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宋词人周邦彦——中国文学网

合集下载

周邦彦,一手好词给了歌伎

周邦彦,一手好词给了歌伎

周邦彦,一手好词给了歌伎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因为与宋徽宗争抢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在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

事实上,周邦彦并不只是一个风流文人,他极富才华,精通音乐,在继承南唐李煜、北宋柳永等词人婉约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于写景抒情中融入叙事的新形式,因此被尊为“词家之冠”。

一篇赋升了两次官周邦彦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父亲周原虽然终身未仕,却饱读诗书,据记载,他在家里藏了很多书,每天清晨一定要焚香拜书。

有人因此嘲笑他,他回答说:“圣贤之道都在这些书里,你敢不拜吗?”周原给儿子取名邦彦,缘自《诗经·羔裘》里“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意思是希望他成为邦国之佳士。

显然,生在这样一个对诗书典籍顶礼膜拜的家庭,使周邦彦如入芝兰之室,得到了充分的熏陶与浸染。

他博览群书,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才俊。

周邦彦虽然好读书,但性格放荡不羁,年纪轻轻就喜欢涉猎风月场所,流连秦楼楚馆,这使他名声不太好。

南宋王灼所著的《碧鸡漫志》中,就曾记载了他的一件艳事。

周邦彦年轻时,曾与一位名叫岳楚云的苏州歌伎要好,楚云姑娘技艺出众,歌喉婉转,而周邦彦擅长填词,两个人琴瑟相和,你侬我侬,感情十分融洽。

后来周邦彦离乡赴京,两人从此便断了音讯。

多年以后,周邦彦因调职再次来到苏州,他多方打听楚云姑娘的下落,可得到的结果却是她已经从良嫁人了,这让他十分惆怅与落寞。

过了几天,苏州知府举行酒会,周邦彦遇见一位歌伎神情极似楚云,细问之下,她竟然是楚云的妹妹。

周邦彦又是惊喜,又是感伤,当即便填了一首《点绛唇》,托她转交给她的姐姐:“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

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尽管在家乡人看来周邦彦有些不着调,但他并没有让自己埋没于烟柳巷中。

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朝廷扩招太学,周邦彦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以平民布衣身份,到国家的最高学府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

那一年,他24岁。

即使在太学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也不能掩盖周邦彦才华的锋芒,南宋时期的地方志《咸淳临安志·人物传》说他“游太学,有俊声”。

【宋代词人列传】―周邦彦

【宋代词人列传】―周邦彦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两宋词人之中,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为苏、周、辛、姜,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的座次仅次于苏轼,而在诗词爱好者那里,对周邦彦的评价似乎并不及词史地位那么高。尤其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清真词的批评:“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对后世读者的影响较大,后人遂将周词看成过分讲求文辞雕琢而丧失真实性情的作品。平心而论,周词的确不及北宋早期的名家语浅情深,风韵自然,有令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是他雕琢字句的弊病,却也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词洁》中说:“美成词乍近之觉疏朴苦涩,不甚悦口,含咀之久,则舌本生津。”他的词不是芳甜满口的水蜜桃,却是需要咀嚼回甘的橄榄果。
因他早年的《汴都赋》主题是颂扬新法改革的成就,所以近代学者罗忼烈、叶嘉莹等均认为他是拥护新法的词人,其实周邦彦的性情,更适合做一个文学人而非介入政治,他倒也是一个比较安于致力为词的文人,政治上自然不会无所倾向,但也仅仅只是“倾向”于新法而已,并不曾卷入党争的漩涡中心。王国维说他于两党“均无依附”,他的堂叔是苏轼的好友,也算是苏氏的故人子弟,可是他与苏轼同时在京城,却没有留下有交往的记载;他的《汴都赋》赞扬了新法推行的成绩,但在哲宗重新起用新党的时候,他也并不以此夤缘求进。即使是晚年稍微显达,亦是“循资格得之”,是从小官职一步步兢兢业业的做起来的,是自己份中该得的。他对人对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心态,不管是名士也罢,权贵也罢,他既不得罪,也不主动拉近关系,这种生活态度颇为中庸,“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清真先生遗事》)其实在当时崇尚气节的士大夫群里,“无所趋”,不巴结讨好并不是难事,“无所避”则要既有来往,又要保持不亢不卑的姿态,这个度也不是好把握的。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中,捕风捉影的记载了一个跟这首《兰陵王》词有关的绯闻故事:周邦彦在开封为监税官的时候,与京师名妓李师师过往甚密,李师师又是当时风流天子宋徽宗的情人,有一次徽宗微服来到李家,正值周邦彦先在,一时无路可出,窘急之下伏到了床底躲藏。徽宗亲手携来江南新进贡的橙子一枚,与李师师剖橙笑语,极尽亲昵,周邦彦一字不漏的听在了耳中,随后便将此夜的奇遇,隐括成一阕《少年游》词:

“大晟词人”周邦彦

“大晟词人”周邦彦

“大晟词人”周邦彦“大晟词人”周邦彦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落魄不羁,行为放荡,《宋史》上说他“不为州里所重”,也就是地方上的乡亲父老都鄙薄他的为人。

他后来向宋神宗进献《汴都赋》,被任命为太学正。

因为他精通音律,宋徽宗就让他作“大晟府”的提举官。

他与万俟咏等“大晟词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又按月“进献新词”。

这些“进献”的“新词”,歌颂皇帝的盛德大业、描绘祥瑞事迹,是典型的宫庭文学、庙堂文学。

另外他们又创作一些类似南朝宫体诗的艳词,突出反映了北宋末期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万俟咏把他的作品分为两体编集,叫“雅词”和“侧艳”,大概“雅词”就是按月进献的应制词,“侧艳”就是庸俗下流的艳词。

他自己后来都觉得“侧艳”一体“无赖太甚”,于是删去,另编词集为五体,这五体的名目除“应制”以外还是“风月脂粉”、“雪月风花”、“脂粉才情”之类,而被周邦彦总称为“大声”。

可见他们实际是一批帮闲的御用词臣。

周邦彦无论早期或后期,无论在外地或在京城,都经常和歌妓舞女交往,过着冶游放浪的生活,跟柳永的经历类似,在词的创作上也接受了柳永的影响,风月艳情与羁旅闲愁就成了他的词的主要内容。

他的这些词还特别在形式字句上刻意雕琢,写得玉润珠圆,“富艳精工”,与柳永的“词语尘下”有所不同,被认为“无一点市井气”,其实这更适合极端腐朽纵情声色的北宋末期上层统治集团的胃口。

应该说周邦彦的词对苏轼所开拓的词的道路是一种反动,代表了北宋词创作的一股逆流。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

”,“贞”,是贞洁的“贞”,这里指高尚纯洁。

刘熙载认为周邦彦的词品卑下,肮脏。

他又说:“周旨荡。

”意思是周邦彦词的内容放荡。

即使是把周邦彦奉为“极则”的清人周济,也不得不承认周邦彦的词“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

王国维的《清真先生遗事》很不恰当地说周邦彦是“词中老杜”,“两宋之间,一人而已”,但他在《人间词话》中同样不得不承认周邦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而且也不得不承认周邦彦同欧阳修等词人比较起来,有着娼妓和淑女的区别。

周邦彦:他是宋词婉约之大成者也被称为词中老杜为何作品不太普及

周邦彦:他是宋词婉约之大成者也被称为词中老杜为何作品不太普及

周邦彦:他是宋词婉约之大成者也被称为词中老杜为何作品不太普及周邦彦:京华识倦客,一一风荷举周邦彦,他在宋代的地位很是有些尴尬,他被认为是旧党,却时时发表赞同新党之言论,这点倒有些象苏东坡,一生是新党不喜旧党不爱的,无论谁上台主政,给坡老的待遇也就一个字,“贬”,直贬得他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说这周邦彦是集宋词婉约之大成者吧,可是,除了对文史有点小研究之人,想来如一般文学爱好者,也是很难得背出他的几首词来的。

其实,要说周邦彦知名度不高那是不可能的,准确说是在民间的知名度不是太高,而业内人士,甚至包括对很多真正地文学爱好者来说,对周邦彦的评价那是相当高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不知道周邦彦,只能说明你文学功底浅,根本就不配说自己懂宋词。

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这评价可谓是词界中的最高评价了,想那杜甫被诗家视为“诗圣”,以诗在记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同时,也将大唐那段悲情的历史一一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周邦彦是否也能有如此之业绩呢,反正我是不太认可的,也许是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好时光,富足悠游,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场景来衬托吧。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后提举大晟府,为大宋最高音乐界领导;他精通音律,创作不少新词调。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年65时辞世。

周邦彦出生在大宋繁华的都市钱塘,家学渊源,他天性聪颖,自幼便“博涉百家之书”,加上颜值颇高,风流倜傥,才华出众,在那个时代,自是风流欢场引人注目的常客,史书上形容他是“疏隽少检”。

逗晓看娇面。

小窗深、弄明未遍。

爱残朱宿粉云鬟乱。

最好是、帐中见。

说梦双蛾微敛。

锦衾温、酒香未断。

待起难舍拚。

任日炙、画栏暖。

这首《凤来朝》写得很是直白,香艳袭人,十分地出格大胆,这首词表现了周邦彦早年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天纵英才,自负又傲气,家庭的富裕又养成了他任性不羁的性格,于是他成天流连于青楼楚馆,醉心为歌姬舞女填词谱曲,且生活放浪,不守礼节。

北宋词集大成者

北宋词集大成者

北宋词集大成者——周邦彦摘要:周邦彦在词史上曾有较大的影响, 是北宋词坛上唯一一位“集大成”的词人。

他的集大成主要体现在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吸收了柳永词的铺陈婉约、秦观的工丽雅淡、贺铸之借用典故终熔各家于一炉,合为己用,继而开创清妍和雅、富丽精工的词风,影响一南宋词人并推动了婉约词词坛正宗地位的确立。

本文将从周邦彦对于柳永等词人词风的继承与创新来证明周的集大成者的地位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集大成者对于周邦彦的集大成的评价, 除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清真集大成者也!”的评述说外,还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所云: “词至美成, 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 后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以来, 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亦难出其范围。

”其后, 陈匪石《声执·卷上》:“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凡两宋之千万门户, 清真一集, 几擅其全, 世间早有定论矣。

”王国维称清真词“精工博大” , 推许周邦彦为“词中老杜”《清真先生遗事·尚论》 , 也还是从“集大成”这一点上说的。

一、习柳永之婉约铺陈周邦彦词学柳永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柳永慢词中善于铺叙之法,但又不是直接笼统继承而是在学习柳永铺叙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倡“以赋为词!”。

使之成为清真词的一大艺术特色。

对于这一点有人曾评价道过如:蔡嵩云《柯亭词论》在论及清真词与柳永词关系时,说到:“周词渊源, 全自柳出。

其写情用赋笔, 纯是屯田家法”。

又如,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则云: “耆卿写景无不工, 造句不事雕琢, 清真效之。

故学清真词者, 不可不读柳词。

耆卿多平铺直叙, 清真特变其法, 一篇之中, 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

故慢词始盛于耆卿, 大成于清真。

”二者所评,都是指明周邦彦对于柳永的铺陈写法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学习柳永的词风,即婉约词,其多写男女之情的艳情。

于男女情爱相思相恋的描写中,使创作主体对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心灵感受进行抒发,以达到情理合一的艺术境界。

杭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代词宗周邦彦

杭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代词宗周邦彦

006杭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代词宗周邦彦起起伏伏的政治生涯总体来说,周邦彦的宦海浮沉同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新旧党政有着密切关系。

他与属于旧党的苏门词人不同,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

他在28岁时,未经科第,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而大获赏识,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汴京赋》形式上仿效班固的《两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但是主旨在于赞颂熙宁、元丰的新法,得到了神宗的重用和提拔,周邦彦也因此被视作了主张新法的代表人物。

元祐初年,高太后临朝,推翻了新法,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主政,苏门诸君子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

哲宗亲政后。

起复新党而贬谪旧党,周邦彦得以换朝。

徽宗时期,在点缀升平的制礼作乐的气氛中,周邦彦的官位越做越高,官到提举大晟府。

晚年由于不愿与蔡京等奸党合作,又被逐出朝廷,自号“清真居士”,意欲摆脱纷争,洁身自好。

宣和三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归葬杭州南荡山。

被误写成佳话的美男词人“才子配佳人”,这似乎是自古以来老百姓就喜闻乐见的事情,如果其中的才子风流英俊,佳人是个风尘女子,那就更加的不得了了,拿到今天就会迅速成为微博热搜和娱乐头条。

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也确实不少,可能与那时候的士大夫阶层大多喜欢光顾风尘场所有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流传出了很多才子配佳人的故事,周邦彦就被拉进了宋徽宗与李师师的艳请故事之中。

根据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的记载:宣和年间,宋徽宗多次轻车小辇微行密访李师师。

有一次,宋徽宗生了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

哪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

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

宋徽宗特地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了鲜橙二人分食。

三更时分,宋徽宗要回宫了,李师师还叮嘱他说“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你要小心了。

”这一切,都被躲在床下的周邦彦看见听到了。

宋徽宗走了以后,周邦彦钻出来,乘兴把他听到的写成了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周邦彦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

周邦彦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

周邦彦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生平简介: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

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

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

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古诗1:少年游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祐八年以前作者流寓荆州时。

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发重聚的欢娱。

全词于艳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上片所写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朝去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便春天的景色并不秾艳。

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

这是门外所见景象。

“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

千古文人周邦彦:词家之冠,风流才子

千古文人周邦彦:词家之冠,风流才子

千古文人周邦彦:词家之冠,风流才子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对于这位北宋大词人,坊间最流行的是他那胆大包天的风流韵事。

虽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但将主意打到皇帝的女人身上的人,恐怕不多。

跟周邦彦传绯闻的是当时名动东京城的花魁娘子李师师。

李师师虽身处勾栏,然而却是个色艺双全的奇女子,她的名声很响亮,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都甘为她的裙下之臣。

而周邦彦不但是著名的词人,还是个美男子,他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且才名远扬,一旦和李师师金风玉露一相逢,真的是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人郎才女貌,虽然身份特殊,但终究是才子佳人。

无奈李师师是皇帝看上的女人,不能随便接待别的男人。

所以周邦彦只能趁皇帝不在的时候偷偷去会李师师。

某次,李师师以为徽宗不会来,就约了周邦彦。

谁知道徽宗突然又来造访,轻视紧急,李师师便让周邦彦钻到床底下躲避。

李师师对徽宗说不上爱,但应该的尊敬和奉承还是有的,所以她亲手给徽宗剥了橙子,徽宗临走的时候,她还叮嘱他路上小心,要谨防“马滑霜浓”。

徽宗一走,周邦彦就从床底下爬出来,即兴填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其中不仅有“纤指破新橙”,更有“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竟是活用方才的典故。

足见周邦彦的才情不凡,也可见他颇有些玩世不恭,皇帝的玩笑岂能轻易开得?而李师师也是个不小心的。

某天,她竟然在徽宗面前唱了这支《少年游》,徽宗一听就知道当日必定还有第三人在场,于是便问填词的人是谁。

当徽宗皇帝听说填词人是周邦彦之后,一时羞恼,下令将周邦彦逐出京师。

然而徽宗皇帝毕竟也是个爱好文学、惜才的人,是皇帝中少见的有才之人,所以,当他看到周邦彦的那首更著名的《兰陵王·柳》时,大赞周邦彦的才华,于是就赦免了他,并且召他回京师封了个专管乐舞的官给他。

不论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几分(多半是后人杜撰的),都可算是文史上的一段佳话。

说起周邦彦的才华,过去才词论都尊他为“词家之冠”。

事实上他是后来格律派词人的宗师级人物。

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

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

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关于清真居士周邦彦的介绍作为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他所在的那个时候正是北宋时期。

他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人也就是如今浙江杭州人。

他在朝曾担任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多个官职。

在早期的他,虽然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他的仕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官位从知府一直到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过着舒适的自己“专业创作”生活。

虽生逢北宋之末,但国家破灭的惨变发生在其身后。

他在少年时期的个性比较疏散,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在宋神宗时,曾写有《汴都赋》来赞扬新法,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也就是当时的最高音乐机关。

他不但精通音律,还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大多作品写闺情、羁旅,其中也有一些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很是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他还被称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尤其在宋代影响甚大。

除此之外,还被尊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身为婉约词人的他,不仅他本人精音乐,还研音炼字,曾在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还扩展了音乐领域,并且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的新创举。

他更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著名新词牌。

总之,他做的`词开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

浣溪沙周邦彦的故事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家。

他精通音乐格律,能自度曲调,曾任宋徽宗时音乐机构大晟乐府的提举。

诗词文赋无所不能,最出名的是词。

其中就包括《浣溪沙》。

《浣溪沙》这首词算是在作者众多的词中一首相当别致的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小令词。

虽然是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可是通读全篇却没有一个明确表达思乡的字和词。

放眼看去,这首词的通篇都弥漫着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词的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一种绵延万里的空间感受,寓示作者离家的遥远;下片的景物描写则有一个发时间的流逝过程,寓示作者离家的时间久。

宋朝词人周邦彦传

宋朝词人周邦彦传

宋朝词人周邦彦传一赋得三朝之眷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晚年自号清真居士,盖取晋山涛推举阮咸的话:“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之意。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在《南浦?浅带一帆风》一词中曾说:“吾家旧有簪缨。

”所谓簪缨,即古代官吏的冠饰,这说明,他的先人中不乏作官的人,但大概又多仕宦平平。

在方志或史书中留下名字的,只有他的叔父周邠。

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

熙宁间苏轼倅杭,多与醻唱,所谓周长官者是也”?。

《宋史?周邦彦传》称他“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但他却喜好读书,博涉百家之言。

元丰二年(1079),朝廷锐意改革,广招人才,将太学生从1000 人增扩为2400 人,周邦彦亦以其博学而被选录为太学外舍生。

元丰六年(1083),发生了一件对周邦彦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年七月,年方28 岁的周邦彦写了一篇《汴都赋》上奏,大得神宗欣赏,不仅命令侍臣在迩英殿宣读这篇赋,其后还把周邦彦召到政事堂,提拔他为太学正。

这虽是一个正九品的低级小官,但毕竟由皇上亲自提拔,并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宋神宗之所以欣赏这篇赋,是因为这篇赋中如“抑强贾之乘时,摧素封之专利”等,“颇颂新法”。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继位。

但由于哲宗年龄尚幼小,由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高氏听政,而这位太后向来反对新法,《宋史》本传说周邦彦“居五岁不迁”,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此后,他历任庐州教授、溧水知县等。

元符元年(1098)六月,“哲宗召对,使诵前赋,除秘书省正字”?。

宋徽宗也很喜欢这篇《汴都赋》,曾召“赐对崇政殿,上问《汴都赋》其辞云何,对以岁月久,不能省忆,用表进入。

帝览表称善”?。

周邦彦因之又得以提拔。

所以楼钥在《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钱塘周公,少负庠校隽声,未及三十,作《汴都赋》七千言..天子嗟异之..哲宗始置之文馆,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儒生之荣莫加焉。

北宋词之周邦彦简介

北宋词之周邦彦简介

至滑稽派作家,复不讲
词采,流于俚俗。邦彦既知
音,又长于文学,其所作词,
音律流美,词采和雅,故一
时词体,复归于正,影响南 宋词学甚大,……”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由于 他深通音律,创制慢词很多, 无论写景抒情,都能刻画入 微,形容尽致。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 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 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 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 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 的特色。
章法变化多端,疏密 相间,笔力奇横。王国维 推尊为词中老杜,确非溢 美之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 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人。 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 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献 《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 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
主簿、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
后为校书郎、议礼局检讨、 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 乐。周邦彦为北宋末期词学 大家。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个人简介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个人简介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个人简介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

生平周邦彦神宗时为太学生,因歌颂新法被擢为太学正,累官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周邦彦晚年与蔡京同党刘昺(注此字上日下丙音bǐng) 过从甚密名节有污。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

诗词文赋,无所不擅。

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

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

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

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

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与爱恨野史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与爱恨野史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与爱恨野史临近年末,寒意渐浓。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我们不妨聚焦于两位古代文人李清照和周邦彦,他们才情横溢,激荡出一段令人神往的爱恨野史。

今天,我们将以散文的形式,通过描述和记叙,带您走入这段千古佳话中的人物世界。

盛唐末年,李清照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女子。

她天生丽质,容颜倾城,颇有才情,尤为善诗。

然而,人生并不如意。

她的幸福破碎,因为她的丈夫晏殊去世,给她带来深深的痛苦和悲伤。

正是在这个时候,周邦彦,一个年轻有为的音乐才子,进入了李清照的生命。

他们两人都热爱文学艺术,对音乐、诗歌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立见解。

周邦彦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他与李清照相识于一次文学聚会上,当时周邦彦正在为诗人黄庭坚的《寒食帖》谱写音乐。

李清照吟咏了一首慷慨悲凉的词作,并即席以琵琶伴奏。

这一刻,他们的才情乍绽,各自的兴趣和追求在空气中交织。

周邦彦心动了。

他对李清照的才情与美貌无法抗拒,对她产生了浓厚的爱意。

然而,人生往往并不如我们所愿。

李清照最初对周邦彦并没多大兴趣,她处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不愿再纠缠于情感。

但是周邦彦并没有放弃,他努力追求李清照,展现自己的才情和为人。

李清照逐渐被周邦彦深情而真挚的爱所打动。

她也渐渐摒弃了过去的悲伤,沉浸在和周邦彦分享音乐与诗歌的欢愉中。

他们成为一对知音和情侣,共同追寻着文学与音乐的无限可能。

然而,尽管他们的爱情如同沐浴在春光般灿烂,却很快遭遇到了无情的命运。

北宋政权的变迁导致了他们的分离。

周邦彦被迫离开京城,远离李清照。

两情相悦的两位文人不得不面对长达十年的分离。

这期间,他们通过书信寄情,用诗词表达爱意和思念之情。

李清照以她那千娇百媚的辞章和音乐才华深深打动着周邦彦,而周邦彦则用他的音乐天赋为李清照谱写悠扬动人的琴曲。

随着岁月的流转,他们的爱情延续着。

终于,在十年的短暂分离后,周邦彦和李清照再次相逢,情感如同火山喷发般的热烈。

他们重新走到一起,抱在一起,无言地流泪。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野史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野史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野史才子佳人,才情绰约的李清照与周邦彦,他们之间流传着一段美丽而动人的才情野史。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女词人,而周邦彦则是宋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两人的才情相互吸引,相互倾慕,他们的才艺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李清照,一位才情出众的女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文学作品以词为主,将自己丰富的感情和才思融入其中。

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表达出女性温婉柔情的一面,深深触动了那些读者的心弦。

她的才情如百花盛开,如清泉流淌,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而周邦彦,则是以音乐才华独步当时的著名音乐家。

他擅长演奏琵琶,作曲造诣也非常高超。

周邦彦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既有悠扬的琴音,又有激昂的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的才情高度契合了李清照的文学才华,两人的默契与和谐无疑成就了彼此的艺术之路。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相遇源于他们的共同兴趣爱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清照听到了周邦彦的琵琶演奏,深受感动,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她怀着敬意,决定与周邦彦结识并交流。

两人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彼此分享各自的艺术心得,相互启发。

他们共同的才情使得彼此的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在词作方面,李清照的佳作《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激发了周邦彦的灵感,他以琵琶的声音将这首词细腻地演绎出来,传达了李清照的柔情与哀愁。

与此同时,周邦彦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受到了李清照的启发,他在曲调和音符上融入了李清照词作中的细腻情感,使得音乐更加动人。

才情野史中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李清照和周邦彦共同合作的《浪淘沙·满庭芳》。

这首词曲作品是他们二人共同完成的杰作,体现了他们艺术上的极高默契与互补。

其中,李清照以她独有的文学才情构思了细腻动人的词句,而周邦彦则以其精湛的音乐才华将词曲完美融合在一起。

这首《浪淘沙·满庭芳》不仅成为他们合作的经典之作,也被後人奉为经典之作,传颂流传至今。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才情野史中,充满了情感和艺术的交融。

“词中老杜”——格律派创始人周邦彦

“词中老杜”——格律派创始人周邦彦

“词中⽼杜”——格律派创始⼈周邦彦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被誉为“词匠”,钱塘(今浙江杭州)⼈。

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推重,⽽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

元丰四年(1089年)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年)还朝,任国⼦主簿。

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年(1112年),出知隆德府(今⼭西长治)。

六年,⾃明州(今浙江宁波)任⼊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晟府。

宣和⼆年(1120年)移知处州(今浙江丽⽔),值⽅腊起义,道梗不赴。

未⼏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

卒年六⼗六。

周邦彦与属于旧党的苏门词⼈不同,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

他28岁时,因向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获赏识,由太学诸⽣直升为太学正。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门诸君⼦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等到新党上台把持朝政,苏门词⼈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到提举⼤晟府。

由于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阳)、处州(今浙江丽⽔)等地主官。

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彦⼀⽣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度浮沉奔波于地⽅州县,深切地感受到飘泊流落的⾟酸。

“冷落词赋客,萧索⽔云乡”(《红林檎近》),正是他⽣活处境和⼼境的⾃⽩。

⽽“漂零不偶” (《重进〈汴都赋〉表》、羁旅⾏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满庭芳· 夏⽇溧⽔⽆想⼭作》,便是这⽅⾯的代表作:风⽼莺雏,⾬肥梅⼦,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近,⾐润费炉烟。

⼈静乌鸢⾃乐,⼩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外,长近尊前。

北宋词人周邦彦:被后人认为是词的“集大成者”

北宋词人周邦彦:被后人认为是词的“集大成者”

北宋词⼈周邦彦:被后⼈认为是词的“集⼤成者”北宋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

“美成”出⾃《庄⼦》,意思是美满的成就。

⽽“清真”并⾮是清真寺的清真,因为虽然宋末时期这个词就开始使⽤在伊斯兰教,但没有史书记载周邦彦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它的意思应该还是原来道家的“清净纯真”之意。

周邦彦画像所谓居⼠,是指在家修道或者修佛的⼈,可以指男⼦,也可以是⼥⼦。

唐宋时期,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已经⼗分盛⾏,尤其这两教与儒家结合,使得儒释道三教不断融合。

因此,当时中上层的⼈尤其是知识分⼦,对这两个宗教了解甚多,也深受影响。

其中⼀个表现,就是许多⼈开始⾃号“居⼠”,⽐如李⽩的“青莲居⼠”、苏轼的“东坡居⼠”、李清照的“易安居⼠”等等。

周邦彦的“清真居⼠”只是其中⼀员,并⾮特例。

⾃号居⼠,并不代表就要真的信教修⾏。

周邦彦如此⾃号,也不是真的做到了清净纯真。

在他⾝上,最出名的轶事典故,就是和李师师之间的感情,这个的流传之⼴甚⾄可以和他的词作相⽐。

李师师是北宋著名的妓⼥,是美⼥也是才⼥,是青楼的花魁,所以是当时众多男⼦竞相争夺的对象,花重⾦不可惜,只需⼀亲芳泽。

周邦彦就是他的客⼈之⼀,⽽李师师据说也⼗分中意于这位懂⼥⼈的⼤才⼦。

可是,周邦彦有⼀强⼤的情敌,那就是宋徽宗,所以李师师于他⽽⾔是不可得之⽉亮。

周邦彦趣事周邦彦是我国北宋时期⼀位享有盛名的词⼈,在当时的⽂坛具有举⾜轻重的地位。

清朝的周济曾经在《宋四家词选序》⼀书中称赞周邦彦的词已经达到了⼀种叫”浑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般⼈可以达到的,⽽是必须具有突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才有可能达成的境界,因此他也被后⼈认为是词的“集⼤成者”。

因为周邦彦个性洒脱不羁,不拘⼩节,于是便留下了很多的趣闻轶事。

周邦彦写有⼀⾸叫做《少年游》的词,主要讲的是⼀位男⼦宿妓的全过程:妓⼥⽩皙瘦长的⼿指拿着明亮锐利的剪⼑,在⽔果盘⼦⾥切了⼀个新鲜的橙⼦,并在上⾯撒了⼀层盐,来招待男⼦。

房间⾥⼀时之间⾹⽓缭绕,床被也早就铺设⼀新了,但是这两⼈却别有⼀番趣味,只见他们⾯对⾯坐着,先进⾏了⼀番调笙怡情,之后才开始互相依偎缠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大宋词人周邦彦——中国文学网走近大宋词人周邦彦刘松大宋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公元1056年出生,浙江钱塘人。

周邦彦与苏轼、辛弃疾、姜夔号称“宋词四大家”,他在大宋词坛上的地位仅次于苏轼,名列辛弃疾、姜夔之前。

但是,在目前宋词爱好者的眼里,他的远远不及辛弃疾、姜夔有名,更无法与苏轼相比了,充其量只是一个“二流作家”。

当然,这都是我们目前的看法。

其实在当时的大宋词坛上,周邦彦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醇雅词派”之先河,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是作品流传最广的词人。

我们现在都知道词人柳永的作品广为流传,有“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之说,但是柳永的词只得到下层社会的认可,为庙堂士大夫所不齿。

周邦彦的词在当时却能够达到雅俗共赏,无论是“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其词可爱。

”尤其可见在当时,他的词远胜于“柳词”。

北宋元丰七年,27岁的周邦彦在京城做太学学生时,因进献《汴都赋》一举成名,被朝廷授予太学正,据说周邦彦的这篇《汴都赋》引经据典,辞藻富丽,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冷僻字,连在朝堂上诵读的大臣就有好多字都不认得,只能按照偏旁猜读,足见周邦彦学力之深厚。

周邦彦入仕后,历任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虽说官职不大,倒也十分顺利。

他先后任过太学正、溧水县令、开封府监税、秘书省正字、秘书监、提举大晟府等职。

不过让后人都能记住词人周邦彦的,还是他与名妓李师师、宋徽宗赵佶的那段“风流韵事”。

根据宋·张端义的历史笔记《贵耳集》中记载,周邦彦在开封任监税官时,与京师名妓李师师关系甚密,交往频繁。

又一次,词人周邦彦正与李师师幽会,突然有人来报说:当今圣上风流天子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无处躲藏,情急之下急忙钻到李师师的床下。

宋徽宗到来后,并不知道周邦彦藏在床下,他与李师师情意绵绵地说了一会话,还拿来了江南刚刚进贡的新鲜橙子给李师师品尝,李师师一边用纤纤玉手剥着橙子,一边与宋徽宗调情说笑,极尽亲昵。

哪知这一切,都让床下的周邦彦听得一清二楚。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下爬出来,他一时心血来潮,竟然用刚才的情形写一首《少年游》的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在这首词中,周邦彦把宋徽宗和李师师两人的欢谑和暧昧的悄悄话用对话的形式,写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

李师师对这首《少年游》也十分喜爱,反复吟唱。

几天后,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出。

突然听到李师师唱的新词《少年游》,感到词中的情景和自己上次的场景一摸一样,尤其是词中的对话竟然一字不差,十分惊讶地问到:“这词是谁写的?”李师师感到隐瞒不下去了,就如实相告。

宋徽宗闻听周邦彦竟然偷听自己的隐私谈话,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回到皇宫,宋徽宗余怒未消,立马传来宰相蔡京说:“我听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叫周邦彦的,上缴的课税数目短少,你派人查办一下,从严发落!”宰相蔡京一下子也莫名其妙,急忙派人追查周邦彦。

可是,追查的人回来向他禀报:在京城的这些税官里,只有周邦彦缴的课税数额最多,而且还年年有所增加,根本不存在少缴的问题。

老奸巨猾的蔡京一下子就明白了,也不知这个倒霉的周邦彦在什么地方得罪了皇上。

于是,他胡乱找了个借口,就把周邦彦革职罢官,驱逐出京。

李师师听说周邦彦因为此词被驱逐出京,十分伤心,前去为他送别。

第二天,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幽会,故意问她:“今天可有什么新词?”李师师含泪唱了一首《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全词题借“柳”送别,写尽离愁哀怨,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凄恻萦回,入骨心寒。

宋徽宗听了无比动情,为之落泪。

当知道这词人周邦彦送给李师师的送别之作时,不由得赞叹道:“这个周邦彦果真是个才子!”于是,他急忙下旨让人把周邦彦追了回来,并任命周邦彦为专负责皇家音乐的大晟府任乐正。

词人周邦彦因祸得福,这也不亏为大宋词坛上的一段佳话。

从此,词人周邦彦声名鹊起。

其实,周邦彦不但是著名的词人,而且还是大宋为数不多的音乐家,对词律的贡献很大,他还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顾曲堂”,这是来源于周邦彦非常崇拜他们周家的老前辈,三国时著名的将领周瑜。

周瑜以善于音律而历史闻名,据说他每当听到演奏的乐曲有错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头顾视一下奏乐者以示提醒,因此历史上有“曲有误,周郎顾。

”之说。

词人周邦彦在音律上自比同姓前辈周瑜,足见对自己的音律造诣还是十分自信的。

因此,宋徽宗让周邦彦到皇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乐正,也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

精通音律的词人周邦彦,他为了扩展宋词的音乐领域,自创了不少新词调,最为有名的是他自创的《六丑》词牌。

该词牌在音律和言辞上都极为考究,有“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之称。

据说宋徽宗赵佶对音律优美、曲折跌宕的《六丑》十分欣赏,但是他感到《六丑》这个名字很是不雅,就询问在场的人,此词为什么叫《六丑》?可惜在场的人无一人知晓。

于是,只得传来词人周邦彦询问。

周邦彦连忙解释道:“这首词一共犯了六种宫调,都是音律极美而又极难唱的调子。

给该词牌命名时,微臣想到了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他生有六个儿子,都是品行高尚而相貌奇丑之人,所以我就用《六丑》为该词牌命名。

”从周邦彦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音乐造诣的确非同一般。

关于周邦彦的音乐才能,南宋吴曾撰写的《能改斋漫录》中也有记载,当时驸马都尉王诜写了一首《忆故人》的词: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沈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这是一首小令,皇帝宋徽宗很喜爱这首词,但是唱起来长度不够,于是他就让音乐官家周邦彦把这首小令改写成长调,周邦彦就取《忆故人》的头一句,用《烛影摇红》作新词牌,改写为: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

*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

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

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

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新调《烛影摇红》就此诞生,周邦彦修改他人的作品,而且又尽显自己词的风格与特色,使原词的内含及意境更加深广,并且做到了相得益彰,天衣无缝,真是难能可贵,不亏为词坛高手。

我们经常说“风流才子”。

其实风流者,未必是才子,而才子却大多风流。

词人周邦彦在历史上,就是一为地地道道的风流才子。

据《挥麈余话》中记载,词人周邦彦在江苏溧水任县令的时候,有一次在同僚的筵席上,他看到本县主簿的姬妾非常聪慧美丽,这让他花心萌动,有点魂不守舍,找不到北了。

于是,周邦彦就主动与这位美姬喝酒言欢,而且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周邦彦还因此专门为她写了一首《风流子》的词,以寄托相思爱慕之情: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转清商。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引用了“西厢”和“偷香”两个典故,目的就是为了“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暗约求欢偷情的心态跃然纸上。

据南宋王灼所著的《碧鸡漫志》中记载,周邦彦在苏州的时候,曾经与的营妓岳楚云相恋过。

分别多年之后,有一次周邦彦从京师路过苏州,在苏州太守招待他的宴会上,意外地碰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岳楚云,这时的岳楚云早已从良,另嫁他人。

周邦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点绛唇》一词相赠:辽鹤西归,故乡多少伤心事。

短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相思意。

愁何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风泪。

据说,岳楚云读了这首情真意切的《点绛唇》后,哀叹自己命薄,后悔与才子情郎周邦彦失之交臂,竟然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风流才子就是风流才子,人家都嫁人了,还不放过人家,这不是有意破坏别人的感情吗?其实,风流才子周邦彦不单单闺情词、羁旅词写得好,他的咏物之作,也写得清丽雅致,缜密细腻,别有一风味。

如他的《苏幕遮》就是这类词中的名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质朴无华,天然真美,不事雕饰,给人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之感。

此词是周邦彦久居京城时所作,是被历史上公认的写荷绝唱。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和屋檐鸟雀呼晴,接着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意境清新活泼,层次结构鲜明,自然天成;下阕由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故乡吴门的风物,把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历来倍受文人说推崇。

晚年的词人周邦彦想回到浙江老家安度晚年,可是当时方腊在他的家乡起义,回家之路被战火阻断。

他只得以“待指制举南京鸿庆宫”的闲职致仕退休,举家迁居于南京,一直终老。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词人周邦彦在南京病逝,享年6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