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2切韵音系 共36页

合集下载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十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一幼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返回本章目录引水枢纽萨兰河倒虹吸古河倒虹吸恰里卡尔水电站和扬水站五座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由于自然老化各战争毁坏结构表面有磨损剥蚀弹坑及麻面有些上部结构破坏严重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上古汉语语音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

异文。

3(异文。

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

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

之中。

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

返回本章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回本章目录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

汉语语音史要略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

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

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

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

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其中【p】、【p‘】、【m】、【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

《切韵》的介音系统

《切韵》的介音系统

《切韵》的介音系统(麦耘2016复旦大学暑期班讲义之壹)壹·一 “重纽”和三等韵的内部差别学过音韵学的人都知道《切韵》三等韵带前腭介音,写作/-i-/或/-ı̆-/或/-j-/都行(合口再加/-u-/或/-w-/)。

不过,实际上不那么简单,因为还有“重纽”(“重”读chóng)问题。

古代韵图对“支、脂、祭、宵、真、谆、仙、侵、盐”等韵的唇、牙、喉音字,在三等地位列字,在四等地位也列字,其中有很多是有对立的。

陈澧《切韵考》发现,这些对立在《广韵》中的确存在。

在早期的《切韵》传本,以及南朝至唐代的许多注音材料如曹宪《博雅》音、颜师古《汉书》音、司马贞《史记》音等等之中,也都有这些对立。

古人把韵书裏的“小韵”(同音字组)叫“纽”。

上述的小韵在同韵、同是“三等韵”、又同开合的情况下有对立,被认为是一种“重出”的小韵,所以称为“重纽”。

习惯上把韵图列于三等位置的叫“重纽三等”,列于四等位置的叫“重纽四等”(但跟“四等韵”不是一回事)。

现在又习惯把重纽四等叫做“A类”,把重纽三等叫做“B类”。

“支、脂、祭、宵、真、谆、仙、侵、盐”诸韵就叫“重纽韵”,没有重纽的三等韵叫“普通三等韵”。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和《方言调查字表》都把对立的重纽小韵放在相同的音韵位置上,而用圆点“·”隔开,前为B类,後为A类。

就是说,表示古代音韵位置的所谓“六字真言”(摄、开合、声调、“等”、韵、声母)还是没能完全概括音韵位置的所有区别。

下面是《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的一页(A B是我标的。

方框内有两类对立;标了A B而无框表示分类别但无对立。

没加红字的是普通三等韵或四等韵):“鄙”与“匕比妣秕”虽然都是“止开三上旨帮”,但在古代是不同音的,前者是重纽三等(B类),後者是重纽四等(A类)。

下面是《方言调查字表》的一页(加红框是与上图的红框对应的部分,但这裏收字少些,是减去了僻字。

“喻云”即喻三,“喻以”即喻四),这裏能看到更多重纽对立:下面是《七音略》的半个图(红框与上两页对应。

汉语史2

汉语史2

调类:4个 调名:平、上、去、入 调型:平、升、降、促 调值:(不明) (33、35、41、3)(?) ? 调号:(唐代以降,逐渐使用四角标圈法)
声调( 声调(三)
现代汉语调名来自古代汉语
古代
现代普通话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声调( 声调(四) 古今声调的变化⑴
调类的变化: 中古 北京 西安 现代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
* * * * * *
*$ * *
舒声韵 促声韵
舒促是根据韵尾发音的响亮度来区分韵尾的。
韵摄( 七.韵摄(一) 韵摄
$
韵摄是按照音近原则归并韵得出的大类⑴
归并的原则是:不计声调、不计韵头、 韵腹相近、韵尾相同(或相近)。
豪 $ 皓 $ 号 $
平 上 去 去


$ 巧

$ 效
$* →
ִ*
ִ*产生之后,才有了“四呼”的术语。
韵等( 三.韵等(一) 韵等
$
韵等区分韵母开口度的大小
古人把韵母分为四个等:
韵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韵头或韵腹开口度 最大 次大 有 * 次小 有 * 最小
韵等( 三.韵等(二) 韵等
$
守温“四等轻重例” ⑴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高古豪反 交肴 古肴反 娇宵 古宵反 浇萧 古萧反 中古音 开口 $ $ ☯ $仙 )$ 观古桓反 关删 先 古删反 勬 古仙反 绢古先反 合口 $ $ $ 中古音 ☯ $) 韵腹 ☯ )
《广韵》一共有16个韵摄:
1.通摄 2.江摄 3.止摄 4.遇摄 5.蟹摄 6.真摄
7.山摄 8.效摄 9.果摄 10.麻摄 11.宕摄 12.梗摄

汉语史3

汉语史3

1.分卷、韵和小韵(七)

小韵:东韵中的小韵⑵
中 小 韵
同 小 韵
东 小 韵
1.分卷、韵和小韵(八)

小韵的含义
音节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小韵 韵
1.分卷、韵和小韵(九)

切上字表示 小韵:声母不同 声母
切下字表示 韵母和声调
东: 德 红 切 通: 他 红 切 同: 徒 红 切
t 平 t 平 d
1.分卷、韵和小韵(二)

分卷:方式
声调→
平 上 平 声 卷

去 去 声 卷Biblioteka 入 入 声 卷卷→
下 上 平 声 声 卷 卷
1.分卷、韵和小韵(三)


分卷:《广韵》标示
东韵 1.分卷、韵和小韵(四) 韵目反切

韵:标示
上平声卷 各韵目录
1.分卷、韵和小韵(五)

韵:东韵
东韵
1.分卷、韵和小韵(六) 东小韵 小韵:东韵中的小韵⑴

十遇 四十一漾
十一暮 四十二宕

因此不能根据序码,不能根据韵目今音。
3.四声相配(三)

匹配方式⑵ 韵图配出了 《广韵》的四 声:
平 上 唐韵系
去 入
阳韵系
3.四声相配(四) 入声韵只与阳声韵相配(中古)
平 唐
上 荡
去 宕
入 铎 k



4.独用和同用(一)

“独用”和“同用”的标示
4.独用和同用(二)

“独用”和“同用”的含义
“独用”的韵只能单独使用,“同用”的韵可 以合并使用。
东韵独用 冬韵钟同用 钟韵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 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 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 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 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登=澄。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 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 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 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 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 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 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 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 “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 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 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 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 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

古汉语语音知识

古汉语语音知识
韵母
韵 韵部 韵目
杜甫《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去声艳韵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平声先灰韵
《诗经·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 亡——无 uang——u(阴阳对转) 两: liang——lia 肮脏:angzang——aza
古汉语语音知识(三)

中古上古声母系统
一、广韵的声母系统(中古)
1、传统三十六字母p268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又称“纽”、“声纽” 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增加六个,
注音方法。 反切的原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反切上 字取其声母;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坚奚切——jī鸡
二、古音通假
1、定义: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未用
王力:三十三母
P271
二、中古上古声调系统
一、中古声调
1、四声:平上去入 南北朝,沈约、周顒(yóng) 《南史· 沈约传》云:‚约撰《四声
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梁)雅不 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 ‘‚天子圣哲‛是也。’‛
2、何谓四声,古人的描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
阳声韵 蒸 ǝŋ 冬uŋ 东o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 ǝn 元an 侵 ǝm 谈am



1、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i]收尾
2、阳声韵:以鼻音[-m][-n][-ŋ]收尾
3、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 4、对转:阴阳对转,阴声韵和阳声韵之间、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叶音法-2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芣苡》一章:苡、采、苡、有▪《葛藟》二章:涘、母、母、有▪《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风雨》三章:晦、已、子、喜▪《载驰》四章:子、尤、思、之▪《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王力三十韵部表-2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1、杠:g 江:j;2、招:zh貂:d3、辅:f 铺:p4、盆:p 份:f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法-2广韵-1广韵-2广韵韵目-1广韵韵目-2广韵韵目-3广韵韵目-4广韵韵目-5广韵韵目-6平水韵韵目-1平水韵韵目-2平水韵韵目-3平水韵韵目-4三十六字母-1三十六字母-2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南齐书¡¤陆厥传》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语音史

语音史

一预备知识:必备的音韵学常识汉语的语音史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音韵学”。

下面将要借助这方面的知识去认识汉语的语音史,所以很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汉语语音史必须了解的音韵学术语:一、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二、反切(翻、反、切)、读若、读如三、音标、标目字、字母、韵目四、声(纽、母、声纽、声母、字母、声类)五、三十六字母六、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七、五音、七音八、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齿音、半舌音一.音韵学1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2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3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反切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

在没有应用反切来注音以前,古人要表明某个字的读音时,往往用“读若”(或“读如”)和“直音”的方法。

这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同音的汉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的方法来注音的,例如:“龇”(zī),读若“柴”。

后来又用“直音”法,例如《尔雅》郭璞注:“诞音但”。

这种方法直到解放前,一般字典和辞书里还普遍地采用着,例如旧《辞源》里有“倚,读若以”、“宫音弓”(不过,字典里往往还添上一个“反切”)。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母)芜 (微母)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 以《诗经》音为代表.
〔二〕中古音〔三国到唐宋〕: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北宋《广 韵》〕.
〔一〕近古音〔元明清〕: 以《中原音韵》语音系统为代表.
〔一〕现代音〔现当代〕: 以现代音系为代表.
二、上古音
〔一〕上古韵部 1、韵和韵母:古代的韵只指主
〔二〕中古声母 有36个,即"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
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 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中古声调 有4个,即"平、上、去、入"."四声"为南北
朝人发现.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主要发生了以下三
个变化:1、平分阴阳;2、入派三声;3、浊上 变去.
要元音和韵尾,不管韵头. 2、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1〕系联韵语;〔2〕声符归
类;〔3部.今天通行的是王力先生归纳的30部.
〔二〕上古声母 1、如何考求上古声母 根据:〔1〕形声系统;〔2〕
异文;〔3〕注音材料;〔3〕声训. 2、上古声母的两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是清代人
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研究的一种观点. 他认为上古音声母中没有轻唇音"非、 敷、奉、微",而只有重唇音"帮、滂、 并、明".中古才产生的轻唇音在上古
三、中古音
〔一〕中古韵母
按《广韵》的记载,中古韵母分为 206韵.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 的《大宋重修广韵》的简称,是我国历 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 要的一部韵书.原是为增广《切韵》而 作.根据"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

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

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

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

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

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舒音:平声上声促音:长入声短入声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

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

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

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

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

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

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汉语语音史2切韵音系

汉语语音史2切韵音系

关于《切韵》分韵,历来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 1. 分韵过细,其中有些韵部是陆法言等人主 观强生分别的。
2. 并非故意繁密,而是符合当时实际语音情 况的。 3. 兼有古音和方音的成分。
在此基础上,对于《切韵》音系,主要有两派 看法: 1. 代表的是综合音系,即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 体系。
2. 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即是一时一地的语音。至 于是何地,又有吴音、长安音、洛阳音三种观 点。
练习:东韵系联
2.分析条例:“反切上字同类者,反切下字必不同
类。” 例如:瞢,莫中切。蒙,莫红切。
同用“莫”作反切上字,因此反切下字“中”和 “红”的韵必定有差别。 又如:公,古红切。弓,居戎切。 通过声母系联可知“古、居”声母属于同类,则 “红、戎”韵必定不同。
3.补充条例:“切语下字既系联为一类矣,然亦 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下字两两互用 故也。” 朱,章俱切。俱,举朱切。 无,武夫切。夫,甫无切。
3.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 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 也。”反切上字两两互用时,就无法跟同类联系 起来。 例如:多,得何切。得,多则切。 都,当孤切。当,都郞切。 利用“一字异读”来解决:“今考《广韵》一字 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 声必同类。” 平声下收:冻,德红切,又都贡切。 去声下收:冻,多贡切。
2.分析条例:“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 不同类。”
《广韵》中每一组同音字注一个反切,不同反 切表示的读音必不相同,因此两个反切如果下 字同类(韵相同),那么上字一定不同(声母 不同)。 例如:彤,徒冬切。冬,都宗切。 “彤、冬、宗”韵相同,则反切上字“徒、都” 一定不同类,因此“彤、冬”声母也一定不同。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二章 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二章 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了化,二配阳声要从
四,由Hale Waihona Puke 的声。的上等造于形格韵在变古
的成介成局和从化到
格 局 。
原 来 介 音 的 区 别 转 变 为 主 要 元 音 的 区 别 , 形 成
音 的 影 响 使 得 相 同 的 主 要 元 音 发 生 了 不 同 的 变
了 四 等 的 格 局 。 在 从 上 古 到 中 古 的 演 变 过 程 中
其五,部分群母并入 匣母;
其六,以母分化为以、邪 两个声母。
(一)唇音的演变
轻重唇音尚未分化
《切韵》音系轻重唇音不分, 同时期《经典释文》的反切也
不分轻重唇音
清鼻音的演变
到中古演变为h-,并入晓母。
(二)舌音的演变
上古舌音只有一套,到《切韵》音系分化为端、知、章三套:无介音 或介音-i-前不变,介音-r-和-rj-前演变为卷舌音,介音-j-前演 变为舌面音。
到了唐代,汉语的声调系统又发生了两项重要的变化: (1)四声开始依声母清浊的不同分 化为阴阳调类; (2)全浊声母上声变为去声。
【思考题】
1.三十六字母中的 “照穿床审禅”是如何形成的 ? P56 2.三十六字母中喻母的上古来源是什么? P68 3.为什么说娘母是一个独立的声母? P57 4.为什么说俟母是一个独立的声母? P57-58 5.举例说明影响韵母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中古麻韵的上古来源有哪些? 7.举例说明 《切韵》音系一二等重韵的成因。 8.汉语的声调从上古到中古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P86-89
就 已 经 被 打 破 了 , 形 成 了 入 配 阳 声 的 格 局 。 第
入 声 韵 演 变 较 慢 , 魏 晋 以 后 阴 、 阳 、 入 三 声 相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音 系(220—581年)
第四章隋—中唐音系 (581—836年)
01
第五章晚 唐—五代音 系(836— 960年)
02
第六章宋代 音系 (960— 1279年)
03
第七章元代 音系 (1279— 1368年)
04
第八章明清 音系 (1368— 1911年)
06
第十章历代 语音发展总 表
一、宋代的声母 二、宋代的韵部 三、宋代的声调
一、元代的声母 二、元代的韵部 三、元代的声调
一、明清的声母 二、明清的韵部 三、明清的声调
一、北方话 二、吴语 三、闽语 四、粤语 五、客家话
一、声母 二、韵部 三、声调
第十一章语音 1
发展的四种主 要方式
2
第十二章自然 的变化(上)
3
第十三章自然 的变化(中)
谢谢观看
4
第十四章自然 的变化(下)
5
第十五章条件 的变化(一)
第十六章条件的变化 (二)
第十七章条件的变化 (三)
第十八章条件的变化 (四)
第十九章不规则的变 化
一、无变化 二、渐移 三、分化 四、合流
一、发音方法的变化 二、发音部位的变化 三、长入韵尾的消失 四、短入韵尾的消失
一、发音部位的变化 二、发音方法的变化 三、韵母构成的变化
汉语语音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语音
音系
条件
基础知识

变化
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韵目下所辖字 都是同韵的,也就 是主要元音和韵尾 相同,但韵母不一 定相同,声母更是 多种多样。
同韵中凡是声母和 韵母完全相同的字, 合为一个同音字组, 以小圆圈隔开,一 组叫作一个 “ 小韵”。
每个字下都有小字注 释。先解释字义,有 时还引经据典。每个 小韵的第一个字下用 反切注明读音,并标 出这个小韵的字数。
所谓“切韵音系”,也基本是以《广韵》为材 料总结出来的。
四、《广韵》的体例
《广韵》是一部韵书,韵书是按“韵”来编排的 工具书。
韵是区别声调的。因此《广韵》首先按四声分为 五卷: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 ,入声34韵,总计206韵。每个韵目都以数字标出 韵的次序。如上平声“东第一、冬第二、锺第三 、江第四……”,也可简称“一东、二冬……”
2. 《切韵》的编著目的:“欲广文路,自可 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亦即,一方面为了制订创作诗文的用韵, 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诗文用 韵可以从宽,正音则须从严。
3. 《切韵》的编写原则:本着“捃选精切、 除削疏缓”的原则,要求审音上精细、剖 析毫厘,原则上从分不从合。
二、《切韵》音系的性质
三、《广韵》概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 年等编修,成书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年)。
《广韵》,即依据《切韵》而广之的意思。
通过比较《切韵》写本与《广韵》可以发现, 尽管时代相去四百年,《广韵》收字增加、 注释增加、分韵更细、反切用字也有更改, 但从整个语音系统来看,基本一致,反映的 语音性质相同,体例也基本是相同的。
虽然各家争鸣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现在 接受较高的观点是:
《切韵》音系并非单纯的一时一地之语音实录 ,即不完全反映当时的口语实际,而是综合了 古今南北语音的一些特点。p74
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切 韵》是一部极有系统而且审音从严的韵书,它的 音系不是单纯以某一地行用的方言为准,而是根 据南方士大夫如颜、萧等人所承用的雅言、书音 ,折衷南北的异同而定的。”
《切韵序》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 从中可以了解到:
1.《切韵》的编写过程:隋代开皇初年,刘臻、颜 之推、卢思道、魏彦源、李若、萧该、辛德原、 薛道衡八人,一同到陆法言家,谈论古今语言不 同、南北方言差异,又评论当时的各家韵书,由 于分韵辨音不同,各有乖互。因此他们讨论了南 北是非,古今通塞,通过集体讨论,拟定了《切 韵》的编写提纲,并由陆法言记录下来。这部书 在十八年后整理修订完成。
第二讲
《切韵》音系与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
一、《切韵》概况
《切韵》是隋代陆法言等编纂的一部韵书, 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切韵者,上字为 切,下字为韵。”
《切韵》是唐宋韵书的蓝本,是研究汉语语 音史、中古音系的重要资料。中古音系,常 常也被称为“《切韵》音系”。
“这个系统可以说是六世纪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 ,所以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以《切韵》作为六 世纪语音的代表,是完全可以的。”
《切韵》分韵很细,古今没有哪一个方言有如 此复杂的音系,但《切韵》不是脱离实际的、 人为的大杂烩。大致可以说,依照古音、方音 应该分别的音,《切韵》都从严把它们分别开 来。完全按照这个规范来发音的人不存在,但 这个语音系统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语音规范, 是客观存在的。
反切上字的系联
1.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 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 同类也。”
同用:冬,都宗切。当,都朗切。 互用:当,都朗切。都,当孤切。 递用:社,常者切。常,市羊切。市,时止
切。时,市之切。
2.分析条例:“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 不同类。”
反切反映了韵书中每个字的读音,反映了这 部韵书的声韵调系统。研究历代韵书和其中 的反切,是汉语语音史的重要内容。
第一个系统根据《广韵》反切来考证《广韵》 声母、韵母系统的,是晚清学者陈澧的著作 《切韵考》(所谓《切韵考》,实际是《广 韵考》,因为陈澧没有见过《切韵》的原本 或残卷)。
陈澧所用的方法为“系联”。
关于《切韵》分韵,历来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
1.分韵过细,其中有些韵部是陆法言等人主观 强生分别的。
2.并非故意繁密,而是符合当时实际语音情况 的。
3.兼有古音和方音的成分。
在此基础上,对于《切韵》音系,主要有两派 看法:
1.代表的是综合音系,即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 体系。
2.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即是一时一地的语音。至 于是何地,又有吴音、长安音、洛阳音三种观 点。
有的字有两读,则会 在注释后加注“又音” 。但这个又音只针对 被注字本身,与同小 韵的其他字无关。
五、利用《切韵(广韵)》考求 中古汉语音系的方法
《切韵》、《广韵》等都是按照韵编排的, 它的声母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韵也不完全 等于韵母,考求《切韵》系统的声母、韵母、 声调情况,须从反切注音入手。
《切韵》早已散佚,仅存陆法言所作《切韵序》流传 至今。
先后发现的《切韵》残卷有三十余种,其中最重要的 是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三种唐写本:
1.王一:敦煌出土,残卷,基本是陆法言原书的片段, 现存巴黎国民图书馆。
2.王二:内府藏项子京跋本,亦不全,且系统驳杂,可 能已非《切韵》原貌。
3.王三:1947年于故宫发现,宋濂跋本,为全本,虽然 对《切韵》作过补充修订,但仍是反映《切韵》面貌 的最直接材料。
《广韵》一书,虽然修于宋代,实际上是集 隋唐韵书大成的著作,反映的也是隋唐的语 音,而非宋代的语音。
《广韵》收字多,注释详细,加之宋代以后印 刷术推广,《广韵》大量流行,《切韵》原本 反而逐渐失传。宋元以后,直到民国时期,声 称研究《切韵》的人,实际研究的都是《广 韵》。当代虽能看到《切韵》残卷,但主要流 行、参考的仍然是《广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