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马说》第2课时

《马说》第2课时
1、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1、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教学
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1、听写
2、指名若干学生背诵
3、指名若干学生翻译
温故知新
承上启下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2、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23.《马说》第二课时
作者 : 韩愈
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体会作者寄托在文 中的感情。
2、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 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层段详解
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
举,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二者之间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 关系的?这样开头在全文有何作用?
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开篇摆明观点,指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 系。“然后”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 (无知)
千里马

食量:尽粟一石





食饱、力足,才

美外见


3、文中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 妄?作者对此心中有何感慨?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决定作用。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社
会现实,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骈死”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 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指出千里马特殊的食量
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食 (主旨及中心句)

者 其真无马邪?
的 其真不知马

也。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 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是:策之以其道,食之 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 用自己的话说: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 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 充分施展才干。
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 话作为结尾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内容上: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提出世上不 缺少人才,缺少识别任用人才的统治者的 观点。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揭示出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统治者埋没人才,愚昧浅薄,缺少识别人 才的伯乐。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 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有 志难申的愤懑不平。 6.能否将“安求其能千里也?”改成“不可求 其千里也”?为什么?
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本文采用_____的写法,虽通篇无一字直接谈 到人才,却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将 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比作“伯乐”, 将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 答:托物寓意,人才,识别并任用人才的统 治者,埋没人才、愚昧浅薄的统治者。
1.第一段中哪几句点明了没有伯乐时,千里马可 悲的遭遇? 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在文中有 什么作用?
答:这句点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 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 的主旨,也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 的愤懑不平,嘲讽鞭挞了不能知人善任的 昏庸统治者。
10.你从本文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人才观? 答: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样的 人才观具有片面性,人才被发现有多种渠 道,不能只寄希望于伯乐的发现。“酒香 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这样很 可能会坐失良机。我们在努力学习、增长 才干的同时还要抢抓机遇,展露才华,因 为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3、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 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 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 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 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 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 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 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之后, 请重读课文,思考:
• 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 应抓住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来着力 表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韩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 里马” !
分析文段一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
决定
伯乐
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 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 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板书设计
伯乐
祗辱于······称也 痛惜
千里马
千里 马的 遭遇
食马者······外见 愤怒
策之不······无马 嘲讽
食马者
意图:揭露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
昧与昏庸。


23《马说》第二课时

23《马说》第二课时
zhǐ piá n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sì shí shí sì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 样?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 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 “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5、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 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 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 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 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 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 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 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 古人?说出原因。
A. 韩愈 B. 韩信 C. 陶渊明 D.其他 怀才不遇写文章 另寻明主创大业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朗读课文,用原文回答。 (比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 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祗.(zhǐ)辱于骈.(pián)死B.槽枥.(lì)食.(shí)马者C.外见.(xiàn)尽粟.(sù)一石D.不以千里称.(chēng)也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C.虽有千里之能D.才美不外见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安求其能千里也D.策之不以其道能力提升全练5.(2022四川泸州中考,8—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7分)[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马 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正确翻译 文言语句。
2、整体感知并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
互助释疑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 马”吗?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 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作者有什么写作意 图?
1、文中“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感兴趣的话题谈谈: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
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样发
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
遇上“伯乐”吗?(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让 自己成为人才?)
答: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译文: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 以诳。译文:
(2006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
答案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 ,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 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 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 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 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 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返回
整体感知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 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整体感知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寄托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和 控诉。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 识马的重要性。 3、那些句子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 个“辱”字,一个“死”字,表达了作者 无无限痛惜之情。
整体感知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各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 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
同“环”,环绕
早晨
过问
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同“价”,酬金
回头望
古文阅读
有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市 场,没有人知道他有骏马。 这人去求 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卖掉它,连 续三天站在市场上,没有人来与我谈 生意。希望您围着马绕一圈看看它, 临走时回头看看它,我愿送您一天的 报酬。" 伯乐于是绕着马看看它,临走 时回头看看它,仅一天马价就贵十倍。

马说(第二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马说(第二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2
精读细研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
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写作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拓展探究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
中。文章以“伯乐”指代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
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知
人才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 表 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 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 , 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 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 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 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 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 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文章主旨

《马说》 第二课时

《马说》 第二课时

• 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词性 1. 执策而临之 (鞭子,名词) 2.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动词) 3. 食不饱,力不尽,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4.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动词)
• 掌握下面实、虚词的含义 1.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2.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4.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5.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6. 执策而临之—— 面对 7.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8. 不以其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今天,你认为当今 的伯乐应具有怎样的品质? 2、如果你就是一匹千里马而你面对的是愚妄 无知的“食马者”,你将信奉“是金子总有发 光的一天”的格言,还是坚持自己的命运自己 把握的人生准则?
提示: 千里马:“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草地”作为 一个统一的生活环境或客观条件,同样会有不同的 结果:同样的家庭、同样的重点班级,同样设备的 企业,有的可以成才,有的一事无成,有的大有作 为,有的被淘汰,有的壮大发展,有的被迫倒闭。 (自身不努力) 伯乐:《马说》当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 (不靠他人) 食马者: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要限制人才的 发展方向。 机遇:等待机遇、抓住机遇,勇于表现。 大环境:公平、和平、发展
2.小组合作交流;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3.展示评价,分析准 确者+1分;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程序要求及评价:
深入解析课文内容 分析文段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独学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展示评价,分析准 确者+1分;

《马说》第二课时课件

《马说》第二课时课件
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里?(用 原句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 ,那么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 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5、概括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手法。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主旨:本文以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 者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 深沉的痛惜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6、课本剧表演。
7、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 ”哪个更重要?
这个世界要有千里马,才会有伯乐发现的 机会,而千里马又需要伯乐来发现并赏识 任用,所以千里马和伯乐相辅相成,密不 可分。
2、填空题:
(1)本文是一篇 杂文 ,通篇运用 托物寓意 的手法,讽 刺了 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 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2)(南京)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
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莫言。这让我们想
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 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 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 能。(或: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我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
A、策之/不以其道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今齐地/方千里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 其/真不知马也!
研读原文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下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1.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 举荐。 2、名家的赏识很重要。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名家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3、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 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⑵不以千里称也( 称 呼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吃(一顿))( 有时) ⑷食不饱(Shí 吃)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 等同,一样) ⑹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却 ) ⑻执策而临之( 马鞭子 )( 到(它)跟前) 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 没)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4.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 韩愈 。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 说(第二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 说(第二课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
3、食马者的愚蠢和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 别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文中的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和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 别是什么?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1、文中的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马说
韩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 意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 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 遇。
一、(复)——读课文,回顾上节课 学习的内容。
二、(析)——分析课文。
(一)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首先请 同学们独立阅读,自主探究;然后交流合 作,共同研讨。)
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 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 社会现状。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 喻什么样的人?
用“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 才的贤人;用“千里马”比喻人才;用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 治者。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其真不知马也。
(二)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 说“马”?

6.23 《马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6.23 《马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马说(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怀才不遇者和不识人才者两种人不同的情感。

2.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马”的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进行补充和简单赏析。

由此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本课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重点句子并翻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课文第1段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开头,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全文,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段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这样开头的作用。

2.课文第1段怎样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请用课文语句回答。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先独立找出原文语句,然后同桌之间讨论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内部的联系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学生先找到并朗读相关语段,然后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因果关系梳理清楚。

4.课文结尾所说的“不知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自主分条梳理。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齐读这两句话,先判断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作者的语气和表达的情感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文中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分别指的是哪些人?由此可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说”的文体特征思考本文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

马说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

23.马说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两大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2.为什么文章不叫《伯乐说》而是叫《马说》?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
4,为什么强调千里马这个特性?
5.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6.作者只是在讨论“马”吗?他想通过“马”说明什么?
7.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8.你认为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主题思想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四、随堂练习
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可以用原文回答)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119页拓展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目标: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 者“的寓意。 2.了解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成功导入:
上节课中,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看到了千里马因为没有 伯乐而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没被伯 乐发现的千里马呢?本节课我们再一 次走进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看 看这位“大家”借“马”说出的是什 么道理。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所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 无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示学三:
第三段哪些句子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文主旨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成功自学:
1.第一段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如果没有伯乐, 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 一个词概括本段所表现的食马者的形象?“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 什么感情?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文主旨句)? 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 的人?
示学四: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 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 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 伯 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马说
千里马 伯 乐 人才
发现赏识任用 人才的人
示学一:
第一段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示学二: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托物寓意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 没,揭露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千里 马,却暂时不被重用, 你会怎么做?
教师寄语:
做自己的伯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