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在读完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后,我深受启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胡适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文字向大学毕业生发出了一声耳提面命的警示,希望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勇往直前的态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和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强调了毕业生要有规划和目标。
他指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术背景上过于浅薄,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却自以为是地去追求很高的目标,如出国读博、获得高薪工作等。
胡适先生认为,这种盲目追求目标而不顾实际条件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他告诫毕业生应该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制定人生目标时,应该站在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努力。
其次,胡适先生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大学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结束,相反,这只是学习的起点。
他呼吁毕业生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胡适先生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我深表认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不被淘汰,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次,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指出,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而不是因为现实的诱惑而放弃的东西。
胡适先生强调道德可以引导人们获得尊重,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
这一点让我感到深深的赞同。
在现实的社会中,诱惑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对道德的坚守。
然而,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毕业生的人生态度提出了警示。
他指出,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满怀希望和激情,但却因为现实的磨砺而放弃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梦想和热情。
胡适先生希望毕业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在翻开《胡适为什么读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读书这件看似平常却又蕴含无尽深意的事儿。
胡适先生对于读书的见解,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求知路上的迷茫角落。
他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是为了提升自我。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那些懵懵懂懂的读书时光。
记得小时候,我最初接触书籍,完全是出于好奇。
那一本本有着五颜六色封面的童话书,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我去探索。
我会为了白雪公主的遭遇而揪心,也会为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
那时候的读书,纯粹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跟着主人公们经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冒险。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对于我来说,不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
我开始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试图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于是读了好多关于天文的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星座的特点和它们背后的神话故事。
我常常在夜晚,仰望着星空,试图找到那些书中提到的星座,想象着那些遥远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
读着胡适先生关于读书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的观点,我深有感触。
就像那次我读了一本关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书,里面介绍了各个国家独特的风俗习惯、美食和传统艺术。
我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领略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读书是如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让我们能够在小小的房间里,就能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的精彩。
而且,读书还让我学会了思考。
以前,我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从未深入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比如在读历史书籍时,我会思考为什么某个朝代会兴起,又为什么会衰落;在读小说时,我会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他们所面临的选择。
胡适先生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有判断力,这点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深刻的体会。
曾经,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健康养生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胡适先生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首先,胡适先生通过对母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高尚。
他在文中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母亲为他人付出的伟大精神。
母亲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默默地付出,从不求回报,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
其次,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细致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手总是这样忙碌,忙碌得总是不够用。
她的眼总是这样忧愁,忧愁得总是不够看。
”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子女的深情关怀。
母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温馨的家庭,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子女的成长,用自己的心灵滋润着子女的心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中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他写道,“她的一生,全是为了别人,为了我,为了父亲,为了亲友,为了她所认识和所不认识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敬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总之,《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通过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高尚品质。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这篇散文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关怀和无私奉献。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高尚。
胡适我们所应走的路读书笔记
胡适我们所应走的路读书笔记《我们所应走的路》是胡适先生的一篇著名演讲,他在此演讲中提出了他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
以下是我为你写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1. 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胡适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计划,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通过制定明确的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2. 科学思考方法:胡适在演讲中提到了科学思考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世界,避免受到偏见和主观性的影响。
科学的思考方法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通过科学的思考方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胡适认为,个人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他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非常重要,因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4. 人生的选择与决策:胡适认为,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和决策,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
以上是我对《我们所应走的路》的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认识到人生规划、科学思考方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选择与决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篇笔记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5篇)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5篇)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 1小学的课本里,总是有这样的描写:“父亲或是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或是一个劲往孩子脑子里塞大道理,讲得儿女涕泪横流。
然后孩子们用力地点头,发誓从此好好学*,报效祖国”。
从《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到《落花生》,再到那篇钓大鱼放大鱼的文章,父亲总是充当了主角,母亲的戏份委实不多。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中的母亲,胡适母亲的戏份一下子重了许多。
既是慈母,又是严父,还是严师,颇有些人格分裂的架势。
但即使是这样的重任,她也担了起来。
就像鸡妈妈保护雏鸡,在别人眼中很伟大的事情,在她眼里是天经地义的,尽管没有人强迫她去这样做。
胡适母亲的“慈”,在文章中并没有太多展现,倒是罚起胡适来“心狠手辣”,也许是因为胡母觉得父亲的角色要比母亲重要?或者是她认为自己就应该严格管教儿子,让他离开了自己也能独立生存?我们不得而知。
“严”与“慈”,就像冰与火一样对立,却同时在胡适的母亲身上体现,为什么?其实,“严”并不意味着束缚,“慈”也绝非放纵,“严”也是“慈”的另一种体现,就像风筝上的线,它从未刻意束缚你,当你觉得被束缚时,只是因为你走错了方向。
所谓“严”与“慈”,其实都是那根细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感受。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在书中读到的一段影评一样:“善恶本身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你以为善恶分隔很远,差别很大,其实它们一直都紧密联系着,它们是天生的双生子。
关于它们,只差了一个转身。
”这段话原本是在评论《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与小丑。
但有时,善恶与严慈是一样的,当你看到胡适母亲的严厉外表时,总觉得她缺少慈爱,而实际上,“严”与“慈”,有时只差了一个转身。
胡适我的母亲经典读后感 2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真的是感触颇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胡适先生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心里。
他说要不用陈词滥调,这可太对啦!想想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文章,动不动就是老一套的话,多无聊呀!就像天天吃一样的饭菜,早腻歪了。
所以呀,写东西就得有点新意,别老是翻那些旧账。
还有提倡用白话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以前那些文言文,虽说很有韵味,但是太难懂啦,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看东西。
白话文多好呀,简单明了,人人都能看懂,能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后我写东西的时候,可得记住胡适先生的这些话,不能再随随便便应付啦。
要让我的文字变得新鲜、有趣、大家都能喜欢!这《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我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哦!哇塞,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小紧张,怕自己看不懂。
但没想到,越看越有意思!胡适先生说文学要改良,我举双手赞成!就说那不用典吧,以前好多文章里都是各种典故,读起来费劲不说,还感觉作者在故意显摆学问。
其实啊,能把平常的话说明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那才叫厉害呢!还有主张不讲对仗,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了对仗工整,有时候硬凑词句,反而失去了本意。
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写,多好!而且呀,他提倡的新文学形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像文学从神坛走下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和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啦。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大胆地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再被那些旧规矩束缚。
要写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文字,让大家读起来觉得亲切、舒服。
这《文学改良刍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新大门。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为什么要读书的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书的读后感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
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
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
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
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
他认为,*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
但是,结合*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的一个痛点: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
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
其实不然。
有关于素养的读后感范文
有关于素养的读后感范文《素养》是中国教育家、文学家胡适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该书自胡适先生任教于北京大学期间创作,共收录了胡适先生的散文作品五十余篇。
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堪称一座智慧的宝库。
读完《素养》一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卓越的学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折服,同时也对他对于素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感到钦佩。
以下是我对于《素养》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在《素养》一书中,胡适先生对素养的内涵给予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素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先生通过对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和把握,展示了一个卓越学者的素养。
他用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进行睿智的分析和解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
通过读《素养》,我深深意识到,真正的素养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洞察和思考。
其次,在《素养》一书中,胡适先生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素养的理解,还呼吁社会要注重提升整体素养水平。
他认为,素养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胡适先生呼吁人们要重视对于艺术、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学习,要提高认识水平,培养卓越的人才。
他倡导了自由思考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强调了素养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通过读《素养》,我深深感受到了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也坚定了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素养水平的决心。
最后,在《素养》一书中,胡适先生通过对于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展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素养观。
他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应该互相学习借鉴。
他呼吁人们要摒弃排外和偏见,要追求博大和包容,要培养世界性眞善美的素养。
通过读《素养》,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胡适先生对于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的推崇。
他的观点让我明白,一个有素养的人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更多的是开放、包容、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总结起来,《素养》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通过读这本书,我不仅能感受到胡适先生的卓越学识和深刻思考的能力,还能学习他的独立思考和开放包容的素养观。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读《差不多先生》有感(精选16篇)读《差不多先生》有感1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
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
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
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最近拜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
最近拜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不必拜倒在孔圣人脚下》,言语微(微妙)词之间却也是显得眼界开阔,不同凡响。
只是仔细读来略有对先生的不同之处,然胡适先生曾经却也说过学习要有怀疑之类的话,于是便发表一下个人感想。
国民时期,当执政府推出万世师表,在社会上大兴中国文化,加强礼教,形成一种浓厚的儒家气息。
然阴谋、意图是何等的明显,未免也脱不了“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在这里胡适先生是睿智的,思维是清晰的。
然对先生的《不必拜倒在孔圣人脚下》作为文章的题目却感到不为苟同。
第一点;考虑不当,圣人的思想历经千年是值得历史考究的,只是当时政府断章取义,统治思想,是妄人之举,是站不住脚的。
作为中华名族的文化财产,实为有所不当第二点;言语过于激烈,作为智者是不会如此极端的,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否认,是缺少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更何况自己是名人,对新一代社会积极人士是有影响的。
在文章中先生谈到人格上的问题后,指出东林诸君子的慷慨献身不如革命青年的杀身成仁。
在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社会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不分职业的高低。
为人生的理想而献身,为自己的正义而献身,何来高低比较之分,当然这是要排除那些无谓的牺牲,毕竟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毕竟胡适先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然如今社会不同了,在物质空前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精神文化支柱,用来增强名族的人文情怀,增强名族的精神厚土,文化底蕴。
如今海内外兴办起“孔子学院”是值得令人自豪与鼓舞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太需要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也是一条很长的路,此时的我期待着“文化振兴30年”
2013年9月24日
药学院值班室。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喝到了一杯冰爽又透着茶香的凉茶,那叫一个通透畅快。
胡适先生说起读书,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又妙趣横生。
他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大哥,拉着你的手说:“读书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啊。
”他提到读书要博,这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盯着一种菜吃,得什么菜都尝尝,这样营养才全面。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读书,净挑那些小说看,尤其是那种热血的冒险小说,其他的书就像被打入冷宫似的,碰都不碰。
读了胡适先生的话才明白,这就像吃饭只吃炸鸡腿,虽然过瘾,但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
读书也得广泛涉猎,历史、科学、哲学啥的都得沾沾边儿,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是个“瘸腿”的。
而且啊,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去逛街买东西,不能摊主说啥你就信啥。
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要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看。
就像有些历史故事,以前书上怎么写,大家就怎么信,可现在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才发现原来有些是被误传的。
要是没有这怀疑精神,咱们就只能一直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多傻呀。
再说说读书和人生的关系。
胡适先生把读书当成是塑造人生的一把神奇的刻刀。
每一本书就像一小片精致的材料,被这刻刀精心雕琢后,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一个人要是读了很多好书,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身绚丽又结实的铠甲,在人生的战场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从他的话里我还感受到,读书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就像给一盆花浇水施肥一样,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浇水施肥,让它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让爸妈高兴,现在才知道,读书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无数智慧灵魂的对话。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这些话,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得重新审视我的读书计划了。
我可不能再让那些好玩的手机游戏、无聊的短视频把我的读书时间都抢走了。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倡导者。
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胡适为什么读书以及他的读书心得。
1. 胡适的读书态度胡适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读书是扩展自己思想和知识的最佳途径。
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充实自己的内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鼓励每个人要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2. 道德修养与读书胡适相信,读书对于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诲,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塑造我们的内在品质。
3. 学科知识与读书胡适还认为,读书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基石。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鼓励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阅读。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4. 读书的影响力胡适深信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改变。
5. 胡适的读后感胡适在读书后常常有着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通过读书,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
同时,他的读后感也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结起来,胡适为什么读书的原因有很多。
对于他来说,读书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是拓展思想的舞台,是培养品质和修养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
胡适的读书心得也让他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炼。
希望我们能像胡适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在我读到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时,我深受启发,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胡适先生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治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应该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更加注重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胡适先生强调了实验和实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术
的态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证和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此外,胡适先生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刻认识
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我开始更加注重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观点
和证据,以避免陷入盲目相信和盲从的境地。
最后,胡适先生还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探索性的、谦虚的。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习的
态度,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同时也保持谦虚和
谨慎的态度。
总之,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实验、实证、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求知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想和做胡绳 读后感
想和做胡绳读后感介绍《想和做胡绳》是胡适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短篇散文和随笔。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课程中读到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胡适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生、思考和写作有了不同的启发。
主题一:人生的意义胡适在《想和做胡绳》中反复讨论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追求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通过写作、读书和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同时呼吁读者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盲目追求权力和地位。
主题二:思考的重要性在胡适的散文中,思考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反对盲从和轻信,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并勇于质疑。
通过阅读胡适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思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题三:写作的艺术作为一位作家和学者,胡适对于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想和做胡绳》中,他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他认为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阅读胡适的作品,我对写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鼓舞。
结论通过阅读《想和做胡绳》,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思想的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思考的重要性和写作的艺术。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写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不断成长和进步。
2024年胡适家书读后感
2024年胡适家书读后感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涉及哲学、文学、教育、翻译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他的《胡适家书》是他晚年时写给父母、儿女和朋友的一系列家书集合,内容涵盖了他的家庭生活、工作心得、人生感悟等方方面面。
读完这本书,我对胡适更加敬佩和钦佩,他的思想和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胡适家书中展现出的对家庭的深情厚意让我感动。
胡适的父母和妻子都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他们的爱和关怀溢于言表。
他在信中经常提及他对父母的思念和敬意,对妻子的关心和倾听,对儿女的爱护和教育。
在他的笔下,他家庭的幸福和团结大家都十分可感知。
他和父亲的思想互动,他和母亲的温情交流,他和妻子的默契合作,他和儿女的教育培养,无不展现出胡适作为一个家庭人的责任感和爱心。
我深深被他对家庭的热爱所打动,也让我明白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其次,胡适家书中体现出的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我受益匪浅。
胡适是一位极富学术热情和使命感的人,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许多。
他致力于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主义和民主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新和解放。
在家书中,他带着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醒自己要坚守初心,追求学术进步和国家进步。
他讲述了自己在学术上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启发和引领。
他抱怨了在这个时代的许多困扰和束缚,但从未停下对进步的追求。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事业的意义和追求。
此外,胡适家书中体现出的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思考令我深思。
胡适的人生经历颇多坎坷,他历经战乱和流亡,面对许多困难和压力。
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始终保持着理性和乐观的态度。
他在信中谈及了自己对人生意义、成功和幸福的理解,对困境和挫折的思考,对品质和人格的要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不易和无常,但他始终秉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一个人对于境遇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读胡适有感
最近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很是有些低迷,恰巧看到胡适先生于1932年在北大的演讲,后发表于《独立评论》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我现在的困惑胡适先生于近百年前就有了答案,大师就是大师,暗自庆幸,对历史有了更深感激,遂忍不住分享,希望有相同困惑的人读完能有所获得。
人从学校一毕业,就面临很多跟学校不一样的问题,面对的人群、承担的责任等等都与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有堕落的危险。
当然不是说学生就没有堕落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也是最堕落的人群。
工作后的堕落不大一样,大概有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到了社会以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完全用不上,自己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又往往在学校里不曾学过,还有很多人在岗位上完全用不着什么学问,一样可以混吃混喝,风生水起。
在这样的环境里,温水煮青蛙,让人难免心灰意懒,你学或者不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于你的生活似乎没有半点帮助,况且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闲暇的时间,而现代人又有那么多诱惑,追剧、闲聊、王者荣耀和吃鸡等等,所以我们抛弃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
大学刚毕业的人刚与社会接触,会感觉理想和现实的严重脱节,会发现小人往往得志,学校和儒家教我们的那一套好像完全失灵了,容易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
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忱,奋斗的勇气,此刻似乎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然保留学习的热忱和年少时的勇气?胡适认为有三个方法是值得一试的。
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问的根本需要,人类的祖先亿万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学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