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权力有用材料

合集下载

传播学理论——“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

传播学理论——“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

“媒介帝国主义”与传播霸权作者:贺建平内容摘要: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了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导致了传播霸权与媒介垄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其开发和控制了现代通讯与传播技术,形成了新的“媒介帝国主义”,使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体系的建立受到影响和支配,国家文化主权也遭到严重威胁。

科技全球化下的媒介已成为强国用以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传播霸权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垄断意识形态现代高科技传输体系和各种符号通信方式跨时空地将多种多样的共同体社会群体统一起来,形成全球化的生活现实。

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传播技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直接关联,正如休杰(Hugill)所言:“如果信息是一种权力,那么谁掌握了电子传播系统,谁就可以发号施令。

”[1]美国和西方利益集团由于开发和操控了现代通讯技术,具有传播优势而掌握着信息流通的绝对权力,从而形成西方世界“讲述”而第三世界“倾听”的单向传播的不平衡格局。

对于这种状况,一些传播批判学者从“媒介帝国主义”的视角出发加以研究和探讨,揭示了传播霸权的性质、现状和文化根源,并阐述和抨击了全球传播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占优势的不平等现象。

一、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梳理“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又称“传播帝国主义”(Communication Imperialism),是美国学者赫伯特•I•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将世界当前的这种跨国传媒的全球化支配现象以“媒介帝国主义”来加以解释。

席勒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霸权》一书中,又再次论述和强调了美国传播媒介的帝国主义特征。

针对美国文化输出的特征,席勒以美国为代表概括了“媒介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文化帝国主义是世界性、多国性、独占性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

美国独霸全球,决定传播的产品与内容;与文化输出有关的大众传媒,大多受美国国防部和跨国公司控制。

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电视节目,使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濒于灭亡。

媒体正确使用权力的例子

媒体正确使用权力的例子

媒体正确使用权力的例子摘要: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

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

新闻媒体拥有的公民权�v公权利�w,也可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

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合金。

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关键词:新闻自由;社会权力;新闻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体现了执政党对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庄严承诺。

这四权也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

特别是知情权�v信息获得与传播的自由�w和表达权�v表达自由freedom of epreion�w,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

一、新闻媒体的巨大的政治影响力新闻媒体几乎和面包一样是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美国的建国之父杰弗逊曾表示,宁愿生活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里,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报纸的社会里。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离任时曾经告诫新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说:“我们国内有两家大的电视联播公司――—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我们有两家民意测验公司―—―盖洛普和哈里斯,我们有两家大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

它们个个都是规模极大的机构,所以它们认为它们拥有这个国家。

你可不要产生跟它们斗的念头啊。

”①20世纪7080年代,电视等各种传媒高度发展,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力、支配力之大,有时甚至超过国家权力。

诸如《华盛顿邮报》将尼克松总统拉下马,就是最明显的一例。

在对整个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维护了新闻媒体的独立和尊严,从而树立了行业权威,从一份地区性报纸一跃而为美国的全国性大报和有着世界影响的主流媒体。

自媒体时代媒介控制与个体媒介素养——以《权力的媒介》为假设

自媒体时代媒介控制与个体媒介素养——以《权力的媒介》为假设

《 权力的媒介》 中的假设条件 另一方面 , 权力还可以对单独 的提供 自媒体服务 的平 台实施控 制。 “ 历史的记载必然要溶入时代谬误 的阐释。我们关 于报刊起源 的观 当权力不能让 自媒体 服务平 台 “ 做什 么” , 那 么就 让你 “ 什 么都不 能 点 ,无疑囿于这种谬误之中。我们多半吧最早的的报刊设想成一种 向 ‘ 公 做” 。F a c e b o o k是世界最大的 S N S平 台,也是最重要 的自媒体平台之 一。 众 ’提供 ‘ 新闻’的工具。 ” 阿特休尔以 这样的 话语作为这本重要著作的开 巴西 、俄罗斯 、 蜀 本 、中亚 目 前仍然限制对 F a c e b o o k的使用 ,这种对 自 场。全书通过四大篇章 ( 从资本主义媒介发展中的媒介控制;不同意识形态 媒体 的控制是直接的战略打击 ,也是在 自媒体时代 ,政治 的权力 对媒介 下的媒介控制;新时期各个力量为媒介 自由做出的努力;总结)从纵向的 控制 的主要和直接手段 。 历史和横 向世界范围的媒介控制 的研究和事实,得到 了7大结论 : 2 . 自媒 体 时代 背后 的 “ 权 力” — — 机 构 1 、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 ,新闻媒介都是 掌握政治 和经济权利者 的 阿特休尔曾提出: “ 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 代言人 。因此 ,报刊杂志和广播 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 。他们 只是潜在 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这是对媒介控制在传统媒介 地发挥独立作用。 中的表现的总结。自 媒体时代不光属于大众 , 更是属于传统媒介。在新媒体 2 、新 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 映那些给新闻媒 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的浪潮下,各个企业、 社团、政府机关、 媒体纷纷开设了服务于自身的自 媒 3 、所有新 问题系无不以信仰言论 自由为基础 ,但是 各 自届 时言论 体, 从W e b 1 . 0 时代网站 、 博客的过去, W e b 2 .0 时代播客、 微博 、 微信公 自由 的方 法 不 一 。 众账号 、 移动终端 L B S 推送服务的现在,到可以预见 的 w e b 3 .0 时代语义 4 、所有 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 责任理论 ,宣称他们 为了人 民的需 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未来, 各个摆布传媒 的 “ 权力” 与时俱进 ,使 要和利益服务 ,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 闻。 得 自媒体 时代 的大环境充满 了权势的代言人 。 5 、在所有三种新闻模式中 ,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这些 官方机构的 自 媒体 ,除 了使用直接 的产品 、服务宣传 ,也使用 6 、新 闻院系传播该社会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体 系最终无不 帮助当政 更隐蔽 的信息来扩展 自媒体影响力 ,并利用 这些影响力 为 自身 的品牌 、 者维持他们对新 闻媒介的控制。 形象服务。当然 ,还有一些 机构采取 的是更 为隐蔽的 自媒 体运营方 式。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 @麦迪逊/ k S 1 , 综合症”是一个以传播广告公关行业 咨询 、行业招聘信 他的结论为我们展示了—个核心的事实: 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 息 、行业小道传 闻为主的 自 媒体微博账号 , 语 言平易近人 ,扮演 了一个 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 。摆布传媒 的权势有宗教的,也 无所不知的广告公关行业意见领袖角色。实际上 , “ @麦迪 逊八卦综合 有世俗的, 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 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症” 是由一个 叫做 “ 麦迪逊帮” ( ma d i s o n b o o m.c o n)的网站运 营的微 r =. 自媒体时代的媒介控制假设 博账号 。这家网站 “ 致力于为大 中华区的营销人提供最新最快最好 的行 《 权力的媒介 》主要论述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 统媒介环境 下 业资讯 、作品案例 、观点 、洞察 以及招聘信息 ” ,主要盈 利来 自于网站 的媒介控制的存在 。在媒 介环境剧烈变化的今天 ,互联 网、媒 介融合发 广告收入 、版权内容 收入 、线下活动 与会议营销收入 。当受众 开开心心 展迅猛 , 自 媒体正 是在互联 网的发展 中产生 ,在 W e b 2 .0时代得 到了 关注这一微博账号发 布的信息时 ,“ 麦迪 逊邦”却在 认真思考如何 将受 传播学界对其重要性的确认 。2 0 0 5年 , 仅两篇关于 自媒体的中文论文公 众 群 养 大 了 变 现 。 开发表 ,而今天仅万方数据平 台就已经收 录共 计 8 8 0 7篇相关 文献 ,自 这正是 自媒体时代经济的权力对媒介的控制。 媒体时代 的到来毋庸置疑。 3 . 意见 领 袖 的 背后 — — 潜 网 美 国新 闻学会的媒体中心 ,在 2 0 0 3年 7 月 出版的 由谢因波曼 与克 布里德在他的 《 编辑部的社会控制》 一文中明确指出 : 任何处于特 里斯威 理斯 两位联 合提 出的 “ We M e d i a(自媒体 ) ”研究 报告 中 ,对 定社会环境 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 的职能。而这类 控制往往是 “ We M e d i a( 自 媒体 ) ” 下了十分严谨 的定义 :“ We M e d i a 是普通大众经 种潜 移默化 、不易察觉的过程 ,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由数字科技 强化 、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 自媒体时代 ,大量的草根 自媒体产生 ,无论是在媒介生态 日臻成熟 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 、他们本身 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 ” 的微博 ,还是正在开疆扩 土 的微 信。这些微博 大多 数 由独 立的个 人运 基于过 去传播学理论 、批派学派、经验学派基础上 形成的媒介理论 作 ,拥有相对独立的观点 ,这些意见 领袖虽 然不属 于某一 个特定 的媒 已经无法对 自媒体 时代 的新特性 、新现象各处合理解释 。自媒体研究成 体 ,但 自身仍然有着特定的背景 。如果我们将 “ 潜网”理论的外延稍作 为 中西方学界研究 的新领域 。“ 而今 ,自媒体拓 展 了自下 而上的新传播 扩展 ,凡是从事传播行为的个体 ,都会受到来 自 社会 、人 际、学识 、经 模式 ,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 的被动接受者 , 他们 同时参与信息 的创造 与 验 、个人利益 的影响 。“ @延参法师” 是河北 省佛教协会 副会长延参法 传播 。这样大众部 分获得 了媒体 文化控 制权 ,推 动了传播 民主化的 趋 师的个人微博 ,主要传播心灵鸡汤 、阅读推荐 、个人感悟等 ,“ 发行量” 向,促成了网络公 共领域 的建构 ,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 。 ” 0 超过 5 0 0万 。这些内容虽然很少提到佛法 ,但延参法师背后 的宗 教理 念 在笔者看来 ,郑二利女士的观点仍 然过于乐观 ,尤其是在解释 中国 使得 “ @延参法师” 微博 的内容不可能违背宗教的意志。 的 自媒体发展的进程 时。 自 媒体 在一定程度 上确实让媒 介的门槛更低 , 4 . 新 闻 审 查 的延 伸 让大众可 以更加容易地发 出 自己的声音 ,但大众对于媒介文化控制 权的 新 闻审查从新 闻诞生之初便已经产生 ,在 自 媒体 时代 的背景下 ,新 获得仍然是极为有限的。所谓 的自媒体 ,仍然掌握在非大众 的手中。媒 的新 闻审查适应媒介环境变化的方式就是在技术和政策准人上控 制 自媒 介 的控制依然在 自媒体时代 以新 的形式出现。 体 。 目前 ,几乎所有 的国家都有 自身 的新闻审查 。 1 .信 息接 入 的 限 制 这些 内容上的新 闻审查存在于 自 媒体 中,主要的技 术手段是 :实名 自 媒体作为一种媒介 力量 ,能够被人接收到使其能够对媒 介生态产 认证 、关键词过滤、定 向封杀。在政策准入方面 ,中国互 联网协会每年 生影 响的先决条件 ,存在于传统媒介 中的审查依 旧存在于 自媒体中。 度的 “ 互联网行业 自律贡献奖”会在 5月份正式开始评奖工作 。 方面 ,权力通过对互联 网接入的限制 ,直接取得对 自媒 体时代的 5 . 横 向与 纵 向 控制权。例如 ,朝鲜政府对于互联 网的接入采取严格 的控制 ,本国居 民 当然 ,在这里我们暂 时不深�

新闻的权力监督作用

新闻的权力监督作用

新闻的权力监督作用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担负着传递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的重要责任。

其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具有监督权力的作用。

本文将就新闻的权力监督作用展开讨论。

一、媒体监督公共权力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可以对其他三个公共权力(行政、立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实现权力分立和制衡。

通过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和行动,新闻媒体可以曝光腐败、权力滥用以及其他不当行为,从而确保政府的行动得到监督和约束。

例如,新闻媒体在揭露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反腐败斗争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效果。

二、揭示社会问题与不平等现象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的报道,帮助公众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新闻媒体可以揭示教育不公平、贫富分化、环境破坏和社会歧视等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推动司法公正与法治建设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可以对司法不公和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推动司法公正的实现。

通过报道重要的法律案件和司法审判过程,并对判决结果进行评析,新闻媒体能够帮助公众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机关的职责,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

此外,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法治理念和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社会遵守法律,加强法治建设。

四、监督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除了对政府和司法进行监督外,新闻媒体还可以对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

通过揭露企业违法行为、虚假广告以及社会组织的不当行为,新闻媒体能够起到约束和警示的作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总体而言,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权力监督的作用。

通过揭示社会问题、监督公共权力、推动司法公正以及监督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新闻媒体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提高新闻媒体的素质和整体水平,保障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维护新闻权力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

媒介管理学概论课件第四章媒介领导

媒介管理学概论课件第四章媒介领导

• 1、责任感
• 责任感既包括对成功的前景承担责任,也包括对失 败的前景负担责任。
• 2、个人魅力 • 领导人也有不同类型:
• 从个人才能来看,有些属于英雄式的领导人,有些 则属于非英雄式的领导者。
• 从个人气质来看,有些领导人充满激情,敢于冒险; 有些领导人则理性务实,认真严谨。
• 3、沟通能力
谈判者 领头人
分配者
指挥者
控制者 媒介领导者 联络者
企业家
监察者
发言人 交流者
图4-2 媒介领导者的十种角色系统
• 二、媒介领导者的职责
• IBM 公司大中华区前董事长周伟焜认为:一个成 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 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二是把方向搞清楚, 放手让手下去做。”
• 有效的媒介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战略目标, 建立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正确地选人和用人, 合理决策,掌握实情,不断学习。
• 2、领导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的支 配力量。
• 4、领导者的责任是确定组织目标并率领、 引导和影响团体成员通过相关活动实现之。
媒介领导与一般领导:
• 一种媒介组织行为
• 一种社会组织行为
• 一种更加特殊的组织、指 • 一种特殊的社会实 挥和协调信息传播与营销 践活动
的活动
• 可以只关注公司的
第四节 媒介领导者的职责与素质
领导者的工作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计划、组织、 协调和控制等含混职能或目标,而主要是由社会 和公司赋予的与人际、信息、决策有关的十种工 作角色(见图4-1 领导者的角色),即带头人、 领导者、联络者、监察者、交流者、发言人、企 业家、控制者、分配者、谈判者。
——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75)

试论媒介的权力及其异化

试论媒介的权力及其异化
la n n h o is Hu n s t e r o sd ri i “ i — re td” e a i rs t e r o sd ri i vvd— a e ” e r i g t e re . ma im h oy c n i e t s l e o n e .b h vo im h o c n i e t s” i i b s d . f i y c g iie t e r nd c nsr c iim h o o i ri i “ r wt o in e .b sc e c to uriu u r f r h s o n tv h o a o tu tv s t e r c nsde t s g o h— re t d” a i du a in c rc l m eo m a y y it r rt d t sp l s ph a eo ie v vd a d g o hfo dfe e tp r p ci e . n e ee hi o yb s nlf , i i n r wt m i r n e s e tv s p hi o r f
A sr c: h e o n f a i e u ain c r iu u rar s a k l g“ t d n - r n e ”c u s h ls p y b t t T en w r u d o s d c t u r l m e m p r p u su e t o i t d o r ep i o h , a b c o c e o t e e a e d f r n o c u in ft e i tr r tt n o i p i s p y f m i e e tp rp c ie a e o i ee t h r r i e e tc n l so s o h ne p e ai ft s h l o h r d f r n e s e t s b s n d f r n f o h o o f v f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力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力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利“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

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

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进行传播过程的同时,新闻传媒背后隐藏一种无形的权力。

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阿特休尔说,“新闻媒介与权力的关系确实是共生共存的。

”这种权力对每一个社会板块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影响和控制的力量。

早在1922年,德国社会学家迪菲南·汤尼斯就在书中言之有据地推论:谁控制了新闻媒介,谁就控制了世界——或者至少控制了世界的舆论。

18世纪末,美国政治家托·杰弗逊就指出,“自由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也提出“第三种权力”说,指出像报纸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成为“广泛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所有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与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因此,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只不过潜在地发挥独立作用。

”新闻传媒是在以自己特有的功能进入社会权力结构中,用新近客观的事实来达到支配舆论的目的。

这种支配无需任何强烈的手段,只需要符合权力的源生处,即政治、资本或文化的需要。

新闻传媒的中介角色,是权力分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当新闻工作者沉思片刻,思考一下人类的本性时,他们也许会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带有政治性质。

然而,新闻媒介所固有的信条最终限制了我们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简而言之,新闻媒介就是一个政治机构。

政治权力性便成了新闻传媒的一大特征,政治作为新闻传媒最有约束力的权力形式,不仅掌控着传播渠道,而且决定着媒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必然影响着新闻传媒的立场与方向,政治权力必然左右媒介的运行与发展。

政治在传播过程中,将负载有效信息的意图通过新闻传媒的阶级性转嫁给新闻传媒。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师曾志:新媒体赋权

师曾志:新媒体赋权

师曾志:谢谢晓超,也谢谢大家在一个周末的时候来听我讲一些我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

昨天这样的演讲报告,以及很多的事实的东西,需要概括,我想用新媒介赋权的概念和后公益慈善时代概念,把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公益做一个我自己的理解。

社会化媒体形成了新的社会网络,也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看到权力的重构,一开始我特别想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权力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才有意义,因为权力建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这就是我们说的是社会化媒体或者社会公益关键所在,是因为有一个重新的权力的建构,以及必须认识到权力的结构的过程。

大家都对社会化媒体有了认识,最重要的特点和权力相关的,首先是去中心化,二是开放性,三是互动性,四是共享性、分层性、动态继承性等。

新媒介的发展,给公益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大的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这是社会化媒介总体特点的认识。

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和社会组织有什么关系呢?新媒介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当中,新媒介成为日常生活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我想在几年前不上网的人和上网的人差别不是太大,现在来讲这种差别不是简单的差别,而是说社会发展主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离开了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我们看到新的社会,有的时候我在想,互联网在建构一种像新大陆的感觉,包括无论是商业也好,无论是社会公益也好,都是一种新的文明和新世界的感觉。

在中国的意义是什么呢?新媒介特别重要的是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紧密结合。

传播这么重要,社会网络这么重要,传播是什么呢?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到现在来讲,昨天杨鹏老师也提出来,我们看到社会化媒介其实是媒介社会化,媒介社会化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重新建构了一种人类关系,人类关系其实是权力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里面,传播到现在这样的意义上,一定是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也就是说它给每一个人赋权的。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发展起来,网络媒介事件不断地进入公众视野,公众不断对国家各种各样公共事务进行探讨,说明公共舆论已经不知不觉当中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试论新媒体赋权

试论新媒体赋权

试论新媒体赋权刘源逸(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611131)【关键词1新媒体;传播权力;媒介责任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样式,是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的一种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有:信息发布即时、前所未有的互动性、传播内容个性化、传播形式更具融合性。

新媒体赋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话题,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终端平台快速的增长,它将日益影响我们的生活。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机会,可以逐步实现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权利并最终赋予他们权力。

公众利用新媒体可以掌握信息知识和社会资源,增强自我表达,进行社会多维补偿。

它增加了公共事务的参与,实现了自我认同,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和影响。

新媒体是新兴的和快速发展的交流方式的集合,公众对其仍处于试验和探索的状态。

在传播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管控、引导、立法的相关讨论才开始不久。

权力与责任在传播之间的平衡是新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许多新媒体传播现象的关键。

一、关于赋权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研究媒介传播现象自然要回归到对人行为的认识上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人类能力的重大延伸,个人获取与传播内部、外部信息的能力空前扩大。

我们必须意识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新媒体责任的延伸是新媒体开放和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责任进入新媒体时代,多数人从媒介选择信息到自己选择信息并制造信息;从被动地倾听别人的演讲到积极地自言自语;从个人到群众再到群众看个人的沟通,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后果是什么?人们极大限度地获得表达权力时,如何趋利避害使技术发挥其良性作用?我们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新媒体时代挑战了我们对媒体和媒体人的历史理解,颠覆了对传统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理论理解。

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垄断性,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不再被动地做信息的接受者。

当然,这种权利可以丰富真实有益的社会信息,也可以制造不负责任的混乱和麻烦,这就要求参与媒介传播的每一个人增强道德操守、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要求媒体组织、社会团体、经营机构加强自律,要求拥有公权力的监管机构、立法机构完善引导与管控体系。

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行业自律,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传媒行业组织天生的软弱无力,现在能够被执行的对传媒职业行为的约束,是由众多的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构成的一类他律,以及一些行政运动(例如行业纠风)、政治学习运动(例如三项教育)。

2000年香港“陈健康事件”发生后,引起香港公众的愤怒,特区政府一度准备制定约束传媒的行政规章。

这时,相互存在较大矛盾的香港四个传媒行业组织团结了起来,制定了被多数香港传媒认可的传媒自律,使得政府放弃了出面约束传媒的企图。

我国大陆的传媒不具备香港那样的环境背景。

二、造成职业自律缺乏的原因1,体制转型:长期以来传媒是党政权力机关的一部分,不是一种社会职业。

鉴于这种历史发展的渊源,传媒从业人员很容易产生错觉──虽不是公务人员,但似乎拥有某种“权力”。

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

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在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权力”寻租现象,以党政“权力”来违法换取各种形式的利益,这对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后传媒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

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从业人员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这和传媒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缺乏基本的新闻道德,没有有效的职业自律来约束,造成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淡化。

并非市场经济一定带来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是传媒这个市场目前缺乏规范。

3,现行传媒体制内部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这是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从中央到地方的传媒,都存在要求编辑部人员分摊征订任务、拉广告的问题。

编辑部人员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报道权”(这本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来要求所联系的企事业单位订阅数量不小的报纸。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含解析

云南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年级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

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

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

“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

“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

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

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

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

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
讲解:ppt制作:材料收集: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部分精读
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1
2 3
赫伯特*阿特休尔(J.Herbert Altschull)
美国批判学派
著作《权力的媒介》 (Agents of Power:Th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in Human Affairs,1984)
总结 精读部分 第四篇
第一篇
第一篇共四章 第一章--报刊的起源:早期媒介关系; 第二章--神话的诞生:第一修正案; 第三章--商业报刊,1833-1917:赢利的机构; 第四章--揭丑与赚钱。
第三篇
第四篇共一章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交响乐:分类体系
第二篇
第三篇共三章, 第八章--社会责任论:哈钦斯委员会及其结果; 第九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内容与财源的关系。
美国批判学派
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 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 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 西欧(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 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 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 20世纪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 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 休尔的《权力的媒介》。
从新闻事业信条的角度
• “读者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 • “马克思主义乐章的信条相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中的新闻媒介是 为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而服务的。他们声明群众参与新闻制作的 过程,着重强调读者来信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径。而在美 国,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上。读者一旦觉得手中报纸 的内容不合胃口,令人反感,他就不去买它,这就迫使该报争 取改进,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生存下去” • “因此新闻媒介不管在苏联还是美国都是满足读者愿望和需要 的工具”。

媒介权力有用资料

媒介权力有用资料

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

”[1]这里所说的“掌握了世界”,当然是有其特定内涵的。

他本人由大众传播媒介(下文简称媒介)起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和北美的传媒帝国,手中掌握的媒介权力可谓大矣。

在中国,学者借媒介宣传学说,少男少女凭媒介踏上“星途”,商家通过媒介推销产品,特定主体每每如愿以偿,媒介权力在其中所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媒介既然拥有相应权力,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此种权力就可能被滥用。

即使是在新闻业相当发达、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美国,其新闻史上也出现过媒介越界使用权力乃至“无法无天”的例子。

至于在中国,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中外传媒界的历史和现实指明了同一个道理:媒介应当对自己所具有的特殊权力负责。

要正确理解媒介权力,先要明白媒介权力究竟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6]。

从权力的共同特征及上述定义中,可以这样来认识媒介权力:第一,媒介权力主体特殊,这在上文已有所阐述;第二,媒介权力不同于其他权力例如政治权力,它在非制度化的、隐形的层面上影响他人,是非强制的;第三,媒介权力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其“合法化”不但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而且还表现在受众对媒介权力的认可和自愿服从;第四,媒介权力来源于传播资本的持有,即对信息和符号的控制和支配[7]。

媒介权力的主体当然是媒介。

媒介负责人决定着、记者编辑们则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了媒介定位、办报(台、网)的方针;媒介拥有对版面和节目时段等稀缺资源的支配权;媒介拥有借助话语表达意见并广为传播的权力——所有这些,都是媒介权力的体现。

不可否认,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承担着远远超过传播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责任。

它们的肯定与否定,往往代表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肯定与否定,从而在百姓中发挥了一种天然的放大作用。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读后感《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所著。

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

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新闻媒介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因为它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环境,而这一与现实基本相符的信息环境则是人民进行政治选择与判断的前提。

没有新闻自由,便不可能出现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

第一个断言出版自由具有商业现实性的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他提出了“真理的价格”问题,虽然他的措辞并不十分贴切,但他对触及资本主义新闻媒介中存在的根本的两难困境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主要症结”。

也就是说,一方面,它有一个被歌颂了两个多世纪的神话般的理想,其主要目标是新闻媒介为人类和自由社会的幸福美满提供新闻,充当信号灯、瞭望塔,把各种邪恶行径和权力弊端亮之于光天化日之下,以期快速达到最终目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由市场的商业世界私人为之盈利的动力。

对于后者来说,追求真理,揭露邪恶要服从赚钱图利的需求。

前者带有大量宗教象征的意味,后者显然没有。

事实上,我们能够很有把握地指出,美国老百姓特有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认为民主制度之所以繁荣兴旺,某种程度上归结于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

这种假设可以概括如下:在一个民主政体中,人民实现统治。

在选举投票站里,倾听到的是人民的呼声。

人民依据他们获得的各种消息作出投票决定,而那些消息则主要是由新闻媒介提供的。

因此,新闻媒介对于民主制的生存必不可缺。

进一步推断:民主制度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实际上,这种政府才能使公民获得自由。

因此,对一个自由社会而言,公民的新闻流通必然来自于自身也是自由的新闻媒介。

摇摆于政治和经济之间似乎是媒体不可跳脱的宿命,从政党报向便士报的转变,只是由受制于政治力量转变为受制于经济力量,媒介的独立性在其经济独立之前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就像文中所言的“主要症结”。

媒介执政媒介作为当代执政的特殊机构

媒介执政媒介作为当代执政的特殊机构

媒介执政●■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0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策划一理论前沿媒介作为当代执政的特殊机构王文馨(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摘耍: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大众媒介正在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政治领域,执政党运用媒介实现国家权力的能力日渐成为衡量其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量。

本文据此提出“媒介执政”这一观点,对其来源作出粗浅解释,以期探讨提高我国媒介执政能力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媒介执政媒介大众传播执政能力对于现代媒介社会的执政者来说,运用媒介的能力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中国其产党的执政能力而言,它是一个由多项能力组成的综合性的系统结构,其主要能力包括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等。

上述各种能力互相联系又或各自或综合地与使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密切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执政者的以上各种能力都将在是否善于使用大众媒介的问题上受到严格检验。

一个不善于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大众媒介推进民主政治的领导者,一个不善于利用大众媒介培育社会和谐因素和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领导者、一个不善于在危机出现后合理应对大众媒介以及借助各种力量包括大众媒介的力量化解危机的领导者,无法成为合格或优秀的执政者。

因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资源提高执政能力,已成为提升执政者形象、执政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执政”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量。

笔者以为,“媒介执政”指执政党利用媒介自身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更有效地实现其权力,达到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之目的。

换句话说,媒介执政的权力主体并非大众媒介。

而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属性功能决定了其必然会对人与社会产生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作用。

一、嫌介对人与社会产生思想引导、致治控制等作用现代媒介社会,媒介无处不在,人们除了工作和休息外,用于传播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

媒介舆论监督权力机制异化分析

媒介舆论监督权力机制异化分析
社科论 坛
●I
媒介舆论监督权力机制异化分析
陈海 宁
( 新 华社 云南 分社 昆 明市 6 5 0 2 2 8 )
[ 摘
要】 本文从媒介 、法院 、受众三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媒介舆论监督权利异化分析媒介审判形成的机制,认为所谓 “ 媒介审判”影响司法的判决
并不 是媒 介 的力量 大 到了可 以 与司法 抗衡 的地 步 ,实质 上 是媒介 以舆 论监 督 之名 ,行政 为 审判 之实 ,舆论 在其 中起 着催 化剂 的作 用 。 [ 关键 词】 媒 介 审判 舆 论监督 信息不 对 称
媒介 对法 院 审判 活动进 行监 督 的形式 有 : ① 案情 的事先 披露 , 即在 案件
构 的不 同 、传 播渠道 不 同 、话语 系统 不 同 、传播技 巧 悬殊 等 ,媒 介报道 案 件 过 程 中存 在 以下 三对 信息 不对 称关 系 : 1 . 媒介 一法 院 :媒 介 是主 动 的传播 者 ,新 闻报 道追 求时 效 ,对发 生 的案 件尤 其是 重 大案件 或 情节 曲折 的案 件需 要抢 报 、 快报; 法 院 由于制 度设 计 的 需要 ,“ 不 告不 理 ”的 基本 原则 决定 其在 对待 案件 的 态,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 ,
它 不仅 不能 承担 义务 和责 任 , 而 且如果 不 是传播 者 , 也 很难 有效行 使 自己的
权利,而传播者即媒介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舆论监督的客体 ,即被监督
对象, 在 我 国法律 的相关 表述 中 为国家 机关 和工 作人 员 , 司法 机关 作 为 国家

1 . 媒 介舆 论监 督权 利来 源 “ 假 如 国家是 一条船 , 新 闻记者 就是 站在 船头 上 的嘹望 者 。 他要 注 意来 往的船 只 ,注 视在 地平 线上 出现 的任 何值 得注 意的 小事 。 ”普 利策 的这 段名 言生 动 描绘 了新 闻媒体 在社 会 生活 中的角 色— — 作 为社会 守 望者 通 过信 息 的沟通 和互 动来 确 保社会 的 良性运 行 与健康 发展 。从微 观 的视野来 考 察 , 媒 介 的新 闻报 道是 一个 具体 的新 闻报 道行 为 , 在此 过 程 中舆 论被 监督 对象 ( 监 督 客体 )的行 为通 过媒介 传递 给监 督 者人 民 ( 舆 论监 督 主体 ) ,人 民通过 对 被 监督 客体 行 为信息 的判 断和 评价 , 形 成舆论 , 从 而达 到监 督 的 目的。媒 介 在其 中起 的作用 是桥 梁和 纽带 。 媒 介通 过对 报道 对象 的采 访 、报道 内容 的选 择 、 报 道力 度 的控制 , 表 达 民众对 国家 事务 和社 会公共 事 务的监 督 。 媒 介舆 论监 督力 量来 源 于民众 , 媒 介 监督 只是 实现舆 论 监督 的一 种形式 ,民众 才是 舆论 监督 的 主体 , 媒 介享有 的舆论 监督 权来 自于 民众 的言 论 自由权 、知情 权 和批评 权 、 建议权 , 媒 介 获

论现代媒介权力的建构

论现代媒介权力的建构
此, 媒介 的归属性 是我们 认识 媒介权力 的关键 。 不可否认 , 媒介 的归属是一个客观存在 的事实 。媒 介
等方面所显示出的意 义 , 更是 获得 了确认 , 就引起 了越 也 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在传播技术中 , 为大 众传播 主体 的 作 媒介 , 则越来越 显 示 出它在 建构现 代 社会 方 面 的主 导价 值 。在这种情况下 , 媒介 作 为社 会新 型权 力形态 的特 征 ,
论 现代媒介权 力的建构
王 怀
( 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 福建 福州 300 ) 福 5 18

要 : 代 媒 介 的发 展 经 历 了由 传 媒 受 控 向 媒 介 自控 的 转 化 , 一 转 化 过 程 体 现 了我 们 这 个 时代 的 自 现 这
由意识的形成。然 而, 在媒介从传 统的束缚 中解放 出来 , 而显示 出自身的主体价值 的同时, 媒介对 自由传播的
文献标识码 : A
从人类社会 的发展看 , 技术 的每 次创新 都推动 了社会 的巨大进步 。技术的价值 已不仅体 现为 它推 动 了社 会生
具 体说 , 体现 为人是 通过符号来认识世界 的。而从人 的思
维 发展 的层 面说 , 由具象思 维转 向抽 象思维 , 这显 然是 人
的认 识能力获得提升 的体现 。在这种情 况下 , 媒体 的权 力
体现 于此 , 那么这也 只是 表 明了人的认 识思 维 的抽 象பைடு நூலகம்化。
共 谋中 , 进一步强 化了媒介 自身的权 力性 、 支配性 。现 代 媒介就是这 么把我们卷入到一个看似 真实的拟态环境 中 ,
通过 对权力 和 自由认识 的模糊 , 实现着大众对媒介权 力话
语 的集 体 狂 欢 。 .

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名词解释1媒介权力是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占有、选择

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名词解释1媒介权力是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占有、选择

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名词解释1 媒介权力是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占有、选择、解译,实现对大众的引导和劝服,影响公众议程,乃至政治决策的能力。

“事件”因媒介得以发生意味着媒介制约人们所见所闻;媒介兼具旁观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表明它能参与并影响事件如何发生;媒介为界定问题提供解释框架并决定公共议程,由此塑造公众意见,并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它的来源包括特性赋予、公众赋予、强权化身、政治发展过程的自身结果。

在现代社会媒介权力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日常生活、政治影响力也在增大。

2 党性原则【定义】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报道要按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党的思想政策;在人事方面党要对媒体进行领导【基本要求】新闻工作①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②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③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④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中央的思想和主张,对那些一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群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理进行疏导和教育。

3媒体调控指的是国家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等,利用法律政策物质政策等手段对媒体进行硬性和软性的管理和约束。

制约媒体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非官方干预(自我检查、非政府组织利益和团体)、媒体与公共关系等4 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为了重塑非西方的价值、行为、制度和认同,满足自身利益,而对大众文化生活进行的有系统的渗透和支配。

(帕特罗斯Petras)语言地图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主流价值观等等5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一国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和传播内容守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强大影响力。

(鲍依巴瑞Boyd-Barret)假定一个国家不能自己控制本国传播和媒介的主权、结构、分配和内容,而得处处掣肘于别的国家,对方又无互惠的诚意,这便是被媒介帝国主义控制和支配,对方则是媒介帝国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

”[1]这里所说的“掌握了世界”,当然是有其特定内涵的。

他本人由大众传播媒介(下文简称媒介)起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和北美的传媒帝国,手中掌握的媒介权力可谓大矣。

在中国,学者借媒介宣传学说,少男少女凭媒介踏上“星途”,商家通过媒介推销产品,特定主体每每如愿以偿,媒介权力在其中所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媒介既然拥有相应权力,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此种权力就可能被滥用。

即使是在新闻业相当发达、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美国,其新闻史上也出现过媒介越界使用权力乃至“无法无天”的例子。

至于在中国,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中外传媒界的历史和现实指明了同一个道理:媒介应当对自己所具有的特殊权力负责。

要正确理解媒介权力,先要明白媒介权力究竟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6]。

从权力的共同特征及上述定义中,可以这样来认识媒介权力:第一,媒介权力主体特殊,这在上文已有所阐述;第二,媒介权力不同于其他权力例如政治权力,它在非制度化的、隐形的层面上影响他人,是非强制的;第三,媒介权力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其“合法化”不但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而且还表现在受众对媒介权力的认可和自愿服从;第四,媒介权力来源于传播资本的持有,即对信息和符号的控制和支配[7]。

媒介权力的主体当然是媒介。

媒介负责人决定着、记者编辑们则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了媒介定位、办报(台、网)的方针;媒介拥有对版面和节目时段等稀缺资源的支配权;媒介拥有借助话语表达意见并广为传播的权力——所有这些,都是媒介权力的体现。

不可否认,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承担着远远超过传播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责任。

它们的肯定与否定,往往代表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肯定与否定,从而在百姓中发挥了一种天然的放大作用。

媒介的态度,多被解读为一种权威的认定。

尽管因为角色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媒介的功能有所拓展,但“以其是为是,以其非为非”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媒介权力及其主体受到受众的强有力的制约。

就我国的情况而论,媒介权力从本质上说是人民(与媒介发生关系时则为受众)赋予的,而且受众理当是媒介的服务对象。

在媒介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受众的权重大增,没有一个媒介敢于无视受众的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都市报等报纸逐渐占有了传媒市场的相当一部分份额,广大群众成为其主要读者群。

而民生新闻的崛起,则使新闻与民众贴得更近。

受众和媒介之间,形成了一个“你喜欢我报道,你报道我喜欢”的循环。

虽然媒介在这样的报道中体现了一定影响,然而受众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正如物理定律所揭示的那样,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假如没有受众的推动,光凭媒体的独角戏很难形成目前这种局面。

毫无疑问,媒介权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许多国家的媒介话语权在一些情况下实际是政治权力的或显或隐的表现,也就是说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

此外,媒介权力不可能不受到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的制约。

权力在缺乏应有制约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无疑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此无疑是应当防范的。

与此同时,对滥用权力的现象也应有所警惕和加以防范。

笔者注意到,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由于媒介的深度介入而导致的媒介事件、滥用新闻自由和媒介变相参与审判等事,表明媒介在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干涉和介入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保持新闻媒介客观性的最重要的一点。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媒体将自己掌握的权力看作了上帝的权力,往往加以滥用,制造和控制它们想要的“新闻”。

一度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有媒体资助杨丽娟一家的极度非理性行为,以求得“独家报道”。

有人为她们买机票,有人为她们付四星级宾馆的费用,有人为她们获得赴港通行证而奔走。

某些媒体一手造成了杨丽娟事件及其严重后果。

显然,在杨丽娟事件中,部分媒体即便不是帮凶,至少也起了很不好的推波助澜作用。

居庙堂之高,媒介从业者大笔一挥就可能会产生惊人影响,而稍有不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惊人的。

从1997年张君案的公审开始,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就是“媒体审判”。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谈到它时总是持否定态度。

而如今在媒介对各种案件的报道中,媒介审判、干涉司法公正之事仍屡有发生。

所谓“媒体审判”,说白了,就是媒介的报道和炒作试图影响法庭判决,让案件在审判之前“不审自定”。

一些媒介在报道中为邱兴华争取精神鉴定一事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它们几乎一边倒地要求为邱做精神鉴定,不顾国家现有法律,放弃了最基本的平衡报道原则,滥用手中的影响力试图左右公众意见。

它们在这次请愿中显得相当不理智和不客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但媒介在争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仍然应该担当起神圣的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准确把握分寸,扮演好“守门人”角色,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

但现实生活中,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时常可见。

(1)我国一些城市的报业竞争激烈,部分媒介在竞争压力之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而全不顾及应有操守。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权力往往被用于获得本媒介的经济利益,从而染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

这不是滥用媒介权力又是什么?(2)媒介权力,被极少数从业者用来作为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凭借,用来作为对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要挟、敲诈从而谋取私利的工具,媒介及其从业者的声誉、形象因此而大大受损。

(3)滥用匿名信息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滥用媒介权力。

消息来源对新闻报道有着支撑性作用,媒介从业者无法不与消息来源打交道。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

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质量。

如果媒介拥有广泛而可靠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许多麻烦。

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在消息来源身上,匿名消息来源更是假新闻的温床,而且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4)媒介资源及其支配权被有偿转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舆论的主导权的局部丧失。

此类媒介权力被滥用现象,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是曾经出现过的。

(5)在区域性的媒介竞争中,本地媒介依仗自己的强势地位霸占话语权,应当说也都是媒介权力被滥用的一种表现。

媒介权力被滥用,原因何在?一部分媒介从业者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不高,无法区分可以为和不可为的界限,从而发生无意间滥用媒介权力的情况。

也有的从业者,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滥用媒介权力属另有图谋。

出现以上情况,主因来自于媒介从业者自身。

就此而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媒介权力被滥用,难道仅仅是编辑记者难辞其咎?笔者认为不尽然。

归咎于直接和显性责任人,即编辑记者等从业者,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看问题不能表面化,一部分编辑记者,充当的只不过是滥用媒介权力的“工具”而已。

一个权,一个钱,资本和权力的超越限度的幕后影响才是滥用媒介权力的深层次原因。

资本与传媒的结合是媒介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现行的政策较之以前为传媒产业的融资提供了相应的更多便利。

这于媒介当然是一种利于其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

作为一个行业,中国的传媒业被称作最后几个可能产生暴利的行业之一。

一些媒介,定位的实际出发点是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其实际所为,已经超越了底线。

比如说,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谋求、去换取本不该获得的经济利益,或者为获取私利而以媒介权力的变相出卖为代价,或者以自己手中的媒介权力去换取其他机构、部门的权力——在这里,权力部门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行为得到了延伸,“权力寻租”现象在新闻业内时有发生,而公众利益则被抛到了脑后。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不许可的。

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着“社会之公器”积极作用的同时,媒体的越位行为如媒体假事件、媒体逼视等,也给公众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媒介以优越的道德感,将权力的触角伸向私人领域,造成私人情境公共化、媒介真实模糊化,媒介功能的失调和权力的滥用使之有时甚至成为了社会的异己力量,扰乱了媒介社会职能的正常执行。

因此,对媒介报道行为的深入探讨与伦理分析以及构建符合伦理的新闻价值观就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传媒包裹”中的媒体逼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事实和真相从全球的各个角落迅速向我们涌来,我们注意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能力处于崩溃的边缘,已经无力从中构建理性的意义,媒介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2006 年《华商晨报》对“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的系列报道,一个极为普通的私人求助事件,却因为媒介的策划参与,以代表公众的道德优越感对富豪进行“绑架”,实施公开的道德拷问与讨伐,推演成媒介操纵下的“劫富济贫”事件。

在这个报道中,媒介没有将舆论导向至对政府救助体系缺位的反思,而是引导其走向富人的私生活领域,将富人至于“道德的烤架上”。

2010年全国性的开展救助被拐卖乞讨儿童的行动中,热心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网友将街边乞讨父子的照片发到了微博上,并且有一对陕西的夫妻称照片上的孩子是自己失踪 2 年的儿子,随即网友、刑警与媒体在正义与道德的旗帜下,使惊慌的亲父子被迫得到一纸“具有父子遗传关系”的医学与法律证明。

一系列媒体事件中或显或匿的“逼视”,引发人们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伦理规范进行反思。

“传媒包裹”下的媒介逼视以对私人领域的细节渲染为叙事角度,营造出绚丽的“舞台化”效果,在人道主义关怀等纯道德的舞台背景中,事件背后与公共利益有关联的深层原因却被掩盖。

媒体逼视是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是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了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

三、媒体逼视与暧昧真实的伦理价值冲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媒介往往在“义”与“利”的两难选择中左右摇摆,不知不觉中“传媒包裹”的使用与“媒介逼视”的出现,是大众媒介对隐性权力的滥用,是大众媒介对私人领域的僭越,是大众传媒对客观真相的亵渎……发生了传媒自身的原则与社会普遍“善”之间的冲突。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从“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媒介也是具有道德属性的,而不是“技术工具的使用者所犯罪孽的替罪羊”。

[3]因此,将媒介行为的伦理价值冲突归结于某些具体的执行者是不公平的,传播行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一家媒体的越位行为往往会引来其他媒体的跟风炒作,而少有联手抵制。

在“媒体逼视”现象中突出的是个人隐私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冲突。

我们习惯将记者看做是“无冕之王”,将媒介当做“喉舌”,习惯倾向于将社会公益看作是首先需要捍卫的价值,于是出于社会公益的需要,在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隐私反而成为媒介津津乐道的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