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追求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

(2)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的解读和分析。

(3)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含义和作用。

5. 讨论和表达: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关于政治和道德的重要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季氏、颛臾以及孔子。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1.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国家间应该如何处理纷争?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引言、论述、结论。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如“颛臾”代表弱小国家,“季氏”代表强大国家。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引言、论述和结论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解释其含义。

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第三章:综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选择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论证。

第四章: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2 教学内容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处理国家间的纷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应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案和见解。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3)能够概括并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2. 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和解读;3. 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文章句式的分析和翻译;3.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全文、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释和解读、相关历史背景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齐声朗读文章,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2)学生标注出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文章的重要句子和词语;(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并进行相关拓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翻译和语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解释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子。

2.2 课文解读: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活动: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3.2 练习与反馈:布置翻译和语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4.2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结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如课文原文、注释、翻译和练习等。

5.2 其他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适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前准备问题。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课件。

7.2 课堂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业与辅导8.1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目标:通过分析《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古代故事,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勇猛和颛臾的智慧,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精神。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问:“你知道《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吗?你对其中的季氏和颛臾两个人物有什么了解吗?”2.另外,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和梗概。

例如,季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要伐颛臾,颛臾是季氏的盟友,为了避免战争,颛臾派了一个聪明人前来与季氏商议。

二、正文(30分钟)1.学习故事的内容:通过阅读故事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然后互相交流,找出其中的亮点和难点。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主要角色和他们的行为。

2.分析季氏和颛臾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例如,季氏勇猛果敢,但有些鲁莽,缺乏思考和智慧;颛臾则机智过人,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中的细节和对话,分析两个角色各自的性格特点,并给出理由。

3.讨论季氏的勇气和颛臾的智慧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故事的情节,找出季氏勇气和颛臾智慧的具体体现,然后探讨其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三、拓展(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季氏和颛臾的故事角色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锻炼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汇报。

2.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季氏和颛臾的语言和行为。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请学生总结他们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就季氏和颛臾的勇气与智慧分别作出总结。

2.请学生评价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启发。

他们认为这个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五、作业布置。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文章概述《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以及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

2.2 文章内容解析详细解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第三章:生字词学习3.1 生字词列表列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3.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4.2 讨论话题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是否合理?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4.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2 学生反思5.3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儒家思想简介6.1 儒家思想的概念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2 儒家思想与《季氏将伐颛臾》分析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观点的哲学背景。

第七章:文章主题讨论7.1 主题讨论:孔子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探讨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看法。

7.2 主题讨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分析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政治领袖应有的道德品质。

第八章:案例分析8.1 案例选择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政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重要人物的角色和行动。

3.能够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

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分布。

重点介绍齐国和颛臾的位置关系,以及齐国对颛臾的重要性。

2.季孙行父的行动与影响教师通过讲述季孙行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季孙行父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人物,他是季氏家族的代表。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季孙行父为什么要伐颛臾?他的目的是什么?(2)季孙行父的伐颛臾行动对他的家族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与影响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他们自主阅读材料,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详细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是什么?(2)季氏将伐颛臾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季氏将伐颛臾对颛臾的影响如何?四、教学总结与拓展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学生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于战国时期的整体影响,并与其他战国时期重要事件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考察学生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及其影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适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二、结合工具书,能疏通文意三、学习圣人的思想精髓,初步培养经世济民的精神四、学习驳论文的特点,在本文中注意引证、类比、比喻论证的作用五、理解并把握本文论证的严密性教学过程一、简介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因材施教”。

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政治上,他有入世的精神,“任”与“礼”的主张,当时礼崩乐坏,但是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的“礼”与“任”的主张。

二、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冉有和子路的做法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一致吗?明确:冉有和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在这篇对话体的议论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严密的论辩过程。

三、教师范读,正字音。

四、结合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同时教师提出个别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事以为社稷就不能危持颠扶相为疾患来萧墙是特殊句式:(1)倒装: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无乃是尔过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省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何以伐(之)为今(若)不取(之)而(汝)不能来也(3)被动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4)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5)固定结构: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何以伐为(何以……为)成语: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五、文本研读(一)齐读文章第一段,思考:1、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2、 [1][2]下一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课文概述1.1 课文背景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年代、历史背景等。

解释颛臾是谁,他在文中扮演的角色。

1.2 课文内容简介对课文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主要情节和事件。

强调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或象征意义。

第二章:词汇学习2.1 生词解释列出文章中的生词,并为每个生词提供准确的解释。

如有必要,提供生词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2.2 词组和短语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词组和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提供例句,展示如何在句子中使用这些词组和短语。

第三章:语法讲解3.1 语法点介绍确定文章中的主要语法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解释这些语法点的规则和用法。

3.2 实例分析提供课文中的实例,展示语法点的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语法点。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问题设计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包括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等。

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话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写作话题。

提出写作要求和指导,如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

5.2 草稿和修改让学生进行写作,提供草稿和修改的机会。

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能。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互动讨论设计一个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文化知识点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

强调文化背景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性。

7.2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材料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深入理解孔子的政治理念。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固定句式和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落实文言翻译的直译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链接《论语》朗读视频,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学习状态)
初中时同学们学习过《论语十则》,(放慢语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自觉跟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同学们的朗诵是我听过的所有朗诵中最好的朗诵,这不是恭维,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在铮铮的古琴声后,在尚未远离童声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一股只属于我中华的深厚底蕴,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学生给予肯定性的回应)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历史,有一个人不可跳过,那就是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文化,有一部书不能忽略,这就是《论语》。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座智慧宝库,曾成就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沐浴孔子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孔子的政治理念。

三、介绍背景
这篇文章是围绕着一场箭在弦上的战争展开的,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跟着老师看一下战争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而鲁国国君的力量则日趋衰微。

季孙家族的掌权者季康子一方面“贪其(颛臾)土地,欲灭而取之”,一方面是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所以要讨伐颛臾。

四、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课文?
(找1-2位同学读课文,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更要纠正字音和句读的错误。

)同学们,再跟着老师来强化一下本课的重点字音,让我们齐读一下这些词句。

①颛臾(zhuānyú)②出于柙(xiá) ③虎兕(sì)④椟(dú)
⑤君子疾夫(fú)舍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
⑥后世必为子孙忧(wéi) ⑦夫如是(fú)⑧干戈(gē)
五、分析梳理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将伐颛臾”,对这场战争,冉有、季路和孔子各持什么观点呢?我们先来听听冉有的说法,哪位客串一下冉有,说说他的想法?(学生朗读“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三句)语言不多,但句句耐人寻味,先来看第一句,(点名翻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老师点评和补充修正)文章的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何为“伐”,同学们?战鼓擂擂,战旗猎猎,大张旗鼓,明目张胆。

一场赤裸裸的不义之战到了冉有这里就成了“季氏将对颛臾用兵”了,可见,冉有在自己厌恶不义之战的老师面前谈这件事是小心谨慎的。

第二句,(点名读译,老师点评)从这句话中,同学们听出什么别的意思没有?(学生集体回答)对,冉有是在推脱责任。

第三句,哪位同学挑战一下这个句子?(学生读译,老师点评)话虽不同,但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观点和立场是十分坚定的,那就是“伐”。

针对冉有的态度和观点,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
首先是强烈谴责,“无乃尔是过与?”这个句子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同学们看注释,说一下红字部分怎么翻译?(学生翻译,教师评价)这是一个固定句式,结构固定,翻译方式固定。

再来看黑字部分,怎么翻译?(学生一起翻译,“责备你”)这样,宾语“你”挪到了“责备”的前面,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责备完,孔子还就这一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读一读幻灯片上的这几句话,(学生齐读)哪位同学来尝试着翻译一下这些句子,(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先王所封,地位合法;在国家内部;是我们的臣属;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颛臾是自己人啊,既然是自己人,从礼制上说便“不当伐”,最后一句“何以伐为?”彻底将两个弟子问得哑口无言,只得推卸责任。

这句话的红字部分也是固定句式,“为什么……呢?”同时,它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何”做宾语,宾语前置。

冉有推卸责任的行为无异于火上浇油,孔子生气了,紧锣密鼓地说了一番话。

同学们跟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的这部分内容。

(老师要注意调动情绪,引导朗读的效果)“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这句话是夫子引用的上古贤官周任的话,通俗点讲就是“干不了就别干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注意听学生们的翻译,及时纠正一些问题)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怎么翻译?(点名完成翻译任务,及时点评和修正,并强调句式)那么,责任在谁呢?
在这段中,孔子引用名言,还运用比喻来说理,是在反驳弟子,也是在给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从道理上来讲,不该帮助季氏征伐颛臾。

既然不应伐,不当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季氏地广民众的理想呢?这个问题我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大声地朗读第三段,标划出孔子阐述治国之道的句子。

(学生朗读)同学们标完之后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并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了解情况和指导)
(找几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意见,逐步引导学生找全内容)
(学生翻译这几句话,注意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
文章最终落在了“文德”二字上,这让我想起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话,不实行文德,天下百姓“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就是说,从治国之道的角度来看,“伐无益”。

文章学到这里,结构已经非常清晰了,孔子“文德治国”的政治理念也得到了凸显。

同学们,孔子这种推行文教,以德治国的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鼓励)
六、课堂小结
是的,我们需要安定宽松、人人礼貌谦恭,文质彬彬的生活环境,我们渴望和谐、平等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随2013年的热点词“幸福”下去。

难怪那些科学界的前驱们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顺利地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七、作业
1.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结合我国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写写孔子治国思想对今天的意义。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