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间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
肱骨體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概述】肱骨醜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o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骨折常因为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充足重视。
肱骨罷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需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有骨擦音(感)。
(4)可有棧动脉、正中神经、棧神经、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5)特殊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能够了解骨折的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2)、(3)、(5)项其中一项能够诊I业匚断。
2、分类诊断肱骨骤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1)I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移位或IIIII【治疗方案】肱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积达1/4-1/3.成角不超过30。
、短缩<1/2.5cm,都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
对于闭合骨折,多次复位是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之一。
1.非手术治疗(1)悬垂石膏为管型长臂石膏,上自骨折近侧至少2-3cm,下至腕部,在棧腕侧加环,经环将伤肢悬吊于胸前,利用石膏的重量作持续牵引。
在石膏固定后的2周内,病人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而不能平卧,且可通过改变石膏的厚度来调整牵引的力量。
本法适用于肱骨中、下短长斜形、叠旋形、螺旋型和粉碎性骨折伴重叠移位者。
治疗时石膏重量要适宜,防止骨断端分离,尤其在老年人,应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釆用相对应手法整复移位, 再在上臂前、后、内、外侧共用4块小夹板外固定,扎带松紧要适宜。
(3)其他它方法有U型石膏、支架等外固定。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合症a、闭合性骨折整复不良、不能保持整复位或伴有血管损伤者;b、开放性骨折尤其伴有神经或血管损伤;c、多发骨折;d、病理性骨折;e、骨不连。
(2)内固定方法髓内针内固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
(3)术后处理a、术后注意有无手术引起的绕神经损伤,如术前已有绕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注意是否加重或减轻。
【临床路径】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
025肱骨髁上骨折诊疗常规【概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临床常用AO分型,分为A、B、C 三折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治疗上应根据骨类型、移位程度等诸多因素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对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或维持功能复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线片示存在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排除标准】1、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
2、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
4、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其它外伤。
5、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6、肿胀严重,张力性水疱出现,或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2)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第一天拍(DR)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DR)X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DR)X 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0.5%。
股骨髁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股骨髁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股骨髁部骨折是指股骨内、外髁或双髁遭受外力后引起的骨折。
临床以后者多见,约占全身骨折脱位的0.4~0.5%,青壮年男性居多,女性和老年人少见。
因本病属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较高,且预后较股骨髁上骨折差。
可合并腘血管及/或神经损伤。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一)伤后患肢疼痛明显,移动肢体时显著加重。
(二)不能站立与行走,膝关节局部功能障碍。
(三)患侧大腿中下段及膝部高度肿胀,可见皮肤瘀斑。
(四)股骨髁部压痛剧烈。
(五)骨折局部有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
(六)伤膝可有内、外翻畸形,并可能有横径或前后径增宽,骨折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成角、短缩及旋转畸形。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一)X线检查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二)怀疑有复杂关节软骨或韧带损伤者可给予CT或MRI检查。
[证候分类]一、AO骨折分类法AO是以数码来表达骨折的诊断分离,前两位数码代表骨折的部位,后三位数码代表骨折的形态特点。
股骨髁上骨折即为AO股骨远端骨折(代码33)之B型(部分关节骨折)和C型(完全关节骨折),亚分型如下:33B 部分关节骨折B1 股骨外髁,矢状面·1 简单,穿经髁间窝·2 简单,穿经负重面·3 多折块B2 股骨内髁,矢状面·1 简单,穿经髁间窝·2 简单,穿经负重面·3 多折块B3 冠状面部分骨折·1 前及外片状骨折·2 单髁后方骨折(Hoffa)·3 双髁后方骨折33C 完全关节骨折C1 关节简单,干骺端简单·1 T或Y形,轻度移位·2 T或Y形,显著移位·3 T形骨骺骨折C2 关节简单,干骺端多折块·1 完整楔形·2 多折块楔形·3 复杂C3 多折块关节骨折·1 干骺端简单·2 干骺端多折块·3 干骺端及骨干多折块[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一) 皮牵引1、适应证:患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或整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及小儿,简单骨折,皮肤必须完好。
骨科股骨髁骨折诊疗常规
骨科股骨髁骨折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24小时内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伤后包扎固定情况,院外处理情况。
【检查】
1.应检查足、趾活动情况,足背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
2.如果病人情况允许,应同时检查膝部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有否损伤。
3.X线检查,摄膝部正侧位片。
4.拟手术的病人行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免疫全套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
1.伤后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关节内积血,局部压痛明显;
2.检查有无侧副韧带损伤,韧带处有无压痛。
检查内外侧应力试验;
3.清晰的膝部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1.对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Ⅰ型骨折,若关节积血明显,应先抽液,然后加压包扎,长腿石膏固定。
随即开始股四头肌活动,3-4周除去石膏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
2.对移位明显的Ⅱ型、Ⅲ型骨折,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如果怀疑有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时应作探查修补,术后外固定,去除外固定后功能锻炼。
【疗效标准】
1.治愈: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好,疼痛症状消失,膝关节屈伸活动接近正常。
2.好转:骨折复位良好,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活动仍有部分障碍。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
院外功能锻炼及门诊随访。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 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骨伤科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4.1诊断
4.1.1了解损伤的姿势
4.1.2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移位明显时,肘向后方突出。髁上部压痛明显。有假关节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1.3肘部X线片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伸直型、屈曲型)及移位情况。4.1.4应常规检查有无A、正中N、桡N及尺神经损伤。
4.2 治疗方法
4.2.1手法复位加外固定。如石膏或小夹板。如肿胀严重或粉碎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感染者,应行尺骨鹰嘴骨牵引,肿胀消退后行石膏外展架固定。
骨伤科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规范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达到使症状体征消失,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2 范围:临床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 职责:
3.1 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负责手术或手法复位外固定。
3.2 住院医师主刀,需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专科医生监督指导。
4.2.2手术治疗: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尽早手术探查修复,同时作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开放性骨折或骨折经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4.2.4肘内翻畸形合并症的治疗:轻度肘内翻畸形无需处理.畸形明显时,可待年过 14岁后行髁上截骨术。
4.3 治愈标准: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一、诊断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1)外伤史(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1)伸直型: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
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
外侧骨膜保持连续。
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
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
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
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
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二)中期气滞血瘀、营卫不调临床症见: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间,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未连接,皮下仍可见轻度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一般或差。
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
儿童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方法
儿童肱骨髁间骨折治疗方法
儿童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等。
1.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影像学提示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学界公认手法复位是首选方案。
复位后,应使用石膏、支具或夹板等外固定于屈肘旋后位,一般屈肘于约90°,对屈曲型屈肘角度适当减小约70°有利于骨折恢复。
手法复位后应拍摄X光片,了解骨折复位是否成功。
如果骨折对位良好,应定期复查X线,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保留4~6周。
2.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适用于部分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3.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对于不稳定性的骨折,或者经手法复位失败及某些新鲜的骨折,可以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酮洛芬和双氯芬酸钠,这些药物有镇痛、消炎的作用,可以缓解骨折带来的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情况,如患肢远端血运、腕指关节活动、桡动脉搏动、有无异常疼痛和前臂肿胀及皮肤颜色等,以便尽早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
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家长应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
股骨骨折诊疗常规
股骨骨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1)有条件者一定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限期手术适应证:(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5)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方法选择:(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鹅颈钉、双翼钉、钉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及其它具有锁定功能内固定器械。
(4)股骨牌及镰上骨折:可选用“1”型钢板、“T”型钢板、骨栓、特形钢板等。
5.辅助性治疗:(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防止并发症。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6.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7.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注意】转子间骨折:1、其稳定性取决于股骨距是否存在;2、分类多参照、Trono和EVanS的分类法3、近年多主张手术治疗,其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地连续性,矫正骸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避免并发症。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
理
□ 上级医师查房,术前评估和决 定手术方案
□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 □ 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围术
期注意事项,并签署手术知情 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委托书 (患者本人不能签字时)、自费 用品协议书 □ 麻醉医师查房,并与患者和(或) 家属交代麻醉注意事项,签署 麻醉知情同意书 □ 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长期医嘱:同前 临时医嘱: □ 术前医嘱:明日在椎管内麻醉 或全身麻醉下行股骨髁骨折内 固定术 □ 术前禁食、禁水 □ 术前用抗菌药物皮试 □ 术前留置导尿管 □ 术区备皮 □ 配血 □ 其他特殊医嘱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 43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 30 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 3 小时加用 1 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1~7 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和(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钉(开放骨折可 考虑选择外固定架)。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 6~9 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 线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 号)执行,并根据患 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疗 □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情
工 □ 行患肢牵引或制动
□ 请相关科室会诊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3.年龄过大、体力较差、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或患者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者,如骨折无移位,可做下肢皮肤或骨牵引。
牵引时下肢外展、中立位,在抬高床脚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骨折已有移位,则不可能通过牵引使骨折愈合,可放弃骨折治疗,早期坐起,有条件时即离床用双拐或轮椅活动。
4.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骨骼牵引、闭合复位、细圆针或螺纹钉内固定,应推迟开始负重时间。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
该部位血供良好,因此很少有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但常可引起髋内翻畸形。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暴力外伤史。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
(2)髋关节活动受限。
(3)不能站立、行走。
2.体征(1)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
(2)下肢9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部前方压痛。
(4)大转子有叩痛。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凡发生于肱骨内外髁上2cm范围内的骨折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3 诊断3.1 疾病诊断[1,2]①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临床表现:肘部肿胀、疼痛、畸形,甚至有张力性水泡。
④查体:肱骨髁上部可触及环形压痛,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患肘活动受限或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情况和类型,必要时行肘关节CT或MRI 检查。
3.2 疾病分型3.2.1 按照受伤机制和暴力方向分为[1]:3.2.1.1 裂纹型: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仅从X片上可看到一条裂纹。
3.2.1.2 伸直型骨折:患肘呈靴状畸形,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断端向前方成角。
根据骨折远端侧向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3.2.1.3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3.2.2 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3]:Gartland分型分为3型:3.2.2.1 Ⅰ型:骨折无移位。
3.2.2.2 Ⅱ型:骨折远端有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但后侧骨皮质仍完整。
3.2.2.3 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连接。
3.3鉴别诊断①肱骨髁间骨折儿童较少见,通过X线片易诊断,其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由于骨块分离,关节面破坏,预后较差,属关节内骨折,必要时可作CT扫描明确关节面的受损程度。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就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得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与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她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
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得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得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得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与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与经济情况以及手术得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股骨髁上骨折诊疗技术要点
股骨髁上骨折诊疗技术要点一、评估(一)病史与其他的四肢伤一样,对股骨髁上骨折的早期评估必须包括损伤的机制、并发症、受伤部位有无手术史、受伤前有无症状及受伤前的功能水平。
通常,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类。
(1)跌倒或扭转等低能量损伤导致骨量减少的患者或老年人骨折。
(2)车祸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导致年轻、健康的成年人骨折。
在这两种情况下,外力通过弯曲的膝关节传递到股骨。
其他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获得。
医师将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然后做出判断,查找相关的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
(二)体格检查在多发伤的情况下,初步检查包括ATLS指南,ABC(气道、呼吸及循环)优先。
这一评估完成后,进行四肢的评价。
应注意膝关节及其周围的畸形、青紫、肿胀、有无开放性伤口。
此外,神经、血管的检查也非常关键。
1.神经评价并记录胫神经和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通常情况下,检查会受到疼痛、意识情况、镇静或神经损伤程度的限制,这些也应记录在病历中。
2.血管脉搏是评价肢体灌注的良好指标。
如果未触到脉搏,则需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使用牵引和夹板固定有助于恢复脉搏和肢体的灌注。
如果两侧的脉搏不相等或在多普勒检查未检测到的情况下,应考虑踝肱指数(ABI)或动脉造影,ABI<0.9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如果在肢体复位后无脉搏,务必行动脉造影检查,以排除内膜撕裂,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
3.软组织首先关注开放性的伤口,随后注意腿部后侧的情况以免出现遗漏。
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需要早期应用抗生素预防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污染较大的伤口同时需要预防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污染伤口需要预防厌氧菌感染。
4.骨筋膜隔室综合征一般四肢伤的患者有发生骨筋膜隔室综合征的可能。
重点关注那些意识不清或使用镇静药的多发伤患者,若临床查体提示骨筋膜隔室综合征,则需要紧急行筋膜切开减压处理,若临床检查不明确,可监测骨筋膜隔室内的压力。
如果患者接受血管手术,可预防性切开减压以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髁间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概述】股骨髁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其对膝关节的影响有二:一为骨折错位关节面不平滑,可招致创伤性关节炎;二为内外髁不均衡取膝内翻或外翻,是下肢轴线失去正常。
因此对其处理原则是,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早期活动,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外伤史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皆可致股骨髁间骨折。
(2)伤部症状伤后膝关节不能活动,关节内积血。
(3)X线检查可显示髁部骨折移位情况。
2.分类诊断
(1)单髁骨折股骨的內髁或外髁全髁骨折,另一半髁保持在原位,与胫骨的解剖关系不变。
单髁的后部可以为单独骨折,即髁的部分骨折成为一块游离骨块向上移位,常因膝部砸伤所致。
(2)髁间骨折为双髁骨折。
骨折线呈“Y”形或“T”
行,亦可为粉碎型;其骨折机理多系沿骨折纵轴的直向暴力,向下压股骨髁部,遭受胫骨髁间嵴部的向上反力,如一个楔子致股骨内外髁骨折并向两侧分离。
【治疗方案】对于有移位的股骨髁间骨折要求是,早期采用手术解剖复位,清楚关节内积血及碎骨片,行坚强内固定,恢复完整的关节面及正常关节关系。
术后负压吸引,防止关节内积血,早期开始关节活动练习,防止粘连及僵硬。
治疗方法分以下几种。
1.对无移位骨折,可行牵引治疗或石膏固定治疗
行牵引治疗者应该将患肢置于托马架上,在牵引中活动膝关节。
行石膏长腿固定治疗者,固定时间不可长于4周。
去石膏后练习活动膝关节。
2.单髁骨折的治疗
內髁或外髁单髁移位骨折,选用膝前内侧或外侧切口。
选择2枚适当长度的松质骨螺丝钉,自髁的侧面关节外部分向另一髁拧紧固定。
对单髁后部骨折,切口远端应向后转,显露骨折块后,直视下复位,自后向前或相反以松质骨螺丝固定。
术后以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与伸直2周,拆线后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练习,直至骨折愈合前,患肢不能负重。
3.髁间Y形或T形骨折
内固定的选择有几种:①以螺栓固定髁间,另以钢板固定髁上骨折;②将螺栓穿过钢板的下端螺孔固定髁间,钢板固定髁上;③用90°左右角状钢板,其髁部固定髁间,侧部干钉固定髁上,还可加用骨髁栓固定髁间骨折。
以第③种固定效果最好。
股骨髁上钉(GSH钉)亦可用于股骨髁间骨折。
术后处理为:长腿石膏托固定屈膝20º~30º,2~4周,骨折线较稳定并复位固定良好者,2周可除去石膏;粉碎骨折不稳定者,4周除去石膏。
在床上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骨折完全愈合前不能负重。
【疗效评估】治愈标准:局部无疼痛畸形,X线检查示骨折愈合。
【预后评估】股骨髁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