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例等,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和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0地理罗淋修 2010944150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六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二、学情分析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全球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中预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三、教法和学法(一)对本课学法和教法的思考: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说本课教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课教材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又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好教材,同时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鲁教版(五四制)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来提高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现象,但未能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分析一些具体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具体的海陆变迁现象。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如何分析一些具体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阐述海陆变迁的意义。
3.讲授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分析具体海陆变迁现象:以我国为例,分析一些典型的海陆变迁现象,如黄河改道、海岸线的变化等。
5.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家乡的海陆变迁现象,并提出可能的原因。
6.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研究家乡的海陆变迁现象,撰写一篇小论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本节内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
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运用的例证第二部分——说学生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但他们好动,好说,爱表现,学习积极性高。
地理-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兴农中学匡大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我将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
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陆地和海洋"这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变化的原因,从动态角度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促使学生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二)教学目标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教学目标确立如下: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能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看图、讨论等方法了解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以锻炼学生读图、分析、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讲授。
第一课时:举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第二课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课本内容理论性较强,使得他们在本章节学习过程中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该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思维活跃,小学的科学章程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只是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这节课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揭示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运用地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树立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6、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说学情1、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演示文稿
一、自我简介:十几年前我曾在四中实习,一个多月的生活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十几年后的今天,再次走上四中的讲台,看到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孔,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
我如今在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漆工镇中学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那是伟人的故乡。
方志敏不仅是我们家乡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上饶人民的骄傲。
“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志敏精神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堂课上,我希望大家也应该发扬志敏精神: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二、沧海桑田
1、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这个神话传说告诉人们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
但实际上海陆是否会变迁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地理工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的几个重大的发现。
2、【阅读第33页课堂活动内容】请解释其原因。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
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古河道遗址,证明了什么?【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围海造陆】(海洋→陆地)
3、产生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阅读32页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
起海陆的变化。
4、下列属于人为因素引起海陆变迁的是()
A 风蚀
B 流水侵蚀
C 填海造地
D 地壳运动
[转承]:海陆变迁客观存在,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那么,海陆到底是怎样变迁的?我们就不得不从一个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说起。
三、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理论的产生。
100年前,德国魏格纳,有一天,躺在病床上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几乎吻合,就像我们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
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阅读课文第35页第一段内容】:探究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明确】: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
3、为了论证这个假设,魏格纳进行实地考察并找到相关证据。
【阅读35-36页课内活动内容】看看魏格纳为了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寻找到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1)生物演化的相似性。
【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中的,鸵鸟则是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都没有远涉海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个大陆上,说明两大陆是曾经连在一起的】
(2)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我们现在站在地表,不能看到地层里面的情况,如果我们往下挖的话就会发现地层呈现层序性的变化,就像我们切开的蛋糕一样。
如果地层具有相似的层序变化,就说明他们可能在相似的环境之下形成的。
现在魏格纳就发现隔着大西洋的美洲和非洲大陆具有相似的地层
分布,魏格纳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课堂探究:(1)根据大陆漂移假说,你认为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2)大西洋和太平洋未来的变化趋势将会怎样呢?
明确:(1)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大西洋。
(2)大西洋将不断扩张,太平洋逐渐缩小。
5课外拓展: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理论,解释南极地区蕴藏大量煤炭资源的原因?
明确:南极大陆原处于气候湿热的中、低纬度地区,森林茂密,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煤炭。
后漂移到南极地区。
6、阅读感悟: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
示?
明确: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甘于奉献
四、板块的运动
【转承】大陆漂移假说的伟大之处在于用运动论的观点,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七大洲、四大洋不变的错误论断,促进了地理
学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考察
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科学
系统、全面地阐述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地理
现象。
1、【结合课文,(P37)读图探究】探究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1)、演示板块及其运动课件。
(2)、演示火山、地震视频。
(3)、知识巩固:A识记六大板块的位置及名称。
B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C“→←”表示碰撞,易形成()
“←→”表示张裂,易形成()
D板块内部与板块边缘哪个较活跃?易产生什么地
理现象?
2、课外拓展
(1)、我国汶川、日本福岛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板块学说解释地中海、红海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3)、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了解了地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掌握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如果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本节知识结合地球的轮廓、善于观察、联系实践、积极探索。
我相信你们会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后,谢谢各位同学的积极配合,更谢谢各位老师的观摩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