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摘要: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或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的体现。
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部分,并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礼貌;面子;礼貌策略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深植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又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以期揭示面子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首先对面子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接着,回顾并分析中西方关于面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探讨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面子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为面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往往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资本。
而在西方社会,面子虽然不如东方文化那样显著,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比中西方关于面子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面子现象的理解,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面子的定义与内涵面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社会心理意义的概念,它广泛存在于中西方的社会生活中,但在定义和内涵上,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几乎可以说是社会交往的基石。
它通常指的是个体或团体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尊严和地位,表现为个人或团体希望获得的尊重和认可。
面子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与权力、地位、荣誉等紧密相连。
个体为了维护或挽回面子,常常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如送礼、请客、道歉等。
在中国社会中,失去面子往往意味着尊严和地位的丧失,甚至可能影响到个体的社会生存。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中的面子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
它既可以指个人的自尊和尊严,也可以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并不总是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需要维护的事物,有时它也可以是一种负担或压力。
例如,个体可能因为过于在意面子而避免某些可能失败或丢面子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
尽管中西方面子在定义和内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和尊严问题。
对于面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模式,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和差异。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并以电影《喜宴》为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关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与中国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儿子婚礼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刻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
这也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解读面子,这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理解中国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荣誉和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期待获得的正向评价。
人们通常会为了维护面子,采取各种策略,如送礼、请客、夸耀等,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联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的得失往往与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息息相关。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并不如东方文化中那样显著。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权利,个体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外界的评价和期望。
因此,西方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会过多考虑如何维护面子。
电影《喜宴》就是一个生动展现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例子。
在电影中,男主角高伟同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他要满足父母对于他结婚生子的期望,以维护家族的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一个并不爱的女人结婚。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 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
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差异;文化差异Abstract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ace theo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values.In western countries,represented by Brown and Levinson,they have put forward politeness principle centered on “face'’, including face,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face—saving acts.While in China,face is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etiquette,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requirement and personal ident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face concepts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ace Theor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Cultural Differences要面子是全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同的民族对面子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一)【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 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 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Goffman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
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一、面子理论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
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
“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
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
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中西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的探讨
中西⽂化背景下⾯⼦理论差异的探讨2019-10-06⾯⼦――这个脸⾯是⼼理上的,⽽不是⽣理上的, 它抽象, 不可捉摸, 但却是中国⼈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它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然⽽, 这个看似⼀听就懂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 ⼀想就觉得糊涂了。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中外学者针对⾯⼦问题进⾏了努⼒的探索, 如今⾯⼦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类学家、社会语⾔学家、社会学家和⼼理学家―⽤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 “⾯⼦”在不同的⽂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化特征,本⽂简要回顾了东西⽅的⾯⼦理论,并对其差异的成因进⾏了探讨。
(⼀) 西⽅⽂化中的⾯⼦论西⽅学者Goffman以社会⼼理学的⾓度对⾯⼦提出看法,他指出“⼀个⼈在某⼀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语动作⽽为⾃⼰获得的正⾯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创造的⾃我形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将整个社会⽐作⼀个剧场,所有⼈都在其中进⾏⾓⾊扮演,在台前,⼈类表现出前台⾏为,这是⼀种社会期待下的理想⾏为,以博取他⼈的赞许,⽽在台后,不想被观众发现识破的⾏为称为后台⾏为,是⼈们刻意隐藏的内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前台⾏为便关系到表演者的颜⾯。
“⾯⼦策略”是⼈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相⼀致的⾏动,如避免发⽣尴尬、丧失⾃尊等。
他说,⼈们在交往中⽆时⽆刻不涉及“脸⾯⼯作”,⽽“脸⾯⼯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个⼈丢不丢⾯⼦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中,要想⾃⼰不丢⾯⼦,最保险的⽅法就是不去伤害他⼈的⾯⼦。
因此,⼈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礼貌语⾔。
Ting-Toomey在其“⾯⼦磋商理论”中将⾯⼦分为⾃我⾯⼦和他⼈⾯⼦,认为不同⽂化对⾃我的差异导致东西⽅对⾃我呈现不同的样貌,进⽽导致了东西⽅⾯⼦概念上的差异。
Brown和 Levinson将“⾯⼦”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挣得的⼀种在公众中的个⼈形象”。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起首,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干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卫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信任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起首,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狐疑和冲突。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遥。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逆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设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允诺在大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损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注重和 谐,强调人际 关系的和谐与
稳定
美国:注重竞 争,强调个人 能力和成就的
竞争与提升
中美“面子文化”的影响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面子文化影响个人价值观:追求面子可能导致个人过于注重外在表现,忽视自我需求 面子文化影响个人决策:追求面子可能导致个人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 面子文化影响个人社交:追求面子可能导致个人过于注重社交技巧,忽视真诚交流
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面子文化影响国际交往中 的行为和态度
面子文化影响国际交往中 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面子文化影响国际交往中 的礼仪和习俗
面子文化影响国际交往中 的信任和合作
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影响员工行为:员 工注重面子,可能 会影响工作效率和 团队合作
影响管理方式:管 理者需要注重员工 的面子,可能会影 响管理决策和执行
YOUR LOGO
中美“面子文化” 对比分析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中美“面子文化” 的起源
中美“面子文化” 的表现
中美“面子文化” 的差异
中美“面子文化” 的影响
如何应对中美 “面子文化”差
异
中美“面子文化”的起源
起源:源于欧洲贵族文化
特点:注重个人形象和社交礼 仪
发展: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 逐渐形成独特的“面子文化”
影响:对美国社会、政治、经 济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中美“面子文化”的表现
中国“面子文化”的表现
注重礼节和礼貌,尊重他人 注重家庭和亲情,注重家庭荣誉 注重社交和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注重个人形象和声誉,注重个人荣誉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摘要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同时它还约束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在礼貌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面子观,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行为存在差异,因此面子文化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一、引言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礼貌,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讨与研究。
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群,面子的意味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二、中西面子观的差异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也存在着差异。
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声望与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成功得到的。
因此中国人极好面子,言行要看别人的脸色,在别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者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常被称之为“耻感文化”。
而且中国文化只有群体面子,没有个人面子。
但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个人面子与个人的自尊心,而中国文化更看重的是群体自尊心,个人观念已经被忽视到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文化的“面子”就是“社会信用”,即只有通过庞大的个人关系网才能办事。
戈夫曼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西方的面子观念比中国面子观念“境界高”,西方人不被他人看法与想法左右自身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着独立的个人思想境界。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语:文化差异是世界各国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中价值观的差异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其中,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以电影《喜宴》为例,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面子观,探讨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通过该电影,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的不同表现形式及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面子观的概念与作用面子观是指人们对于在他人面前表现、声誉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和在意。
不同文化中,面子观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共同点是人们都希望在他人眼中维护好自己的形象。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作用显著,无论是在家庭关系、社交圈的建立、商业交往还是政治外交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喜宴》中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以台湾文化为背景的影片,通过两个家庭的婚礼准备与婚礼本身,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男主角大侠与女主角绿雨来自不同的背景,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差异的不同表现。
1. 面子观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电影中,大侠与绿雨的婚礼筹备中,两个家庭的观念差异凸显出来。
大侠的家庭注重亲友的面子,不惜铺排大场面,为了显示繁荣、社会地位的象征,他们为婚礼准备了精心的布置和贵重的礼物。
而绿雨的家庭则更加注重新婚夫妻的幸福和情感,他们没有刻意迎合他人的期望,更加关注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这体现了中西方在家庭关系中的面子观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观念有所不同。
2. 面子观在社交圈的建立中的表现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在社交圈的建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电影中,大侠和绿雨所处的社交圈也展现出了中西方差异。
大侠的家庭注重社会地位,不惜代价追求借助社交圈中强大的人脉关系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绿雨的家庭则更加看重平等和真诚,他们更加注重与人建立真诚的友谊,而非单纯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学家帮助成功完成交际起到了重要贡献。
其中面子理论帮助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会语用问题,是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跟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应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汇总]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 4月23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Ⅲ)1.文献综述 (1)2.面子涵义 (1)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1)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1)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2)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2)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3)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4. 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4)4.3. 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4)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5)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5)4. 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5)5结语 (6)6.注释 (7)7.参考文献 (7)8.致谢 (8)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As a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universal. 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uch differe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 mechanism and its valu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Face”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试着从对比中西文化渊源入手,论述了中西文化氛围里对“面子”内涵理解的差异,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差异、成因及其言语策略。
另一方面,本文论述和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归纳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并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运用面子原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文化价值观重要特征的剖析来发掘隐藏在“面子”背后的文化因素,文章着重指出了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人在移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面子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比1引言随着世界一体化,在很多国家跨国公司和组织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公司和组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他们看待世界以及分析不同事件和行为的角度也不一样。
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跨国合作和管理中已经变得日趋重要。
失败的交流可能在一个跨国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导致不愉快的合作,甚至带来利益的损失。
由于文化的编码和解码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潜在地迫使人们去面对这个问题。
面子以及面子工程的研究正在增加,尤其是在交流以及相关的领域。
因此,这篇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不同含义做尝试性的研究,并从日常语篇、文学作品、电影、历史事件中提取例子,对中国的面子工程和西方的做比较。
2中西方面子的对比“面子”的定义已经被喻化为个人品质或抽象的事物,例如荣誉、尊敬、自尊、自我等。
它出现在中国古代,并且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文化历史里。
另一方面,来自Brown and Levinson著作的主要批评是它注重个人观念下的面子,而这并不适用于文化,因为个人是通过在社会群体中所体现的美德被定义。
2.1中国文化中的“面子”2.1.1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根据调查,Gudykunst和Ting Toomey认为中国以及所有东南亚的文化是带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其在Hofsted的权力距离维度理论中得分相当高。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研究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一)西方人的“面子论”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
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
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
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
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
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
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面子观,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现象,对人们的日常交往和互动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尤其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面子观的差异往往成为导致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两国面子观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阐述中美两国各自的面子观内涵,然后对比两者的异同,最后讨论这些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实际应用和应对策略。
我们将分别概述中国和美国的面子观。
中国面子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尊严和声誉,与个人品德、行为及他人的评价紧密相连。
而美国的面子观则更多基于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面子往往与个人能力和成就相关。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对面子概念的理解、面子的获取和维护方式、以及面子受损时的反应等方面。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避免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误解和冲突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讨中美面子观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面子观,谈判者可以更好地建立信任、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帮助谈判者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更好地处理面子问题,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二、中美面子观的差异面子,这一在社会交往中极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往往与个人荣誉、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紧密相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产。
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自尊,更涉及到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的荣誉。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来维护或增加自己的面子,比如通过送礼、请客、称赞他人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慷慨大方和社交能力。
在商务谈判中,这种面子观念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往往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希望通过长期的合作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念则相对淡化。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毕业论文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44321022410074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业 :英语教育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 4月23日目录摘要………………………………………………………………………………………………I Abstract …………………………………………………………………………………………? 引言………………………………………………………………………………………………?………………………………………………………………………………………1 1.文献综述2.面子涵义………………………………………………………………………………………13. 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1 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1 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2 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2 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3 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3 4. 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4 4.3. 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4 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5 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研究》—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陆欣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
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一、面子理论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
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
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
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
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
“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
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
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
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积极面子就得以保护。
所谓消极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预或妨碍。
积极面子关系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遵循的对别人支持的交往原则,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
这在交际中体现为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关注,常表现为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
消极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所束缚。
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一)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交际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般西方的语言是低语境的,他们习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文字传递信息。
而我国的语言文化则是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善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或拒绝时碍于面子,往往不会直接说“不”,要理解话语的含意,需领会言外之意。
(二)价值观差异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英美人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千差万别说到底就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即中国人注重大的一面:集体;而英美人崇尚小的一面:个人。
中国人对集体的崇尚源于中国人的大一统心理,所谓大一统就是集中统一的意思。
《礼记·礼运》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这正是大一统思想的写照。
在中国,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
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
西方的个人主义源于《圣经》。
根据《圣经》记载,人是由上帝创造的。
既然人是上帝的产物,那么就是世间最宝贵的。
个人主义认为,价值是由人体验的,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
个人主义崇尚竞争、自立精神、自我实现,同时也保护个人隐私。
如今,美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
关世杰先生认为中国和美国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中国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2)中国人注重集体的作用,美国人注重突出个人;3)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国人不留“面子”;4)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隐私;5)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注重个性;6)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7)中国人注重集体至上,美国人注重个人至上。
(三)思维模式差异1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汉民族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们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认为个体只是整体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或一分子,整体是一个稳固的融合关系。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大处人手,从大到小,整体综合,各部分协调对称,上下层次分明,先后顺序清楚,主客观是一种相互适应与和谐统一的关系。
考虑问题时,他们也往往从宽泛的外围入手,然后逐步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因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
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以主体为中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进行个体分析,强调个体,突出个体,整体只是个体的不稳定的合成体,主客观往往是一种分离和斗争的关系。
天人相分和物我对立使他们形成了习惯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
他们凡事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的线式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发达。
就包含着对于直观经验的重视,而在理论上往往停留在经验论。
人们广泛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
得到思想后可以忘掉形象,超越经验而获得直觉的体悟。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表现在文章上,就是辞藻华丽,大量用“比”的手段,用词形象、鲜明、生动。
西方人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
在欧美文化中,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套逻辑体系。
大约2500年以来,三段论推理的运用已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西方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3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还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体,整体与部分严格区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为一分子流离出整体。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
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和自然处于统一和整体的结构中,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亦此亦彼”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中国人的辩证法。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自助者天助之”,达到“神人合一”。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切二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
他们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缺乏对异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了解,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是很难想象的。
三、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在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倡导“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共识氛围。
个人应该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的欲望”。
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侧重于“参与”的礼貌面子策略。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
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
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黄光国、胡先缙)。
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自由”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并对个人的癖好、特点有相当的容忍度,因此偏重于“独立”的礼貌面子策略。
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
)(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look nice today!”或“I like your shirt!”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
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Ion,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