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
女性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女性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女性主义哲学是一种对传统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重构的学术领域。
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并试图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女性的自由和平等、性别认同、权力结构和女性经验的重要性。
首先,女性主义哲学强调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女性主义哲学认为,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包括在教育、就业和政治等领域中的平等地位。
女性应该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受性别歧视的限制。
其次,女性主义哲学关注性别认同的重要性。
传统社会往往将性别视为二元对立的概念,即男性和女性。
然而,女性主义哲学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不应该限制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它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社会应该接纳和尊重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
权力结构是女性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
女性主义哲学认为,传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是男性主导的,导致女性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和忽视。
女性主义哲学呼吁重构权力结构,以便女性能够参与并影响社会和政治事务。
它强调女性在权力分配和决策制定中的平等地位,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女性主义哲学还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往往以男性经验为基础,忽视了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视角。
女性主义哲学认为,女性的经验对于理解社会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哲学试图通过关注女性的经验和观点,重新审视和重构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以更全面和包容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运作。
总的来说,女性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女性的自由和平等、性别认同、权力结构和女性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试图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推动社会变革。
通过批判和重构传统哲学思想,女性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性别问题,并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女性主义科学批判进路解析

女性主义科学批判进路解析
女性主义科学批判是一种以性别主义为基础的科学批判思考,它是一种方法来探索、考察现有科学体系中与性别有关的偏见和问题,以改变科学数据的组织形式,实实在在的影响社会的运行。
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的核心思想是,女性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产物,不仅受传统家庭机构的制约,还受到更大众的政治、经济利益的约束;性别是一种丰富多样的社会性质,而不仅仅是男女二元对立的逻辑,因此女性性别角色不仅仅是男权文化和家庭行为的继承,还应该包括诸如运动的分层性格和政治分层现象等方面的考察。
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尝试重新塑造标准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女性作为一个拥有独立自主的社会群体的视角来参与,以人性化的、可贵的方式研究、思考,通过改变语言系统来影响可能会受到政治影响的实验,并在科学研究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偏颇的男性叙事和惯着性。
最后,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对研究者和学者提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如性别主义、全球化、多元文化,以及科学本身如何贡献于当今世界的支持。
通过这些理论框架,人们尝试在新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挑战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使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全面、透彻。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主义文化日渐流行,对文学分析和批评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也日益重视。
同时,中学文学课教学受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并逐渐注重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和强调女性主义意识的普及。
本文将探讨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之间的关系,以期增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推进女性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概念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从性别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
其主要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并检视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双重标准,以期推动性别平等和人类解放的进程。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抗议社会对她们的歧视和轻视,女性主义运动应运而生。
在文学领域,女性主义批评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批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历史批评、女性主义心理批评等多种类型,成为了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二、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学文学教育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中学文学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文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而女性主义批评则能够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社会、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促进学生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
2. 帮助学生评价文学作品女性主义批评主要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角色,通过对女性形象、社会结构和性别歧视进行分析和批评,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文学评价视角。
学生能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对性别歧视和双重标准的反思。
这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文学胸怀和批评眼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和批评水平。
3. 提高学生对女性文学作品的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对女性作家和女性创作的作品尤为关注。
这些作品表达了女性对自身、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和理解,突出了女性的独特角度和声音。
女性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重构及启示

女性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重构及启示
曾颖;杨昌勇
【期刊名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女性主义是一种致力于妇女解放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它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和重构表现在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等多层面上,通过探讨它对教育方针、教师专业化、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批判与重构,可以给人们诸多启示: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的能力、信念、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教师专业化的性别向度;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因性施教".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曾颖;杨昌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论公共领域的多维重构——基于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女性主义批判[J], 戴雪红
2.批判与重构:萝特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J], 张秋梅
3.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女性主义对知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启示[J], 敬少丽
4.略论女性主义圣经诠释之解构与重构批判路径r——以伊丽莎白·舒斯勒·菲奥伦查为例 [J], 马红英
5.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J], 胡湉湉;胡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学的启示

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学的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女性主义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争取男女两性在各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力,西方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产生了诸多女性主义的流派,也促进了教育领域内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文章对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总结,并尝试从六个角度分析了对成人教育学发展的启示,以期在女性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下促进成人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女性主义,也被称为女权主义、妇女解放、性别平权主义等,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女性主义发展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争取实现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力。
人类历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的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
女性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丰富,最早有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有种族平等运动、后现代主义思想等等,女性主义教育思想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一、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及与之对应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1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the firstwave)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号,但是曾经参与革命、为之奋斗的女性在战后仍未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从而引发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爆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她们要求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权利。
具有代表性的有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泰勒(Harriet Hardy Taylor Mill)的《妇女的选举权》(Enfranchisement of Women)、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妇女的屈从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西蒙·波夫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The Second Sex)等著作。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引言:中学文学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当兼顾性别平等与女性主义批评。
本文将浅谈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理念与方法。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概念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关注女性的经验、权益以及反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议题,揭示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压迫和歧视。
二、现行中学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 性别平等意识不足:目前,中学文学课教学中普遍缺乏对性别平等的重视,很少有专门的教学内容和讨论,导致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和思考这一重要议题。
2. 男性视角主导:在中学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普遍强调男性作家和男性主角的作品,忽视了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的艺术贡献和形象塑造。
3. 缺乏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中学文学课教学往往追求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忽视了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性别议题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解读。
三、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学文学课教学中的意义1.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通过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增强对性别歧视的敏感性,并培养对反性别歧视的意识。
2. 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揭示文学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视角和经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性别观念和文化。
3.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女性主义批评需要对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性别偏见和压迫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四、如何在中学文学课教学中引入女性主义批评1. 选用女性作家和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教材中应该引入更多女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女性文学的特点和贡献,并增加对女性主题的关注。
2. 引导学生进行性别意识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相关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如女性形象的刻画、性别歧视的揭示等。
3. 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从性别视角审视作品中存在的性别议题、角色塑造等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摘要] 女性主义理论追求男女平等、体现女性价值、崇尚人类和谐的哲学理念自诞生以来就在教育与传播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直以来为改善女性的不公平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同样应该关注女性主义理论,并加强教育传播学女性主义理论研究。
本文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主要流派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女性主义;教育传播;批判理论;教育前言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追求男女平等、体现女性价值为目标,对人类社会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不公平境遇予以批判,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和改进方式作了深刻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更以独特的批判视角对人类社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文化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在教育领域,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现象也逐步得到改善。
同样,对于传播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女性主义也作了强烈的批判,形成了传播领域批判理论的重要流派。
作为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教育传播学没有理由拒绝女性主义理论。
作为教育技术学核心理论的教育传播理论应该坚持教育技术实现教育公平、消除教育差距的学科理念。
女性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理论视角和教育传播学坚持教育公平的学术理念其实是不谋而合,因而,加强教育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就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教育传播学领域。
笔者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平的教育传播性别关系为归属,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容和核心观点作了分析,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传播领域的指导价值。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女性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英文中的Feminism直接来源于Feminine,但它具有与Feminine不同的意义,Feminism所要批判的正是男权文化下女性的“女人味”或“十足的女性气质”。
[2]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20世纪初期,被介绍进中国,开始也被称为女权主义,意指西方妇女争取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
硕士论文-女性主义技术批判思想述评

18.玛丽·弗兰克·福克斯.盛晓明女性与科学职业 2004
19.朱蒂·维基克曼.盛晓明女权主义技术理论 2004
20.朱蒂·维基克曼.盛晓明女权主义技术理论 2004
21.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 2002
22.黄育馥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性别研究的新领域[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1(5)
2.学位论文李东晓“社会性别”理论的中西两地视野2006
社会性别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的产生是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本质主义者认为,社会性别是个体天生具有的特性。在西方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把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区分开来,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女性或男性内在的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价值观规范了两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且被不断强化,而性别的自然差异,只是性别的社会差异的前提。
8.李霞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和融合 1998(01)
9.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夏侯炳.艾小明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2002
10.朱迪思·巴特勒性别烦恼:女性主义和身份的颠覆
11.Denise Riley Am I That Name? Feminism and the Category of Women in History 1988
23.保罗·N·爱德华兹.盛晓明从影响到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中的计算机 2004
24.黄育馥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N·爱德华兹.盛晓明从影响到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中的计算机 2004
26.朱蒂·维基克曼.盛晓明女权主义技术理论 2004
75.朱蒂·维基克曼.盛晓明女权主义技术理论 2004
76.朱蒂·维基克曼.盛晓明女权主义技术理论 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
摘要: 女性主义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主流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它具体表现为批判主流教育中的“性别化”倾向, 倡导“两性公平”的教育模式,批判主流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主张课程应该为女性解放服务。
此外,女性主义还对主流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质的研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主流教育;批判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本身错综复杂,流派众多。
但其共同的关注对象都是女性的教育问题和两性教育公平问题,揭示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主张实现男女之间的教育公平。
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与概括了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试图较为全面地透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把握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
一、女性主义对主流“性别化”教育的批判与重构
1.女性主义对主流“性别化”教育的批判
女性主义者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现代主流教育进行了审视,认为主流教育是一种“性别化的教育”(gendered education),或者说都是根据一定的性别模式来塑造儿童的[1 ]。
这种教育在儿童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种带有严重的性别偏见的性别化教育,不仅不能满足女生的发展需求,影响女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而且也不利于男生的发展。
女性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性别化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批判。
(1)学校组织管理中的“男性中心”。
从学校的组织与管理来看,校长、督学、高层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为男性。
女性主义者认为,学校系统中这种明显的角色划分上的性别差异为学生提供的性别信息对学生自我性别意识的形成,对他们性别角色及相关行为的认同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成为性别社会化的一种无形力量。
(2)教育目的上的“理性主义”。
女性主义者认为,在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着贬低与忽视女性经验、思想和行为的现象。
这体现在教育中就是重视学生理性的培养和各种实际能力的养成, 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培养学生“关怀”的态度、意识与能力。
(3)教师对待学生“男女有别”。
许多教师深受性别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男女学生。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运用实验法发现,教师即使有意试图给女孩更多注意,但教师与女孩互动的平均时间仅占师生互动时间的38%,最多也只占42%[2] 。
(4)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男女不公”。
女性主义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表象下存在着严重的、广泛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首先表现为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研究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对高等教育资源享用上,女性远远不及男性。
其次,这种不平等还表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瑞格雷(J.Wrigley)研究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往往选择的是基本上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相对便宜的课程;另外,男生总是运动场上的主角,大部分的体育投资几乎和女生无关[3]。
(5)受教育结果的“男女不公”。
自由女性主义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学校教育中女生学业不良的实例,以及在某些学科(特别是数学、科学和技术)中女生学业成绩不如男生的原因。
根据其研究结果,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的报告指出:“有清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满足女孩的需要,女孩和男孩在进入学校时,其可测量的能力几乎是一样的。
12年以后,女生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就远远落后于男生了,如数学和自信心。
”[4]另外,即便女生获得了同男生相同的教育学历与能力,但在就业市场上,女性同样遭到不公平对待。
2.两性公平教育模式的建构
在对主流“性别化”教育进行全面揭露与批判的基础上,女性主义对如何构建两性公平的教育模式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1)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政策的制定。
女性主义者认为,应该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政策,并对各项教育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政策中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
美国的女性主义教育者为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在对学校管理者的资格认定中增加对有关社会性别公平化知识的考评内容。
2)在社会性别公平化的基础上,建立教科书和课程的批准制度。
3)加大对社会性别公平教育项目的资助力度[5]。
(2)树立以关爱与责任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
针对主流教育目的中的“理性主义”,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角度出发, 特别强调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关怀能力,追求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
“关爱” 理论的代表之一诺丁斯(Nel Noddings)认为,学校应培养学生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履行工作的责任,承担公民义务的责任,承担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培养对自己、他人、环境和世界有足够理解和重视的人,而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之上[6]。
(3)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方法。
女性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建立起有关社会性别公平的概念框架,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及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加公平的课堂环境,这是男女儿童获得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保障。
为此,斯特莱特玛特(Janice Streitmatter)给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1)语言的正确运用。
教师要了解语言在社会性别态度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在教学中仔细地选择所运用的语言。
2)鼓励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竞争氛围。
3)采取适当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座位的排列、小组划分上避免性别隔离现象。
4)社会性别平等的师生交流方式。
教师不应把自己在教室的活动限制在只与某些学生或
群体频繁接触的范围内,应均衡地照顾到教室中的每个学生[7]。
二、女性主义对主流课程文化的批判与重构
课程是女性主义关注最多的领域,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课程不仅充当着一种性别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是用来证明这种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并使其合法化的一种手段[8]。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是社会性别的“复制者”。
正是主流的课程文化中充满着男性霸权、男性话语与性别歧视,才造成了男女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及现实社会中两性的不平等。
自由女性主义通过对学校教科书的分析指出,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化现象。
学校教科书所描述的社会是父系社会,是靠男性运作的,女性的角色和活动常被忽略不谈。
极少数描述女性的地方,不是极端的强调女主内的家务角色,就是歪曲了女性的角色和形象,人为夸大性别差异,潜在地传递一种认为男性气质优于女性气质、甚至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对女性的省略(omission)、忽视(neglect)、刻板化(ster eotype)和歪曲(distortion)来实现[9]。
相对于自由女性主义关注课程内容而言,激进女性主义者则特别关注课程控制问题,认为课程控制是性别再生的重要渠道。
在激进女性主义者看来,学校教育是维护现代西方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工具,学校通过植根于其中的组织结构及其课程,继续再生父权制社会[10]。
斯彭德(Dale Spender)就认为,全部课程都是由男性知识构成的,而且男性有权决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课程,哪些不能进入课程。
在她看来,这就使男性处于继续创造社会知识的特权地位,致使传统陈腐的性别关系得以复制,父权制得以延续[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