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
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
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毒品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
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
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
”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
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
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
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
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
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超个人心理学
整合的心理学──肯·威尔伯:《没有疆界:东西方个人成长的路径》当一个人希望增进对自我的了解时,面对为数众多的心理学、宗教派别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即使他对心理学和宗教的主要派别进行了细致的了解,仍然有可能和刚刚入门时一样大惑不解。
从总体上看,这些学派五花八门,互相抵触。
例如,禅宗教导人们要遗忘、超越、或者看破私我,心理分析却要人们强化、巩固和确立私我。
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不管对此感兴趣的是外行还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家,这都是一个真实的难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种不同的流派,它们所针对的是不是意识的同一个层次呢?也许我们应该说:不同的方法,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自我的问题。
那些不同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只是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意识的差异。
所有这些方法,当它们在自己针对的层次上运作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这一点成立,我们就能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流派中,理出一个头绪来。
显而易见,心理学和宗教的各种不同的派别在根本上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针对不同的层次的不同方法,它们是互为补充的。
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和宗教的广阔领域分为容易掌握的类别,每一类都主要致力于自己的领域。
在这里,可以简单举例:心理分析和大部分常规心理治疗的目标都在于使心理(PSYCHE)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严重的分裂得到愈合,使人触摸到自己整个心灵(MIND),以及全面的心理活动。
这种疗法旨在使角色与阴影重新结合,建立一个健康和坚强的私我,一个令人满意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
换句话说,它们都企图帮助在角色层次上生活的人重新组合自己的心灵,活出一个私我来。
P12再进一步,大部分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都是在力求弥合私我(Ego)与身体(Body)的分裂,使心灵和身体重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这也正是人本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被称为人类潜能运动的原因。
人的同一性从单纯的心灵或者私我扩展到浑然一体的生命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巨大的潜能得到了释放。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旨在研究个体超越个人身份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它关注的是个人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变化。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进行浅谈,探讨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等方面。
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集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研究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揭示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多变的,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了解个体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教育、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组织管理领域,了解员工在集体中的心理表现可以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提高组织的协作效率和绩效。
在社会治理领域,了解公众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和宣传策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
理论研究通过整合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从而指导实证研究的进行。
在实证研究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通过给被试者发放问卷,了解其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实验研究通过对被试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理学超个⼈⼼理学 ⼼理学所要求的深⼊⾃我,⾃我实现与灵修所要求的超越⾃我,⽆我的境界。
当这两者相遇时,有时候,让⼈感到南辕北辙,相互拉扯,甚⾄彼此格;有时候,⼜让⼈觉得相辅相成,是互相的补充与推动!两者到底是怎样的⼀种关系呢?超个⼈⼼理学最基本的疑问,就围绕在个⼈与超个⼈的关系。
⾃我和灵性之间有什麼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麼呢?超个⼈⼼理学提供整体的和整合的取向来看待⼈性,包括与灵性相关的⼈性的各个侧⾯。
继精神分析、认知⾏为和⼈本主义之后,超个⼈⼼理学被称为⼼理学的第四思潮,在当今和未来具有⼴阔的发展前景,因為有关灵性的议题、或是与⼼灵主题有关的各种活动或学派,在现代社会⾥已不胜枚举。
和西⽅发展超个⼈⼼理学的⼈⽐起来,我们可说是站在更好的位置,因為许多灵性议题源⾃於东⽅⽂化。
⼀旦我们整合⽬前社会正在发⽣的⼼理、⼼灵现象,连结回我们⾃⾝的各种灵性传统、结合西⽅各家的研究理论,我们便能整理出我们独有的⼼理学。
超个⼈⼼理学是⼼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她从许多精神传统中吸取营养,但她⽤科学的⽅法来理解这些传统并运⽤这些原理。
她也会根据科学来发展出新的取向。
超个⼈⼼理治疗,让我们看见⼼理⼯作放⼊灵性架构之后,可以有多么含融、多⾯向、充满意义的乐观展望。
「超个⼈⼼理学站在独特的位置,是唯⼀能整合、涵盖⼈类所有经验的⼼理学取向。
」超个⼈⼼理学为所有传统⼼理学的知识提供了更宽⼴的视野,不但涵盖传统的⼼理学,更使⼼理学进⼊崭新的模式和灵性的架构。
马斯洛的地图以西⽅思想肯定许多宗教传统表达的观念,就是意识的成长最初著重於⾃我的⾝体、情感、⼼智结构的进展,这个部分正是⼤部分西⽅⼼理学研究的领域。
传统⼼理学强调动机的`层次:⽣存的需求、性与攻击、整合感受与冲动的需求、建⽴亲密关系、发展统合的⾃我,然后透过有意义的⼯作和活动实现⾃我。
超个⼈⼼理学⿎励从连接感来觉实现个⼈和社会的转化。
在连接中他⼈和环境被看作为我的⼀部分⽽不是存在于我之外。
18.超个人心理学
三、意识理论 (一)转换的意识状态
人类的意识状态可分为正常清醒条件下的意识 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ASCs)。正常清醒条件下的意识 状态是一种防御性的、压缩的意识状态,是较 低层次、分化的意识状态;而转换的意识状态 则是一种扩展的、理想的意识状态,是高级的 、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
第十八章 超个人心理学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一、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思想背景
西方文化传统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人性及其潜能的思想中 ,就存在着某些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原型。
萨蒂奇在为超个人心理学所下的定义中指出了什么是最 高潜能和终极价值:“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特别 关注对成长、个体和种族的元需要、终极价值、合一意 识、高峰经验、存在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 在、自我实现、本质、天赐之福、惊奇、终极意义、自 我超越、精神、惟一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 一致、神奇的相通、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 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大限度的感知能力的发挥、反 应与表达,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经验和行为。”
1949年,萨蒂奇开始与马斯洛接触,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 朋友,并建立了终身的友谊。 1958年,萨蒂奇与马斯洛合作创办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 志》,1961年该杂志成为正式发行的期刊。于1968年创办 了《超个人心理学杂志》。1969年,他还与一些同Grof,1930~ )
(二)维尔伯的意识谱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课件
投入到杂志及其他有关超个人心理学发 展的事业中。到1970年底,他身边已经 聚集了一个群体,而且不断在扩大。
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 号上,苏蒂奇明确宣称超个人心 理学是一种新的和专门的心理学 研究领域。情况越来越明显,超 个人这股新势力不只是人本主义 的派生物,超个人立场的基本假 设与以“成长”为取向的人本主义 立场很不相同。新的范式已经出 现了!
三、Transpersonal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 超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1、1968年苏蒂奇在《人本心理学杂志》上宣布超个人心理学诞生 并将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正在 形成的一种新势力。一群心理学家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工作 者对人类的终极能力和潜能问题感兴趣,但这种问题无论是在 “第一势力”即实证主义或行为主义或“第二势力”即经典的精神 分析那里,还是在“第三势力”即人本心理学那里,都没有系统的 地位。正在形成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主要研究与践行 如下主题:形成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meta-needs)、终极价值 、合一意识、高峰经验、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 、自我实现、本质、天赐之福、惊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 精神、唯一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神奇的相 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先验)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 玩笑;最大限度的感知能力的发挥、回应与表达;以及一些有 关的观念、经验和行为。1983年《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时 又增加了静修(meditation,又译静坐、沉思、冥想)的理论与实 践、精神之路、慈悲等研究主题。
苏蒂奇和马斯洛等人是将超个人心理学视
为心理学中的新势力和发展方向,所以称其为 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苏蒂奇在这篇文章中还宣 布了即将出版的一种新杂志《超个人心理学杂 志》并尝试对超个人心理学下定义。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心理现象之外的非物质生命力的心理学分支。
本文首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超自然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文化因素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在方法论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超自然主义理论、文化因素、方法论、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未来展望、理论综合1. 引言1.1 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超越个人尺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群体、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心理学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超个人因素。
超个人心理学试图超越传统心理学对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更关注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被视为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和心理变化。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个人的尺度和范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超个人影响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范围。
通过探讨超自然现象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影响,可以深化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因素,进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看法和解释存在着差异,超个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异同,促进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生价值、人类幸福等终极问题,可以引领社会 价值观的转变和升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人类心灵成长
超个人心理学致力于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可以促进人类 心灵的成长和拓展,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05 超个人心理学的争议与挑战
学科定位与范式争议
01
背景
超个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是 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 生物。该流派试图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建构比人本主义 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关 注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提 高人类对自身心灵和潜能的认识和理 解。
不同宗教文化的比较
比较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信仰体验和心理健康 状况,以揭示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独特作用。
自我超越与心理健康关系
自我超越的概念与内涵
阐述自我超越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括自我超 越如何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与心理适应
研究自我超越如何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挑战和困难,以 及如何通过培养自我超越的能力来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目标等方式来 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宗教体验与信仰问题
1 2 3
宗教体验的心理机制
研究宗教体验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包括信仰的形 成、宗教情感的体验、宗教行为的动机等。
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
探讨宗教信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信仰如何 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增强社会支持等 。
实证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 改进与创新。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作者:杨韶刚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
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
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
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
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遥远”的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为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灵状态?
“遥远”的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为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灵状态?超个人心理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会显得很陌生,甚至会觉得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我们自身没有靠谱的实用性,这是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很大误解。
事实上,它关注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的层面,而这也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甚至是被社会环境所轻视的层面。
它关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极其重要的精神(意识)层面,也是目前耳濡目染所及的“身心灵”领域,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内在自我,拓展我们潜在可能性,并且能够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认识外在世界。
0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已经有几十年的学术发展历史。
超个人心理学是将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综合,从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架构来全面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学科。
传统唯物主义通过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认识事物,而超个人体系中,会强调凭借人类的感觉和默观,去贴近可能存在的真实。
超个人心理学重视人类的精神(灵性)本性,会通过以直接体验、直觉和想象力,来发现和认识内在与外在的世界。
02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是有距离感的高级精神活动吗?很多人听到超个人心理学很多陌生的头衔,可能会觉得大而空,甚至觉得虚无缥缈,因而怀疑超个人心理学的实际意义,对其深怀距离感并敬而远之,或者鄙夷漠视。
事实上,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因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主题——就是认识自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了解到,自我认识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超个人心理学,是对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参与的世界所进行的深入探索。
我们和世界(宇宙)之间,是互为相关的主客体关系。
所以,超个人心理学,超越个人的探索,探索个人,也探索世界,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内在智慧。
人和宇宙之间,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神秘莫测,也不该恍然回避。
认为与我无关的态度,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
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已经在实际的治疗上有所应用,它更看重的是疗愈、转化自我、个人成长和开展灵性潜能。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可以看出,还原主义的错误,只在于其把高级复杂的现象全部归结于所分出的比较简单、低级的现象并企图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解释说明,而与其是否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并从之获取有利于对复杂现象认识的资料无关。因为,分析的方法,从复杂的整体事物中分析出不同的部分或成分,确定这些部分或成分的性质和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部分或成分的综合,最终找到复杂事物的整体功能是如何发生和实现的,这是科学发展史上被证明为有效的科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而且适用于社会科学,甚至也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联想主义是主张对心理活动进行元素分析的,构造主义者冯特等也是如此,机能主义者安吉尔也并不反对“将心理生活分析为它的元素形式”[5](p53)。甚至最为强调整体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完全否定分析,只不过是主张用“自然的机能的分析”来代替“不自然的人为的分析”[6](p331)罢了。上述的心理学派别根本不是还原主义,也从未有人把他们看作还原主义。从上可见,科学研究中不管怎样要求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只要研究者不曾忽视、否认或遗忘复杂事物的整体特性,在将它分析为简单、低级的成分时,还念念不忘地关心要将它们予以整合,从而复制出或恢复其原有的整体特性(也可能未能完满实现),就不能把他们称为还原主义者。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它的产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充分发展的集中体现。
本文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内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探究。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末,苏蒂奇和马斯洛创建了超个人心理学会(ATP)[1],标志着超个人心理学真正产生。
一般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学科,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门学科[2]。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超个人心理学依然采用心理学常用的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坚持对象中心的研究原则,多学科的研究原则以及跨文化的研究原则等。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民众努力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经常对于超人本主义的讨论和商议,他们认为当今的社会现有的一些人本观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人们对精神层面更高的追求,人本主义当中有关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的观点越来越显示出局限和不足,因此需要将外在的世界以及环境以及自我结合来,寻求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范式来理解人性,从而达到超越个体超出自我这样的一个的领域。
而不能以一种不充分的范式去理解人性。
因此开展了各种研究。
四、超个人心理学对人性的观点(一)人的内在是智慧的源头且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分析学派当中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看成是冰山下最深层的部分,包含着大量的欲望和冲动,而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则认为正因为有着大量的潜意识存在,往往巨大的智慧也在其中。
因此苏蒂奇等人借鉴和发展了荣格的观点,认为个体必须挖掘自己不被发现的巨大潜能和智慧。
使内在智慧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以便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内心的整合。
因此,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智慧以及表现的自我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超个人心理学是指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将个体心理和超个体心理(即集体心理)相结合。
超个人心理学强调的是集体神经元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体的思维。
它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他们所在集体的氛围影响的。
超个人心理学有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包括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以及集体认同理论等。
一、人际感知理论人际感知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
它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的心理行为是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需要信任、支持和尊重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沟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共同的信念、理念和价值观。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关系和互动来形成社会性观念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个体如何使用社会技能来进行交流和协调,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自我认同。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理解来形成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情绪,他们会根据这些价值观来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
四、社会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认为,社会分组与个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也就是个体和社会分组之间构建的信息和结构。
它强调了特定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个体行为和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决定个体的角色、任务和行为。
五、集体认同理论集体认同理论旨在理解如何建立适当的集体认同,以及个体如何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发挥作用。
该理论认为,集体认同的存在和影响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与社会结构、历史和社会规范有关。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它们均强调个体思维与集体互动之间密切的联系。
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智力,但也强调个体参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它的主要理论是什么?罗洛梅曾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的"超个人"其实已经远离了心理学,因为心理学从来是研究个人的。
不过在七十年代马斯洛提出了他的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他称此为心理学的第四浪潮。
不过这一浪潮到现在也显然没有得到实现,而更多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来看待。
超个人心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家肯恩提出了意识光谱理论,来阐述普通心理\宗教灵修心理的发展。
但他的问题似乎在与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构架来整合所有宗教等等。
同时基础于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玛哈塞的"我是谁"的探索也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主题之一。
也就是所谓灵性的探索。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可以用鱼龙混杂来形容。
存在最严谨的科学研究,但也存在服用致幻药物的治疗。
至少在当前中国,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新事物。
超个人心理学药物致幻,是否是一种高峰体验,或者是一种扭曲的感觉,它对心理的研究有什么作用?现在在一些研究中已经发现,药物所导致的高峰体验和东方禅修所导致的高峰体验的脑波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作为高峰体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中被认识为可以作为一种对于心理疾病康复和人类体验幸福感的基础。
超感官认知属于超个人心理学内的概念吗?又属于又可以不属于。
超个人心理学旨在探讨寻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其研究领域包括人生价值、宗教经验、生死体认、意识领悟、宇宙觉知、内在协同、人类幸福等。
而超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领域,指超感知觉,包括传心术(或心电感应)(telepathy)和千里眼(clairvoyance);另一类属实体领域,包括心灵致动(psychokinesis,简称PK),即通过心灵的作用而使物体移动或运动。
超个人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超心理学。
但也不是那么绝对! 超个人心理学和超心理学也存在目标上的不同。
超个人心理学
➢灵性也常被作为宗教的反义 词使用,这时,灵性主要是 指一个人与“超验力量”、 “高级能量”、“神性”等 的个人关系。
➢一个人的灵性体验其实有可 能与宗教有关系,也可能没 什么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期刊》
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性的最高潜能的研究,并确认、了解及实践意识觉醒的。
研究范畴 个人成长(self-development) 顶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神秘经历(mystical experiences) 超脱传统自我界线
1
2
3
超个人心理学
概述
产生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阐释
1
概述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长于跨越自我层 面的心灵研究、跨越个人领域的心理学,和人性在灵性方面的层面。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人首先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当然人也有其他层 面,比如身体、自我,作为心理学,超个人心
3
进一步阐释
Do not follow the idea of others, but learn to listen to the voice within yourself.
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 超凡脱俗的境界。
超个人心理学鼓励超自然现象研究,另一方面超个人心理学也认真对待个人 的超自然体验。
第四势力 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跨领域 宗教(Religion) 哲学(Philosophy) 社会学(Sociology) 生物学(Biology)
2
产生背景
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超个人心理学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超个人心理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超个人心理学亦称“超现实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兴起的心理学流派。
号称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主要创建者马斯洛、萨蒂奇、S.格罗夫等。
适应西方社会人的超级精神活动需要的产物,西方科学(致幻剂、生物反馈技术)、心理学和东方智慧(佛教、道教、瑜伽等)融合的结果。
主要特点:(1)不研究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而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2)不以人为中心,不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而以宇宙为中心,崇尚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
(3)并非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而是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终极价值和终极实现。
研究领域包括人生价值、意识领悟、宗教经验、神秘体验、宇宙觉知、内在协同、生死体认、精神通道、意识状态转变、禅宗理论与实践、人类幸福等。
其研究领域不同于个人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生价值,团结意识,神秘主义,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宗教经验,坐禅和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宇宙意识及作用,个体与人类的协同,精神历程,爱情,同情,利他行为,超个人合作,特异功能和机能反馈疗法等。
提出了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模型,如多种意识状态并存模型,认为改变的意识状态也有很高的健康价值;超个人动机模型,认为除自我实现之外,还有像道教、佛教中的先哲圣人那样更高级的无私奉献的动机;以及天人合一模型等。
该学派试图结合神经科学、现代物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的对比研究,融汇东西方、古现代的科学和文化,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上述研究取向提供论证。
1969年,《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
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学会成立。
该学派开东西方心理学沟通之先河,打破西方实证心理学的文化局限性,建构了一种较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个人心理学一、简介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 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J.Sutich,1907—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 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 到1960年代中期, 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 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 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 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 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 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 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 那么, 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 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 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 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 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 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综合, 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 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二、背景渊源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求。
1、从经济上,战后经济的繁荣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休闲时间的增加是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2、从政治上讲,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全球社会动荡如东西方冷战、越南战争、美国黑人民权、欧洲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等的反应。
3、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讲,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对物质主义的不满、竞争和压力的加剧、自我中心的文化弊端、价值失落以及青年一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等等。
4、超个人心理学还大力倡导整合东西方传统心理学,继承许多古老文化传统特别是东方宗教哲学的遗产,热衷研究意识的变态状态(包括致幻剂状态)。
再者,致幻剂和东方宗教流行又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现实需要。
5、超个人心理学还从现代物理学中吸取营养。
詹姆士和荣格是超个人心理学最重要的先驱。
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理论,并对宗教经验以及其他神秘经验,尤其是东方文化特别感兴趣。
荣格对集体潜意识深有研究等等。
总之,超个人心理学史20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产物,反应了人们对更高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概念区分1、超科学、超心理学、宗教超科学,用来解释超自然现象的一门科学技术。
心灵感应、遥视、内视、透视、意念力、光明梦境、预测未来、回溯前世、象数易理、频死体验、不明飞行物等超心理学是超科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人体与生命超常现象,如超常感觉,意念致动,灵魂,附体,濒死体验,轮回,传心术,预言,遥视,气功治疗,长期禁食等。
宗教的普遍特征是由修行者的祈祷、仪轨、冥思、音乐和艺术形式所表现,2、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现实性的个体和自我实现为研究对象的,它以人性为中心,重视探讨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的人,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问题。
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性的精神为出发点,以宇宙为中心,倡导超越人类和人性,重视研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终极价值、终极实现,追求超越时空限制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
3、灵魂、心智、精神和心理(人的存在)是同一种现实,但却根据其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
因为当它控制着躯体的肉体功能时,它是附着于物质和现象世界的,所以被称作灵魂;当它以一个思想家和分析家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叫它心智;当它翱翔到上帝的氛围之中,到灵魂世界去遨游之时,它就被称为精神了。
——丹尼什在超个人心理学的语境中,心理和精神是不同的概念。
心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指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最简单的感觉,最原始的知觉,也包括最复杂最高级的审美经验和宗教经验,狭义的心理学是指基本的心理结构和功能。
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精神是比狭义的心理更高级的现象或经验,即广义的心理概念中那些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或经验。
四、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1、意识论林方先生说:“超个人心理学家的研究目的是要把西方的科学和东方的智慧结合起来,用西方的心理学概念和实证方法研究东方的意识观和意识训练所提出的深邃问题。
”因此,意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其整个理论的支柱, 超个人心理学意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意识有许多不同的等级或水平, 通常所说的人的清醒态下的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等级甚至是其低级的等级, 此外还有许多较高的等级, 这些等级的意识以其神秘神奇的性质而超越于清醒的意识之上。
这些高级的意识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而且其本身是不可进行分析研究的。
意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
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
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
塔尔特将转换的意识状态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
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
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
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
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
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
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
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
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
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
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
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
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
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
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白日梦状态。
(14)遐想状态。
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5)内部扫描。
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
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
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的记忆状态。
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
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
2、意识谱理论肯威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论。
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这些划界的水平,也就体现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水平。
但这些不同的水平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威尔伯借用物理学中的光谱或频谱概念,来说明这些不同水平上的意识之间的关系,不同水平上的意识共同构成意识谱。
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界限,这些界限向下延伸,直到“一体意识“,界限便消失了,因为在那终极境界,自我与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
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
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
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
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
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
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五、意识及沉思训练与研究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正常的意识状态,进一步转向高级的、与宇宙最高本体相认同的意识状态。
当前超个人心理学十分重视探讨意识训练问题,以寻找出改变意识状态、达到自我超越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多万人在进行意识沉思方面的练习活动。
1、近30年来,他们总结出的意识训练方法中最为流行的是超觉静坐即超觉沉思(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简称TM)----人类最古老的修身养性方法。
哈佛大学的超个人心理学家本森(H.Benson)等人参照印度瑜伽功并结合现代西方现代科学中的行为改变和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 调整姿势,基本姿势是静坐;2) 调整呼吸,即开始是自然呼吸,逐渐到深呼吸,闭目养神;3) 默念真经,即默念具有真理性的名言警句,控制感觉,内视自己;4) 达到集中沉思,意识豁然开朗的状态TM是一种改善知觉状态的方法,及使个人的觉知系统针对自我感而进行微观审视和反思,通过对自我的反思可以达到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