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傅蕴编2011-7-19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课程简介: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教育现象,提高教育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实践,将哲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哲学、教育哲学。
2. 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现代教育哲学、当代教育哲学。
3.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人文主义教育哲学、自然主义教育哲学、实证主义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4. 教育哲学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实践、案例研究。
5.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评价。
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4课时)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1课时)2.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1课时)3. 教育哲学的定义与功能(1课时)4.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课时)第二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8课时)1. 古代教育哲学(2课时)2. 近现代教育哲学(2课时)3. 当代教育哲学(2课时)4.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2课时)第三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2课时)1. 人文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2.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3. 实证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4.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第四部分:教育哲学的方法论(4课时)1. 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哲学(1课时)2. 反思性实践与教育哲学(1课时)3. 案例研究方法与教育哲学(1课时)4. 教育哲学研究案例分析(1课时)第五部分: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课时)1. 教育改革与教育哲学(2课时)2. 教育政策与教育哲学(2课时)3. 教育评价与教育哲学(2课时)4. 教育案例分析与教育哲学(2课时)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人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针对高中学生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1.1 哲学的定义与起源(200字)这一部分将介绍哲学的基本定义和起源,帮助学生了解哲学学科的范畴和它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1.2 哲学思维的培养(300字)探索哲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哲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哲学史与思想家(400字)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史事件和思想家的思想,如古希腊哲学、启蒙运动等。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生教育与人生意义的思考2.1 人生教育的重要性(200字)解释什么是人生教育,以及为什么它在当代社会变得如此重要。
探讨人生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帮助学生面对人生的挑战。
2.2 人生意义的思考(300字)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估。
通过学习不同的哲学和宗教观点,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3 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400字)教导学生设定长期的人生目标,并与之匹配的制定职业规划。
学生将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部分: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3.1 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200字)介绍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道德行为、道德相对主义等。
帮助学生了解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2 伦理决策与伦理困境(300字)引导学生思考伦理决策的过程,并讨论在伦理困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挑战。
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3.3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400字)教导学生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
教育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1002教育原理一、计划总学时:54 (其中实验0 学时)学分: 3 开课学期:I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考核方式:论文报告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三、预修课程:中外教育史、现代教育学四、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使学生对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诸如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发展、教育价值与目的、教育制度及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等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够深入认识并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内容:1.教育的概念内涵辨析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界定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5.教育价值的理性诉求6.教育目的的现实追问7.教育制度的多元分析8.教育评价的多维体系9.教师发展的专业特性10.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11.课程建设的多层次论12.教学过程的交往论说13.学校教育的管理科学14.学校德育的策略意识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2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10.(英)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
课程代码:EDU101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授课地点:[教室编号]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流派以及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2. 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3. 了解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4. 掌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5. 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一、绪论1. 教育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二、教育哲学1. 教育的本质与价值2. 教育目的论3. 教育方法论三、教育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2. 儿童发展与教育3. 教学心理四、教育社会学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 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3. 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五、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1. 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2. 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3. 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教育学的重要性及课程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二、讲授1. 按照教学大纲,分章节讲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三、案例分析1. 针对具体案例,分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讨论1. 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2.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5.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6.总学分:7.先修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师范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学教育目标,运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手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课程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
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学的地位二、教育学的作用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历程三、教育的功能第二节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第三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第二章学校[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23《教育哲学导论》-王海涛
教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意在通过教育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深化重要教育问题及哲学问题的理解。
2.设计思路通过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教育哲学问题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重要教育哲学文献,分享同学们的简介。
3.无先修课程要求。
二、课程目标1.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哲学的思考。
2.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育哲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3.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经验。
4.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三、学习要求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根据指导修读教育哲学文献,完成作业及论文。
二、教学内容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新编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崔相录著:《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谢夫勒著:《人类的潜能》,石中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Peters, 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9) Hirst, .P. & White, P.,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Tradition, Routledge, 1988.五、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六、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教育哲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育哲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理解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育哲学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教育哲学的思考,如:“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二、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哲学学科。
2. 解释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关注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
三、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20分钟)1. 教师介绍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古希腊、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2. 强调教育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思想,如柏拉图、康德、杜威等。
四、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阐述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如指导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等。
2. 举例说明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取等。
第二课时五、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2.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哲学研究,如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六、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哲学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意义。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和体会。
七、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教育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讨论、分享等。
2. 学生作业和课后实践成果,如撰写教育哲学论文、参与教育哲学研究项目等。
备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
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教育哲学:探索教学大纲的意义与目标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的学科。
它探索教育的哲学基础,并提供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
在教育哲学中,教学大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育哲学中教学大纲的意义与目标,并阐述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是一种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文件,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教学大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确保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有效。
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指明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它反映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学大纲的目标应该具有可量化和可评估性,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学大纲的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和实施。
教学大纲的意义和目标与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相一致。
教育哲学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根据这些理念来规划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大纲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学大纲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机构内部。
它还可以用作教育政策制定和评估的工具。
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并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教学大纲还可以用于评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以便对教育政策和实践进行调整和改进。
然而,教学大纲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教学大纲过于规范和僵化,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和创造性。
他们认为教学大纲应该更加灵活和开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环境。
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学大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争议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大纲的意义和目标是为了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指导,而不是限制和束缚。
大学三年级学教案哲学基本理论
大学三年级学教案哲学基本理论一、引言在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大学三年级学习哲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和重点内容,以提供给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并理解其对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影响;2. 掌握哲学基本术语和概念,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健康的价值观;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2. 重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思想家;3. 基本哲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释哲学概念和思想;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内容安排1. 哲学的起源和定义a.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b. 哲学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哲学流派a. 中国古代哲学i. 儒家思想ii. 道家思想b. 印度古代哲学i. 佛教思想c. 西方古代哲学i. 古希腊哲学ii. 罗马哲学3. 中世纪哲学流派a. 基督教哲学b. 伊斯兰哲学4. 近代哲学流派a. 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b. 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c. 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d. 实用主义与实用主义5. 现代哲学流派a. 具体历史背景下的哲学思潮b. 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六、教学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2. 个人报告评价: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报告,评价其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能力;3. 课堂测验评价:设置课堂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于重要概念和思想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参考1. 《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 《哲学通论》人民出版社3. 《哲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八、教学反思与改进本教案在教学内容上全面、有条理地介绍了大学三年级学习哲学基本理论的方法和重点内容。
《课程论》大纲+绪论
2.“道-法-术”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体系划分
教育“道”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
教育“法”学: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学、教育心理
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术”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
(二)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1.课程论的对象观 理解课程论定义的关键是理解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教育大辞典》的界定并 未明确指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对象观有以下三种: “课程”说: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学问。 “课程规律”说:课程论应探索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 “课程问题”说:课程论应研究课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各类和各层次问题。 在以上三种课程论对象观中,“课程问题”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认可。 2.课程问题的层次 课程理论层: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认识, 通常由思辨性的命题、概念化的观点及其论证构成。例如,课程的本质,课程的 价值,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问题。 课程实践层:关于课程设计或开发的探讨,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原则、 要求、步骤、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例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规 划,课程实施的步骤,课程评价的技术等问题。 三、课程论的学科品格 (一)课程论的基础理论品格 课程论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探讨课程的基本问题。 课程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课程论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 (二)课程论的中介学科品格 课程论是规范课程开发的价值之学,探索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 (三)课程论的实践应用品格 课程论是改进课程实施的实用之学,研究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地位之辨 课程论与教学论同属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二者所关注的课程问题和 教学问题也是密切相关。学界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大课程”观:课程是教育实践过程,在时间上包含教学;教学论应归入 课程论的范围之内。 “大教学”观:课程是教学的内容,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部分。 并列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学学领域内的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各有各 的对象和体系。
《教育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教育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理科)的学科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讨论与教育相关的各种哲学问题,阐明教育的伦理、经验、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哲学基础,并从这些哲学基础出发对先修课程所呈现的各种教育概念、理论及观点作批判性的反思及回顾,最终归纳出教育行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旨在提升学生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对深化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教育的伦理基础。
理解教育伦理的客观依据(生命的特性);掌握教育行动的伦理法则。
()掌握教育的经验基础。
理解经验的特性及其客观依据(知识和意义的起源);理解沟通的机理及个体活动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掌握教育行动的经验法则。
()理解教育的理性基础。
理解理性与思维的特性及其客观依据(信念的源由);理解认识的发生条件;掌握教育行动的理性法则。
()理解教育的生理心理基础。
理解人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理解认识与身心机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教育行动的生理心理法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来反思、评析先前习得的各种教育概念、理论及观点,分析、论述切身的教学经验与事例。
()掌握运用哲学理论来分析、厘清一个教育主张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精选教学材料的阅读,引发自由的讨论与问答,反思先在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切身的经验,将思维引导到科学的方向上来,尝试引领学生用情感去体悟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逐步养成批判和审慎的思维习惯,摆脱独断和专制的思维方式。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后续课程可以有: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反思及评析的先在概念、理论和观点;本课程在深化对先修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提供深一层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掌握教育哲学的定义,尤其是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掌握教育哲学的价值;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
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
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
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
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
了解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掌握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英国、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第一节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一、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二、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
三、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规范教育哲学
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
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
第三节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哲学
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
三、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美国教育哲学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哲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
掌握人的存在与教育,重点掌握人的形象与教育,了解人的境界与教育,掌握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
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三、人的存在问题与教育
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二、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
三、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第三节人的境界与教育
一、中国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
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
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第四章知识与课程
掌握知识与人生的关系,了解知识的性质与课程,掌握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第一节知识与人生
一、什么是知识
二、知识与人生
三、人生与课程
第二节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三、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
第三节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一、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
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
三、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
了解理性与人生,掌握理性与教学,掌握理性的教化。
第一节理性与人生
一、什么是理性
二、理性与人生
三、理性与社会重建
第二节理性与教学
一、什么是教学
二、教学的理性基础
三、教学:理性的探险
第三节理性的教化
一、作为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的理性
二、教学的理性化
三、理性的教化与教师
第六章自由与教育
了解自由与人生,掌握自由与社会,掌握自由与教育,重点掌握自由教育的精神,理解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
第一节自由与人生
一、什么是自由
二、自由与人生
三、自由与社会
第二节自由与教育
一、自由需要启蒙
二、自由与“教育”意义的呈现
三、自由教育的精神
第三节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
一、学术自由及其限度
二、教学自由及其限度
三、学习自由及其限度
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了解民主与人生,掌握民主与教育,了解教育的民主化。
第一节民主与人生
一、什么是民主
二、民主与人生
三、民主与社会
第二节民主与教育
一、民主需要教育
二、民主公民的素质
三、民主教育:性质与目的
第三节教育的民主化
一、什么是教育民主化
二、教育民主化的四项原则
三、建设民主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