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详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艺术特色
整首诗以此来结构全篇,自然流畅、完备 圆满。在月光的朗照下各种景物在空间上依次 展开,或游子或思妇,或江水或明月,忽远忽 近、忽上忽下,在展开的过程中又不断跌岩回 旋,并且通过复叠咏叹、偶句反复和蝉联等艺 术手法,使整首诗的抒情结构自然浑成、流转 自如。有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
自主赏析作品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 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 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 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 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指导
1.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 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 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 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 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 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 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 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 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 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 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 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 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 的心情。
苏轼
整体感知
《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 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 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 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 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 的山村风物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2、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明确:梅香雪白各显风采导入诗歌比较鉴赏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①读诗题。

②注意注解。

③抓关键词语。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⑤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

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③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①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三、诗歌比较鉴赏课堂练习1.手法鉴赏练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比拟、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衬托出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捕捉意象,探究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优美的意境。

2、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2、在诵读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境界。

3、以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二、介绍及背景提示(一)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内容及过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重在写月)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前8句:纯明、单一“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2、人生宇宙的拷问:“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3、人的期待: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置身诗境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①什么是联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②什么是想象?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天上的街市》2.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①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二、缘景明情1.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①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②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下列事物是什么意象?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体会下面诗句表现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丽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开阔苍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远辽阔2.缘景明情的方法①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幅画面,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梦游线索并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学习李白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人浪漫主义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联想想象法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资料: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

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

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置身诗境1、导入新课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那么,如何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些诗歌的意境美,从诗境中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明确概念置身诗境: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倒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3、温故知新⑴诗歌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意象: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秦观《踏莎行》三句共同的象:杜鹃(象)。

杜鹃这种意象的内涵:哀怨凄凉(意)。

⑵意境: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意境:寂静凄清。

情感:寂静凄清的夜景,委婉含蓄地传递出诗人的孤独苦闷忧愤。

4、知识积累⑴说说下列意象什么意味?月亮——望月则怀远(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杨柳——折柳表惜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天山——前线表建功立业(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情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学生齐读)一、导入:由苏轼名句导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同学们,老师吟诵的是哪位作家的诗呢?(苏轼)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

听朗诵然后大声的自由诵读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齐读,正字音。

铜钲(zhēng)竹篱(lí)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二、知人论世: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诗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单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他还善于运用幽默旷达的笔调,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三、背景链接:《新城道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2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四、师生合作探究:1、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三、鉴赏实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首先描述画面。

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四、方法总结: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主备人:范艺霞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课标要求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的: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重学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字,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并称于诗坛。

二、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答案)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答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答案1、“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此处化用典故,“争席”、“海鸥”二典,充满了老庄色彩。

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表达作者自己要隐居山林的愿望,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境。

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3、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4、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5、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6、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7、“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 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 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 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 之美。
如:
上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此诗哪一句妙,妙在哪里?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 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如: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意境:一系列意象的 叠加组合,形成的情 景交融的画面。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
意 境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 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 就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加组 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如:《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是由一个个鲜明的意象组成 的深秋黄昏行旅图,“断肠”二 字又直接点出了诗人心中难忍的 思乡之痛,我们在吟咏之中,不 知不觉地就会为其苍凉的意境和 浓郁的乡情所打动。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 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1、置身诗境:主要从诗歌形象
(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 的方法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 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 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 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 事物,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 自然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 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 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优秀课件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优秀课件

1.积累诗歌素材,了解作家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置身诗境,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 相应的欣赏方法,品读诗歌形象。
第 二 单 元
学法指导
单元目标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要反
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意境是诗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 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一 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式及情景之间的关系,要
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篇幅较短、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 来即可。 意象跳跃较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
思奇妙的诗歌,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来补充连缀。
某些诗歌,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之妙, 以小见大,可以对这些佳句多加涵咏、玩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6积雨辋川庄作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6积雨辋川庄作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积雨辋川庄作1、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度凝练的文言文,学生虽然接触过诗歌和文言文,能基本读懂诗歌意思,但真正地深入鉴赏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相对其他的边塞诗和怀古诗而言,王维的具有佛性空灵的诗歌比较容易理解,能很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内容分析《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集的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节课要让学生基本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王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②看视频,欣赏富于文采的诗歌。

③品味《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己诵读、比较,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的诗歌意境,教师作点拨、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热爱山水田园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意境鉴赏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品味《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教学流程图6、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登临泰山方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访过西湖才晓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走过塞北就会明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我心中有一个世界,我笔底有一个乾坤。

是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今天就让我们回溯时光,一起去那织锦温柔的大唐,领略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

(2)知人论世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音乐、书法、绘画等,尤以绘画见长,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晚年无心仕途,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专诚奉佛,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咏雪唐张打油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

“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渔去了。

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二、理论指导和实例鉴赏(一)理论指导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请同学们阅读P22。

明确: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2、什么叫“缘景明情”呢?请同学们继续P22-23。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学习指导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分析,这两句诗的基本景点有: ①山 ②水 ③柳 ④花 ⑤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①“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 ②“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 ③“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 ④“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
诗人不禁为自己无奈的选择摇了摇头,稍后,又面带禅意地笑了。
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 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 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 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叨的语言,从某家柴房的檐棂中断断续续的飘出,又洒散在丛林的上空。
藜黍清香四溢,妇人家匆匆盛好饭菜,急急的提篮赶往东边的田头,为早
耕的男人送来一份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满足。
白鹭总闲不住,不时在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窜跃,如雪的身影,在绿绿的 庄稼中起起落落;偶尔也展开双翼,为广漠的天空印上一串自由飞舞的翅 膀。郁郁葱葱的林木中,谁的声音又弹响了高山流水的琴弦?黄鹂鸟象位 害羞的少女,躲藏在绿色的帷幕背后,不肯出来。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浩瀚(想象) 烽烟——孤、直 长河——蜿蜒(想象) 落日——浑圆
例: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这无边的 苍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间;长河蜿蜒,这 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过孤寂,流向远方, 映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 人感慨万千。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住诗人心态, 扩写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基本方法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
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
成文。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诗人独栖空山,澹泊的目光在一枝木槿花上流连。人生的短暂,世事的 无常,不正如这株朝开暮谢的木槿吗?在幽静的松林中择石而坐,或与白 云对弈,或听柔风涛语,饥时采绿葵而食,清茶淡饭,其乐悠悠。思想之 外,人世的纷纷扰扰已然遥远。
早去机心的诗人,唯有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皈依佛门、随缘任遇的心 境,不想再与人争长短、与世比高低。这样的生活,还会遭到谁无端的猜 忌和怀疑呢?
置身诗境 缘景明 情
谢谢大家!
问题: 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
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词中“乌衣日又斜”、“燕人谁家”用典。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 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 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化,从“暗”和“明”可以推知画面应“
明朗”“清新”的,人的情感里有一种“惊
喜”的因素。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 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 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 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 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认知精妙词语 体会意境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 (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虚词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 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沈德潜)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二要关注修饰语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
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 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 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 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 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 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 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片云”“孤月”意境凄 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 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 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诗文扩写式赏析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 的二组概念: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 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 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 、荒凉、冷寂
赏析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 慢》李清照)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由此 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 原始”的特点。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 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从
“重”“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迷濛”之
美;从“疑无路”可知,人的心情有些“迷
惘”。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
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详)
意象与意境
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 ”即客观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 以是人文景象。
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意”,作者的感情; “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 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 世界。
自然之景,“诗中有画”。
3、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独处深山,观木槿朝开暮谢,悟人生短暂; 远 离尘世,折露葵清斋素食,享闲情逸致。
4、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与人无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脱凡绝俗,悠然自乐。
文本素描 体会诗情
积雨辋川庄作
雨又停了,辋川的空气里流淌着湿湿的凉意。炊烟是一些唠唠叨
“野草”——象征衰败 巢——今昔对比
燕栖旧
解答示例: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
于白茫茫的芦花中(景), 作者用了冷色调的 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境),
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 抒发了朝代
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情)。
(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 各1分) 描景——析境——手法(术语)——情感表达
积雨辋川庄作 诗意图
1、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炊烟渐起,蒸藜炊黍,男人劳 作,女人忙碌,怡然自乐,一 派生活气息,动人生活图景。 (农家生活)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图景) 水田——漠漠(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白鹭——飞舞(色、形) 夏木——阴阴(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黄鹂——鸣啭(色、声) 有声、有色、有形,层次清楚,画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
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
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 象,悟情感。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抓特点)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