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
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作者:嵇汝广来源:《南方》2008年第09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神化了的诸葛亮。
正史上的诸葛亮的确了不起,但也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的错误一是战略错误,不应该固执地攻打魏国,以卵击石。
从地理上看蜀国的重心在四川,拥有天险,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国的防卫是天然的,蜀国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说实话,三国里无论是从地盘还是从实力上看蜀国都是最弱的。
彝陵之战,蜀国受到的打击几乎是毁灭的,蜀国不仅彻底丢掉了再次拥有荆州的可能性,而且内部还存在不安定的因素,云贵之地失去控制。
毕竟魏国和吴国的联盟是暂时的。
可以这么说,蜀国要攻击最强的魏国无疑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历次从祁山进攻历次遭到失败,皆不是偶然的。
毕竟曹操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武装好了的强大的帝国。
而且每次进攻之后,蜀国都会大伤元气,徒自消耗国力。
这也是蜀国迅速衰落的原因。
诸葛亮的错误二是压制人才,压制魏延,使魏延的才能受到限制。
刘备为自己的帝国储蓄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五虎上将个个都是绝世的将军。
魏延是蜀国将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的,而且刘备活着的时候非常看重魏延,曾经是任命他作汉中的一把手。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祁山,固执地违背众议不用魏延等人,改用马谡做先锋最终导致惨败。
魏延的才华遭到埋没是十分可惜的,魏延绝对是一个帅才。
历史对魏延的评价是不公平的,那是因为诸葛亮被神化了,魏延成为这个神化的牺牲品。
诸葛亮的错误三是用人唯亲。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也非常器重他。
然而诸葛亮在用人上却比刘备差之太远,刘备死的时候一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
最终证明马谡只是另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诸葛亮死的时候就是蜀国彻底衰落的开始。
以杨仪的资历和战功是根本无法控制当时蜀国的大局的。
最终,魏延作了这次分裂的替死鬼。
魏延之死对蜀国百害而无一利。
试问当时谁可以引领汉中?而且这次事变之后杨仪因为没有得到丞相的位置骄纵滋事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字孔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以深谋远虑、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从他的智谋策略、政治才华和文化造诣三个方面来探讨诸葛亮的智慧。
一、智谋策略诸葛亮智谋过人,善于制定战略和谋略,为国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他熟知地理,懂得利用地形来布阵和阻击敌人,比如他在诸葛亮的长坂桥绞肉机战术中成功击退曹军,展现出了深思熟虑和高超的战略眼光。
他还在赤壁大战中,通过火攻迅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展现出了他的智谋才华。
二、政治才华诸葛亮在政治领域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主持了蜀国的政治事务,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蜀汉的繁荣和发展。
他倡导儒家的仁政思想,注重民生和国家的发展,提倡节约和廉洁,有效地治理了蜀国的政治风气,使蜀国成为当时的强盛国家。
三、文化造诣诸葛亮是一位文化名人,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兵法等领域。
他写过大量的诗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出使东吴表》。
这篇表状文章以精练的文字,深情表达了他对东吴孙权的赞美和呼吁两国和睦相处的诚意,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才华和卓越的文化水平。
此外,他还著有《诸葛亮集》等文集,记录了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思想。
总结起来,诸葛亮以其深远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
他的智谋策略、政治才华和文化造诣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铭记并传承诸葛亮的智慧,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治国思想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治国思想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并立,形势严峻。
而在这个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英才——诸葛亮,率领蜀汉赢得了不少胜利。
在治国方面,他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一系列的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诸葛亮的治国思想。
“德治天下”——以德治国诸葛亮认为,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立德之后,才能立功;一个国家只有行德之后,才能行法。
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体系。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时候,秉承“德治天下”的思想,注重培养人才,鼓励道德修养,尊重民生利益。
他在政治上重用有德之士,如马良、刘巴等人,这些人品高尚,能力卓越。
同时,他还普及农耕生产、水利兴业、林业开发等实用技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在治国过程中的稳健、质朴也为人所称赞。
“安民之本”——以民为本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时候,非常注重民心。
在他的治理中,真正的当家作主是百姓,百姓的利益应当得到充分体现。
诸葛亮注重调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要求军队不得非法占用民田,不得强抢百姓财物,从而赢得了民心。
同时,诸葛亮注重战争的民族性,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习惯,进行了慰抚和纪念活动,缓和了蜀汉和扶桑的关系,开展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文化交流。
“尽忠尽责”——尽职尽责诸葛亮深知,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要有尽职尽责的态度。
在诸葛亮的治国过程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国家的侍臣,承担着兴邦立业的重责大任。
在无奈放弃荆州程普牵扯他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地方之事,无可舍之!”而在诸葛亮向孙权发出“北伐”要求的时候,也明确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兴兵扰敌,须当志在胜负,勇力与群英,以御万难;不可虚声助威,以自见诟”。
结语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思想和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德治思想、以民为本的精神、尽职尽责的态度等。
他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为中国政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难以遮掩的战争阴云(外一题)
难以遮掩的战争阴云(外一题)作者:黄文山来源:《南方》2008年第07期在历代史籍的描述中,三国蜀汉的灭亡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公元263年当魏国统帅钟会的二十万大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另一员大将邓艾只率少量部队通过奇险的阴平小道袭击成都。
蜀后主闻报,命诸葛瞻领七万大军迎敌,在绵竹与邓艾的军队相遇。
当时双方兵力悬殊,邓艾只有二千多士卒,然而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蜀军却一战而溃。
更荒唐的是,在蜀军主力依然坚守北方要隘而成都城防坚固,守军尚有数万人的情况下,蜀后主却匆匆率百官出城投降。
由此可见,蜀国上下对连年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已经到了再也无法忍受的地步。
他们宁愿以自欺欺人的借口向敌方投降,也不愿再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
换言之,蜀国支撑战争的精神已经崩溃。
亡国之时,蜀国总人口降至94万,却仍有带甲将士10万2千,官吏4万。
也就是说每两户人家就要负担一名军人或官员。
这样庞大的官僚和军事机构,加之连年战争造成大量青壮年的伤亡,一个小小的蜀国如何不败亡?蜀国的迅速败亡根本就在于它不恤国力和民力的穷兵黩武。
仅后主执政期间由蜀国发起或卷入的大小战事就有二十二起,蜀国军民长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
然而,这一切又和诸葛亮的军事指导思想分不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组织实施并亲自指挥的不少著名战役,都成为军事史上的典范。
立国之初,他对蜀国的有效治理,无论是内政外交都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
但恰恰是诸葛亮的战争思想将一个小小的蜀国长期绑在奔驰的战车上,并最终送进坟墓。
自蜀后主建兴五年起,诸葛亮连续八年发起北伐魏国的战争,直至他在五丈原去世。
这一系列战争,虽取得一些小小的攻城略地的战果,但总体上是得不偿失,特别是耗费了蜀国巨大的财力和民力。
朝廷上下,渐渐地有了反对声。
但诸葛亮坚持他的战争理论,在那篇有名的《后出师表》中,他用五个“不解”来驳斥反对他用兵的意见。
实际上,这五个“不解”,也就是五个用兵的根据,只要细细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策略资料
摘要刘备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一、二号重要人物,但是两人在用人策略方面略有所不同。
刘备的特点是以情动人、用人不疑,并且通过一些事就能够确定下来是不是要用一个人而且是完全放权。
诸葛亮用人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其过人的智慧。
因为诸葛亮拥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显得比刘备更容易些,但其在用人方面则有所缺失,由于其个人特点,做不到量才而用。
两人在用人、吸引人才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分析两人的用人特点并加以对比,对现今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刘备;诸葛亮;策略;指导AbstractLiu Bei and Zhu Geliang i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Shu one or two important people, but two people in the strategy of slightly different. Liu Bei is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 employers do not suspect, and by some of the things you can decide to use a person is it right? And is completely right.. Zhu Geliang used the more noteworthy is the wisdom. Because Zhu Geliang has a unique charm, in attracting top talent is easier than Liu Bei, but in the use of people are missing, due to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with. Two people have thei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people, attract talent, analysis of two people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 have a guiding rol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the current social enterprisesKey words: Liu Bei Zhu Geliang guidance strategy;目录引言 (1)一、三国演义中孙曹刘的用人策略 (2)(一)、孙权的用人策略 (2)(二)、曹操的用人策略 (2)(三)、刘备的用人策略 (2)二、三国演义诸葛亮的用人策略 (4)(一)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神话宣传原因 (4)(二)前期与后期中诸葛亮用人策略的比较 (5)三、刘备与诸葛亮用人策略给蜀国带来的利弊 (7)(一)刘备用人策略对蜀国影响分析 (7)(二)诸葛亮用人策略对蜀国影响分析 (7)(三)综合分析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论《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经济发展和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竞争中,企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人才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蜀国最先灭亡,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蜀国最先灭亡,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都说诸葛孔明,足智多谋、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善于治国,犹如人中之卧龙。
他这么厉害,可蜀国怎么会最先灭亡呢?壹古有云:“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关于这句谚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为人熟知的是:诸葛亮设计过一尊报恩寺塔,打造要求极高。
不仅顶上的铜葫芦得达到五丈高,整体重量更是超过了两千公斤。
为了探一探东吴的班底,诸葛亮到东吴作客时刻意把图纸送给孙权,想看看他们能不能造成此塔。
孙权接过图纸,四处张贴招贤榜,全城寻找冶匠。
怎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揭榜自荐。
就在这时,三个被人喊作“丑皮匠”的摊贩,看不惯诸葛亮拿东吴人寻开心,于是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成功做出了铜葫芦的模型。
最后便有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
另一种说法。
某次,诸葛亮准备带兵过江,可看着一冲即翻的江水,一触即沉的礁石,他一时间没了主意。
一筹莫展之际,三个做擅长牛皮活的皮匠建议道:“先买一只牛,把牛皮从肚皮位置始整张剥下,做成撞不破的牛皮筏,这样就不会触礁沉没了。
”果真,诸葛亮按此法顺利过江。
如此便有了这句知名的谚语。
其实,句中的皮匠真正指的是“裨将”,也就是古代军中专任一方的副将。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便是,三个人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通俗的说就是,人多力量大。
然而,堂堂蜀中,人才寥寥。
贰因为蜀汉人才资源有限,致使诸葛亮常常不得不让后备人才硬着头皮上。
最典型的例子,非马谡莫属。
刘备曾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说白了,就是告诉诸葛亮不能重用他。
然而,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却将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
诸葛亮很清楚,马谡并没有实战经验,难堪重任。
怎奈,蜀汉之中有能力的大将都派去更重要的位置,军中无人可用,后备人力一时间被推向一线。
其实,在将街亭交予马谡之前,诸葛亮已经作过周密部署。
虽说曾有数人劝诸葛亮任用他人,可他认为只要马谡按自己说的做,按部就班即可守住这个战略重地。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敬镔①(四川省阆中中学校,四川南充 637400)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朝代政治的兴废往往与人才选任得当与否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非常看重人才的作用,他在分析官渡之战时即明确指出曹操的取胜是“仰亦人谋也”[1](蜀书•诸葛亮传).因此,他在治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人才选用标准和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人才思想。
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将对诸葛亮的人才思想做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诸葛亮的人才思想朱元璋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诸葛亮不是人主,但他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皆专之”[1](蜀书•诸葛亮传),从公元223年到234年十二年的执政时间内,他实质上是起到了“人主”的作用。
对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诸葛亮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
1、诸葛亮重视人才的作用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难看出,人才对于人主的重要作用在于辅佐和劝谏。
诸葛亮也十分注重人才的辅佐和劝谏作用,他在给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教义中就明确指出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1](蜀书•董和传),希望他们集思广益,勤攻己阙“则亮可少过也”[1](蜀书•董和传),为了鼓励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他还公开对善于劝谏的董和等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文集。
举措),诸葛亮把修身养性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指出举贤任能对于国家建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诸葛亮重视人才的思想既反映出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政权“无人可用”的危急局面,又与其自身的政治历程、志向操守和汉末及蜀汉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后文对此将逐一论述。
2、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对“人才”应该怎样定义,柳宗元说“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3](卷三。
《封建论》),诸葛亮在探究汉代兴衰时曾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蜀书•诸葛亮传),所以他在人才的①作者简介:敬镔,男,四川阆中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理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管理艺术给我们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的启示,下面就从他的权臣之路和选人用人特点分析他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启示。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应该说,诸葛亮在内政上秉承法家思想,力求法度严明,鼓励农耕养殖,蜀国经济实力、人口状况出现了很大好转。
2、出头要等刘备死。
刘备虽然一生坎坷,但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与他看人很准十分不开的。
或许是他早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在诸葛亮出山后,直至刘备去世,刘备就没有让诸葛亮直接指挥过军队。
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一直扮演着外交大臣、参谋、赋税官员等角色,应该说这离诸葛亮的人生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蜀国怎么灭亡的
蜀国怎么灭亡的阅读精选(1):蜀国怎样灭亡的?十大原因揭秘蜀国灭亡背后的秘密!蜀国怎样灭亡的,这是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实,一个国家的灭亡,有十分多的原因,蜀国怎样灭亡的同样有很多原因。
蜀国作为天府之国,为什么在三国鼎立时期最先灭亡呢?蜀国怎样灭亡的的原因也成为许多史学家探讨的主题。
这天,搜集了蜀国怎样灭亡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以下蜀国怎样灭亡的十大原因供大家参考。
“蜀国怎样灭亡的”原因一:自古以来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当时汉朝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沉淀还是很深入人心的,所以汉献帝虽然是个公认的傀儡皇帝,但还是一面很重要的政治旗帜。
曹操就及时的抓住了历史机遇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而刘备则是凭借着自我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和“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而崛起,并且先后取得了荆州和益州。
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汉建立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所以到了蜀汉政权后期的这个时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汉。
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这个政治优势早已是不复存在了,这恰好揭示了蜀国怎样灭亡。
“蜀国怎样灭亡的”原因二: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宏伟的隆中对计划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蜀汉政权开始由鼎盛时期走下坡路了。
虽然之后诸葛亮和姜维等人凭借自我的才华苦苦的支撑蜀汉政权的艰难局面,但这已经为蜀汉政权40多年后的灭亡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其实孙刘两家的联盟一向是曹魏政权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到公元219年孙权成功的偷袭荆州为止,这10多年的时间能够说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
孙权把重要的战略要地江陵借给了刘备,同时还把妹妹也嫁给了他。
而曹操则经常被两家打的东西两线不能相顾,刘备最后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拿下汉中地区,和孙权全力出兵合肥牵制曹操的主力部队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榻上策》和《隆中对》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从《榻上策》和《隆中对》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开始看《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钦佩不已,每次看书看到诸葛亮出山时,都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恨不得不睡觉,立刻把整本书看完,但看过多遍之后,对鲁肃这个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迫切想了解鲁肃在三国中的作用下,我认真读了《三国志》这本更为接近历史的书。
读过之后,不禁豁然开朗,在翻阅了众多材料之后,下面从《榻上策》和《隆中对》谈谈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
在西元200年,曹操击败刘备后,全力进击袁绍,此时刘备疲于奔命,投奔袁绍。
在此背景下,东吴方面,鲁肃见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原文如下: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榻上策中鲁肃明确提出在无法短时间消灭曹操的背景下,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也就是占领荆州,从而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鼎足态势,在此基础上,等待有利时机,也就是曹操后方发生内乱的情况下,一举消灭曹操,统一天下。
看《晋书.司马懿传》知诸葛亮精于算计但不善用兵缺乏战略眼光
看《晋书.司马懿传》知诸葛亮精于算计但不善用兵缺乏战略眼光帝乃潜军进讨。
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
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
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斩达,传首京师。
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
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遂进军隃麋。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
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于是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尘而遁。
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
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
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
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
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历史趣谈诸葛亮失败原因 做的越多 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失败原因做的越多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
亡
导语: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
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然不是在诸葛亮生前,却也和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然,北伐背后的攻势防御,确实打乱了曹魏的进攻部署,不过,以益州之力对抗强大的中原,难免要大大耗损蜀国的国力。
首先,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北伐上,而是其人的行事风格上。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心思全部扑在在匡扶汉室和北伐中原上。
不过,正是因为长期的北伐战争,导致诸葛亮不能在阿斗身边充当托孤大臣的角色。
毕竟,刘禅本身的资质不能说傻吧,至少和曹丕、曹植等人是无法相提并论。
诸葛亮如果不能在身边谆谆教导,将为政之道全数交给刘禅的话,难保这位君主不会走向昏庸。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将军政大事全数拦在自己肩膀上,也促使自己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五丈原。
其次,诸葛亮对待手下太过严厉,尤其是打压了魏延等人的积极性。
在诸葛亮的苦苦劝谏下,刘备终于赐死了刘封。
而除此之外,蜀汉朝廷的彭羕、李严、廖立等人,也都遭到了诸葛亮的责罚。
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延献计偷袭魏国。
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蜀汉兵行险招,也许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过,诸葛亮不仅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反而有效遏制了魏延的权力,甚至在死后授意杨仪、姜维等人除掉魏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经典简答题
1.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至少列出两点证明你的观点。
答:根本原因:诸葛亮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不善用人①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统一天下已不能,百姓均已厌战,而诸葛亮却逆此而行,连年北伐。
②诸葛亮不善用人。
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过于谨小慎微。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答:刘备:仁慈忠厚、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骄傲自负;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请用四个四字句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答: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奸诈残忍、猜忌多疑4.《三国演义》的卷首诗《临江仙》的开头三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你觉得这几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几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5.《三国演义》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就是其中一例。
请简述“望梅止渴”的情景答: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
此时,曹操灵机一动,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
”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了口水,都加快步伐,最终走出了干旱之地。
6.请简要叙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内容答: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扣下刘备,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成,率兵攻打又失败。
1.“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位大将?试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他的形象特点答:赵云。
智勇双全、忠心耿耿。
2.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答: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
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通用24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通用2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篇1烽火乱世,狼烟不止,分三国咫尺;草庐相识,胸怀大志,促膝匡汉室;纵驱驰,谋战事,受任于败军之时。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但在这群星闪耀的时代,能被国人代代相传、津津乐道的却是铤而走险的空城计,神机妙算的三步锦囊,令人大呼过瘾的火烧赤壁。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介村夫——诸葛亮。
可即便诸葛亮身份低微,先主仍然三顾茅庐来请孔明出山,难道仅仅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吗?仅仅是因为此人被称为卧龙吗?问鼎三国怎立脚?隆中对里见分晓。
一番隆中之对不仅为先主展现了一幅详细的战略蓝图,也为先主收复汉室树立了足够的信心。
孔明用实际行动证明卧龙并非浪得虚名: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星台借东风,都展现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思想。
舌战群儒的慷慨激昂,七擒孟获的从容淡定,成就了诸葛亮名垂千古的佳话。
在我的印象中,诸葛亮是坐在竹椅上,轻摇羽扇坐收江山的自信从容。
但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孔明在突闻先主被火烧七百里连营的叹息,也不知道在上方谷一把胜利的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的感慨。
那满眼无奈地望着天空,大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辛酸,又有几人能懂呢?在日本版三国志中,故事结束在“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那一章中。
它的作者吉川英治说:“当孔明倒在病榻上那一刻,我写作的信念也熄灭了。
”这也印证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与无边的影响力。
山间有闲云野鹤,卧龙古琴小酌。
诸葛亮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尽管最后的江山不属于蜀国,诸葛亮或许心有不甘,但他在我眼中,仍是中国历史上集智慧与从容的一代奇才!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篇2步入成都的武侯祠,千年的香火为着一个千年前的大师,直至今日。
诸葛亮的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中
诸葛亮的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中诸葛亮的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中(精选5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深受老幼的喜爱。
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查阅,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诸葛亮的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中(精选篇1)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终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
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的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国策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代谈起。
诸葛亮虽然在北伐中屡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
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多次主动北征。
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拒险固守。
这样,蜀军往往因长途征战,粮草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最终也弄得蜀国变得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
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
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的损耗了国力,终于把疲惫的蜀国拖到了崩溃的境地。
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
蜀国境况如此,又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28万,人口94万,却养了4万官史,10.2万士兵。
平均7户养一官史,9人负担1个人士兵!老百姓负担这么重,怎么能长治久安呢?!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
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诸葛亮的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中(精选篇2)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书中各位英雄好汉们的精神。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措施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措施
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措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智斗敌国:诸葛亮运用智谋,制定战略,阻击敌国的进攻。
他擅长使用兵法,采取奇袭、诈降等战术,成功阻止敌人的猛烈进攻。
2.提升军队素质:诸葛亮注重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素质。
他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自律意识,使其具备更强的战斗力。
3.治理民生:诸葛亮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发展经济。
他推行耕读传习法,鼓励农民耕种土地,并兴修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
他还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和缝补筑堰法,规范了土地管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推行廉政:诸葛亮重视廉政建设,打击腐败现象。
他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制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同时,他身体力行,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树立起廉洁政府的风尚。
5.重用人才:诸葛亮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广泛吸纳人才进入政府机构。
他选拔了一批能力卓越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人才,如姜维、马谡等,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高效。
总之,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注重军事、经济、法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为蜀国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谋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毕业论文
谈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
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
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
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
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政治谋略(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
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军事战略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军事战略许多人都对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赞不绝口。
他不仅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他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十几年间,他用他的智慧和军事战略改变了整个局势,为蜀国在三国鼎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是当时最有名的谋士之一,他聪明睿智,深思熟虑。
他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优势,因为他懂得如何使用地形、如何分析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的“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经典战术上。
“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广大民众所熟知。
当时,曹军进攻蜀国,忽然面临到了一个空城。
曹军都以为蜀国已经被攻破,因此陷入了混乱之中。
诸葛亮故意展示出一副大意的样子,甚至让城楼上贴满了对联,给敌军一种敌强我弱的错觉。
诸葛亮利用了曹军的恐惧心理,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个战术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蜀国军队中的威望。
“草船借箭”是另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展示了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卓越才能。
当时,蜀军面对着数量庞大的敌军,箭矢不够使用。
诸葛亮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在船上插满麦秆,从而给曹军制造了一种假象,让他们以为蜀军有备而来,数量众多。
曹军被吓退后,蜀军分批借来了大量箭矢,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这个战略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勇气和领导力。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不仅限于战场上的取胜,他远见卓识,善于制定长远的战略和计划。
他主张与邻国积极开展外交,尽量保持和平,并通过联络各诸侯国,共同对抗曹魏。
他还推行征兵制度、加强边境防御等措施,保证了蜀国的安全。
他对内政的重视不亚于对军事战略的关注,确保了蜀国内外的稳定发展。
然而,尽管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局限性。
他在南方遭遇了连连失利,未能如愿夺取中原地区。
但即便如此,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在当时无可否认地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智慧和深思熟虑使他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观海近来有些研究三国的学者认为,蜀国灭亡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悖弃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他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而制订的一套战略方针:“先取荆州,再占巴、蜀、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等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再趁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有冷静分析当时形势(当时三国局势都还稳定,吴国民心所向,经济繁荣昌盛,魏国更是国富兵强,而蜀国在三国中是最弱小的,但它的地理位置利于防守,应趁此机会大力发展经济,养精蓄锐,聚草屯粮,等待局势的发展再伺机而动),一次次不听众人的劝阻而出兵北伐。
而蜀国当时人口本来就少,又是刚经过战败的国家,兵粮还很少,蜀道又艰险,运送物资又须要大量人力物力,这对西蜀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令西蜀的国力发展十分缓慢。
使蜀国很快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笔者以为过矣!诚然蜀国灭亡,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原因却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于以下两点:1、当初诸葛亮为刘备隆中划策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2、在武将调配使用上也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为什么这样说呢?了解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蜀国走向衰败主要是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从此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据点。
使曹魏得以达到以一国敌一域的目的,最终拖垮蜀国,使其最终走向灭亡。
可以这样说,自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也就开始了灭亡的进程,只不过是灭亡时间早与迟的问题。
一、荆州自汉末以来,在喜欢空谈而又清静无为的刘表治理下,很少经过战争,因此中原大部分为了逃避战祸的名士俱避居于此。
而当地也因为少经战祸,经济发展很快,可说算得上是一个“渔米之乡”,人人对之都垂涎三尺。
而诸葛亮仅以一上将守卫荆州,他低估了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在当时对刘备建立霸业的重要性。
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举措。
二、“荆州北拒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四通八达,乃“用武之国”,易攻不易守。
而诸葛亮却在刘备取西川之后,把一大批文武全带到成都,让关羽一人独守荆州,抵挡来自曹魏,孙吴两方面的压力,并幻想关羽能完成“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任务,实在是看错了形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关羽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大家知道,关羽此人文武兼备,但却骄傲自负,心中总是对谁也不服。
他在荆州之时和孙权关系搞得十分僵,使得孙权面临着来自东北面曹魏和西面关羽两方面的威胁,而吴国本身就没有什么得力大将(能称得上万人敌的大将),仅是靠着长江之险而守卫疆土。
而且对孙权来说,东北面曹魏虽然势力宠大,但一者有长江天险做屏障,二者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所以他仅需派重兵固守合肥以西之濡须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西面的关羽威胁却不容忽视。
为什么?因为关羽手下亦为江南人氏,熟悉水战,而关羽又勇猛异常,若论单打独斗,孙权手下实在无人能敌。
所以对他来说,关羽的威胁实在是如芒在背,不解除实在是不心安。
怎么解除呢?当然是先礼后兵,能不动刀兵当然是首选方案,所以孙权初时想用“和亲”的政策,为其子聘关羽之女,谁知关羽根本不买账,而且还说什么“犬子岂能配虎女”,身为一方诸侯能受此奇耻大辱吗?所以说作为一方雄主的孙权,并非认不清形势,自愿败孙刘盟好,让曹魏有可乘之机,实在也是因为关羽逼人太甚,而采取了不智之举。
三、荆州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四通八达。
我只需在此布置重兵敌人就需在其四周布置一倍甚至数倍于我的兵力来防守,才能不被我寻到薄弱环节而被我攻破。
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取汉中之后应将主力移师荆州,当时蜀国处于全盛时期,兵强马壮,士气高涨。
而其手下五虎大将在当时论单打独斗更是无人能敌。
诸葛亮只需让赵云、邓芝守成都,董允、蒋琬等辅佐幼主阿斗处理政务、发展生产,则云南孟获必定不敢轻举妄动,自取灭亡。
马超兄弟在西凉一带威名远扬,让其兄弟及李严率重兵镇守汉中、下弁。
则西北亦无战事矣!如此,则蜀国可用于荆州前线的机动部队当不下于10万之众。
刘备不善统兵,但却善于驭将;诸葛亮在统兵冲锋陷阵方面非其所长,但给刘备出谋划策方面却是一个好手;手下可用于领兵的大将有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尽是万人莫敌的猛将,而其他将领如关平、周仓、廖化、王平等名将更是数不胜数,而曹操手下此时可算得上猛将的仅有夏侯敦、许褚、张辽、张合、徐晃、庞德等数人而已。
其他如于禁、乐进、曹仁、曹洪等只能算得上名将而已,与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相比,委实是不能相提并论,可以这样说,论武将资源,此时刘备方面应该是最强的。
以此等虎将统率刚刚在汉中得胜归来、士气高涨的兵士进攻宛、洛,曹操岂能抵挡得住。
宛、洛克,则洛阳以西的原本在曹操的武力征服下属于曹魏的如长安、弘农、天水、西凉、安定等州郡就会被切断和曹操的联络,此时刘备用重兵固守洛阳,让黄忠固守荆州,东和孙权,派一大将(如张飞)将兵向西进攻,马超、李严等率兵自汉中进发。
我想在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的吸引下,又有马超、张飞、李严等名将兵临城下,我想不出两年,洛阳以西的土地尽将纳入蜀国的版图矣!四、孙权在偷袭、硬取荆州无望的情况下,可不会闲着,错过一个再次瓜分曹操土地的大好机会。
为什么?因为,如果刘备一旦将主力移师荆州,则凭孙权的实力是难以和刘备抗衡的。
我想孙权是个聪明人,明知不可且于自己无一点好处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而反过来,如果和刘备再度结盟,孙权从东面濡须坞进攻,则曹操首尾难以相顾,孙权很可能攻占寿春、徐州,那曹操的东镇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战略就将完全被打破,如此一来,曹操的战线将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拉长。
而战线拉得越长,曹操方面的弱点就越容易暴露。
那么孙权和刘备两家更有机可趁,在两家收拾曹操的领土、钱粮都来不及的情况下,哪里还会有什么内部矛盾呢?而且孙权和刘备在赤壁大战时就有过合作的基础。
另外,刘备又娶了孙权之妹,两家有姻亲关系,合作也更容易。
如此一个大好算盘,可惜,被诸葛亮算反了。
在易于防守的地方——祁山,他偏要选择从那里进攻,以致“兵轻又容易被人袭取,兵重却又劳而无功”。
而荆州这么好的一块进取中原的跳板却未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以致攻亏一篑,有志之士扼腕叹息,呜呼!五、在大将的使用和调配上,诸葛亮也犯了一个大错误。
为什么?即陈寿史书载,关羽此人对下层官兵比较关心,但却瞧不起士大夫,而这样就带来两大恶果:1、他手下一些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都和他合不来,劲难以往一处使,以致他后来兵败时,手下将领除关平、周仓、廖化等寥寥几人外,一个个弃他而去,见死不救。
我想关羽后来兵败麦城,父子被枭首异都,大概和这有极大的关系吧?2、荆州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一些不满于曹操篡权,希望能兴复汉室的有志之士要来投奔蜀汉时大多因蜀道艰险,难以去往成都。
我想他们首选地点应该是荆州,可是碰到关羽这样一个自恃才高,骄傲自负的人简直就象遇到一只拦路虎,那将会吓跑多少想来投奔蜀汉的士子。
而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集团兴亡的第一重要因素,蜀国后来人才寥落,实在是和这个错误调配有很大的关系的。
而张飞呢?毛病恰好和关羽相反,对士大夫比较敬重,但却对下层的官兵比较苛刻,动辄喝醉酒打骂士兵,后来他被手下的范疆、张达谋杀,身首异处,也就不难理解啦!可见,关羽、张飞二人虽说是个熊虎之将,可是让他们各自独挡一面,委实是不明智的干部调配、使用。
所以,诸葛亮若能让刘备在取汉中后将主力部队移至荆州,“关羽、张飞等为爪牙”那么,不仅能充分扬他们所长,而且以刘备的求贤若渴,能让许多心怀汉室的人有个投奔之所,报效之门。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把祁山作为他进兵的地点呢?我想大概是想走当初汉朝的老祖宗——刘邦的老路,从陈仓故道杀奔长安,进取中原与曹魏共争天下。
这个想法的确不错,可他却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当时天下的形势已经和楚汉相争时形势不同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楚汉相争之前,刘邦和项羽并没有翻脸,项羽当初也没有过分防备刘邦,没有一心要消灭要刘邦而后快的想法。
所以刘邦只要循规导炬,项羽也就一心要“富贵归故乡”,班师回老家彭城去享福。
这样就给刘邦有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时间。
2、在各路诸侯反秦的斗争,巴蜀几乎未遭受什么兵祸,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以致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
而在蜀汉时益州、汉中等地却多次遭受战争,象曹操、张鲁之战,曹操、刘备汉中之战,刘备、刘璋以及张鲁、刘璋的益州之战,可以说在短短的几年里兵连祸结,元气大伤,此时仅凭巴蜀、汉中之力是无法与中原抗衡。
3、楚汉相争,各路诸侯互不隶属,所以刘邦在依靠偷袭成功,降服三秦后,各路诸侯大多对刘项之争持观望态度,谁赢了就跟谁,所以刘邦才能一路上势如破竹。
而三国时期,曹操已经平定北方,北方的兵马几乎都听曹操号令,受曹操节制。
所以即使曹操不在长安,刘备进兵秦川同样有人“围、追、堵、截”。
另一方面,蜀国地势为盆地,就象一个葫芦,别人要攻打他就必须从葫芦口进攻,所以兵力多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但反过来,他要是想攻打别人,别人也只需用重兵把守葫芦口外,他也就难以施展。
所以曹魏始终把祁山作为固守西方蜀国进攻的据点,布置重兵把守,而其他地方却能得到休养生息。
以致后来虽然蜀国多次进攻祁山,虽然也经常在某些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最终却总是无功而返。
为什么?因为蜀国想以一域敌一国,在力量上是达不到的。
诸葛亮为当时之人杰,难道还不能预见此乎?此种设想显然是不成立的。
既能预见,那诸葛亮何以要数出祁山,举兵北伐。
我想原因大致有下:1、蜀国自关羽失荆州后,东北面荆州地区已被孙权攻占,又痛失数员大将,诸葛亮从当时的形势看,不联合东吴,蜀国便会腑背受敌,亡国只在须臾,为了不和孙权交恶,他不可能从东北进军。
若不从长安进军,已经无其他进攻的路线。
2、诸葛亮深知以一国敌一域,胜算不大,但是如果不北伐,则灭亡的进程会更快。
这一点从诸葛亮写给后主的《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刘备从中原各地纠合带来入川的文武已经伤亡大半。
若再不趁着这批精锐尚未死伤殆尽,积极北伐。
等到这一批精锐尽失,恐怕想北伐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所以诸葛亮才会数次劳而无功,却还是要力主北伐。
也是希望趁着蜀国力量尚强的时候能侥幸取胜,因为战争的事谁也不能稳操胜券。
3、蜀汉本身就是打着“兴复汉室”的牌子才招来四方豪杰,以致建立蜀国,如果连北伐都放弃了,岂不要让一些希望兴复汉室的人士寒心,也将失去民心。
4、其时吴国力量也不足以从曹魏抗衡。
吴蜀两国也都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吴蜀此后几乎无战事。
而诸葛亮数次祁山,也希望能以此削弱魏国的国力,让他以后想伐蜀时,因为顾忌吴国的进攻而不敢放开手脚来进行。
可见诸葛亮伐魏的目的在于:能跳出曹魏对益州的包围圈,以图东山再起,实在不能则通过数次北伐来削弱魏国的国力,借以延长蜀国的命运。
可见诸葛亮数次北伐并非头脑发热的不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