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正是师从杜威先生。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在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本书的时候,我从更细致的层面,了解了杜威先生的教育主张。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第54页)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杜威先生的资料,有人说他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我并不太能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无目的,不过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一点。

大概是在杜威先生看来,教育本身并不应该有除了教育以外的目的,比如升学?确实,我们给教育赋予了太多教育以外的目的,弄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家长又热衷让孩子通过教育这条路出人头地。

我想起前几天和初中的孩子交流时,一个初二女生谈到学习时那种无奈和焦虑的表情。

更让我震惊的是,我问他们想没想过以后想要做什么,想考什么样的大学,他们很镇定的对我说,现在还没想过,只是想先考一所好高中。

我又问你们觉得为什么要学习呢,他们说自己也不知道。

这让我觉得不寒而栗,似乎,升学压力已经完全让他们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带给他们的东西。

如果青年人这样麻木,这样放弃思考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92页)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的时候,感到有点奇怪。

民主通常都是在政治场合提及的词,为什么会和教育有关呢。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一点。

在杜威先生看来,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民主是“联合生活的方式”,“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民主的氛围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民主有有赖于教育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习惯。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他平等的对待小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这大概也是一种教育民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说过,“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本书的框架:本书共26章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9章)最初几章把教育看作生活的需要、社会的职能、指导、生长,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与效用。

借着对过去的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正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还阐述了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再无别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的无目的论。

第二部分:(第10章至第24章)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教法做出新的解释。

第三部分:(第25章至第26章)最后两章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论。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是生物可以努力利用周围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自我更新的过程。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与生物与生活的关系一样,社会也是通过教育的活动而存在的。

人生来不了解也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与习惯,没有成年人兴趣知识目的和习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为了让社会继续下去,必须通过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依靠年长者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习惯传递给年轻人[4],这种传递,就是教导和学习。

在传递中,沟通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我们所说的这个社会,它的构成体是要具有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的,他们通过沟通来传递信息。

而且一切的沟通都具有教育性,[6]通过沟通,可以扩大接收者的知识经验,同时对传递者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任何社会活动,只要保持它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活动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有当它变成铸型,按规章办事,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7]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与别人的相处中获得教育,这种教育是偶然的、自然的、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受到别人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教导或学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正规的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最后一张道德论中,杜威也展现了自己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功底,他不去区分364——368外部与内部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各种独立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只有在这种循序渐进、吸引兴趣和需要思考的事例中,才有可能说愿望和思维的倾向应该是外显的或明显的行为中的有机因素。

”“有意识的目的、有意识的愿望和深思熟虑的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有特殊后果的活动的精神和品质,而不是因为这是形成一个孤立的内心意识的领域”在谈到义务与兴趣的对立中,作者说,在一般看来,按兴趣(某种个人的东西)和按“原则”行动之间的对立是经常发生的。

“按原则行动就是无私地按超越一切个人考虑的一般法则行动”。

其实,在他看来,369看兴趣行动并不纯粹是只顾个人私利的行动。

同时,看起来毫不利己的行为个人也并不是全然不顾兴趣。

370“一旦我们承认自我并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某种通过行动的选择逐步形成的东西,那么整个情况就清楚了”…“事实上,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到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所谓的两难困境就完全攻破了”在论述“智力与性格”时,373 谈到柏拉图认为,一个人非经多年的实际锻炼和艰苦的训练,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

他认为,关于善的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

这种知识乃是成熟的生活经验的最后和最高的恩赐。

…任何通过尝试或者检验获得的知识,374都“证明某种知识在行为上有直接的结果。

我们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样关于善的知识有类似的表现。

”“所谓‘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满足,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道德既不是康德所谓的一种脱离具体情境的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同时也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让个体不加批判反思的去执行的所谓原则和习惯。

“教育无目的论”相关阐述374——375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

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

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二)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

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一块石头,它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

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又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

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2009-08-03 16:14:21)转载标签:随笔教育教育即生长“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

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

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当然,只有现在还未成熟,才能继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点上?或者是一个人还欠缺点什么能力?其实如果我们如果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需要马上度过的状态了。

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

换个思路,“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显然是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而我们教师本身呢?“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

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

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

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序内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滕大春分别从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中心思想,他们并把杜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与诸多教育流派进行分析对比,论述其思想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精彩句段: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4.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5.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

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感想: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内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种东西叫做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生活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种更新要通过传递。

生活需要延续就需要沟通,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也需要沟通。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其权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认的,他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社会职能和效用、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与职业、实用主义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课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学生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

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学生,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

因为我们要明白: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该让教育还原于生活,让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和操作者。

首先,杜威对“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他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

”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

但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时,他首先是指社会生活。

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促使或阻碍、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

其次,杜威对“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进行了论述。

他强调指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

既然教育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

第三,杜威对教育本身进行了论述。

他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正式教育,即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2012120510712双语1班张科蕾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了解到杜威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4到8岁为儿童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8到12岁为儿童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如通过历史地理而学习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有用的就是善。

并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在方法方面最主要的是抓着学生的感情反应,培养学生爱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

杜威的儿童观为“儿童中心论”,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他特别强调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完全应偏重儿童已有能力的生长,儿童心理条件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设计与材料选择的基本要素。

杜威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

当时,卢梭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

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自然生长”理论,提出自己的“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

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或归结为三个命题,即“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教育即生长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pdf

教育即生长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pdf

教育即生长《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四)给儿童自由,给儿童尊重,用知识把儿童的天性武装起来。

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有时甚至连尊重孩子都做不到。

汗颜!但有了方向就有了可能性,不是吗?教育要引导孩子们形成主动的习惯,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

怎样激励孩子主动生长,要为他们入提供些什么方法、课程,就要看一所学校和教室中的老师的能力了。

一、生长的条件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由于特定时代的青少年在今后某一时间将组成那个时代的社会,所以,那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将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

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我们说一个人只能在他未发展的某一点上发展,这似乎是自明之理。

但是,未成熟状态这词的前缀“未”却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能量”(capacity)和“潜力”(potentiality),这两个名词都有双重意义,一个意义是消极的,另一个是积极的。

能量可以仅指接纳性,如一夸脱的能量。

我们可以把潜力仅仅理解为蛰伏或休眠的状态——在外部影响下变成某种不同的东西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

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是在说儿童身上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发展的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也许在休眠,它需要教育者去唤醒,去激励。

我们往往把未成熟状态只是当作缺乏,把生长当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的东西,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

我们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

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民主和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民主,让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逐渐培养其民主素质和民主意识,是教育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的书籍,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该书作者为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是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该书中,约翰·杜威深入剖析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富有启示性的教育理论,为我们正确开展民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民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作者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而这也是教育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应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他们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和共同协作的精神。

而这正是民主教育所强调的,让我们通过自我理解和合作去促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我对这本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给我们直观呈现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民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它还启示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与创新。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民主,并尝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学生自治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积极参与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注重整合优秀资源,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得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未来做好思想备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民本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5000字一、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杜威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他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室。

实际上,实验学校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教育实践为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材料。

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杜威主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课堂活动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

这个提法在20世纪初是巨大的进步,即使现在仍意义深远。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一生始终不渝地关注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并不只是杜威个人所关心的,也不是一个与其他无关的孤立问题,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和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列为他们在社会及教育方面进行探究的主要课题。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述1.概况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所以,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2.书中关于教师的作用的论述首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十四章中提到:“教师仅有学问是不够的。

事实上,除非教师的习惯态度关心教材和学生本人的经验互相影响,否则,教师的学问或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教学。

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需懂得教材,还需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第十七章课程中的科学尽管杜威一直强调教育无目的,在我看来他所说的无目的最终还是有其归宿,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此十七章重点论述了课程中的科学。

首先文章在第一小节《逻辑的方法和心理学的方法》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运用观察、回想、和试验的方法获得的。

科学为我们的信念提供一个正确的来源,使其更加准确,而逻辑的方法就是实现科学的重要途径(科学就是实现任何知识的逻辑含义,逻辑是完善知识的正当形式)。

但是对于一个外行而言,逻辑的形式却成了前进的绊脚石,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关注获得知识本身,而忽视了知识本身与日常生活所用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形式完善的教材教给学生,以专门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教材中的知识就是所谓的科学,而科学方法即处理日常经验中的材料方法却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这也就是方法论的缺失。

从经验发展正当的科学的处理的方式是“心理学”的方法,学生应从日常熟悉的材料(学生的经验)中选择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心理上的混乱。

如果教师只是纯粹的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流于形式并非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转化为科学知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合理的,而所谓的“科学知识”也是没有活力的。

虽然众多的教学实践家们看到了不足,用演绎的方法编纂教材,教给学生普遍知识即我们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但是过程中还是缺少了普遍知识转化为一般知识即个人经验,就像是一个数学学习者不仅要求对数学概念的滚瓜烂熟,还应有将概念中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道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就与我们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第二小节《科学和社会进步》开头就提到了直接知识的获得(可用的作业)是从事具有社会兴趣的作业,而如何获取就需要用逻辑的科学方法。

在此过程中,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因为在永不满足的人类欲望面前,为了提高满足的质量,我们变得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经验,人类的潜能在此开发,寻找新手段制定新目的过程就推动了的科学进步。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读《民主主义与教育》08教育学王谋东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有人说,即使有关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著作全部被烧毁,只要保留下来了这三本书,损失是不大的。

可见这三部著作在教育思想史中占据怎样高的地位。

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既继承发扬精华,又剔除糟粕,使得西方的教育思想趋于完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写出的,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一部教育名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分二十六章,分别详细论述了教育性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哲学。

我匆匆看完一遍虽不能完全理解、把握作者的伟大教育思想,但有很多地方引起我与作者的共鸣,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

杜威的这本著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生长,杜威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肯定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法,他认为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和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所指的生长意思是从一个未成熟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状态,教育起决定性作用。

他主张“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反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自然中、劳动中成才。

杜威说的生长不单单指身体方面,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方面的生长。

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

”杜威反对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做就是目的。

欣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遍一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按照符合继续生长的原则,完善孩子的未成熟。

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说:“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读这本书,就好像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作者对于教育的见解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我总觉得教育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通过考试来检验成果。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远不止这么简单。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正赶上他在辅导孩子写作业。

孩子大概上小学三年级,那天的作业是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朋友一开始还挺有耐心,跟孩子说:“你就想想春天都有啥,花开了,草绿了,小鸟飞回来了。

”孩子听了,皱着眉头,半天也没憋出一个字。

朋友有点着急了,声音也提高了:“这多简单啊,你怎么就不会写呢?”孩子怯生生地看着他,眼里满是委屈和无助。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里说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生硬地灌输。

于是,我对朋友说:“要不咱们别这么逼着孩子写,带他出去走走,感受一下春天。

”朋友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了。

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公园,一进公园,孩子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他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忍不住跑过去闻闻;看到了嫩绿的小草,兴奋地用手摸摸;听到了小鸟的叫声,抬头四处寻找。

这时候,我跟孩子说:“你看,这就是春天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跟我们说一说。

”孩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回到家后,孩子坐在书桌前,不再像之前那样愁眉苦脸,而是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生动的作文。

朋友看了,又惊讶又欣慰。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真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只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

就像书中说的,要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却很少去考虑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以为告诉他们答案就是在帮助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反而可能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应该是民主的。

老师和家长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十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十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第⼗⼀章:经验和思维2017/8/12⼀、经验的性质:经验既包含有主动因素有包含有被动因素:主动——尝试;被动——承受结果。

所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所享受到的快乐或痛苦这⼀结果之间,建⽴前后的联结。

在这种情况下,⾏动就变成常识,变成⼀次寻找世界真想的实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也就是说,任何经验,都有主动的尝试和被动承受的结果。

】杜威由此得出结论:①经验本来就是⼀种主动⽽⼜被动的事情,不是认识;②估量⼀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

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

【在学校⾥,学⽣不是理论的旁观者,是需要⾝⼼参与获得经验的发展的个体。

从经验的性质来看,没有⾝体的参与获得经验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就包含了尝试和承受结果。

】这种⾝体和⼼智活动分开的⼆元论(也就是认为⾝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毫⽆关系),会产⽣⽐较显著的影响:①⾝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变成⼀种⼲扰,教师抑制学⽣的⾝体活动,对师⽣都会造成神经紧张和疲劳。

②对必须⽤“⼼”学习的功课,⼀定的⾝体活动也是需要的——眼、⽿、⼝、⼿等。

任何把⾝体活动缩⼩到造成⾝⼼分离即⾝体和认识意义分离开来的⽅法,都是机械的⽅法【⽐如抄写⽣字⽽不理解其意;单纯地训练计算⽽不清楚为什么计算,中考前的为实验⽽实验等】。

③在智⼒活动⽅⾯,“⼼”和直接的作业隔离,就会强调事物⽽不顾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结。

【其结果,就是思维的窄化,思维的幼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书呆⼦。

】【⼀盎司经验胜过⼀吨理论,⼀朵具体的花胜过⼀千条真理,形象地说明了只有在经验中理论才充满活⼒和可以证实。

】⼆、经验中的反思: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可以称之为反省思维,也就是说,⼀切思维都是具有反思、反省性质的,因为思维连接所做之事和所可能发⽣的结果。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对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随着专门技能和知识的发展,有产生不良的割裂现象的危险。

我国也在致力于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在新课改中,在教育内容上,改变以往的只以书本教材为教育核心,新课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并在课程的安排上增加综合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从而实现平衡,更好地推动学生地发展。

人是一个群居生物,一切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教育性,影响着少年的态度、信仰倾向的发展。

只有当青少年参与到社会的群体活动中,社会环境就能更为深刻的影响着他们。

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简化、净化、联合、平衡环境,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引领着青少年的发展。

如果我们所获得知识只是孤立于实践的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在感官上稍微愉悦一下,但是我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要让他们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才能引导他培养对所学知识的热爱。

学校的教学要与社会相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读书摘抄: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一、序言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

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

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

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

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

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

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

[1]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

[2]本书共分26章。

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

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

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3]看书不应仅仅从细节进行揣摩,因而在看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也非常重要。

我们首先要学会顺着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这本著作。

杜威理解中的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

[4][1]/view/454001.htm?fr=ala0_1_1[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我认为前一个社会应该理解为阶级,即我们现在所谓的阶层;而后一个社会应该理解为种族。

我觉得杜威对民主社会的理解非常到位,但我的困惑仍然没有解决,这个怎样根据这个多寡程度就算达到民主社会了,是否存在一个人民满意度的问题。

社会的组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

缺乏这种赖以互相维系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社会;而一旦有了这些,便能天涯若比邻。

[5]读到这点时,比较有感触的是对“友谊”的理解。

友谊也并非取决你们是否同处一地,而取决于你们的价值观、信仰等精神因素。

如果没有这些,即使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

他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6]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非真的没有目的,因为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因此它引导着教育的方向,也即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公民,尤其是民主社会的公民,而公民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即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下文也有进一步说明:实际上,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

祁尔德说那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因为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就不会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煞社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论证的就是教育应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

[7]杜威说:“思想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

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

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在教育上,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应用在教学上,便是“从做中学”。

[8]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学习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他们如果忘记谁是师和谁是生,就太理想了。

[9]虽然教学可以相长,但是教师和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能力、素质等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可能相等。

教师必然需要尊重儿童,要重视儿童的需求,但我不认为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这只是滕大春摘自本书的一句话,所以需要具体看杜威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此话。

这也引起了我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师生关系”产生思考。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遂包括:1、要安排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3、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4、要从活动去证验假定;5、根据证验成败得出结论。

[10][5]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17.[6]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7.[7]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5.[8]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7.[9]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8.杜威分析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和经验观,发现他们将知识和经验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而他自己认为:经验和知识是统一的,不是两元的。

经验的产生有赖于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然后由人对之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时既要利用旧有的经验,又须作出新的假定,从而获得新事物和新意义,即知识。

活动、思维和知识是结为一体的。

[11]杜威将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儿童由4至8 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 到12 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如通过史地而学习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竟或成为大脑负担,便似不但不能利用从敌人缴获的战利品,反而为战利品所拖累了。

第三阶段为12 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12]这些也能体现杜威的实用主义,也就是知识能用即可。

杜威认为在“做中学”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这种效能:因为儿童在活动中求知,即会有真实的学习目的,会产生兴趣和努力坚毅的意志的根子。

所以在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中进行教学,必然是知、情、意连带向前而无法牵强划开的,教育性教学乃是自然体现的。

[13]在33页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引用古语道:“一个人做好人还不够,须做有用的好人。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纽曼有一段利用好和实用的关系来论证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的一段话。

纽曼认为: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

他运用“好”和“实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证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特殊性和经验型,那么他就越没有知识,教育就越不是自由的。

他说:“实用的并不总是好的,但好的必定是实用的。

”由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理智培养,而:理智培养本身是好事,并且是其自身的目的”,因而也是一种实用的教育。

尽管“实用”和“好”是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概念,但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因为自由教育培养的人又能力马上从事相关的科学与专业工作。

[14]汉德林对杜威的评价:汉德林(Osscar Handlin)在《杜威对于教育的挑战》中说,在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转折时期,美国教育急需强烈激荡和震动的关头,杜威掀起的波澜是壮阔的,其意义是爆炸性的。

[15]具体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的理论,如果仅就初级阶段和抵浅层次的教育的改造而言,的确无可厚非;不过,以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来处理[11]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0.[1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1.[1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14] [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立项[M]. 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4.高级阶段和高深层次的教育,就是有不足了。

[16]这是滕大春对杜威理论的应用的看法,与我们的想法很类似。

所以在之后的阅读中,有必要侧重看看杜威自身有没有提及他的理论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二、正文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危险,如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到的知识和不自觉学到的知识之间的断裂。

杜威从生活谈起,通过对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的分析,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主动地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