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学案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3)树立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课文《兵车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执笔人:杨晶教学目标:1、掌握“干、信、比”等实词的用法。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一、预习提示与能力自测(一)欣赏启迪《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自读《导学教程》学海拾贝完成杜甫,字,号,唐代伟大诗人。

他于安史之乱中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等名篇。

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诗集名为《》。

(三)朗读正音: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耶.娘妻子走相送()生男埋没.随百草()天阴雨湿声啾.啾()二、整体把握: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2、诗的开头描写送别的场面在文中有何作用?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大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练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四、艺海拾贝: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一《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深沉忧黎元大胆詈“武皇”激昂反战争——《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2、课前正音、释义、并补充注解。

兵车行xíng干(gān):冒犯→“冲”点行háng频干gàn劲生男恶è荆杞qǐ厌恶wù杞忧(可联想到缩略日语) 恶ě心补充注解①但云:只说。

频:频繁,接连不断。

②或:有的。

③便至:即便到了……④意未已:打算不止,野心不止。

已:止。

⑤纵:纵然,即使。

⑥况复:再加上……况:况且;复:又。

⑦不异:与……没有什么区别。

⑧且如:就如,就说像……⑨信知:确知。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悲惨画面,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战争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得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弟兄失去姐妹,姐妹失去弟兄。

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伟大现 1 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最早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感受杜甫伟大而痛苦的灵魂,享受杜甫人道主义的光茫,从而带给我们心灵的暖慰。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兵车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感受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形象、结构等方面。

4、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难点(1)对诗歌中深刻思想内涵的把握。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兵车行》是杜甫的名篇之一,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这首诗就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兵车行(杜甫)教案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兵车行》的教案。

希望该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杜甫的《兵车行》。

该诗描绘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通过该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和理解《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 了解杜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歌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兵车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30分钟)- 分段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中涉及的重要词汇。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情节、形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4. 个人思考与表达(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以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和思考,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分享。

- 结合学生的观点,再次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3、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流程】一.预习成果展示:1、简介作者及创作风格。

杜甫,字,唐代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后人称他为;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他本人则被尊称为。

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2、读准字音:车辚辚()耶()娘妻子尘埃()干()云霄荆杞()生男恶()声啾啾()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汉家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文本,生生互评,教师点拨后,学生再读文本。

2、教师范读文本,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问题: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三.再读文本,品味语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你喜欢的语句在组内交流,品味探究诗歌的语言。

预设效果:1、开头一段: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

(他是怎样来描写这种凄惨场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延伸对接,深度领悟出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学生齐读,深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后人评价语: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领略作者杜甫的历史感慨和爱国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兵车行》的背景及作者杜甫简介,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以及如何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兵车行》的艺术特色,杜甫边塞诗的历史价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把握杜甫的爱国情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鉴赏教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边塞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历史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兵车行》的结构、韵律、意象,解读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4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兵车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及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后活动第七章:教学资源整合7.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7.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30兵车行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巩固练习,体验成功喜悦基础演练,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请写出你知道的他的与战争有关的两句完整的诗文名,。

差不齐的诗句是:,。

兵黩武的句子是:,。

边。

已。

草。

意思是“近邻”。

由此我们想起王勃的一句诗:,。

能力提高啾”与前文中哪句诗相呼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的话:“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

”这是针对本诗哪几句作出的评价?皇开边意未已”,谈一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外拓展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其表达作用。

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惊心"一句。

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1.lín xiāo shùjīng2.唐杜甫现实“诗史”“诗圣”3.(1)奔走(2)冲(3)有人(4)能够(5)坏,不好五、整体感知7.叙事诗送别、诉说原因、造成的恶果拓边8.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9.“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六、合作探究10.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了动作描写,如“走相送”中的“走”字,“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四个动词。

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为后面的控诉创造了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作品内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35岁以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长安时期(35~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8~59):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课前反复诵读诗歌《兵车行》,完成下列任务。

1、杜甫,字,自号,因一度在成都尹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诗文集为。

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

2、注音辚辚..萧萧..耶.娘干.云霄点行频.荆杞.陇.亩啾啾..3、注释辚辚..:萧萧..:行人..:耶.娘:走.相送:干.云霄:但.云申恨..:未休.信知..:烦冤..4、通假字:耶娘妻子走相送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以下问题:6、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7、诗歌自然地分成三个自然段,分别为我们描述了三幅怎样的画面?8、《唐宋诗醇》书中对《兵车行》的开头部分有这样的评价:“行色匆匆,笔势汹涌,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9、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尾段画面。

10、诵读诗歌主体部分,概括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

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赏析并有感情地诵读。

11、探究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草野,豺狼尽冠缨。

这两首诗都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比较其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五、拓展阅读走进杜甫人生走进,走进你的精魂.走进你的诗胆豪气,走进你遗留下斑驳的残碑,还有走进你那诗中拓出的崇高爱国精神。

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句,是你不小心放进日子里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读书与漫游时期,你飘生吴越,闲情四射,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

再游齐赵,其间初绘泰山,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以突现出泰山的宏伟与你人生的抱负。

继而遇李白、高适同游于梁、宋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啊!。

困居长安时期,你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由此你感叹而作《兵车行》、《丽人行》等评批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记录下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凄惨;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的征夫惨痛申吟;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怨恨控诉;你这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深入人心。

安史之乱时期,潼关失守,你独投肃宗。

途中被俘,押至长安。

闻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头》《悲陈词》等诗篇。

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之后你潜逃到凤翔行在,做了左拾遗。

当你忽闻官军胜利的收复蓟北时,涕泪满衣裳。

激动与喜悦之情使你挥墨而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抒胸臆。

好景不长再之后又是战乱频,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着。

你提起愤慨之笔,再次镌刻下那催人泪下、心寒不羁的历史的片段。

使得“三吏”“三别”成了不朽的传扬,也使你成为了人们所歌颂的“诗史”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以及关辅饥荒。

自家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如柱,长夜难眠。

你推己及人,联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你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如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正是你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与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你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极度愤慨之时,你正话反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抒发了一生的心事,毅然的选择弃官携家随民而去,于是乎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人生感悟。

一字一泪,感人肺腑。

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你卧病于此。

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况,情怀深蕴,顾盼生辉。

唤年你独登岳阳楼,虽然已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你心却依旧怀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博大情弦。

在这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刻,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千。

①走进苍茫的浩野,只为寻你。

是你将碧绿的溪流溶进了昏迷的旧梦,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书写那深深的“骨”字.走进流光的映影,只为懂你。

是你将苍冥斟入了岁月的浓桨,独自一人苦咽那口溶泪的酒。

走进历史的炊烟,只为悟你。

是你将明月的清辉撒满了天空,却把暗淡的黑影留给了自己。

②当时间湮没了河流,当历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背景里,永远有你冲天的豪情。

你用自己飞天的痕迹,阐释了你的人生。

你飞入了史册,注定成其中夺目的一颗星星。

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

“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

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

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

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

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

③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

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

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课外练笔:从上面三句中任选一句,仿照其句式写一段关于杜甫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