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客家人敬祖甚于拜神
客家人的祭祀
客家人的祭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从小就生活在具有浓厚的客家气息的祭祀氛围中,客家人祭神,比如: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但客家人祭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祖先的祭拜成了客家人宗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据说,客家人之所以如此祭拜自己的祖先,是因为客家人数千年来,历经丧乱,艰困播迁、仍能团结相亲,守望相助,子孙繁衍,靠的是对祖先的敬仰。
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的信仰,维系着一个民系的特质。
“把根留住”的情节和炎黄子孙的意识,是客家人血脉相传的重要内容。
客家人把祭祀祖先叫做“敬神”,在客家人心中,他们的神就是他们的祖先。
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逢年过节的大祭。
日常生活的祭拜:每年的夏收、秋收吃新粮的时候,蒸出的第一碗米饭总要在天井对着天一拜,然后对着自己姓氏祖先的坟墓的方向一拜,最好对着自己家的祖先一拜,三拜意味着让祖先先吃,三拜拜完后全家人才能开始吃新米饭。
除此之外,大部分客家人都有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有烧香的习惯。
更有意思的是,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发现有蟾蜍、蟋蟀、壁虎、小蛇、蜻蜓等之类的小动物的时候,客家人认为那是自家的祖先的化身,是祖先回家了,客家老人就会嘱咐自家的小孩,千万不能去动它们,让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
对祖先的崇敬和不可冒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除此之外,四时八节的祭祀在客家地区是比较正式的,主要体现在鬼节、祭祖、春节以及客家人的丧、喜事。
鬼节,客家地区一般叫七月半,在鬼节那天,客家人每家都会杀一只鸭,把鸭血滴在草纸上,草纸做成钱币状,然后再自家的祠堂门前烧带有鸭血的草纸,意味给在阴间的祖先送钱,而且必须烧完整,如果没有烧完整就意味着祖先们拿到的钱是缺的,他们在下面也是用不了了。
每年的清明节也要去祖先的坟墓上上香,给他们少点钱。
春节,春节的祭祀是客家人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祭祀。
先在自己家祭自家的灶神、天神,然后去自家的老屋祭拜祖先,祭祀的祭品包括:一只完整的公鸡、一条鱼、一盘肉、糖果饼干、茶烟酒、鞭炮、冥币等,这种祭祀自家的孩子是要求参加的,特别是男孩,一般小孩要下跪,拜三次,每拜一次就插一次香,祈求祖先保佑。
客家人为何“多神崇拜”
客家人为何“多神崇拜”客家民间传统信仰的对象范围的很广泛。
既有日月、风雨、雷电、山川、土地、水火、城隍等自然神,也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天兵天将、八仙等人格神;有君、亲为代表祖宗神灵系统,也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师)神灵系统,以及圣贤、英雄为代表的伦理政治神和社区保护神;既有佛家的菩萨也有道家的天师、真人,还有巫术、风水、八字,等等。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他们奉行“多神崇拜”,首先就是由汉民族这种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均质性、普同性所决定的。
他们无法摒弃与生俱来的信仰习惯,并非是出于宗教教主的教导,也不是出于教典和教义的规定,而是因为他们从小习见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其中既有身份认同,也有心理依附,更有精神完善和自我升华的需要。
何况,客家人面对新的“流寓”之地,生存环境的险恶和种种不可预知性,决定了他们要开基创业、繁衍子孙、生存发展,就必然在心理上更多地祈求各路神明的保佑,相关的神明祭祀、祖先祭祀和鬼魂祭祀就更有现实存在的理由。
客家民间的多神崇拜功利趋向十分明显。
客家人祭拜神明、祖先、鬼魂,无不是和特定的目的、需要连在一起的。
这种特性不光隐含着客家人的宗教心理,同时也制约和影响客家人在宗教行为方面的行事方式,并被摄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系当中,构成了人们的惯例行为和生活信条。
客家人祭拜神明、祖先、鬼魂,无不是和特定的目的、需要连在一起的。
不论是求健康长寿、求婚姻子嗣、求升官发财、求风调雨顺、求人丁兴旺,还是为了应对一些即时的困难、疾病、灾祸,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现世与来世的生活总体目标。
客家人把祭祀礼仪和祠庙建造简单地当作“民俗”来对待。
其功利性、现实性的特点,与汉民族民间传统宗教信仰的功利性、现实性特点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汉民族民间信仰还有世俗性的传统,无论宗教心理还是宗教行为,都是偏向实用主义的。
表现在态度上,讲求的是一个“用”字,即对神灵的工具化、伦理化;表现在程度上,则有一个“淡”字,宗教观念淡薄,不虔诚(有时、有事才拜神),不专一(见神就磕头,见庙就烧香)。
客家人的祭祀
客家人的祭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从小就生活在具有浓厚的客家气息的祭祀氛围中,客家人祭神,比如: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但客家人祭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祖先的祭拜成了客家人宗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据说,客家人之所以如此祭拜自己的祖先,是因为客家人数千年来,历经丧乱,艰困播迁、仍能团结相亲,守望相助,子孙繁衍,靠的是对祖先的敬仰。
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的信仰,维系着一个民系的特质。
“把根留住”的情节和炎黄子孙的意识,是客家人血脉相传的重要内容。
客家人把祭祀祖先叫做“敬神”,在客家人心中,他们的神就是他们的祖先。
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逢年过节的大祭。
日常生活的祭拜:每年的夏收、秋收吃新粮的时候,蒸出的第一碗米饭总要在天井对着天一拜,然后对着自己姓氏祖先的坟墓的方向一拜,最好对着自己家的祖先一拜,三拜意味着让祖先先吃,三拜拜完后全家人才能开始吃新米饭。
除此之外,大部分客家人都有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有烧香的习惯。
更有意思的是,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发现有蟾蜍、蟋蟀、壁虎、小蛇、蜻蜓等之类的小动物的时候,客家人认为那是自家的祖先的化身,是祖先回家了,客家老人就会嘱咐自家的小孩,千万不能去动它们,让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
对祖先的崇敬和不可冒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除此之外,四时八节的祭祀在客家地区是比较正式的,主要体现在鬼节、祭祖、春节以及客家人的丧、喜事。
鬼节,客家地区一般叫七月半,在鬼节那天,客家人每家都会杀一只鸭,把鸭血滴在草纸上,草纸做成钱币状,然后再自家的祠堂门前烧带有鸭血的草纸,意味给在阴间的祖先送钱,而且必须烧完整,如果没有烧完整就意味着祖先们拿到的钱是缺的,他们在下面也是用不了了。
每年的清明节也要去祖先的坟墓上上香,给他们少点钱。
春节,春节的祭祀是客家人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祭祀。
先在自己家祭自家的灶神、天神,然后去自家的老屋祭拜祖先,祭祀的祭品包括:一只完整的公鸡、一条鱼、一盘肉、糖果饼干、茶烟酒、鞭炮、冥币等,这种祭祀自家的孩子是要求参加的,特别是男孩,一般小孩要下跪,拜三次,每拜一次就插一次香,祈求祖先保佑。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客家人祭祖是客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弘扬。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丰富多彩,包括祭品准备、祭祀仪式、祭祖祈福等环节。
通过祭祖活动,客家人传承着先辈的智慧和精神,弘扬着客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凝聚了家族、乡亲之间的情感和凝聚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json"1.2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客家人祭祖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祭祖在客家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接着将详细讨论祭祖的基本规矩,包括严肃性、尊重性和仪式性等方面。
最后将深入探讨祭祖仪式的流程,从准备祭品到进行祭祖仪式的整个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以及祭祖活动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
"}1.3 目的祭祖是客家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祭祖活动,人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期加深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祭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了解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客家人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2.正文2.1 客家人祭祖的重要性2.2 祭祖的基本规矩祭祖是客家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而在进行祭祖活动时,客家人会遵循一系列基本规矩。
这些规矩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首先,祭祖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春秋两季,通常是在农历的清明节、重阳节、祭祖节等特定日子。
这些日子被认为是祖先的生日或忌日,是最适合进行祭祖仪式的时机。
浅析客家人的宗族认同心理
浅析客家人的宗族认同心理作者:李翔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点着手,结合客家的宗族制度、民风民俗等方面浅析了客家的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并归纳了客家宗族认同心理的意义。
关键词:客家;宗族制度;宗族认同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1-02客家人是汉族中一个分支,是中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产物,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以及四川、湖南两省的部分地区,此外还有台湾及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其迁徙足迹遍及全世界,总数约5000万人。
一、什么是客家人关于客家人的形成问题,众说纷纭,但以客家研究的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的影响最大,它以“民系”一词构建了客家人的历史:五次南迁,根在中原,衣冠士族,形成发展于粤闽赣三省。
他说:“客家这系统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
”北方的中原汉族在进入赣闽粤边区以后与闽越土著及早先迁入该区的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互相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民系。
这个民系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又带有浓厚的南方各土著文化的色彩,为有别于当地的原有居民,被称为“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久而久之,这个新民系也自称为“客家”、“客家人”。
二、客家人的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因素,是由父系单世系组成的世系群。
古代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宗族,宋元以后的宗族制度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宗族制度。
据史料记载至南宋末年,闽越的客家民系已正式形成,客家的宗族制度也由此建立。
1.尊祖敬宗。
客家人重本溯源、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崇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
2.联宗。
指团结,联合具有共同血缘的本宗族人。
联宗是崇祖的重要目的之一,修建祠堂和编修家谱最终目的是联宗,通过联宗团结联合具有共同血统的本宗族人。
3.重教。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其目的在于对家族子弟“教之以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六艺之文,优而游之,餍而饫之”进而“涵养其性情,变化其气质,俾目循循于规矩中,而匪僻之于,无自而入,然后心述行谊,各式于正”。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水有源,树有根”。
崇拜祖宗观念最初源于古代的神灵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亦为后来儒学所推崇的崇先报本、尊祖敬宗观念相一致的。
人们以缔造姓氏的始祖、对族姓有功业或是移民的开基祖,作为崇拜对象,饮水思源,长期祭祀。
客家人的远祖来自中原汉族,长期以来,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关系观念强,敬祖祭祀是他们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崇敬先祖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加留恋。
对家乡的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密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
因而,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客家人“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开始产生于客家先祖为避战祸而长途逃荒、辗转南迁的路上和初到定居地之后。
遥望中原祖居地归不得,最初的客家人只能在新居住地建祀祭拜,怀念先祖;为了缅怀祖先千万里跋涉以及定居后的艰苦创业,其后人又代代相传,重视祭祖活动,祈望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村村户户对祖先无不虔诚崇敬,同时也通过祭祖以凝聚全族子孙的向心力。
客家人这种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意识,本属儒家文化范畴。
江西赣江、广东梅江、东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受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崇本敬祖意识源于中原,而又比中原人更强烈。
特别是这种崇本敬祖意识在旅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尤为突出。
他们千里迢迢回到桑梓,第一件重要之事就是拜祭祖先,把爱国爱乡与纪念上代祖宗融为一体,表达情系乡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怀。
因此,崇敬先祖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敬祖祭祀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祭祀上并不局限于“五服”之内,而是把祭祀的对象一直上溯至始祖。
按照古代的祭祀,一般汉族祭祀的祖先多为“五服”之内,即由己辈上推四代——父辈、祖辈、曾祖辈、高祖辈。
由下已推也是四辈——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
二是妇女也参与宗祠祭祀。
这说明了客家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
弛们和男人一样参加繁重的农耕劳作,同时还肩负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重任,因此在宗族中受到应有的敬重,同样可以享有敬祖祭祀的权利。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内容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正文: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
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入年界。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整理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除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
)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客家人祭祀祖先
客家人祭祀祖先祠堂正中神龛,供奉着写有祖宗名讳的牌位,这是祖先灵魂柄息之所,是列祖列宗的象征。
逢年过节,特别是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都要挑着鸡、猪肉、鱼等=牲和干鲜果品及茶、酒等,在祠。
袭设案摆供,焚香燃烛,虔诚献祭。
此外,有世家户还会在自己的厅堂,对着本房祖先牌位摆供祭祀。
这是家祭。
晟有客家特色的还是墓祭。
簋祭多枉农历正月初九至清明前次第进行。
一般先祭升基租墓地,其次祭各房祖先,最后祭小家庭祖先墓地最隆晕的是若1年才一次的祭扫"基祖墓地。
进失,各地嗣宗旗人,贴片钽电容擎着旗帜,举着灯笼,抬着全猪、全羊,挑着一应供品,敲锣打鼓,讲究的还有腱狮队,从四八方齐聚祖坟前。
大家摆好供舳,焚香燃烛,丰祭人诵读祭文,随后按辈分|苛低,顺叩首,醒狮耍舞参拜…待祭仪结束,旗人在附近埋锅炊事,围聚野盘餐。
最后再挑上各自的供品,江日何凡开基粗暮敲锣打鼓同去。
不论家祭、祠祭还是墓祭,客家人通过祭祖,一来念祖先恩德,不忘根本,二来敬宗睦旗,增进凝聚力,则激励孙艰苫奋斗,不断进取。
编修族谱:族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及历代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文书中国族谱历史悠久,汉代司马迁《史记》已为王室诸侯写世系。
魏晋南北朝崇尚门第,豪门望族修谱渐成风气唐宋时期,谱牒广为流行。
到了明清,各KEMET钽电容地民间更是大;修谱之风。
客家宗族注重修谱。
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便收藏闺、粤、赣、台、川等地126姓氏的1 800多部族谱。
各族谱大同小异,普遍记载远近祖宗姓名、婚配、于尉。
26培育子弟读l5成才,许多宗族都在旅产中没市“儒资’,以其收人兴学助考:建立私塾、学堂,延聘师资,资助穷家子弟读书,提供号试路费,发放奖学金等。
宗旗还用族产收入,孝敬老人,绗岁以老人分发祭肉和粮食补助;扶助旅中蜊寡孤独和残疾者。
此外,还川旗产收入帮助族巾贫用者结婚戍家、料理丧莽等宗族组织还联络村内村外其他姓氏宗旗,共同绀纵利实施修桥、贴片钽电容铺路、建学校、设凉亭和挖水渠、筑水坝等乡村公益事业。
客家民间崇拜
客家民间崇拜作者:肖大庆来源:《寻根》2019年第03期崇信神明,是客家民间的普遍现象,除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各家也都置有神案佛龛。
客家人外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因而客家人的信仰崇拜显得多而杂,反映在客地寺庙供奉上,佛门的菩萨罗汉、道家的仙师鬼神、地方的神明英雄、祖先的灵坛牌位,共安一厅,和平共处,共享香火。
客家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至于是什么神,他们并不去考究。
客家社会民间崇拜的多元性,展现了其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客家人的祖宗崇拜客家人是个极看重宗族的民系。
客家先民自中原辗转南迁,他们行进中背负着祖宗的遗骸和祖先的牌位。
初来乍到时的土著强悍、土匪强占和污吏强压,更加强了客家人通过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的形式强化宗族内部的团结,凝聚力量,以应付新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因此客家人的崇祖意识普遍强烈。
在赣闽粤接合部区域定居下来后,客家人便开始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祖宗遗骸,大兴土木建造祠堂安放祖先牌位。
客家人认为,祠堂是一族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是一个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神圣地方,有了祠堂,客家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家。
因此,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不管大姓小姓,也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必建宗族祠堂。
祠堂是思亲崇祖、慎终追远的重要活动场所,是族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也是体现本族人孝心、面子和势力的地方。
兴建祠堂,需要全族人合力凑钱,尽力将祠堂建得气派。
祠堂必定位于建筑物主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其他建筑则以此为中轴线向左右对称扩展。
祠堂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常见的祠堂神主,正位为始祖,其余的按世辈排列。
每年的清明、冬至,都会在祠堂集体祭祖,向祖先神位敬献香火,祭品丰盛,祭礼隆重庄严。
客家人每家每户建房,也必会先建厅,因为先建厅,可以先安放好祖宗灵位,依礼祭祀供奉。
客家围屋的堂屋里,也设有祖宗牌位,体现出客家人报本追源、长幼有序、聚心合力的秉性。
与建祠堂意义相关联的,是修族谱。
族谱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事迹和宗族人物、世系传承的文字。
小学生日记400字客家人敬祖公
小学生日记400字客家人敬祖公千年漂泊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一直固守着浓厚的“寻根意识”和强烈的“祖灵崇拜”观念。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平日里乡村中同村共屋、同屋共族、同族共根、同根共脉的叔伯梓侄、叔婆伯姆都难得一见。
年三十敬祖公,成为客家地区宗族亲人相聚相敬、增进情谊的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之一。
神可以不拜,祖公却一定要敬。
敬祖公胜过拜神,这是客家人在新形势下形成的一个世俗共识。
拜神者,各人有各人的企求,而敬祖公却绝无二心,它就是缅怀祖先功德,增进宗族观念,共享幸福生活,企盼美好未来。
年三十当天,一家老少来到老祖屋厅堂内,将三牲(猪肉、鱼、鸡)和供品(果品茶酒等),在八仙桌上整齐摆放,接着斟茶敬酒,焚香点烛,在香烛焚烧期间需添酒加茶,酒过三巡后,众人在先祖灵位前举香施行三鞠躬或三叩首礼,行礼时可在祖灵面前汇报家事或说一些吉祥话以及求财求平安之类的吉言善语,最后是燃放喜炮,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左右。
年三十敬祖公,平日冷清的祖屋此时变得热闹非常,人头攒动,喜气洋溢,浓浓的亲情使人与人之间显得格外友爱亲善。
就在这一天,不管是本地还是迁居到外地如“珠三角”等地的族人,都会返回老祖屋,焚香叩首,祭拜祖先,追思先祖功德的虔诚之情。
祭祀期间,不分权贵高低只分辈分大小,同祖屋、同祖公的叔婆伯姆、叔侄孙嫂欢聚一堂,聊一聊世间事,叙一叙别后情。
一句句祝福话、一声声拜年语伴随着朗朗笑声,把祖公厅堂内欢乐祥和热闹欢腾的气氛推向高潮。
通过敬祖拜宗,不但可以加深一祖相传、血脉相通的归属感,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拉紧血缘关系这根纽带,增强族人间爱乡爱家的凝聚力。
年三十敬祖公,是客家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画,一首悦耳的和谐曲,一首激昂的抒情诗,一个传统的大民俗。
为什么客家会存有宗族制度?而其他汉人支系很少?
为什么客家会存有宗族制度?而其他汉人支系很少?宗族制度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有点陌生,毕竟现在小家庭生活,甚至个人生活是流行模式。
但据了解,宗族制其实还存在客家人中,虽然多数客家人没有这种自觉。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因战乱或迫于生计等原因,举家从中原迁徙又流徙他地。
由于特殊的流迁经历,各种外来力量的袭扰常常威胁他们的生存,同宗同祖的认同可以增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异地的立足之本。
客家建筑这就使得他们的血缘意识和宗族观念特别强烈,敬祖穆宗,祖先崇拜尤为盛行。
他们聚族而居、共楼而住,以血缘为纽带组成大家庭,同族人彼此相互照顾,和睦相处,不分你我。
围屋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而且还是一个小社会。
为了防御盗匪,防御外族欺凌,围屋基本上都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强劲的应急体系。
在遇到盗匪或外族欺凌,楼内有足够的柴、米、水、煤,完全的自给自足,不出门照样可以生存,楼内几百号人在围屋内构成一个小社会,齐心协力,共对外患。
聚落型建筑群可以说围屋是客家聚落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客家人家族理想与世俗生活的完美结合,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族的生存秩序。
其实,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客家人在特定的时空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在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和社会转型变化中,客家先民与迁徙地、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取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俗、风情、精神风尚等都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能够在多次的迁徙中保持语言、生活习俗的独立性,归根到底在于宗族制度对客家宗族起了团结凝聚与保障的作用。
历史上多次迁移在社会调控无法将自己的逻辑秩序实施于社会时,自然发生的共同体,唯一能成为社会秩序依据的就是血缘关系。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一种天然秩序,在社会控制不及或脆弱的地方,血缘关系便外化为一种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便形成宗族制度,进而演变为家庭秩序。
其他汉人支系并没有客家人迁移的历史,也没有被迫从无到有的奋斗经历,因此宗族制度比客家人消亡得更快,更彻底。
客家人祭祀祖先
客家人祭祀祖先祠堂正中神龛,供奉着写有祖宗名讳的牌位,这是祖先灵魂柄息之所,是列祖列宗的象征。
逢年过节,特别是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都要挑着鸡、猪肉、鱼等=牲和干鲜果品及茶、酒等,在祠。
袭设案摆供,焚香燃烛,虔诚献祭。
此外,有世家户还会在自己的厅堂,对着本房祖先牌位摆供祭祀。
这是家祭。
晟有客家特色的还是墓祭。
簋祭多枉农历正月初九至清明前次第进行。
一般先祭升基租墓地,其次祭各房祖先,最后祭小家庭祖先墓地最隆晕的是若1年才一次的祭扫"基祖墓地。
进失,各地嗣宗旗人,贴片钽电容擎着旗帜,举着灯笼,抬着全猪、全羊,挑着一应供品,敲锣打鼓,讲究的还有腱狮队,从四八方齐聚祖坟前。
大家摆好供舳,焚香燃烛,丰祭人诵读祭文,随后按辈分|苛低,顺叩首,醒狮耍舞参拜…待祭仪结束,旗人在附近埋锅炊事,围聚野盘餐。
最后再挑上各自的供品,江日何凡开基粗暮敲锣打鼓同去。
不论家祭、祠祭还是墓祭,客家人通过祭祖,一来念祖先恩德,不忘根本,二来敬宗睦旗,增进凝聚力,则激励孙艰苫奋斗,不断进取。
编修族谱:族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及历代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文书中国族谱历史悠久,汉代司马迁《史记》已为王室诸侯写世系。
魏晋南北朝崇尚门第,豪门望族修谱渐成风气唐宋时期,谱牒广为流行。
到了明清,各KEMET钽电容地民间更是大;修谱之风。
客家宗族注重修谱。
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便收藏闺、粤、赣、台、川等地126姓氏的1 800多部族谱。
各族谱大同小异,普遍记载远近祖宗姓名、婚配、于尉。
26培育子弟读l5成才,许多宗族都在旅产中没市“儒资’,以其收人兴学助考:建立私塾、学堂,延聘师资,资助穷家子弟读书,提供号试路费,发放奖学金等。
宗旗还用族产收入,孝敬老人,绗岁以老人分发祭肉和粮食补助;扶助旅中蜊寡孤独和残疾者。
此外,还川旗产收入帮助族巾贫用者结婚戍家、料理丧莽等宗族组织还联络村内村外其他姓氏宗旗,共同绀纵利实施修桥、贴片钽电容铺路、建学校、设凉亭和挖水渠、筑水坝等乡村公益事业。
客家文化|客家民间的「伯公」崇拜习俗
客家文化|客家民间的「伯公」崇拜习俗客家人对「伯公」或「大伯公」的虔诚敬奉,是所有客家地区的一种普遍的风俗。
我记得童年的时候,生活在自己的客家故乡,经常跟随祖母到附近小山坡上的一座低矮得很不显眼的砖石砌成的小神龛里烧香膜拜。
每一次烧香的时候,祖母口中必唸:「伯公老大,保佑我全家平安纳福,五穀丰登,六畜兴旺。
」原来这个小神龛,人们都称为「土地庙」,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
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有的人也称为「土地公」,但是客家人普遍喜欢称为「伯公」,这个名称从何而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民俗考古的问题。
有的学者把「伯公」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伯益」这个历史人物,也有一定的根据。
伯益原是上古「舜帝」时代的人,舜帝曾经命他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当夏禹继承帝位以后,伯益便成为禹帝身边的功臣,而伯益又非常勤奋,带领百姓到各地开疆闢土,安居乐业,帮助农耕牧畜,使人民在新开闢的土地上创建生存生活的牢固基础,所以伯益就受到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共同的崇敬。
至于后代历史上的「客家」人,则是一支从黄河流域向南迁移的汉族民系。
他们的子孙不断地又从大江南北迁到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各省,后来又迁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国,至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所以客家人算是汉族中最典型的善于迁移创业的民系。
客家人迁移到每一个新的地方,都要经历过艰苦的奋斗。
既要和大自然作斗争,又要善于和当地的土着民族周旋共处,如此才能立下牢固的根基,所以他们的心目中必然要祈求一位能够保佑他们的神祇。
于是客家人就会想起上古时代「伯益」领导人民创业的历史传说,顺理成章地把「伯益」当作客家人的「保护神」。
所以将「伯益」称为「伯公」或「大伯公」。
这就是客家人对「伯公」这个名称由来的一种传说。
客家各地设置的伯公龛非常普遍,几乎每一个小乡村都有一座土地庙,比中国的城隍庙更为普遍。
中国的城隍,是每一座城市的保护神,一般在县级以上(包括大乡镇)的城市才有资格建立城隍庙。
而坐镇城隍庙的「城隍爷」,都有具体的姓名,而且历代有所不同。
客家人的信仰
客家人的信仰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表率或指南。
本文对客家人的信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加以研究,意在抛砖引玉。
一、客家人多种信仰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种信仰的民族,其中较突出的就是把天地君亲师奉为圭臬,而客家人是源于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堪称其中的代表。
由于世界具多极化、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有着多种信仰是并不奇怪的。
客家人既崇儒教,又重佛教,也信神鬼。
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儒佛道,还是神仙,只要能祈福免灾,保佑老少安康,子孙兴旺便供奉,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
因此,客家人敬神态度明显表现出随意性和实用性。
记得以前对我母亲也是客家人中多神信仰的普通一员,逢年过节,对各路神仙无不殷勤相请。
客家人为何会出现这种多神崇拜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客家人沿袭了中原汉族人信仰神鬼的观念,定居南方后生活条件差,时常受到天灾人祸,疾病兽害等威胁,因此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至于那是什么神?并不讲究。
二是客家人对于祖宗的高度崇敬,认为先人死后的灵魂尚在,由敬生畏,便有了祖宗死后化为神仙的观念,他们把崇拜祖先,信仰神仙作为精神上的安慰,藉以避祸消灾,减轻内心的痛苦。
二、客家人的几种主要信仰客家民系是一种多种信仰的民系,奉行多神崇拜,下面特以世界客都梅州市中的侨乡大埔县为例,其信仰基本上以儒教为主,佛教次之,基督教、天主教为少数,还有神仙及民间崇拜等。
儒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
客家人尚存正统思想,重视儒教。
在客家地区从前受教育的学堂或私塾就挂有“孔夫子先师之位”每位启蒙“破学”的孩子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朝拜。
儒教传统的礼乐诗书及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及温、良、恭、谦、让等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体现了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和人们的心灵一致。
客家人信仰的儒家思想与宗族观念,历来明礼尚义,尊祖敬宗,秉忠重孝,爱国爱乡,突出表现在正当国家民族受到侵略危险的时刻,把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扩展为与民族思想、爱国思想相统一,挺身而出,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生取义,愿为祖国和民族贡献出一切。
浅析客家人的宗族认同心理
浅析客家人的宗族认同心理摘要:本文从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点着手,结合客家的宗族制度、民风民俗等方面浅析了客家的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并归纳了客家宗族认同心理的意义。
关键词:客家;宗族制度;宗族认同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01-02客家人是汉族中一个分支,是中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产物,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以及四川、湖南两省的部分地区,此外还有台湾及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其迁徙足迹遍及全世界,总数约5000万人。
一、什么是客家人关于客家人的形成问题,众说纷纭,但以客家研究的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的影响最大,它以“民系”一词构建了客家人的历史:五次南迁,根在中原,衣冠士族,形成发展于粤闽赣三省。
他说:“客家这系统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
”北方的中原汉族在进入赣闽粤边区以后与闽越土著及早先迁入该区的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互相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民系。
这个民系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又带有浓厚的南方各土著文化的色彩,为有别于当地的原有居民,被称为“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久而久之,这个新民系也自称为“客家”、“客家人”。
二、客家人的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因素,是由父系单世系组成的世系群。
古代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宗族,宋元以后的宗族制度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宗族制度。
据史料记载至南宋末年,闽越的客家民系已正式形成,客家的宗族制度也由此建立。
1.尊祖敬宗。
客家人重本溯源、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崇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
2.联宗。
指团结,联合具有共同血缘的本宗族人。
联宗是崇祖的重要目的之一,修建祠堂和编修家谱最终目的是联宗,通过联宗团结联合具有共同血统的本宗族人。
3.重教。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其目的在于对家族子弟“教之以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六艺之文,优而游之,餍而饫之”进而“涵养其性情,变化其气质,俾目循循于规矩中,而匪僻之于,无自而入,然后心述行谊,各式于正”。
高清老照片:100年前的客家人习俗
高清老照片:100年前的客家人习俗从下面的老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风俗有些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秆棚、字纸炉还有一些虽然仍然存在,却日渐式微比如笠嫲敬神—敬伯公客家人口中的“敬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敬伯公(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等),二是祭祀祖先。
福德伯公伯婆庙摄于1904-1920年间客家人对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神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称土地神“公王”“社官”“龙神伯公”“福德伯公”等。
“伯公”神位随处可见,伯公庙的对联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有些庙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仅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有些连庙都没有,干脆就是几块石头。
老树下的伯公庙树上挂着“有求必应”之类的牌牌摄于1904-1920年间榕树伯公摄于1905-1930年间伯公几乎什么都管,当地人口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都要求伯公保佑。
逢年过节,乡里百姓必须叩拜邻近伯公。
平时,小孩碰上病痛,经“查神”“问仙”认定孩子“得罪”了伯公,例如孩子攀爬了伯公树或竹丛,又或戏弄过坛前的茶杯等等。
为人父母者就要备斋果、香烛,到伯公前去叩拜,请求伯公宽恕孩子年幼无知,祈求孩子早日康复。
家里买了幼猪、幼牛饲养,要到伯公坛前“祈猪福”、“祈牛福”,祈求伯公保护幼猪、幼牛顺利长大。
到幼猪养成大肥猪出卖,或将老弱耕牛出卖后,要到原伯公坛前“酬猪福”、“酬牛福”。
伯公庙,摄于1905-1925年间山神伯公民间谓“后土”,其坛像一个小墓,设于祖坟两侧;民间在坟茔之旁立石刻“某姓山神或某姓后土”之碑,意即管祖坟一座山或一方土地之神。
客家妇女在拜祭山神伯公庙摄于1905-1930年间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头伯公、水打伯公、井神伯公等都是水神的别称,只是供奉的位置不同而已。
井神伯公之位摄于1905-1930年间田头伯公多安奉在田头、路旁,俗称“保禾苗”的“田头伯公”。
摄于1905-1930年间像是田头伯公庙显应伯公所奉是石头,俗称显应公王。
客家人过年重头戏:年三十日“敬祖公”
客家人过年重头戏:年三十日“敬祖公”千年传承的客家民俗,一直固守着浓厚的“祖灵崇拜” 和强烈的“宗族兴旺”观念。
春节期间客家地区体现家族兴旺、缅怀先祖、团结奋进的年三十日“敬祖公”,把这一传统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年三十日“敬祖公”,它是客家人过年的重头戏,也是当今社会客家地区涉及面最广的全民化的民间世象。
每年的年三十日(除夕),客家山村到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家家户户喜气盈盈。
为了能依时参与庄重神圣的“敬祖公”,那些迁往城市定居或外出经商、务工的客家儿女,不管飞多高,不管走多远,不管身份贵与贱,不管生活贫与富,都会在年三十日前不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赶回老家,与家人一起虔诚地在祖宗神灵前点燃一炷香火,献上一份孝心。
神可以不拜,祖公却一定要敬,“敬祖公”胜过拜神,这是当今社会客家人心目中形成的一个共识。
拜神者,各有所求;而“敬祖公”,一是缅怀和传承祖先的优良品德,二是祈求祖公庇佑宗族昌盛,家家幸福,人人快乐。
“敬祖公”从上午开始,祭祀地点各有不同,有些在宗族的宗祠内,有些在家族的祖屋里。
平日冷清的老屋此时变得格外喜庆欢乐、热闹祥和。
堂屋正面是先祖神龛(有些还悬挂着先祖的画像),同宗共祖的各家各户一家大小来到列祖列宗神位前,将“三牲”供品整齐摆放在八仙桌上,先焚香点烛,敬茶献酒,接着是举香行三鞠躬或三叩首大礼。
有些宗族还专门按礼仪规矩举行,在烟雾缭绕、红烛通亮的厅堂内,在“礼生”高亢的唱喏声中分步骤进行祭拜,族人整齐排列,时而合掌伫立,时而弯身躬拜,庄重整肃,虔诚备至。
然后是“奉财宝”(将寿衣、冥币等物品焚烧),最后是放喜炮,整个过程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通过焚香点烛,叩拜祖先,在追思祖先功德的同时,表达尊祖敬宗的虔诚之情。
祭祀期间,不分权贵高低,只分辈分大小,族人们聚集在一起,浓浓的亲情使人与人之间显得格外友善和亲切。
最令人动情的是在祭拜过后,众人聚集在老屋内,向长辈祝福问安,对晚辈鼓励问好,平辈间敬茶献烟、互通信息。
四川客家人的神榜文化
四川客家人的神榜文化喜欢姓氏文化,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四川百家姓”持续关注!客家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祖先崇拜观念较为浓厚,且成了客家族群最典型的人文特征。
四川客家(“广东人”)也是如此,如成都东山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观念要比其他的成都人强烈。
学术界把祖先神榜的写法看成识别四川客家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可见神榜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
客家神龛是祭祀祖先的祭坛,作为祭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客家神榜(或称龙榜)包括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联三部分,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和客家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内涵的全部,是研究客家祖先崇拜的切入点。
由于四川客家以成都东山地区为主要聚居区,为此,本文以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神榜进行重点考察,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内涵和区域特色。
一、四川的客家神榜祭祀祖先要有祖先的象征物。
文字出现以来,人们用书写死者代号的木牌作神主,为了祭祀时神主能直立,木牌下端加上较宽的底座,这就是“木主”,亦称“神主”、“牌位”、“灵位”或“灵牌”等,代表祖先的存在。
中国人的祖宗牌位,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片,就是“且”字,甲骨文是象形的阴茎。
牌位的运用正好与传统的生殖器崇拜关联。
祖先崇拜观念源于古代的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而祭祀,想得到祖先的保佑。
武王伐商是用车载着他祖先的牌位战斗的。
即《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兴兵伐商纣王,为文王木主,载车中,置于中军。
”客家移民的祖先崇拜文化心理中,亡故祖先的神灵具有巨大的赐福和作崇功能,人生的生死祸福与祖先神灵有密切的关系,祖先在客家祖先崇拜中有强大的宗教信仰力量。
(一)客家祖先牌位祖先牌位是汉族各民系家庭奉行祖先崇拜的特有标志,是祖堂必供之物。
其质料分木牌和红纸两类,木牌多为篆刻,红纸则为墨书。
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堂屋上供奉祖先牌位的差异。
即湖广人神榜正中是“天地君亲师”,旁小字书先祖、观音及其它神位,神匾也多为“祖德流芳”,神联多为“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客家人敬祖甚于拜神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同时汉族又分为七大民系。
不同的民系之间有汉族的共同的文化特点,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
这七大民系分别是:南汉民系(又称广府民系)、北汉民系(又称北方民系)、客家民系、闽海民系(又称为八闽民系)、江浙民系(又称吴越民系)、赣江民系和湖湘民系。
今天要讲的客家民系。
客家是南迁汉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主要在唐末至明朝中叶聚集在赣闽粤交界地带,并经过迁移连成片,客家人其继承了汉族的文化传统。
其中,客家人的祭祀和宗族文化亦是客家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什么客家人有那么强的宗族观念,对祖宗的敬重甚至超过对神的崇拜。
可以说,和潮汕地区拜老爷(各路神都拜)相比,客家人对人的崇拜更甚于神,这里说的人,是指祖宗。
那为什么客家人对祖宗如此敬重甚至崇拜呢?这就要从客家这一民系形成的历史说起了。
客家人为何称之为客家人,和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是息息相关的,客家人最早从中原南迁,溯赣江至赣南,之后再前闽西粤北粤东,乃至广西。
因而,这些新住民,相比老住民而言,便被视为客人,后为了方便管理,编入客籍,这也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可以说,客家人说七大民系中最漂泊的一个,他们不仅经历了南迁,还经历了南迁后的再次迁徙,乃至回迁。
在赣南的三南和寻乌一带,很多客家人称为新客家,和老客家作为区别的依据是他们是从粤东、粤北回迁赣南的客家人,以定南、寻乌的刘姓为例,他们很多人的总宗在梅州兴宁市。
正是因为迁徙,因为漂泊,客家人对自己来自哪里的观念愈发强烈,他们崇尚自己的祖先曾经的辉煌以鞭笞自己。
对祖宗的敬重,一方面是把对故土的思念,对曾经家族历史的怀念,融入到祭祀宗先中去;另一方面,祭祀祖先,修族谱,也是为了团结族亲。
这也是客家人之所以这么团结的原因之一。
客家人修的民居,粤北称为围龙屋,闽西称为土楼,赣南称为围屋,靠珠三角一带的客家人民居为碉楼。
这些民居,大的一般可以容纳百来人,几百人,除了防止山林匪患外,还具有维系宗族文化的作用。
在这些民居内,都会说我有一个祭祀的祠堂。
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乃至在现代化如此高度发展的今天,哪怕客家地区城市化已经发展迅速,哪怕客家人很多已经走出农村,扎根城市,客家人敬祖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全国范围内,很少看到有那个族群能够像客家人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宗族观念。
客家人,不管其家族是否家世显赫,都保留了完整而且严谨的有据可考的族谱。
这些行为,是完全自发的,代代传承的,所以你看客家人的族谱,你可以发现他们是从哪里迁移到当地的,你会发现,他们的祖先几乎都来自于中原。
这也印证了客家南迁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