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研究 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谄媚作态之人,很少有仁爱之心!◎解悟: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妆模作样;鲜:稀罕,少见。
孔子告诉我们从一个人说话可以看出他的人品。
一、说话与人品孔子一针见血,直言:花言巧语装模作样的基本没有什么好人。
如果静心细观我们身边的人,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种人基本上没有实干精神,生来具有懒惰的基因。
孔子看到的问题更深,说这种人没有仁爱精神,换言之,这种人自私自利,甚至会坑害他人。
信不足易多言,别人不信自己,所以费劲心己花言巧语,说一句谎话,要用一百句谎话去圆谎。
这种人极不可靠,《易经》上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心中有爱,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敏于行而慎于言,巧言令色意味着说的多,做的少;只说不做;说的是善,做的是恶。
所以孔子讲这种人,很好有仁者。
孔子对于说话,有很多可贵的观点,我们在这里梳理一下。
学习说话是很有必要的。
孔子是重视语言表达的,学习《诗》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说话。
让语言文雅优美,借物咏怀。
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但孔子反对走极端。
对语言的修饰要有度,所谓“辞,达而已矣。
”不能“巧言令色。
”这就过头了,再严重点就是“巧言乱德。
”很多情况下,孔子是要弟子学习“闭嘴”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如果非说不可,也是要讲原则的。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
”“能遇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能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古代的贤哲没有那个人对说活有好的评价,商鞅尖锐指出:“国好言谈者削”(《商君书.农战》)“民易为言,难为用。
”(《商君书.说民》)不会说话就好了吗?不一定,但肯定比巧言令色好,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刚毅木讷近仁”。
二、巧言令色的本质巧言令色属于权术谋略。
儒家更重视内心的修养,反对工于心计虚假伪饰,用权术谋略待人接物令人深恶痛绝,孔子说天下有大恶者五,其中之一就是:“言伪而辩”,这与儒家主张的忠信和真诚水火不容。
法家比较是因为法家就喜欢搞“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译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译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呀,咱来好好唠唠它的译文。
咱先从字面来看哈。
“巧言”呢,就是特别会说话,那些话就像抹了蜜一样甜。
你想啊,生活里总有那种人,嘴就像抹了蜜,说出来的话可好听了。
“令色”呢,就是一脸讨好的神色,就那种看着就让人觉得他在刻意逢迎。
孔子就说啊,这样的人啊,“鲜矣仁”,这里的“鲜”就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咱再深入一点想哈。
为啥孔子这么说呢?你想啊,要是一个人整天就想着怎么用漂亮话去哄人,用那种讨好的脸色去迎合别人,那他的心思都花在这上面了,哪还有心思去培养自己的仁德呢?比如说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啊,在老师面前那嘴甜得不得了,脸上的笑啊都快堆成花了,可一转身,对同学就换了一副嘴脸。
这种人啊,他其实内心真正关心的不是别人,不是那种出于仁德的关心,而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比如说让老师给他个好成绩啦,或者在同学里混个好人缘啥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呢,真正有仁德的人,往往是很真诚的。
他们不会刻意去用那些花言巧语,也不会摆出那种讨好的脸色。
就像那些真正的好朋友,他们说话可能很直白,有时候甚至会批评你,但是你能感觉到他们是真心为你好。
他们不会为了哄你高兴就说些不切实际的好话。
比如说,你要是做了错事,真正的朋友会告诉你“哎,你这样不对啊,得改改”,而不是说“哎呀,你做啥都对,你可棒了”那种假话。
而且啊,在社会上也是这样。
那些靠巧言令色混日子的人,可能一时能得到点好处。
但是从长远来看呢,大家都不是傻子,早晚会看穿他们的。
真正能让人尊重、让人觉得可靠的,还是那些有仁德的人。
他们可能话不多,但是每句话都很实在;他们的表情也是很自然的,不是那种刻意装出来的。
所以啊,孔子说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做那种巧言令色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仁德。
这仁德呢,就是内心的善良、真诚,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
咱可不能光把心思放在怎么说漂亮话、怎么讨好别人上面,得实实在在地做个好人,有一颗仁德之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感悟1. 引言说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老话可真是有意思了,传统文化的智慧总是那么耐人寻味。
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又不一定说得清楚它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花言巧语、故作姿态的人,最后往往缺乏真正的仁德。
而我们呢,活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怎么找到那颗真诚的心呢?今天就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我们这个社会里,究竟有哪些现象让我们忍俊不禁。
2. 一言语中的花草世界2.1. 现代社会,巧言令色可算是层出不穷。
为了讨好他人,很多人把自己的真心藏得深得深。
比如说,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就像变魔术似的,满脸笑容左右逢源。
这种情况,你说是不是真心?未必!不过就是为了小费嘛!但是,再怎么说,服务态度好还是让人心里舒坦。
2.2. 还有那些朋友圈里的“网红”,一天到晚晒自己“完美”的生活,真的是光鲜亮丽得让人雀跃。
但一想,这可能只是他们精心策划的“成品”照片罢了,真实的生活可能和我们一样,都有鸡毛蒜皮的小烦恼。
这时候,我们常常自嘲:“哎,别人的人生就是我的朋友圈啊!”3. 仁德的稀缺3.1. 说到仁德,大家肯定会联想到那些真心为别人着想的人。
可是,这种人现在似乎有些“稀缺”。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情感交流中,都习惯性地打个擦边球,想方设法让自己显得更“高大上”。
比如说,跟朋友聊天时,有的人总是用“我这边有个项目要搞啊”来掩盖自己的无奈,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大部分人就是通过巧言来装饰自己的生活,活得像个小丑,苦苦追求那些所谓的“面子”。
3.2.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帮助他人。
有次他看到一个流浪汉,就用自己得来的零钱给了他,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事后朋友却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别人怎么想我无所谓。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仁德呀!他不仅没有想过要通过这个行为来换取赞美,反而把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放在了第一位。
4. 真实与真诚4.1. 现实中,处处充满了那些经过包装的“材料”。
我们总是被看到的表面所吸引,以至于很难去发现深处的亮点。
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
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解读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然而,古代儒家思想对于如何做一个有仁心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樊登讲论语节目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独白探讨了仁心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深度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以多个角度探讨“樊登讲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内涵。
我将解读樊登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理解,探讨其对于仁的定义和诠释。
我会从儒家传统中寻找支撑“仁”的理论依据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我将分享我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启发,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全面、深刻而灵活的理解。
一、“巧言令色鲜矣仁”:樊登的解读樊登在讲论语节目中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精髓在于“仁”,而“巧言令色鲜”则是表达了现实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常常采取的功利手段。
在这句话中,“巧言”指的是巧妙的言辞,而“令色鲜”则是指令人心动的容貌和外表。
樊登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表面的巧言与令色虽然可以带来成功,却不代表内心真正具备仁的品质。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中功利与真诚的区分,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仁”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提醒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而要真正从内心去修养和培养仁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二、儒家传统中的“仁”与当代社会的意义儒家思想对于“仁”的理解,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对于“仁”的理解是道德修养的核心。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种理念强调了追求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真诚和修养。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在面对利益时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利益,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然而,正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才是真正能够带给我们幸福和成就感的东西。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功利所迷惑,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三、个人观点和启发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思考,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16、“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生活现象的发现与概括。
他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有仁心。
但他们很有迷惑性,应该加以注意。
不要被一些人外在的言行所迷惑,而应该选择跟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浅析《论语·学而篇》:巧言令色的人,一般都没什么仁心
浅析《论语·学而篇》:巧言令色的人,一般都没什么仁心“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所谓巧言令色,指的是那种当面说着一套,背后却是想的另外一套之人。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故意、或无奈地说一些漂亮话或者门面话,给人表现出一副和颜悦色、懂事懂礼的样子,目的便是给人留下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
但是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短时间内看似没有问题,然而这种帮做姿态的行为,迟早会有暴露出来的一天。
而对于这种行为和现象,早在二千多年之前的孔子便已经发现,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所以才会留下“鲜矣仁”的论断。
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讲,如何在生活之中避免巧言令色的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01.与人相交,要体现真情实意《史记》中记载:“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人与人相交的过程,其实是心灵互通的过程,如果为了自己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表现的虚情假意,必定难以体现出真情实意。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发乎于心、止乎于行,既不做作,又不虚伪。
要善于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对于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尽量求同存异。
千万不能因为自私自利而不顾别人的感觉,也不能情急之下以过激的言论或态度将事态扩大,更不能为了所谓的脸面而压抑心中真实的想法。
要做一个真实之人,万事万物收发由心,不刻意压抑本性,不虚伪对待他人;要做一个务实之人,专注而不拖沓,用心做事、用情沟通、用爱交流;要做一个朴实之人,不盲目与人攀比,不过分追求潮流,凡事适可而止。
真正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体现出真情实意,赢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02.与人相交,要做到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时最重要的品德。
要热诚以待人,坦诚以进言,真诚以交友,牢记诚实守信之利,深明撒谎失信之弊,以诚实之心,行守信之举。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诚实是守信的基础,而守信又反过来衬托出诚实的品德。
读《论语》随感:巧言佞色,鲜矣仁
读《论语》随感:巧言佞色,鲜矣仁孔子虽然身为大教育家,弟子有三千之众,恐怕口才差不到哪里去。
可他在《论语》开篇不久,即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进谗献媚之流断言:巧言佞色,鲜矣仁。
看来,孔子是深受巧言佞色者所害而有感而发,要不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加以否定和评判。
孔子周游列国而壮志难酬,和巧言佞色者当道恐怕不无关系。
几乎谁都有爱听好言语爱看好脸色的天性,故而即使是贤德相加的皇帝,也难免会被几句动听的言辞、满脸堆笑的颜色所迷惑,从而不知不觉地听信了谗言,受了佞臣的摆布。
有两种人天生能说会道,一为女人,一为狡人。
女人一旦巧言佞色,狐媚其主,连天下都要大乱,甚至社稷都有可能葬送在她们的娇言媚笑中,旦己、褒姒、杨玉环即是明证。
一个能言善辩长于俯仰而又包藏祸心的狡猾男人,比巧言佞色的女人更加危险。
他们的嘴脸用厚黑学宗师李宗吾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厚”字,即脸皮厚,脸皮厚的深刻背景是“黑”,即心黑,既厚又黑,可谓是集厚黑之大成者。
这种人不飞黄腾达才怪呢。
难怪诸葛亮要语重心长地劝诫阿斗要亲贤臣,远佞臣,他怕的就是佞臣误国啊。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每个皇朝的崩溃,坏就坏在乱臣贼子、巧言佞色者手里,他们凭着能吐出象牙的不烂之舌,凭着谗媚得让人通体舒畅的脸色,象一块黑布蒙住了皇帝的眼睛,更象一个巨大的陷阱横在忠良之臣的脚下。
试想想,岳飞之所以不能“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仅仅是因为大宋皇帝听信了秦桧之流的谗言,从而使岳飞“壮志饥餐胡奴肉,笑谈阔饮匈奴血”的大业功败垂成。
李林甫、杨国忠、高裘、魏忠贤等一系列巧言佞色者组成了中国的奸臣序列,他们当道时是何等不可一世,如同一群乌鸦飞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上。
巧言佞色者为何能在社会上畅通无阻,除了无道或有道的帝王无法克服人性中的弱点而外,和巧言佞色者的对立面--君子贤良的表现也不无关系。
上帝的公平往往会酿成大错:上帝造人时是公平的,他给志士仁人忠良贤士造就了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和经天纬地的才华,但同时要秉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原则让他们有些与生俱来的缺陷,比方说不善言辞;而上帝在造就一个用心险恶而才能平庸的人时,往往要赐予他们一些优势,比方说能说会道。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三巧言令色鲜矣仁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通常表示很少,此处表示绝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拼音:qiǎo yán lìng sè
解释: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原文:《尚书皋陶谟》:“何迁乎存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甜言蜜语、花言巧语
反义词:开诚布公、推心置腹
1、(1)研习而时习之,不亦GBPJPY?(2)巧言令色,红豆矣仁!(3)道千乘之国,所共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司寇营汤,巧言令色,对太公的政令缓办慢行,对百姓暴虐滥杀无辜。
3、第一步实乃骗人,讲究巧言令色,巧舌如簧,颠倒是非黑白,这就是骗道的第一步,就是基础,讲究骗人!
4、不过也知自己见到的那些贵人士子大都巧言令色,虚伪不堪,心不应口。
5、从开拓欧洲第二战场的磨磨蹭蹭的快拳中,在欧洲第二战场地点的挑选上,至希特勒崩盘前丘吉尔急于反攻柏林等问题上,无论丘吉尔如何巧言令色,其用心堪称昭然若揭。
6、当然,在年代,也就是福山发表论文的时代里,曾占据统治地位的那种巧言令色的必胜主义,如今已经无法主导达沃斯的讨论。
7、他通晓律令条文,擅于存在主义,常常藉此徇私作弊,即使被人辨认出,也能够巧言令色,令人所为不恰当又无法使他道歉。
8、他万没有想到,中国高级将官是如此的顽强,视死如归,于是,连忙对齐学启表示敬意,并巧言令色,多方劝诱,皆遭到齐学启的怒斥。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鲜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如《朱子集注》中所讲: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态,造作出这样的言色,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那么他的本心之德已经灭亡了,而本心之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巧言令色,就把自性之德给障蔽住,所以显发不出来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这是从反面来看,仁是什么?仁是我们的性德,自性必须用真诚才能够恢复,不诚无物,而巧言令色,已经把自己的真诚给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应;也是在强调为人处事时要出自于真诚心,不要有丝毫的造作,丝毫的虚伪,这才能够跟仁相应,特别在言语方面,如司马光论修身的时候说,最重要的是守一个诚字,首先就要从不妄语开始《论语》里面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讲话的时候,好像很笨拙,不会讲话,这种人必定不会巧言的,但是他真有仁德,因为他敏于行,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而这个欲就是世人要去努力的方向,因为讷于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换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而君子则是欲讷于言,说话诚实,讲得非常到位;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才能够不违背仁心,仁爱之心而仁是从本性中来,如《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真正见性的人,就是圣人了,但是见性很难,那就学道,率性之谓道,随顺着性就叫道,道相对性来讲,稍微容易一些,但是也不容易明了,所以要讲德,随顺道就叫德,德又比道容易一些,容易明了,因为它有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都是道的相即德,但德对某些人来讲,还是不容易明了,那就要讲仁,所以孔圣讲仁,就比老圣讲道、讲德,更切近世人的根性而为仁以孝悌为本,就要斩除巧言令色这种虚伪之心;仁是心上的功夫,言色是心表现出来的相状,言是口上的,色是形体的,而有了仁的心,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不是造作的;但是小人不从心上下功夫,而专从言色表面的相貌上去下功夫,结果是似是而非,所以这句话教导世人,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如孩子对父母应该用孝心,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装着这种孝心,巧言令色,口头上说要孝敬父母,将来一定会报答父母的恩德,装出一个孝子的模样,从表面上下功夫,而心里没有真正生起孝心,这就反而跟仁相违背了所以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真诚,这才真正是为仁之道,在圣贤之路上才会一帆风顺,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跟仁违背,那就愈违愈远,愈走愈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以后愈发展下去,离仁愈远。
《论语》:对“巧言令色”留个心眼
《论语》:对“巧言令色”留个心眼来源:佟话人生【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好话挂在嘴边,假笑总在脸上,时时刻刻都对你保持着良好的态度,对于这种人,要留神!孔子用他的睿智告诉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我们自己为人处世也尽量不要做巧言令色之人。
一个人是否具有“仁”之心,不要只看他态度怎样,说话怎样,一定要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判别,如此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都说人无完人,每个人生活中总是会犯错,倘若他(她)一如既往地称赞你、讨好你,那他(她)必然不拿真心待你。
最亲近的父母,尚且对你有过责备;最要好的朋友,尚且对你开过玩笑。
巧言令色,是情商高吗?当然不是。
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机,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这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语言得体大方,不伤人、不阿谀,人有过,能恰当地指出,人有善,能恰当地称赞,这才是高情商。
微笑示人,是巧言令色吗?当然不是。
举拳不打笑脸人,并非对方阿谀奉承,而是礼尚往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礼)。
愁眉苦脸、一脸冷漠,谁又愿意与之交往呢?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夸夸其谈,谁人不会?人总把自己往好了说,其中掺杂着真真假假,你又如何能辨清呢?不轻信,观察他(她)的实际行动,是否和他所说的吻合。
倘若言行一致,再信不迟。
言行不一,其原因不是有意欺骗,便是对自己的认知有偏差。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一个人倘若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那么又如何能信得过呢?言行一致,也是美德。
不仅信其言,还能信其人。
对于言行不一致的人,不仅不能信其言,而且不能信其人。
仁德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精神,表面的善谈和木讷都不足以说明是否仁德。
具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一个人如果听惯好话、乐于被奉承,势必失去对自己的正确判断,变得容不得不同意见,倘若一帮善于阿谀奉承之人再围在身边,势必引发种种问题。
所以,领导者应勇于正视自身缺点,正确评价自己,既要勿媚于人,又要防范别人的谄媚。
《论语》杂谈:花言巧语的人,不可深交
《论语》杂谈:花言巧语的人,不可深交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吹牛、会忽悠,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实际上却只说不做,言行不一。
“令色”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君子风度,但其实是假的,是伪装的。
“鲜矣仁”,仁就是仁道,是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修道的根本。
这样花言巧语的人是很少能做到仁道的。
以前爱喝酒,酒肉朋友一大堆,经常和朋友们聚会喝酒,会中经常会聊天说起两人或几人同时认识的人,就又打电话叫过来那人,然后人就越来越多,很多都不认识,但大家在酒桌上都好像一见如故似的,称兄道弟,拍胸脯,有事你找兄弟,一句话的事,然后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酒席过后,大家各自拍屁股走人,第二天在马路上见面也未必相识,更别提有事帮忙了。
这就是“巧言令色”,一般做不成知心朋友,你也别希望他们跟你讲什么仁义道德。
现在社会人心浮躁,脚踏实地的人少了,以前的人如果老实不爱说话,还算是一种优点,但放在现在社会,就被人看成是傻子了,越是那种巧舌如簧、伶牙俐齿、满嘴跑火车的大忽悠,事业做的就越兴旺。
所以人们才有“能忽悠、能骗人、能借出钱来不还,这都是本事”的想法,反正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导致社会上“巧言令色”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孔子说的这句话,是经历了几千年考验的真理,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巧言令色”的人,那你一定要小心,这种人一般不是仁义厚道之人,不可深交。
《论语》中的故事(7)
《论语》中的故事(7)《论语》中的故事(7)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杨伯峻先生如是翻译这一章: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花言:指花言巧语;令色:指装出好的脸色来欺骗对方。
仁的含义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演化,有指执政者的,有指个人道德修养的,还有指礼的,还有指人的,甚至还可以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随着谈话场合的不同,分出了很多不同的意思,但其本意都没怎么改变。
仁,在此处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标准。
杨先生将它翻译成“仁德是不会多的”也可以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宁肯让自己的翻译看起来非常别扭,也要尽量保留原来的句式。
作为对《论语》的解读这样翻译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这句话这样理解比较合适: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能做到仁的。
仁既可以代指人,也可以代指道德的程度,这些用法在《论语》中都曾用到。
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非常高,他的许多弟子都非常出色,他都不肯轻易许一个仁字。
从这一章所表达出的含义来看,我们可以推知孔子这是在与人们谈论如何判断一个人,或者说在评论某个人时所讲的话。
那么《论语》收录这一章的含义是什么?它要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本章的含义。
一、孔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能给一个人衣服,你就不要问人家冷不冷;如果你不能给人提供住宿的地方,就不要问人家住下没有,住哪里;如果你不能向人家提供帮助,就不要问人家有困难没有。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那种空口说好话,只用嘴安慰人的人,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伪君子,想做好人,又不肯付出。
每年春节之前,都有一些现代君子去穷人家访问,带一点面,一点菜,或者一点钱,以示惠民,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来讲,那些究竟能解决他们多少困难?既想让人们说一句勤政爱民,又不想真正付出,彻底的解决社会问题,这应该算是巧言令色在现代政治上的应用了吧。
这种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仁德。
二、还有一种人,希望取悦所有的人,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希望所有的人都说自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让人愉悦的话语;令色,让人看起来很高兴的面貌。
我们讲的话是想让别人愉悦的,我们表现出来的脸色是想让别人高兴的,这叫巧言令色。
但孔夫子告诉我们,巧言令色的人鲜少有仁德在其中。
我们看看这句话背后的道理。
我们为什么要去讲令人愉悦的话语,为什么要表现出来让别人看着很高兴的样子,是因为我们想要取悦于对方,是因为我们心存杂念。
当我们有求于人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取悦对方,这是内心没有仁德的表现。
君子直道而行,做事情体现出来的都是最正直的样子,本来的样子。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思考:讲令他人愉悦的话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到很高兴的样子是不对的吗?讲好听的话当然是对的,我们讲出来的话要让人愉悦,我们表现出来的样子要让他人高兴。
这里面的本质区别在于巧言令色是取悦他人,存私心杂念,有求于人,刻意地去迎合,当然是没有仁德在其中的。
如果我们有君子之风,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最真实的样子。
我们是无所求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让他人喜悦高兴,是自然而然所呈现出来的。
我们作为修行之人,要时时觉察自己的内心活动。
我刻意地迎合他人,刻意地取悦他人,我说恭维的话,是因为有自己的私欲,有求于对方。
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是没有仁德的。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就是喜悦的状态,是无所求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让他人高兴,让他人愉悦,就是有仁德在其中的。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巧言令色自己可以觉察到,可是
如何能判断他人是否是巧言令色呢?其实非常简单,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去观察身边的人,他讲话是真诚的还是巧言令色的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分辨出来吗?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是真诚的发心还是在恭维取悦他人难道别人真的看不出来吗?其实他人同样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对方没有讲出来罢了。
《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内心正好有的诚意。
我们内心有多少诚意外在的行为就会表现成什么样子,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没有把它说破。
好比是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在取悦于人,他在巧言令色,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一样,别人也能看到我们。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去做巧言令色的事情,不要刻意取悦他人,别人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
巧言令色反而让我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应该真诚地去表达,真诚地去做事情,保持自己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