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石,它是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的定义、作用、方法和实践四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操作,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动手操作的作用视觉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视觉感知,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将各种形状的图案拼成各种有趣的图形,来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图形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几何学中的同、异、对等等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记忆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记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计算模型,来了解数学中加减乘除等概念,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学运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运算规律及完成多个运算步骤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的方法看后做法看后做法是指学生在领会操作过程后,自己完成操作过程,以加深对操作的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乘法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进行乘法的运算。
自己设计自己设计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一些数学模型和实验装置,以达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一个数轴,了解数轴上数字的大小顺序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分组合作分组合作是指学生在一组内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完成数学运算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更全面的思考和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前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我们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触数字和图形,而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字和图形。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减少分散注意力。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数字和图形的形状和颜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在小学数学中也是如此。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而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掘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案例,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形拼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到图形的认知和拼凑。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将一张矩形剪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关系。
通过拼凑图形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2. 进行尺寸测量数学中的尺寸概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教学尺寸测量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测量工具,如纸尺、直尺等。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准确度。
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的概念,比如通过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来理解“长短”的概念。
3. 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教具,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十分位、百分位的碟子或珠子,让学生亲自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操作教具来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4. 制作数学模型制作数学模型是一种很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制作分数模型,将一个圆形纸板分成若干等分,然后上色标记,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结起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拼凑、尺寸测量、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制作数学模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具和操作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数学教具、实物等,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时候,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数学运算的时候,通过算盘、计算游戏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算术概念和运算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
二、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资源。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
”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2、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求比1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
然后让学生第1行摆5个○,第2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2行摆了()个△。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2行摆()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1起。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2000字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小学阶段是全人生中最有创造和想象力的时期,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和规律,提升他们关心、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分数,通过实际的操作,能够感受到分数大小的差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除了学习分数之外,生动的教学、有操作性的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
例如,数字布置游戏可以运用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通过游戏累积数码、认识数码位数,让小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会数学的原理。
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运用知识点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注重细节,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课堂教学工具,如比拼卡和字母卡,通过看、摸、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和技能。
这些小玩具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让学生将抽象问题转变为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看到或感觉到数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课外促进数学发展的时间,同样可以动手实践。
比如,在假期进行的积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专注和想象力,每块积木是一个数字或形状,学生将不同的积木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数字和几何图形。
这样,学生可以在拼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这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常识应用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结论 ( 正确答案是 4 0秒 ) 。这样既使学生 体验 了生 活 中的数学 ,又提高 了学生动 手操 作的认识 和能力 。 又如 , 在教学人 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再巧设评价情景 ( 如, 得 到答 案是“ 4 8秒” 的同学站 到一边 ,得 到另外答案 的同学 站到一边 ) ,结果全班学生都处在答案不
同的“ 疑” 的氛 围 中 。全 班 学 生 开 始争 议 ,
学 生们说 出答 案后 ,笔者 明确强调 : “ 第 二行 明显是 两根一组 的三份 ,我们 就可
折叠 , 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随后 , 笔者 进行 了总结 : 这一点 就是 圆心 , 这折 痕就
是 圆 的 直 径 。 至 此 , 圆 的 一 个 基 本 性 质— — “ 直 径都 通 过 圆心 ” 就得 出来 了 。最
脑 动手 , 培养学生 的动 手操作 能力 , 激发 他 们浓厚 的学 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 学效 率 。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
0l 1 3 -01
形的物品 ( 学生搜集 到了橡皮 筋 、 圆形配 饰物 等圆形 的物 品) 。笔者让学生在课堂 上拿 出这些 圆形 的物 品并 仔细 观察 , 同
时 ,让 学 生 拿 出 圆 形 的 纸 片进 行 折 叠 , 并
拼、 摆一摆 、 折一折和剪一剪” 等实际操
作活动 , 让学生探索数学 的奥秘 。 例如 , 在 学生 动手操作 能力 的培养 ,是提 高
一
后, 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折痕 , 探寻其 中的
牛 寺 J 。学生 经过观 察 , 发 现 圆的直径 的 长度
相互评价 , 并从 中取 长补短 , 促进 动手操 作能力的不 断提高 。 三、 巧设情景 , 诱发操作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棒, 平均分成 2 、 份 、 份 、份 、 份 、 份 , 份 3 4 5 6 7 并记录每次分得 的根数 和剩下的根数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 作活动 中 然后 从操
发现 , 平均分中有两种情况 : 在 一种是正好分完 , 一种是不能分
完 。当不能分完时 , 余数总比除数小 , 进而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
LK TANDI IE l
@ 吉林教 育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 学数 学中的应 用
浙江省 临安 市横 畈镇 中心 小学
《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 出: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 》 “
施 振康
不仅掌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而且在启迪思 维 、 解决问题 , 以 及情感与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
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实践 、 自主探 索与合作 交流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因此 , 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 , 通过
例如, 教学 “ 余数 的除法 ” , 有 时 我先 让学生 拿出 1 4根小
操 作学具 , 让学生 摆一摆 、 一折 、 一剪 、 折 剪 量一量 、 一画 、 画 分
互相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摆 、 、 , 算 说 出现 了摆法不 同、 说法不同 、 思考不同的结果。这样同学们解决问题 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能选择适合 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 激发了学生操作 、 探索 、 发现答案的兴趣 , 尝到 了学 习数学 的 品
乐趣 。
二 、动 手 操 作有 利 于 学 生 理解 知 识
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 育者 , “ 又是智 慧 的创造 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这些联系起着 两个 方面 的作用 。 手使脑得到发展 , 使之更加明智 ; 脑使手得到 发展 , 使之变成创造 的聪 明工具 , 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 。由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刘婷婷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践探究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需要全面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文章基于此点,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很容易走神,并且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因此让学生展开动手操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数学知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
以此才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实现他们的有效学习。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参与兴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教师让学生展开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应该以生活为依托,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点,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全面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以此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千克和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动手操作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个2千克左右的西瓜,一个50克左右的橙子,将其带到课堂上。
在学生看到这些生活中的水果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起来,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动手实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感受这两样物品的重量,促使他们能够对千克和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教师再展示两包500克的盐,让学生算一算,两包盐加在一起究竟有多重?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出千克和克的换算率;最后,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实际含义有深刻的认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不同质量的物品,然后掂量一番,最后加深自己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感悟。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所谓操作,即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概念操纵动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许多老师都知道动手操作对于数学课堂的作用,然而操作需要准备许多材料、在课堂上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让许多老师打退堂鼓,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不做,改为课件或实物演示,要么就是浅尝辄止,匆匆结束,赶紧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留下诸多遗憾。
其实,动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增加有意注意时间低年级的课堂中,直观形象的操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然而不少教师表示,操作课组织难度大,课堂比较凌乱,一般不轻易开展。
其实,只要让学生一直有事可做,避免对学具的关注超过知识本身,操作课会成为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类型。
一年级下册《七巧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之后,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介绍完七巧板的历史和组成之后,在“拼”的环节,可以设计开放式练习,如“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学生能想到拼成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三角形。
接着提高难度,“用七巧板的三块拼三角形”、“用四块、五块甚至更多也能拼出三角形吗?”最后“用整副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
整个过程,学生都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紧紧围绕老师的要求开展“拼图”活动,有效注意的时间得到有效提高。
二、掌握知识来龙去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作用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许多老师说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教师费力讲,可学生理解模糊,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有如下几个作用:1、动手操作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生硬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我在教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就充分体会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总结的优越性。
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前一天放学,我就让学生回家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高,标出底和高,上课时,我请一个后进生让他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拿到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底和高。
然后要全班同学动手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并且将这个三角形从一侧平移到另一侧。
拼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巡视检查,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动手操作,兴趣非常高,接下来让大家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数后进生不知道,我又让他们将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
然后又拼成长方形,这样反复动手操作以后,后进生也认识了底和高,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x宽”很容易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x高”。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强化了知识,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而使其易于接受。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地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不可改变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动一动。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教师的讲解为准则,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俗话说:“你听到的,你将很快忘掉;你看到的,你将记住;你做过的,你将学会。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实践基础。
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师们应该更加重视并运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概念理解、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兴趣、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实践基础、教学方法、学习效果。
1. 引言1.1 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动手实践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从而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解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正在建立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的限制,有时候会出现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入的情况。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较难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操作来帮助他们建立起概念的意义。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纪实 2020年第11期 教育前沿35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陈世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宋家小学 甘肃临夏 731400)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也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在如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学生构建灵活有趣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重要性;有效策略;小学数学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传统单一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和模式早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基于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操作中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数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是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促进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保障。
指尖上的数学——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下 面,笔者结合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 捆 ,3捆 就 是 30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师 :说 得 真 好 。因 为他 先 用
爱因斯坦 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 4根 小 棒 加 6根 小 棒 ,所 以 老
了一辈子的语 文课 ,上 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 。”可见 ,“学 一 些优秀的教 师时常独 自思考或 与其他教 师交 流 ,或回顾 、或
师 :24+6等于多少呢 ?咱们 可 以借 助身边 的小棒 来摆一
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 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动手操作有 摆 ,算一算 。摆好的小朋友看着小棒说说 自己是怎样算 的。
利 于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对概念 、算理 的理 解和逻
师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摆一摆 ,边摆边 说你是怎样算
过直 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 ,理解 数学概念 ,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逐步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强化 了对算理的认识 。 五 、动手操作 ,发展 学生数学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 动作开始 的 ,切断 _『
数学学习过程 中,学生 的动手操作过程不是单纯的身体动
师 :你说得真清楚 ,谁再来说一说 ,24根加 6根怎样算 ?
作 ,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教学过程中 ,该动
生 :先摆 24根 ,再摆 6根 ,先用 4根加上 6根等于 l0根 ,
手操作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操作 ,必要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操 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表示 1个十 ,再 和原来 的 2捆合起来 是 3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活动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研究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要比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获得的知识更为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实践证明,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
动手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通过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几个案例来探讨、分析、总结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一: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因此,这部分知识应该从“学生认识一般梯形概念后再进行深化较为合理。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梯形,剪下来,在这个梯形剪纸上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开,让学生观察裁剪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梯形),并且让学生注意观察得出:这条腰与上下底是互相垂直的。
从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和认识直角梯形。
2.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利用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且又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
试试看,谁能够只用一刀就从一张纸条上剪下一个梯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思考。
大家跃跃欲试,你剪,我剪,气氛浓厚。
通过动脑探索他们发现:只要把纸条对折后斜剪一刀,然后展开,得到了梯形,而且这两条腰相等,折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浅议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浅议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能力的定义、重要性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动手操作能力的定义动手操作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获得技能和经验,从而能够灵活地应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包括手眼协调能力、手指灵活性、空间想象能力、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在进行数学操作时,能够使用手指和工具完成各种数学运算、测量、绘图等操作,以及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往往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而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需要理清思路、明确目的,通过具体操作来解决问题,这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相比于单一的纸上练习,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中搭积木、画图、制作模型等一系列具体的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美术素养。
1. 利用教具和实验设备在数学教学中,教具和实验设备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具有操作性的教具和实验设备,如数学积木、几何模型、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感受并学习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李树硬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4年第07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数学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动手操作呢?
一、运用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动手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几名学生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失落感,但并没有被这种失落感冲昏头脑而对学生发脾气。
于是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白纸,让他们进行均等对折,然后沿着折痕把各个部分用数字进行标识。
听到我的这个提议,学生立刻来了精神,原本睡觉的学生也兴奋起来,他们认真地进行动手操作,课堂马上充满了活力。
学生经过一番动手操作之后,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4份,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8份,有的把白纸平均分成12份……看到学生如此兴奋,我顺势说道:“刚才我看到两位同学都是把一张白纸对折平均分成4份,那么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现在请××和×××两位同学把你们的操作成果展现给大家看,并把两张白纸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两张白纸是不是一样大。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两张白纸并不是一样大。
我接着说:“虽然它们都是1/4,但是1/4所表示的大小却不一定相同。
每一张白纸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我们就可以视其中的一份为几分之一。
”……上述教学,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这正是动手操作的魅力所在。
二、运用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各种感官协同运作,还要运用思维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简单来说,动手操作与我们的大脑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脑并用。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观察和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最终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
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出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之后,我追问:“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应该怎样数才最为准确和迅速呢?”问题抛出之后,
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最终大家统一了意见:先数上面和下面,然后数前面和后面,最后数左面和右面,这样数既准确又迅速。
在学生对相对面进行认知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长方体的两个相对面,并问他们有何发现。
此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观察,有的用尺子进行测量。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最终验证出长方体两个相对面的大小和形状是相同的。
在上述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和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并通过相关的语言将动手操作过程内化为数学思维,这也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大学的布鲁纳教授曾经说过:“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方式。
”动手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时,我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对不同图形形成直观的感受。
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细铁丝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手中的细铁丝围成圆形,再用尺子量一量,感知圆形的周长。
对于刚开始接触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但是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并联系之前学过图形的周长计算和测量方法进行动手操作,最终发现可以用滚动法、绕绳法、拉伸法等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于他们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动手操作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