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六则P

合集下载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众多中医师中,唐可清名老中医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他的50个病例,展示他的医术和疗效。

1. 病例一:李女士,40岁,患有顽固性头痛多年,经唐医师辨证,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两个疗程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二:王先生,5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经过唐医师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和艾灸,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3. 病例三:赵女士,30岁,患有月经不调,经唐医师调理,服用中药和进行适量运动,月经恢复正常。

4. 病例四:刘先生,4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经唐医师的针灸调理,血糖水平稳定,减少了药物的依赖。

5. 病例五:杨女士,60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6. 病例六:张先生,35岁,患有脱发问题,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头发得到有效生长。

7. 病例七:陈女士,50岁,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症状明显改善。

8. 病例八:黄先生,25岁,患有胃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胃痛消失。

9. 病例九:刘女士,40岁,患有失眠,经过唐医师的针灸和调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10. 病例十:王女士,50岁,患有乳腺增生,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乳房肿块减少。

11. 病例十一:杨先生,30岁,患有颈椎病,经唐医师的针灸治疗,颈痛症状明显缓解。

12. 病例十二:赵女士,60岁,患有痛风,经唐医师的中药治疗,关节红肿明显减轻。

13. 病例十三:马先生,35岁,患有过敏性鼻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草药治疗,打喷嚏和鼻塞症状明显减少。

14. 病例十四:罗女士,45岁,患有脑梗塞后遗症,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言语和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恢复。

15. 病例十五:吴女士,50岁,患有慢性盆腔炎,经唐医师的针灸和中药治疗,盆腔疼痛明显减轻。

16. 病例十六:李先生,40岁,患有高血脂,经唐医师的中药调理,血脂水平降低,心脏健康得到改善。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

经典医案大全详解引言经典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还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详细解析几个经典医案,展示其中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医案一:曹氏《金匮要略》中的《阳明中风》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50岁,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中风(脑卒中)。

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阳明经(手足阳明经)相关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曹氏在《金匮要略》中所述,《阳明中风》应采用温通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配伍药物:使用大黄、芒硝、生姜等药物,以温通阳明经络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艾叶、辣椒等温性药物外敷患部,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康复良好。

医案二:《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发汗法》病情描述患者女性,年龄30岁,体温升高、出现寒战、头晕等症状。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为伤寒(一种传染性传染性急性肠道传染病)。

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是治疗伤寒的主要方法。

治疗方案根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伤寒发汗法》应采用温开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选择:使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以温开发汗为主要目标。

2.内服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分次服用。

3.外敷治疗:使用温水湿敷患者的额头和背部,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治疗效果经过连续3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寒战、头晕等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经复诊确认,患者已基本康复。

医案三:《医宗金鉴》中的《胃脘冷满》病情描述患者男性,年龄40岁,出现胃脘冷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

中医医案(带下)例一余××,女,32岁,搬运工人。

初诊日期:1975年5月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

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菟丝子2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海螵蛸15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4剂。

5月28日二诊: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

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罗元恺医著选》)例二王,女,37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腻。

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6克、黑栀9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3克、黄芩4。

5克、青陈皮各3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柴胡4。

5克、川萆薢9克、炙白鸡冠花12克三诊: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

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4石克、丹皮4。

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制苍木4.5克、茯苓12克、炒白芍6克、甘草2.4克、薄荷、纯梗4.5克、郁金6克、炙白鸡冠花12克(《叶熙春医案》)例三吴××,35岁,职工。

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各12克,黄连1。

8克、莲肉15克、鸡子黄1枚,5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克,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

肝燥血虚,气机失调。

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赤白带下,食入乏味。

典型医案6则

典型医案6则

典型医案6则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获世界华人知名医家金奖,中华名医协会会员,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专家。

行医五十余载,纵观五千年中华医史,不得不为中医神功所感叹。

灵活运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方能起沉疴,愈顽疾,化腐朽为神奇,救人疾苦,药到病除,现将本人临床偶得医案六则记述如下:(一)湿温证沈××,男,85岁,龙伏镇人,于2009年3月就诊。

患者因病外地,曾于当地住院10余天,未知其为何病,特邀各医院名专家会诊,亦无明确诊断,治亦无所改观。

故患者要求出院,转请余上门诊治。

余至其家,见:发热微恶寒,周身疼痛,午后热转甚,胸脘痞闷,口不甚渴,不欲食,时微汗出,而热不减,小便色黄。

察其面色淡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余度其前已邀名家经治,未见改观。

故不求为何病,按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证为:湿温证(热偏盛)。

治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投以三仁汤(苡米18g 白蔻仁6g 杏仁12g 法夏10g,厚朴6g,通草6g,滑石15g,淡竹叶6g加麦芽10g,山楂10g)以开胃健脾,行气除湿。

服一剂而病减,四剂而病愈.后继以健脾祛湿之法,调理之,后随访,勿复发。

按:湿温者,世人皆以为长夏独见,殊不知四季均可发生。

此例患者于春而病,若以春温治之,而湿滞不祛。

湿不除则温难消也。

若硬搬教材,以春温治之,选方用药,斯病难治也。

治病大抵如是,不一味追求何病何名,须知病,证有别,勿以一“病”而求一“名”,落入俗套,而不知以证治病,亦见良功。

且湿于热合,如油入面,难分难解,病势缠绵。

用燥用清,难于中病,或燥湿过甚,或清热过极。

故治者易怀投鼠忌器之念,而贻误时机,或行孟浪之举致变证丛生。

正因湿温病有病程长,变证多,处理难的特点,因而尤有交流经验,互通体会之必要。

(二)妊娠期精神分裂症徐××,女,24岁,龙伏人,1974年5月因其家属邀上门应诊。

途中询其状,来人答曰:病数月矣,诸药不效。

其妇乃与前夫离异改嫁而来。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名老中医经典医案
1.肝病调理:一位中年男子因长期酗酒导致肝功能损害,医生采用中药汤剂加以调理,患者服用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2. 妇科病治疗:一名女性患有子宫颈炎和月经不调,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子宫颈炎得到根治。

3. 消化系统调理:一位老年男子多年来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医生采用中药调理,让他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4. 呼吸系统调理:一名年轻男子患有哮喘,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呼吸顺畅。

5. 神经系统调理:一位年轻女子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头痛等症状,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身心得到放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 风湿类疾病治疗:一位中年男子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关节炎得到有效缓解,且病情不再反复发作。

7. 血管疾病调理:一位老年男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血压得到控制,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且病情得到稳定。

8. 免疫系统调理:一名年轻女子患有免疫系统紊乱的疾病,经过名老中医的治疗,免疫系统得到调理,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 1 -。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

老中医临床医案汇集老中医在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向读者呈现一些精选的老中医临床医案,展示老中医的智慧和医术。

1. 刘大夫的奇功刘大夫是一位知名的老中医,他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

有一次,一位患者前来求治,他患有顽固性的头痛已经多年,经过各种西医治疗效果甚微。

刘大夫细致地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患者的脉象和舌苔等情况。

他最终确定了一个诊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肝气郁结引起的。

刘大夫给患者开了一副特殊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完全痊愈。

2. 张医生的神奇针灸张医生是一位擅长针灸疗法的老中医。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痛苦不堪,她在各种治疗方法尝试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

她听说了张医生的针灸疗法,决定尝试一下。

在第一次治疗之后,患者感觉到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了。

她对张医生的针灸疗法赞不绝口,感激不已。

3. 赵师傅的中药疗法赵师傅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他的中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

患者曾经在西医治疗下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赵师傅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咳嗽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

他为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暖和养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李老师的推拿疗法李老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中医,他擅长推拿疗法。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为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前来求治。

经过详细地询问和观察,李老师确定了患者的诊断。

他采用特殊的推拿手法,疏通患者体内的经络,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患者连续几次接受推拿疗法后,腰痛完全消失了。

她对李老师的推拿疗法赞叹不已,深深地感谢李老师的帮助。

老中医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掌握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医案六则P

医案六则P

孟秋痢大作,初三晝夜 • 孟秋:农历七月。孟,农 历每季第一个月。 下百許次,紅白相雜, • 感应丸:方名。《和剂局 絕無渣滓,腹脹悶, 方》方。功用温补脾胃, 消积导滞。 絞痛不可言。或謂宜 下以大黃。先生弗顧 也,竟用參、术、薑、 桂漸愈。猶白積不止, 服感應丸而痊。
後少嘗蟹螯,復瀉下 委頓,仍服八味湯及 補劑中重加薑、桂而 愈。夫一身歷一歲間 耳,黃連苦茗,曩不 輟口,而今病以純熱 瘥。向非先生,或投 大黃涼藥下之,不知 竟作何狀。又病室孕 時,喘逆不眠,用逍 遙散立安,又患便血 不止,服補中黑薑立 斷,不再劑。
葉先生名儀,嘗與 丹溪俱從白雲許先生 學。其記病云: 歲癸酉秋八月, 予病滯下,痛作,絕 不食欲。旣而困備, 不能起床,乃以衽席 及薦闕其中,而聽其 自下焉,時朱彥修氏 客城中,以友生之好, 日過視予,飮予藥, 但日服而病日增。朋 游譁然議之,彥修弗 顧也。
• 叶先生名仪:叶仪,字景翰, 元末明初学者。金华(今属浙 江)人。著有《南阳杂稿》。 • 白云许先生:许谦,安益之, 晚号白云山人,谥号文懿。著 有《白云集》等。 • 癸酉: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 1333年)。 • 滞下:中医病名。即痢疾。因 有积滞下痢故名。 •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就把床 席和垫子的中间开个缺口。衽: 床席。荐:床垫子。阙:通 “缺”,使动用法。其:代词, 指衽席及荐 。 • 氏:表尊敬,有“先生”之 义。 客:客居。用作动词。 • 友生:朋友。此指同门、同学。 • 朋游:老朋友。哗然:大声的 样子。譁,“哗”的异体字。
赵献可辨证施治
赵献可 中国明末医学家。生卒年不详, 约活动于16~17世纪。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献可好学博览,除医 之外,儒、道、释均有涉猎,曾游历于山西、陕 西等地。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 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 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 水火即人的阴阳。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 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又名 《胎产遗论》,为妇科专著,另有《内经钞》、 《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 一例》等书皆失传,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辑有 《痘疹论》一书。

刘渡舟医案六则

刘渡舟医案六则

刘渡舟医案六则案一:肩臂痛案于某,男,43岁。

左侧肩背疼痛痠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

服“强痛定”可暂止片刻,旋即痛又作。

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痛苦不堪。

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

服3剂而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愈。

案二:乙肝案刘某某,男,54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

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

此方仅服1剂,则当夜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摘要:
一、病例一:伤寒
二、病例二:太阳病
三、病例三:阳明病
四、病例四:少阳病
五、病例五:太阴病
正文:
【病例一:伤寒】
伤寒是一种外感热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身痛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伤寒的病人,通过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最终康复的经过。

医生采用了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清热解毒等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病例二:太阳病】
太阳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等。

这则医案描述了一个患有太阳病的病人,在医生的治疗下,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

医生运用了发表、和解、祛邪等治疗方法,帮助病人摆脱病痛。

【病例三: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便秘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阳明病的病人,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缓解的过程。

医生采用了清热、生津、通腑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改善。

【病例四:少阳病】
少阳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

这则医案描述了一个患有少阳病的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

医生运用了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

【病例五:太阴病】
太阴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为腹满、呕吐、腹泻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太阴病的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的经历。

医生采用了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

以上就是五则医案的原文及译文。

通过这些病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在治疗各种病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

中医医案80例

中医医案80例

中医医案80例?答:中医医案80例一、感冒发热案例1:患者,男,25岁,感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风热感冒,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二、咳嗽痰多案例2:患者,女,48岁,咳嗽痰多,痰色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痰热咳嗽,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三、哮喘病案例3:患者,男,10岁,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哮喘病,治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

四、胃痛胃胀案例4:患者,男,35岁,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中医诊断为脾胃不和,治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五、腹泻腹痛案例5:患者,女,22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为脾虚泄泻,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六、便秘问题案例6:患者,男,55岁,便秘问题多年,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

中医诊断为肠道燥热,治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

七、黄疸病案例7:患者,女,30岁,面目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湿热黄疸,治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八、肝病调理案例8:患者,男,45岁,慢性肝炎病史多年,肝功能异常,胁肋胀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

九、心悸失眠案例9:患者,女,58岁,心悸失眠多年,夜不能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十、高血压病案例10: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多年,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十一、低血压病案例11:患者,女,42岁,低血压病史多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气血两虚,治以益气养血、升阳举陷。

十二、糖尿病管理案例12:患者,男,50岁,糖尿病病史多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十三、肥胖减重案例13:患者,女,38岁,肥胖多年,体重超标,肢体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刘绍武经典医案

刘绍武经典医案

刘绍武经典医案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经典医案一、六病医案(一)太阳病例一:杨某,男,52岁,干部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热头痛,项强体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屡经治疗,寒热不除,头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诊。

视其苔薄白,舌尖红,脉浮。

病虽二十余日并未他变,仍为太阳病,遂与新订葛根汤。

方用:葛根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

两煎合并,分温三服。

睡前服药,约半小时后得微汗,一夜安睡。

翌晨,寒热止,体痛除,头痛锐减,继进一帖,遂健如初。

例二:温某,男,48岁,农民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日,因事夜间外出,时虽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舌苔薄白,舌尖红赤。

此太阳病正证,与新订葛根汤一帖,依法煎服。

服后约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二小时许,汗止热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例三:杜童,男,13岁,学生七一年秋,忽作头项强痛,微有寒热,历二小时许而渐减。

自是,或一、二日,或二、三日则一作,时轻时重,重时则辍学。

曾诊为“神经性头痛”,未断治疗而期年不除。

至七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就诊时,其发热为38℃,洒浙恶寒,脉浮而数,苔薄微黄,舌红少津。

此邪热久居致阴津损伤,证仍为太阳,方用新订葛根汤。

葛根消热解表,有生津之用,即《本经》所谓之“起阴气”,况邪热除则津自复,故不必另用生津之品。

一剂寒热除,痛减大半,二剂痊愈。

例四:马某,男,45岁,工人自诉于一九七一年冬因落枕,遂颈项强痛,头部不能扭转,痛引右臂不能上举,卧则转侧困难,疼痛难忍,病已年余,虽经治疗,未见少效。

今诊其脉平,视其舌尖红赤。

舌尖红赤乃为热象,虽无寒热,但有头项强痛之核心证在,故当以太阳病论。

投以新订葛根汤,一剂痛减,九剂痊愈。

按:第二例为太阳病初起,故一药可愈。

第一例病虽二十余日,但始终为太阳病而未他变,投以辛凉解表亦应手而瘳。

于此亦可知太阳病失治未必必变,亦无七日愈,十三日愈之规律。

最新医案六则ppt课件

最新医案六则ppt课件
辟:闭阻。 宛:通“郁”,郁 结。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
❖ 喘证 徐 喘急 郁火——茱连丸泻火降逆

徐妻 喘逆 肝郁——逍遥散疏肝理气
❖ 便血
❖ 徐 赤白痢 虚寒夹湿——参术姜桂/感應 丸 /八味湯 健脾通阳,导滞固涩
❖ 徐妻 便血 气虚不摄血 ——补中益气汤加
黑薑
温补脾阳,升阳益气
同病异治
返回主页
血不止,服補中黑薑立斷,不再劑。
種種奇妙,未易殫述。噫!先生隔
垣見人,何必飲上池水哉?聞之善
矢:通“誓”。 贈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諼者亦以言。 不肖侏儒未足爲先生重,竊以識明
识:通“誌”,记。 德云爾。
赵献可高明的医术
四明弟子徐陽泰頓首書狀。
(五)
沈明生治孫子南媳,賦質瘦薄,
脈息遲微,春末患吐红。以爲脾虛
返回主页 返回
第二则 选自《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上》 《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普济本事方》 或《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撰。书中按病 类分为23类。收载证治方剂及针灸法,选方约 300余首,方末附作者的验案及论述。
返回主页 返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 引伸为烦躁 / 烦闷。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返回主页
是:确实。
促:缩短。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案精选病例:杨某,男,65岁,左腿内侧骨折半年余,于当地医院做手术固定,按医嘱低温治疗和理疗,效果较差,伤口一直不愈合,经多次换药也未见好转,随后到当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经多次手术和换药仍然未见好转,伤口面积约5*3cm,深达骨面,有明显的溃烂,伴有分泌物和异味,加之长期卧床,腿部萎缩严重,走路时需要拐杖。

诊断:左腿内侧骨折伴溃烂,创面感染。

治疗:采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临床医生秦某的中药外治法。

处方:红河谷风湿方逐渐递增剂量加局部冲洗和敷贴,每天两次。

红河谷风湿方:红石膏15g、石韦10g、青黛9g、细辛6g、生地黄12g、黄芪15g、益智仁18g、枳壳9g、柴胡9g、黄连10g、地榆12g、秦艽9g、虎杖20g、法半夏15g、苦参9g、金银花20g、川牛膝18g、泽泻12g、蒲公英12g、丹参20g、人参20g。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早晚各洗一次创面,用药纱布轻轻擦拭干净,然后以生理盐水清洗,再用吸水纱布或者干净毛巾轻轻擦去水分。

将配好的红河谷风湿方加热到适当温度(宜较低),用纱布浸透后敷贴在创面。

患者本人反应感觉热热的,有压迫感,但不疼痛。

每次敷贴时间约30分钟,过程中听音乐或看电视,以放松心情。

治疗前三天器物消毒,以后隔天消毒一次,一盆药支持用三天。

治疗前5天每天取10根田螺壳加1把泡姜汤水煎煮,睡前喝下,以治疗风热胃痛症状,消除创面疼痛和瘙痒。

治疗结果:治疗三周后,患者的伤口开始有所改善,溃烂部分面积缩小,分泌物减少,异味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没有明显副作用。

治疗两个月后,溃烂面积几乎消失,感染已经基本治愈,伤口愈合,不再渗出分泌物。

同时,患者的腿部肌肉开始有所恢复,可以少量行走,不再需要拐杖,术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治疗六个月后,患者的骨折已经完全愈合,肌肉也恢复了大部分功能,生活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分析:采用中药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加速伤口的愈合,避免创面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中医 医案

中医 医案

中医医案
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头痛、口干舌燥,伴有注意力
不集中、口渴多饮等症状。

病情描述:李某自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额部和两侧太阳穴,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同时,李某还感到口干舌燥,常有口腔溃疡,饮水量明显增加,尿频较多,尿量较大。

近期还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智力减退症状。

体检结果正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无异常。

辨证分析:根据李某的症状和体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为中医“肝肾阴虚”证候。

李某的头痛症状可能是肝血不足、筋络不通
所致的,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口渴多饮是阴液亏耗的表现,智力减退可能与肝肾阴虚导致脑髓不充所致。

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以养阴为主,滋补肝肾,疏肝理气为辅。

方药选择是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

具体处方如下:
主药:熟地黄30克,山药15克,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
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

辅助药: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柏子仁10克,茯苓10克。

治疗过程:每日一剂,水煎服。

连续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随访观察: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某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的症状也有所改善,口腔溃疡逐渐消失。

注意力集中能力有所增强,记忆力也有所提高。

继续坚持治疗,观察病情进一步改善情况。

中医验案6则

中医验案6则

中医验案6则验案6则1 痛风男,61岁,四肢关节痛半年余,以左踝关节为甚,尿酸高,诊断痛风,一直西药治疗,停药则痛不可忍,难于举步。

体稍胖,肤稍驰,黑眼眶,左踝肿痛,不红,伸舌见垂涎欲滴,右尺弱。

停西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羌活,独活。

7剂痛失,左踝关节与正常无异,步履如常。

告知服一剂觉头晕如醉,再服则消失。

附子用6克。

2 不孕女,30岁。

多囊卵巢综合症。

肤黑,体胖,经前乳房胀痛,经色暗,白带多。

五积散7剂,经前乳房胀痛已不著,脸色转润白,续服一月余,体重减,脉滑数,告孕。

3 慢性肾炎女,28岁,肾炎2年许。

高血压,尿检蛋白+ ,红,白细胞均异常。

肤黑,体略瘦,下肢时发湿疹,脉沉弦。

麻杏苡甘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服药2月。

血压正常,尿检正常。

其间下肢湿疹加重,续服而消失。

4 精神分裂症女,26岁,数年前有分裂症病史,西医愈后不再服药。

近因工作压力大,一周不寐,有时惊叫,惶恐不安。

体瘦,脸色青黄,有痤疮,黑眼眶,月经量少而黑,多块状。

血府逐瘀汤7剂,痤疮j减,脸色润,继服一月,未发。

5 精神分裂症男,27岁。

病发半月,幻闻而多疑,体瘦,脸色憔悴,目睛不动,问而少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剂得大睡,近午方醒,续服半月,大效,至二月,回忆前事,殊觉可笑。

6 痔疮女,30余,痔疮半月不愈,曾用西药及马应龙痔疮膏,刻下口内溃疡,脘略痞,甘草泻心汤,3剂大效,后不药愈。

语有多解,吾取其一。

仆者,我也;本者,是也;恨者,情也。

言以蔽之,呼我多情人可也。

案简而明,文精且悍,言虽短而直扼其要,用思密且意味深长,发我深思,引人入胜!学习裘老文章之后,我即刻意在甘草泻心汤中加升麻15-----30克,效果大增,恨人兄不妨一试!答李兄:此慢性肾炎并发下肢湿疹,当时考虑湿疹为湿热之邪有从外从下走之势,麻杏苡甘汤正好因势利导。

案1痛风患者中西药之前的大便情况未及询之,惭愧。

近现代名医验案

近现代名医验案

近现代名医验案便秘例一刘X,女,33岁。

三焦蓄水,大肠结闭,形冷颇甚,腹胀而鼓,大便燥秘,小溲少,脉滑而数,当导滞利水。

鲜芦根30克清宁片3克(开水泡兑)杏仁泥9克旋复花9克(包煎)生赭石9克清半夏9克嫩桑枝24克广陈皮4.5克肥知母9克大腹绒4.5克川朴花4。

5克莱菔子12克元明粉2.1克(冲入)苏合香丸一粒(和入)复诊:前方连服三剂,二便俱行,形冷,腹胀均减,然食纳仍少,四肢困顿,脉弦数,右关大,再加味治之。

原方加川椒目1.5克,佛手片4.5克,茵陈6克,川郁金(生白矾水浸)9克,忍冬藤12克,去元明粉、莱菔子,嘱服4齐L三诊:症象逐渐消失,精神颇健,谷化亦佳,脉六位均滑,症甫向愈之际,宜肃清湿邪。

炒秫米(包煎)9克猪苓9克桑上寄生24克炒薏米(包煎)9克广木香(煨)2.1克滑石块(生)12克福泽泻9克旋复花(包煎)9克川牛膝12克生知柏各9克合欢花9克稀签草9克6剂。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8)例二李X,男,19岁。

于3月间发生天花,其形颇顺,饮食如常,但大便二十天未解,皮肤结痂未实,始而神志尚清,突于午后烦躁不宁,胸中气满,腹中作胀,夜卧不安,肢肿臂溃,脉难以取。

观其虽在壮年,疮未结痂,胃腑结热,又系症实。

实症宜攻,攻则气脱。

再四思维,拟兼顾并筹之法,庶望两全。

方用补中益气汤以护其中而升其气,大承气汤荡涤热邪,以下其滞,一方两法,分煎合服。

方用:黄芪6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陈皮3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炙草1.5克当归4.5克(另煎合服)大黄1.5克枳实2.1克厚朴3克芒硝1.5克(另煎合服)药后便通热退,而痂亦结,1剂而愈。

(赵绍琴整理:韩一斋先生学术经验简介,《中医杂志》9;35,1962) 例三高,女。

平素有习惯性便秘,此番六日未大便。

大凡暴秘可泻,久秘不可泻。

泻药只能取快于一时,停药则其秘如故。

面色不华,脉软,用药以振奋肠机能。

方药:全当归、杭白芍、生麦芽各12克生白术、薤白头、生鸡金各9克广木香6克半硫丸9克(分三次吞)炙草3克二诊:服上方无效,予千金温脾饮,方药:党参、熟大黄、元明粉(分冲)各9克干姜,炙草各3克熟附块(先煎)6克当归12克服后三小时见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叔微论气中病
许叔微(1079-1154年),
宋代医家。字知可,真州(今属江苏) 人。幼时家贫,加之父母双亡,遂发 愤攻读经书,尤精于医学。常治难症 怪症,每辞酬谢,尝精研伤寒之学, 强调治伤寒端在辨识虚实寒热。后著 《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等,对伤寒学有较多 发展,不仅继承张仲景之思想,且有所阐发。后又于晚
可以論。論曰:‘陽 • 法:规律。
疾處內、陰形應外者,
• •
参:参合,验证。 动静与息相应:动和静与脉息变化
不加悍藥及鑱石。’
的情况相应。
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 阳疾处内,阴形应外:里热表寒, 即真热假寒。
辟矣,而宛氣愈深。 • 加:用,施用。
• 鑱石:针石。
• 辟(bì):闭阻。
• 宛气愈深:郁结之气更加深入内伏。 宛,通“郁”,郁结。
• 远:指差错太大。 • 审诊:详细诊视。审:详细,周密。 • 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意在诊
治疾病方面为后世立法。起、立、 称,为近义词,皆建立、订立、确 定之义。度量、规矩、权衡,亦近 义词,为法度、规矩、标准之义。 • 合色脉:参合望诊和脉诊。合:参 合,综合。 • 有余不足:指邪气盛正气虚。 • 顺逆:指病情顺当和险恶。
与上句相同。阳石:热性矿物
药,如钟乳石、硫黄之类。阳 病:阳虚之病,阳虚则体寒。
齊治之。”
• 阴阳水火之齐:谓柔与刚或寒
与热的方剂。水火:与阴阳略
同,水指性寒,火指性热。齐,
同“剂”。古今字。
• 柔齐:性味平和的药剂。一般 属补药。下文“刚齐”指刚燥
的药剂,一般属攻药。
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 然必審診,起度量, 立規矩,稱權衡,合 色脈、表裏、有餘不 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
遂曰:“扁鵲曰: ‘陰石以治陰病, 陽石以治陽病。’ 夫藥石者,有陰陽
• 阴石以治阴病:即“以阴石治 阴病”。以:介词。用。“阴
石”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阴石:寒性矿物药,如石膏、
滑石之类。阴病:阴虚之病, 阴虚则内热。
水火之齊。故中熱, • 阳石以治阳病:此名语法结构
卽爲陰石柔齊治之; 中寒,卽爲陽石剛
診法曰:‘二陰應外、 一陽接內者,不可以 剛藥。’剛藥入則動 陽,陰病益衰,陽病 益著,邪氣流行,爲 重困於俞,忿發爲 疽。”意告之後百餘 日,果爲疽發乳,上 入缺盆,死。此謂論 之大體也,必有經紀。 拙工有一不習,文理 陰陽失矣。
• 诊法:指古代的诊断学著作。 • 二阴应外,一阳接内:意思与上文
• 气中:证候名。中风 之属于气者。由七情 内伤、气机猝阻所致。
• 不意:不称心。
• 元祐庚午:公元1090 年。元祐,宋哲宗赵 煦年号。
• 饮恨:含恨,受屈抱 恨而无由申诉。
• 先子:指已死的父亲。 捐馆:捐弃所居之屋 舍。死的委婉语。亦 作“捐馆舍”。
有一里醫便作中風,以 大通圓三粒下之,大 下數行,一夕而去。 予常痛恨。每見此症, 急化蘇合香圓四五粒, 灌之便醒,然後隨其 虛實寒熱而調治之, 無不愈者。《經》云: “無故而瘖,脈不至, 不治自已。”謂氣暴 逆也,氣復則已。審 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論曰:‘中熱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石之
• • •
幸:希望。 中热:内热。 论:此指古代的医之为药精悍:矿石炼制的药物精 锐燥悍。之:取独助词。悍:燥热
得數溲,亟勿服,色
猛烈。《素问·腹中论》曰:“石 药之气悍。”
將發臃。”
• 色:指望诊。即从面色上来看。 • 臃:通“痈”,肿疮。
全书10卷,分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 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脏常见病。及其 他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诸证, 伤寒时疫证等,每门分列数证,证下系方若干, 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眼 法,或载有关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
世言氣中者,雖 不見於方書,然暴喜 傷陽,暴怒傷陰,憂 愁不意,氣多厥逆, 往往多得此疾,便覺 涎潮昏塞,牙關緊急。 若概作中風候,用藥 非止不相當,多致殺 人。元祐庚午,母氏 親遭此禍,至今飮恨。 母氏平時食素,氣血 羸弱,因先子捐館憂 惱,牙噤涎潮。
医案六则
仓公论中热之病
仓公(前205-前140) 本名
淳于意。临淄人,汉初医学家。 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他 辨证审脉,医术高明。爱好医道, 乐于为人治病。他重视经验积累, 对病人的姓名、职业、性别、住 址、症状、脉象和自己对病情的 判断和病理的分析及治疗方式、 治疗后的结果都做了记录,形成 完整的诊籍。但大部分散失,仅在《史记》中保 存25例。他创立的诊籍是我国最早的医案,比西 方早数百年。
年著《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甚行于世。此外尚著 有《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论》,均未见行世。 尝官至集贤殿学士,故人称其“许学士”。
《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行于绍兴二年 (1132)。该书成于许氏晚年,为其生平历验有效 之方、医案和理论心得的汇集之作,取名“本 事”,意其所记皆为亲身体验的事实。现存主要 版本有《四库全书》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铅印本等。
“阳疾处内,阴形应外”相似。二 阴应外,指肾水寒气,被内热外逼, 使患者现虚寒之象。一阳接内,指 少阳相火为病,积热于中焦。即假 寒真热。二阴:指少阴经,此指少 阴病,多寒。一阳,指少阳经,此 指少阳病,多热。 • 动阳:扰动阳气。 • 益著:更加显著。 • 为重困于俞:因此困剧在经俞中。 为:因为。后省略宾语“之”。重 困:深困,困剧。俞:经俞。 • 忿发:暴发,怒发。 • 缺盆:人体部位名。在两侧前胸的 上方,锁骨上缘的凹陷处。 • 大体:大法,要领。 • 经纪:纲纪。此有法则、规律、纲 领的意思。 • 拙工:平庸的医生。 • 习:熟习,全面理解。 • 失:错误。
齊王侍醫遂病,
• 侍医:王侯的保健医官。 • 遂:人名。即王遂。
自練五石服之。臣意
• 练:通“炼”。五石:指丹砂、雄 黄、白矾、曾青、磁石。说见《抱
往過之。遂謂意曰:
朴子·金丹》。一说指阳起石、钟 乳石、灵磁石、空青石和金刚石。
“不肖有病,幸診遂 也。”臣意卽診之, 告曰:“公病中熱。
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载有张仲景 诊侍中王仲宣病,令服五石汤,可 防眉落而死。 • 过之:探访他。过:访问,探望。 • 不肖:不贤、不才。自谦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