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深植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又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以期揭示面子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首先对面子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接着,回顾并分析中西方关于面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探讨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面子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为面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往往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资本。
而在西方社会,面子虽然不如东方文化那样显著,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比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面子现象的理解,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面子的定义与内涵面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社会心理意义的概念,它广泛存在于中西方的社会生活中,但在定义和内涵上,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几乎可以说是社会交往的基石。
它通常指的是个体或团体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尊严和地位,表现为个人或团体希望获得的尊重和认可。
面子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与权力、地位、荣誉等紧密相连。
个体为了维护或挽回面子,常常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如送礼、请客、道歉等。
在中国社会中,失去面子往往意味着尊严和地位的丧失,甚至可能影响到个体的社会生存。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中的面子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
它既可以指个人的自尊和尊严,也可以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并不总是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需要维护的事物,有时它也可以是一种负担或压力。
例如,个体可能因为过于在意面子而避免某些可能失败或丢面子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
尽管中西方面子在定义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和尊严问题。
对于面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模式,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和差异。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作者:韩萍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面子”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面子”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理论;现状;不足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43-03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韩萍(1980-),女,安徽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On the “face”theor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HAN 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Abstract:“Face” is a typ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in local China. A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a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medium in such communications and exerts enorm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socia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a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roposes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Key words: face; theory; curr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对于面子问题的探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西方学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面子”的经济学
“面子”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论文报告:面子一、概念解析1.1 面子的定义“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自我感受、他人评价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自我价值感觉和社会地位感觉。
它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东亚国家。
在社会学中,“面子”通常指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外在表现。
1.2 面子的特点(1)面子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
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认同和他人评价的心理体现。
(2)面子在自我和他人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面子的观念与认同是人内心对自我价值感官的体验,同时它会受到其他人的看待和评价。
(3)面子是可以衡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数。
(4)面子是可以互动的,不仅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也可以通过外部评价和认同来形成。
二、面子经济学理论分析2.1 面子与消费理论面子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才能塑造面子,面子也能引导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人们愿意去购买某些品牌、某些奢侈品是因为这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面子。
在中国,人们购买豪车、高档手表等奢侈品总是重在面子,证明自己能够承担得起高额价格。
同样的,在西方,人们会购买既昂贵又带有品牌标志的商品,因为这些品牌可以代表他们的身份和阶层。
然而,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能力,只有在支付得起的情况下才会购买高档奢华的商品。
因此,面子经济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消费模式,更多是表现出社会地位和阶层的一种手段。
2.2 面子与企业经济管理企业在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面子的因素,这在市场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企业的公共形象和品牌形象往往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某些产业中,由于技术风险或法治环境的风险较高,投资者除了看重企业财务状况外,还会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威信和技术能力。
又如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于公共形象和社会声誉非常重视,在经营决策中往往会考虑到公共利益因素,以免造成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面子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身份的塑造。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综述中西方面子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探讨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和差异。
中西方面子研究的共同点之一是对面子的定义和重要性的关注。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研究,都一致认为面子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概念,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中文的文献中,面子被视为一个人的社会自尊心,代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重。
而在西方的研究中,面子被定义为个体维护自己社会形象的需要,受到他人认可和接受的重要性。
另一个共同点是对面子维护策略的研究。
无论是中西方研究,都指出个体在面对面子损失时会采取一系列的面子维护策略。
在中文的研究中,面子维护策略主要包括避免和转移注意力、回避冲突和社交技巧等。
而在西方的研究中,面子维护策略则涉及到自我诚实和自我宣传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面子维护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策略。
然而,中西方面子研究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中文的研究更注重质性研究方法,而西方的研究则更倾向于量化研究方法。
这可能是由于中文的研究更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而西方的研究则更注重整体和普遍的规律。
其次,中文的研究更强调面子的社会因素,而西方的研究则更关注个体因素。
中文的研究认为,面子是一个社会属性,受到社会期望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而西方的研究则更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对面子维护的影响。
最后,中西方在面子研究中关注的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中文的研究更关注面子的正面意义,即个体在社会中的威望和尊严。
而西方则更关注面子的负面意义,即个体在社会中的尴尬和不尊重。
总的来说,中西方面子研究都认为面子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方的研究,都在探讨面子的定义、重要性和面子维护策略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和差异。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王轶楠杨中芳(XX大学心理系,XX,510275)摘要本文在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子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基本概念不清,多停留于理论层次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建议从与面子具有本质性联系的自尊概念入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可行性的探究。
关键词:面子自我意象文化自尊面子(Face)———这个脸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林语堂,1936)。
然而,这个看似一听就懂的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就觉得糊涂了(鲁迅,1934)。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外学者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如今面子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面子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众多理论上的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针对目前面子研究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进而为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寻找思路与方向。
1 面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的论述开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这本书。
史密斯认为“面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史密斯,1894)。
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问题:“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这三个方面(X欣淼,1996)。
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将“面”与“命”、“恩”结合称为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它们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X,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
“面子”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综述
c har act eri CS Sti of hi e u1 ur Fac i a c nes c t e. e ki o ps hos S nd f yc oci co a1 nst ucti n.S oI f m o a d br d r o ch ar ro h me n a oa d efi an r ne d ese ch ac r ar f e esp ecti el fr m S Ci og a ps v y o O 01 y nd ych o angi Di ol gy e. ffer fr m 1 t o at er— y chol da s ar s’ vi poi , c r ew nt ur ent es arc ers e r e h g ner l d ’t hi ce ai y on t nk fa as he p t s eci p n en i Chi al he om on n nos or e ot er ori nt h e al
国人 的性 格 》 这本 书 中认 为 “ 子 ” “ 面 是 打开 中 国人 许 多最 重要 特 以丢 失 、 维持 或增 加 , 且 在交 往 中需要 被 时时 留意 的东 西”1陈 并 _ 4 。
性 这把 暗锁 的钥匙 ”这 个词 对 于 中国人来 说 内涵 复杂 ,其 意思 比 之昭( 8) , “ 12 9 把面子看作在 自我或 自我涉及 的对 象具有且 为 自我所重视 我们所 能描述 或者 所能理解 的还 要多 ”1 名作家 林语堂 先生认 为 的属 性上 , 口著 。 当事 人认 知 到重 要他 人对 该属 性 之评 价后 , 形 成之 具 所
的深入研 究有 助于我们 更好地 了解 中 国人 的生 活和文 化 , 现代社 “ 在 个人 的尊严来 自行为端 正 , 以及他所 获得 的社会赞许 ”“ 去面子 ” , 失 以致于 在别人 看来处 于不利 地位【 5 1 。 会 中更好 地对传 统文 化进行扬 弃 。 中外学 者针对 面子 问题从社 会学 则是 由于不 能遵照 行为 的法规 , 和 心理学 角度进行 了努力 的探 索 , 面子逐 渐成 为一个广 受关 注 的 使 多 数研究 者将 面子看作 是一 个社会 心理建 构 。 om n16) G f a( 7认 f 9 本 土化社会 心理概 念 , 这些研 究 中我们也 可 以看出 中西 方文 化 的 为面子 是在 特定 的社会 交往 中 , 成功 获得其 向他人声 讨 的同时 从 个人
近年来对面子现象研究的热点探析
近年来对面子现象研究的热点探析摘要】面子现象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中西面子现象存在质的差异。
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面子现象的研究已出现相当繁荣的景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纵观近年来面子研究的成果,探寻当今面子问题的研究热点、焦点。
【关键词】面子定义面子分类面子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08-02面子现象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子行为是一种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能起用协调与稳定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它深深地涉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
虽然外国也存在“面子”现象,但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影响,“面子”最适合成长的土壤应该是中国,中国人的社交往来,莫不以之为绕行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国内心理学界发起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的定位运动,面子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面子现象的研究中,探析对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一、面子定义的争议对面子现象开始研究后,对面子概念的定义界定非常多,几乎每一位论述面子文章的学者都会提出自己对面子概念的观点,定义很多但不统一,充分体现了该领域的不成熟性和争议性。
总之,对面子的定义出现了三种倾向。
1.面子定义无法界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难以给面子进行确切界定,通常绕开面子的概念分析而直接阐述面子的内容。
如,鲁迅提出:“如果你不去想它,则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且确实运作着,然而一旦你思索它时就会开始混淆起来,想得愈多,混淆的愈厉害”。
林语堂认为,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说明而难于下一界说,不但无从予以定义,而且不可翻译。
2.面子模糊定义这种定义一般从面子的一个表象进行界说,因此不够深入、系统,不能揭示面子的本质,只能称作是对生活观察的个人分析,是社会观察的一个例子。
关于传播学研究之面子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传播学研究之面子理论的文献综述作者:杜风鹏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4期摘要:面子作为社会大众生活交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话题,也是受到各位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引起激烈的学术讨论。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把社会学家戈夫曼的面子理论、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以及华裔传播学者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作为论述对象,梳理中西方对“面子”的研究状况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面子;面子理论;礼貌理论;面子协商理论一、面子概念的界定关于面子概念界定的讨论从未停止。
专家、学者们纷纷从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却仍存在着异议,始终没有产生共识。
起初,研究者专家为了从众多相近概念中甄别出面子,试图从“什么不是面子”这一相反的角度展开研究。
比如,何友辉强调面子并不能代表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也并不能代表你的声望和信誉。
他认为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不过是面子的外在表现,但声望和信誉同个人的品行与社会责任感休戚与共,展现的是社会大众所给予的尊重,只涉及面子问题的一方面。
也就是说,即使个人有面子也并不能代表他具有社会声望。
除此之外,面子和华人平常所说的“脸”也是各有所指。
胡先缙(Hu Hsien Chin)曾对“面子”与“脸”二者展开了研究。
在她看来,“面子”彰显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声望,是受社会认可的,而“脸”只是单向的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评判。
由此可知,“面子”和“脸”并不能划等号,二者却是不可分离的。
这种观点能有效帮助我们掌握面子构造的繁琐性,同时后期专家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疑问,在他们看来区别“面子”和“脸”的研究是徒劳的,应该将二者看作是复杂的、具有多种效能的综合体。
而且,笔者较为认同此种说法。
二、西方对面子的研究(一)戈夫曼及其面子理论真正提出具有影响力的面子理论并引发大范围的学术讨论的是社会学家戈夫曼。
戈夫曼的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获得认可的原因在于,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理论辐射面呈现出全面化、多方位性,进而被视为优秀的理论,该理论也被视为第一代面子理论。
国内外“面子”研究综述
t n ) 获 得 的 一 种 声 誉 ( rs g ) 而 “ ” 是 中 国文 化 中 因 i s而 o p et e , 脸 则 i 高 尚的 道 德 品 质 而 获 得 的一 种 声 誉 。胡 先 缙 认 为 “ 子 ” 面 与 “ ” 是 声 誉 , 们之 间 的 区别 在 于 获 得 声 誉 的 原 因 或 者 途 脸 都 它 径 不 同 , 然 这 是 有 失 偏 颇 的 。 考 夫 曼 ( 9 5 1 6 ) 未 关 注 显 1 5 ,9 7 并 “ 子 ” “ ” 区别 , 认 为 面 子 与 一 个 人 所 拥 有 的受 到 社 面 和 脸 的 他 会 积 极 评 价 的一 些 社 会 特 征 密 切 相 关 。考 夫 曼对 于 面子 的研 究 , 后 来 者 用 身 份 理论 去研 究 “ 子 ” 念 带来 了启 发 。 为 面 概 3“ 子 ” .面 的社 会学 研 究 翟 学 伟 ( 9 7 1 9 , 0 5 重 新 界 定 了“ 子 ” “ ” 个 1 8 ,9 4 2 0 ) 面 与 脸 两 概 念 , 出 “ ” “ 体 为 了迎 合 某 一 社 会 圈 所 认 同 的形 象 . 提 脸 是 个 经 过 印象 整 饰 后 所 表 现 出 的认 同性 的心 理 与 行 为 ” 而 “ 子 ” . 面 则 是这 一业 已形 成 了 的 “ 理 及其 行 为 在他 人 心 目中 产 生 的 心 序 列 地 位 ”也 就 是 心 理 地 位 。 此 定 义 的 “ , 如 面子 ” “ ” 前者 与 脸 . 是 建立 在后 者 的 基础 之 上 的 ,其 实 质 是 他人 心 目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某 人 的形 象 与地 位 , 良好 的 个 人 形 象 会 使 人 更 加 有 面 子 : 相 反 , 坏 的 个 人 形 象 会 使 人 原 来 的 面 子 丢 失 , 他人 心 目中 败 在 的地 位 降低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据 翟 学 伟 的观 点 , 根 个人 可 以 通 过 在“ 质 、 格 、 力 、 识 、 德 、 气 性 能 知 道 风度 、 貌 、 束 、 辞 ” 外 装 言 等
关于面子理论论文
关于面子理论论文一、问题提出面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繁且涵义丰富的一个词。
许多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面子是非常典型的心理现象。
“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或经过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
这种定义是对过去关于面子定义的整合,也是对已有面子定义的补充。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面子概念的理解有误区,即面子就是金钱、地位、情感的占有等观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因为怕“丢面子”而“要面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目前直接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尚属空白,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了解,我们可以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面子观养成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何友辉认为对面子的测量转化成一个界定归属领域的问题,根据内在—外在,获致性—先赋性,道德的—非道德和个人—关系的维度对面子属性进行划分,但没有具体实证。
朱瑞玲通过收集没面子事件进行划分,认为“没面子”事件因素结构包括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和性道德事件,但收集的没面子事件是全社会范围,包括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段,并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独立群体进行分析。
所以此研究是通过收集大学生面子事件,对“有面子”、“没面子”事件的属性的划分。
并在这个面子事件属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面子需求。
陈之昭编制的面子需求量表有两个次量表:“爱面子”和“薄面子”。
前者是对有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后者是对没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但只研究了台湾地区男女生在“爱面子”和“薄面子”上的得分比较。
朱瑞玲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调查时测量面子需求强度是采用没面子事件下的难堪程度来测量其强弱。
这两个面子需求量表都没有指出大学生对在不同属性下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的差异。
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面子事件的属性和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邀请56位大学生,就日常生活中觉得有面子及没有面子的事各写出5到10项。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一、面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面子这一概念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在20世纪初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由于社会角色、社会期望、个体自我认同等因素而形成的一定形式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形象,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系点。
面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子的成就因素,即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经验和成就;另一个是面子的承认因素,即个体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支持和信任的程度。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面子的概念、形成、意义和影响;面子威胁及其应对策略;面子修复及其机制;面子和认同的关系;面子和自我概念的关系等。
二、面子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现1. 面子和个性特征的关系。
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个体的面子感和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的面子,也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评价。
2. 面子和刻板印象的关系。
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个体的面子感受与其对他人的刻板印象有关。
个体的面子感受可能使其更容易接受或强化他人的刻板印象。
3. 面子威胁的形成机制。
近些年的研究指出,面子威胁的产生是由社会比较、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距问题。
4. 面子修复的影响因素。
面子修复不仅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和面子受损程度,还受到个体因素、情感因素、受众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5. 面子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最新的研究指出,面子感受程度越高的个体,其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也越高,因为他们更能成功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
面子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本质、阐明人类身份认同的机制、推动文化交流和个体心理健康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然而,目前面子心理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在逐渐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子感受在其定位和表达方式上也可能出现差异,此时对其研究的前提和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本文是对中西方面子的研究综述,主要讨论了中西方对面子的定义、历史演变及文化意义,以及中西方在面子上的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对面子的定义上存在着差异:中国将面子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即有某种心理压力和威胁感时,会表现出某种社会行为来抵消这种威胁;而西方则将面子定义为“社会地位”,指一种形式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中。
此外,中西方在面子的历史演变上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的面子概念源于古代的“尊卑”,在古代,尊卑的分别主要由官职、礼仪和礼义来决定;而西方的面子概念则源自希腊印第安哲学,在希腊古代,面子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概念,而是社会的一种游离状态,并且在每个文化中都有所不同。
在文化意义上,中国人认为面子是一种尊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面子只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没有特殊的意义。
此外,中西方在面子的形成和展示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更看重面子的形成,喜欢用行动来表现和展示面子,如恭敬、慷慨大方、谦虚有礼等;而西方人则更喜欢通过表达来表现和展示面子,如夸奖、口头赞美、道贺等。
总之,中西方在对面子的定义、历史演变及文化意义上都存在着差异,中西方在面子的形成和展示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中西方应注意弥补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文化误解,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面子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作者:迪丽妮嗄尔·菲达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2期摘要:面子作为一種重要的文化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有不少研究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面子分析去验证中西方的面子理论,而对于西方本土作品中的面子现象研究甚少。
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与面子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目的无非是为面子研究者提供较全面的、供参考的面子理论研究现状。
关键词:面子;国内外;研究面子问题的研究领域广泛,角度各异,文化、习俗、认知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分析、驾驭面子的有效途径。
虽然国外面子问题的研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可借鉴、参考的内容,但是,与西方人的面子现象相比,中国人的面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近年来国外对面子的研究视角呈现跨学科的发展态势,如从身份理论视角解释面子,从自我呈现理论视角分析面子,从社会学视角阐释面子等等,而国内学者多数的研究仍停留在早期对Brown 和Levinson(1987)[1]礼貌-面子范式的拓展与解读之上。
一、面子理论国外研究西方的“面子”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Goffman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年)[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
他认为“面子”具有有效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认可所争取的。
“脸”和“面”是相互作用的。
一个人能否保住“面子”其掌握权在他人手中。
自己不丢面子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胁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尽量去使用礼貌用语。
Goffman早期对“面子”和面子交往的研究为“面子”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 [3]在Goffman对“面子”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
他们提出留面子是保持交际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下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
《人际面子压力的研究文献综述》1100字
人际面子压力的研究文献综述(一)人际面子压力的内涵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每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对声誉的追求。
中国的“面子”观念更是由来已久,透露着人们获得声誉和稳固、提升地位的两种标准。
胡先晋是最早对“面子”进行研究的学者,他首次提出了脸和“面子”在语言学上的区分,金耀基继续了胡先晋对“面子”与脸关系的研究。
Goffman(1995)把“面子”定义为是个人对于自身所用的社会所赞许之属性的意象。
stover(1962)把“面子”解释为:“他人指向的自尊”,Agassi则称“面子”是地位加上像自尊这类的其他的东西。
费正清则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是在个人适当行为和社会赞许中获得的个人尊严,这一点与Brown 和Levinson(1978)对面子的定义较为相似。
Lim(1994)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她人所声讨的积极的公共意象”,Ting-Toomey(1998)将“面子”定义作“在某种关系情境中,个体所声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
”(二)人际面子压力的维度与测量朱瑞玲通过实证研究,将人际面子压力事件即被试感到丢脸或没面子的事件根据内容分为九个维度,包括违法行为、品行不端、道德方面、伦理方面、能力方面、地位与尊严、责任方面、行为失误和隐私暴露。
赵卓嘉和宝贡敏(2009)提出了中国人的面子三因子模型:基于人际关系的面子、基于能力要素的面子、基于个人道德的面子。
从而确定感知面子威胁(人际面子压力)的三维度模型,即感知关系面子威胁、感知能力面子威胁和感知道德面子威胁。
赵卓嘉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按照不同类型的面子所侧重的不同内容将感知面子威胁划分为基于能力要素的感知面子威胁、基于人际关系的感知面子威胁、基于个人道德的感知面子威胁、基于自主需要的感知面子威胁四个维度。
廖文婷编制的员工面子观念量表有两个分量表,其中员工没面子感部分将员工没面子感分为七个维度,其中包括品德缺陷、能力欠佳、作风不良、违法乱纪、名望低下、关系紧张和仪容欠佳。
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
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
面子理论是指,在汉族文化中,一个人存在着某种社会地位之上的精神地位。
它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所衍生出的特殊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也可以通过礼节和习俗形式表现出来。
面子的概念源自汉族的文化,但是它与日本的礼仪文化也有共同之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面子理论都源自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成为一个君主,需要拥有一定的威望,体现出自己高贵与威严,尊重面子这种观念就在这样的环境形成。
从儒家礼仪文化的观点出发,在社会上正确行事,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也可以称之为“面子”。
今天,面子理论仍然在汉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同的场合,学习不痛不
痒的礼仪规则,对自己的举止语言有全面的把握,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创造良好氛围,使自身获得尊重,进而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令形象更加受欢迎,也让自己有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
在汉文化中,面子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也影响着汉文化新的发展。
随
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子理论的认可程度也在加深,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的面子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反映出人们把重视和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作为个人发展的注意焦点。
因此,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
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增强人们对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期待,更多地提倡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让彼此关系更加友好,从而让人们更多地惜福祉,幸福生活。
_面子_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4):927-930“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吴铁钧Ξ(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215021)摘 要 面子是一个本土社会心理概念。
有关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面子定义的探讨,二是关于面子功能的分析。
本文对面子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面子 脸 人际关系 印象整饰 面子是一个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能有效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
探讨面子的定义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人人际关系的脉络。
1 “面子”的定义 面子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是,对这个大众都不陌生的概念下定义却是一件难事。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作为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林语堂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不但无从定义,而且不可翻译。
[2]以研究中国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对面子论述颇多,但他也规避了面子的定义问题。
由此,给“面子”下定义的困难性可见一斑。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
此后,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学者都在此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1.1 胡先缙的“面子”定义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
她搜集并分析了25条有关脸和面子的短语后,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
面子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Study of "Mianzi":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作者: 李艺敏[1];赵娜[2]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7-14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面子;研究方法;文化背景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的实质就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是个体努力维护的一种公众形象。
学者们通常采用社会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来开展面子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焦点包括:(1)丢面子、争面子、留面子;(2)面子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面子问题应当引起心理学者的重视,开发其有效的测评工具,并将其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面子心理研究综述
面子心理研究综述【摘要】“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睹。
近些年来,港台、大陆心理学者把面子、人情、关系等中国社会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在抽象化层次上提炼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
本文将对面子心理的研究进行初步的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面子自尊人情关系社会心理林语堂认为,“这就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比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还要永恒,比美国的宪法还要权威。
它们是正在统治着中国的三位女神,不是蒋介石,也不是汪精卫。
它们的名字是面子、命运和恩惠。
这三位姐妹过去统治着中国,现在也如是。
” [1]。
第一位研究中国人“面子”现象的是1894来华的美国传教士—Arthur Smith著有《中国人的性格》,此后鲁迅、林语堂、费孝通、费正清等文学家、社会学家都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到它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深层意象。
众多大陆、港台心理学者整合各种心理学方向的面子研究资料及相关理论,融汇儒家思想和心理科学,对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范式。
本文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方面,对有关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梳理。
一、面子概念的界定1、面子与脸:辞源学路径的探讨“面”由辞源学来看,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是指人的五官等所构成的脸。
脸字出现于元朝的北方。
二者原本都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
后来“面”上加“子”成为带词尾的衍声复词的“面子”,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
鲁迅[2]曾从社会学角度说“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
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但是胡先缙(1944) [3]认为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成社会认可的实质成就而获得的声誉,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脸”则代表个人在道德规范履行上的名誉。
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朱瑞玲[4]191认为,若把面子视为社会地位即个人成就的同义词,则完全否定了其心理与行为的活动。
面子研究综述
面子研究综述张晶;吴继霞【摘要】所谓面子是熟人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主体对自已能力、地位、尊严、道德等社会身份(或声望)在他人心目中的一种期待.面子的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实际的证据.针对此现象,建议可从与面子相关的诚信角度着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机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2【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面子;人情;中国文化【作者】张晶;吴继霞【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5一、面子的定义(一)中国学者的面子观1.文学层面林语堂在始成于1934年的《中国人》一书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它们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
林语堂对“面子”的看法有两点:(1)主张“面子”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之一,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且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深刻的影响;(2)提出了“面子”的某些特点,例如,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掉”;既可以“丢掉”,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1]2.社会科学层面20世纪4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人类学家胡先缙撰写并发表《中国人的面子观》一文,开始真正从学理层面对“脸”与“面子”作较严格的界定,首先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
胡先晋对“面子”和“脸”的界定有两点值得重视:(1)首次明确指出中国人所讲的“面子”和“脸”是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主要涉及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有关的事情,而“面子”主要是指个人经过自身努力、发挥聪明才智等方式而获得的声誉。
虽然两者都代表了群体对于个人的尊重,可是它们所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
(2)首次对“面子”和“脸”各下了一个学理上的定义,并且这种界定得到了一些后继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子理论研究述评
面子理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中的现象,它关系到人们在交往中的尊严、荣誉和声望等方面。
本文将对面子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述评,包括其定义、应用领域、争议焦点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面子理论简介
面子理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面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感,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人际关系中,面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和社会和谐。
因此,在言语和非言语交往中,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二、面子理论的应用领域
1、语言交流
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和委婉语来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一些表达方式可以避免直接指责对方,而是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对方注意某些问题。
这些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在交流中维护彼此的面子。
2、社会交往
面子理论在社会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赞扬对方、给对方面子来增进彼此的关系。
同时,在提出批评或建议时,也会尽量避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例如,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人们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文学艺术
面子理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面子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些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与面子有关。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读者对面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面子理论的争议焦点
1、跨文化差异
面子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存在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可能不适用于东方文化。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个人面子有时会发生冲突。
因此,跨文化差异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争议焦点。
2、面子保全与诚实沟通的平衡
在交流中,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不得不撒谎或隐瞒事实。
然而,长期的谎言和隐瞒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面子理论面临的另一个争议焦点。
3、面子消费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面子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追求面子而做出的行为。
这可能导致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真实自我,从而引发矛盾。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为了炫耀而购买昂贵的名牌商品,而这种行为可能并非出于他们真正的需求。
因此,如何处理面子消费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也是面子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我的观点和论证
在对面子理论的研究述评中,我认为面子理论具有以下优点和不足:优点:
1、面子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理解文化、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面子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图和情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3、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和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足:
1、面子理论可能存在跨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解释存在一定困难。
2、面子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诚实沟通不足,从而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面子理论可能使人过于表面的荣誉和声望,而忽略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和论证,我将结合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1、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个人的面子往往与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密切相关。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面对面的直接批评可能会被视为对对方的面子造成威胁。
因此,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提出批评或建议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旨在维护对方的面子和尊严。
2、在亲密关系中,保全对方面子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处理夫妻间的冲突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隐瞒事实或撒谎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情感和尊严。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关系的恶化。
因此,如何在保全对方面子和诚实沟通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的问题。
3、面子理论在商业活动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从而增加公司的面子。
然而,这些策略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和市场泡沫等不良后果。
因此,如何在追求面子的同时保持商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面子理论在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对于指导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声誉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
展望。
一、声誉理论概述
声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信誉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声誉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声誉是指企业在长期经济交易中形成的,能够影响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声誉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好处,如提高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降低资本成本等。
声誉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一是长期主义,即企业要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行为;二是诚信原则,即企业要保持良好的信誉,遵守承诺;三是社会责任,即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原则是企业声誉形成和维系的重要基础。
二、声誉理论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声誉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商业领域,企业需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声誉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在金融领域,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声誉评估其信用等级和投资价值。
在政治领域,政治家需要保持良好的声誉以获得选民的支持。
然而,声誉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声誉的形成和
评估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实体的声誉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从而导致声誉与实际价值不符。
其次,声誉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源,但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收益。
这使得一些企业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忽视长期声誉的建设。
三、未来研究建议与展望
针对声誉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评估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声誉评估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降低评价的主观性,提高声誉与实际价值的匹配度。
2、长期视角下的声誉管理。
研究如何帮助企业树立长期主义的声誉观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声誉管理策略,从而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收益。
3、声誉与信任关系的研究。
探讨声誉如何影响消费者信任,以及消费者信任如何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表现和市场地位。
4、声誉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例如,研究声誉理论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声誉理论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和应用
具有深远的意义。
未来研究应声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以期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支持和行动指南。
情绪感染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传递性,即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引发他人的情感反应,并以此形成群体情感。
本文旨在评述情绪感染理论的研究进展和贡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情绪感染理论的发展
情绪感染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Zajonc提出。
他认为,当人们看到他人的表情或行为时,他们的大脑会激活与那些表情或行为相关的情感联想,从而引发与他人相似的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感染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此后,情绪感染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情绪感染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
1、表情和行为:情绪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
人们看到他人的笑容、哭泣或其他表达情感的方式时,他们自己的情
感也会受到影响。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情绪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情感影响,尤其是与自己有相似背景或价值观的人。
3、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对情绪感染的易感性不同。
有些人更容易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为独立。
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
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生理和认知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当人们受到他人情感影响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出与他人相似的情感联想相关的神经递质,从而引发相似的情感反应。
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进行内化,进而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以适应他人的情感。
情绪感染理论的贡献
情绪感染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贡献。
首先,该理论解释了人类情感的传递性,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其次,情绪感染理论为情感营销等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企业设计更有效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
最后,情绪感染理论还为情感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
实现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应用。
结论
情绪感染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的重要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情绪感染的神经机制、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感染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情绪感染实现更加和谐的人机交互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