐亦不知所以沃之之法。 此時余取小盂及(金兆)數具。彼此相疊﹐圍之以薪﹐ 布熱灰其下﹐積薪過之。火發﹐器乃通紅﹐無一裂者。 余不之顧。至五六句鐘後就視﹐中有一器已委﹕以火 力鉅﹐沙土之力不勝而化。余計火力過烈﹐則器將盡 燬。乃力抽其薪﹐令殺火力。久之﹐瓦器之上紅色漸 徹。余坐守經夜﹐不欲其熄。遲明﹐得三瓷。為狀至 劣﹐然已可用。其下得瓦盂二。中义情怀
翻 • 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 译 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 以振动爱国之气 特 •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 色 助-《黑奴吁天录》
翻译技巧-合译
枯藤老树昏鸦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It happened after some time, making a pretty large fire for cooking my meat, when I went to put it out after I had done with it, I found a broken piece of one of my earthenware vessels in the fire, burnt as hard as a stone, and red as a tile. I was agreeably surprised to see it, and said to myself, that certainly they might be made to burn whole, if they would burn broken. This set me to study how to order my fire, so as to make it burn some pots. I had no notion of a kiln, such as the potters burn in, or of glazing them with lead, though I had some lead to do it with; but I placed three large pipkins and two or three pots in a pile, one upon another, and placed my firewood all round it, with a great heap of embers under them. I plied the fire with fresh fuel round the outside and upon the top, till I saw the pots in the inside red-hot quite through, and observed that they did not crack at all. When I saw them clear red, I let them stand in that heat about five or six hours, till I found one of them, though it did not crack, did melt or run; for the sand which was mixed with the clay melted by the violence of the heat, and would have run into glass if I had gone on; so I slacked my fire gradually till the pots began to abate of the red colour; and watching them all night, that I might not let the fire abate too fast, in the morning I had three very good (I will not say handsome) pipkins, and two other earthen pots, as hard burnt as could be desired, and one of them perfectly glazed with the running of the s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