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ppt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PPT】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悄悄地飘来声谁音。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即洛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悄悄地飘来声谁音。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即洛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渌(lù)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 其十三}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 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请同学们举手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李白描写 月光的诗句呢?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四川) 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 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川远游,向三峡 进发的途中,他怀着“仗剑去国”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然而这 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 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有着留恋家乡的情 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中共写了几个的地名,同学们都找出来吗? 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你找对了吗?
不懂的词语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半分钟)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 的南津 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 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 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 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 月亮)了,多么想念你啊!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 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 情怀。
谢谢大家!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PPT课件
精细研读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 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故乡,家乡 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 乡之情呢?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诗人由己及 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 ”字,这个字妙在何处呢?
拓展积累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拓展积累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拓展积累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
笛声之婉转。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两首诗并默写。 2.完成《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的课 后测试题。
精细研读
笛子的美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表现出出乎听众的 意料,使无形的声 音形象化。
谁家玉笛暗飞声,
洛阳城
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 传遍洛阳全城。
笛声暗送,传满洛阳城,引发游子离愁别恨的感慨。 “满”字 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 的思乡心切。
(1)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 的感觉。
(2)诗人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给客居他乡的 人听的,这就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3)一个暗字,还包含了诗人的猜测,究竟是 什么人在吹笛呢?
合作探究 2.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如记忆技巧、阅 读策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困难与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 解答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任务
下节课内容预告
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预习任务布置
离别之情
通过描绘峨眉山月,抒发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 思念之感。
人生感慨
借峨眉山月之景,表达诗 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艺术特色
音韵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 使诗歌音韵和谐、节奏明 快。
意象生动
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使诗歌意象鲜明、 生动。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绘中,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创作风格
李白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意境深 远、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 诗仙”。
唐代文化背景
唐代文化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 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领域 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诗歌盛行
唐代诗歌尤为盛行,涌现出大量优秀 诗人和作品,形成了唐诗这一独特的 文学现象。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如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
THANKS
感谢观看
诗歌意象分析
峨眉山月
象征高洁、清幽的自然之美,表 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影入平羌江水流
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江水流动,寓 意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夜发清溪向三峡
以清溪、三峡为意象,展示诗人 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03
知识点梳理与掌握
重点词汇解析
学习困难与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 解答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任务
下节课内容预告
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预习任务布置
离别之情
通过描绘峨眉山月,抒发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 思念之感。
人生感慨
借峨眉山月之景,表达诗 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艺术特色
音韵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 使诗歌音韵和谐、节奏明 快。
意象生动
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使诗歌意象鲜明、 生动。
情景交融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绘中,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创作风格
李白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意境深 远、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 诗仙”。
唐代文化背景
唐代文化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 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教育等领域 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诗歌盛行
唐代诗歌尤为盛行,涌现出大量优秀 诗人和作品,形成了唐诗这一独特的 文学现象。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如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
THANKS
感谢观看
诗歌意象分析
峨眉山月
象征高洁、清幽的自然之美,表 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影入平羌江水流
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江水流动,寓 意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夜发清溪向三峡
以清溪、三峡为意象,展示诗人 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03
知识点梳理与掌握
重点词汇解析
高中语文《李白诗二首·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PPT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表达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题目中“春夜”点出季节及 具体时间。“洛城”表明客居之地。起句即从 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 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 羁旅情怀。
一二句写景叙事抒情。在扬花落尽、子规悲
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 无异于晴天霹雳。在这暮春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 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 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 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偏远的地 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地方……这种种 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一起,并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 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深同情。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总的看来,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
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 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 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散入东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 要分析。
峨眉山月歌 ppt课件
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 唐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 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他思 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4、《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 情状的两句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1、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 城闻笛》,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 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 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理解默写
1、 《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 情的句子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 《峨眉山月歌》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 的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月”是诗歌的意象,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
夜发清溪向三峡, “月”是为了抒发“思
思君不见下渝州。 君”之情。
朗读节奏:
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知人论世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 24岁出蜀漫游。《峨眉山月歌》 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为 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 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 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月亮, 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 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
春夜洛城闻笛 课件(共10张PPT)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折杨 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 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归乡的心。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忧伤 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教师总结: “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 (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第四章 作品赏析
1.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 管自吹自听,却无意中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 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 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 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2. 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案:“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 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诗人:李白
第一章
作者 简介
第二章
写作 背景
第三章
词句 解释
第四章
作品 赏析
第一章 作者简介
【李白】 (701年—762年)
【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 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 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散入/春风/满洛城。
故此乡夜,/曲家乡中/闻 ,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忧伤 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教师总结: “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 (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第四章 作品赏析
1.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 管自吹自听,却无意中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 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 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 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2. 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案:“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 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诗人:李白
第一章
作者 简介
第二章
写作 背景
第三章
词句 解释
第四章
作品 赏析
第一章 作者简介
【李白】 (701年—762年)
【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 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 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散入/春风/满洛城。
故此乡夜,/曲家乡中/闻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公开课 优质PPT课件
“散入春风满洛城”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夸张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 之声的悠远绵长 体现诗人对故乡思念之 情的深远
长相思· 山一程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 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 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 呢?
与 杜 甫 并 称 “ 大 李 杜 ”
有 「 诗 仙 」 之 称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 引起思乡之情。题作《春夜洛城闻 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 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本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 玉笛飘扬,而且《折杨柳》本就是一 首较为情绪忧伤的曲子,更突出了作 者的思乡之情。
的是 浪屈 漫原 主后 义我 诗国 人最 之为 一杰 出
李 白 的 诗 以 抒 情 为 主
字 李 太 白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白 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 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 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他“十 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 李白是个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 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 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 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李白诗二首_峨眉山月歌_春夜洛城闻笛_课件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 土难离的民族,这 种民族精神不断滋 养、强化着我们民 族的向心力、凝聚 力。热爱故乡是一 种崇高的感情,对 生于斯、长于斯的 故乡的眷恋又会升 华为对祖国的深情, 恋乡之情与爱国主 义是相通的。
谢 谢
•终南捷径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 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 临终南山远眺。他向玉真公主 献了诗,希望引荐,愿为朝廷 效劳。
•赐金放还 李杜相遇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 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 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 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 唐玄宗“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 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 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谁家玉笛暗飞声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 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 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 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 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东风满洛城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在诗人的想像中,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 人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本来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 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 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生平
李白诗二首·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ppt 鲁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表达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题目中“春夜”点出季节及 具体时间。“洛城”表明客居之地。起句即从 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 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 羁旅情怀。
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比较这两 首诗的内容和结构有哪些不同?
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客居洛阳听到笛声,表达诗人的客愁乡思 《黄鹤楼闻笛》写李白被贬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 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结构
《春夜洛城闻笛》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引起客愁乡思 。先 写“玉笛暗飞”,”闻折柳”,然后引起故园情。 《黄鹤楼闻笛》:先有情而后闻笛再引出景。前半捕捉了“西 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 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 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并亲自到杭州看他。而他的问答却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的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的交战,这也是一次“心”和“形”的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 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 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 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关于古时“折杨柳”的习俗
• 汉人“折柳赠别”习俗。 •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 之意。 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 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 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 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古人在诗词 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 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 边城路旁柳”。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 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 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时 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 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 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伴随 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 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 江,直向三峡驶去,再也 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 着你啊,渝州就要在眼前 了。
次句“映”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请简 要分析。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 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 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 一样永远长久。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
望长安,那里再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 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 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 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 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总的看来,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
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 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 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三四句直抒胸臆。“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
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伴随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 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 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 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同前行的一片深情, 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这些,真切地 传达出作者经受友人遭贬的心灵震撼后的强烈的主 观感情。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李白诗二首
太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十 诗九言月。诗人反复歌咏, 赋予了 明月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使它成为 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二
“散入பைடு நூலகம்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 要分析。
“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笛声本来是 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 在诗人的想像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 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本来是 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 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 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 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谈谈你对 “暗” 的含意的理解。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 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 道他,却不期然而然的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 诗的关键。
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陈述自 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 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 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 仿佛是流向天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 情之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 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和 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以启
发、联想。
《峨嵋山月歌》的构思
本诗是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上颇受限制, 一般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本诗所表现的时空跨 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 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 的,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 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 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 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 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 加于景,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 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 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一二句写景叙事抒情。在扬花落尽、子规悲
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 无异于晴天霹雳。在这暮春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 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 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 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偏远的地 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地方……这种种 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一起,并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 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深同情。
比较这两 首诗的内容和结构有哪些不同?
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客居洛阳听到笛声,表达诗人的客愁乡思 《黄鹤楼闻笛》写李白被贬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 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结构
《春夜洛城闻笛》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引起客愁乡思 。先 写“玉笛暗飞”,”闻折柳”,然后引起故园情。 《黄鹤楼闻笛》:先有情而后闻笛再引出景。前半捕捉了“西 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 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 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表达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题目中“春夜”点出季节及 具体时间。“洛城”表明客居之地。起句即从 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 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 羁旅情怀。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峨嵋山月歌》的抒情
本诗在抒情方面,除“峨眉山月” 外, 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 二 字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 “峨眉山 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 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韵相当丰富:山月 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君” 字,一说是指峨眉山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 的友人,一说指山月兼友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