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主体论范畴

合集下载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判断题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2.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4.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5.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7.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8.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9.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10.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1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就是说“诗就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就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就是指诗乃就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瞧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与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与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就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与者”即天乐,就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就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就是讲哲学的认识论,就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与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就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得《尧典》,就是说“诗就是言诗人之志得”,这个“志”得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就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得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得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得认识,“诗言志”应当就是指诗乃就是人得思想、意愿、情感得表现,就是人得心灵世界得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得感染、教育作用、“兴观群怨”说: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兴,就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得精神得作用,可以引起人得联想;观,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得作用,能瞧到世风得盛衰得失;群,就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与谐,起到团结人得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得社会与不良得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得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得作用予以了充分得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得《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得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得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得主旨。

“以意逆志”说就是比较科学得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得批评原则、“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得《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得“自鸣”之音;“与天与者”即天乐,就是档次最高得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得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就是从老子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得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得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就是讲哲学得认识论,就是说人作为认识得主体,在体认与把握认识得对象特别就是玄妙得“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虚静”说揭示了审美与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得一个重要特点,即超功利得,就是美学与文学理论上得一个极其重要得现象与规律、“情志统一"说:就是《毛诗大序》提出来得一个诗论观点、情与志就是统一得。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是指古代文学理论中关于语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体系。

包括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等不同语言形式的讨论以及对于语言运用的规范、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面将结合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包括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它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文言文在古代文论中被认为是高贵、庄重的语言形式,适合用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与之相对应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是以白话为基础的一种口语化的文学形式,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产生并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

两种语言形式的讨论和运用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其次,古代文论中对于语言运用的规范和修辞技巧是其语言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代文论家通过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分析和总结,制定了一系列的语言运用规范和修辞手法,以使作品表达更加准确、优雅和有感染力。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提出了八股文论、比兴、象征、排比、对偶等一系列文学修辞手法的规范和运用方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还包括对于形象的描绘、语言的音韵美和字词的选用等方面的研究。

古代文论家认为,作品中的形象描绘是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具体表达。

另外,古代文论家还注意到语言的音韵美对于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语言的押韵、平仄、声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此外,字词的选用也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古代文论家非常注重字词的准确和精炼,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精练和有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等不同语言形式的讨论,以及对于语言运用的规范、修辞技巧和字词选用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准则。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逐步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文心雕龙是东晋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气质”,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气质,这是作者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他强调作品中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

二、唐代文论的代表性观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文论研究的重要时期。

唐代文论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

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以兴为主”,也就是说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唐代文论也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三、宋代文论的核心理念宋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和讨论上,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宋代文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理性思考的深度,又要有感性表达的情感力量。

他们强调修辞的简练、语言的准确,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表达。

此外,宋代文论还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明代文论的特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文论方面也有其特点。

明代文论主要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与独创性,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明代文人认为作品要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明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规范也有详细的论述,如章法的运用、叙事结构的把握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从文心雕龙到明代文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但都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文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一、范畴特征:1.文学的功能观念: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被赋予了多种功能。

例如,《太素》中提出文学应该“明人物之情,达事物之理,发作者之思,达读者之心”,而《文心雕龙》则强调了文学的激发情感、陶冶品性、启迪思想的能力。

2.文学创作的原则:中国古代文论中,常常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符合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例如,《论诗》中提出了文言文的“以古为词,以史为辞”,而《文心雕龙》中则强调了文学作品的“不离伦理”的原则。

3.文学形式的探索: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文学形式的探索也是一种重要的范畴特征。

例如,《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四端八目的文体分类法,分析了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文学批评的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涉及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

例如,《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法”“术”“思”等三个批评尺度,并强调了批评应该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体系建构:1.文论理论的渊源: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是在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从儒家的文化传统中,吸收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人文思想,注重情感和道德的培养;同时,也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启发,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和审美体验。

2.文论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主要包括了文体分类、文学功能、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等方面。

例如,《文心雕龙》提出了四端八目的文体分类法,同时也分析了文学作品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3.文论体系的扩展: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不断扩展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

例如,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于诗歌的审美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开启了士人诗歌的新篇章;明清时期,文人学者对于文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提出了更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体现了文学的功能观念、创作原则、形式探索和批评理论,同时也受到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启发。

《文论专题》2022-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论专题》2022-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论专题》2022-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天籁”B“物籁”C“神籁”D.“灵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B.习C.识D.力4.
5.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属于主体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B.“理、事、情”说C.“师法自然”说D.“才、胆、识、力”说
6.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团圆之趣”B.“悲剧之情”C.“同情之举”D.“机趣神韵”
7.金圣叹提出小说情节的犯中求避问题。

小说情节的“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常要遇到的技巧问题之一,所谓“避”,是指()。

A.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B.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C.要写出噱头、笑料D.指故事线索隐秘、曲折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摘要:“范畴何谓”是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但由于学界对古代文论的“术语”、“概念”和“范畴”的外延作硬性划分,迄今未能明确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对象。

根据亚理士多德的“范畴论”,“范畴”本义乃是指各种不同种类的说明事物之词(“谓词”),因此“古代文论范畴”即应是古代文论中各种不同类别的说明文章之词。

尽管古代文论的“术语”、“概念”和“范畴”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但其外延基本相同。

同一个词,既是古代文论这一学科的“术语”,又是反映古代某个文章现象或问题的“概念”,还可以是从某个方面说明古代文章现象的某类“范畴”。

理清这层关系,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有望走出模糊之境,在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古代文论范畴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概念三位一体范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向为学界所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量范畴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开始尝试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建构。

①范畴体系研究乃是对古代文论范畴的整体把握,与范畴个案研究相比,需要研究者对“何谓范畴”、“何谓古代文论范畴”、“如何确定古代文论范畴”等前提性问题有更为自觉的认识。

从现有研究论著看,学界对“范畴”本身已经做了不同程度的辨析,问题涉及“范畴”一词的涵义以及“范畴”与“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等。

从其用心看,研究者显然是希望将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建立在一个明晰、可靠的学理基础之上;不过从实际效果看,与其说解决了一些问题,不如说暴露了更多问题。

沿着这些问题深入下去会发现,其根源恰在于未能确切理解“范畴”以及“范畴”与“概念”、“术语”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对“范畴”问题作一番追根溯源之论,以期能帮助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走出无法确定其研究对象的困境。

一、“范畴”何谓:欲辨还乱的古代文论“范畴”说到“范畴”一词的涵义,研究者经常会引用列宁的话加以解释,即范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②但是,一旦进入具体操作阶段,面对古代文论中历代累积起来的无数名词术语,人们又容易产生疑惑:难道这么多名词都是古代文论范畴?难道这么多名词都需要放置到古代文论的体系之中?于是由疑惑而生否定,人们便希望能够分清这些名词中哪些才是“真正”的文论范畴,哪些则不是。

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价值.docx

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价值.docx

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价值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当代文学的理论指导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较多,时日久长我国文学势必失去自身的一个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包含了众多的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理论,对当代文学十分具有指导性。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发展我国的当代文学是十分必要的。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含义范畴,是一个哲学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范畴有一定的严谨的逻辑层次和一个恒定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范畴是一个文学理论范畴,具有内容丰富,功能多样,观点直接,经验性、感受性强等特点。

如果我们只是单独拿出一个文学理论范畴来进行讲解,是根本没有办法对整个中国古文理论进行理解。

离开范畴,中国古文理论将无从谈起。

中国古代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理论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也将会不断发生改变。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体系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最明显的特征是指向性和解释性具有多方面,在不同的文章内,同一个字的解释和指代也是不一样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具有具体的本体意义。

如在白居易曾云:“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

盖足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

”中的“气”指的是天地之气,是一种实际所存在的。

⑴具有人格品质的意义。

古人讲究“骨气”,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到“气盛言宜”都阐述诗人应该首先注重自己的“气”的修养,将“气”作为其根基,这也是一位诗人的气度体现。

⑴具有拟人化的使用手法。

在中过古代文学理论中,“气”作为作家一个内在的艺术生命的表现,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就曾经说过“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之所荡。

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诗文亦然。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当代价值3.1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与当代文学进行对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概念是近现代才有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如此详细的、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所以一些当代的文学家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从而生硬地照搬西方的文学理论范畴。

2022年山东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山东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山东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三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___________提出的。

3、清代木板年画中,杨柳青年画风格___________,桃花坞年画风格杨家埠年画风格___________4、明代“___________派”的代表画家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5、在___________人和___________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吴门四家”中的仇英,画法以___________闻名,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

7、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紫迹,是辽宁牛河___________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8、“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出于明代画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中。

9、宋代瓷器生产的五大名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窑。

10、元四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1、首先提出“明劝诚,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B.谢赫《画品》C.宗炳《画山水序》D.王微《叙画》12、唐代与吴道子齐名的雕塑家是()A.韩伯通B.宋法智C.吴智敏D.杨惠之13、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A.游春图B.江帆楼阁图C.明皇幸蜀图D.千里江山图14、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苑固建筑是()A.颐和园B.圆明园C.承德避暑山庄D.拙政园15、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A.李成B.范宽C.许道宁D.郭熙16、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A.安济桥B.广济桥C.宝带桥D.安平桥17、《潇湘图》的作者是五代画家()。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2022年齐齐哈尔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齐齐哈尔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齐齐哈尔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石窟。

2、清初“四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

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4、清代画家“金陵二霜”指的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5、仰韶文化彩陶以___________类型和___________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6、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其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

7、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堪称___________时代青铜器的杰作。

8、“吴门四家”中的仇英,画法以___________闻名,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

9、“海上三任”是活跃在上海画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被称为我国古代园林景观雕塑第一座丰碑的是汉代昆明池石刻___________像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苑固建筑是()A.颐和园B.圆明园C.承德避暑山庄D.拙政园12、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A.刘松年B.李迪C.苏汉臣D.李嵩13、描绘宫中嫉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A.就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14、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A.兽面纹B.凤鸟纹C.几何纹D.鱼纹15、“元四家”中山水画章法稠密的画家是()。

A.黄公望B.吴镇C.王蒙D.倪费16、清代以画《鬼趣图》讽刺现实而著名的画家是()A.黄慎B.华C.金农D.罗聘17、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A.曹不兴B.卫协C.陆探微D.张僧舔18、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画像石萌发于()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19、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A.安济桥B.广济桥C.宝带桥D.安平桥20、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

最新-李渔曲论主脑范畴意蕴思索 精品

最新-李渔曲论主脑范畴意蕴思索 精品

李渔曲论主脑范畴意蕴思索主脑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由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出。

立主脑之说主张在构建戏曲时迎合观众的欣赏情趣,使剧本便于登场,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1]中对其进行了专节论述。

主脑是李渔戏曲理论具有创新价值的范畴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概念常常呈现出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这本质上是一种隐喻性特征[2]。

在李渔之前,不仅没有人将立主脑的思想运用于戏曲创作,甚至很少有人运用过主脑这个理论术语。

长期以来,人们对主脑的解释众说纷纭,观点各异。

研究李渔曲论中的主脑范畴,对于理解和把握李渔戏曲观念的艺术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脑范畴的意蕴演变主脑是一个假借词。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脑是指挥人体知觉、运动、思维、记忆等活动的器官,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主脑的本义是指人的大脑思维机关。

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把头脑视为人的思维器官。

自隋唐以来,我国以诗赋、八股取士,非常重视诗赋和八股文的写作,因而早就有一套起、承、转、合的文章作法。

在这类古典文艺理论中,已有类似立主脑这样的思想,但还没有运用主脑这一术语,出现的是近似意义的头脑、大头脑、大间架等词,而且讲的是写文章,而不是写戏曲。

根据现有古代文献资料,用头脑、大头脑作比喻最早出现在《传习录》里。

王阳明说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此处头脑意即关键;又说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此处头脑即是指主宰之义;又云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

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3],此处大头脑乃是指关键的地方。

王阳明弟子王艮也说过学者初得头脑,不可便讨闻见支撑,正须养微致盛,则天德王道在此矣,其中的头脑一词意为真谛;又说志于道,立志于圣人之道也。

据于德,据仁、义、礼、智、信五者心之德也。

依于仁,仁者善之长,义、理、智、信,皆仁也,此学之主脑也。

古代文学主体论(全文)

古代文学主体论(全文)

古代文学主体论(全文)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和创作主体密不可分的,它集中表现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识。

从古至今,创作主体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古代文论始终将对创作主体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深入探讨创作主体的德才和学识、情操和禀赋等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这些因素与作家创作的关联性与复杂性。

本文集中探讨的是ZG古代创作主体的人品与文品的具体关系。

“文德说”是ZG古代作家论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命题。

它的实质是说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决定文学创作成就的高低,这在文学史上确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先秦开始一直为历代文论家所重视并且不断地加以发挥,“德”与“文”的关系随着其内涵的进展也是在不断地演变。

“文德说”就其源,起自先秦时期的言、德之论,它最早出自《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这里的“文德”,不是专门针对文人而言的,不专指XX,而泛指一种美德。

《礼记·表记》中说“君子耻有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这既表明了德行第一、言辞第二的思想,又强调了德、行、言必须统一。

虽然“文德说”在先秦并不专指文学,却对后世文学主体论的“德”与“文”的关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汉代王充在《论衡》的《佚文》等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文德”的概念,他说:“《易》日:‘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

’又日:‘观乎天文,观乎人文。

’此言天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也。

”“以文为操”,就是以礼乐规定的文饰为仪表,而这种礼乐规定的文饰是合乎道德规范的。

在《书解》篇中又说到“人无文德不为圣贤”。

这里将道德和文章看成一体,当然这一命题也引起了后世批判家们的争议。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文人的感情意念通过文辞都充分表露出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文德”之论的文论家颇多。

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提出的“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成了一个时期评论文人无德或少德的理论依据。

刘勰的《文心雕龙》除了有很多篇目论及文德之外,还有专篇论及文人品德,其论文人德行的专文是《程器》篇,借用《尚书·周书》上的比喻,说明人材要“贵器用而兼文采”,不能象近代词人那样“务华弃实”,本末倒置,强调文人要注重品德的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人 居 多 。 就人 中 文 人 得 之 又 居 多 。 进 而 认 定 文 学 之 才 是 ”
作具体形象 的分 疏 , 成 了“ 情 ”“ 藻 ” “ 辨 ” “ 造 才 、才 、才 和 英 才”“ 才”“ 才” “ 才 ” 一 系列后续 名 言的产 生 。当 、俊 、清 、奇 等
这 种 品 鉴 习 惯 与 讲 论 用 语 进 入 文 学 批 评 , 与 时 人 的文 学 认 并 知 相 贯 通 时 , 种 主体 禀赋 与 创 作 能 力 的 讨 论 就 获 得 了 难 得 一
至 于 由“ ” 发 露 而 及 蕴 蓄 , 提 出 的 “ 才 ” 论 , 才 之 所 养 理 如 柳 冕《 杨 中丞 论 文 书 》 谓 “ 地 养 才 而 万 物 生 焉 , 人 养 答 之 天 圣 才 而 文 章 生 焉 , 俗 养 才 而 志 气 生 焉 ” 能 分 疏 天 地 、 人 与 风 , 圣 风 俗 三 者 “ 才 ” 不 同 , 使 得 这 个 主 体 论范 畴 的 意 义 边 际 养 的 更 得 到很 大 的 开 拓 。 由 于 “ ” 自天 , 天 地 养 才 ” 人 力 可 才 禀 “ 非
第 3 7卷 第 4期
Vol 37 N o 4 | .
河 南师 范大 学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RNAL o OF HENAN NO RM A L NI U VERS TY I
21 0 0年 7 月
“ " 中 代 文 学 理 论 中的 主体 论 范 畴 才 : 国古
的 展 开 际 遇 。由 曹 丕 《 论 ・ 文 》 出“ 以 气 为 主” 到 刘 典 论 提 文 , 勰《 心雕龙 》 “ 之禀才 ” “ 理 以富才” 文 对 人 及 酌 的讨 论 , 有 钟 还 嵘 《 品 》 以 “ ” 人 , 提 出 “ 谢 天 才 , 表 学 问 , 一 诗 多 才 论 并 虽 且 亦
汪 涌 豪
( 旦 大 学 中文 系 , 海 2 0 3 ) 复 上 0 4 3
摘 要 : 晋 时 , 作 主体 的 才 性 问题 普 遍 受人 关 注 , 凝 结 为 以 “ ” 核 心 的 范 畴 集 群 是 在 唐 以后 。唐 人 的“ 魏 创 但 才 为 尽 才 ” 想 以及 圣 人 、 俗 、 地 “ 才 ” 思 风 天 养 的观 点 , 后 人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但 宋 以 后 , 道 与 文 的分 途 发 展 , 人 的 对 因 文 自尚 宗趣 与 自觉 独 立 , 得 “ 的讨 论 脱 开 了政 教 束 缚 , 向更 精 细 的境 地 。 基 于 “ ” 使 才” 走 才 的酝 酿 、 扬 与 呈 现 竭 尽 幽 发
夫 , 可 明 白 此 观 念 之 深 人 人 心 。受 此 趣 味带 动 , 后 以 “ 就 然 尽
才 ” 创 作 动 力 , 侍 从 游 宴 , 教 应 令 , 不 幸 而 身 处 厄 为 或 应 小 穷 , 不 幸 而 际危 乱 之 世 , 淬 炼 得 句 稳 诗 工 为 务 , 为 其 人 大 以 成 追求 的 目标 。而 对 有 些 文 人 来 说 , 此 “ 才 ” 是 其 张 扬 个 如 尽 还 性 , 越 世 俗 限制 、 视 千 古 文 坛 的 条 件 。 超 傲
理 也 ” 它们 使 得 文 学 批 评 中 主体 理 论 得 到 很 大 的 丰 富 。 而 , 落 实 到批 评 范 畴 的 运 用 与 探 索 , 是 “ ” 个 范 畴 终 得 与 则 才 这 “ ” “ ” “ ” 相 配 合 , 为 传 统 文 论 中探 讨 主 体 问题 气 、性 与 情 等 成
微 与特 殊 , 人 将 兴 趣 更 放 在 难 以 究诘 的“ 地养 才 ” , 时 天 上 由此 演 成 传 统 文 论 中主 体 理 论 与 主 体 论 范 畴 的 极 大 丰 富 与发展 。
关键词 : ; 才 ; 体论 ; 畴 才 养 主 范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2 5 ( 0 0 0 — 1 10 10 —3 9 2 1 )40 6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力 、 力 、 维 结 构 和 才 性 养 成 等 多 方 面 内 容 的 主体 论 构 架 。 能 思 在 “ ” 以 兴 国 安 邦 的 大 判 断 下 , 们 突 出强 调 “ ” 天 赋 才 可 他 才 为 异 禀 , 文 人 区别 于其 他 社 会人 群 的 重 要 标 志 , 白 居 易 《 是 如 故 京 兆 元 少 尹 文 集 序 》 说 :天地 间有 粹 灵 气 焉 , 类 皆 得 之 , 就 “ 万
衡 量 人 终 身 成 就 的 重 要 标 准 。 只 要 看 其 时 许 多 祝 颂 追 念 的 碑 刻 墓 志 如 何 经 心 于 对 事 主 文 学 才 能 的表 曝 , 有些 言 辞 更 竭 尽 夸 张 谀 颂 之 能 事 , 至 不 管 其 人 是 儒 雅 文 士 还 是 赳 赳 武 以
的最 基 本 名 言 。此 为历 来 论 者 所 熟 知 。 不 过 , 说 在 更 广 大 的 人 群 、 普 遍 范 围 内 , “ ” 畴 要 更 对 才 范 及 其 相 关 问题 作 出 丰 富 讨 论 , 后 以 此 为 中 心 , 乳 和 牵 衍 然 孳
作者 简 介 : 涌 豪 (9 2 ) 男 , 江镇 海 人 , 汪 16一 , 浙 复旦 大 学 中文 系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批 评研 究 。 博 主
魏 晋 时 , 主 体 意 识 的 自觉 与 品鉴 风 气 的 推 动 , 性 问 因 才 题 开 始 受 到 普 遍 关 注 。 与此 相 伴 随 ,才 ” 畴 的使 用 频 率 也 “ 范 变 得 越 来 越 高 , 至 成 为 一 个 时 代 最 重 要 的关 键 词 。时 人 在 乃 讲 论 过 程 中好 突 出人 气 质 才 性 的特 异 性 , 不 惮 辞 费 地 热 衷 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