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四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 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要点。
- 火山与地震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深入理解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解释。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观察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 多媒体课件,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火山和地震的案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海洋和陆地是永恒不变的吗?”引起学生兴趣。
- 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10分钟)- 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 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地表的多样性。
2. 大陆漂移假说(10分钟)- 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大陆漂移的证据和过程。
- 通过动画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3. 板块构造学说(10分钟)-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板块、板块边界等。
- 通过地图展示全球板块的分布和运动。
4. 火山与地震(10分钟)-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分析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以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学生活动(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并掌握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有所了解,但对如何保护环境、减缓海陆变迁的速度还没有明确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一些典型的海陆变迁实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
2.难点: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及如何保护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例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还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4.讲授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海陆变迁,如何保护环境,减缓海陆变迁的速度。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湘教版七上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四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一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节对地球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我选择以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故事导入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讲故事辨别真伪,从而引出课题《海陆的变迁》(二)新知探究出示三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的变化,并根据所出示的三组图片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并强调人类的活动对地貌的改变非常微小。
承转:海陆在变迁曾经有人发现了吗?他是怎样发现的呢?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魏格纳生病时的偶然发现。
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轮廓非常吻合,魏格纳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接着我再播放课件点击大陆漂移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2.4海陆变迁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2.4海陆变迁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确定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么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1、读图观察法: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本课的教法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讨论、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本课学习分四个部分;1.激趣导入2.自主学习、发掘问题3.师生质疑、加以突破4.巩固练习〔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画《沧海桑田》。
既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二〕自主学习发掘问题1.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认识地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一共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假学。
第二课时学习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
本课时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的衔接点,也是探究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节课也有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知道大陆漂移学说。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寻求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3、重点与难点重点: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
而寻找大陆漂移证据这部分涉及内容比较广且渗透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为本节课的难点。
关键: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拼图、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利用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情境模拟、探求证据、演示过程、体验精神等活动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发挥潜能,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作了以下指导: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三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 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3. 火山与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图,提问学生:“你们能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海陆变迁例子,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海陆变迁”。
二、地表形态变化(10分钟)1. 教师播放PPT,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
2. 学生观察PPT,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教师提问:“地表形态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大陆漂移假说(10分钟)1. 教师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听讲并阅读教材,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3. 教师提问:“大陆漂移假说为什么被广泛接受?”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板块构造学说(10分钟)1. 教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如板块的划分、板块运动的特点等。
2. 学生听讲并阅读教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教师提问:“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现象?”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火山与地震(5分钟)1. 教师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如火山喷发的原因、地震的成因等。
2. 学生听讲并观察教学视频或图片,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特点。
3. 教师提问:“火山与地震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
六、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与地震的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知道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机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机理。
4.实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6.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实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人类活动: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2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8) .doc

海陆变迁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板书课题海陆的变迁(1)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程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五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证据。
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认识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2.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山与地震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会不会发生变化?展示一些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如山脉隆起、海沟形成等),引发学生兴趣。
二、地表形态变化(10分钟)1.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通过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展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三、大陆漂移假说(10分钟)1.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魏格纳及其主要观点。
2.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大陆轮廓吻合、古生物分布、古气候分布等。
3.讨论大陆漂移假说对地学研究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四、板块构造学说(15分钟)1.引入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的分类(如大洋板块、大陆板块等)和板块边界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
2.演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形成、裂谷发育、地震带分布等。
3.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方面的应用。
五、火山与地震(10分钟)1.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基本概念,解释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展示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3.讨论火山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教学教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学习目的】:1.看法海陆是变化的,并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天文现象。
2.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念,了解该假说的基本证据。
3.了解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内容。
4.看法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并说出生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1.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内容。
2.说出生界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恢复真相】:〝沧海沧海〞说的是陆地变陆地或陆地变陆地,由此你失掉了什么启示?在喜马拉雅山地域发现少量新鲜的陆地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在不时扩张,将构成陆地;地中海的面积不时增加,最终将消亡。
【教学进程】:一.大陆漂移假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1页,结合图2-53,完成填空,2分钟1.提出者:______国的__________〔人名〕。
2.观念:①地球上原来只要一块陆地叫________,被________所包围。
②大约______年前,泛大陆末尾________。
③距今约 ________年前,构成了如今的基本轮廓。
【协作探求】小组协作,帮魏格纳找证据,3分钟1.轮廓2.新鲜底层3.生物二.板块结构学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2-43,结合图2-55,完成填空,2分钟板块结构学说内容:①全球主要有____大板块。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简直全部位于陆地上;大洋洲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上〕②板块外部,地壳比拟________。
③板块接壤地带,地壳比拟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协作探求】结合小实验结论,解释以下现象,3分钟①喜马拉雅山脉〔构成并逐渐增高〕:②安第斯山脉:③地中海逐渐增加,最终将消亡:三.火山地震带【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3页,结合图2-56,完成填空,2分钟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______和______活动频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4海陆变迁说课

海陆变迁说课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下面我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
2、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认识地球,海陆的分布、世界的地形。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和基本地形,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最后一节内容,是《认识地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深化,同时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实例说明地表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通过读图,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
(3)通过读图、演示、模拟等方法,归纳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说教法媒体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分析法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三学法分析: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2.4海陆变迁说课稿6

海陆的变迁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
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据此,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将课本上逻辑关系不强的三个标题分别改成更有逻辑关联的“海陆变迁的实质和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其中“火山与地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
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3)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及方法。
(4)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知道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了解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一说教材本章节是湘教版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第二节介绍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后,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么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本节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此,本节教材可视为第二节的延续和深化。
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点:知识技能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同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能够利用板块学说,解释部分著名地区地表形态的形成学习方法目标:利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在于海陆迁移知识比较抽象,难以想象。
所以我将重点点确定为六大板块的分布。
难点确定为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原因。
二、说教法以及学法基于以上分析,海陆变迁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感悟概念的本质。
所以本节课《海陆变迁》的教学主要采用视频演示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此过程中紧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将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沧海桑田”,然后很自然的询问大家,在现实的世界当中这样神乎其神的沧海变桑田的故事也存在吗?这时我将展示有关喜马拉雅山脉风光以及其发现的化石,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址的相关图片,询问大家从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精彩故事讲解,以及设疑质问的图片,瞬间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向往与探求欲望,从而为接下来学习沧海变桑田的原因做出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
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三)、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释地形的沧桑变化
(四)、教学难点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应用、课本插图
二、教法分析
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导学案,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通过表演“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竞赛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
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我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法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有必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本课中,我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程序
在上这节课前,同学们已做了关于火山、地震相关知识的手抄报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针对初一同学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所表达的涵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包含"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所听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景象说出来。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教学争做学习的主人.展示“荷兰围海大坝”、“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
讲述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今年新测出珠穆朗玛峰的数据是8844.43米,却比以前的高度低,但专家预测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让学生进行比较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这为了讲到板块构造学说做好铺垫。
播放一段火山、地震的实况资料,让学生亲眼所见火山、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也为后面的活动做好辅垫。
(过度)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明白原理
展示“七大洲四大洋”利用多媒体制作七大洲合为一块陆地,引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并展示“大陆飘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时是空想也会成为现实,以此鼓励学生对科学不断的追求。
同时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做了一系列求证,当今科学家也在不断的证明,引出大陆板块构造学说。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①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②陆地面积最大的是什么板块?
③哪一个板块几乎是海洋?
多媒体演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看图提问
①“←→”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②图中的“←→”“→←”符号都出现在哪?
③这次印度洋上发生的海啸由哪几个板块运动造成的?
④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又是由哪些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
盘点收获
①地球岩石圈主要有六大板块构成
②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非常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来演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多媒体的演示又生动、形象,在课堂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
看图来回答问题,增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为学生双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播放一段动画,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提出问题,板块之间的运动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从中进行过度
(三)、比赛教学,激发应用
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并进行叠加演示,提问生两幅图有怎样共同点,总结出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
我利用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分成两大组,各派俩人表演如下活动“假如你们俩正在上课,突然发生左右晃动,并且越来越历害,你们会怎么做?”表演后,学生进行反馈,哪一种应急防护措施是可行的。
那地震来临之前又有哪些征兆呢?
学生表演: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是一个单位分别代表学校、医院、交通局
假如生活在多发地震的国家,你是一名记者,怎样对这几个单位进行访问。
采访各单位收集地震来临前的征兆有哪些,震前如何做好准备,震后又有哪些挽救措施。
这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散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与学生的发展。
课件展示火山喷发、地震的现像。
五、板书设计: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海洋→陆地
2、陆地→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四、火山与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