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庭简介
日本著名茶室设计案例

日本著名茶室设计案例日本茶道是一种充满礼仪和精神内涵的文化传统,而茶室作为茶道的重要场所,其设计更是充满着匠心和艺术。
今天我们将介绍几个日本著名的茶室设计案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空间艺术。
首先,我们来看看京都的“千利休庵”。
这是一座由茶道大师千利休亲自设计的茶室,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简约、自然、平和”的茶道精神。
庵内采用了大量的竹子、杉木等天然材料,结构简洁而稳重。
茶室内的摆设也十分考究,每一件器物都精心挑选,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追求。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清净,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其次,我们来到了东京的“裏庵”。
这是一座由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其设计风格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
裏庵的外观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得整个空间通透明亮,与传统茶室的厚重相比完全不同。
内部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对光影和空间的运用,灯光的渲染和材料的质感都经过精心的考量。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体验到不同于传统茶室的新鲜感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来到大阪的“松庵”。
这是一座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茶室,其设计风格充满了对自然和空间的探索。
松庵的设计中充分融入了自然元素,整个空间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外观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内部则注重对光线和通风的利用,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体验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
总的来说,这些日本著名茶室设计案例都充分展现了茶道文化的精髓和建筑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传统的“千利休庵”,还是现代的“裏庵”,抑或是充满自然气息的“松庵”,它们都以独特的设计语言诠释了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相信这些设计案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茶道文化的魅力。
日本枯山水与茶庭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 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 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 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 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 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 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 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 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 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 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 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 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 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 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 时世无常 之感,这种精 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认为,园林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 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 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 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 有外、中、内三区庭园。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 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 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 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 (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 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 待客所需的设备。 书院式茶庭的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之间 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 大规模园林之中,如桂离宫等。
日本园林与身体

形态各异 功能为先
龙安寺 珈蓝石 蹲踞
手水钵 蹲踞柄杓
手烛石 水受石 汤桶石 前石
“鹿威”,也称“添水”
耳 听觉
Doma 土间 Tataki たたき 三合土
Doma:the earthen-floored entryway which also led to the stables Tataki(short for tatakitsuchi)<beaten earth>;also written with characters meaning”sum of three earths”,reflecting the typ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ixture):An earthen floor made by mixing red clay(红土),lime(石灰),gravel(碎石),etc.,with bittern(盐卤),kneading with water,and compacting.In modern usage,it also refers to a floor hardened with coment. (as defined in Kokugo Daijiten,Shogakukan)
孤篷庵寺院——禅院茶庭的代表
茶庭:也叫露地、露路,它是为了进行 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是 日本庭院艺术中很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种 类。日本人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形成 茶庭。
桂离宫——书院式茶庭的代表
茶庭特点:
• 修行场所,非举行茶事时不能使用。 • 茶庭中只栽培常绿植物,不栽种花木、果木,整个色调为自然木石色调。赤松、
——(日)进士五十八《有关日本庭园特性的探讨—— 关于日本古典庭园空间的尺度分析与模数》
日本茶庭简介

外门
中门以及石置苑路
待合
飞石”即庭园里间置的不规则石板,供 脚踏用,通常是“六分走 道,四分景 色”。
延段
内门
石灯笼,受禅宗思想影响,模仿古刹的肃 穆宁静。
孤篷庵寺院——禅院茶庭的代表
桂离宫——书院式茶庭的代表
• 茶庭特征
• 石景:园内石景很少,且 多半为了实用的目的,如 洗手、坐憩等。整块石头 打凿砌成的石水钵供客人 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 是夜间照明用具同时也作 为园内的小品点缀。 植物:常绿树木沿着道路 呈自由式的丛植或孤植, 地面绝大部分为草地和苔 藓。除了梅花之外不种植 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 免因锦绣色彩而干扰人们 的宁静情绪。 铺地:具有导向性的道路 婉蜒曲折地铺设在草地上, 大多做成“飞石”路面, 好象水上的汀步以取其自 然之趣,间亦有做成“敷 石”路面的。 墙垣:一律用竹篱。 入口:大门为“木户”(柴 扉)。
日本古典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之——茶庭
茶道的起源 茶室的组成部分 茶庭的布局 茶庭分类 茶庭的造园要素 茶庭特征
筑山庭
日本古典园林的类型
寝殿造庭园 回游庭园 净土庭园
书院造庭园
法隆寺
• 池泉庭园
• 枯山水庭园
• 茶庭
茶庭由来
饮茶在日本成为一种艺术,是在室町时 代(1337-1572年),茶人像阿弥以禅 宗思想为主导,判定饮茶的仪注,同时 融入了“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把茶 道精神发展为陶冶人的内在涵养,以及 培养人们礼让谦恭的品德[1]。至桃山 时代(1583-1591年),日本艺术家干 和休(1522-1591年)经过改革,创造 了茶道社会,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 入日本社会,并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 门艺术,而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 类型——茶庭 茶庭是“茶室”的附属庭园,茶室则是 举行“茶道”的专用建筑物。 茶庭的出现稍后于枯山水,两者同样受 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但茶庭的产生 和发展则是直接渊源于“茶道”的兴起 和盛行。 茶庭(露地,茶室露地) 室町末期涌现了茶道六宗匠: 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 古田织部、小崛远洲、片桐石州
日本园林--茶庭汇总

平面结构布局
中门
腰挂
外门
中门以及石置苑路
西田氏玉泉园--江户初期
武者小路千家茶庭
外露地
内露地
待 合
飞石 庭园里间置 的不规则石板,供脚 踏用,通常是“六分 走 道,四分景色”。
延段
内门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 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 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 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 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 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 空间的追求。
谢谢观看!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第1时期: 时间: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形式: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代表作: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 特点: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 时间: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形式: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 水园林流行 代表作: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 第3时期: 时间: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代表作:桂离宫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 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 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 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 中、内三区庭园。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 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 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 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 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石)、延段(石 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 书院式茶庭的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 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 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
日本庭园的基本样式分类——池泉庭园、枯山水、露地

重森三玲
法
(1896-1975)日本昭和时代庭园家前期式枯山水
主要在山坡等斜坡上建造后期式枯山水
使用“表现水的沙”建造
吉河功
日本庭园研究会会长
平庭式枯山水
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
除了苔藓以外没有其他
栽植,由石子和岩石点
缀的枯山水庭园
准平庭式枯山水
有部分低矮假山的枯山水庭园
筑山式枯山水
重森三玲分类的前期式枯山水庭园
枯池式枯山水
没有水的枯池枯山水庭园
枯流式枯山水
没有水的枯流枯山水庭园
宮元健次
作家、建筑师
池泉舟游式
平安时代,日本贵族们
泛舟游览的池泉庭园
池泉鉴赏式
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
时代,从书院等地眺
望的池泉庭园
池泉回游式
园内行走游览的池泉
庭园
净土式庭园
寝殿建筑庭园
书院建筑庭园
室町时代以后武士的住宅形式被称为书院建筑,其附属的
池泉庭园
腰掛待合
被邀请参加茶会的客人们的等候
场所,也是等待主人迎接的场所
手水钵、蹲踞
手水钵,去邻接的茶室的时候,
清洁用的手水盆。
蹲踞,晚上举
行的茶会上使用的放置照明光的
石头、放置热水桶的石头。
石灯笼
在晚上举行的茶会上作为露天灯光使用。
日本的茶庭文化分析——以桂离宫为例

一、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日本人喜爱闲适自然的生活氛围,自从茶由中国引入日本后,日本人进一步创新饮茶,包括饮茶方式、饮茶工具以及饮茶目的等,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
1.日本茶庭文化的起源日本茶庭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隋唐时期,茶叶就从中国传入日本。
但是当时只有一些以推崇隋唐文化为风雅的日本贵族开始效仿中国文人墨客饮茶。
直到我国宋代时期,随着佛教及其饮茶习俗的传入,日本人对饮茶和追求自然的民族性格被激发出来,茶庭文化才真正开始流行,并形成了茶道。
2.日本茶庭文化的发展概况茶庭又称“露地”,就是茶道与庭院的结合。
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茶庭文化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并没有很快发展。
直到室町时代,茶道和庭院首次结合并走入园林,成为茶庭文化的开始。
桃山时代,茶庭文化开始盛行,从最初的思想层面逐渐地落实到实践。
由于佛教禅僧在饮茶的过程中对茶道注入了寂灭无为的哲理和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形成了草庵式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江户时期(1603—1867)是茶庭文化发展的兴盛期,饮茶风俗弥漫到整个日本社会,皇家、武家、僧人纷纷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增添茶室建筑和茶庭。
二、桂离宫的历史沿革桂离宫,又叫桂山庄、桂别墅,位于日本京都市西京区,因位于桂之川西岸而得名。
桂离宫当时的主人是八条宫智仁亲王,后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明治十六年成为皇室的行宫。
1.桂离宫的造园历程元和元年(1615年),八条宫智仁亲王在得到桂地后倾其心力修建别墅。
在设计师小堀正春和智仁亲王的监工下,先在池塘西岸修建了一座书院,即现存的古书院部分;然后开始整理庭院,引桂川之水入园,在池岛之间架桥,搭配种植植物,放置景观石,铺设飞石步道。
在修建过程中,智仁亲王于宽永六年离世,初见成效的桂山庄便开始日渐荒废。
日本园林(池泉、枯山水、茶庭)

•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 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 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 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
第2时期 时期
日本园林的类型
•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
池泉庭园:以水为主题。 ① 池泉庭园:以水为主题。
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代替水来造景。 ② 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代替水来造景。
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 ③ 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
第1时期 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时期
第2时期 时期
枯山水园林
• 枯山水的庭园形式最早出现 在平安时代的造园书《 在平安时代的造园书《作庭 当中。 记》当中。我们看到的现存 枯山水” 的“枯山水”庭园是在室町 时代以禅宗寺院当中表达禅 宗思想的庭园为中心发展起 来的。 来的。
枯山水与“禅宗” 枯山水与“禅宗” 日本在飞鸟时代开始接受佛教, 日本在飞鸟时代开始接受佛教,并派学生与工匠前往中国学习 艺术文化。13世纪时 源自中国佛教的一支流派“禅宗” 世纪时, 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佛教的一支流派“禅宗”逐渐 在日本流行开来,为反应禅宗修行者的“苦行”以及“自律” 在日本流行开来,为反应禅宗修行者的“苦行”以及“自律” 精神,日本开始摒弃池泉庭院转而摸索出了一种包含了“禅宗” 精神,日本开始摒弃池泉庭院转而摸索出了一种包含了“禅宗” 思想的简朴庭院———— 枯山水”庭院。 ————“ 思想的简朴庭院————“枯山水”庭院。
茶庭的造园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茶庭的分类
1.1茶庭起源
桃山时代,艺术家千利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 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它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仅有石水钵和石灯。石 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 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 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 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在朝野 而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 化的小空间。特别是大量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 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 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二、茶庭的分类
1.4 草庵式茶庭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 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
不审庵——草庵式茶庭的代表
三、草庵式茶庭的庭院特征
1.1 草庵式茶庭的布局
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 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 (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其代表有:表千家茶庭
点茶席 是主人进行点茶技法表演的地方,规定为一 张或一张半榻榻米大小。 客席 是客人的座席,因茶室大小而定。 地炉 放置炭和铁瓶,加热的地方。 壁盒 一般位于正客席之后,供挂名人字画和放插花。 小出入口 供客人出入,为千利休所创。 茶道口 供主人出入,过去称胜手口。 水屋 供主人表演茶道做准备及放置茶道具。 窗 分为下地窗、连子窗、突上窗 下地窗 大小和位置可自由设置。 连子窗 是用竹木制成带棂子的窗,可开得较大,用 于室内的大面积光。 突上窗 开在天棚上的窗。 天棚 一般茶室的天棚较低,因室内主客多是膝行移 动,较少站立行走。
木户
飞石
外露地
三、草庵式茶庭的庭院特征
1.2 茶庭的要素
雪隐: 厕所。在外露地的教「下腹雪隐」,在内露地的叫「砂雪隐」。现在无论 那一种都只是装饰性质。 中门: 用竹子编的一缕空小门,其作用是用来区分外露地与内露地。亦是喧嚣与 静逸之再度切离。 内露地: 穿过中门,就进入内露地。此处被要求是完完全全的野趣。宛如进入一 个缩小版的森林中,空气、味道、湿度已大不相同,精神完全放松,细胞慢慢舒 张。
茶室布局
如庵茶室内部
一、茶道文化
1.3 相关人物——村田珠光
简介: 被后世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生于奈良,幼年在净土宗寺 院出家,因为违反寺规被轰了出来,此时,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 大名鼎鼎的"聪明的一休"--"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挂单, 珠光闻名前去拜师参禅,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室町末期,相对于上面各种由皇室、贵族、武士、僧侣、富人垄 断的主流的茶活动,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也开始出现, 在这些初期的平民茶会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是非常著名的,它采取 的草庐式建筑后来成为茶道建筑的典范。 贡献: 珠光身为奈良流的代表人物,又是柰良茶会的名人,从一休那里吸 取了禅宗的精华后,立刻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他将圆 悟克勤的墨迹必恭必敬的挂在茶室壁龛中,那是茶室最为显著的位 置,每个来参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圆悟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副墨 迹不仅是禅门重宝,而且也成为茶道至高的圣物。(它是珠光将禅 宗与茶道相结合的见证。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关键, 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珠光以后的历代茶人,几乎
二、茶庭的分类
1.1 茶庭起源
江户时期,著名的造园家兼茶人小崛远洲曾精心设计过许多茶庭,按照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把园林的 规模、内容和布局大致确定下来。随着茶道的兴盛,茶庭也在宫廷、武家和社会上大量兴建,并且大体遵循小崛 远洲的模式而发展成为日本古典园林的一个主要类型。
二、茶庭的分类
1.2 禅院茶庭
荣西禅师
禅
千利休
茶道表演
一、茶道文化
1.2 茶室组成部分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 的代表。茶室面积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龛内挂一 幅画或摆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 有限表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
日本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一般用竹木和芦 草制成。面积一般以四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 米。茶室内部由点茶席、客席、地炉、壁龛、小出入 口、茶道口、窗、天棚、水屋等组成。
大法院露地 墙垣 中门内露地
三、草庵式茶庭的庭院特征
1.2 茶庭的要素
木户:茶庭的第一个门城是嵌于高木户”,它将露地与 外界清晰的隔离 。 外露地:第一层庭院,整个景观为半自然状。半具野趣 半分略有人工凿痕,外露地之目的与功能,有如今日潜 水艇之减压舱一般,让你的身体和心理慢慢适应 飞石:就是进入外露地时,脚下所踩的石头。利休要求 的飞石是「渡六分,景四分」。
日本古典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之——茶庭
一、茶道文化
1.1、茶道的起源 1.2、茶室的构成 1.3、相关人物
二、茶庭类型
1.1、茶庭的起源 1.2、禅院茶庭 1.3、书院式茶庭 1.4、草庵式茶庭
三、草庵式茶庭的庭院特征
1.1、茶庭的布局 1.2、茶庭的造园要素
一、茶道文化
1.1 茶道的起源
日 本 茶 道起源于中国,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茶道的精神核心是 ,茶道对禅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把禅从寺院中解放出 来,把远隔世俗的禅僧脱化成在家的茶人。茶道用一种礼仪向人们讲述禅的思 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去细心 领悟。里千家茶道是现今日本较流行的流派,主要面向一般百姓。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 茶传到日本的契机,是因为遣唐使与留学生从中国将茶带 回日本而开始,那时茶还是以药用为主,或是以宗教仪式为主。平安时代,桓 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传教大师最澄从大唐将茶种带回日本, 并在近江阪本(现在的滋贺县)日吉神社旁种植,这是日本最初种植茶叶的地 方,后被称做日吉茶园。嵯峨天皇治下的公元810-824年,形成了日本最早的 茶文化高潮(弘仁茶风)。《空海奉献表》是最初记录着关于日本饮茶的史料。 公元1168年和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中国求学于临济宗,同时进行茶学 研究。回国时,将大量的茶种和佛经带回日本,创立了日本临济宗,被奉为始 祖,并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饮茶之风再次盛行。因此,荣西禅师 被历代尊为日本茶道的“茶祖”,其著书有《饮茶养生记》。 南宋瑞平二年(公元1235年)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到浙江余杭径山寺苦修佛 学和种茶、制茶,回国后在静冈县种茶并传播径山寺的抹茶法及茶宴仪式。24 年后(公元1259年),日本东福寺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 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式,将中国的茶道具引进日本,并传 播中国的点茶法和茶宴礼仪,使日本茶道更趋规范化。 室町幕府时代(1393-1573),饮茶习惯已经普及到庶民,艺术家能阿弥创立 了“书院式”“台子式”新茶风,对茶道形成有重大影响。村田珠光禅师制定 了第一部品茶法,使品茶变成茶道,把禅宗的理想融入茶道之中。随后,对茶 道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伟大茶匠武野绍鸥将歌道引入茶道,对村田珠光茶道进行 全面的改进和发展,进一步使日本茶道民族化和本土化。室町末期,茶道大师 千利休创立利休流草庵风茶法,风靡天下,将茶道推向顶峰,被称为「茶道天 下第一人」。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 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 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 孤篷庵寺院——禅院茶庭的代表
二、茶庭的分类
1.3 书院茶庭
茶庭大体上可以分成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 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 桂离宫——书院式茶庭的代表
千利休的老师
一、茶道文化
1.3 相关人物
千利休 简介: 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 千利休(1522~1592),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 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 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 贡献: 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 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 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 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 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 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 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 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 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 “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 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 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 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 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 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 和道德伦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