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人教版-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和洛阳的外国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3.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实的解读,突出人物形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教学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4.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西

答: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百
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难,历尽磨难,为追求真
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课后活动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材

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备
知识拓展


唐朝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
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不少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唐朝的朝廷中任职。
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教学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大量诗


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三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
奘 西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

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
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
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
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实践操作题: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检验他们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应用能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阅读《隋唐史》、《唐朝史》等相关的史书,以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视频资源:《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的纪录片,以直观地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给予学生的时间太少,导致部分小组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下次我应该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成果。
此外,我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候过于严格,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我应该更加注重营造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怕犯错误。
最后,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个别关注不够。下次我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板书设计
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重要性: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是唐朝繁荣与开放的重要体现。
②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竞赛、撰写历史论文等活动,以提高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历史解释:通过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培养学生的History解释能力。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授课题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科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初一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专注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还比较弱,且认识能力还不高,பைடு நூலகம்带有较强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老师的点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板书设计
遣唐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文化的生命力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3分钟
导入新课
老师充当《开讲吧》的主持人,以最近一批日本捐赠给武汉的医疗物资上面写着两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导入,提出“同学们知道这两句诗背后的故事吗?它与那个朝代有关系?”自然过渡到本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唐朝的对外交流情况;进一步了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玄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阿倍仲麻吕、鉴真、玄奘三人的演讲,让学生更加直接的了解本课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通过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做对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概括能力。
本课授课环境并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网络上,老师与学生不能直接的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科通过对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介绍,突出反映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活跃,其立足点在于友好往来;另外本课也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唐文化在历史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受益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受益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壁画、瓷器等文物,引导学生关注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受益情况。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课件
谢 谢 大 家 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
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 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 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 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 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01 遣唐使
02 鉴真东渡 03 唐与新罗的关系 04 玄奘西行
01 遣唐使
前 言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 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 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 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玄奘西行
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研究中பைடு நூலகம்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记载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
会习俗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 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 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 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 拖鞋等进入教室。 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 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
遣唐使
先进制度 大
典籍
盛 书法艺术
天文历法
唐 世 建筑技术
文字
02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最具影响力的 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 6次东渡,前5次都没成功 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 754年,抵达日本
鉴真东渡
在日本传授佛经
01
传播中国医药 文学 书法 建筑 绘画等 02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03
03 唐与新罗的关系
04 玄奘西行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 交往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部编版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二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结合鉴 真的生平经历,谈谈你从鉴真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第 21 页
第一单元
第4课
“传道艺”指的是传播唐朝文化。如鉴真不仅在日本传播佛教,而 且将中国的建筑、绘画、书法、文学、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设计和 组织修建了唐招提寺。品质: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等等。
——日本学者井上清《日本历史》
第 12 页
第一单元
第4课
材料二 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
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
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
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
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答案
第 18 页
◆探究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材料一
第一单元
第4课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请你分别为材料一中的人物制作一张名片。
第 19 页
第一单元
第4课
答案
第 20 页
第一单元
第4课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第4页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第4课
◆课堂导入 《玄奘西游记》是《百家讲坛》邀请学者钱文忠担纲讲授的长度为36 讲的节目,所讲的内容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原型。 这个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除了玄 奘西行,唐朝还有哪些对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史实?今天,就让我们一一来了 解。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62张PPT)教育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62张PPT)教育课件
玄 唐代高僧,法相宗 奘 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
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
西 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
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
行 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
安出发,西行求法。645 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 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间 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不山至谷天积竺雪,,终春不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 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 难东陵归犯一。步…!…”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 没“,宁难可以就全西生而。死,
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 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 宗教是( D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佛教
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 目的是什么?
被风浪所阻 2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
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遭遇台风失败 5 海上漂泊14天后到了海南岛 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
失明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大唐西域记》 岂能东归而生!”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印度古代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fàn]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 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 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三、玄奘西行
目的:为求佛学真谛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等。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史实,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学生对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有所了解,但对遣唐使、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史实认识较少,需要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2.难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案例分析:以鉴真东渡为例,让学生分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和措施。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短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背景、主要交流领域以及交流的意义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背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梳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课内容涵盖了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文化交流,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背景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背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图片、视频、历史文献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展示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直观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课内容丰富,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文化交流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活动意图
教学内容(教与学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其它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2.为什么外国人会称中国人为“唐人”?因为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十分活跃,给许多国家都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人习惯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3.提出问题:玄奘的主要经历?
4.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学生阅读完成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1.背景: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
【拓展延伸】
1.唐朝对外频繁交往的原因?
①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为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2.鉴真与玄奘比较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1: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

在国内旅游可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国外可以领略异国风情。

下面请大家跟我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这些是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唐人街图片这都是哪里?对,这是世界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

为什么在现代化大城市中,还称华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呢?大家想一想。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唐朝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同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讲授:我们来看唐朝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出示课件: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唐朝的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发达,陆路交通主要沿用了哪一条道路呢?对,是丝绸之路。

你能从图上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这些国家就是今天的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和中亚、西亚的国家。

想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吗?好,现在我们就乘坐时空快车,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唐朝,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循着古人的足迹,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

今天我们先去两个个地方:日本和印度半岛。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日本。

一、遣唐使:出示课件:日本风光、人文(配乐)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有名的富士山和樱花,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

隋朝时,已向中国派遣使团,称为“遣隋使”。

出示课件:日本遣唐使船唐朝时期的前后200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大家看书,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我们可以从《日本书纪》中找到答案。

1、日本遣唐使来唐目的:出示课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也就是说唐朝是一个制度规范全面,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

日本现在虽然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但在古代,中国隋唐已经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日本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当时的日本把向中国学习、吸取隋唐文明作为基本国策,经常派遣唐使到唐朝来。

那这些遣唐使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2、概况:遣唐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人,多则五百人,成员中有大使、副使、录事、翻译、医师、画师、工匠、音乐师等,很齐全,他们的素质较高,以便更好、更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

使团还向唐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唐朝也往往以厚礼回赠,这实际上就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那么,这些遣唐使回国后,都做些什么呢?唐朝对日本文化有哪些影响呢?大家先看看书来了解了解吧。

3、影响:出示课件:政治制度、文字、钱币、平城京平面图、古建筑、和服、茶道、围棋等;从刚才的资料中,大家能概括出这么多方面,真是不简单。

日本在建筑、城市建设、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受到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实,在中日交往中,不只是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唐朝赴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高僧鉴真。

二、鉴真东渡:1、目的地:日本2、概况:出示课件:鉴真像想了解鉴真大和尚,我们就要到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这跟鉴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唐招提寺。

出示课件:唐招提寺系列有谁知道鉴真东渡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应日本僧人的邀请,鉴真东渡日本,先后历经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甚至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那么,鉴真到日本后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呢?请看录像。

3、影响:出示课件:录像《鉴真对日本文化的贡献》鉴真向日本传达了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推进了日本的文化发展,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鉴真被称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在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中,你有什么感想?是的,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

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实行大化改新,在近代,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进行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成为日本历史的两个转折点,终于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一。

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和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了解了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渊源,我们在日本的探访就告一段落,下面大家就跟随我再去拜访一个古老的国度,它就是印度。

三、玄奘西游:1、时间:贞观初年2、目的地出示课件:印度风光、人文(配乐)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是佛教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佛教氛围。

中国很早就与印度有了联系,唐朝时,称印度半岛各国为天竺。

唐朝与天竺的交往频繁,唐朝吸收了天竺的许多优秀成果,如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就要数高僧玄奘了。

现在我们就沿着玄奘的足迹来寻找历史。

说到玄奘,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西游记》,看过《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其中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刚才大家谈到的是在《西游记》中的故事,但在中国历史上,唐僧玄奘确有其人,到西天取经也确有其事。

出示课件:玄奘像那玄奘西游取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知道在课前大家查阅了许多有关玄奘西游的资料,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大家搜集的资料,讲讲你所知道的有关玄奘的故事。

(学生展示资料,说故事)想一想:小说电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不同点:唐僧一路上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徒弟的陪伴,玄奘是独身一人去西天;玄奘到天竺取经游学住了十多年,唐僧仅仅是取经书;唐僧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玄奘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追求真理。

注意: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要区分历史和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小说当历史。

相同点:都是西游取经,都经历了艰难险阻,《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玄奘西行所遭遇的艰险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后取得成功,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是小说中唐僧的人物原型,唐僧的一些行为源于玄奘,但不完全出自玄奘。

这说明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历史人物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玄奘历尽艰辛,前往天竺,遍访佛教寺院,追求佛经真谛,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出示课件:那烂陀寺遗址这就是当年天竺最大的寺院那烂陀寺遗址,从遗址还可以看出当年那烂陀寺的盛大规模。

玄奘就曾在这里学习佛经,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经过长达18年的西游,跋涉5万多里,他终于回到长安,当时正在洛阳的唐太宗立即派宰相房玄龄出城迎接,长安百姓也倾城而出,来欢迎玄奘取经归来,表现了唐朝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欢迎。

3、贡献:出示课件:房玄龄迎接玄奘归来他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又花了19年的时间来翻译这些经书,今天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就是玄奘当年译经的地方。

出示课件:玄奘译经的大雁塔玄奘不仅是一位大翻译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旅行家、大作家。

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出示课件:《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物种、气候、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等情况,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成为现在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刚才我们讲了关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故事,游历了他们曾经到达的地方,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都生活在唐朝,都是僧人,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小结:今天,老师带领大家重回唐朝,探寻了当时的日本和天竺与我国唐朝的友好交往和文化渊源,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呢?出示课件: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学生思考回答)大家说得都很好。

其实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双边的、全方位的对外交往。

教师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政府采取开明政策,鼓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所以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这一时期唐朝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各国来华的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

出示课件:《职贡图》这反映的就是外国使节来唐朝,向中国皇帝进贡的情景。

由此可见,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从汉朝开始,直到明朝,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开放政策。

汉代的丝绸之路联通了欧亚大陆,唐朝的频繁交往远扬了中华国威,明朝的郑和远航缩短了世界距离。

尤其是唐朝,它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又更加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同时它又无私奉献,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