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孔乙己》高效导学案1《孔乙己》高效导学案一、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酒鬼形象的描绘和描述,向读者传达出了鲁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客观深入地了解文本,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内涵,从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人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导学环节1. 阅读题首先,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文本世界,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1)孔乙己的性格是怎样的?作为一个陌生者和酒鬼,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是什么?(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孔乙己在什么环境下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命运如何?(3)故事结尾的“赞”字与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有什么联系?2. 语篇分析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语篇分析,理解涉及到的语言手法、修辞手法和故事结构等。

例如:(1)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样描绘的?(2)怎样理解“他连杀水的力气也没有,那股劲头只用在茶楼酒肆中”这句话?(3)孔乙己在故事结尾处离去的方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3. 价值观思考最后,在理解文章的情节和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例如:(1)孔乙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反映了人性的哪些特点?(2)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中,有哪些隐含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启示?(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平凡”的概念?与“伟大”有哪些不同?三、课后延伸一次阅读学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看、反复思考。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高和深化。

1. 文本扩展除了阅读原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著作,了解到更多鲁迅的思想和文化。

例如,可以阅读《华盖集》、《呐喊》等。

2. 情境推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以孔乙己的经历为例,思考人生道理,探寻自己的未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预习测评:1、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笔名是_______,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

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这是鲁迅发表的第二篇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2、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18年冬。

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3 、文体知识回顾: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4默读全文,完成下列任务: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②迅速抓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速读,也可以跳读。

完成以下的任务;A、小说主人公的姓名_____ __;B、故事发生的年代___________;C、故事发生的环境____________。

D、《故乡》是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命运的,着力刻画了闰土这一穷苦农民形象。

本文关注的是________________一类人物的命运。

5、掌握字词音型。

附和()不屑()置辩荤()菜羼()水咸亨()酒店拭()蘸()了酒颓()唐阔绰()舀()打折()腿门槛()6、阅读任务一:结构分析,小说与其他叙事类文学作品(如童话、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等)一样,讲究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在分析其结构时,通常可以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将全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在开端前还有引子,结局后还有尾声。

)按照小说的基本结构,给全文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深深打动了许多读者。

本文通过对《孔乙己》的导学案的整理和总结,选择了其中的6篇精选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第一篇:《孔乙己的形象描写分析》在这篇导学案中,作者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他外貌、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的描写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第二篇:《孔乙己的命运分析》本篇精选内容主要从孔乙己的命运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揭示了这个角色因为出身和外貌的原因命运的坎坷和悲凉。

这篇分析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命运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孔乙己的人性探索》作为一个普通的东北人,孔乙己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朴实的人性。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身上展现的善良、纯真和心灵的关注,探索了孔乙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人性光辉的形象。

这场探索对于读者实现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孔乙己》中的社会批判分析》孔乙己正是鲁迅先生用来批判当时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

这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描绘的琴棋书画社的个别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贫富悬殊和人们的偏见以及不公平。

这种分析对于读者认识鲁迅先生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篇:《《孔乙己》中的艺术风格解读》鲁迅先生的细腻与深沉在《孔乙己》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情节设置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解读,分析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这种解读对于读者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六篇:《《孔乙己》的文化内涵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包含的哲理思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孔乙己》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孔乙己》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孔乙己》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孔乙己》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导学案是指针对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特定要求,给出指导和引导,促进学生精准学习和掌握重点。

本篇文章将以《孔乙己》为例,给出一份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文学名篇。

一、文本分析《孔乙己》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饮酒作乐的落魄汉孔乙己在酒馆中的一番遭遇。

这篇小说以武汉汉阳县城酒馆里一个饮酒的孔乙己为主角,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现出当时社会阶级划分严重,穷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现实。

本篇导学案将分别从文本结构、人物形象、文本语言和时代背景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二、文本结构分析《孔乙己》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开端、主体和结局。

开端通过描写孔乙己一副“憨厚”的外表,给人留下一种纯朴、笨拙的印象。

主体部分展现了孔乙己在酒馆闲逛的片段,孔乙己的一番对酒如命,举止诙谐的行为令人感到哭笑不得,同时也对穷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同情。

结局部分通过孔乙己被打并被赶出酒馆,以及孔乙己跌倒后被众人拾起,展现了穷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低下,以及人性中的善恶和温暖。

三、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文学形象中最为鲜明、最能体现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象之一。

他做事盲目,无知语塞,行为自由散漫,但同时又兼备了一种纯洁、富有自尊心的精神,他饮酒作乐,又不让别人摸,为零钱一角之事,可以舍去半碗酒,对待穷苦人态度温和,对酒馆老板也从不认输。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的割裂与穷人的无助,呼吁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更加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四、文本语言分析文本语言是鲁迅小说的精华所在,其简洁、凝练,充满哲理性的文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最后孔乙己被赶出酒馆后跌倒,被路人伸出手拉起,路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几句简单的语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孔乙己感到十分温暖,比拥有整个酒馆都温暖,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鲜明的表达力。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被屈辱地记住,被残忍地忘记——《孔乙己》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内容。

2、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感知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理解小说的主题。

【素养生成】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独立完成任务一,完成后本组1号与3号,2号与4号互相检查正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写作背景:【自学】《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编入《呐喊》。

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下列词语。

荤.菜()踱.()羼.水()间.或()置辩.()拭.去()颓.唐()附和.()蘸.着()侍.候()门槛.()荐.头()不屑.()4.填空。

⑴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和。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一、导语: 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

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 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 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

据《尔雅?释诂》:“咸,皆也”。

“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

《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优秀8篇)孔乙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重点和难点: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说明: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

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

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基本教学流程:(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有所获】
【教有所思】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
踱()亨()舀()砚()拭()蘸()附和()戕害()
不屑置()辩颓()唐不安阔绰()羼()绽出()间或()
2.解释词语。
阔绰:羼:
绽出:拭:
打折:附和:
不屑置辩:颓唐:
戕害:
3.通读课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合作探究】
一、小说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开头交代酒店的情况,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便于描写人物,表现主题。你觉得其中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当时什么情况?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小说.
【知识连接】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2.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课堂检测】
1.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2.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3.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的理解是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服饰等方面的正面描写刻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处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语句,写在下面。并指出属于那种描写?揭示了什么性格特点?
三、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小说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四、孔乙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有人说是封建的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害了他,有人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人认为是他自己不争气害了自己……你觉得产生孔乙己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拓展延伸】,
1.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今天的我们也在读书,但情况早已今非昔比。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这种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觉悟起来,改变愚昧和麻木,解放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