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
究与探 讨 。
一
二 、 译 与 创 造 性 叛 逆 翻
创造 性叛 逆 ( 为 “ 叛 ” 这 个 专 门术 语 首 应 背 )
先见 于法 国 文 学 社 会 学 家 埃 斯 卡 皮 ( o e E . R b ̄ s
叛 逆 与有 意误 译 , 创造 性叛 逆 与增 译 , 造性 叛 逆 与 省译 ( 创 节译 ) 创造 性 叛 逆 与 个 性化 翻译 , 造 , 创 性 叛逆 与编 译 、 转译和 改 编 以及 创造 性叛 逆 与译入语 文化 的关 系 ; 出对待 创造 性叛 逆 必须持科 学 指 辩 证 的 态度 , 不 可将 创 造性叛 逆 与错译 、 译和 滥译相 提 并论 。 切 讹
21 0 0正
必须指 出 , 翻译 是 创 造性 叛 逆 ” 题 下 论述 “ 命 的“ 翻译” 不是一般 意义 上 的翻译—— 翻译 可 以分
为文学翻译 、 政论 文 翻译 、 技 翻译 、 律 翻译 、 科 法 新
的说教 。可是 , 两部 书现 在 的命 运 如 何 呢 ?它 这 们 怎会享有 经久 不衰 的盛誉 ?竟会加 பைடு நூலகம் 到儿童 文
、
创 造性 与 叛逆 性
cp) a i 的著作《 rt 文学社会学》 。在这本书中他指 出 “ 翻译 总是 一 种 创 造 性 的 背 叛 ” “ 翻译 是 背 ②, 说
叛 , 是 因为 它把 作 品置 于 一个 完 全没 有 预 料 到 那
什 么是 创 造 性 ?根 据 《 代 汉 语 词 典 》的 释 现 义 , 创 造性 ” 两个含 义 , “ 有 一指 “ 努力 创 新 的思 想 和表现 ” 二指 “ 于创新 的性 质 ” , 属 。就 “ 造性 叛 创 逆 ” 言 , 者认 为 , 而 笔 这里 的创 造 性 显 然应 取 第 二
跨文化语境下文学译介的创造性叛逆
1 跨 文 化 语 境 下 创 造 性 叛 逆 的产 生
第2 2卷
第 5期
长
春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报
V0 . 2 N . 12 o 5
M a 01 y 2 2
21 0 2年 5月
J 0URN AL 0F CHANGC HUN UNI RS T VE I Y
跨 文 化 语 境 下 文 学 译 介 的创 造 性 叛 逆
张广 奎 , 薇 薇 王
一
在 跨 文 化语 境 下 , 种 创造 性 叛 逆 的产 生 主要 这
是 由翻译 主体 引起 的 。翻译 主体论 分 为单一 主体 论 和多 主体 论 。单 一 主体 论 者 认 为 , 者 就 是 主 体 。 译
而 多 主体论 者也 各 有 各 的见 解 。其 中 , 天 振 教 授 谢
的影 响 和作用 。
具 体表 现 , 即个 性化 翻译 , 误译 与漏 译 , 节译 与编 译 ,
转译 与 改编 。
首 先 , 性化 翻译 , 跨 文化语 境下 创造 性叛 逆 个 是 的最 明显表 现 。 由于 译 者 对 异域 文化 的理 解 不 同 , 对本 族 文化 的偏 爱也 不一 样 , 因此 , 即使 是 同一 国人
为 : 者 、 者 和 接受 环 境 。本 文 拟 以此 为 切 点 , 译 读 谈 谈 在跨 文化语 境 下创 造性 叛逆 的产 生 。 1 1 译 者 的创造 性 叛逆 .
谈 到 翻译 研 究 , 们 便 会 把 它局 限于 某 些语 人
毫 无 疑 问 , 者 是 翻译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的 主 体 。 译 因为 ,文学 译介 的 创造 性 是 译 者 的一 种 主 观 努力 。 “
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
无法分 隔开来 。 并引用 了法 国专家的论述 : 副译总 是一种 ’ ‘
创 造 性 的叛 逆 ’ ” 。 “ 实” 忠 一直 是传 统 翻 译 界 的标 准 。古 罗 马 时 期 的 贺 拉 斯 就 提 到 了 “ 实 的译 者 ” 中 国则 在 唐 朝 由佛 经 翻 译 大 师 忠 , 玄 奘 提 出 了“ 须 求 真 , 须 喻 俗 ” 翻 译 标 准 , 了 清 末 , 既 又 的 到
往往晦涩难懂 ; 意译法很容易理解 , 忠实了内容 , 却丢掉 了形 式, 丢掉 了蕴含在形式 中的文 学价值 。 作为译者 , 首先他应该是个读 者 , 读原著的过程 , 是一种 主动的 、 建设性的过程 。每一位译者都会根据 自己的生 活背
译) 和翻译文学进 行 的研 究 。 谈 到翻译 , ” 不得 不谈 到 “ 造 创
者提 出 :在 实 际 的 文 学 翻 译 中 , 造 性 与 叛 逆 性 其 实是 根 本 ‘ 创
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新视 角 。译介 学在我 国译学界 相对来 说 是一个 比较新鲜的概念 。“ 当代译介学诞生 于近年全球文化 交融共铸 的大背景 , 当代 形态 的主要 内涵是指 从文化层 其 面对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 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 的跨文化研 究。 ”
谢 天 振 教 授 在 “ 介 学 ” 一 章 中 , 述 了 翻 译 与 译 介 学 在 译 这 阐 比较 文 学 中 的 地 位 , 确 指 出 了译 介 学 与 一 般 翻译 研 究 的 区 明
但 是 译 者 一旦 决 心 要 “ 实 ” 自己 的 译 著 时 , 为 自 忠 于 就 己 划 了 一 个 无 法逾 越 的 圈 。 在 翻译 的 过 程 中 , 了 “ 实 ” 为 忠 , 对 原 著 亦 步 亦趋 , 不 能 跨 过 这 个 圈 子 , 显 然 是 给 译 者 一 决 这
结合案例谈谈对“创造性”叛逆及其价值的认识
结合案例谈谈对“创造性”叛逆及其价值的认识“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最先提出的,指的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忠实在译文中的反映。
比较文学家们将翻译而成的文学作品视为目标语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学现象一方面是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对原语文化的误解,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译者头脑中的碰撞:另一方面,正是许多译作中的创造性叛逆引发了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运动,促进了该文学的进步与多样性发展,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与贡献。
有的比较文学家们认为即使最差的译者也能反映一个集团或一个时代的审美观。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叛逆”只能反映译者个人的疏忽和草率,这样的“叛逆”能有多少特殊的研究价值呢?另外,“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译者的翻译行为,那就必然要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需要规约和指导。
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需要规约和指导。
那么要如何规约呢?本文试图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中寻求答案。
遵循忠实的原则与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中西方主张忠实的传统翻译理论对创造性叛逆都有所涉及,对两者的关系也都有过论述。
从翻译的两个阶段一理解和表达一来分析,忠实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忠实理解,就是译者在翻译之前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甚至要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领悟。
尽管人的能力有限,但译者应该尽最大努力理解作者的本意和原作的艺术价值,由于译者本人的疏忽和粗心而造成的歪曲理解,都不是忠实的理解。
忠实的表达应该是对译者脑中所形成的忠实理解的表达。
由于社会背景、译者本人的态度及目的等种种因素,译者在表达阶段难免有所叛逆。
但是,由于译者个人表达水平等问题所导致的表达不清或表达错误等现象,不仅不是忠实的表达,还是毫无意义的叛逆,不光对比较文学研究意义甚微,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应该绝对避免的。
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
4、继承性:创造性叛逆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对传统进行继承和发展。 它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二、创造性叛逆的历史演变
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哲 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宗教和神话的质疑和反叛,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先河。在中世纪 时期,艺术家们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 趣味。
在现代社会,创造性叛逆更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例如,在文学领域, 法国作家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等作品,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结构和叙事方式。 在艺术领域,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通过波普艺术挑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和市 场体制。
三、创造性叛逆的案例分析
以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对传 统小说叙事手法的颠覆和创新,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美学观点和创作风格。普鲁斯 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非线性、 流动性的结构,挑战了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此外,普鲁斯特在作品中 通过对时间、记忆和生命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
四、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和意义
创造性叛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思维边界:创造性叛逆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惯性,帮助创作 者们拓展视野,发掘新的思考角度和问题解决方法。
2、促进创新:创造性叛逆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它鼓励创作者们不断尝 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推动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创造性叛逆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界限和规则将会被进一步打破,创作者们将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来 探索和创新。随着社会和人类对艺术的需求和认知的变化,创造性叛逆也将会呈 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和表现。
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
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它一度是中国译界的热门话题;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均可表现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叛逆。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语际翻译中蕴含的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关联性原则(即最佳关联)的关系。
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而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理论,可以为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有效的准则:异化与归化都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
一、创造性叛逆及其关联理论基础翻译即反逆。
翻译,已不再被视为对原文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凝聚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
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即不拘泥于原作的语言形式的转换,于原作的语言框架之外力求再现原作的神韵与意境。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的必然与必需。
孙致礼将创造性叛逆定义为,“背叛原文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对其意义、艺术及精神的忠实”[2](P18-22)。
文本的内容或精髓通常寓于特定的某一语言形式中。
当原文通过翻译而进入一个新的语言接受环境中,为了更好地传递原作的内在意境,在翻译中时常有必要改变原作的表面形式而充分利用译文的最佳语言形式以求得“曲形而传神”,这实际上是对原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忠实而非仅为原文语言的“貌似”而神离。
再者,特定语言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内涵常常会导致语际间的翻译难以达到语义等值。
因而,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的一种客观而普遍的现象,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是交流;译文与原文是同源的,但并非同一的,也即是,同样的信息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翻译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当然,叛逆并不意味着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的背叛,那不成其为翻译。
毕竟,翻译是一种限于原作框架范围之内的二度创作。
无疑,创造性叛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尽管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近年来引起诸多讨论与争议,创造性叛逆,正如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但是关于创造性叛逆,理论上却鲜有一定的依据及标准。
第二节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②为了强行引入或介绍外来文化的模式和语言方式, 如庞德对中诗的误译。这种翻译如鲁迅所称,“不但 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The Love of J.Alfred Prufrock
艾略特
Should I,after tea and cakes and ices/Have the strength to force the momentto its crisis!
y ①拜伦《哀希腊》的翻译
梁启超:元曲体 马君武:七言古诗体 苏曼殊:五言古诗体
胡适:离骚体
②严复翻译《天演论》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 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 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 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 会之所由趋,而逆覩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 天时;唯逆覩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 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 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
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 夕之故也哉!
③彭斯《红红的玫瑰》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第二讲创造性叛逆
第二讲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绪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出现了使用不同语言、具有各自文化传统的民族。
为了相互交往、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翻译活动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人类一项颇为古老的行为,其以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为开始,以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进入社会文化领域深层,使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的交流与转换得以实现。
从此,翻译活动由实践行为进入理论殿堂。
在长期的研究探讨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大家还进一步认识到,翻译正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即译介学,它已成为语言学家、文学史家、文化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作品被译介成另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字,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并从而相互影响。
本国人民或本族人民接受这些影响,无论其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主要是通过译文材料来实现的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译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大文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翻译同语言和数字一样,它既不隶属于经济基础,也不隶属于上层建筑,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所以翻译文学也就具有了它独特的审美特质。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但是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也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仅仅为了达到交际和沟通信息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作家通过他的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所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
古往今来的文学翻译家们殚精竭虑,在译入语中苦苦寻觅合适的语言,以如实地再现原作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然而,翻译的实践表明,人们赋予文学翻译的目标与文学翻译实际所达到的结果之间却始终存在差距。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 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统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此前,法国文学家瓦莱里用“创造性误解”一词指出过这种想象,“允许对作品作千种解释”。
更甚的是早在1917年,文学史家朗松就在“在法国文学发展中的外国的影响作用”一文里提出“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外国文学及其思想,而只是汲取于我们有用之处。
至于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正确与否,这无关紧要”。
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于1992年撰写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2000年出版的《译介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明确提出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本文根据谢天振在《译介学》里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分析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从符号学,文化语言以及译者的主体性这三方面阐述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正确理解了创造性叛逆,译者就能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定义和过程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拟对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从符号学和文化差异这两方面分析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根据相关学者在这一命题上的研究,结合各种题材的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创造性叛逆四种类型的正反面作用。
通过对比忠实和主体性,论述译者要如何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
AbstractThe term “creative treason”was first coined by Robert Escarpit, the French sociologist, who st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lways a kind of creative treaso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ng is complicated and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eps: comprehending and expressing. These two processes are creative, which determine the unavoidability of creative treas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unavoidability from two angles: semiolog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reative treason is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Professor Xie Tianzhen: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translation editing.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includ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istranslation consists of un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and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iting,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omission. Faithfulness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consider; however, creative treason is a conscious conduct made by translato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either for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r for satisfying the target read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ethods to control the limit of creative treason.“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尔皮提出的。
顺应理论相关
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摘要: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以来,国内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几十年的发展,概述了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特点,展望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的研究,语用学一前言从1938年Charles W.Morris提出语用学这个术语以来,语用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语用学家们也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用学进行了各种定义和理解。
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运用自己80年代开始酝酿的“顺应性理论”阐述了语用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他一改传统的分类方法,从人类与语言、社会、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即将语用学研究渗透在语言中能表达意义的各个层次,主张全面、综合地研究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奥妙。
在Verschueren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
分别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性四个角度完成。
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全面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顺应性理论的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从顺应理论被引入中国,中国语言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种评介、应用和研究顺应理论的文章和著作相继面世。
本文将对中国几十年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和评价,希望能够为推动相关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二顺应论的引进和评论谈到顺应论,钱冠连是中国引进介绍顺应理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990年,钱冠连的《论维索尔伦的元语言选择》发表在《外国语》第四期上,他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先导”、“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的五个方面”对顺应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顺应论的四个角度
顺应论的四个角度顺应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取向,强调社会制度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理论框架。
四个角度为政治方向、经济方向、人类文明方向和新型战争方向。
从政治方向看,顺应论主张要使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协调。
政治制度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制度。
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也应有所不同。
比如,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自由经济和代议制政治相结合的特点。
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较为注重集权和稳定。
从经济方向看,顺应论主张在现代经济体系内,社会制度要有机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自由贸易和自由企业的基础,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证。
但市场经济发展也面临风险,如恶性竞争、垄断行为等,社会制度需要加以约束和调控。
从人类文明方向看,顺应论认为社会制度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相协调。
改革历史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对于制度变革和创新有深刻影响。
例如,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类文明将迎来新的文明浪潮,新的文明浪潮将对初期的顺应论产生巨大的挑战。
从新型战争方向看,顺应论主张社会制度要适应新型战争的要求。
新型战争是指以网络为代表,通过网络攻击、信息战、非对抗性冲突等方式进行的非传统战争。
新型战争的出现要求社会制度与时俱进。
如何在新型战争中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
总的来说,顺应论通过政治方向、经济方向、人类文明方向和新型战争方向四个方面,强调社会制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对于社会学的发展,顺应论给予了该领域一定的视角,进一步扩展了社会学的范围,在社会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
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
江忠杰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2
【摘要】顺应性理论的提出者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并提出了四个语用研究角度:语境顺应客体、结构顺应客体、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首先论述了语言三个特性对创造性叛逆的意义,然后从四个语用研究角度探讨创造性叛逆.进一步指出,忠实于原文就是忠实于原文所作的顺应,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形下所作出的成功顺应,最后总结了实现创造性叛逆的若干原则和策略.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江忠杰
【作者单位】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4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并论译介学对"创造性叛逆"的挪用与转换 [J], 王向远
2.从原型理论看文化意象的创造性叛逆——以《诗经》英译为例 [J], 车明明
3.商标英译的创造性叛逆因素解读——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J], 甘慧慧
4.从接受理论看《红楼梦》英译文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J], 陈永国;赖康生;何美红
5.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J], 梁乐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作者:李莉孙沛时间:2009-1-14 14:34: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摘要]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
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
本文是从鲁迅和利玛窦的翻译实践中,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翻译文本鲁迅利玛窦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 Verschueren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交际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2)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语言的选择并不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式或关系进行,而是有相当的灵活性;3)顺应性(adaptability),这是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项目中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特征(verschueren,1999: 173)。
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
不管是口头话语还是书面语篇,语言使用者都应该有意识地将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才能成功地传达自己的意图。
顺应过程中意识过程(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廖晶,施红梅,2005:168)。
小孩叛逆期中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
小孩叛逆期中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叛逆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孩子开始展示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外部权威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冲突和摩擦。
然而,叛逆期也是孩子开始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本文旨在探讨小孩叛逆期中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理解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正式讨论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之前,家长首先应该理解叛逆期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相关。
叛逆期是由于身体激素分泌的变化和大脑发育的加速而引起的。
孩子开始对他们自己的意见产生兴趣,并开始探索自我身份。
因此,他们渴望自主权和自由,对追求独立和逃避控制有着强烈的欲望。
二、鼓励孩子表达个人观点独立思考的培养离不开对孩子表达个人观点的鼓励。
家长应该建立积极的沟通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想法。
在家庭中,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在会议上让所有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在叛逆期中更好地独立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看电影、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评估所见所闻。
四、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让他们思考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例如,在家庭装修中,可以邀请孩子分享自己的建议和创意。
五、鼓励孩子追求兴趣和爱好孩子在追求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过程中,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探索自己对于某种艺术形式或体育运动的兴趣,并给予支持和自由度。
通过学习新技能,孩子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在孩子叛逆期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辅导,而不是过多干预和控制。
引导和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并与他们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信息论视角下译介中创造性叛逆的多维度解读--本质·多样性·统一
门“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 接收、加工和储存的学科”,[4]而译介学在国内的倡 导者是谢天振教授,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信息 的失落、变形、增添与扩展等问题”。[4] 信息论与 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因 此,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待译介学中的理论具有合 理性。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间的信息进行转换 时,信息的传递由于受到噪声干扰,不可避免地出 现源语信息在译文中出现变形,而信息能否在信道 中正常通过取决于信道接受力。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的信道接受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译者与源语 作者处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语言 间可转化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译者的信道接受力 发生变化。若译者的信道接受力偏低,则对于来自 信息源的信息在解码时会产生不解、误解或漏解, 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信息发生变形。具体而言,译 介学中的“译”与“介”都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所承 载的信息转换。
承载的信息之间的通信,从这一方面来看,信息论 的研究对象与译介学息息相关。“信息关联到一切 事物和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关联依赖于信息”。[5]
在不同语言的信息进行通信时,译者通过翻译 原文本的信息形成经过自己加工过的译本,译本对 译入语的读者产生一定影响,这个影响里就包含有 独特的信息属性。翻译这一极为重要的通信过程包 含了原文信息与译语信息之间的通信,对于原文本 的内容加工是译者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存在着译 者与原作者创作的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对于原 文本,译者需要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也包含着 译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译者需 要了解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力。在异语通信过程中, 译者需要把源语的信息译介给译入语的读者,而译 者在中间则对源语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创造,从而使 信息能够在信道中顺畅进行。因此,从信息论的角 度解释译介中创造性叛逆的本质与多样性,进而理 解创造性叛逆与信息本体的统一具有其合理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与创造性
当前 , 大学生逆 反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 比较 棘手 的一 个 问题 。逆 反 心 理 是一 种 客 观存 在, 它有消极和积极两 种表现形 态。逆反心理 的 消极表现形态只注重形式 , 带有盲 目性, 在形式上 为抵制而抵制 , 这种 逆反心理影 响正常 的信息传
t ain o raie q ai e f o e e s d n si e ie lgc n l ia d c t n i olg sa d u i t f e t u l iso H g t e t n t oo ia a d p i c e u ai n c l e n — v o c v t c u h d l o tl o e n v r t s ies i . ie Ke r s ol g s a d u ie s is d oo ia a d p l ia d c t n;a t o it s c oo ; r — y wo d :c l e n v ri e ;i e lgc ln ic e u ai e n t o tl o n a n s c p y h l ce g i y g
fr fa tg n si s c oo yfo t e s e tv s lb r tst er lt ns i e we n a a o it s — o mso a o it o e ca i h p b t e ntg nsi p y n c a h o c
c o g dce t i n depantei o r n inf a c f st ea t o i i p y h lg otec l h ly a rai t o n v y,a x li h mp t t g ic eo iv a ns c sc ooyt u— a s in o p i n g t h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作者:陈吉来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8年第07期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采用不民主的教育方式限制孩子的兴趣发展,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过高,严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多的干涉及无休止的唠叨,导致孩子任性、叛逆、执拗等。
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需要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理去教育他们,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我们要给中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用正确教育领孩子“回家”。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是消除逆反心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坚持以心换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伙伴。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的理性思考,以朋友和同伴的身份对待学生,放下“师道之尊”,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推心置腹的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科学地加以教育引导,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思想隔阂,获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避免其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
教师要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用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将学生分层列等,偏爱部分学习好的学生,上课提问,只会叫自己喜欢的那几个,而对一些平时学习不积极的学生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这样,容易伤害被冷落者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学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老师冷落,从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以自己的真诚去接纳、诱导和感化学生,不能只顾高高在上的一味说教、命令,甚至数落、辱骂学生。
这样,不仅无助于逆反心理的化解,反而会使学生变本加厉,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更严重的抵触情绪。
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选择适当时机和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
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造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素质。
创造力不仅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还能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学与创造力密切相关,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理论1. 联想理论联想理论是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的思维是基于联想的,利用联想能够创造出新的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想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造力。
因此,培养联想能力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
2. 顺应性思维理论顺应性思维理论认为,创造力是通过对新问题的顺应性思考而产生的。
顺应性思维要求人们能够灵活转换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解决办法。
通过训练顺应性思维,可以提高个体的创造力。
二、培养创造力的心理学方法与技巧1. 培养联想能力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联想能力。
例如,进行联想训练,可以给出一个关键词,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联想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词汇、观念或者图像。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培养学习者的联想能力,从而提升创造力水平。
2.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够产生大量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为了培养发散思维,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思维,提高其创造力水平。
3. 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刺激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例如,可以提供一系列新奇的事物、观点或者问题,让学习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种多样化的刺激可以扩宽学习者的思维边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进行团队讨论等方式,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再论“创造性叛逆”
1 引 言 .
于 不 断 挖 掘 与 拓 展 理 论 背 后 历 久 弥 新 的深 刻 内 涵 。 就 本 文 而 论 , 们 发 现 以往 对 于 “ 造 性 叛 逆 ” 我 创 的讨 论 多是延 续谢 天振 教 授 的观 点 “ 下 ” 论 , 向 而 鲜 有 “ 上 ” 根 溯 源 式 的探 究 。那 么 , 创 造 性 叛 逆 ” 向 追 “
文学 翻译 的“ 造性 叛逆 ” 一概 念 , 内 由谢 创 这 国
天 振 教 授 首 度 提 出 。 在 《 介 学 》一 书 中 , 天 振 教 译 谢
授 ( 0 5:3 明 确 指 出 , 理 论 而 言 , 文 学 翻 译 中 2 0 1 7) 就 “ 的创 造 性 表 明 了 译 者 以 自 己 的 艺 术 创 造 才 能 去 接 近 和 再 现 原 作 的 一 种 主 观 努 力 … …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叛 逆 性 , 是 反 映 了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译 者 为 了 达 到 某 就
21 0 0年 9月
田一 语学玩学招 ( 皙社版 )
Ju n l f ih a ne ain l tde nv ri o r a c u n Itr t a u isU ies y oS n o S t
Sp 2 1 e ., 0 0
Vo . 6 N . 12 o 3
2 “ 造 性 叛逆 ” 源 . 创 溯
离 ”, 就 实 际 而 论 , 创 造 性 与 叛 逆 性 其 实 是 根 本 而 “ 无 法 分 隔 开 来 的 , 们 是 一 个 和 谐 的 有 机 体 ”。 “文 它 学 翻 译 中 的创 造 性 叛 逆 特 别 鲜 明 、 中 地 反 映 了 不 集
同文 化 在 交 流 过 程 中 所 受 到 的 阻 滞 、 撞 、 解 、 碰 误 扭 曲等 问 题 。 谢 天 振 , 9 9 2 0 1 “ 造 性 叛 逆 ” ”( 1 9 / 0 5:3) 创 并不 是仅 仅 囿于 文 学 接 受 范 畴 的单 一 概 念 , 它 实 “
从语言顺应论看苏曼殊翻译的创作性叛逆
n g t b e l g it h ie rm a ib e rng f o sb l i si e o a l n u s c c oc s f i i i o a v ra l a e o s i a h p i t o a s c o o o u h a w y a o a p o c ons fs t f t n f rc mmu iai e i ai nc t v
伍丽云 ’ 张 汨
( 四川外语学院 , 1 . 重庆 ,0 0 12 江西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40 3 ;. 江西 南 昌,3 0 2 30 2 )
[ 摘 要 】 顺应论 , 简单而言, 是指语言顺应环境 , 或环境顺应语 言 , 两者相 互顺应。 苏曼殊的翻译有其鲜 明的特 点, 或 而 这些特点都是顺应 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的结果。本文 旨在 用语 言顺应论 阐释 苏曼殊翻译 的创造性叛逆及其产生的原 因。 【 关键 词 】 语言顺应论 ; : 翻译 苏曼殊 ; 创造性叛逆 ; [ 中图分 类号 】 H 5 19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04 (0 1 o — l6 o 6 150 21 ) 4 0 1 一 2
< 语言学新解 )U drad g r m ts中提到的语 用学理论 。 ( ne t i a ac) sn n P g i
顺应论认 为 , 语言有变异性 、 商讨性 和顺应性 。 言的使用是一 译 者必然会为 了某种 目的而对语 言进行 变通 , 语 也就是 使语言顺 个关 于语 言的顺应性 , 维索尔伦在书 中这样表述 : d pait i A a t l 应一定的语境 。 bi s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3月第22卷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M ar.,2006V o.l22N o.2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江忠杰(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410)提要:顺应性理论的提出者Jef V erschueren认为语言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并提出了四个语用研究角度:语境顺应客体、结构顺应客体、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
首先论述了语言三个特性对创造性叛逆的意义,然后从四个语用研究角度探讨创造性叛逆。
进一步指出,忠实于原文就是忠实于原文所作的顺应,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形下所作出的成功顺应,最后总结了实现创造性叛逆的若干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顺应;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083-05The Adaptation Theory and C reative TreasonJ IANG Zhong-jieAbstrac t:Jef V erschueren has proposed t h ree properti es of language,.i e.var i ability,negotiab ility and adaptab ility,and has advanced f our new perspecti ves o f pragma ti c i nvestigati on,.i e.con tex t ua l co rre l a tes o f adaptab ility,structural ob jects o f adaptability,dyna m ics of adaptability and sa lience o f the adaptati on process.Th is pape r app lies V erschueren.s fi ndi ngs to the phenom enon of creati ve treason i n literary translati on.It shows tha t crea tive treason consi sts i n t he successfulm aking o f adaptati on where d irec t li ngu istic transcod i ng or cu ltura l transfer is d iffi cult,wh i ch streng thens our be lief t hat fi delity to the source tex t i s fi delity to i ts adaptati on.F i nall y som e princ i p l es and strateg i es are su mm ed up for the achieve m ent o f c re-a ti ve treason.K ey word s:creative treason;adaptation;v ariab ility;nego ti ability;adaptab ility1.引言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提出/创造性叛逆0①一词,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0[1]根据《中西比较文学手册》对/翻译0的解释,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叛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
0[2]本文拟对创造性叛逆这一翻译现象进行探讨,并首先把其内涵明确为:创造性叛逆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或文化传递的条件下,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实现对原文的高度忠实的一种翻译策略。
创造性叛逆的要素包括忠实于原文的精髓、超脱原文的语言制约和表达中的灵活性或创造性。
其主要体现在各种意译的翻译主张或标准中,限于经验之谈,甚少作为有机整体得到专门研究。
谢天振(1999)[3]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创造性叛逆进行了研究,虽然并非从探讨语言使用规律出发,但是突出了译者主体因素以及语境因素,而这两方面因素是从语言使用角度探讨创造性叛逆的重要内容。
V ers chueren(1999)[4]提出了语用学综观和/顺应性理论0。
他更加明确地提出语用学渗透在语言运用的所有层次的观点,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也就是顺应(adaptation)②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语言作出选择就在于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vari ab ility)、商讨性(nego 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 ility);顺应性使人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研究语言的使用,即语境顺应客体、结构顺应客体、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③。
翻译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而创造性叛逆是翻译的特殊现象。
本文基于V 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利用顺应性理论考①②③/创造性叛逆0(creati ve treason)一词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 ert Escarp i t提出,其意指翻译过程中原文经过译者创造性的处理,形式上背离了原文。
该词翻译入中文时首先使用的是/创造性叛逆0的译法。
尽管/叛逆0一词有较强的比喻色彩,用于描述语言方面有搭配不当之嫌,本文仍沿用/创造性叛逆0的提法。
这里的adaptati on(顺应)区别于翻译实践中与ali enation(异化)相对的翻译策略adaptati on(归化)。
何自然、于国栋把V erschueren的四个语用研究角度表述为: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性。
察创造性叛逆。
2.语言的三个特性与创造性叛逆2.1变异性与创造性叛逆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的可能性以供使用者进行选择的特性0[4](P59)。
语言的变异性使译者可以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处理原文(包括其整体或任何单位成分)的办法。
当然,忠实原文的要求决定了译者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
但是,译者越是/戴着脚镣跳舞0就越应该发挥目的语的表达力。
在实现创造性叛逆的过程中,译者为了忠实于原文的精髓而在语言形式上背离原文,靠的正是变异性。
李白的《静夜思》如今至少有九个英译版本。
由于其变异性,九位译者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更使他们得以以不同的译法来表达各自的理解。
如原文的/疑0字,9位译者对其份量的理解不同,在表达中就有不同的再现,有的甚至忽略不译。
又如,汉语五言诗是音、形、意的有机结合,译入英语文化时必须发挥英文的表达力,创造性地顺应语境,以保留原文的审美特征。
原文以汉语元音/ang/在/光0、/霜0和/乡0三字押韵,译文则各自以不同的元音进行模仿,有的还以音节重复的效果来代替押韵的效果。
正是这些创造性的叛逆,使译文得以在不同程度上接近原文,而创造性叛逆的物质基础就是语言的变异性。
2.2商讨性与创造性叛逆商讨性指/确保使用者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作出选择,而不是机械地、或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形式)功能对应关系来作出选择的语言特性0[4](P59)。
Verschueren甚至认为,由于商讨性的潜力巨大,语用研究不必考究有没有不可能的语言选择的问题。
翻译的忠实标准当然否定了译者随心所欲的可能,但是,译者享有相当的自由度是肯定的,尤其是对文学翻译而言。
/释义理论的创立者认为:译者的自由以忠实为前提,而忠实又赋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度。
0[6]有了变异性作为物质基础,在实现对原文忠实的过程中,译者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的商讨性,根据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来选择语言,以达到翻译目的。
换言之,顺应的准则是不可改变的,而具体的语言选择则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谢天振[3]所说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叛逆其实就是商讨的结果:同是拜伦的诗《哀希腊》,译为中文却有四种不同文体的译文:元曲体、七言古诗体、五言古诗体和离骚体。
由于译者的创造性处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背离了原文,是顺应各自的语境因素的结果,服务于各自的翻译目的。
2.3顺应性与创造性叛逆顺应性指/确保使用者从一系列具有变异性的可能性中作出可以商讨的语言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需要的语言特性0[4](P61)。
顺应性作为变异性和商讨性的综合,是实现创造性叛逆的基础。
但是,离开了译者的创造能力,语言的顺应性也只能是一种潜能,创造性叛逆也就无从谈起。
例如这样一句话: /C.est une m ort v ivante.0(这是活着的死)。
傅雷译为:/那简直是死生活0,许渊冲则创造性地译为:/那就是虽死犹生0[7](P204)。
3.从四个语用研究视角看创造性叛逆如下图所示,V ers chueren认为:顺应发生在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顺应的动态性是顺应过程的特征;顺应的意识程度反映了语言交际者作出顺应时的心理意识程度。
这四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动态地生成意义的过程。
[4](PP67-68)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语用视角探讨创造性叛逆。
(图1)(图2)(图3)3.1语境)))结构顺应与创造性叛逆V ers chueren[4](P76)认为语境因素有如下几方面:上图中,所谓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并非严格区分的(因而用虚线分隔)。
分别汇合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直线构成他们各自的视野(li nes of v-i si on)。
视野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顺应的客体。
视野延伸至语言语境,交际者使用的语言信道本身就是一个语境因素,也是语言选择的结果。
交际者的三个世界中的种种因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被激活,成为语言选择必须与之相互顺应的语境因素。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加以说明:图3和图2在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多了译者这个媒介。
译者的视野和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视野相重合。
由于原文是原文作者的语言选择顺应其写作语境的结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既要反映这种顺应,又要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语境相顺应。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忠实于原文可以说是忠实于原文所作的顺应。
V erschueren列举了繁杂的具体语境因素,其中文化最为重要,它是/语用学中最常见的、选择语言时必须考虑的社会世界客体0[4](P92)。
由于翻译发生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社会世界自然就成为最需要实现顺应的领域,其中文化是翻译中最重要的顺应客体,对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创造性叛逆就是翻译中顺应的典型,这种顺应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顺应。
语言)文化顺应的方式通常有异化和归化两种。
至于对文化因素进行异化还是归化,除了受翻译目的影响之外,还与源语言使用者和目的语使用者的视野重合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