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忧患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怎样看鲁迅的忧患意识。(50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作品集中了我们民族先进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中华民族全部感情和所有愿望。透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其中反封建的民族精华部分,也看到了他在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的古老精神现象之一。孔子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也有不朽命题:“生于忧虑,死于安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都笼罩着浓重的忧郁和悲哀:为了实现举贤荐能和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可以说,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是我国古代文学忧患意识的精华,为后世人们称颂。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屈原的忧愤只限于阴险的小人,昏昧的君主。而鲁迅的忧愤却在于整个社会制度。鲁迅不像屈原那样想要“补天”,只是在传统的范围里鸣不平,他对封建关系不存任何幻想,他是封建专制彻底的、不妥协的叛逆者。这种精神体现在他那一系列反对封建礼教和改造国民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课本中读到鲁迅的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那时候,只知道他很有名,只感到他的文章很深奥。渐渐地,长大了,他的作品读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些。才知道他的文章确实思想很深沉,笔锋很犀利,总感觉到字里行间流淌着分明地爱与憎,洋溢着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包含着许多深刻地思考。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日渐高大,思想也在不断地涤荡着我的心灵。特别是他在历经坎坷的人生境遇中,却还能心系国运,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气概,其胸怀令人敬佩,其气度令人震憾,其忧思令人深省。
一、鲁迅作品中的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
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应该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所以,我认为,忧患意识是关注社会和自身命运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对现状及前途的一种忧虑与思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鲁迅先生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极其浓烈的,尤其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他不仅对民族的存亡与发展有着浓烈的忧患意识;还能在继承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大胆宣扬积极进取的文化意识。
(一)小说中的忧患意识
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划时代的杰作,他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进行小说创作的第一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写下了大量短篇小说并结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我认为,这是他对封建文化与文学的一次革新,他深刻认识到封建文化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束缚,希望通过文化的变革来改变国民思想上的奴役。这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正是他对旧的传统文化的忧思,是一次大胆地创新。从内容上,他的小说画出了当时中国人的灵魂,反应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这是源于他对现实社会敏锐的观察与深沉的思考,他能将自己“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达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③,做到了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这所未想。这是鲁迅先生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能够放开眼界,去审思全局,去深刻挖掘社会问题的浓厚忧患意识的体现。
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主题是反封建,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
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剥削、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以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之深。如《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位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吃人”的忧虑的狂人形象,将封建道德与吃人联结了起来,其实这就是作者在当时社会所感受到的一种肃杀气氛,倾注了他受到封建礼教对民众思想毒害之深的忧愤感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则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药》中华老栓的愚昧迷信是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造成的,《故乡》中的闰土在20年前活泼、机灵、能干,20年后却饱经沧桑、麻木不仁,是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些小说中的主人翁,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们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没有觉悟到自己的困境,然而鲁迅先生同样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中,却充分看清了各层人士的处境和命运,为他们而忧,并希望通过这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唤起人们的警觉,希望人们认识到封建思想文化正是奴役人们精神的枷锁。用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的话来说,那就是:“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鲁迅先生的确是用心之深啊!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它同样是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但作品中的“不幸者”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虽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祝福》中祥林嫂经受着从精神到肉体上的折磨,终以死了结,《伤逝》中涓生与子娟尝试自由恋爱婚姻也是历经磨难,终成悲剧,这不仅在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还有《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则都通过知识分子的最先觉醒,表达鲁迅先生“改良人性”的愿望,但这些人物最终都以悲剧告终则寄予了作者更深层的思考,他认识到光有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并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另寻他路。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敢于立足现实;一方面深刻地挖掘社会的罪恶和病根,另一方面深切关怀广大民众的生活命运,期盼中国民众摆脱封建主义牢笼的匠心可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个体自由和个性主义的启蒙意识在鲁迅的笔下已如曙光初照。虽然这种意识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有些叛逆,力量显得单薄,但正是这种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批判才使得一些先驱者内心开始闪烁出理想的光芒,看到了觉醒的希望。
《故事新编》是鲁迅另类风格的小说。但其对现实的种种黑暗的批露与那种逆流而上的战斗精神仍可见其心忧现状,不安于现状。如《补天》中女娲炼石补天,捏泥造人,《奔月》中后羿射日,《理水》中的大禹等都是通过古代故事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创造,赋予他们新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体现。然而,这些故事中的讽刺或悲剧,则仍然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暴露,仍然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但作者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旗帜日益鲜明。
(二)杂文中忧患意识
鲁迅作品中最有影响,最具战斗力的是杂文,最多的也是杂文。在当时斗争剧烈的社会,他将对现实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改良人性”的文学使命感集中表现于他的杂文中,他甚至喜欢将他的杂文称为杂感,可见他是喜欢将自己的思想与思考汇之于笔端的人。他的杂文可分为前期杂文和后期杂文。前期杂文侧重反映对封建旧文明道德的批判。杂文集《热风》有感而发,批判封建礼教、迷信、复古派,宣传科学、进化、人道,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进步思想。《坟》则对封建主义进行了广泛地批判。如《我之节烈观》批判封建节烈观和夫权主义,《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封建孝道和父权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嘲讽镇压人民的封建卫道者等。还有《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中对民众的生存、温饱、发展等问题的担扰,亮出了鲁迅先生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他对客观的社会问题去揭其罪根的同时,仍客观地对主观上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即国民的劣根性,这是鲁迅先生深感痛心疾首的,他在《不为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