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籍装帧史
中国古籍装帧史一、古籍装帧的起源中国古籍装帧是指古代书籍在装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定的装帧技术。
当时的古籍装帧方式主要是以简装为主,即将书页用线或绳子穿过书脊固定,没有独立的封面和背板。
这种装帧方式简单朴素,适合保存和传播。
二、秦汉时期的装帧风格秦汉时期,由于纸张的广泛应用和印刷术的发展,古籍的装帧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当时的装帧风格主要是以帛书为主,即将纸张用丝线缝合成册,再用绢或丝绸包裹,形成帛书的外观。
这种装帧方式让古籍更加精美,也增加了书籍的保护性能。
三、唐宋时期的装帧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装帧方式更加讲究装饰和美观,采用了多种材料和工艺。
封面常常用木板或牛皮制成,上面雕刻或绘制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等。
封面和背板之间常常嵌有金属装饰,增加了书籍的质感。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使古籍更具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巅峰之作。
四、明清时期的装帧创新明清时期,古籍装帧方式有了一些创新。
当时的装帧风格更加注重实用和经济,装帧工艺也更加精细。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厚实的纸板制成,上面贴有各种图案的纸饰,如云纹、花纹等。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扉页、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实用又美观,成为古籍装帧的主流方式。
五、现代古籍装帧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籍装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古籍装帧更加注重实用和保护,采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工艺。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坚硬的纸板或塑料制成,上面印制有书名和作者等信息。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注释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方便读者阅读。
六、古籍装帧的意义古籍装帧不仅是一种装饰和保护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
古籍装帧通过图案、文字和材料等元素,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每一本古籍都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其装帧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简策形式、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和册页形式。
1.简策形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
简策是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然后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了书籍的基本单位。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简策装。
2.卷轴形式: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称为经折装或折子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可以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3.折叠形式:也称为册页形式,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将长卷沿着中缝折叠,形成了前后封皮的册页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4.册页形式: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蝴蝶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对折,然后将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
包背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外对折,然后将折缝对齐,最后用封面包裹起来。
线装书则是将书页用线装订成册,封面的纸张较厚,通常用于珍藏本或善本书。
这些书籍装订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装订形式也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人们阅读和保存的需求。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书籍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还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展现。
其中,书籍装帧艺术更是古代书籍文化的精华所在。
本文将从装帧艺术的演变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特点。
一、前秦至隋唐阶段在古代中国,古人以法帖为基础,自创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书体。
在装帧上,则以“柳叶花簇”、“百炼莲应”等圆雕为主,花纹以鸟兽为主,大部分是陶器的样式和特点。
直到东汉末年,中国传统装帧才开始进入成熟期。
这一时期,花纹多用云龙、勾连花、双鱼、双龙,这些图案的气韵都显得比较通俗易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装帧艺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比如,装帧技术更加精湛,书脊上一般用金、银或者铜铸造器物,使书籍更具有文化的内涵。
艺术风格则变得更为开放、多元,以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都可以在新创作中得以表现。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经典时期。
这个时期的古代装帧中,书籍的纸质开始变得厚重,图案也开始变得越发繁复。
尤其是盛唐时期,装帧上的图案大多是基于桃花、杏花、梅花等花卉,同时加入了一些诗词等文学元素,使得整体装帧呈现出一种流畅、美观、儒雅的气质。
二、宋至明清阶段到了宋代,装帧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宋代的装帧中,书籍装饰的图案更多的突出了艺术性,不再只是纯粹的图案和色彩。
装帧图案不但具有美感,甚至有些语言功能与快乐反映时代文化。
此外,宋代装帧,还大量采用了佛像和人物的图案,形成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
金元时期,由于中亚、西亚、契丹等地的文化交流增加,中国古代装帧呈现了独特的多元化特点。
金元装帧的图案呈现了强烈的褒贬色彩,不协调和不和谐的情况下,总能激发出意外和感动,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多元性的风范。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则更加注重庄重与华贵。
皇室家庭用书的装帧设计,更注重把握恰当、统一、富丽堂皇、恰逢其时的温馨感和特殊来源性。
书籍装帧1(概述)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语言
广义的封面是指包在书籍外部的整体,包括封面、封底、书 脊、勒口、腰封、书盒等部分,是对书籍护封的总称。 狭义的封面是针对封面、书脊、封底、勒口而言,指包在书 籍外面、书皮的前面的部分。
后勒口 封底 书脊
书名
封面
前勒口
书号、定价
出版社名
堵头布
书籍组成部分
精装封面 副扉页 环衬页 正扉页 护封 勒口 书心
C.假精装
假精装是指用硬卡纸 作封面,外面包一层带勒口 的护封,形成介于精、平装 之间的“软”精装形态,这 种书封面硬度、挺括程度都 超过一般平装书。
第二节:书籍装帧的构成要素
2.书籍的封面设计
(2)书籍封面设计的四个要素—文字、材料、图形、色彩。
A.文字
文字是书籍内容的载体,是读者 了解书籍内容的钥匙。书名、作者 名、出版社名是书籍封面不可缺少 的重要内容,这是由封面的功能性 决定的。有些书籍还要在封面上印 上丛书名、书名副题,甚至内容摘 要。封面的文字要有主次之分,一 般要突出书名文字,其次是作者名、 出版社名。
2.书籍的封面设计
装饰图形是指通过采用 装饰的造型、色彩,把物象 的形象加以变化、美化、修 饰,使其产生优美的视觉效 果来吸引读者的图形。 漫画图形是指以轻松、 幽默的手法把图形形象作趣 味性的夸张而得到的图形, 这种表现形式具有亲切感, 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要素
• 三、书脊
书脊(book back,Backbone), 是指书刊封面、封底联接的部分, 相当于书芯厚度。在印刷後加工, 为了制成书刊的内芯,按正确的 顺序配页、折页,组成书帖後形 成平的书脊边。经闯齐、上胶或 铁丝订,再加封面,形成书脊, 也称为spine。骑马订的杂志没有 书脊。书刊在书脊上印有书名、 期号和其他信息。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
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
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
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
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
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
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
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
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
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
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
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则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
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
第三讲:古书的装帧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鸢所书的王仁煦 XÙ 《刊谬补缺切韵》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唐代旋 风装实物。
3.
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①梵夹装:西藏吐蕃时期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 式。最初的梵夹装是用于装订已刻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 其过程是依次将贝叶经摞好,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 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中段打两个圆 洞,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将绳索结扣。这种装帧 方式主要用于藏文藏经。
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
央,最后将大纸折,盛行于宋代。
②包背装,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 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 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蝶装和包背装的区别
第三讲 古书的装帧
一、古书的装帧
(一)古书装帧形式的变化
1.简策(册)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 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1.简策(册)体式——简策(册)装
简策装是将刻写了文字的竹片或木板连接成 策的装帧方式。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在战国 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 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分为卷轴装和旋风装
①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 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始于 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 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旋风装
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关于旋风装的形制,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旋风 装:长纸作底,首叶全裱于卷首,自次叶起, 鳞 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唐代中叶已有旋风装,其 特点是便于翻阅, 利于保护书叶 。古人称之为 “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因其书叶鳞次 栉比,貌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中国古典文献的装帧变化及优缺点
李致忠(《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认为:
梵夹装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更不是古代 中国纸质书籍的装帧,而是专指古印度书写在 贝多罗树叶上的梵文佛教经典的装帧。
何谓梵夹装?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那就应 该是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佛教经典而采用夹板 式的装帧。
唐后期,流行贝叶形的梵夹装写本,纸 叶为长条形,文字沿长边竖着写。一般的贝 叶在长条状纸叶左右中间部位,有两个圆孔, 以便系绳,汉文写本有时只钻一个孔,或者 仅仅划出圆孔,而不透空。
优点:单位空间信息容量大。 缺点:易磨损,易散开,翻检不易。
(四)旋风装(龙鳞装) 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
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装帧形 式。这种装帧形式的具体做法是:以一长条卷子纸做 底纸,然后将单叶单面书字的书之首叶,全幅粘裱 在底纸的右端。接着将单叶双面书字的其他书叶, 按着内容和页码次第,首先将第二叶的右边无字空 白窄条处粘于首叶末尾的底纸上。
优点:两面书写,立体装裱,增大了卷子的 容量,缩短了卷子的长度。 缺点:无法完全克服卷轴装的舒卷之难;散 叶在卷屈后不易平复展开。
(五)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 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 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用” 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 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古书一面印刷,另一面没字。蝶装书翻开有时 是有字的,有时是无字的。包背装则不然,无字的 一面折叠装订后就包在里面了,翻不出来,确有其 方便之处。
优点:阅读方便,读有字的正面,看不到两 面空白纸。 缺点:虽然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即无字反面的 不妥,但若经常翻阅,则易散开。而且,用 糨糊粘书背,也容易遭虫蠹。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蝴蝶装
因翻书时,中间粘连,两边各半叶,如蝴蝶 翼之展开,因此得名蝴蝶装。 蝴蝶装从卷轴形式到册页形式是一个飞跃
包背装
线装
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行于清代。它 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将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地,不 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 一册(见图1-8)。一般用四眼订法,也有用六针 眼和八针眼的,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 线装书的结构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 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代 书籍次序大致相同。由于蝴蝶装和线装的封面都是 软面的,只能平放,不能直立,插架和携带都不方 便,所以有的书由在外面加函套来装盛书籍,材料 用硬纸板或木材,有纸盒、夹板、木盒等。
由于蝴蝶装和线装的封面都是软面的只能平放不能直立插架和携带都不方便所以有的书由在外面加函套来装盛书籍材料用硬纸板或木材有纸盒夹板木盒等
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1)甲骨文:
• 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 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 (见图1-1)。但它主要是记载当时 统治阶级的情况,而不是以传播性质 为主要目的,不完全是真正意义的书 籍(大量复制与广泛传播)。
(2)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 的说法,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 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 或刻文字了,但由于其材质名贵, 用量并不是很多,多为上层社会 的用品。
(3)简策与版牍
• 中国的具有书籍意义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简策始于商代(公元前14世纪),一直延续到后 汉(公元2世纪),沿用时间很长。
•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4)缣帛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竹简和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装帧形式和材料也逐渐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展示了书籍制作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是利用细竹片或者木片制作的书籍载体。
每根竹片或木片上都刻上文字,再用绳子穿过孔洞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简单粗糙,便于携带和保存。
帛书则是将文字刻在薄绢上,再以线缝合成册,多卷构成一本书。
由于帛书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很少被普通人所拥有。
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籍装帧形式逐渐改变。
最早的纸质书籍多以轴形形式制作。
将纸张连在木轴上,形成卷轴式的书籍。
卷轴易于阅读,内容延续性好,可以含有大量信息。
但使用不便,必须卷起来才能携带和存放,查找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书籍分成多个小册子,形成部册形式。
每个小册子都加上封面,形成了册形书籍。
到了宋代,生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册页式书籍。
册页式书籍主要由多页纸张叠合而成,通过线缝合或背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书籍与轴形书籍相比,结构更加稳固,易于翻阅,方便携带和存放。
由于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纸张变得越来越薄,使得书籍也更加轻便。
明代以后,装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糨糊装和包背装等形式。
糨糊装是将书页用糨糊黏合在书脊上,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装订形式制作简便,但无法更换或更动书页。
包背装则是将书脊和封皮一起裹在布或纸上,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这种装订形式结实耐用,方便修补和更换内页。
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书籍多采用平装、硬皮装和精装等形式。
平装是将书籍的内页与封面直接用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书籍。
硬皮装则是在封面外面加上一层硬质纸板,增强书籍的耐用性。
精装则是在硬皮装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和装饰手法上的精细处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竹简和帛书到纸质书籍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书 籍 装 帧 设 计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书籍装帧形式的影响。 卷轴装 经折装 旋风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简装 精装
第一章 概述
• 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与中国文化
书籍是文化的结晶,它一产生,自身就具备两种属性:
精神属性 物质属性
第一章 概述
• 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与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版式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结构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装订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要素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语言
• 一、封面
封面将集中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是书籍 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语言
• 一、封面
1、文字---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 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 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图形---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 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 3、封面整体---封面不只是正面,不应当将反而弃之不顾, 书脊也同样发挥着广告和美观的作用。
书籍装帧设计
艺术设计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 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 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 着。
龟甲或兽骨
第一章 概述
• 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青铜器铭文
第一章 概述
• 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要素
• 七、市场类的图书设计
封面设计的基本成分 使用标准开本 陆众而又保持个性 简单而醒目 最重要的信息在最上端 合适的字体 色彩 保护作用 检测封面效果 作者不干涉原则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甲骨3000年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为了便于保存,将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青铜器铭文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帛书装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经折装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书籍装帧的发展
书籍装帧的发展书籍的出现竹简木牍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竹简、木牍,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帛书即采用丝织品为材质的书籍,帛书产生并流行于西汉。
帛书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卷轴装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经折装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书籍装帧历史
书籍装帧历史书籍装帧的演变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
书籍装帧的形式又往往与所用的材料及各时代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畔生长的莎草(或纸莎草) 稍经制作,用以抄写文字,迄今出土的有约在公元前3000~前 2500年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的纸莎草纸抄本卷的典籍。
公元前 2世纪小亚细亚帕加马城开始制造羊皮纸, 传入欧洲,大量推广,被用于制作羊皮书。
羊皮书的装帧,普通的是外面包皮里面贴布,用两块厚纸板作封皮。
厚重的羊皮书背面再加金属饰物使之坚固,有的还加铜扣或锁。
华丽的书常以锦、绢、天鹅绒或软皮作封面,以金银链或柔革作束带,书上镶嵌宝石或象牙。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结构,也有自己的演变史。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出现的简册,被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用竹片书写的称“简”(木片称“牍”),用韦和丝将许多简编在一起,称为“策”。
这种最早的装帧被称为简策制。
其后春秋末期有缣帛写书,出现卷轴装在纸发明以后,除卷轴装外,相继出现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直到包背装和线装,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如卷轴装的艺术加工,除手抄或雕版、字体及版式外,主要包括卷、轴、褾、带 4个部分。
带的顶端有象牙或兽骨做成的签,整个卷子外面裹以布帛,称为帙或袠。
线装书的装帧形式自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开始,到明末清初广为盛行。
由于长期视觉习惯为直行书写,书籍版式是直行雕版或活字排印,字体讲颜、柳、欧、赵,活字用老宋体,要求墨香纸润,雅而不俗。
考究的线装书,用上好淡水绢线双眼订结,并在订口上下加包角。
书的封面(也称封衣),有布、纸两种,纸多用栗壳色或瓷青纸装裱,绢、绫料则多用黄色。
书衣之后为幅叶 (也称护叶)。
其次是书名叶 (即现代书的扉页)。
背面印有刊记或牌记,记载刊行年月、地址和刊印人,相当于现代的版权页。
再后是序言、凡例、目录、绣像、正文、插画、附录等, 最后为跋或后记。
线装书的正文,都是单面印刷,由版口以鱼尾为准向外折为双页,右边订线。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帧方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书籍装帧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手抄本:在古代,书籍是手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纸、羊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卷轴或羊皮卷。
这些卷轴通常没有特定的装帧方式,而是简单地卷起来存放。
出版革命:15世纪的印刷术发明和出版革命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这个时期,书籍开始采用木质封面,称为木板装帧。
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耐用,也更容易存储和传播。
革面装帧: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革面装帧成为流行的书籍装帧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皮革覆盖书籍的封面,通常在革面上加上金属或皮革工艺装饰,使书籍更加精美。
纸包装带:19世纪,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纸包装带(paperback)的新装帧方式出现了。
这种方式以简单的纸封面为特征,通常用于廉价出版物,如小说、期刊等。
精装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装书变得流行,它们采用坚固的硬封面,内部通常有装饰性的扉页和带有插图的内页。
这种方式使书籍更加持久和有价值感。
现代装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设计的进步,书籍的装帧方式变得多样化。
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强调美学和设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装帧方式,如精装、平装、软封面、硬封面、线装、胶订等。
电子书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
它们不再以纸质封面和页码存在,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
总的来说,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文化趋势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装帧方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和体验。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中国图书发展史可分成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书籍制度,即:汉代造纸发明前的⽵帛并⾏时期,盛⾏简牍制度;汉⾄唐代为纸写本时期,盛⾏卷轴制度;唐代发明印刷术以后为印本书时期,盛⾏册页制度。
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册,因⽽我国古书装订制度也随之应运⽽⽣。
下⾯具体介绍⼀下我国册页装订制所经历的⼏次变化:1、蝴蝶装,⼜称“蝶装”,因书页展开似蝶形⽽得名。
这是早期的册页装订形式。
其装订⽅法,是先将每⼀印页由书⼝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后来的线装⽅式恰恰相反,然后将每⼀书页背⾯的中缝粘连在⼀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布或绫绵裱褙)作封⾯,便成⼀册书。
其特点是版⼼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得以保护。
蝴蝶装虽然在保护图书⽅⾯有它⾃⼰的优点,但却给阅读带来了不便。
由于书页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且读⼀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便。
于是就出现了包背装。
2、包背装,⼤约起于南宋后期。
所谓包背装,即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字⾯向外,把版⼝作为书⼝,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纸捻穿订,外加书⾐绕背包裹。
这种装订的⽅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向外,使页页⽂字相连,便于阅读。
今见包背装的早期样品则为元代装帧本。
这种装帧法⼀直延⽤到明朝中叶以后。
著名的《永乐⼤典》就是包背装。
3、线装书,起于明代中叶,是从包背装演变⽽来的。
其装订⽅法,乃书页正折,⽂字向外,版⼼为书⼝,把包背装的整封⾯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分置书⾝前后,把它连同书⾝⼀起打孔穿线订。
线装⼀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
较⼤的书,在上下两⾓各加打⼀眼,就成为六针眼装。
讲究的线装,有时⽤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称包⾓装。
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
线装书的优点,是书本破旧了可以重装。
在修整旧书的时候,还可以衬纸、接边。
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书籍的装帧形式一直都是演变的,从中国古代的经书到现代的杂志,装帧形式均有所变化。
作为一种文化的传统,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出了不同类型、装帧方式和格式,同时也展现出了折衷博大的审美空间。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进行系统性地阐述。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主要有中国经典书籍的“卷轴”方式和普通书籍的“对联”方式。
卷轴方式是最常见的,它是将书籍按照卷轴的形式装帧,使得经典书籍更易于收藏、翻阅;而对联方式则是将书籍按照对联的形式装帧,使其更易于携带、阅读。
此外,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还包括图案类型和色彩类型。
图案类型是以典型的中国古代图案来装帧书籍,以示神秘、宗教意义和历史发展状况;而色彩类型则是以梦幻的色彩来装饰书籍,使书籍更加美丽、更具吸引力。
至于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演变,可以说有三个明显的阶段。
首先是上古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仅仅限于卷轴方式和对联方式,装帧图案和色彩极其简单;其次是汉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一方面保留了卷轴和对联,另一方面逐渐出现了图案类型和色彩类型;最后是明清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进一步完善,曾出现过“晚间香冠”、“纸刀”等装帧形式,装帧图案和色彩也变得更显示外观。
因此,从上述可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十分丰富,每一种装帧形式都在传递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汉字的笔画、经
典绘画的图案为典范,还是折叠、订约和包士,都带有国家历史的文化底蕴。
书籍的装帧形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当下文化的一种延伸。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简策
为保护简策的正文不致磨损,古人编简时常在正文简前边再加一根 不写文字的空简,叫做赘简。今天书籍的封面,就仍然带有这种赘 简的遗意。 一篇文章的简编完,或一编编好的简写完,便以最后一根简为轴, 象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当时也只是 适应了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特定形式,但对后世书籍的装帧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将文字写在丝织品上,有两种装帧折
叠式、卷轴式,卷轴装最早为帛书
•
就长 叫条 “, 简并 策在 ”上 或面 “写 简字 册记 ”事 。, 然 后 用 皮 索 或 麻 绳 将 其 串 编 起 来 , 这
简 策 装
: 人 们 利 用 现 有 丰 富 的 竹 木 资 源 , 把 竹 木 制 成 片 片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 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 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 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 装"。
册页装及其发展
书籍装帧的成熟
线 包 蝴 龙 旋 经 卷 装 背 蝶 鳞 风 折 轴 装 装 装 装 装 装 ( 樊 夹 装 )
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 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 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 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 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 存作品。
书籍装订发展到蝴蝶装,步入 了中国书籍装订的“册页装” 时期,随后进化到“包背装”。 包背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 籍装订形式已日益成熟。包背 装之后出现的是“线装"。线 装书为后世各代广泛使 用, 一直沿用至今。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段历史悠久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古代图书出版和阅读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古籍装帧风格和传统。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一演变过程。
一、古籍装帧形式的初成古籍装帧是由古代写书法的石鼓文、竹简、木牍等开始演变而来的,最早的装帧比较简陋,只是把书籍套进两片瓦片里面,然后用绳子或麻布缝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数量越来越多,遇到了如何妥善保存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用四五块木板作为封面,然后用填充物或丝绸缠裹着书籍的方式来进行保护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帛套装帧。
这种装帧形式采用了木板封面和帛布包装的方法,有极高的保护性和装饰效果。
二、明清时期古籍装帧形式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古籍装帧最为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双簧"式的装帧形式,即将两块木板拼合,贴上各种图案和文字,然后用铜钉或铜环缚紧书籍,这种形式兼具美观和实用的双重特点。
清朝时期,古籍装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承继明朝装帧的传统,也有很多的新奇形式出现。
如“方巾款”、“芙蓉钮”、“竹节绸编”等。
这些依然采用了木板封面和帛布包装,但装帧风格和技法达到了举世闻名的高度,如清代书籍中流传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与《重修广雅》等。
三、现代古籍装帧造型的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相对于原来的古籍装帧,在造型、材质、尺寸、装饰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新材料的运用也代表了新时代、新潮流与新风格。
特别是现代将仿古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手工艺相结合,实现了新旧融合,更为用户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更加个性化的古籍装帧造型。
总体来说,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条自然、历史性和复杂性相互交织的螺旋线,表现出中国古代图书出版和阅读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它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记忆和艺术遗产。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同,古籍装帧形式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改变。
从最初的缝装到后来的线装、包背、钉装等多种形式,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有其特点和意义。
在古代,缝装是最早的一种装帧形式。
缝装又分为“竹简缝装”和“纸书缝装”两种方式。
竹简缝装就是将竹简用麻绳或丝线绑成一本书。
而纸书缝装就是将纸张折叠后叠成一本书,再用线穿过折叠的纸张,最后打结压平即可。
这种装帧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小册子、手抄本等小型书籍。
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制作工艺的进步,线装逐渐成为主流。
线装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先将纸张折叠成多张,再用线穿过纸张的折叠处,将纸张簇成一册,最后用两块木板夹住,再以绳子或丝带捆扎固定。
这种装帧方式结实耐久,适用于大型书籍。
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书籍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包背装和钉装逐渐成为流行。
包背装就是将书页一张一张地包在厚纸板里,再用绸布将纸板缠绕起来,最后在布面上刻上书名。
这种装帧方式精美大方,适用于珍藏书籍。
钉装是将书页穿上铜钉,并在封面上镶上一块漆板。
这种装帧方式富有民族特色,适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总的来说,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不同的装帧形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美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
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
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
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
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
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
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
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
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
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
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
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则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
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
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它将折缝粘在包背纸上,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
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
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
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
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
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书口而且容易散落,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
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
直到现今我们的书籍还是采用了线装装帧方式。
编辑出版学1001xx08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