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览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览表
三、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其他成员
指导教师
武汉新宇天下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孙晓斌
吴新宇李号然王玉琪万玺
黄孝武胡弘弘邓汉慧韩桂君孙常生
海之森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创业实践项目
龚莉
王明媛褚静玉向巧冯铭杰
郑家喜邓汉慧喻良涛付红桥
I share乐享微型产业园
韩玉婷
曾洪赖小珍梁艺伟吕亚莉
邓汉慧
丁权玲胡丹吴蔓菲鄢然
陈瑞黄杰
国家级一般
武汉市深化商登记改革的风险及对策研究—以深证市商事登记改革为鉴
方祥明
陆中远帅文达徐玉梁桂琦
郭守亭李修琼
国家级一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安徽黄山,广西南宁的实证分析
蒋祎
葛 欣 汪采薇 王俐璇 刘梦南
许家林
国家级重点
循环经济下二手户外装备租售业务的盈利模式创新
四、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其他成员
指导
教师
XDC2013001
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调查研究
朱晓欣
苏雅洁李潇然张伊影王慧
王成军
XDC201300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交换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
魏鑫
柴娇洪诗云文惠林海
万健琳
XDC2013003
中国家庭农场的建立及推广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民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
孔令彤
潘梦琦刘晨阳孟则王念涵
陈小君高飞
国家级重点
城镇化进程中行政规划的司法救济研究—基于行政规划侵害类型化的实证分析
徐庆丰
杨林邱丽许迪李号然

大学国内合作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模板】

大学国内合作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模板】

**大学国内合作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科学研究和人才优势,着力加大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或省份,进行校地合作;选择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集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选择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进行专项合作。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全方位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奋斗目标(一)总体目标以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为依托,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开放合作,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合作平台,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培养一批面向现实问题研究的、在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科研人才。

发挥学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库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阶段性指标(到2015年)1.自然科学领域。

建立6-8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合作研究平台,科技园入园企业总数超过100家,横向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

2.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建成2-3个校地合作平台、10个左右院级合作平台;着力培养5-10个承担重大校地合作项目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力争进入国家和教育部团队培养序列。

3.人才培养方面。

为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深造条件和平台,定向培养各级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超过200人;培养进修教师达到600人次;派出和接收国内交流访学学生达到2000人次。

三、主要任务(一)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服务国家战略。

面向国家需求,积极参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任务。

大学生创业园的营运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实务研究——以辽宁葫芦岛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为例

大学生创业园的营运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实务研究——以辽宁葫芦岛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为例

大学生创业 园的意义与开发 区经济社 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 园集企业 、 市场 、 政府 于一体 , 融产学研 于一身 , 依靠其规范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机制和产业化发 展机制 , 可以在发展区域经济 、 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 出很大的作用 , 尤其 是在促进 资源枯竭地区就业 、 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方 面发挥 出重大 的作 用, 成为增强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的主体 。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杨家杖子矿务局 , 国家“ 是 一五” 计划 的 16个重点项 目之_- 5 , 该地 区因采矿时间早 , 矿藏 丰富被 誉为新 中国


的钼都。 99 因当时找矿技术条件所 限以及市场价格等因素, 19 年 资不抵 债, 依法破产 。杨矿破产后, 为了承接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国家于 20 0 0年 成立了经济开发 区,并 于 2 0 0 6年 8月上升为省级开发 区。近几年来 , 开发区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 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 正在 探索尝试 出一条依托大学 生创业 园培育区域经济发 展创新点 , 促进资源
枯竭地区产业转型的振兴之路 。 二、 大学生创业园的营运模式选择与战略走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园的生命 力来源于它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 两 个基地的正确选择与运营 , 可以为创业园及其孵化产 品的发展壮大创造 适合的制度环境 、 人文环境 、 策环境 、 政 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 , 可以实现 园区内外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1开发 区大学生创业 园中的创业孵化基地 营运模式选择。开发 区大 . 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综合考虑 国内外各种孵化器运营机制的基础上 , 选 择了一种新型的营运模式 : 政府 引导 , 多元化投资 . 市场化运作 。具体的 说就是 , 由园区管理委员会主管 , 由政府 、 科研机构 、 会组织等共同出 社 资组建成股份制机构 , 并由该机构联 合选派经理 队伍 , 照所有权与经 按 营权分离 的原则对孵化器进 行管理 , 是真正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 自收 自 支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兼顾 的现代综合型创业服务机构 。 创业孵化基地与 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 的上下级控制与服从关 系, 孵化基地 日常的 决策不需要政府部¨的严格审批 , 日 其 常决策和经 营过程相对独立和灵 活。 只是在活动 中必须体现出公益性要求。 2 . 区大学生创业 园区的运营保障体 系分析 。 开发 开发区通过建立五 项研发保 障机制 . 为创业园打造 出具有特色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是建立新型的用人机 制。园区内成立大学生创业 园管理委员会 ,

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类毕业论⽂题⽬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类物质⽂化⽣活需要的活动。

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

经济类毕业论⽂题⽬1 1、我国农村养⽼保险发展现状及⾯临的问题与对策 2 、⽹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业为例 3、⽂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 4、我国⼯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 5 、⼤学⽣职业⽣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 6 、中国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员⼯绩效管理 7、农民⼯返乡创业研究 8、中⼩企业⼈⼒资源激励机制的建⽴——以**企业(⾏业)为例 9 、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10、中⼩企业商业信⽤的发展及其管理 11、国有企业⼈⼒资源激励机制的建⽴与实施 12 、⼤学⽣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市场分割的⾓度 13 、⼤型企业管理层员⼯激励机制研究 14 、企业⽂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竞争⼒的促进作⽤研究 15 、西部地区农村⼈⼒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探讨 17 、⼤学⽣职业⽣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8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 19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研究 20 、我国“民⼯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21 、新农村建设吸引⼈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23 、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4 、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5 、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 26 、⼤学⽣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7 、家族式企业⼈⼒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 28、中⼩型民营企业⼈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 30、世界经济⼀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 31、我国新⽣代农民⼯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32、中⼩企业⽂化建设途径分析——以**⾏业企业为例 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途径研究 34 、中国农村劳动⼒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 35 、国有商业银⾏⾏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与实施 36、提⾼中⼩企业员⼯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7、我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38、西部地区三⼤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39、我国⾼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 40、⼈⼒资源管理⼈员的绩效考评⽅法及其应⽤ 41、中国西部中⼩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 42、缩⼩我国收⼊分配差距的⽅法及其应⽤ 43、电⼦商务对中⼩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研究 44 、我国居民消费⽔平的提⾼对中⼩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研究 45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 46 、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中的作⽤研究 47、农民⼯⼯资权益保障研究 48、我国商业银⾏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我国劳动⼒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 50、我国农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 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52、我国中⼩企业现⾦流量质量的分析 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业化道路的研究 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55、我国农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 57、中国农村养⽼保障问题研究 58、中⼩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 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经济类毕业论⽂题⽬2 1、FDI对中国⼯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研究的理论、⽅法和应⽤ 10、产业竞争⼒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持⽂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机制研究 14、城乡⼀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学⽣职业⽣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研究 29、⽢肃省⾦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等学校绩效⼯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下地⽅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的研究 42、基本养⽼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44、基于B2C的⽹络团购模式研究 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46、基于产业⽣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49、基于⾦融因素的国际⽯油价格波动研究 50、基于能源利⽤的碳脉分析 51、基于区域视⾓的⽂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52、技术体制视⾓下中国⾼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研究 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56、经济⾼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59、蓝⾊经济与蓝⾊经济区发展研究 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6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6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6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6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 65、模块化分⼯条件下⽹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机制研究 66、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67、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68、农户⼟地流转意愿与⾏为研究 69、农业发展的⾦融⽀持体系研究 70、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71、品牌竞争⼒研究 72、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 73、企业价值研究 7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75、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76、区域产业链研究 7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 78、区域经济增长与⾦融⽀撑能⼒的实证研究 79、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80、区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8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8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产业竞争⼒研究 83、全球价值链分⼯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84、全球价值链视⾓下地⽅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 85、⼈⼝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86、⼈⼝⽼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账户研究 87、⼈⼒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88、⼭东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89、上海⽣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90、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9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92、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93、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94、⽣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5、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 96、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 97、碳关税对我国出⼝贸易的影响研究 98、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的影响 99、⼟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 100、退役运动员⽣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101、⽹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 102、⽂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03、⽂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104、⽂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105、我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6、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 1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10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109、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110、我国第三⽅⽀付发展研究 1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112、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113、我国房地产税制改⾰研究 114、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产率研究 115、我国⾼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116、我国⾼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117、我国供热⾏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 118、我国国有垄断⾏业收⼊分配机制研究 119、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120、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121、我国⾦融业投⼊产出关联及效率分析 122、我国居民收⼊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12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4、我国民⽣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12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126、我国农村⼟地流转模式研究 127、我国农民⼯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 128、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129、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30、我国商业银⾏信⽤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 131、我国商业银⾏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 13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 13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 134、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 135、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 136、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7、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 138、我国⼩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议 13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40、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 141、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142、我国信托业效率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14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式转变研究 144、我国异质性劳动⼒流动问题研究 145、我国银⾏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 146、我国长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 147、武⼴⾼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148、物流业与⾦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149、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150、现阶段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11.30•【字号】鲁政办发〔2017〕81号•【施行日期】2017.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8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7〕54号)精神,加快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双创示范基地集聚,带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1.强化创新载体培育。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新增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推广国家级和省级企业创新百强试点典型经验,推进实施企业创新百强工程。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省级技术创新项目。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推动修订《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支持互联网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政策。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鼓励其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允许提取不低于10%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机构绩效奖励,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通过引导组建学科性公司,推动高校技术成果对口转移。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法制办、省科协等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019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形式审查结果》

《2019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形式审查结果》

2016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形式审查结果一、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528项)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申报单位组织单位1山西省政府购买商业保险公司服务的政策和实研究苏昕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双创"视域下“匠人文化”培育中的激励机制研究韩宁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国际教育服务出口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王俊卿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互联网+”山西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平台化模式研究李枫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互联网+”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以山西为例史杨炎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模式与路径研究段迎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山西礼物”——山西省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建设研究安微娜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中国乡村困境与乡村建设研究刘梦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互联网音乐传播的传播特性与现状研究田洁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低碳文化背景下型煤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智建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信息技术与英语创新人才培养融合模式研究梁红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全民健身指导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平台开发:基于Multi-Agent的分析董晋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吕梁山区科技扶贫机制研究高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国学视域下山西招牌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杨万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地方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模式与政策——太原市政府购买“智能交通”服务的启示李若晶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城市住房需求与价格泡沫的关系——以太原市为例乔增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基于TEEB的山西珍稀物种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王文智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产业链提升路径研究孟波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基于国际环境的煤炭相关企业期货交易策略与微观风险研究聂思玥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山西名优农副产品品牌设计与传播策略的融合范式研究李雪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山西省“互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机制研究吴朋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山西省“城-矿”空间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秦志琴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3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机制研究——以太原市迎泽区为例昝剑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4山西省乡镇食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杨维恒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5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赵明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6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郭芳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李德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8山西省古村镇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研究闫爱萍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9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法律激励机制研究闫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0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推进路径研究孙岩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1山西省校园足球“送师入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吕慧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2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煤电产业链)刘丽娟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3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治理结构转型研究:以去行政化进程为例任晓春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4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孝义市为例祁小敏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5山西省畜牧业“四化”发展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以山西茂洲牛业晋南黄牛养殖项目为例王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6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高小方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7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田新豹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8山西省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胡若雨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9山西省科技智库培育与发展的本土化路径研究王亚男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0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贺天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1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何华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2山西省科技服务业的培育与发展研究殷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3山西省科技特派员长效服务机制建设研究张海云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4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报告张守夫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5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张培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6山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优化研究赵云波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7山西翻译产业发展研究——以欧洲模式为鉴郝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8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朱丽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研究49我国竞技网球运动训练因素研究吴丽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0晋东南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崔腾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1来华留学生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研究王刚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2治理能力视野下资源型地区省级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模式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张岩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3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约束下山西省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张晓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4科技创新在山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系统论的角度杜俊萍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5科技创新定向支撑山西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的多模态构建研究王荣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6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研究姬文刚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7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张志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8科技创新支撑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冯前林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9科技创新支撑抗战文化宣传与山西旅游业跨越发展研究谢忠强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0科技创新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邹文卿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1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王素莲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2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刘志敏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3统一碳市场启动背景下山西省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研究丛建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4能源革命气候变化对资源依赖型经济冲击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5英国创新棚户区改造立法技术研究王霄燕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6西北实业公司发展路径及现代启示研究魏晓锴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7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研究史金凤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8资源输出对山西造成的环境负担及其补偿机制研究罗国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9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晋商文化旅游景区差异化开发与整合发展研究刘文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0“互联网+”模式下的山西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乔南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1“互联网+”驱动的企业社群生态系统融合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吴汉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2“六型”转变背景下山西大型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FS/QCA的分析赵文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3企业间合作网络风险及其治理研究——以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为例邱玉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4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崔婕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5促进山西省节能降耗的市场机制与政策选择研究迟美青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6创新集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机理及路径研究范新英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7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教育、政策、平台、文化宋俊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8基于“企业家”的山西经济转型机制研究刘志永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9基于区位熵的山西省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指标体系研究贾丽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0基于知识融合的山西省多媒体档案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研究徐彤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1太原都市圈人口社会空间分异与多中心城市结构演化测度孙晓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2山西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路径研究范容慧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3山西省"互联网+"与金融大数据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研究王书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4山西省中老年人群肌力增龄性变化规律研究张路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5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知识共享视角张红兵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6山西省休闲城镇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杨升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7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六型转变”转型升级战略及其风险防控研究王建秀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8山西省低碳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程占红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9山西省依托“互联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对策研究郝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0山西省创新资源集聚模式研究: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动态耦合的视角樊贵莲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1山西省利用外资推动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的路径研究秦晓丽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2山西省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激励机制研究张凤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3山西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柴王军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4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许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5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屠呦呦现象”的启示董英英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6山西省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及完善对策研究王玉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7山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产业互动、政策支持与适应性战略王睿智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8山西省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研究——供给侧改革视角曹翠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9山西省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及方案研究刘晓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0并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刘扭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1新型城镇化语境中的文化治理模式研究——以山西为例聂淑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2新常态下山西区域金融安全与风险监管机制研究刘青云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3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支撑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弓志刚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4新时期科学技术化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与创新发展研究——以大型活动为例甄德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5标志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旅游空间的影响效应研究——以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王雁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6煤炭经济转型叠加产业融合下涉煤企业跨界创业选择与间接平台包络战略丁蕾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7矿山-粮食复合区粮食安全与生态修复的技术及对策牛莉芹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8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研究薛曜祖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9科技创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宋鹏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0科技创新驱动山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视角赵康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1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张淑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2科技金融政策激励研究史恩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3管理者短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投资李燕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4经济转型期山西省能源替代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赫永达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5营养学课程对预防儿童肥胖的可行性研究薛晓媛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62016年度山西省煤基(煤层气)产业创新链设计和编制研究孙蓓蕾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7“互联网+”背景下山西教辅报刊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李言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8“互联网+”视角下山西脱贫致富模式研究温蕾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9“大美山西”汉外旅游宣传资料库建设侯涛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0“走出去”战略引导下的山西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创新模式研究韦蔚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1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民国时期的山西省为例杜慧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2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提升我省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证研究李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3以扶贫为目标的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对策研究李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4住宅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周吉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5体育产业视角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研究张振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于尉村“跑鼓车”田野个案的追踪调查王若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7促进山西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价值驱动研究乔利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8借力APP平台促进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李文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9国际化背景下山西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语料库的建设梁颖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0城镇化视野下的古建筑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研究——以太原市小井峪村为例邱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1基于AR技术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李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2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效率研究马家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3基于价值工程的山西新型城镇化节能技术评估研究刘元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模式研究——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张美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5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李轶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6基于管理与实训相结合,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研究与实践田忠新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7基础研究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研究李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8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张美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9山西“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研究黄云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0山西反腐政治生态下村干部的社会构成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渠桂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1山西晋商文化活动媒体中英双语分析吴长青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2山西村落空心化背景下生态修复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乔运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3山西省“互联网+”农业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任守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4山西省“互联网+旅游+文化”产业集聚的对外宣传模式研究——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网络翻译策略张建英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5山西省专利综合实力评价及专利战略布局研究付鑫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6山西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李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张长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8山西省企业协同创新中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研究芮雪琴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9山西省企业高管薪酬、竞争战略与企业价值协整及对策研究和红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0山西省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研究常京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1山西省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吕永卫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2山西省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杨丽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3山西省县级地区养老宜居建设研究崔凯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4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张泽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5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卢建军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6山西省煤炭经济景气指数测度与发展政策研究刘耀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7山西省物流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绩效研究刘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8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分销渠道选择与规划李启庚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9山西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桑颖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0山西省科技体制改革新常态下第三方科技评价实施与权力最优化研究李文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1山西省科技创新系统低碳创新绩效研究梁文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2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张荣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3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建设研究康颖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4山西省超算中心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刘晓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5山西省软科学计划管理体系研究郭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6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技术预测研究郭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7山西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网络联结机制研究王聪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8山西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杨洋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9山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对策研究郭爱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0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模式与政策研究杨建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1文化体制与数字技术对山西动漫艺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李炜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2构建山西省高校机辅翻译共享平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王澜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3煤炭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波动与山西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刘林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4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薛晓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5理工科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与信息平台建设宋燕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6科技创新支撑山西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与价值提升研究权立枝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7科技创新驱动视阈下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晋商大院文化游为例李永福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8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林雪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9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新生自尊及自我适应的影响研究芦朝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0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研究姚西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1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杨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2适应国际多元化转型跨越经济发展新形势复合型外语人才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规划模式探究李秀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3金融发展、资源禀赋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差异研究曹薇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4吕梁山区红枣产业化经营与农民脱贫致富模式研究杜娟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5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杜轶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6大数据支持下的区域植被景观格局演变机理及布局优化周淑琴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7山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模式研究何云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8山西太行山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赵敏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9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李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0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刘正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1山西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李艳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2山西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赵平俊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3推进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制研究李茜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4电商精准扶贫在吕梁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推广应用研究刘艳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5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董琳山西农业大学信山西省教育厅息学院196“互联网+”背景下实践取向的山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郑晓俊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7地方高师院校科学技术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杨浩菊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8基于Web使用挖掘的网络用户行为分析和预测吴瑞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9山西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美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0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文化产业对文化意义的消解及伦理效应为视角张雯雯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1山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美德涵养机制研究聂静港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2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樊增强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3山西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分析张杰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4山西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与政策研究李俊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5山西省民俗类博物馆运行模式及文化传承研究高忠严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6山西省青少年重新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栾殿飞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7山西省高等院校创客教育模式研究王永军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8山西高校女性人才发展环境研究畅引婷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9科技文化视域下的山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夏文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0“互联网+”时代山西小微企业发展研究苏贵影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山西省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范晓荣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2产业结构优化下的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杜俊慧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3体育产业背景下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与培植王晓刚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4在综合类本科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科学研究杨博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5基于“互联网+”的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及其支持政策研究周娟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6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王文寅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引导李彦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8山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曹电康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9山西省众创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钟海琴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0山西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张克勇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1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新材料)杨玲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近十年国内大学集群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近十年国内大学集群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产业空间理论 、创新环境理
面对 大 学集群 研 究进行 了展 望 。
[ 关键词 ] 大 学集群研 究; 评析 ; 展 望 [ 作者简 介 ] 彭昊 , 湖 南省教 育科 学研 究院博 士后 , 湖 南商 学院副教授 , 主要 从 事 高
等教育和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长沙
4 1 0 2 0 5 ) ; 蔡莹, 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 , 讲师, 主要从
彭 昊
[ 摘
蔡 莹 姜 正 国 聂 劲松
要 ] 大学集群 已成为我 国高等教 育发展新一轮 的高潮。文章对近十年 国内
有 关 大学集群 的 定义 、 特征、 与产 业 集群 的 异 同、 表 现 形 式、 经 济效应 、 集 聚一 溢 出效应 等 研 究进 行 了评析 , 重点 分析 了大 学集群 竞 争优 势及 其 形成 机 制 的研 究状 况 , 然后 从 加 强 国际 比较研 究 、 多学科 综合 运 用、 内外主体 作 用机 制研 究、 定量 分析和 政 策研 究等 五 个方
事中医高等教育研 究( 长沙 4 1 0 2 0 8 ) ; 姜正国, 博 士, 湖南省教育科 学研 究院院长, 博士 生导师, 教授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长沙 4 1 0 0 0 5 ) ; 聂劲松 , 博士, 湖 南省教育科学研
究 院教 育发展研 究所所 长 , 研究员, 主要从 事教 育发 展研 究( 长沙 4 1 0 0 0 5 )
经过 1 0 0多 年 的持续 发 展 ,我 国 已成 为 高等
( 2 0 1 0 - - 2 0 2 0 年) 》 的战略部署明确提 出: “ 合理部 署 区域内学校 、 学科 、 专业设置” , “ 探索省级教育
协 作改 革试 点 , 建 立跨 地 区教育 协作 机制 等 。 ” 『 3 _ 当 前 ,很 多省 市 已经提 出建设 教育 强省 和 高教 强省 的 目标 和规 划 。 探 索高校 合作 发展 机制 、 建设 高 等 教 育优 质 资源 共享平 台 、促 进大 学 集群 稳步 发 展 已成 为建设 高 教强 省 、高教 强 国和 创新 体 系 的重 要 途 径 。国 内近 十年来 关 于大学 集 群 的研 究成 果 日渐 丰 富 , 对 这些研 究 成果 进行 综 合梳 理 , 无疑 有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年第二季度结题情况公布本科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年第二季度结题情况公布本科
XJK016BGD055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基于创新素质模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行为激发:路径分析与机制设计
怀化学院
杨若邻
郭丹、王立群、杨育、许颖
合格
37
XJK016QXX003
省级青年资助课题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预警方法与技术研究
怀化学院
米春桥
余聂芳、张显、米允龙、刘佳、印东、刘毅文
合格
38
XJK016BJG016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中南大学
彭满如
袁牧星、吕绍斌、吴庆芳、沈宜蓉、谭圆奕
合格
39
XJK015QGD008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二战后东西方政府与大学科研关系的嬗变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
杨九斌周敏、樊杰、肖维 Nhomakorabea合格40
XJK17BXL005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特点及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省级一般课题
基于“雨课堂”的《应用统计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长沙学院
郭红卫
熊劲松、蒋佳宏、王朝阳、胡景
合格
48
XJK015CDY005
省级一般课题
基于教育自觉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长沙学院
简姿亚
吴庆华、谢素科、张颖华
合格
49
XJK016CJG001
省级一般课题
双创时代湖南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优秀
2
XJK17AJC001
省级重点资助课题
基于过程性指标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杨莉君
郑三元、黎玲、贾蓉、郭念舟、雷碧洋、吴蓉、倪晓、陈佳琪、唐平、周也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 创新探索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  创新探索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创新探索摘要:从湖南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实践入手,探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构建地方院校产学研创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也尚未完全确立。

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地方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特殊地位。

地方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在于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特点,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自身要更新理念,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推进这一进程。

1 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大胆探索和实践各具特色、适合本校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途径,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地方支柱产业的智力支持作用。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近4年来,获得了一系列科研奖项及专利,可支配科研经费近亿元,为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包装工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学校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产学研合作迅速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道路。

1.1 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习学校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资源优化组合,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

湖南工业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目前,已与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厂校协作办学;与上海理光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惠州雅图仕包装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集团等数十家全球或国内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办了“2004国际现代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学 术 论 坛207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07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①——以《大学生自助常用电器》项目为例王作超 于冰(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3)摘 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各大高校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用电隐患,为了学生的安全校园的安全,80%的高校都有明确的禁用大功率电器的规定,虽然安全问题得到了较大保证但是同学们的生活却多有不便之处。

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生活,开发本项目,为同学们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大学环境。

本项目以立足改善大学生日常用电器困难这一难题,通过开创自助电器屋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提出可加盟连锁模式,以产品体验、感受对比为特色,设立高校校园店与社会加盟店发展模式,以辽宁省为项目起点,发展全国范围目标,开设新大学生兼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自助电器 商业模式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07-02①基金项目:本文作为省级立项“辽宁省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3610000016“大学生自助电 器使用”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作超(1997—),男,辽宁大连人,辽宁何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5级学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 创业。

于冰(1983—),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现今的世界是个电子世界,离不开电,但是用电的安全无人保障而且容易造成电资源的浪费以及用电产品使用不当带来的火灾等恐怖事件,对于高校而言,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偷用电器导致电器使用不当而而发生严重人身损害后果,不仅给学生及家庭造成损失,同时也对学校的社会声誉等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近年来学生电器的需求与安全使用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2.09.07•【字号】浙人社发[2012]264号•【施行日期】201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2〕26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踊跃申报。

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3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2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2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人力社保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联系电话:*************传真:*************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2年9月7日附件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省劳科院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就业与再就业L2012A001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蒋晓冬,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0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娟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3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伊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4浙江省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张惠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5“蚁族”群体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永良,浙江理工大学L2012A006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刘央央,浙江财经学院L2012A007 "民工荒"视域下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侯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8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贾淑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9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0浙江大学生就业“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基于台州四个农村的调查,郑苍钧,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杨振华,湖州师范学院L2012A0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3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网上公共创业基地运营机制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宝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4分层次递进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王美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5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与就业变化关系的研究,唐伟,浙江科技学院L2012A016农民创业培育对策研究--基于湖州农村中小企业实证分析,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7民办高校大学生传承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研究,陶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8诚信缺失视界下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杨洁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9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研究,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0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应巨林,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21“开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朱敏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2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翟东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3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现状与生态环境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研究,曾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4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余益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6新媒体与就业:网络传播的崛起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徐晓昀,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7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林祥,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8 90后职场新人“高离职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入职毕业生的职业-组织双重承诺视角,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29基于“校-企-政”合作模式的海岛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研究--以洞头县为例,於佩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30基于体教结合视角下的退役职业运动员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退役职业运动员为个案,许为东,嘉兴学院L2012A031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生就业研究,傅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洪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研究,汤国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研究--以义乌为例,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5人才供需平衡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嘉兴商贸流通业为例,项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6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林海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7就业文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陈旦秋,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8“两创”战略下的绍兴创业型城市建设研究,吴永生,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9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社会保障L2012B001 基于IPD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张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2 浙江省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3 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毛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4 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5 构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研究,郭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6 基于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张少华,浙江理工大学L2012B007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徐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8 对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9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建,崔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2B010 浙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11 浙江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朱俊华,浙江鑫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L2012B012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社区养老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肖娟,浙江工业大学L2012B013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吕美忠,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4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5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情况研究,方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L2012B016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及基金平衡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戚伏堂,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L2012B017 对加强社保基金阳光监管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8 浙江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研究,周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L2012B019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可行性分析,裘凯音,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职业能力建设L2012C001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萧山地区为例,廖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2基于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玉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翻译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胡囡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4 提升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究,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5 高职教育区域性技能人才整合开发的系统性研究,陈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6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游戏研究,傅晶,浙江理工大学L2012C007 服务业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为例,林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2C008技能与人格培养相融合的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09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颜碧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0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国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L2012C011 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付姝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2 基于群岛新区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杨奇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质量监控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4 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张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5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6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孙建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7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8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启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9 提升职业能力促进技能成才创新培训模式研究,叶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L2012C020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的对策研究,张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21 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庄永达,宁波大学L2012C022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以中国美院为例,郁新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3 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葛军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4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沈建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5 基于职业生涯辅导师制度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韩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6 基于杭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7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赵艳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8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9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黄象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0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汪永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1 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营销员为例,童旭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方军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33 产业升级背景下温州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钟小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4 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徐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5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吕凤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6 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研究,郭宏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7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开发研究,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8 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秋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9 保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研究,张绪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2C040 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张艳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1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政策研究,韩娟,浙江财经学院L2012C042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窗口行业礼仪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胡晓敏,浙江工业大学L2012C044 基于“集群效应”的工学结合实效模式构建及运转探索--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张素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5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朱一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46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潘亚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8 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某高职学院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胡叶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佘曙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50 体育锻炼行为对职业能力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C051 国家新职业标准开发与研究--以龙泉青瓷为例,蔡志阳,丽水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L2012C052 加强本土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C05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王国忠,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收入分配及劳动关系L2012D001职工收入公平感与组织稳定的结构研究,胡坚,浙江理工大学L2012D00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周琼,绍兴文理学院L2012D003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对策研究,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04基于岗位绩效的劳务派遣工薪酬问题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05慈善事业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吕鑫,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06最低工资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兼论收入效应的城乡差异,刘恩猛,中国计量学院L2012D007关于基层欠薪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余瑞,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08劳动关系相关法学概念辨析--以劳动法律关系二元结构为视角,金荣标,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2D009员工满意视阈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0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隐性冲突研究--基于员工沉默行为的视角,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马正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D012浙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宏宇,宁波大学L2012D013协商民主视角下劳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封红梅,宁波大学L2012D014构建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研究,边浩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舒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6浙江省行业劳资集体谈判研究,胡靖春,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7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晋,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8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施卓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9基于社会资本视域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D020民营企业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认知及行为选择--以宁波为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1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服务外包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顾玲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义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朱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3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转向及秩序构建--以浙江省劳资群体性事件为例,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L2012D024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以慈溪市为例,周干尔,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5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兴,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6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以衢州市为例,陈连金,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5.浙江家庭服务业问题研究L2012E001 浙江家庭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现实困境、制度安排及发展趋势,徐建军,宁波大学L2012E002 浙江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朱红缨,浙江树人大学L2012E003 浙江省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研究,赵逸斌,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E004 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5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权利及其实现--基于杭州家政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高周荣,浙江工业大学L2012E006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立法保护模式选择研究,周述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L2012E007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8 浙江发展月嫂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E009 家庭服务业项目开发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黄国平,宁波大学L2012E010 京沪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严先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公共行政和人才人事类(省人科所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务员队伍建设R2012A001杭州市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王加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A002 12333公共服务热线品牌塑造研究,沈珏,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2A003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工会帮扶网络研究,薛圣白,杭州市总工会R2012A004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刘召靖,浙江工业大学R2012A005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尧骏,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6 高校创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回归研究,杨勐,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邬红波,宁波大学R2012A00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郁峰,中国计量学院R2012A009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研究,朱丽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A010大学校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裴剑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1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研究,林依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2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吴佳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3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研究,白峰,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A014 食品安全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朱金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5 网络危机传播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6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2A017 区域动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陈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8 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及其对现代公务员招考的借鉴价值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R2012A019浙江省乡镇公务员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应激励机制的构建,杜熙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20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信度实证研究,邵锦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2B001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钱逸昀,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开发模型与实证研究,陈晶晶,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3 高校校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运营研究,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4 促进知识型员工人才队伍稳定的对策研究,邱晓雯,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5 校企联合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实践研究,宋国琴,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6 浙江企业家跨国并购能力提升研究,贺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2B007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8 浙江省服装企业版师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夏帆,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9浙江省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对策研究,邵慰,浙江财经学院R2012B010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包晓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B011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罗丽莉,浙江万里学院R2012B012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R2012B013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2B014浙江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姚星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5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春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6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何学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7 转型升级变迁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陈晓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王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19 浙江国际旅游传播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敬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丘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1 浙江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宋静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2 高职院校数字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律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3 艺术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4 基于创新思维能力与训练基础上的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蓝少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5 经济转型期中小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黄秋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6 产业调整视阈下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研究,杨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2012B028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周春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2B02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建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0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郑荷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1 杭州市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黄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2 中高职一体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丽霞,杭州职业技术。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第四届大学生科研作品立项作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第四届大学生科研作品立项作品...
B09169
关于金融危机下企业资金链问题的调查
张岩
卞慧丽
一般项目
李伟柳阳周琳张新艳刘书龙
B09170
关于临沭县柳编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研
刘春刚
邵志勤
一般项目
江林李光洋刘占贵王晶晶
B09171
关于完善我国大学生医保的探讨与研究
戚茜
张建波
一般项目
闫婷婷范艳娇张慧慧戚东辰蒋士英
B09172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
曲延宁
左锋
基础项目
朱之淦候安琪吕志浩
B09147
“服务威海传递爱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研
张伟
魏洪刚
基础项目
李静钟晨路明明马乃斌单玉石
B09148
经济危机背景下威海韩国”非法撤资企业“银行不良资产调查
张晓峰
李依凭
一般项目
刘洋丁敏强刘兴富
B09149
海滨休闲活动对海岸生态的影响(以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为例)
赵伟
左峰
基础项目
董秀莲曲延宁晁栋良
B09162
临沂(老区)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变动趋势研究
刘璐
左峰
一般项目
侯桂莲郝尚波梁晓翠李汉超张允龙
B09164
经济危机下威海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讨
牛丽萍
沈君
一般项目
郭体伟曹瑜薛蕊马晓庆单红亮
B09165
中国本土咨询公司发展瓶颈与改革方案——以济南、威海为例
周祥朋
B09107
威海返乡农民工创业金融支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霄
杨慧
一般项目
苏晗倪可心王希贤焦宏
B09108
从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方面探究威海市医改现状

拟推荐申报2018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

拟推荐申报2018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

32009
32010
钟文琪、肖睿、朱小良、王明春、周克毅、归 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 柯庭、张小松、吕锡武、华永明、 陈九法、 实践教学改革 司风琪、李舒宏 1
东南大学
拟推荐 序号 32011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获2017年省教学成果奖项目名称 “工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南 京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专业创 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2025 32026
32027
常州大学
32028
盐城工学院

32029 32030
以质量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四三三” 吕建、吴俊、朱俊杰、卞清、陈谦、吴晓曼、 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杭祝洪、仇鹏飞 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 陈骏、邵进、高新房、王栋、李灿、董婷、李 实践 成、葛俊杰、胡凯、孙建军、杜骏飞、王维嘉 打造卓越“社会工程师”——“双链条 郝其宏、魏晨、董明伟、李同、王开庆、史秋 双平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霞、汪颖 探索与实践 “3+3+3”学教交替的幼儿教师培养模 式 袁宗金、周红、华希颖、徐虹、李煜、蔡红梅 、杭梅、周燕、孙幼红、王晓萍
南京财经大学、淮海 高素质会计人才“三商”、“五能”培 工学院 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创造力 培养实践 “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 络助研”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跟进式教育:逻辑生成•系统耦合•模式 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 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以质量为核心的“四三三”博士培养模 式的构建与实践 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 实践 双链条双平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3+3”学教交替的幼儿教师培养模 式 体育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法与 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_以宁波市为例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_以宁波市为例

2012年第2期/当下,大学生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已逐步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因此,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波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把大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此,笔者对宁波市高校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宁波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分析宁波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考量。

1.创业意愿笔者对宁波市高校200名普通本科和100名高职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1份,其中在校生占86%,已毕业大学生占14%。

调查显示:对创业有高意向的24人,中等意愿的有89人,低意向的138人,合并中等意愿和低意愿创业人数,经spss 卡方检验X 2=63.22>X2006=8.21(db=2),表明:宁波市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已初现端倪,但尚不突出。

宁波市各高校虽然都有指导创业机构,也纷纷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校园创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形成,但由于整个宁波市发展个人创业意愿的机制尚不完善,在校大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创业经验。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深,对创业有一定的恐慌心理。

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往往对行业了解不深,缺少利用实践的机会来发展、积累自身的创业能力。

同时,目前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也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诸如:出于对大学生角色的刻板印象,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认为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为提高就业率的一种手段,似乎创业是无法就业者的最后选择,这是妨碍创业的刻板印象;认为女学生不适合创业,这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等等。

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进一步激发,与“美国将近85%的高中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创业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实现创办公司的愿望”相比,相距甚远。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模块十 “双创”大赛政策与案例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模块十 “双创”大赛政策与案例分析

21
公益创业赛
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 学生,以创办非营利性质社会 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 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03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01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向高等学校在
校学生,以《创业计划书》、现场答 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
创业实践挑战赛
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 学生或毕业未满5 年且已投入实际 创业3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以经 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
(三)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主体赛事
6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 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分为公益组、商业组。公益组要求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 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商 业组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精准扶 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三)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主体赛事
7
3.职教赛道
职教赛道面向职业院校(含高职高专、中职中专)院校学生,分为创意组、 创业组。要求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 、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 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 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 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健康、交通、 金融、消费生活、文化创意服务等深度融合。
(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细则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中●甘三螺旋理论的域创新模式上海杨浦区"三区联动"创新体系案例分析飞l【猜】謦簟.≯|lll_[~.刍WU司I曩|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三螺旋理论认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的关键,而实现区域三螺旋创新模式关键在于知识空阊,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问这3种空间的创造.本文从三螺旋的视角,对上海杨浦区联动发展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形成区域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三螺旋;区域创新体系;三区联动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制度环境中的大学,产业和政府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三方面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上海市在大学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上海杨浦区采取措施,推动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拓宽"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的合作渠道,促进大学产生的知识成果在本区的产业群中扩散和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上海杨浦一簪审和铀毋秘簪区支持高校就地拓展,带动老工业区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关于大学的角色转变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皇螺旋区域空间三螺旋区域空间由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组成.它们彼此重叠,相互交叉.知识空间意味着在区域里要有一定规模与层次的大学等教育与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生产知识,当这些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达到"临界质量"时,就有可能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空间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开发原料或知识源泉.趋同空间意味着相关参与者在一起工作的过程, 包括头脑风暴,问题分析和计划形成等活动.其目的是经反复论证形成战略并把实现这一战略的资源组织在一起.趋同空间的主要作用在于形成战略共识.创新空眵l捌参移≯∞》自罐于一区间则指组织的创建或改进,目的在于填补通常在趋同空间被确认的区域发展缺口,实现在趋同空间拟定的战略.创新空间高度依赖大学,产业,政府的相互作用.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的重叠使大学密切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使其在教学和科研之外承担了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使命.传统的大学只有在知识地方化的过程中,才能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知识的地方化并不意味着知识层次的降低,能够在现代经济市场中运作的高技术产品必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组合地方优势和大学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必将成为地方和大学的特色和亮点.表三螺旋空间及其特点三螺旋空间特点聚焦于形成"区域创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同知识空间的参与者共同努力,通过集中研发活动和与研发相关的活动,达到"临界质量",改善地方创新条件统一的区域发展思想与战略在各机构范围之间的趋同空间三螺旋多重相互作用中产生努力实现在趋同空问所设立的目标.建立和吸引创新空间各种公共与私人风险资本,资本,技术知识与商业知识结合以进行组织创新是在这一空间要实现的中心任务(Etzko~u,2000)三螺旋空间是非线性的.从理论上说,它们能够以任何顺序被创造,每一个空间都以其他空间的发展为基础.三螺旋空间的发展可以由知识空间开始,然后顺次移动到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或者由趋同空间或创新空间开始,顺次进行下去,最后被集中在一起,从而使区域发展战略计划更有效.震蚕的发展模式"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建设与科技园区创业,公共社区发展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三区联动"的格局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 糖醣静酾静◇●科技与发展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科技(产业)园区为基地,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依托,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宗旨,推动高校与城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区联动"理念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10年前,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校舍压力,自然要采取征地的方式拓展校园空间,以满足整个社会对: 高等教育越来越大的需求.然而,在征地建设之初,随着高校的入驻,新校区所到之处,对该区域的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乃至和谐人文生态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市通过近5年的摸索与研究,对高校的: 布局进行结构调整,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生: 产力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地规划在一起,从而确立了"三区联动"的核心理念.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的建设离不开区内大学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机构范围之间的相互合作.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来看,上海杨浦"三区联动"的创新体●系是依照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创新空间依次移动的顺序建立的.2.1加快知识的地方化.形成知识空间杨浦区是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是具有百年工业文明的老工业区,也是具有百年大学文明的知识密集型区域.上海市政府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作为"三区联动"建设的重点,希望通过发展区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使传统工业升级换代,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区.杨浦区拥有复旦,同济等10多所全日制高校和150余家科研院所,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占上海全市40%,研究生占50%,有大学教师90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1800人.这里不断地产生着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杨浦区认识到,要建设知识新区,就要在区内形成大学集群,支持区内的高校就地拓展,发展教育服务,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一体化,把区域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杨浦经济整体发展和产业能级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单位也逐步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彼此的协同发展.以复旦蹄酶姆睇酶酶蹲中大学为例,早在1994年,复旦大学就提出"服务上海,发展复旦",采取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1999年,复旦大学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定位于孵化高科技企业,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围绕着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的建设,复旦与杨浦区的合作逐步深入.200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制定了"就地拓展,就近发展"的校园拓展计划.如今,复旦大学已经成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主力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复旦大学:不断加深对大学服务社会理念的理解,通过知识的地方化,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高校在与杨浦区的长期合作中,双方共同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战略理念,并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2打造共享平台,形成趋同空间根据"三区联动"的理念,大学,研究机构与政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科技园区发展,后勤社会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各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趋同空间.●(1)打造以大学强势学科支撑的大学科技园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杨浦区大力拓展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杨浦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努力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成为高等学校实现社会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区政府抓住知识,人才,资本等三大知识经济的关键创新要素,以建设上海知识产权园为突破口,按照服务高校,服务企业,服务科研及构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要求,努力打造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性服务平台.(2)创新人才机制,促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杨浦区与区域内高校建立了区校领导定期沟通制度.邀请区域内高校党委书记列席区委全会开展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活动,做出重大决策前事先征求高校的意见,寻求区校融合,联动,寻求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建立起区委领导与区域内两院院士的经常性沟通咨询机制. 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智囊库的作用.人才的交流与共享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关键.近几年, 区,校共同选送了近200名中青年干部相互挂职,开创了区校干部培养"共享,共育,共用,共赢"的新局面.铷酾秘秘酾秘霸铷2.3促进创新要素的结合,形成创新空间精心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和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结合,形成创新空间,全面提升杨浦区及上海东北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级.(1)精心打造"杨浦知识创新区":根据杨浦区域内的高校和产业布局情况,杨浦知识创新区在空间布局上的规划是"两片","一线","一带",形成东,西两大片高校集聚区,并通过创业走廊相互连接.西片以复旦,同济,财大,二军大等高校为支撑,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东片以上海理工,水产大学,电力学院等高校为支撑,占地约9平方公里.为使东,西两片高校集聚区有机结合,规划在中央社区与复兴岛地区之间建设一条全长5公里的创业大道.滨江地区规划为现代服务功能带,构筑从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长廊.(2)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科研成果从研发设计,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全程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引进风险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中心发展,打破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初步形成以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为主的金融辅导中心的运作机制,初步形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有效互动,促进知识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融合互动的局面.l錾j结论和启示上海市杨浦区以复旦大学为首发展的"三区联动" 模式是我国大学的创新发展模式,虽然这一战略还在进行之中,在创新空间的构建上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是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和大学的改革是很有启示的.三螺旋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大学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大学这一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也成为了生产要素.无论在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中,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都被知识要素所补充.在"三区联动"创新模式中,政府和大学分别作为组织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政府规划整个创新体系,整合和调动资源,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该区域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大蹄蹄磷磷哮晦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增长和对外作用的增强是老工业区产业升级和区域创新体系改进的关键.大学具有一个往往被自己忽略的功能,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企业衍生能力.在高新技术区域的发展中,衍生企业的多少是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标志,而衍生企业的来源一是现有企业,二是大学.大学的衍生企业包括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通过大学技术转让产生的企业,大学员工持股的企业以及大学职员自己创办的企业.这些衍生企业体现着大学自身的技术外溢和人才流动能力.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人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往复流动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动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杨浦区的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三区联动"实践的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种职能集于一身,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的高校借鉴.▲参考文献1亨利?埃茨科威兹着,周春彦译.三螺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科技与发展2陈安杰.三区联动自主创新谱写杨浦持续发展新篇章.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24—263杨玉良.关于"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29—314王生洪.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加速新型创新区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6(3/4):30—325南佐民.论三螺旋理论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教育与职业,2004(30):10—116夏婉婉.从创造知识走向创造财富——关于现代大学与区域经济的思考.教育纵横,2006(1O):50—527乔颖,王永杰,陈光.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47.—498张孝文.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府际关系及其治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9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2003(5):108—112l0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I.;_-__..____-.;_.;;;-.茹.-=-_--_*_-_---●-一--_●-_●--●(上接第7页)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1lO"等丰富多彩的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致富,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今年,专门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农业科技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对社会风气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有赖于科技界的严格自律, 有赖于社会的有效监督,而且也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近两年来,科技部从制度和措施上引导和规范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遏制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建立不同的评价导向,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建立专家资格审查制和信誉制等,规范科技评价行为.强调公平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从以项目奖励为主转为项目奖励与人员奖励并重,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奖励,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二是加强专家信用管理.通过酾秘姆霸秘酾铷静@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违规记录档案,维护评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对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经核实后予以公布,以示警戒.三是组织认真查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认真落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等各项规章制度设立有关机构,受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睁酶蹲蹲雌酶唪酶●。

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省劳科院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就业与再就业L2012A001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蒋晓冬,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0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娟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3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伊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4浙江省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张惠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A005“蚁族”群体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高永良,浙江理工大学L2012A006劳动力回流的经济影响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刘央央,浙江财经学院L2012A007 "民工荒"视域下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侯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8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困境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贾淑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09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援助体系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0浙江大学生就业“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基于台州四个农村的调查,郑苍钧,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1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杨振华,湖州师范学院L2012A01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程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杨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3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网上公共创业基地运营机制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朱宝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4分层次递进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王美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5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与就业变化关系的研究,唐伟,浙江科技学院L2012A016农民创业培育对策研究——基于湖州农村中小企业实证分析,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7民办高校大学生传承浙商文化与创业教育研究,陶元,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8诚信缺失视界下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杨洁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19区域经济转型与高职创业教育互动机制研究,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0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应巨林,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A021“开放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朱敏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2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翟东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3大学生网店创业的现状与生态环境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研究,曾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4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余益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26新媒体与就业:网络传播的崛起对新生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徐晓昀,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7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林祥,浙江工业大学L2012A028 90后职场新人“高离职率”问题研究—基于新入职毕业生的职业-组织双重承诺视角,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29基于“校-企-政”合作模式的海岛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培训研究——以洞头县为例,於佩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A030基于体教结合视角下的退役职业运动员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退役职业运动员为个案,许为东,嘉兴学院L2012A031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生就业研究,傅琼,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洪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研究,汤国英,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研究——以义乌为例,李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5人才供需平衡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嘉兴商贸流通业为例,项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6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林海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A037就业文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陈旦秋,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8“两创”战略下的绍兴创业型城市建设研究,吴永生,绍兴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A039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社会保障L2012B001 基于IPD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张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2 浙江省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陈海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B003 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毛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4 社保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5 构建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研究,郭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B006 基于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张少华,浙江理工大学L2012B007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徐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8 对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蔓,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09 激励相容约束视角的我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建,崔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2B010 浙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B011 浙江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报告,朱俊华,浙江鑫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L2012B012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社区养老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肖娟,浙江工业大学L2012B013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吕美忠,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4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5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情况研究,方科,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L2012B016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及基金平衡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戚伏堂,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L2012B017 对加强社保基金阳光监管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B018 浙江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研究,周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L2012B019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并轨的可行性分析,裘凯音,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3.职业能力建设L2012C001 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萧山地区为例,廖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2基于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杨玉泉,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03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翻译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胡囡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4 提升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探究,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5 高职教育区域性技能人才整合开发的系统性研究,陈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2C006 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游戏研究,傅晶,浙江理工大学L2012C007 服务业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为例,林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2C008技能与人格培养相融合的高职营销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09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颜碧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0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国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L2012C011 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付姝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2 基于群岛新区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杨奇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质量监控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4 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张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5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6 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孙建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7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8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启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19 提升职业能力促进技能成才创新培训模式研究,叶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L2012C020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的对策研究,张英,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21 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庄永达,宁波大学L2012C022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以中国美院为例,郁新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3 校企合作视阙下浙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葛军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4以评价为手段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探索,沈建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5 基于职业生涯辅导师制度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韩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6 基于杭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7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赵艳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8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29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黄象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0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汪永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1 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营销员为例,童旭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方军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33 产业升级背景下温州市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钟小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4 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徐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2C035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吕凤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6 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研究,郭宏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7 基于现代生态学的汽车服务企业高技能人才整体开发研究,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8 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秋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39 保安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研究,张绪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2C040 涉外护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张艳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1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培训政策研究,韩娟,浙江财经学院L2012C042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窗口行业礼仪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3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胡晓敏,浙江工业大学L2012C044 基于“集群效应”的工学结合实效模式构建及运转探索——以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为例,张素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5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朱一佳,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C046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潘亚儿,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7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8 基于胜任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某高职学院餐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胡叶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4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国际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佘曙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C050 体育锻炼行为对职业能力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C051 国家新职业标准开发与研究——以龙泉青瓷为例,蔡志阳,丽水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L2012C052 加强本土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C05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市为例,王国忠,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收入分配及劳动关系L2012D001职工收入公平感与组织稳定的结构研究,胡坚,浙江理工大学L2012D00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周琼,绍兴文理学院L2012D003基于财务绩效视角下职业年金DB模式与DC模式比较及应用对策研究,周艳,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04基于岗位绩效的劳务派遣工薪酬问题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05慈善事业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吕鑫,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06最低工资对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兼论收入效应的城乡差异,刘恩猛,中国计量学院L2012D007关于基层欠薪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余瑞,象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08劳动关系相关法学概念辨析——以劳动法律关系二元结构为视角,金荣标,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2D009员工满意视阈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0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隐性冲突研究——基于员工沉默行为的视角,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2D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马正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2D012浙江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李宏宇,宁波大学L2012D013协商民主视角下劳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封红梅,宁波大学L2012D014构建浙江省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研究,边浩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舒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6浙江省行业劳资集体谈判研究,胡靖春,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7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徐晋,浙江工业大学L2012D018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施卓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19基于社会资本视域的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2D020民营企业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认知及行为选择——以宁波为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1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服务外包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顾玲妹,嘉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2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义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朱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2D023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转向及秩序构建——以浙江省劳资群体性事件为例,宋红岩,浙江传媒学院L2012D024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以慈溪市为例,周干尔,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5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兴,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D026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以衢州市为例,陈连金,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5.浙江家庭服务业问题研究L2012E001 浙江家庭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现实困境、制度安排及发展趋势,徐建军,宁波大学L2012E002 浙江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朱红缨,浙江树人大学L2012E003 浙江省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研究,赵逸斌,杭州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2E004 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5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权利及其实现--基于杭州家政市场的调查与分析,高周荣,浙江工业大学L2012E006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立法保护模式选择研究,周述荣,嘉兴学院文法学院L2012E007 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问题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2E008 浙江发展月嫂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2E009 家庭服务业项目开发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黄国平,宁波大学L2012E010 京沪家庭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严先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公共行政和人才人事类(省人科所立项名单)(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务员队伍建设R2012A001杭州市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王加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A002 12333公共服务热线品牌塑造研究,沈珏,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2A003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工会帮扶网络研究,薛圣白,杭州市总工会R2012A004 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刘召靖,浙江工业大学R2012A005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王尧骏,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6 高校创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回归研究,杨勐,浙江理工大学R2012A007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邬红波,宁波大学R2012A00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郁峰,中国计量学院R2012A009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研究,朱丽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A010大学校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以及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裴剑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1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研究,林依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2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吴佳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3转型时期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中的行业协会职能发挥研究,白峰,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A014 食品安全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朱金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5 网络危机传播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6 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2A017 区域动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陈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18 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及其对现代公务员招考的借鉴价值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R2012A019浙江省乡镇公务员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应激励机制的构建,杜熙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A020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信度实证研究,邵锦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2B001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钱逸昀,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2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开发模型与实证研究,陈晶晶,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3 高校校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运营研究,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4 促进知识型员工人才队伍稳定的对策研究,邱晓雯,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5 校企联合培养旅游本科人才的实践研究,宋国琴,浙江工业大学R2012B006 浙江企业家跨国并购能力提升研究,贺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2B007 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8 浙江省服装企业版师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夏帆,浙江理工大学R2012B009浙江省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对策研究,邵慰,浙江财经学院R2012B010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包晓峰,浙江传媒学院R2012B011宁波市金融业对英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罗丽莉,浙江万里学院R2012B012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R2012B013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2B014浙江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姚星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5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春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2B016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何学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7 转型升级变迁下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陈晓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18 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王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19 浙江国际旅游传播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敬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丘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1 浙江省民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宋静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2B022 高职院校数字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律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3 艺术设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4 基于创新思维能力与训练基础上的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蓝少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5 经济转型期中小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黄秋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6 产业调整视阈下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27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研究,杨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2012B028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研究,周春芬,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2B029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建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0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郑荷芬,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1 杭州市技能型动漫人才培养研究,黄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2 中高职一体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丽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3 淘宝类网商人力资源开发的案例及政策需求研究,江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4 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试验区紧缺人才研究,高彩云,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5 双因素理论下海外留学人才价值探究,吕宜之,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B036 转型升级背景下家族企业接班传承路径研究,李繁,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B037 基于“双元制”的企业储备人才培养研究郑秧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2B038 国际货代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淑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39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0 温州民营制造业企业育人环境研究,王永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1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汪浩鸿,嘉兴学院R2012B0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王家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3 衢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蓝晓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4 浙江省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5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赵益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6 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中人本思想的研究,陈定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7 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研究,许世亮,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8 新疆少数民族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根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49 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邵燕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50 金义都市新区人才集聚策略研究,陈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51 改革试点背景下物流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楼前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52 浙江中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中医院为例,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2B053 浙江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旅游管理为例,赵肖,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2C00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柳胜伟,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C002 人事争议仲裁公正性研究,蒋灵峰,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2C003 农业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黄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览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览表
陈志浩
国家级一般
2
融资约束对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厦门和宁波中小型外贸企业为例
徐柏
沈超唐雪丽韩曼曼伊光耀
胡川梅丽霞周新军
国家级一般
2
中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效率动态比较视角
王峰
沈文李玉金宋瑞彤谭楚姝
徐国虎
国家级一般
2
探究社交网络现实好友占比与用户信任行为的关系—基于对人人网、微信的研究
许诺
李洪锋蔡梦浩张梦雅周梦文
陈食霖方珏
国家级一般
2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的实践与发展—基于武汉红中模式、北京望京模式的跟踪调研
许薇
张珊白稳刘凡铭盛柯文
朱华雄张鸿武
国家级重点
2
“地票—户改—农民财产性收入”内在经济关系研究—以重庆市“地票制”改革试点为例
张家源
黄刚金梦宇贾彤董凌婧
邹进文
国家级一般
高海波
国家级一般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移动图书馆的阅读状况与效果研究
马晨婧
刘瑾张艳孙珮云段乐乐
李道荣高海波徐锐
国家级一般
2
城镇化背景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处理的BOT模式研究——以武汉城乡结合部为例
刘碧
游凡贾文鹤韩草刘欣
郑家喜吴建军
国家级重点
2
基于价值重构理论的武汉江滩文化旅游圈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熊力治
杨云龙
徐新武陈何伟黎俊杰诸博君
胡德才喻良涛
2
90’soul spa-从线上模拟打破线下实体的创新性创业模式
战志巧
张杰徐抒豪陈欣沛张煜晨
郑家喜余启军
2
武汉实习邦公益教育公司创业训练项目

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_乐上泓

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_乐上泓

学工广角总第215期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610万,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这批毕业生求职境况突遭阴霾,“创业”随之再度成为关键词。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

大学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创建社团、班级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创业。

而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

[1]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创业是指狭义上的“创业”概念,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创办实业活动。

因此将大学生的创业定义界定为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过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浙南与闽南地区同属于海西经济圈,城市及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资互相借鉴与促进的可能性。

为全面而充分地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至9月分别走访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义乌工商管理学院、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浙江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见习基地以及福建省内华侨大学等各重点高校、泉州团市委、青商会、YBC等部门组织,以浙闽等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对活跃的地区为调研地,透过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进行类比分析。

这对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突破,切实贯彻执行高校及大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时代号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基金项目: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3140205b ),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C14),唐山师范学院教改基金项目(2013001005)收稿日期:2015-06-30作者简介:王庆波(1980-),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

-103-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王庆波(唐山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部署,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体系以及拓展创业融资渠道是构建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集群;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103-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28A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ial Cluster and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 ANG Qing-bo(Department of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fic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The country has launched "th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 people innovation" and "leading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 entrepreneurial drive employment". Undergraduat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y, will 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To create a good business environment, build a sound business practice system and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 are effective ways to construct the 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e ntrepreneurial cluster; regional economy;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愈加发挥其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1]。

目前,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集群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空间上接近,在地域上集聚;集群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群内各要素间存在相互关联,并不是由若干单个要素的简单加总;集群也是一种动态现象,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与运动发展特征[2]。

社会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集群组织生存发展的宏观特点和微观特点是“经济性、合作、竞争、与环境的互动”[3]。

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创业集群是指在创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建立一种自主运营、自主管理、自主操作的虚拟公司群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训创业平台的创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4]。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综合性的地理概念[4]。

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单纯体现在经济数据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5]。

因此,大学生创业集群已越来越频繁的与区域经济发生联系,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本文探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模式。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104-一、大学生创业集群的内涵及推广意义 1. 大学生创业集群的内涵大学生创业集群是指依托专业、地区等领域所聚集起来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该群体大多具有共同的创业目标或相近的专业及地域背景,由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个体创业模式转变为“集约化”的创业模式。

创业集群既不等同于创新集群又不等同于产业集群,而是一种建立在创业型经济下的基于“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之上的最高集群形态。

它是指以创业项目的相应产业链为核心,以创业精神激发和文化倡导为先,以创业教育为重,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创业活动等组成的创业生态链群体[6]。

大学生创业集群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培训结构等主体,集群内各个主体之间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全面打造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平台,为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与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就大学生创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而言,主要体现在技能培训与成长力效应等方面[7]。

2. 推广大学生创业集群的意义目前,大多数高校面临着招生、培养、就业压力,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虽然一些学生已经开始了人生的创业之路,但他们大多分散,业务范围狭小,同时受到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

因此,大学生创业集群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创业平台,托起更多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集群所产生的效应 1. 网络聚合效应网络所产生的个体经济绩效远远高于个体绩效的延展,而网络要素中的相互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创业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创业集群发展模式中,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能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一种潜在的联系力量,而这种联系力量会逐渐演化成学生获取新信息的途径。

因此,对于一些原本不相关连的各类要素而言,这种联系力量往往能够带来一定的信息利益,这就是网络联结效应。

集群网络之间的距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握新机会的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中的信任与学习同时也是一个关键要素。

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所需新技术系统与支持平台等组织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应注重网络的构建,不仅能有效促进参与者信息的转化,还能及时为他们提供新的观点、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更好地发挥网络联结效应。

2. 竞争共赢效应对于大学生创业集群而言,能表现出较强的资源获取、创新创业和市场竞争等优势。

资源获取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吸引效应、资源素质提升效应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创新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效应、文化氛围、服务体系、创业优势等因素的创新;市场优势则包括集群化成长与整体性扩张。

当竞争不断加剧时,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合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对于竞争而言,并非单一的割裂关系,也包含合作元素的存在,能促使竞争者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去获取共同的利益。

3. 示范引领效应成功的大学生创业集群,在某一特定领域将会呈现出较好的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首先将会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作用,即形成“以点带面”的大学生创业新格局,在这种成功模式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集群的行列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种示范效应将会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机制。

4. 发散辐射效应大学生创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影响将会辐射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能够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方面这种辐射效应会为区域经济各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也会拉动配套设施与政策的建设与改革,并最终形成良性互动,这就在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构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身发展空间,也使得创业集群的内在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1.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完善的实践体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向。

为此,为了促进大学生集群创业模式的实现,社会各个组织机构应给予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套完善的服务与保障体系。

同时,还应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扶持大学生开办与承包企业,在实现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对于政府而言,也应出台一系列的鼓励与奖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科研与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清除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恐惧感。

同时,还应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王庆波: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105-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风气,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自主创业观念,为大学生实现集群创业提供强大的文化与社会氛围支撑。

创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起丰富的创业经验,从而为今后的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为此,应加强创业大赛、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同时,还应引入“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集群企业进行实践,凭借他们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优势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规划过程中。

通过这样的企业实践活动能为他们积累大量的经验,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于一些处于集群环境中的高校而言,应定期邀请一些公司老总或企业高管到学校开展创业演讲,交流创业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能与层次。

2. 拓展创业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大学生集群创业的特点决定了创业者对风险投资介入的高需求型。

为此,应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完善创业投资机构、融资资本市场及众筹众创体系,拓展大学生集群创业的融资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