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
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
这句话也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心目中的大学精神。
这句话一听起来还是十分之有吸引力的,作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达到的境界是他们所欲最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王国维,陈寅恪等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榜样也值得后世之人的效仿。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也是当时清华大学的校训。
同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则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一个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强调,一个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弥补。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心态开放、打破围墙、追求人生开放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软硬胁迫,例如在建国前的陈寅恪,朱自清,老舍等一批知识分子,乃是知识分子之楷模;相反的,顺从于当时之时势,并与之同流合污者,即使在文学上有不凡造诣但也逃脱不了后人的口诛笔伐。
所谓“独立”,“自由”,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也不是绝对的。
独立与自由只能在一定的前提下,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的独立,自由。
比如,你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去实现你的独立,自由,但是并不能触犯其法律。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为了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免于“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必须使大学成为“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成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有学问的文艺学_从王国维到陈寅恪
相参证 则 是 凡属 于文艺批评 小说戏曲之 作 文艺美学方法。陈寅恪 曰 :
术性质固有异同 , 所用方法亦不 尽符合 , 要 皆足以 转移一时之 风气 , 而 示来者 以轨 则。 其 实已 看到 了三类著作间隐在的矛盾。陈寅恪 未提及王 国维的 哲学研究 , 而恰恰是哲学上 从王国维在 误 科 外 来观念 对 王国维 文艺美学研究影响极大 , 是他一 切研究的 基础。这 奏 定 经学 科 大 学 文学 科 大 学 章程 书 根本之 经 学科 、 的看法 , 以及 为 后 中 , 对 当 时 经学 科、 文 学 科大 学 的 在 缺哲学 一科 亲自制订的
文艺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 , 当然 需要纯 粹的理 论思辨 , 上升到文艺哲学。但是 , 文 艺学又 必须对 各种文艺现象、文学史、文学理论 批评史 , 以及诸 凡与文 艺 相 关的 一 切文 化 领域 进 行 研究。 学有 根 基 , 理论思 维才 能获 得坚 实的 基础 。 或 学而不 思 思而 不学 都 是无 法进 行理 论探 索和 创造 的。 美学新论了。这种斩钉截 铁的转向 , 其中 隐含着 的 精神分裂与心灵挣扎 , 是每 一个人文学 者都可以 设 身处地体会出来的。那等于 是让自己精 神生命中 最 为绚烂夺目的部分化为 灰烬 , 亲手扼死 自己心灵 的 产儿 , 从寒灰中重新点燃 生命之光。这种 脱胎换 骨 的痛苦 , 决非转换学术领域 的各种现象 的解释所 能 触及的。在我看来 , 罗振玉 的引导 , 只不 过是王 国 维学术转向的一个契 机 , 真正的原因 , 应 当从王 国 维内心深处去寻找。但是 无论如何 , 在研 究王国 维 的文艺美学时 , 都应当重视 前后两个王 国维之间 的 关系 换言之 , 后期王国维 是否还有文 艺美学 方 同一 性 应当如 何 面的思想 ? 前后两个王 国维的 的。 王国维成为一 位 国学 大 师 , 这决 非 外缘 所 可解释 , 而应从他本身的 精神特征来 研究。唯有 大 诗人才能成为大史家。因为 对历史无动 于衷的人 注 定是无 法逼 近 历 史的 内 核的。 看似 遥 相 阻隔 的 两 极 , 往往有一道极深极细 的血脉隐隐 相通 , 生机 互 注。鲁迅说 离骚 史记 乃 史家 之绝唱 , 无韵之 离 骚 , 其 实, 凡 史 家之绝 唱 , 必为 无韵 之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文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探析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近代史研究的泰斗”。
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他一生思考的重要主题。
一、“独立之精神”是陈寅恪思想的核心。
陈寅恪在《二十世纪中国之分裂大趋势》一文中提到,“自由独立的存在,不自觉得‘独立’或‘自由’的检讨,它是几千万百姓心底的秘密与生活。
”可见,独立对陈寅恪来说是人类内在本性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追求。
他认为,独立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陈寅恪一直倡导并强调独立精神在人的成长和进步中的重要性,认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思想的另一大特色。
在他的著作中,对自由的思考始终贯穿始终。
在《陈寅恪全集》中,他曾说:“我深信不疑的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莫过于追求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天赋权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追求。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他都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在《论十次文学》中,陈寅恪还提倡文学自由,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文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他不断呼吁人们要珍视自由和追求自由,这也是他一生所秉持的理念和信念。
四、陈寅恪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阐释,为当今社会和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面对着各种复杂的思想和价值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要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意识,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自主地思考、选择和行动。
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重视社会和政治的自由,努力为实现自由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只有在具备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一生追求的理念和信念,也是他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的重要特色。
从《论韩愈》看陈寅恪的学术观
从《论韩愈》看陈寅恪的学术观
陈寅恪的《论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一部杰出著作,主要
讨论韩愈和他的文学原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家,陈寅恪通过《论韩愈》向世人呈现了他的思想观念和学术观点。
一方面,陈寅恪在《论韩愈》/中充分阐述了文学修辞的重要性,他指出,文
学创作不仅要有牢固的社会功能,而且要做到清楚、洁净、有层次。
此外,他还认为,文学应该注重雅致、美妙,准确地避免浅薄。
陈寅恪要求作者要用有艺术感觉的语言来表达内容,通过修饰文字,突出文学效果。
另一方面,陈寅恪在《论韩愈》中强调文章的艺术思想,他呼应认为,文学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使读者能从中获得趋向实际的艺术洞见,并在洞见中体验美感。
此外,/在《论韩愈》/中,陈寅恪推崇“无私”理念,他认为,在文学创作中
语言要客观、公正,要避免偏爱和偏见。
他认为,文学不仅要宣扬道义,而且要真正达到影响他人的意义。
为此,他要求作者保持公平、客观,不做无端的污蔑与谩骂,保持客观性以表现出文学的真实与至高。
综上所述,陈寅恪在《论韩愈》中的学术观是文学尊重修辞语言的精细,体现
艺术思想的真实与至高,注重公正客观,推崇“无私”理念,这/一观/点是独具特色,将泛传统文化与新思想完美结合,体现出中国文学新潮流的完整传承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之精神,⾃由之思想最开始知道陈寅恪,是很⼩的时候读⼀篇⽂章,说他很多作品在战乱中遗失,留下来的根本不能与他本⾝学术⽔平共论。
但这些作品的遗失,未必没有他⾃⼰性格的原因。
⽽后作者⼜分析了若⼲云云。
因此对他略有些了印象,但也提不上太深。
后来读⾼中,慢慢开始涉猎历史学术作品,兴趣是在宗教和中古史。
所以陈寅恪这个名字,渐渐地看得多了。
⼜去找他的传记,作品来读。
说来惭愧,他的很多作品我⾄今未曾读完过。
当初在图书馆看到厚厚三本柳如是别传,借回来第⼀本,终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读完。
所以要说多么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那是妄⾔。
但我想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为他的时运不济,命途多⾇。
为他的⽂章憎命达,为他昔年曾经经历的种种。
最重要的,为他所谓的,独⽴之精神,⾃由之思想。
⽽《寂寞陈寅恪》这本书,读完是可以让⼈感觉惊艳的。
⽂字其实并不特别,只因了陈寅恪这个⼈,这本书便特别起来了。
曾经看《狂⼈刘⽂典》,说刘⽂典⼀⽣狂傲,⼏乎不把别⼈放在眼⾥,唯独对陈寅恪,也是恭敬推崇。
可见陈寅恪⼈格魅⼒之⼤。
对于世⼈来说,识得陈寅恪,⼤多因为他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惟此独⽴之精神,⾃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当时中华⽂明正处在⼀个变⾰的阶段,究竟是维持古旧⽂化好,亦或是引进西⽅⽂明更好,当时学者们争论不休。
或者对于我们这些后⼈,可以理直⽓壮地选取⼀个中庸态度,以为两者的结合更加完美——亦不排除仍有坚定地单边分⼦存在——但那也只是站在后来者的⾓度来评价这份结合罢了。
对于那个时候的⼈们,⾯对全新的舶来⽂化,已经落后的传统⽂化,到底应该何以取舍?全盘接受?全盘否定?当⼀个群体陷⼊未知的恐慌与迷茫时,这种偏激的全盘论避⽆可避。
然⽽陈寅恪毕竟和旁⼈是不同的——他提出了要将中西⽂化思想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是⼗分可贵的。
⼀⽅⾯摒弃了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不失其精髓;另⼀⽅⾯接受了⾛在时代前沿的西⽅思想,却⼜不取其糟粕。
陈寅恪诗歌解读
陈寅恪诗歌解读【原创版】目录1.陈寅恪简介2.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3.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4.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语正文陈寅恪,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方面,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陈寅恪的诗歌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创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诗风,也有柔美、婉约的诗句,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陈寅恪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达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渴望。
在陈寅恪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次,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陈寅恪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哀江南》等。
再次,表现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了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如《赠刘叔雅》等。
陈寅恪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再次,陈寅恪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论陈寅恪的性形象批评观
论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文艺美攀专韭研究生:刘波指导教师:钟仕伦教授本文以陈寅烙(1890一1969)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文本,从文艺美学的角度,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稠结合的方法,分析论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懿评霾。
全文莛分三个郄分:第一编分孝蓐论述陈寅佼愆文学络瑟中女毪形象黪批评观;第=编分析论述陈寅恪对历史真实女性形象的批评观;第^三编陈述对陈寅恪女性形承批评观的辩认识。
在第一编中,竣辕寅燃静五麓论文:《读秦妇黔》、《读莺莺镄》、《长凝歌笺证》、《元徽之悼亡诗笺{芷稿》、《白香娃l琵琶弓}笺证》为底本,按陈黉恪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共分四辫论述。
第一颦“争取生命价值的秦妇”,围绕韦庄讳言《秦妇吟》的原因展开,以陈寅恪的切入角度为中,艮,分析秦妇等人顽强的生命意志及舔爽倍薅弱势女镶群俸豹A文关海精聿枣;第二搴“缝薅之荧懿崔莺莺帮韦丛”,围绕元稹弃莺莺谳婚韦丛的始术展开,以陈离恪对三者关系的分析评价为重点,揭示唐代不同社会集团的转移升降、道德标准、民风士习的错杂演变对女性婚恋照稼与蛰蓬熬影溺;第三章“党物提墓’论下戆拯责妃”,爨绕《长擐歌》的主题闯题展开,以陈寅倍的评价为中心,论述陈寅恪惩戒“魏阶”,同情“尤物”的态度,并由此揭示女性在男敉社会中的地俄;第四章“悲剧命运的琵琶女”,以琵琶支豹高才绝芑却天涯飘零的身世遭遇必惦入点,分褥自居易及陈寅貉共感静身整之瑟及瑟测余运懿普遮懑睐。
在第二编中,以陈寅恪的两篇论文《武矍与佛教》、《记唐代之零武韦杨婚姻集团》及两部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为底本,共分三章。
第一章“超越蛙裂羧髭瓣鼗烫《天”,以凌爨g天爨帝至努傍、富耀酝德及其薅姻集嚣熬意义为内容,以陈寅恪的态度为要点,论述陈寅恪性别平等的女性观念;第二章“才华绝世的陈端生”,以陈寅恪笺证下,陈端生的身世性格及出众才华为内容,论述陈寅恪对才华的由衷赞美及对自由思想的尊崇;第三章“独立自由的柳如是”,以陈寅恪笺证下,柳如是的身世、才华、气节、人格为内容,论述陈寅恪对独立自由人格境界的推崇赞颂。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500字
陈寅恪,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通过他的经典著作《大师陈寅恪》,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我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对其中涉及的文化理念及其理论深有体会。
首先,《大师陈寅恪》深入剖析了古代文化的优劣,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寅恪认为,古代文化曾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因其落后的思想而陷入低迷。
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质上是一种抗争、改革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引导社会进入新的文化状态,以实现社会发展。
其次,《大师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提出了许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建设主张。
陈寅恪提出,新文化运动必须重新审视古代文化的优势,以及如何将新的思想、新的现实、新的技术与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新文化运动要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创新发展;新文化运动必须通过激烈的斗争实现社会变革,维护民族利益和谋求民族振兴。
此外,《大师陈寅恪》还论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践策略。
陈寅恪坚持多元文化观,认为只有通过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才能够实现新文化的发展;又坚持不断的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坚实理论,确保新文化的发展;并且他还倡导新文化的实践应当以共和国的建立为目标,因为建立共和国是新文化的开创与发展的最终归宿。
在阅读了《大师陈寅恪》之后,我愈发认识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也愈发推崇他将古代文化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倡导文化多元化的远见卓识。
我以陈寅恪为榜样,将他的理念融入到新文化实践中,用实际行动驱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
陈寅恪的国学思想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泽东,号种庸,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国学思想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陈寅恪的国学思想,以期对其思想贡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一、思想背景陈寅恪生于中国晚清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封建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种背景下,陈寅恪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国学为基础,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二、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陈寅恪的国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主张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点和科学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学为体陈寅恪强调,中学为体就是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基础,注重传统道德伦理的教育和培养。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道德品质的人才。
2. 西学为用陈寅恪主张,西方科学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他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认为西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值得借鉴和吸收。
通过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中国可以更好地走向现代化。
三、国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陈寅恪的国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经验主义思想陈寅恪的思想追求实证主义的道路,他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取知识,不拘泥于传统权威的观念,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真理。
2. 批判思维方式陈寅恪注重批判思维方式的运用,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
他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3. 开放思想陈寅恪持开放思想,主张接纳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点。
他坚信,传统与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
四、陈寅恪的影响陈寅恪的国学思想对中国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最精辟的十句话
陈寅恪最精辟的十句话1.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简直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灵魂呐喊啊!就好比在一片混沌中点亮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去追求真正的自我。
想想看,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束缚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坚守这种精神呢?2.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
”哎呀呀,这话说得太深刻了!就像一个民族文化面临困境时,那些深受其影响的人内心该有多煎熬啊。
比如当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那些热爱它的人得多难受啊!3. “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哇塞,这是多么独特的教学理念呀!这不就像一个厨师只做别人没做过的菜,只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厨艺嘛,真的太牛了!4. “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可不是嘛!这就好像被一根绳子捆住了手脚,想蹦跶都蹦跶不起来呀,还是得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行呢!5.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哇哦,这真的让人惊叹啊!就如同攀登高峰,终于在宋朝时到达了顶点,那是多么辉煌的景象啊。
想想宋代的文学、艺术,可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6.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我的天,这是何等的气魄呀!就好像在知识的海洋中开辟新航道,只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太厉害了吧!7.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哎呀呀,读书治学不就是这样嘛!就像挣脱枷锁,让真理的光芒尽情释放,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8. “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这真的太对啦!就如同鸟儿要有自由的翅膀才能高飞,学术也需要自由和独立才能绽放光芒啊,大家说是不是?9.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哇,这简直是永恒的真理啊!就好像星星永远闪耀在天空,这种精神和思想也会永远流传下去呀。
10. “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
胡适称赞陈寅恪500字文章
胡适称赞陈寅恪500字文章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中
国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论语集解》、《论语新解》、《孟子新解》、
《史记十论》等著作,都展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高度理解和独到见解。
胡适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研究述评》一文中对陈寅恪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他认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以其广泛的国学素养和
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而且,陈寅恪先生在思想上
的独立和个性,使他的学术观点更加深刻和有力。
胡适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的巨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不可没。
此外,胡适对陈寅恪先生的品德和学风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认为,陈寅恪先生是一位
品格高尚、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的学者,其在学术道路上的坚持和态度是可贵的。
他与周
作人、茅盾等人一起,被誉为“民国三大文学家”,而胡适则称陈寅恪为“守德厚粹、品格高致的学者”。
总之,胡适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称赞可谓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陈寅恪先生以其学术成就和
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而胡适先生对他的赞扬更是激励了后人对
陈寅恪学术思想和品格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陈寅恪先生以其崇高的学术境界和高贵的人
格魅力,将永远被人们缅怀和景仰。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渊博深邃的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考古等多个领域,几乎无所不通。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深入,他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注释,对古代文字的考证,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展示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才智。
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对当时国际学术的最新动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
陈寅恪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陈垣先生。
他从小饱览了家中庞大的图书馆中的各种古籍文献,因此对古代文化有了很深的兴趣。
此外,他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年轻时曾经参加过革命活动,后来又经历了国共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
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所记载的陈寅恪先生的一生是丰富而充实的。
他在求学阶段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和学术活动,著有大量学术著作。
他曾经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尽管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多限制,但他仍然坚持从事学术工作,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书中还囊括了一些与陈寅恪先生有过交往和学术合作的人们的回忆和见证。
他们中有一些是著名的学者和历史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陈寅恪先生的学风和人格魅力。
与陈寅恪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位严谨认真、努力求知的学者,并且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
他在学术交流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广博让与他交往的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通过阅读《回忆陈寅恪先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贡献和精神追求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其美学思想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其美学思想/h1陈寅恪一生着述颇丰、研究领域宽泛。
在传统文学研究领域里,陈寅恪以其深厚的文史积淀、精湛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解读。
先后撰有《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读哀江南赋》《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文学研究着述。
通过对陈寅恪的文学研究实践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可以大致总结出其颇具特色的文艺美学思想。
一、“自由”与“天才”--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所谓“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自由思想”是陈寅恪对文学作品评析的最重要标准。
“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文章亦臻上乘,其骈骊之文遂亦无敌于数千年之间矣”.陈寅恪以南宋汪藻《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证,认为此文“其不可及之处,实在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于一篇之中,能融化贯撤,而其所以能运用此情感,融化贯通无所阻滞者,又系乎思想之自由灵活。
故此等之文,必思想自由灵活之人始得焉之”.在这里陈寅恪提到的“思想自由灵活”系指作者不受外在形式束缚与限制,把自己的情感与意蕴能够“融化贯通无所阻滞”地表达出来,是作者创作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论再生缘》一文中,陈寅恪把在此种“自由思想”支配下的表达能力又进行了阐释。
如陈寅恪将陈端生《再生缘》第一十七卷中自序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文相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之所以如此,在陈寅恪看来是因为陈端生的思想自由之故。
“撰述长篇之排律骈体,内容繁复,如弹词之体者,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即有真实情感,亦堕世俗之见矣。
……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
”对陈端生自由思想的强调仍是着眼于作者卓越的文章表现能力和技巧,这是陈寅恪有关自由思想的第一层意蕴。
陈寅恪所谓“自由思想”的第二层意蕴系指站在新时代立场上反对旧礼教、旧伦理之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陈寅恪诗词研究报告
陈寅恪诗词研究报告
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语言
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词创作主题广泛,涉及自然风景、人生哲理、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常常能够看到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陈寅恪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古典文人的风范和情趣。
他广泛涉猎了古代文学作品,研究了古代文学的传统风格和技巧,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的诗句清丽高远,常常以自然景物作为写作的基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他对于人生、自然的感悟。
陈寅恪的诗词作品中也融入了他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历史人物的风云际会,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壮丽与悲剧。
他用诗词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慨,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陈寅恪的诗词作品还展示了他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
他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对于汉字的思考,创作了很多以文字、语言为主题的诗词。
他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对于语言的敬畏和对于文字的力量的认识。
总的来说,陈寅恪的诗词作品承载着他对于自然、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思辨与感悟。
他用古典的写作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呼吁。
陈寅恪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无所 阻滞者 , 又系乎思想 之 自由灵活 。 故此等之文 ,
必 思想 自 由灵 活 之 人 始 得 焉 之 ” L 1 ] 。在 这 里 陈 寅恪 提
超越 的表现在陈先生看来即是 “ 端生心中于吾 国当 日
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 皆欲 籍此等描 写以摧破 之也 。端生此等 自由及 自尊即独立 之思想 ,在 当 日及
了一系列深入的解读 。先后撰有 《 陶渊 明之思想与清
生缘》一文中,陈寅恪把在此种 “ 自由思想 ”支配下 的表达能力又进行 了阐释 。如陈寅恪将 陈端生 《 再生 缘》第一十七卷 中 自序与 《 再生缘 》续者梁 楚生第二
十卷 中 自述之文相 比较后认为 ,“ 两者之 高下优劣立
谈 之关系》 《 读哀江 南赋 》 《 元 白诗笺证稿》 《 论再生缘》 《 柳如是别传》等文学研 究著述 。通 过对 陈寅恪 的文 学研究实践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可 以大致总结 出
此外在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时陈寅恪认为句中特取一破字者盖破字不仅含有破散或破坏之意且又为乐舞术语用之更觉混对于那些既无元微之不著一字之巧又无白乐天一词两用之妙的创作者来说即便吸取前人语句只要能做到灵活运用从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意境在陈寅恪看来也是天才的表现
第2 1 卷第 2 期
中 图 分 类 号 :I O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3 1 0 4 ( 2 0 1 5 ) 0 2 — 0 述颇丰、研 究领域宽泛。在传统 文 学研究领域里 ,陈寅恪 以其深厚的文史积淀、精湛 的 研究方法对不 同历史时期 的风格各异 的作家作品进行
哲学
郭 士礼 :陈 寅恪 的文 艺 美学 思想
3 3
原 因。
续玉钏缘之书 , 而玉钏I 缘之文 冗长支 蔓殊无 系统结构, 与再生缘之结构精密 ,系统 分明者 ,实有 天渊之 别。
“ 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不但是 陈寅恪学术
研究一直秉持 的理念 ,且将此一理念融入到对文 学在
代思想最为 自由” , 故这两个历 史时期 的 “ 文章亦臻 以南宋汪藻 《 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证 ,认为此文
“ 其不可及之处 ,实在家 国兴亡哀痛之情感 ,于一篇
上乘 , 其骈骊之文遂 亦无敌于数千 年之 间矣” 。 陈寅恪
之 中 , 能 融化 贯 撤 ,而 其 所 以 能运 用 此 情 感 ,融 化 贯
到的 “ 思想 自由灵活 ”系指作者不受外在形式束缚与
限制 , 把 自己的情感与意蕴能够 “ 融化贯通无所 阻滞 ” 地表达 出来 ,是作者创作 能力 的一种体现 。在 《 论再
收稿 日期 :2 0 1 4 - 1 2 —1 0 ;修 回 日期 :2 0 1 5 - 0 2 — 0 3
其后百余年 问,俱足惊世骇俗 ,自为一般人所非议 ” 。
摘要 :虽然 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 ,但他 长期研 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 、历史、哲学等现代学 科的混合 形态 ,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时有对 中国文 学与 艺术 的深刻领悟和独到见解 。他 的文艺美学思
想在 整体 上有 这几 个 主 要 方 面 :内涵 丰 富 的 “ 自 由之 思 想 ”说 与创 作 的 “ 天 才 ”论 构 成 了其 文 学 创 作 的 审美 特 性 ;
2 0 1 5年 4月
中南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 C E N T . S OU T H U NI V . ( S OC I A L S CI E NC E )
Vb 1 21 No . 2 Ap r . 2 01 5
陈寅恪 的文艺美学思想
郭 士 礼
( 成都理工 大学政治 学院 ,四川成都,6 1 0 0 5 9 )
“ 真性情 ”与 “ 意境 ”论是对文艺文本审美特性的把握;而 “ 了解之 同情 ”更是其文艺美学之接受主体最应该关 注的特点。陈寅恪 的文 艺美 学思想 的若干观 点既有对传统文艺美学的借鉴又浸透着其浓厚的历 史底 蕴。 关键 词:陈寅恪 ; 自由思想 ;天才 ;真性情 ;意境 ;了解之 同情
内的传统文化 的感悟 与解读之 中。在西学 东渐 的时代
若非端 生之天才卓越 ,何 以得至此乎 ?”【 】 】 此外对 于
胜者 ,实 由于端生之 自由活 泼思想 ,能运用其对偶韵
一
、
“自由 ”与 “ 天才 ”——文 学 创 作
的审美特性
所谓 “ 思想而不 自由,毋宁死耳 ” ,“自由思想 ” 是陈寅恪对文学作 品评析的最重要标准。 “ 六朝及天水
一
律之词语 ,有 以致之 也。 ”[ 】 ] 对陈端生 自由思想 的强调
这也是陈先生一再激赏 、折节喟叹陈端生个人的重要
基金 项 目: 2 0 1 3 年 国家社会 科学 基金 西部 项 目 “ 现代 史家 对文 学作 品史料 价值 的解读 及运 用研 究 ” ( 1 3 XZ S 0 1 7 ) ;中国博士 后科 学基 金面 上项 目 “ 现 代 史家 与红 学 ”( 2 0 1 3 M5 3 1 9 5 5 ) 作者 简介 :郭 i ̄ L ( 1 9 8 2 — 1 ,男, 山东鄄 城人 ,历 史学 博士 ,成 都理 工大 学副教 授 ,四川 大学 文新 学院 博士后 ,主 要研 究方 向:中 国近 现代 思 想与 文 化
仍是着眼于作者卓越的文章表现 能力和技 巧,这是 陈
寅恪有关 自由思想的第一层 意蕴 。 陈寅恪所谓 “ 自由思想 ”的第 二层意蕴系指站在 新 时代立场上反对 旧礼教、 旧伦理之独立精神 与 自由 思想 。如在 《 论再生缘》一文中,陈先生在详细考证 了陈端生家世、社会背景、创作历程之后 ,便被这位 女作者反传统、反礼教的思想深深 折服 ,认 为陈端 生 是“ 当 日无数女性中思想 最超越之人也 ” 。 此种思想最
其 颇具特 色的文艺美学思想。
见” 。 之所 以如此 , 在 陈寅恪 看来是 因为陈端生 的思想 自由之 故。 “ 撰述长篇之排 律骈体 ,内容繁复 , 如弹词
之体者,苟无灵活 自由之思想 ,以运用贯通于其 间,
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 ,即有真实情感 ,亦堕 世俗之见矣 。……再生缘一 书,在弹词体 中,所 以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