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8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注意,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着“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标准与本节标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涵完全一致。 由此,关于矿物和岩石,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关系不大 的细节知识不必过多涉及。 但是,必要的矿物、岩石知识是学习、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的基础。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人地关系主线,要适当 介绍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利用。
9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三类岩石的名称肯定要记住,不但要记住名称,而且要 了解其成因。
关于每一类岩石的成因,会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一 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涉及过深。
每一类岩石的具体例子不必死记,但从成因的角度应知 道某些岩石属于哪个类别。
岩浆岩——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本章将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讲述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2
对本章内容的基本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科体系讲,将包含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 物、土壤等学科内容。 新课程地理学科削减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 如何选择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从人地关系 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地理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 握自然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作者:杨伟滋程菊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9期一、课程标准要求1课程标准解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由矿物组成,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高山、盆地等),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奠定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要求的内容较多。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讲解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设计者:
中关村中学刘文静、马珏、黄爽、王为民、娄春娟、
一、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具体要求: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绘其主要天气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情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原因。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指导观察法、探究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气团 锋。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作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地
赤 道
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 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目录
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典例试做] 例1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为( ) B.地壳上部 D.地幔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目录
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 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 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
)
A.珊瑚石——④
C.玄武岩——③
B.大理岩——②
D.花岗岩——⑤
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
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 岩浆岩,⑤为风化物,①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 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
目录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判定
目录
[名师押题]
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
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太 阳辐射是大气根本 的热源 , 面( 地 包括 陆面和 海面) 是
1课 程 标 准 解 读 .
★关 注 的对象 是 自然 环境 组成 要素 之
大气直接 的热 源 ; 大气 受热 过程 , 实际 上是 太 阳辐射 、 地面辐 射和大气辐射之 间相互转化 的过程。 中 , 其 大气
温室效 应及其作 用是需 要重点 阐述 的基本 原理 ;学习 大气 受热 过程 , 为理解 大气 运动 打基 础 , 以 , 是 所 大气 热力环 流是需要 阐述 的另一个基本 原理 。大气热 力环 流是 大气不均 匀受热 的结果 。大 气不均 匀受热 主要 由
岩石 , 求 的重 点落在地 壳 内部 物质循环 , 要 目的 是 以物质循环 运动 的观点看待 岩石 的形 成和演 变 。根 据 “ 准” 标 的要 求 , 生 要 能熟 练 阅读 “ 壳 内部 物 质 学 地 循 环示意 图” 同时能绘 简单的示 意图说 明地 壳物质 的 , 循 环过程 。这样 的示 意 图不仅 要绘 出三大类 岩石及 岩 浆, 还应 反 映它们 之 间的转 化过 程 。本条 “ 准 ” 地 标 对 壳、 岩石 、 地质 作 用等 内容未 作 明 确要 求 , 此 , 理 因 对 解 地壳 内部 物质循环所 不必要 的知识 最好不 涉及 。但 是 , 人地 关系 主线 出发 , 从 介绍 岩石 的形 成 和转 化时 , 应 联系人类对 岩石 的开发 和利 用 。 岩石 由矿 物组成 , 人 类大规 模利 用 的矿产 资源 都来源于矿物 , 因此 , 可根据
★ 绘 制 全 球 气压 带 、 带 分布 示 意 图 , 出气 压 带 、 风 说
风 带 的 分布 、 动 规 律及 其 对 气候 的 影 响 移
条件适 当介绍矿物 、 矿产等 内容 。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北京的山谷风
受地形影响,北京山区和平原存在局地的山谷风环流,白 天受热的空气沿山坡爬升,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多呈偏南风; 夜晚降温后冷空气由山区吹向平原,呈偏北风(见图8)。 在没有强天气系统控制时,风向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转 南,夜晚南转北。风向转换的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夏季由 山风(偏北风)转谷风(偏南风)的时间较早,上午11时 以前风向即可发生转换,夜晚由南风转北风的时间约在午 夜2时,一天中南风的持续时间可达15小时。
能力考查
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关自然现象 会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 候的影响 会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某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 素 会分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对 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会画出热力环流、海陆风环流、城郊热力环流 示意图 会在等压线图中画出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 会画出三圈环流及风带的风向,正确标注气压 带、风带的名称 会画出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冬、夏季风的风向 掌握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和判读主要的气 候类型的方法 掌握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 法
极地少雨 带
副热带高压 带 西风带和副 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下沉气流为 主 锋面、气旋 活动频繁
盛行下沉气 流
大陆内部和西 岸降水少,东 岸影响降水多 多锋面雨和气 旋雨
降水少
7、气压带风带分布、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干燥 干燥 湿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带海洋
冰 原 气 候 苔 原气 候
年较差大小分布规律:
①纬度:高纬度> 低纬度?
②海陆分布:内陆>沿海?
热容量
地形与气温日变化 ①凸出地形,如山顶,空气与地面空气接触面 积小,地气之间热量交换减少,受到地面日间增温、 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另,山顶风速大,空气湍流 交换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②平原,受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大。 温差较附近的山地大。 ③谷地则是因气流不畅通,气温受自由大气影 响小,白天因受热急剧增温,夜间因四周山坡散热 快,冷空气下沉盘踞谷地,气温明显下降。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向力影响,两力达 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 平行
近地面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 时,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 吹向低压
过程与方法——画图掌握
2、风的形成
归纳过程与方法
南、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高气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风向平行等 压线 风向斜穿等 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低气压
摩擦力
典型试题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 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 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 的可能方向。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7.若此图表示高空某一水平面,PM<PN, 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2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 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单一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副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 全年炎热干旱 气压 高压带 间内陆和西岸 带或 风带 中纬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至60°之间大陆终年温和湿润
90º
温带 性气候
大陆性 气候
温带季风
60º
湿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气
候
地中海气候
干燥 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季40º 亚热带季 风 风气候 环30º 流 热带季风 气 候
10º
0º
湿润 赤道低气压带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答案】:31.D 32.B
中纬西风
中低纬暖流 要能够将此图与大气 环流与洋流流向图结 合进行解答。
6、大气环流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世界降水的气流为 主 降水特点
年降水2000mm以 上,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 雨带 温带多雨 带
“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年较 差大小的判断 及影响因素 考查能力:读图 区域定位和知 识的综合判断 分析能力
图中字 母年较 差大小 为:
年较差由低纬 向高纬增大。
纬度位置: 由低到高: 海口<南京 <北京<哈 尔滨。
甲<乙 <丙< 丁
答案:A
考点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 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含季风环流) 基础知识: •热力环流的形成 •风的形成 •三圈环流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分布 •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的成因、冬夏风向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①纬度
②季节
③地形地势
⑤天气状况
④下垫面性质
日较差大小分布规律:
①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②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③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 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④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 >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大。 ⑤天气状况:晴天> 阴天 主要思维点在:获得太阳辐射多少、大气中的水汽 多少和密度大小
青藏 高原
四川 盆地 气温变化呈现什么规律?
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为什么青藏高原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比四川盆地 地强,但是气温却比四川盆地低?
案例分析
青藏高原
•藏族服装有什么特 点?与当地气候有什 么关系?这种气候特 点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削弱作用 的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 ? 大气密度
中纬西风
要能够将此图与大气 环流与洋流流向图结 合进行解答。
中低纬暖流
3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 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32.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知识: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 射的含义及其波长特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 能力考查: 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 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考点1:大气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绘简图或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过程。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散射等内容在课标 中未作要求,不必作过多深入讲解,相关 的影响也不需广泛涉及。
? 大气成分 天气状况
水汽含量 海拔高度 ?
试试看:请你试着总结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知识迁移:
由于影响太阳辐射因素之一的太阳高度有时间 变化,导致气温也存在时间变化,主要体现为 日变化和年变化。 1、日变化:一天最低温时间:地方时日出前后 一天最高温时间:地方时14时左右 2、日较差:一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地面增温
长波 辐射
削 弱 作 用
大气热 力作用
保 温 作 用
大气增温
逆辐 射
意义
减少气温日较差, 保持地表适宜温度
地面保温
人类活动影响
案例分析
青藏 高原
四川 盆地
海拔 天气
请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原理分析 为什么同纬度的两地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
案例分析 8月28日全国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大气反 射、散 射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射 向 宇 宙 大气吸收 逆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
地面
活动
请绘图表示夜晚有 云和无云两种状况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 用的过程。
大气上界
地面
A
B
考点知识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
地面
吸收作用
3、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注重过程与方法 在画图中掌握落实
立体图看大气环流
地球俯视图看大气环流
A B C
4、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移动规律: 北半球随太 阳直射点夏 季北移,冬 季南移
典型试题
5、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平衡的意义
(2009年安徽文综)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 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图8表示“北半球向 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完成31~32题。
主要考虑大气中水汽含量, 水汽多则白天的削弱作用大, 夜间的保温作用强,温差小, 曲线弯曲就缓。
知识迁移:
南 3、年变化:一年最热月:北半球大陆7月 海洋8月 半 球? 一年最冷月:北半球大陆1月 海洋2月 4、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差值。
影响因素:①纬度
②海陆分布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 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 化越大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联系
基 本 过 程 不 同 尺 度 的 大 气 运 动 热力环流 (案例分析)
人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