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学习使用适当的捉泥鳅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1. 活泥鳅若干条2. 捉泥鳅的容器(如脸盆、水桶等)3. 捉泥鳅的工具(如网兜、勺子等)4. 毛巾、肥皂等清洁用品教学内容:一、捉泥鳅(5分钟)1. 教师向幼儿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观、鳞片、尾巴等。
2. 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用手捉、用网兜捞等。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在容器中捉泥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二、泥鳅的特点(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捉到的泥鳅,讨论泥鳅的特点,如光滑的皮肤、鳞片、游泳方式等。
2. 幼儿分享自己捉泥鳅的心得,讨论捉泥鳅的难易程度。
三、泥鳅的清洁(5分钟)1. 教师向幼儿讲解如何清洁泥鳅,引导幼儿观察清洁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毛巾擦拭泥鳅,用肥皂清洗泥鳅的身体。
3. 幼儿亲手清洁泥鳅,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泥鳅放归大自然(5分钟)1. 教师向幼儿讲解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思考泥鳅为何要放归大自然。
2. 教师与幼儿一起将清洁后的泥鳅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3. 幼儿观察泥鳅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活动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针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泥鳅特点的认知。
2. 关注幼儿在清洁泥鳅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搜集幼儿在活动结束时的分享内容,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收获。
六、科学探索:捉泥鳅的奥秘(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泥鳅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引导幼儿思考泥鳅的生理特点。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趣味农村》第四章《农事乐趣》第三节《捉泥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习捉泥鳅的方法,体验捉泥鳅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捉泥鳅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掌握捉泥鳅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鱼缸、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小桶、渔网、手套、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泥鳅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0分钟):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讲解捉泥鳅的方法,示范捉泥鳅的技巧。
3. 实践环节(15分钟):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幼儿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再次进行捉泥鳅实践,巩固所学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捉泥鳅》2. 内容:(1)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光滑,呈灰色或黑色。
(2)泥鳅的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泥泞的水域,善于钻洞。
(3)捉泥鳅的方法:用渔网、小桶、手套等工具,轻轻捉住泥鳅。
七、作业设计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如泥鳅喜欢在泥泞的水域生活。
(2)准备好捉泥鳅的工具,如渔网、小桶、手套等。
(3)轻轻地将泥鳅捉住,避免用力过猛伤害泥鳅。
(4)捉到泥鳅后,要小心照顾,观察其生活习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捉泥鳅的方法,但部分幼儿在实践环节中仍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捉泥鳅教学反思
《捉泥鳅》是一首心情活泼、高兴,富有田园风味及生活情味的台湾校园歌曲,整堂课气氛的基调应当定位在活泼滑稽上。
三年级的师长教师正处于向高年级阶段过渡的年纪,常识经历不是很丰富,声响也很难控制。
作为教员的我,如何控制好教材,控制好师长教师,上出自己的特点呢?在对歌曲《捉泥鳅》停止剖析后,发明这首歌曲其实不难学唱,因而我们大年夜家认为,应当把教授教化重点放在歌曲的处理上,经过多种方法的处理,让师长教师知道,一首音乐作品有很多的表现方法,并经过实际,让师长教师亲自感触感染。
这节课的一个常识点是让师长教师看法四四拍拍号,知道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因而,课的导入我就从歌曲的拍号入手。
课的末尾局部停止了情味上的弥补,使导入更天然,越发儿童化。
这节课原本还想让师长教师创作的,但思考到师长教师的发明性思维比拟狭窄,自己的创新看法不够强,还有局部师长教师的表现欲望不是很强,所以就没有参与创作,我想以后的音乐课要为师长教师创设更多表现自己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发扬,同时也为我们的音乐教室增加另外一份快乐!捉泥鳅教授教化反思(二)这节课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师长教师了解,我采取了游戏的方法。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爱好玩的活动之一。
让师长教师在游戏过程当中获得常识,处理歌曲的难点。
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应用第一拍顿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鼓掌,第四拍碰肩,让师长教师在游戏中直不美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
在音乐教授教化中采取“快乐教授教化”,师长教师对音乐课发生了浓重的兴味。
“快乐教授教化”培养了师长教师多种才华,更主要的是使孩子们掉掉落了动口、入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
真正使师长教师主动,高兴地进修,收到了十分清晰的后果。
这节课缺少的中央就在于:1、关于泥鳅的刻画的时分,言语太专业化,没有儿童话,能够师长教师还没有明确泥鳅究竟是长甚么样的,在做课件的时分应当在旁边贴上一幅泥鳅的图片,那样师长教师就可以从视觉上直不美观地了解甚么是泥鳅了。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边,喜欢在泥土中穴居。
2. 泥鳅的特点:体表有黏液,光滑,灵活。
三、教学准备:1. 实物:活泥鳅。
2. 教具: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
3. 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活泥鳅,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特点。
2. 讲解: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
3. 实践: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4. 总结:让幼儿分享捉泥鳅的心得,总结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泥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捉泥鳅活动。
2.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观察到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高了观察能力。
3. 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不足之处:在捉泥鳅活动中,部分幼儿对捉泥鳅的工具使用不熟练,下次活动需加强指导。
5. 改进措施: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足,加强教学道具的准备和指导,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观察、操作、协作等情况。
2. 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幼儿对泥鳅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征询幼儿对捉泥鳅活动的反馈,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扩展:1. 邀请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了解泥鳅的特点。
2. 组织幼儿参观渔场,了解泥鳅的养殖过程,拓宽幼儿的视野。
3. 开展泥鳅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创意,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泥鳅。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捉泥鳅活动中,注意安全事项,如防止幼儿滑倒、摔伤等。
2. 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3. 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捉泥鳅》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捉泥鳅》的教学反思《捉泥鳅》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捉泥鳅》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捉泥鳅》的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
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碰肩,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快乐教学”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
真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在于:1、对于泥鳅的描述的时候,语言太专业化,没有儿童话,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泥鳅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在做课件的时候应该在旁边贴上一幅泥鳅的图片,那样学生就能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泥鳅了。
2、板书不够整齐,显的杂乱,虽然说音乐课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板书,但是需要板书的时候,还是要整齐美观一些。
新教师的成长,是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学习与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学校领导对我们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很重视,在这节课课后,音乐组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老教师是宝”,与他们相处,可以在言语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书本理论之外的宝贵个人实践经验,也能够在你迷惑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提醒让人茅塞顿开,更有那出人意表的教学建议让人行之有效。
我会把我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五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捉泥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
2. 学会捉泥鳅的正确方法,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模型、图片、视频、捉泥鳅工具。
学具:小桶、毛巾、捉泥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泥鳅模型,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1.2 邀请幼儿分享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2.2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泥鳅的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3.1 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正确方法,幼儿跟随操作。
3.2 分组进行捉泥鳅比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4.1 教师点评幼儿捉泥鳅的表现,强调正确方法。
4.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筒形;体表有粘液,滑不溜手。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淡水,喜欢在水底的泥沙中钻来钻去。
3. 捉泥鳅方法:双手并拢,轻轻捧起泥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关于泥鳅的画,并描述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发现部分幼儿对泥鳅的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捉泥鳅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感受泥鳅的特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3. 例题讲解: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材《快乐乡村》,主要围绕第四章《走进农田》第二节《捉泥鳅》展开。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捉泥鳅的乐趣,培养幼儿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认识泥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观察力、专注力和耐心。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捉泥鳅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图片、PPT、捉泥鳅工具(小网、小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捉泥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泥鳅的外形特征,讨论泥鳅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捉泥鳅的兴趣。
2. 知识讲解(5分钟)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让幼儿了解泥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3. 捉泥鳅技巧讲解(5分钟)讲解捉泥鳅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5分钟)以实际捉泥鳅的场景为例,讲解如何观察、捕捉泥鳅,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捉泥鳅的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捉泥鳅工具,进行实地捉泥鳅活动,教师在旁辅导,及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2. 泥鳅的外形特征3. 泥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 捉泥鳅技巧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实践活动记录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用画笔和记录本记录下捉泥鳅的过程和收获。
2. 答案:(1)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黏液,颜色为灰褐色。
(2)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稻田等水域,喜栖息在底层泥沙中,以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为食。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通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捉泥鳅》含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趣味科学》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捉泥鳅”。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增强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鱼缸、捉泥鳅工具、PPT课件。
学具:小桶、毛巾、捉泥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来一只泥鳅,让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生活习性。
(2)教师讲述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幼儿对捉泥鳅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PPT,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2)教师示范捉泥鳅,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捉泥鳅能手,分享捉泥鳅的经验。
(2)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3. 捉泥鳅比赛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日记答案示例:今天我们学习了捉泥鳅,我学会了用小桶和毛巾捉泥鳅。
泥鳅滑滑的,捉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我很开心。
我和小伙伴一起捉泥鳅,我们互相帮助,捉到了很多泥鳅。
2. 亲子作业:与家长一起捉泥鳅,分享捉泥鳅的乐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对捉泥鳅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捉泥鳅方法不正确,导致捉不到泥鳅。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去户外实地观察泥鳅,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关爱。
同时,开展捉泥鳅比赛活动,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4. 随堂练习的实践性和指导性5. 作业设计的互动性和亲子参与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使用图文并茂的PPT,直观展示捉泥鳅的正确手法和步骤。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捉泥鳅》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泥鳅在我国淡水鱼资源中的地位,引导幼儿学会关爱自然、保护动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3. 通过捉泥鳅实践活动,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教学PPT等。
学具:捉泥鳅工具(小网兜、小桶等)、观察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关注泥鳅。
回到教室,展示泥鳅标本,让幼儿初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和视频,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针对泥鳅的特点,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这种生物。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谈谈自己是如何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
4. 捉泥鳅实践活动(10分钟)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记录观察结果。
每组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分享捉泥鳅的体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泥鳅》2. 内容:泥鳅的外形特征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的生态价值关爱自然、保护动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捉泥鳅日记请幼儿用文字和画笔记录捉泥鳅的过程,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幼儿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自然博物馆,了解更多淡水鱼类的知识。
开展“关爱自然、保护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十三节《捉泥鳅》。
通过观察、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学会关爱小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学会捉泥鳅的正确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意识,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鱼缸、水、捕鱼网、观察盒、图片等。
学具:小水桶、小网兜、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准备一个装满泥鳅的鱼缸。
(2)让幼儿观察鱼缸里的泥鳅,引导他们说出泥鳅的外形特征。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捉泥鳅的图片,讲解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2)引导幼儿讨论捉泥鳅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保护小泥鳅。
3. 随堂练习(1)教师示范捉泥鳅,让幼儿仔细观察。
(2)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教师在一旁指导。
(1)教师邀请捉泥鳅成功的幼儿分享经验。
(2)让幼儿谈谈捉泥鳅的感受,培养他们关爱小动物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光滑,呈灰色或黑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喜欢在泥沙中穿梭。
3. 捉泥鳅的正确方法:用捕鱼网轻轻捕捉,避免用力过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画一幅它们的生活场景。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文字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掌握了泥鳅的外形特征和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其他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进一步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的意识。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去野外实地观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确保幼儿对泥鳅的观察充分且安全。
捉泥鳅教案反思
捉泥鳅教案反思【篇一:特色教学活动反思5】特色课程:《捉泥鳅》教学反思龙集中幼儿园卓莉《捉泥鳅》是一首情绪活泼、欢快,富有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整堂课氛围的基调应该定位在活泼风趣上。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高年级阶段过渡的年龄,知识经验不是很丰富,声音也很难控制。
作为男教师的我,怎样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上出自己的特色呢?在对歌曲《捉泥鳅》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首歌曲并不难学唱,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听过这首歌曲,于是我认为,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歌曲的处理上,通过多种方式的处理,让学生知道,一首音乐作品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
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认识四四拍拍号,知道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于是,课的导入我就从歌曲的拍号入手。
这一课的一个问题是我在教歌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教学反馈,当学生把捉泥鳅的“鳅”唱成下滑音时,我没有用一个很好的方法去解决,只是想着怎样把课上下去,这是我在往后的教学中所须注意的。
而学生对于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教学中解决难点的过程。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篇二: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捉泥鳅》教案设计】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音乐3.课时:第一课时4.课前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光盘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捉泥鳅》。
三、教材分析1.歌曲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捉泥鳅》2.《捉泥鳅》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味及生活情绪的台湾校园歌曲。
通过对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
全曲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
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略有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捉泥鳅》,主要涉及第三章“动物世界”的第三节“水中的小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外部特征,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
教学重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图片、捉泥鳅视频、泥鳅生活习性的PPT、泥鳅捕捉器。
学具:每组一个泥鳅捕捉器、一个观察盒、泥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捉泥鳅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外部特征。
(2)播放泥鳅生活习性的PPT,让学生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
(3)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并演示操作。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捉泥鳅的计划。
(2)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捉泥鳅实践。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个捉泥鳅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5. 随堂练习:(1)设计捉泥鳅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出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捉泥鳅》2. 内容:(1)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2)捉泥鳅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2)简述捉泥鳅的方法。
2. 答案:(1)泥鳅生活在淡水中,喜欢栖息在泥沙底部,外部特征为身体细长,呈灰色。
(2)捉泥鳅的方法:用手捉、用网捕、用泥鳅捕捉器捕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捉泥鳅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泥鳅的生活习性了解不够深入。
幼儿园大班优质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优质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快乐成长》第四单元《水乡乐趣》中的第3节《捉泥鳅》。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学习捉泥鳅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动手、合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合作捉泥鳅的乐趣,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理解其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模型、图片、视频、捉泥鳅工具。
学具:小桶、毛巾、手套、雨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观看泥鳅生活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泥鳅模型、图片和视频,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泥鳅,讲解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捉泥鳅比赛,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捉泥鳅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筒状,体表有黏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淡水中,喜欢在泥沙中钻来钻去。
3. 捉泥鳅的方法:用小桶、毛巾、手套、雨靴等工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和家人一起捉泥鳅,记录捉泥鳅的过程和感受。
2. 答案:根据幼儿实践经历,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培养了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加深对泥鳅的认识。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让幼儿在与家人的互动中,进一步体验合作捉泥鳅的乐趣,增进亲情。
同时,开展关于水生生物的科普活动,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水生生物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的《捉泥鳅》。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捉泥鳅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图片、泥鳅实物、PPT、捉泥鳅视频。
2. 学具:小桶、渔网、毛巾、盆子、泥鳅。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准备捉泥鳅。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泥鳅长什么样吗?它们生活在哪里?我们要怎么捉泥鳅呢?”2. 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5分钟)(2)观看PPT,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3. 捉泥鳅方法学习(5分钟)(1)观看捉泥鳅视频,引导幼儿学习捉泥鳅的方法。
(2)教师示范捉泥鳅,并讲解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1)幼儿分享捉泥鳅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长条形、光滑、灰色或黑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泥沙中,昼伏夜出。
3. 捉泥鳅方法:用渔网、毛巾等工具,轻轻搜索泥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小能手。
要求:用图画或文字描述捉泥鳅的过程。
答案示例:我先用渔网在泥沙中搜索,发现泥鳅后,轻轻用毛巾捂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小桶中。
2. 拓展延伸:观察其他生活在泥沙中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学习、实践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精品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认识泥鳅”。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动物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关注泥鳅。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泥鳅标本和图片,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观察泥鳅,填写观察记录表,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观察泥鳅的心得体会。
5. 动手操作(1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彩泥制作泥鳅,巩固对泥鳅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泥鳅》2. 板书内容:泥鳅的外形特征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的生态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绘画。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了解了泥鳅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课后观察其他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参观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
4. 动手操作:用彩泥制作泥鳅,巩固对泥鳅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及教学反思(5篇可选)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及教学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及教学反思大班音乐教案《捉泥鳅》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体会嬉戏的愉快情绪,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音乐《捉泥鳅》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1、能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捉泥鳅》,体会嬉戏的愉快情绪。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声音要富有弹性和童趣,附点音符的演唱教学过程一、课前发生练习二、新歌学习师:听一听,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揭题:捉泥鳅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
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幼儿:池塘、雨、田野、泥鳅;泥鳅:泥鳅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
浑身滑溜溜的,身上布满黑色小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
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泥鳅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深受人们所喜爱。
纠正“了”—liao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
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出发吧!4、跟琴练唱歌曲。
(1)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你觉得哪一句学习时有困难?——练习。
(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2)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5、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捋捋袖子、卷起裤管,一起来“捉泥鳅”吧!6、音乐游戏:捉泥鳅三、延伸表现歌曲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以《捉泥鳅》为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教材章节:生活篇——动物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泥鳅的形态特征;2. 泥鳅的生活习性;3. 泥鳅的捕捉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了解捉泥鳅的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捉泥鳅的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泥鳅标本、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
学具:画笔、画纸、泥鳅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泥鳅标本,让幼儿说一说泥鳅的外形特征。
2. 观看视频:播放泥鳅在水中活动的视频,让幼儿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
3. 教师讲解: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思考泥鳅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
4. 互动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捉泥鳅的经历,讨论捉泥鳅的方法。
5.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捉泥鳅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7. 创作展示: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绘制自己捉泥鳅的场景,展示幼儿的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泥鳅的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捉泥鳅的方法:观察、思考、交流、动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小鱼,了解小鱼的生活习性,并尝试用捉泥鳅的方法捕捉小鱼。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了捉泥鳅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教案:《捉泥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以《捉泥鳅》为主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来源:《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五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知道泥鳅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难点:让幼儿在实践中观察到泥鳅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水族箱、观察镜、记录本。
学具:捉泥鳅的工具(如网、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泥鳅,并展示泥鳅在水族箱中的生活状态,引导幼儿观察泥鳅在水中的游动。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用观察镜观察泥鳅,并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特点,如身体光滑、色泽鲜艳等。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泥鳅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捉泥鳅的工具。
(2)教师讲解捉泥鳅的技巧,并示范操作。
(3)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记录与分享(5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用记录本记录捉泥鳅的过程和感受。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捉泥鳅的经历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捉泥鳅1. 泥鳅的特点2. 泥鳅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3. 捉泥鳅的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泥鳅的特点和捉泥鳅的乐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幼儿不受伤害。
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捉泥鳅社会实践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农村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捉泥鳅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过程1.前期准备在活动开展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与当地农民沟通,了解泥鳅的生长环境和捕捞方法;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分工;最后,购买必要的捕捞工具和防护用品。
2.活动开展活动当天,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农村。
在农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片泥鳅栖息地。
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始了捉泥鳅的实践活动。
大家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的负责挖泥、抓泥鳅,有的负责清理泥鳅,还有的负责记录捉到的泥鳅数量。
在捉泥鳅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泥鳅狡猾,善于逃脱;其次,泥土湿滑,容易摔倒;最后,长时间弯腰抓泥鳅,导致腰酸背痛。
但同学们并没有放弃,大家互相鼓励,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收获颇丰。
三、活动反思1.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生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捉泥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乐趣。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捉泥鳅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这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3.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捉泥鳅是一项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挖泥、抓泥鳅、清理泥鳅等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捉泥鳅的过程中,我们尊重了当地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保护了泥鳅的生长环境。
四、总结总之,这次捉泥鳅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习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捉泥鳅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观念。
4.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准备1.网络课程:儿童科学网《如何捉泥鳅》视频教程。
2.实地考察:选择校内水塘或自然水塘,提前对生长环境和水质做好调查和检查工作。
3.教学工具:捕泥鳅网、托盘、透明水桶、放大镜、零食等。
三、教学过程1. 捉泥鳅前的导入(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小太阳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小太阳做为一种能源可以带来哪些改变?如果小太阳不能用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小太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的危害,引导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了解捉泥鳅(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儿童科学网《如何捉泥鳅》视频教程,让学生了解捉泥鳅的习性、生长环境和捕捉的方法。
在视频介绍完毕后,教师与学生互动,问答形式进行复习和总结。
3. 成组观察(20分钟)学生按小组分组,每个组长领取捕泥鳅网和托盘,其他成员负责找寻捉泥鳅的水域和物质。
发现有泥鳅或其他的小生物后,组长即负责将其捉到托盘里,并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和习性,每组至少捉到十只泥鳅。
4. 易错点的讲解(10分钟)教师提醒学生,捕捉泥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手握住捕泥鳅网的手柄,不要过度用力,以免把泥鳅压坏。
•在泥鳅被困在网里后,捏住困住泥鳅的部位,再慢慢取出来,以免泥鳅脱离网。
5. 汇报观察成果(20分钟)将捉到的泥鳅放入透明水桶中,每组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泥鳅的特征、习性等。
随后,让各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的观察成果。
6. 带着问题重新观察(15分钟)在小组代表汇报完前,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泥鳅的尾巴的作用是什么?•泥鳅的反光作用是什么?•泥鳅的感觉器在哪里?学生在听到问题后,回到小组,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再次观察泥鳅,以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捉泥鳅教学反思《捉泥鳅》是一首情绪活泼、欢快,富有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整堂课氛围的基调应该定位在活泼风趣上。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向高年级阶段过渡的年龄,知识经验不是很丰富,声音也很难控制。
作为教师的我,怎样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上出自己的特色呢?在对歌曲《捉泥鳅》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首歌曲并不难学唱,于是我们大家认为,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歌曲的处理上,通过多种方式的处理,让学生知道,一首音乐作品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
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认识四四拍拍号,知道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于是,课的导入我就从歌曲的拍号入手。
课的开始部分进行了情趣上的补充,使导入更自然,更加儿童化。
这节课本来还想让学生创作的,但考虑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狭隘,自己的创新意识不够强,还有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是很强,所以就没有加入创作,我想以后的音乐课要为学生创设更多表现自己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同时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另一份快乐!1 / 11捉泥鳅教学反思(二)这节课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采用了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
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我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碰肩,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了强弱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快乐教学”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脚、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
真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在于:1、对于泥鳅的描述的时候,语言太专业化,没有儿童话,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泥鳅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在做课件的时候应该在旁边贴上一幅泥鳅的图片,那样学生就能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泥鳅了。
2、板书不够整齐,显的杂乱,虽然说音乐课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板书,但是需要板书的时候,还是要整齐美观一些。
---------------------------------------------------------------范文最新推荐------------------------------------------------------ 新教师的成长,是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学习与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学校领导对我们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很重视,在这节课课后,音乐组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老教师是宝”,与他们相处,可以在言语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书本理论之外的宝贵个人实践经验,也能够在你迷惑的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提醒让人茅塞顿开,更有那出人意表的教学建议让人行之有效。
我会把我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捉泥鳅教学反思(三)听了李娟的《捉泥鳅》一课,教师在课前导入部分,只是简单出示了一张图片就让学生去想象,我认为应该把后面欣赏的《蓝天白云》提前,由欣赏把同学们带进生活,随之问题就出来了:“同学们,外面的世界这么美,你们喜欢去郊外玩耍吗?”“你们都玩些什么呢?”“那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歌中的这些小朋友,他们在玩些什么?”揭题《捉泥鳅》。
这样的导入可能更自然一点。
3 / 11本节课的难点是四四拍的强弱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李老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的难点。
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次强,弱,所以李老师就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腿,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如果把第四拍的拍腿改为拍肩或响指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了解四四拍的强弱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此方法很好,但本节课中却没能收到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本人听完这节课后的浅显认识。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
”这一点来设计本课。
本课用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
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范文最新推荐------------------------------------------------------ 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
”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
”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
”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
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
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
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
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
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5 / 11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二)《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在经过紫藤萝花之前的一段情感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这个情感归为两类,一是对花的情感,花是本文主要主要描写对象,用的是工笔。
二是写人,而写人的情感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主题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是写花和写人的汇聚处,作者认为,对于个体的人和话来说,他们的生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有些苦难像她的弟弟那样,是没办法挺过去的,但对于历史来说,它都穿行在险滩平原之间,它总是向前进的,个人要获得生活的意义,就要把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虽然说个人生命生命陨落,但因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应有的一笔,后人的美好的生活里有他留下的痕迹,个人的生命就因此有了意义。
---------------------------------------------------------------范文最新推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之所以获得高度的张力和作者对紫藤萝以及她的赏花的心情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描述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是说,前边的叙事和描写的充分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备课时我想到这基础问题我又想到一个“基础”问题,学生能理解这一篇文章吗?他们理解这一篇文章有基础吗?根据以前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理解这一篇散文有困难,这些阅读困难来自学生缺乏宗璞那样的经历的共鸣点。
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共鸣点有。
一、紫藤萝是什么样的植物?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好笑,我不这样想,因为我也不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怎么样的植物,我这儿没有紫藤萝,后来我问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认识紫藤萝,前边的插图其实离“瀑布”太远了,还好,我上网去查阅,看了许多有关紫藤萝的图片,是一大片一大片,近似于课文中说的“瀑布”的紫藤萝,我还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惜的是,上课的时候没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就没用上,不过,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看“层层叠叠”的三角梅花墙,三角梅我们这儿很多,学生用三角梅的层层叠叠的其实来想象有穗子垂下的紫藤萝,果然理解“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的紫藤萝变得相当容易。
7 / 11二、宗璞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和宗璞之间的事是什么?本文比较含蓄,学生阅读时是不太可能很敏锐地发现“生死谜,手足情”的本文的背景。
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讲宗璞弟弟和宗璞的关系,对于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来说,“手足情”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难理解了。
三、文革和改革开放。
这也是妨碍学生理解宗璞感情的一大问题。
因此我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说起,讲了许多文革和这相关的故事,学生听了大为惊讶,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那个疯狂年代疯狂的事,他们认为文革那个年代,生活应该和现在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不知道文革是什么年代。
缺乏了这些理解共鸣点,朗读能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吗?如果能理解的话,我认为也可能远离了宗璞的原意甚远,不过,你问学生理解了吗?我相信,学生会高声回答:“理解了!”只是此理解和彼理解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不是用“个性化阅读”的解释所能解释的。
我们能假装学生已经理解了以上几点共鸣点来“硬教”下去,虽然“硬教下去”可能会让课程完结用时少,可真正的效益未必是大于这样提供背景迂回的教。
---------------------------------------------------------------范文最新推荐------------------------------------------------------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三)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