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8.中国历代人口迁移与经济、战争和自然灾害密切相关。下列人口迁移使得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的是( )
A.安史之乱B.湖广填四川C.靖难之役D.闯关东
29.下列省区人口大量流动符合经济流动为主的是( )
A.①到②B.②到③C.③到 ④D.④到①
二、综合题
30.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
17.民勤绿洲居民外迁,说明当地
A.人口合理容量不变B.环境承载力降低
C.人口合理容量变大D.环境承载力提高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B.科学技术进步C.消费水平提高D.土地资源减少
A.经济发展呈负增长B.城市环境质量差
C.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落后产业淘汰迁出
27.人口减少将会使北京市( )
A.加速高端人才外迁B.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
C.加剧城市经济衰退D.加剧创业环境恶化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般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2018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亿人,比2017年末减少45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8万人。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世界人口密集区,但没有形成著名城市群的是( )
A.巴西亚马孙地区B.欧洲西部地区
C.美国东北部地区D.印度南部地区
读“某国人口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2.图示中某国正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答卷注意事项: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人口容量2、民俗3、城市4、逆城市化5、中央商务区(CBD )6、人种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1)2)3)4)5)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①②③④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2 ○3 ○42、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 、B 、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论述题(5×20分=100分)1.论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区际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任务:第一,在于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内在联系;第二,论证人口数量、质量、分布、增长、迁移、流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的相互关系;第三、研究城乡人口迁移、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规模、速度、途径及城镇人口合理布局等问题,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人口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主流思想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得到鼓励。
代表人物及思想有:国内:1、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
“民胜其地者,勿开;地胜其民者,勿来。
”“制士分民之律。
”即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思想家管仲的发展人口的思想。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主之本也”。
3、孔子提出的“惠民”、“安民”、“富民”主张。
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圈”,“适度人口思想”。
柏拉图设想了“理想圈”,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提出了资产阶级原始的“优等生”。
在理想圈里,共分为三个等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队和卫士、供给国家物质财富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英国的托马斯.曼认为“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
法国的巴蒂斯特.柯尔培认为“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税收也增加”。
英国的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第二个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的力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和人地关系,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得过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衡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1。
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A、经济水平 B。
教育水习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3。
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A。
尼日利亚B。
印度 C、泰国 D。
日本【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的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中能够看出Y 国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说明是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答案选D、【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Y国为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而X国是下粗上尖,也就是说该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从而说明X国出生率较高,高出生率应代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故二者之间根本差异的成因是经济发展水平。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及原因、人口金字塔图示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
(方法技巧)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概念: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别的条形图,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性与女性人数或百分比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增长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能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人口午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2。
人口的金字塔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
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第一章 人口检测卷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卷(理科)一、单选题1.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万人/年)。
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C.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D.从气候寒冷国家向温暖国家2.表中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A.甲省区B.乙省区C.丙省区D.丁省区3.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应:()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与该地科技水平呈负相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该地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甘肃省,典型西部城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肃今年来又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人口外输大省”。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555423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根据人口普查信息,甘肃省大量减少的人最大可能流入以下哪个省()A.广西B.黑龙江C.广东D.湖北5.近年来,很多农民工重新回到家乡,甘肃政府的安置措施以下不合理的是()A.改善当地环境,吸引民工返乡B.政府组织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C.开垦大量荒坡草地,增加耕地面积D.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返乡民工自主创业6.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B.干旱地区人口多,湿润地区人口少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D.内陆地区人口多,沿海地区人口少7.下列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的的()A.资源B.科技C.对外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8.五十多年来,河北省北部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有效阻止了风沙肆虐的脚步,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塞罕坝地区环境的改善,使得当地()A.环境承载力提高B.环境承载力降低C.人口合理容量变小D.人口合理容量不变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10.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A.人均物质消费量B.自然资源数量C.人均粮食消费量D.科技发展水平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B.生产力水平越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D.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1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自然增减①人口年龄结构①人口性别比例①人口迁移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精准、科学的人口普查,不仅能反映人口结构、分布、流动及人口问题,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人口地理考试题
人口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A卷4分填空,B卷4分填空)1、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人口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有边缘性、多学科的交叉性、宏观性和区域性4、人口自身而言,人口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数量和规模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存在的基础。
5、拉采尔于1882年出版的名著《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并提出了自然环境决定论,白兰士则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想,其学生白吕纳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是人文地理应予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6、人口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19世纪到一战,一战到1953年,1953年(人口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标志,召开了了美国地理学会年会)到现今,特里瓦萨提出把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7、我国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的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黑河—云南滕冲第二章(A卷一道论述15分,判断1分;B卷论述一道15分,判断1分)1、两种生产所指的是什么?理解并论证两种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它通过劳动加工使自然界原有的物品适于人类需求;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即为了自身的增殖或种族的繁衍所进行的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生产的统一。
(2)两种生产的在社会生产中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两种生产相互依赖,两者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
②两种生产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有物质的因素,人类自身的生产渗透到物质资料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也渗透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中。
③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制约着对方的发展;物资资料生产作用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
地理人口与城市期末试题
地理人口与城市期末试题题目:一、选择题
1. 人口城市化的含义是指:
A.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于50%
B.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0%
C.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80%
D.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90%
2. 以下哪个国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A. 中国
B. 印度
C. 美国
D. 巴西
3. 下列哪个国家人口最稠密?
A. 中国
B. 俄罗斯
C. 印度
D. 日本
4. 城市化进程中,下列哪个因素对人口迁移起到重要作用?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文化因素
D. 自然环境因素
5. 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受以下哪些因素影响?(可多选)
A. 自然增长
B.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C. 外来人口涌入
D. 人口老龄化
二、简答题
1. 请解释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2. 请列举一些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3. 请简述城市化的利与弊。
三、论述题
请就以下问题展开论述:
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何?使用具体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
注意:文章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和一致的主题,段落之间需要有合理的过渡。
使用恰当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论述,并对各个问题给出详细的解答。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统计数据或实际案例来支持观点,但不需要在文中出现具体的链接。
结束语:通过深入研究地理人口与城市化这一领域的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
希望本次期末试题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您成功!。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2.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人们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下表为2019年北京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自然增加人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5.表中()A.东城区由于外来迁入人口数量多,常住人口密度最大B.海淀区自然增加人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门头沟区户籍人口总数最小,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大D.通州区受区域职能定位影响,常住与户籍人口差异大6.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①水资源①经济水平①发展历史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高考地理-人口(测)-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人口(测)-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高考地理专题练人口(测)一、选择题(20小题,共80分)1.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②阶段农业产值上升,工业产值下降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3.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A.0.2亿B.0.4亿C.0.7亿D.1亿4.“全面放开二孩”人口政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不正确的是()A.缓解空巢家庭不断增加的趋势B.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上升C.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D.改善男女性别比失衡状况5.2000~2010年间()A.县内流动比重中部增长最快B.省际人口流动量中部基本无变化C.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最多D.西部的省际人口流动比重有所降低6.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理解正确的是()A.县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B.目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C.大学生跨省求学会增加县内人口流动比重D.二孩政策一定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7.若A、B、C分别表示农、牧、林三大部门比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自然条件优越性比较:①>②>③B.①、②、③地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C.A、B、C三轴分别表示不同地理要素对地理事物的影响程度高考地理专题练人口(测)一、选择题(20小题,共80分)1.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中,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正确的排列方式是()A。
①③②④B。
②③④①C。
①②③④D。
④①②③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第一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
第二阶段农业产值上升,工业产值下降C。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阶段测试(第三章第四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阶段测试(第三章第四章)第一部分:第三章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第三章节主要涉及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第三章内容的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一个区域内具有某种特征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而人口问题则是人口增长和分布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在人口问题中,我们需要研究人口的规模与特征、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分布与迁移三个方面。
1. 人口的规模与特征人口的规模是指人口数量的多少,而人口特征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
人口规模与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在人口控制方面,我们要关注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对策。
而要进行科学的人口控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和实施多子女政策等。
3.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而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转移。
人口分布和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数量比较集中、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位较高的区域。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过程。
在城市与城市化方面,我们需要研究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城市与区域城市、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时期形成的。
城市的产生通常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2. 世界城市与区域城市世界城市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城市。
而区域城市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城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城市问题主要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等。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以解决城市问题。
三、人口与城市的关系人口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会对城市产生重要影响,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对人口产生影响。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复习卷 第一章 人口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通关检测第一章人口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分布模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2.下列关于上述四国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④国中南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结合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地区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 (人•km-2)东部地区46% 96% 222西部地区54% 4% 93.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水文和农业D.历史和经济4.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人类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迁徙,如今分布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上。
各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为不均。
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各纬度带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40°N—60° NB.20° N—60° NC.0°—20° ND.0°—20° S6.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适宜B.南半球温带地区地势起伏大C.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D.北半球温带地区开发早7.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 )A.地形的影响B.水源的影响C.政策的影响D.文化背景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一直维持在2亿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五年级地理人口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23
五年级地理人口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23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A. 印度B. 中国C. 印度尼西亚D. 美国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 自然环境B. 文化传统C. 经济发展D. 执政者政策3. 城市人口过多会导致的问题是A. 环境污染B. 人口老龄化C. 农村人口减少D. 产业发展困难4. 下列哪个国家是人口稀少的国家?A. 中国B. 印度C. 俄罗斯D. 墨西哥5.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A. 出生率-死亡率B. 出生率+死亡率C. 出生率×死亡率D. 出生率÷死亡率6. 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A. 亚洲B. 非洲C. 欧洲D. 北美洲7.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A. 劳动力短缺B. 就业机会增多C. 经济发展加快D. 教育资源增加8. 下列哪个国家是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A. 南非B. 巴西C. 韩国D. 日本9.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就业机会B. 学习环境C. 自然环境D. 宗教信仰10. 人口红利是指A. 人口过多的问题B.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C. 人口密度过低的问题D. 人口结构带来的经济增长机会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要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答:人口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资源分布等,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导致人口分布也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从而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分布。
文化传统方面,一些地区有特定的人口迁移习惯或宗教信仰等,也会导致人口分布不均匀。
政府政策的作用是通过控制和引导人口迁移,调节人口分布的均衡。
2.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供给不足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高一地理人口统计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人口统计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迁移、增长等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称为:A. 科学人口学B. 科学地理学C. 科学社会学D. 科学经济学答案:A2. 人口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是:A. 种族构成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宗教答案:B3. 人口的集聚程度可以用以下哪个指标进行衡量:A. 总人口B. 人口密度C. 波动率D. 家庭户数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类型。
答案: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的类型包括农村迁徙、城镇化和国际移民等。
2. 请简要说明人口增长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人口增长问题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但适度的人口增长也能带来劳动力增加和市场扩大的有利因素。
3. 简述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负担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增长和劳动力减少等。
三、解答题1. 简述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答案: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方法为总人口数量除以面积,并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
2. 请概括一下城市化对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答案:城市化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是将农村居民转移至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化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是增加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
以上为高一地理人口统计测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
高二理科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评讲17《人口》P193-199
2015年4月24日
《学习与评价》P193-199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C 11 C
2 B 12 D
3 B 13 B
4 C 14 D
5 A 15 A
6 B 16
D
7 B 17
B
8 A 18
B
9 B 19
D
10 A 20
B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21 22 23 24 A B A C 31 32 33 34
①城:(1)人口自然负增长,属于现代型增 ④城: 4000-3000长模式;(2)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大 1000+4000 量移民迁入,反映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4000
P199-38、39、40
(1) P9 读图思考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东部沿海省区向东 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 设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A、A国
B、B国
C、C国
]
D、D国
2、最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
A、A国
B、B国
C、C国
]
D、D国
3、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A、A国 B、B国 C、C国 ]
D、D国
4、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在2006年,美国消耗的资源,占据了全世界的25%。 P30 美国人均消耗电力是中国的 7倍,石油是中国的7-10 倍。 2009年,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如果全世界都 按美国人均资源消耗率生活,那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才 美国 能满足所需。 2012年消息,中国人均能源消耗是美国的1/5的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地理学学期末水平检测论述题(5×20分=100分)1.论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现象的地域特征、空间差异、区际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任务:第一,在于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内在联系;第二,论证人口数量、质量、分布、增长、迁移、流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的相互关系;第三、研究城乡人口迁移、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规模、速度、途径及城镇人口合理布局等问题,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人口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主流思想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得到鼓励。
代表人物及思想有:国内:1、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
“民胜其地者,勿开;地胜其民者,勿来。
”“制士分民之律。
”即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思想家管仲的发展人口的思想。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主之本也”。
3、孔子提出的“惠民”、“安民”、“富民”主张。
国外: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圈”,“适度人口思想”。
柏拉图设想了“理想圈”,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提出了资产阶级原始的“优等生”。
在理想圈里,共分为三个等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队和卫士、供给国家物质财富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英国的托马斯.曼认为“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
法国的巴蒂斯特.柯尔培认为“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税收也增加”。
英国的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第二个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的力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和人地关系,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得过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
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白兰士提出“人地相关论”的思想。
白吕纳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等人文地里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1953年,人口的力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期内研究成果增多。
国外有:日、苏、法等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理学专著、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
中国有:竺可桢、胡焕庸等,如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人口的李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
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里斯本大会首次批准设立了人口专业委员会。
苏、美、英、法等国的地理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人口的专业组。
第四个阶段:1953——今,蓬勃发展阶段: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特里瓦萨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多人口地理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2、结合胡焕庸线论述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答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内地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
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1、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人口的地域分布深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它从本质上讲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经济现象,归根结蒂受社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
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农业时代: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分布格局变动迟缓;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后工业时代: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距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
2、人口分布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
农业社会的人口分布趋于扩散,工业社会趋于聚集,后工业化社会为扩散和聚集并存。
3、人口分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人口与资源和生产力在地区之间的不相适应,是人口再分布的基本原因;人口再分布将推动生产力发展及其区域结构的新变动。
人口地域的趋向性:1、趋向暖湿地区2、趋向低平地区3、趋向岸边胡焕庸线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此线东南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此线西北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胡焕庸线”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是反映荒漠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
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时,土地便有可能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
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3、论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答: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之影响人口迁移,表现为人们谋求生存或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一般来说,人口状况应该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对人口的供养能力相适应。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关系有时不能达到平衡,如统治者的压迫或人口增长过快逐渐走向失调,或由于天灾人祸面临崩溃。
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背井离乡,通过迁移另觅生路。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巨变,人们的地域分布也随之改变,这也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1、政策,国家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政治变革,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引起人口的迁移3、政治迫害,政治因素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驱逐出境流亡国外4、战争,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环,并引发人口迁移。
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作用的社会性因素主要指家庭性原因,如家人团聚和婚姻迁移等,这也往往是经济性迁移的后续行动。
在人口迁移是通常是成年男子先行,当他们在一个新环境中安顿以后,家庭其他成员就会随之前往团聚,其中妇女、儿童一般均占很大比重。
政治、宗教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是有所影响的。
生态环境因素:1、环境资源差异;2、环境恶化;3、自然灾害动力因素:1.生产力发展形成的拉力,工资高;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全;生活、医疗条件好。
2.农村地少人多形成的推力,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多;对土地压力大;就业困难;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地缘关系等形成的特有迁移拉力4.城市形象的快速提升吸引了日益增多的国内外人员2.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有:人口迁移是户口等级制度的管理下进行的。
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在迁移总量上占了很大一部分。
人口迁移长期受到政治运动的深刻影响。
4.论述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人口再生产就是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的过程。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相互组合而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决定的。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实际就是实际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但是,虽然自然增长率相同,也可能有不同的人口过程,如,自然增长率同是0,可能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45‟,也可能均为10‟,这就反映了不同的人口过程。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四个类型,即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衰老型。
四段论:1、原始性:特征—高、高、低;代表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
2、年轻型: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可以划分出几种类型:原始性向年轻型过度,特征:高、较高、中,代表国家——塞拉里昂;典型的年轻型,特征:高、低、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特征:较高、低、较高,印度。
3、成年型:较低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律。
4、衰老型:低、低低。
三段论:(1)原始型:此类国家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是人类最早的人口变动现象。
其基本特征是:人口时代更替迅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接近死亡率,人口寿命短,人口增长极为缓慢,有时出现负增长,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存在这种类型。
(2)传统型: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自然经济相适应。
是古代和近代的人口变动现象。
其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属于此类型。
(3)现代型:18世纪以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形成了由初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主要影响因素:1、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人口性别和年龄是影响人口出生的两个自然属性。
他们对人口出生率变动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其中人口性别构成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是通过女性人口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女性人口比重高,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将使人口出生率生高。
人口的年龄结构的不同,往往导致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差异,从而使妇女生育率水平也不一致。
通常,人口的年龄构成轻,生育旺盛年龄的妇女比重高的地区,人口出生率也较高。
同时,高人口出生率又导致人口年龄构成轻的年龄结构,形成恶性循环。
2.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着人口数量及其增减。
(2)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通过对家庭经济职能和儿童经济价值起作用,从而对出生率产生较大影响。
(3)职业与出生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4)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也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一项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人口的文化程度,特别是妇女的文化程度,影响就业,进而影响出生率。
4.人口政策政府通过指定人口政策干预人口出生率。
5.其他因素包括:婚姻、宗教、人口迁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因素5、结合中国人口性别比论述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答:中国人口的性别比:我国与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很少,因而影响总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及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旧社会妇女的死亡率相当高,这意味着旧中国人口的性比例是很高的。
建国后全国人口的性别比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