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_祝福_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一、引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研究概述“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

S l c i e Ada t to n a tv e e to n Tr n l to e e tv p a i n a d Ad p i e S lc i n i a sa i n: Lu Xu S S l c i n o o r e Te t n a sa i n S r t g e n H i n’ e e to fS u c x s a d Tr n l to t a e is i s
V 12 N . o.5 o 3
Ma 2 1 y, 0 2
翻 译 中的选 择 性 适 应 与 适 应 性 选 择
翻译 适应 选 择 论 视 域 下鲁 迅 早 期科 学译 著 的选 材 与 翻译 策 略
谷 蝰
30 0 ( 湖 学 院 外语 系,安 lt g r sai .Th rnltrso l rn h u jcieiiaie it ul ly n c odn otegv ne oo ia a n eta sao h ud bigte sbe t nt t nofl pa ,a d a c rigt h ie c lgc l v i v
第2 5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北 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n lo in iest fAeo a t sa d A t n uis S ca ce c sE io o ra f j gUnv ri o rn ui n sr a t ( o ilS in e dt n) Be i y c o c i
界 的 多维 度 “ 应 性 选择 转换 ” 适 。
关 键 词 : 迅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翻 译 社 会 学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鲁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引言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简称TAST)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策略和决策。

该理论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机制,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译者会做出某种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相关研究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潜在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基于适应性选择机制的决策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面临各种选择,例如语言选择、结构选择、词汇选择等。

而译者的决策和选择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译者个人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等。

根据翻译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目的性,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出适应性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将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到不同的翻译任务中,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注、删节等等。

通过适应性选择机制,译者能够根据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能力。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和拓展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

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记忆、推理等。

同时,文化因素也会对翻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理解等。

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还可以与其他翻译理论相结合,例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等。

通过将不同的理论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决策。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教育、翻译实践到机器翻译等不同领域。

在翻译教育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交际语境: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3、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即在翻译过程 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相关的翻译学和语用 学文献资料,了解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具 体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 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此外,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一线翻译工 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 究中的有效性。
2、语言结构顺应:化妆品广告语言通常简短、有冲击力,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此外,还应考虑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翻译 更具吸引力。
3、文化顺应: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 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传递源语言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尊重目标市 场的文化习惯。
理论框架
语用综观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语境,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 动态的,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还主张将翻译过程看做一 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语用综观论 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用意义和语言使 用规则,以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顺应语用顺应论是由荷兰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使用理 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这种顺应同 样重要。

译著《朝花夕拾》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译著《朝花夕拾》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第l 0卷 第 4期
21 0 0年 8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a g o gUnv ri fT c n lg ( oil c n e i o o r l fGu n d n iesyo eh oo y S c i csEdt n) n t aS e i
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Nd 在他的《 i a 翻译新视角》 A ( FehL o t rnl i ) 文 中说 过 , 译 过 程 中 rs o ka Ta s t n 论 ao 翻 的 “ 者要 做 出成 千上 万 次 的涉 及 选 择 与处 理 的决 译 定, 以适应 另一 种 文 化 , 适应 另 一 种 语 言 , 应 不 同 适 的编 辑 和 出版 商 , 后 还要 适 应读 者 群 。 可 以这 最 ” 样说 , 从所 译 文本 的取材 到译 语词 汇句 式 的运 用 , 翻
度 ” 高 的翻译 。 最
《 花 夕拾》 朝 是鲁 迅 的 回忆 性散 文 集 , 于 12 写 96
年 2月 至 1 1月间 , l 共 O篇 。 鲁 迅 的文章 素 以犀 利 深 刻 著 称 , 有 丰 富 的思 含 想 和意 蕴 , 且语 言洗 练 、 富含古 今文 化 。译其 作 品无 疑 对译者 是 一挑 战 , 而杨宪 益 、 戴乃 迭夫 妇成 功地 翻
V 11 o4 o.0 N .
A g2 1 u .0 0
译 著《 花 夕拾 》 多维度 适 应 性 选择 翻 译分 析 朝 的
车 明 明 李 忠 玉
( 安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与外 国 语 学 院 , 西 西 安 , 10 4 西 陕 705 )

要 :文章拟从 一全新 的视 角, 即基于翻译适 应选择论的 多维度 的适应 与选择 , 以译 品《 朝花夕拾》 为例 , 对杨 宪 益 、 乃迭 对该书的翻译进行分析 , 戴 旨在说 明译作 的成功和译者做 到 了多维度 适应性选 择是分不开的。 杨 宪益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 生态环境 多维适应 性选择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祝福》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祝福》的对比研究
t h r o ug h t he c e r e mo ny . . .
有一定的创造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 , 在 阅读过文本并在
自己 的翻 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的身 份 从 读 者 向 某种 程 度 的 “ 作者”
实现 了一次跨越 。( 3 ) 翻译 的语篇性 : 认 知语 言学 的翻译观接
受了B e a u g r a n d e ( 1 9 7 8 ) 的观 点 “ 翻 译 的基 本 单 位 不 是 单 词 , 也 主 要 是就 语 篇 所 反 映 出 的整 体 意 义 、 主 旨和 风 格 而 言 的 。
“ 拜天地” 是 中 国结 婚 仪 式 , 即新 郎新 娘 向天 地 、 祖先 、 父 h e a v e n a n d e a t r h ” , 然而 L y e l l 将 之译 为“ t h e c e r e mo n y ” , 虽 更 易
的过程; 再次 , 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 中, 需要兼顾译文 的语篇特征。将 此理论加 引用 , 对 比《 祝福》 的两个 中外译本 , 论
证 认 知 语 言 学翻 译 观 的观 点。
关键词
互动性 创造性
语篇性 《 祝福》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D6 4
王 寅认 为 , 认 知 语 言 学 的基 本 观 点可 总 结 成 “ 现 实 一 一 认 者却不忌讳这些封建迷信 , 敢讲“ 死亡” , 突 出了其作为接 受新 知一 一 语 言” , 即: 现 实和 语 言之 间存 在 “ 认知 ” 这 一 中 间环 节 。 文化的知识分子, 不 受 封 建 禁 忌 的影 响 。而 L y e 1 1 的 译 本 则 没 只有 将 交 际过 程 中 的三 个 环 节 紧 密 结合 起 来 ,充 分 考 虑 体 验 有 这 层 意 思 。但 是对 于没 有 汉 语 背 景 的 英 语 读 者 来 说 ,L v e l 1 和 认 知 的制 约 作 用 , 努 力 处 理 好 几者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 这 样 才 的译 本 更 加 容 易 理解 , 也实现与读者的互动。 能更 好 地 认 识 作 者 、 理解作品、 译好文本, 才能实现“ 解 释 的 合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祝福》中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祝福》中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收稿日期:2020-10-101 研究背景“乡土语言”体现了地域特色和乡土风俗。

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涌现出不少乡土文学作品,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乡土作品便是代表之一。

鲁迅的乡土作品夹杂着许多绍兴方言,描绘了当地文化习俗和礼节。

《祝福》作为鲁迅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乡土语言承载了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深刻反映了社会现状和民俗特色。

乡土语言的翻译却是译界的一大难题,因其“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很难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中”(汪宝荣,2016)。

自1924年《祝福》发表后的90多年里,众多著名翻译家曾对其进行英译。

不少学者对不同英译本进行了研究:(1)研究《祝福》的文化专有词:杨坚定(2018)对《祝福》五个英译本的文化专有词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探讨了文化专有词的翻译情况;(2)结合不同理论研究《祝福》 英译本:崔巧林(2017)从归化与异化视角对比研究了《祝福》英译本等。

另外,有学者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分析各种乡土文学,如黄勤等(2019)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分析了《肥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祝福》中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牟盼宁 倪锦诚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含有丰富的乡土语言,其中以绍兴方言为主。

乡土语言的翻译一直是个难题。

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比分析《祝福》三个英译本乡土语言的翻译特点,探讨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译者行为倾向并剖析其英译策略。

本文力图探寻乡土语言最贴切的英译策略和译者行为,以推动乡土文学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祝福》;乡土语言[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7-0033-04皂》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

总体而言,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乡土语言分析相结合存在一定不足。

本文将结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研究《祝福》不同译本中乡土方言的英译情况,助力乡土语言以及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祝福》英译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祝福》英译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祝福》英译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引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李煜的《祝福》是历史上普遍被高度评价的文学作品。

由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朴素、内容深刻,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译者把它翻译成更多的语言,以满足全球读者的需求。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选取英译本《祝福》,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译者的翻译中所呈现的特色。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由芬兰语言学家安东尼马妮萨(Antoine Maas)提出。

詹姆斯卢克(James S. Holmes)在其著作《翻译的艺术》中,将译者所执行的四种功能定义为:传播信息、加强信息、保持互动关系和维持文化惯例,以及促进文化传承。

马妮萨把功能对等理论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缩率所涉及的翻译任务,使原文和译文在相应功能上保持对等和对立”。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当一种文本由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时,必须重新定义其运行的功能,从而使原文的信息和意义能够在译文中得到传递。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祝福》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和民间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对译者的翻译任务提出了很多要求。

首先,传统文化元素在原文中承载着深刻的含义和意义,而译者必须以合理而准确的方式呈现出这些内容,以及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敏感视角。

其次,译者应当充分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并努力尊重这些文化的属性和特点。

本文将从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和民间文化三个方面,讨论《祝福》英译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特色。

1.教文化《祝福》中所涉及的宗教文化主要涉及传统的佛教和儒家思想。

如佛教中的“慈悲”概念,在英译本中则被以“Compassion”来表达,突出了作品中对仁者优思想的体现。

此外,“金钗”这一提及频繁的元素,也被英译成“golden pin”,更有力地突出了其古老和神圣的意涵。

2.治文化《祝福》中还有大量的政治文化元素。

这些政治文化的元素,一般都是用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来表达,英译本也是如此。

从翻译规范论评析杨宪益戴乃迭的《祝福》英译本

从翻译规范论评析杨宪益戴乃迭的《祝福》英译本

An Analysis of Sacrifice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from Translational Norms Theory 作者: 李靓 韩江洪
作者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出版物刊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祝福》 翻译策略 翻译规范
摘要:运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对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经典小说《祝福》英译本进
行评析。

研究发现,杨、戴在翻译《祝福》中地点名词、民俗词、人称头衔词和其他中国特色词
汇时,灵活运用了直译、意译、拆分法等多种翻译策略来顺应当时的翻译规范。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2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5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6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红字》中的清教主义7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8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11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2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3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14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15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6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17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18 原创+⑧+ 0 +⑤+⑨+⑨+ 0+⑦+④+⑨19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20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21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22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23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24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25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26 从福柯的权利/知识理论讨论《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自我身份认同27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死亡意象分析28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2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30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31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32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3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34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3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3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3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8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39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4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4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42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4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44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45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46 The Bluest Eye: Cultural Hegemony and Spiritual Dissimilation47 《时间中的孩子》成长主题分析48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49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50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51 浅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过度消费观52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53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4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55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56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57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58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59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60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61 浅谈英汉颜色词在使用中的文化差异62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63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64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65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性格对命运的影响66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67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的主题研究68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69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70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71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72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73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74 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哥特艺术解析75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76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77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78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7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80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81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82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83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5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86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87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88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89 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90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91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9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9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94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95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96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97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98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9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00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1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102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103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04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05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106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107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108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109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110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111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112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13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14 浅谈英语俚语115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16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17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118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19120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21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22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23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124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25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126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127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128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29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130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133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34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135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136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137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3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39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140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141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142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143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144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美国嬉皮士政治自由主义14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46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14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48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149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150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151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152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53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154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155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156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57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58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159 《德拉库拉》系列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文化阐释160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61 浅析英文爱情诗的特点与翻译方法162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163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64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165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166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67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68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的应用及功能分析169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70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171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172 The Translation of Puns173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问题探析及对策174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75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176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177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78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179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80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18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182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83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84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185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86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187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88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89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190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191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192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193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94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195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196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197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98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199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200 浅析美剧《神盾局特工》中库森的美国企业家精神。

祝福及其英译本汉英语序分析

祝福及其英译本汉英语序分析

祝福及其英译本汉英语序分析导语:语言组织的不同是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比较语言组织法对于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异同意义重大。

即以前人理论研究为依据,以下是小编整理对比分析《祝福》鲁迅原作及杨宪益英译本中英汉两种语言语序的异同。

一、概述鲁迅的小说在推敲精炼的语言之际,同时强调人物的命运。

小说《祝福》,使人们对一个祥林嫂的命运难以忘怀,讲汉语的运用推向极致。

《祝福》的现有译本,杨宪益所译The New Year’s Sacrifice,堪称《祝福》英译的上乘之作,杨译本忠实与原文,并在国内外拥有相当比例的读者群。

鲁迅的《祝福》与写作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是抨击旧中国封建制度的经典之作。

人们总是从艺术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肖像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从语言角度进行研究的少之又少。

语言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

文章将从语序出发对鲁迅原作《祝福》及其英译本做具体分析,进而比较汉英语言组织的异同。

二、《祝福》及其英译本汉英语序差异众所周知,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而文化方面西方重分析性思维,中国重综合性思维,因此不同的民族通常看待事物的方式、思维模式不同,因而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

语序是言内意义在句法层面的一种显性表现,是语言中各级单位的线性排列规则。

语言分为两种: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

自然语序依照时间发生顺序叙事;特异语序则不依照时间顺序叙事,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句义重点、兴趣所在以及语气轻重等来组句。

英语句序并不受实际时序的限制,所以时序与句序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

汉语句子则主要是用语序表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鉴于以上分析,汉语和英语在思维和语言形态上有同有异,在鲁迅原作《祝福》和杨宪益译作The New Year’s Sacrifice中自然语序与特异语序的运用就表现分明。

如:(1)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自然语序)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特异语序)(2)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祝福》两个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探析

《祝福》两个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探析

《祝福》两个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探析《祝福》两个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对比探析【摘要】文章通过对比1981年杨宪益、戴乃迭所译和1990年版威廉?莱尔所译的两个《祝福》英译版本,找出两译本针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的不同之处,并从目的论的视角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关键词】《祝福》英译本目的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一、鲁迅译本研究鲁迅先生的作品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外翻译家争相翻译的对象,先后被译成英、日、俄等50多种文字。

迄今为止,共有18位国内外学者将鲁迅小说翻译成了英文。

因此,鲁迅作品的英译研究也一直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热门方话题,研究范围包括语言风格、美学角度、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翻译对比、翻译评价等。

当然,其中也不乏针对鲁迅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中具有1文化意义而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无法找到对应语言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鲁迅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也成为译者在翻译鲁迅作品时的一大难点和亮点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当中,曾被多次翻译给英语读者们。

例如194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华裔学者王际真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选集》,198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彷徨》,1990年由威廉?莱尔翻译、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狂人日记和其他小说》以及2009年由企鹅书店推出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的《阿Q正传和其他故事》等,P者选择了较有代表性且翻译时间较为接近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威廉?莱尔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这两个译本针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试图归纳出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的差异,并从目的论的角度找出差异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前更全面地把握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之间的联系,同时为译者在翻译同类文学作品时提供一些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参考二、目的论与译本的关系德国翻译理论目的论最早由凯瑟琳娜?莱斯提出。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阮红梅;刘肖叶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4)002
【摘要】从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系统地解读林纾的翻译特色.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就林纾对内对外的适应、选择进行介绍和阐释.就内而言,分析林纾如何在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和能力层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就外而言,重点讨论林纾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时代需求和民众需求并选择翻译.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考.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阮红梅;刘肖叶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祝福”背后的坎坷与悲凉——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的《祝福》英译本解析[J], 宋瑶
2.鲁迅的翻译特色探析——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J], 汪龙平;沈传海
3.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 [J], 刘金龙
4.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J], 阮红梅;刘肖叶
5.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
——以《北京周报》为例 [J], 杨欣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沟通工具,扮演着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角色。

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既面临着适应各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又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来保持译文的准确和流畅。

本文将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影响翻译品质的因素。

首先,适应是翻译的关键。

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意味着译者需要适应不同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和语言风格。

比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结构为主的语言,而中文则是以主谓宾补结构为主。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来调整句子结构,保持译文的通顺和自然。

此外,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译者需了解并适应这些差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合适性。

在适应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选择来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

在面对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任务时,译者既要尽力保持原文的意义,又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特点做出翻译上的调整。

比如,有些表达方式在源文中是常见和习惯的,但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奇怪或不符合文化背景。

此时,译者需要做出选择,决定是否选择一种更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同时也提醒了译者在选择上进一步思考语言的独立性和联系性,以避免死板的翻译而损失原文的内涵。

另一个影响翻译选择的因素是语域和专业性。

不同领域和专业有着各自特定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专业术语。

在翻译领域专业术语的选择上,译者需要有很强的背景知识和语言敏感度,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和专业性。

在具体的语域中,比如法律、医学和金融领域等,译者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条款、医学术语和金融术语,并确保正确运用,以满足特定领域的专业要求。

此外,译者在选择时还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

翻译是为了传达信息,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和语言风格。

比如,当翻译面向一般读者时,译者可能会选择更通俗和易懂的表达方式;而当翻译面向专业读者时,译者可能会使用更专业和准确的词语。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杨宪益夫妇的翻译适应与选择——以鲁迅小说《祝福》英译本为例苏培丹(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该研究以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小说《祝福》的英文翻译为实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逐个解读译者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该研究期望通过文本细读、管中窥豹,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翻译原则、策略或方法助力未来中国文学“译出”实践。

关键词:杨宪益夫妇;《祝福》英译;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6-0063-031前言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是我国二十世纪通过译介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传播中华文化重要的翻译家之一。

自二人于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相识相知开始,这对夫妇共合作翻译了从先秦文学至中国现当代文学近200部、逾1000万字的书籍作品,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在其众多翻译著作中,杨宪益最钟爱、也自认为最有分量的作品是现代中国重要的作家及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四卷本选集。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高居杨宪益夫妇翻译作品的榜首,也对其翻译实践、著书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杨宪益夫妇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翻译鲁迅小说方面,1954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鲁迅小说选》首次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主要选译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13篇作品。

1961年,杨译《故事新编》单行本推出;1981年,《呐喊》《彷徨》单行本相继出版;至此杨宪益夫妇完成了对鲁迅33部小说的翻译工作。

此后数十年间,这些单行本和小说集屡次再版重印,并有英文版、中英对照版、插图版等多种形式,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鲁迅作品走进西方视野和世界舞台。

杨、戴翻译的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也引发了持续关注。

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不仅被牛津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企鹅公司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相继收录、刊行,更在20世纪后期一度成为海外教学和学术研究中选用的鲁迅文学唯一英译本,足以见得杨译本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之大和接受度之广。

祝福短信之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祝福》的对比研究

祝福短信之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祝福》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祝福》的对比研究摘要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多重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

首先,认为翻译活动是“作者——文本——译者”这一交际过程中三个元素的互动,认为翻译活动必须忠实于原文;其次,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的再创作的过程;再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译文的语篇特征。

将此理论加以引用,对比《祝福》的两个中外译本,论证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点。

关键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祝福》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王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总结成“现实——认知——语言”,即: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环节。

只有将交际过程中的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努力处理好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才能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这一翻译观体现的观点有:(1)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要求译者在认识到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达到对于原文的通透理解,并将译文的读者考虑在内,以实现“和谐翻译”。

这一过程是前述交际过程的一次扩展,即“作者——文本——读者兼译者——读者”。

(2)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在阅读过文本并在自己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从读者向某种程度的“作者”实现了一次跨越。

(3)翻译的语篇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接受了beaugrande(1978)的观点“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也不是单个句子,而是语篇”。

翻译主要是语篇为基本层面的,主要是就语篇所反映出的整体意义、主旨和风格而言的。

上述三个特性不是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全部观点,而是其中的较易把握的三个特性。

下面将上述观点作为框架,对鲁迅的《祝福》的英译进行分析,针对杨宪益和william a. lyell的译文,论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例 1:“祥林嫂?怎幺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 祝福 的翻译蒋 侠,侯春菊(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

祝福 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关键词]适应与选择; 祝福 ;杨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0)02-0082-02[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青年资助项目(08dw xz04):英语学习者翻译对应语篇的认知研究。

[作者简介]蒋 侠(1979-),女,山东郯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翻译教学。

引言在生态理论热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拉开了国内外译学领域翻译生态研究的序幕。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及其成因。

适应选择的中心是!译者∀,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1](P16)!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P 288)。

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

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是中国第二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翻译家,与其夫人戴乃迭一起,!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一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能企及∀.[2]杨先生于2009年11月23日辞世,生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翻译工作中度过,但因其向来!很怕谈理论∀[3](P94),并没有留下多少有关翻译或自己的翻译理论的话语,反而让译界学人对其翻译有了更大的兴趣。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剖析杨译 祝福 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解读杨氏夫妇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处理技巧。

一、译者在翻译之前的适应与选择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动。

这样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

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

译者首先要适应真实的生态环境,译者生存其中,不适应就生存不了或生存不好,乃至遭到淘汰。

译者的各种选择真是为了适应这种!真实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或采取的具体方法、技巧。

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和译者的个人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杨宪益曾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翻译家,现在也不想。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从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来,会选择研究中国古代史。

但是无意中到了编译馆,就变成翻译家了?很多都是别人要我译的;我自己选择译的也有一些,比如周作人、周树人的作品,比如 老残游记 、 儒林外史 ,那些才是我真正喜欢的。

∀[2]杨先生为适应当时环境,也翻译了许多自己并不喜欢的作品。

在英国的最后期间,杨!读过两年英国文学,这时才开始用英文试译过几篇中国文学作品。

记得当时翻译过鲁迅的 野草 和 阿Q 正传 ##∀[3](P96)由此可见杨先生对鲁迅作品的钟爱。

祝福 是鲁迅先生1924年创作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也是杨先生的选择。

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本之间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82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过程,这些背景因素使译者产生独特的翻译态度。

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还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在翻译转换的各个层次,尤其是!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

[1](133)本文主要从文化维和语言维论述杨译的适应性选择。

(一)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祝福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之前的十多年里,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征。

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当时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人民思想上受封建礼教及封建伦理观念的毒害与束缚,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由于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奴役,处境最为悲惨。

鲁迅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现象,并在其作品 祝福中反映出来,所以 祝福除了有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外,更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细品 祝福,可见这部作品中处处是文化,字字有故事。

首先,!祥林嫂∀这个称谓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

中国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认为!夫为妻纲∀,所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妇女地位低下,很少出入社交场合。

而!在日常交往中亲友邻舍常用其丈夫的名加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称呼已婚妇女∀[4](P113)。

而且中国尊称一般采用辈分最低排行最小的家庭成员所用的称呼语。

祥林嫂再嫁前家中只有一个小叔子辈分低,所以亲友邻居便用了他称呼祥林嫂的方式。

这种称呼表面上体现了人们以礼相待,实质上却反映了女性地位低下:结婚后,女性便成为夫家的财产了。

祥林嫂作为下层劳动妇女,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社会,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充其量不过是夫家的财产或劳动工具而已。

简简单单!祥林嫂∀三个字,在文章的语境下,受其文化背景的决定,有着深刻的引申意义,它揭示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无足轻重的地位,也预示着其不!祥∀的一生。

从其意义探究可见原文已淡化了祥林嫂的本义,强化的是其在文化背景下衍生的引申意义,所以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 祝福中,!祥林嫂∀翻译时也对其文化引申意义有所侧重,译作!Xiang lin∃s wife∀。

首先它再现了!祥林嫂∀的本义。

!Xianglin∃s w ife∀即!祥林的妻子∀,简单清楚地表明了祥林嫂的身份。

!祥林嫂∀本义是作为亲属关系称谓,而!Xiang lin∃s wife∀同样也表明了亲属关系。

更重要的是,!Xianglin∃s wife∀忠实地译出了此名文化语境之下的引申意义:!祥林妻子∀通俗些即!祥林媳妇∀甚或!祥林家的∀同样可以表她只是别人的妻子,是一种附属品,而绝非是真正意义独立存在的人。

而!祥林家的∀或!祥林媳妇∀也可用于汉语中表称谓,与!祥林嫂∀称谓功能异曲同工。

不同的仅仅在于!嫂∀是站在小叔子立场称呼;而!Xianglin∃s wife∀是站在外人立场。

祝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涉及古代科举制度、民间婚丧习俗、祭祀礼仪、传统孝道等等,如:对联、监生、福礼等等。

而这些词语的翻译中,杨译都是忠实地传递原语文化意味,保存原语文化精神及其特色。

(二)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祝福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词语的精心选用、句式及句子成分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杨译中,译者能够适应原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修辞方法等贴切地翻译出原文选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以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为例。

祝福中的三次外貌描写,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5](P197)。

而第二次到鲁家时,其他依旧,!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5](P211),可见丧子之痛给她的打击;而第三次外貌!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5](P185)可见封建势力最终将其摧毁的悲剧。

翻译中,杨译将这种对比展现得自然、到位.从第一次脸色!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as red #[5](P197)到第二次的!Her face was sallow,her cheeks no lon g er red;and her downcast eyes,stained with tears,had lost their brig htness.∀[5](P211)以及第三次的!Her sallow,dark-tinged face that looked as if it had been carved out of wood w as fearfully wasted and had lost the g rief-stricken ex pression it had bo rne befo re.[5](P185)这三次对于脸色的翻译就可见译者的匠心与选择:第一次和第二次用了同样的词语%sallow∃%red∃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原作者的艺术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结语祝福是鲁迅先生的艺术杰作之一,文章的总体设计到细节的裁剪都是别具匠心。

杨译 祝福是一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首先是译者的适应,或者是!自然∀选择译者的阶段:译者在翻译 祝福等鲁迅作品时是经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既包括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也涵盖作者所生活的真实环境;其次,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译者需要考虑语言维、文化维等各个方面的转换,以产生最佳翻译效果,以产生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余 锎.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EB/OL].ht tp:///c/sd/2009-12-01/shtml,2009,12, 1.[3]杨宪益.去日苦多[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鲁迅著.鲁迅小说选[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 唐 音]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