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林黛玉诗歌《题帕三绝句》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该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的译者主体性的比较分析。
报告的重点是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风格、语言能
力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首先,报告会简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作用。
其次,报告会对比分析两个英文翻译版本的特点,其中重点关注翻译译者的背景、态度、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和影响。
具体来说,可以比较梅兰芳和叶嘉莹的译本,探讨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翻
译思路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最后,报告会总结翻译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成果的影响,并提出建议,说明如何提高翻译品质和译者主体性的统一性。
这包括在翻译中充分考虑源文本的语言、背景、
文化内涵等,同时也要着眼于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忠实、准确、自然、
流畅。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
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
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一、引言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
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
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
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
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
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
PrefaceHong Lou Meng(HLM for short in this thesis) is a grea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Intertwined with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this novel depicts multif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four big aristocratic families represented by the family of Jia, and display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udal culture, including clothing, food, architecture, social system, conventions, philosophy, education and art, etc. The novel involves over two hundred beautiful and well-designed traditional verses which not only constitut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whole work, but also refle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Up till now, HLM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a dozen foreign languages including 9 English versions, among which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David Hawkes & John Minford‘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re complete versions and the two most outstanding ones. Compared with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rration in this novel 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in daily life,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its poetry are to be further deepened.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ould vie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poetry in this novel from the re production of the writer‘s intentions and the conveyance of ―Three Beauties‖. By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poems, we may se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this novel.The principle of the ―Three B eauties‖which is a guide to the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of poetry refers to ―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again by Professor Xu Yuanc hong based on his predecessors‘ research and his own practice. It means that the translator of poetry should endeavor to make his/her versio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But he/she should not stop just here: from this point the translator must continue his/her effort to bring out the original beauties in sense, in sound and in form, that is, to transfer rhymed verses into rhymed ones. In this thesi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Beauties‖involve examination of the use of imagery, rhyme and rhythm and the arrangement of lines.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actualized by the translator who has his/her own subjectivity. But his/her subje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in which he/she lives. Certain ideology and dominant poetics will definitely exert influences on an individual translator. Hence, different translators may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urposes.Besid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although translation deals withlanguages, it actually tackles different cultures, particularl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bridge two cultures, some translators take the ―domestication‖as a way; the others take the ―foreignization‖. On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especiall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Communication needs bilateral efforts: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Neither of the two ways alone can achiev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hether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too considerate for the reader is under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is also trying to have a discussion on it.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阐释学视角下的人物性格表达英译研究———以霍译《红楼梦》林黛玉为例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孙小溪,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汉口笔译理论与实践2张顺生,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阐释学视角下的人物性格表达英译研究———以霍译《红楼梦》林黛玉为例孙小溪1张顺生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以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检索工具,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红楼梦》中霍克斯英译本中对林黛玉性格表达的英译,展示了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在霍译《红楼梦》中的充分体现,探索了如何保证原文语言文化与译文语言文化之间的平衡,旨在促进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表达;英译1.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覆盖面广泛,全面而详细地记载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传统习俗、衣食住行等。
因其宝贵的文学及文化价值,《红楼梦》享有诸多译本及相关研究。
大多译本研究主要涉及文化负载词、人名的翻译、隐喻的使用等等,却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其中人物性格表达的英译。
基于此,本文将从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1929-2020)阐释学理论出发,对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009)《红楼梦》译本中的林黛玉性格表达英译进行研究,为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乔治·斯坦纳在其阐释学翻译理论中提出了翻译四步骤:信任(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ncorporation )和补偿(compensation )(斯坦纳,2001:312)。
“信任”(trust )基于译者对原文的兴趣以及充分理解,以及译者本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
在译者与原文建立相互信任后,“侵入”(aggression )指译者克服不同文化、信仰、语言等所造成的翻译困难,抓住原文主要含义;“吸收”(incorporation )过程要求译者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融入其翻译作品;而“补偿”(compensation )则是填补翻译中造成的信息缺失,保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
美育美学研究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龙璐(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翻译是一项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于一体的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
翻译与"学息息相关。
本文借助翻译"学视角,对译者在翻译泰戈尔诗歌中发挥的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参考$关键词:翻译"学译者主体性泰戈尔诗集1.引言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
美学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译者应该充分调动情绪和审美能力,构建完整的原始文本的意义结构,以满足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诗歌在中国文学体裁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国诗歌的引进对中国诗歌的补充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国家誉为“诗圣”。
自1920年以来,的作品经不作家和译者翻译中文译本,有。
翻译美学的译者的主体有重要的意义和。
有美学翻译,译者获得应得的尊重。
和的诗歌在中国乃至有的和重要。
本文以诗歌的不中译本为,在为译者翻译来一定的,地翻译诗歌。
2.中西方翻译美学理论文化背景、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美学不的。
美学是学的一个分支,起国。
巾了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紧随其后的是西塞罗的“原文之美”和的“自美”。
是第一语翻译的人,翻译要体原文的全部美。
原在经不衰。
中国的翻译理论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佛经翻译的起,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
严复提出“信、达、雅”这一最著名的翻译原则为中国迎来二次翻译高潮。
朱自清、鲁迅、瞿秋白、林语堂等人进一步加强了严复的翻译原则。
20世纪50年代,美学与翻译的结合达到了所未有的高,以傅雷“重精神不重外表”的想和钱钟书的“升华”学说为代表。
在《翻译与美学导》二版的序言中,刘宓庆通过与美学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中国美学想的三%3.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美学理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译者主体性
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译者主体性作者:杨婧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也影响着翻译结果。
以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和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族语译者更能准确把握原作思想,而外族语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更易发挥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红楼梦诗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19-03引言翻译是两种文化的对话和协商,译者在翻译活动的诸多环节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
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被置于从属、次要地位,被定义为“舌人”“仆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完成了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在西学翻译的影响下,我国翻译界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了对翻译主体性的系统研究。
相关文章如《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译者形象化》;《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谁是翻译主体》等。
由此可见,翻译主体性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邃文化,其中的诗词曲赋多达两百首。
自成书至今两百余年来,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其中影响最大的英译本当属英国汉学家Hawkes的《石头记》及杨宪益、戴乃达夫妇的《红楼梦》。
这两个译本也为译者主体性在诗词翻译中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笔者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两方面对杨译和Hawkes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曾多次在小说中提到以自己为主题的诗词,诗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林黛玉自身的感情、思想和态度。
在诗词中,林黛玉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而通过诗词的英译,又能更深入的挖掘出诗意的内涵,发现更多潜藏在其中的意象,从而对林黛玉的角色进行详尽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的发展与之也息息相关,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作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红楼梦》也是其中之一,其中林黛玉的诗词成为了英译的对象。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体,也是最困难的文体。
在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要注重表达双方文化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要把握住正确的语言表达,使得原作的意义可以一一传达出来,并留住原作的精髓。
因此,英译过程的艰苦度和复杂度越来越大,林黛玉的诗词英译及其意象再现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林黛玉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佳人歌》、《夏日颂》、《咏梅诗》、《憔悴口号》和《落花引》等。
这些诗词均以林黛玉的情感和思想为主体,表达了她的悲哀情绪,深沉的思考以及毅然的决心,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同时,林黛玉的诗词也对外围的环境有着独特的把握,在其中可以看到自然的景色的再现。
例如《佳人歌》中写道:“一室玉梯花木多,山形流水静韵佳,春色满园无边,忽逢扬子总笑家。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林黛玉内心的感叹,更体现了一种自然与文明景观的融合。
在进行林黛玉诗词英译时,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上的差异问题。
例如,林黛玉在《咏梅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梅花三分白、黄、紫,爷把酒倒,娘泼茶开。
”在此诗歌中,提到了中国传统场景“酒倒、茶开”,而在英译中,译者需要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文本的准确性,体现出原文的古典美感。
此外,在英译过程中,诗词的意象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进一步深化原文的内涵。
在林黛玉诗词中,常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和反复等手法,使得原文中的内涵更加深刻。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杨译 :I q u i t e f o r g o t o u r Ol d An c e s t r e s s .
这恰恰与风姐爱出风头,居高自傲,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
极其 吻合 ,这一 露面 的描写 更是鲜 明至 极。在 两个 不同译
都 ”部分 两个译 本进行对 比分析 。
例2 :“ 我来 迟 了 , 不 曾迎接远 客 。 ” 霍译 :“ O h m y d e r! a I ' m S O l a t e . I m i s s e d s e e i n g t h e a r r i v a l
o f o u r g u e s t . ”
杨译 :“ I ’m v e r yl a t e S OI d i d n ’t g r e e t o l l r g u e s t f r o m
a f a r ! ”
这还 是 黛 玉第 一次 见 到外祖 母 ,老 太太 搂着 小 心 肝, 老 泪纵横 ,身边 的人 ,包括 王夫 人 、李 纨和 所有 的大小 姐 们“ 个 个毕 恭毕 敬 ,屏住 呼吸 ”的时 候 , 只有 风姐 的这 句 话 给人 留下深 刻 的印象 。读者 的感觉和 当时 的林 黛玉 的感
本 中 ,霍 克斯 在 使用英 文形 象 习语 , 连 接 习语方 面生 动地 道 ,非常 流畅 的体现 了原文 的本 意。 从 以上 的两个例 子我们 看到 了两种 版本 的异 同,两个 译 者 分别 有 自己翻 译 的特 点 , 并且 都 有深 厚 的文 学 功底 。 在 翻 译 的语 言风格 上 , 杨 宪益 夫妇 趋 向于 直译 , 这样 在 很 大 程度 上 ,翻 译 的语 言受 到 了限制 。而 霍克 斯擅长 的是 语 言的 功能对 等 , 他翻 译 出的文 章更通 俗 易懂 。在翻 译作 品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作者:闫晓磊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5期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文学翻译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随着对《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研究角度层出不穷。
试图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入手,着重从译者对原文本选择,对翻译策略选择及对译作风格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红楼梦》译本的研究。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红楼梦》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原语与译语、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
从对翻译对象的选择、作品的理解和阐释、翻译策略的选择,到语言文化层面的艺术再创造,译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正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近十几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深受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
许钧首先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他认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查明建和田雨尝试性地将译者主体性界定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查明建、田雨,2003)屠国元和朱献珑在阐释译者主体性时指出:“译者在收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觉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屠国元、朱献珑,2003)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即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不可或缺的。
可见,译者在翻译中充当着读者、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这无疑会为其翻译作品打上个人风格的烙印。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对比研究
从阐释学角度看《长恨歌》两译本
从阐释学角度看《长恨歌》两译本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其标准和好坏也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唐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翻译学者。
但因唐诗用词的高度凝练和其丰富的意韵,唐诗英译便成为翻译界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为出发点,来赏析《长恨歌》的两种译本。
标签:阐释学;效果历史;前见;视域融合;长恨歌引言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
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并加以虚构,创作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该诗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诗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除开头一句假托汉代,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写。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最终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抒情,即便是复杂的情节也只寥寥几笔,而着力于情的渲染,细致地刻画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浓烈的爱情和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之情。
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诗中戏剧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其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原因。
这首诗在当时还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拥有众多的国外读者。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Gladys Yang)和许渊冲先生都是翻译界的泰斗,本文选用他们的两种英译本,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中的几个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处理手法。
阐释学是一门有关意义理解和意义阐释的文学理论或哲学。
作为一门学科,阐释学是在17世纪正式出现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它从最初阐释圣经开始,发展到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方法论,20世纪初,它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这次转向由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引发,使阐释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阶段。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诗词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诗词翻译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不少篇章涉及到诗词歌赋,而这些诗词歌赋更是《红楼梦》中的文化精髓所在,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时间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现代人阅读《红楼梦》时,难以完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因此,如何准确、生动地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红楼梦》诗词翻译的问题,以期为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楼梦》诗词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中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以此来揭示翻译中的个人主观色彩,探讨翻译方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增进学者们对《红楼梦》诗词歌赋的理解与欣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确定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其次,通过选取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译者的翻译作品进行分析,探讨译者主观色彩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深入剖析翻译中的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等问题。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红楼梦》诗词歌赋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
2. 译者主体性对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影响
3. 翻译方式对文化传承和书写姿态的影响
4. 翻译中的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红楼梦》诗词歌赋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研究翻译方法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心,也有重要的意义。
译者主体性与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
译者主体性与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
束金星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6
【摘要】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5页(P77-80,84)
【作者】束金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阐释学看李白古诗英译的译者主体性——以《独坐敬亭山》的四个英译本为例[J], 钟慧;张景发
2.译者主体性与唐诗英译——李商隐诗作英译的个案分析 [J], 徐玉娟;束金星
3.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以李商隐的《锦瑟》英译为例 [J], 蔡立胜
4.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研究 [J], 李巧丽
5.从阐释学看李白古诗英译的译者主体性——以《独坐敬亭山》的四个英译本为例[J], 钟慧;张景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 句 》 英 译 本 对 比
林 黛 玉 诗 歌 《 帕 三 题
的过 程 。 者 首 先要 作 为 读 者 理解 原 作 者 的 情感 , 样才 能 更 译 这 好 地 向读 者传 达原 文 的信 息 。理 解 的 过 程 也 就 是译 者 与 原 作 者 达 到 视 阈融 合 的过 程 。但 是 由于 所 处 的 时代 、 史 、 化 的 历 文 不 同 , 者 的 视 阈 不 可 能 与 原作 者 的视 阈完 全 融 合 , 可 能 完 译 不 全 体 会 原 作者 的意 图 。 伽 达 默尔 看 来 , 同 的时 代 有不 同的 在 不
一
阐 释 学 ( eme e t s 是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广 泛 流 传 于 H r n ui ) c 西 方 的一 种 哲 学 和 文 化 思 潮 , 是 关 于 探 究 意 义 的 理 解 和 解 它 释 的理 论 . 成 为 当代 最 具 生 命 力 的 哲 学 思 潮 之 一 , 理 论 已 其 影 响 几 乎 渗 透 到 所 有 的 人 文 学 科 , 至 是 自然 科 学 , 以 海 甚 并
■一
阐 释 学 观 照 下 的 译 者 主 体 性
林 黛 玉诗 歌 《 帕三 绝 句》 题 两英 译 本 对 比研 究
蔡 晴
( 海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南 京 河 江 209 ) 10 8
摘
要 : 文 以 阐释 学 为 理 论 基 础 , 述 了译 者 主 体 性 本 阐
德 格 尔 和伽 达 默 尔 为 代 表 。伽 达 默 尔 秉 承 海 德格 尔 的本 体 论 转 变 . 阐 释 学 进 一 步 发 展 为 系 统 的 现 代 哲 学 阐释 学 , 其 把 将
推 向兴 盛 。伽 达 默 尔 说 : 一 切 翻译 已 经 是 阐 释 , 们 甚 至 可 “ 我 以说 , 翻译 始 终 是 解 释 的过 程 。” 阐释 学 起 初 的研 究 方 向主 要 是 针 对 艺 术 作 品 的 理 解 和 解 释 . 翻 译 的实 质 是 以 不 同 的 语 而
译者 是 翻 译 过 程 中 最 活跃 的 因素 ,然 而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却 忽视 了译 者 这 翻译 活 动 中最 积 极 的 因素 ,其 作 用 并 未 得 到 应 有 的肯 定 。两 千 多 年 来 , 者 被 冠 以 多种 称 号 , “ 译 如 媒 婆 ”“ 形 人” “ 人” “ 暴 者” “ 、隐 、舌 、施 、 翻译 机 器 ” “ 化 搬 运 、文 工 ” “ 主 一 仆 ” 的仆 人 、戴 着 镣 铐 的舞 者 ” , 体 现 了 对 、二 巾 “ 等 这 翻译’ 别 是 译者 价 值 的 否 定 。 为主 体 的 译 者不 但 没 有 弓起 , 特 作 I 广 泛 的关 注 . 反译 者 在 政 治 、 济 、 化 上 一 直 处 于 边 缘 地 相 经 文 位 。 十世 纪七 十 年 代 以来 . 二 两方 译 论 的 “ 化 转 向 ” 我们 开 文 为 辟 了译学 研 究 的新 视 角 。关 于 翻译 主 体 性 的 研 究 受 到 西方 理 论 界 的广 泛 关 注 ,ua as e的 《 化 , 建 , 译 》 这 股 S snB si t 文 n 构 翻 是 潮 流 的代 表 , 自此 翻译 研 究 开始 从 单 纯 的 语 言 学 角 度 进人 到 文 化 历史 的宏 观 大 环 境 中 。 随着 对 翻 译 理 论 中 阐 释 学研 究 的 深 入 .人 们 逐 渐 加 深 了对 翻译 活 动 本 质 的 认 识 和 对译 者 主体 性 的 肯定 。 阐 释 学与 译 者 主体 性
现 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基 本 特 征 是 译 者 的 自主 性 、 动 性 和 其 能
的 内涵及 其表 现 方 式 , 并从 译 者 主体 性 的 表 现 方 面 之 一 : 者 译 的 不 同翻 译 策略 对 《 红楼 梦》 中林 黛 玉诗 歌 《 帕 三 绝 句》 题 两个 英译 本 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 而得 出结 论 : 者 由 于不 同的 翻 译 进 译 目的和 文 化 价值 观 对 原 文 进 行 了不 同 的 阐释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理 解 文 本 的方 式 .所 以文 本 的 意 义 应 该 由 阐 释者 所 处 的 历 史 环 境 决 定 。译 者 不 同的 文 化 历 史 背 景 使他 们在 理 解 文 本 的 过 程 中产 生 差异 . 而 在很 多地 方 的理 解 都 会 出 现 不 同 . 至 在 从 甚 整 体 风格 上也 会 各 异 。但 是 译 者 有 权 根据 自己 的理 解 作 出 不 同的 阐 释 。 其 次 , 们还 可 以从 译 者对 翻译 方 法 的选 择 来 看 。 者 的 我 译 审美情趣 、 言风格 、 语 翻译 目的 、 化 背 景 及 自身 的 文化 价 值 文 观 都 会影 响其 对 翻 译策 略 的选 择 。 般 来 说 , 学作 品的 翻译 一 文
也采 取 了截 然 不 同 的翻 译 策 略 ,从 而使 两译 本 彰 显 了译 者 不
同 的主 体 性 。
创 造 性 。 译 者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应 贯 穿 于 翻 译 活 动 的 始 终 , 主 其 体 性 不 仅 应 体 现 在 译 者 对 原 作 的 选 择 、 解 和 阐 释 上 。 应 理 还 体现 在 翻译 策 略 上 。 二 、 者 主 体 性 的具 体 表 现 译 译 者 的 主 体性 可 以体 现 在 很 多 方 面 .首 先 体现 在 译 者 对 文本 理 解 和 阐 释 的过 程 。翻 译 过 程 不 仅 仅 是单 纯 的语 言 之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