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2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课时教案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巨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它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点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六、反馈练习(约5分钟)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七、布置作业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把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划出来,有疑问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读完后我们一起解决大家的疑问、分享彼此的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初 一 年级 语文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 时间: 2013 年 11 月 22 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学习内容: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本文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及前后关照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本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一、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你变强!) (一)预习指导1、研读课文勾画“我”在“遇险”和“脱险”过程中的心里及动作并作出批注。
2、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
伏笔一般设置隐蔽,犹如战争中的一支伏兵,越隐蔽越好。
而且要求简笔勾勒,轻描淡写,于不经意处设一"闲笔",而在下文适当地方让其产生一个结果,与其形成照应。
其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进而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3、照应是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和预伏往往对应使用的一种写作技法。
照应的种类很多,如(1)伏笔照应。
即前伏后应。
(2)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3)文题照应。
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
(二)自学检测1、下列各句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B.“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到摔死的。
2、你能找出文中的一处伏笔吗?3、你能找出文中的一处照应吗?二、小组学习(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1、 遇险部分经历了几个阶段?请写出描写“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的词,并分析“我”当时的心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含义,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含义,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一、课前回顾,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发展过程。
成长之路上,难免遇到风雨阻挡。
如何直面困难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当莫顿·亨特被困悬崖时,他又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呢?他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变化?这是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两个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6-22段,回顾“我”悬崖脱险的经历。
板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我”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呢?明确:父亲鼓励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2.“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提示:细读全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及具体动作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明确:(1)冒险登崖、骑虎难下:犹豫——恐慌——恐惧——绝望(2)悬崖脱险:三、再读课文,感悟分享1.经过这次悬崖脱险的经历,莫顿·亨特又有怎样的生活感悟呢?齐读:第23段。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莫顿·亨特从儿时的悬崖经历当中明白了,遇到困难时,不要想着困难有多难,目标有多远,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2.【感悟分享】你怎么理解莫顿·亨特的生活感悟?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又是怎么一步又一步地克服困难的呢?明确:面对困难时,要学会分解困难,化整为零,相信自己,坚定意志。
预设: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2
复习并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集体备课评改
1,、你从文中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2、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中三个句子的深刻含义分别是什么?
1同学们互相说说,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评价。
2用复习法导入新课。
2、学与教的活动设计(自主合作
探究)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课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这个问题直指文章的中心。教师把这一步和下一个大问题做一下整合,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理解这个问题,并且要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当堂
达标
测评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
(三)本文故事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教师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然后组内讨论,组长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个小组找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适当点拨。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随时把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勾画出来。教会学生勾画标记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沂河源学校课时教案设计(初中)
学科:语文主备人:齐银山备课时间:8月30上课时间:编号:2
课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Leabharlann 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及重点词句的深刻内涵。
2、了解本文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作技巧。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4、学习战胜困难的经验,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美好的理想。
那么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走一步,再走一步》回答了我们:“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按照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来实现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1、回顾全文,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爬崖遇险和父助脱险)2、写“我”遇险和脱险时,作者是如何描述的,抓住了我的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三、自主、合作探究(一)同桌交流遇险部分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遇险时的动作和心理的词语,并分析“我”当时的心情。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2、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二高度的小山道上,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是什么写法?(对比两处伏笔:体弱多病;悬崖高而险)脱险部分3、文中“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暗淡、沉寂、恐怖的气氛,烘托“我”身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的紧张、害怕。
)4、脱险部分经历了几个阶段?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不同阶段的动作和心理的词语,并分析“我”当时的心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一、检查巩固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舍。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5.如何看待“父亲”对“我”的帮助?6.如何看待杰利和另外四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1)叙事技巧娴熟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
“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
文中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有匠心,杰利叫我“别做胆小鬼”、杰利的不放心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
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景物描写的交代、渲染、衬托作用,都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1.教学目标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2.教学重点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课前准备:多媒体4、课时安排:两课时5、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主旨探究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①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②“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③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④距离远会让人产生畏难的思想,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给人以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
二、悟一悟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是如何对待它的?如果你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二、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三、多角度阅读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的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
1、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1、重点:(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三、教法、学法: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四、教具:电脑、电视、课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
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深入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主题。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一、文章结构1.开头:描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郊游,引发读者兴趣。
2.发展:讲述作者在郊游过程中遇到的一次困境,为下文做铺垫。
3.高潮:描述作者在困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困境的过程。
二、人物形象分析1.作者:勇敢、坚定、乐观、自律在面对困境时,作者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体现了勇敢的品质。
作者在困境中始终保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
尽管面临困境,作者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面对生活。
作者在困境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准则。
2.同伴:自私、冷漠、悲观在作者遇到困境时,同伴们选择离去,表现出自私、冷漠的一面。
同伴们面对困境,选择放弃,表现出悲观的态度。
3.父亲:关爱、智慧、果断父亲在作者遇到困境时,始终关心、支持作者,体现了关爱之情。
父亲用智慧引导作者走出困境,展现了智慧的一面。
父亲在关键时刻,果断作出决策,帮助作者摆脱困境。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环节: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读后感。
2.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主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1】【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立??迂(yū)回??啜(chuò)泣??瘦骨嶙(lín)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品书香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1.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2课时 教案5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启示读者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
作者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这就是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作者从具体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时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读课文,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句、段,体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对文中有关人物作评价,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悟文中所传达的事与理,提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人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具体细腻地描述独特体验的意义与作用。
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的表现力,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学生:1、认真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
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电子幻灯。
五、设计思路:教学一篇课文,应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新课程、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方法指导。
课前指导学生任务型预习;课上充分引导学生朗读、体悟、赏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拓展、探究,力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复述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一)、直接导入: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如何战胜一切困难,也许《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给你许多启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描述,体会“我”的心理转变。
2、学习伏笔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温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显示)1、感受文中的描述,体会“我”的心理转变。
2、学习伏笔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目标一:感受文中的描述,体会“我”的心理转变。
自学指导一:请同窗们快速的朗诵课文,找出关于描述的句子,如语言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等,用笔勾画,体会“我’’的心理转变。
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一、在攀爬悬崖进程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有哪些?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什么心理状态?全身哆嗦、冷汗直冒、心咚咚乱跳、心惊肉跳、请求啜泣、头晕目眩、恐惧疲惫、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二、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转变?这一系列的心理转变有什么作用?最初毫无信心—继而信心萌生—随后信心大增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这似乎能办取得。
……我马上有了信心我又照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作用:这一系列的心理转变,一方面说明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推动故情形节的进展。
3、找出课文中描述“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伸、探、踩警惕翼翼四、目标二:学习伏笔写作手法的运用。
自学指导二:一、请同窗们快速的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讨问题:(1)、文章一开头什么缘故要突出“闷热”?(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可是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杰利看来仿佛有点不大安心,但仍是和大伙儿一路走了。
”3、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一、文章一开头什么缘故要突出“闷热”?写天气闷热,间接点出爬悬崖的缘故,为下文写想爬上悬崖去凉爽凉爽埋下伏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说、阐明、议论、描写、抒怀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表面(肖像)描写言语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思描写三、心思描写:1、先生自在朗读,找出心思活动的句子并加以领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脆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思形状。
这里有冤枉、凌辱、迷惘、悔意,和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毕竟降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思变化:最初是毫无决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决心萌发(“这仿佛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决心大增(“决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想到本人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思变化过程怎样?明确: 最初毫无决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决心萌发(“这仿佛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决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初巨大成就感三、景物描写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甚么作用?作用:1、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的心情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世忘不了的经验”指甚么?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本人毕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鄙人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该当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动手,按部就班,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成功转化。
2、“屡次”甚么意思,阐明了甚么?(先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教学目标: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
要求:1、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抢答: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2)、地点:费城的悬崖上(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1.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2课时 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a)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b)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学习重点】1、朗读时,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领会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学习难点】1、朗读技巧的训练。
2、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作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终于脱险。
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自主学习】(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1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训.诫(jiè)耸.立(sǒng) 迂.回(xū)B、啜.泣(zhuì)纳罕.(hǎn) 嶙.峋(lín)C、屹.立(yì)屡.次(lěi) 目眩.(xuàn)D、萧瑟.(sè)头颅.(lú) 小心翼翼.(yì)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嶙峋头晕目炫颤抖B、啜泣心惊肉跳屡次C、山涯小心翼翼晕倒D、峭壁恢心丧气恐惧3、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是()A、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的】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复述故情况节,整体感知文意。
2、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生哲理,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1、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及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导入。
同学们,正如歌曲所启发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猎取丰富的教益。
【二】作者简介(参看注解)【三】朗读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故情况节。
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既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阅读速度,大致在5分钟内完成。
就故情况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提到名字的是哪两个?(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5)情况的结果怎么样?“我”怎么样脱险的?2、课文“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故情况节分作“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表达两部分的内容。
复述提示: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复述,即时间、地点、人物,情况的起因、通过和结果。
复述要求:不能照着课文读,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尽量做到尊重原文,绘声绘色。
3、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解决。
◎学法指导:○1要养成读书勤动笔的适应。
○2读书方法:圈、点、勾、画、评、注4、教师范读课文片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再 走
一 步
一
回顾一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
• 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 • 起因、经过、结果
回想一下文章中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哪些段落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略)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详)
(三)结果(16——22)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详)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 景物描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
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
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 作用:渲染气氛(恐惧) 推动情节发展(父亲救助)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衬托恐惧心理)
• 2、“……。”某某说。 例句:“看见了。”我说。
• 3、某某说:“……” 例句: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分析动作描写
1、词语:爬、蹲、靠、望、伏、移、踏、探…… 2、作用:准确、生动
文中有两个“啜泣”,分析它们有什么 不同?
• 前者:恐惧和伤心 • 后者:复杂情感,心有余悸,脱险的惊
分析语言描写
• 1、找出文中语言描写的句子。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好,现在把你的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 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2、作用:人物心理;丰富内容
三种“说”的形式
• 1、“……。”某某说,“……。” 例句:“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四)启示( 23)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略)
回忆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 范例:本文记叙“我”在悬崖上 遇险并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脱 险并获得启示的故事。
你能从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 1、详略得当 • 2、以小见大 • 3、运用多种各种写作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 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 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课后作业
1、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2、完成《绩优学案》上的本课练习。 3、预习第18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 成就感。
分析人物,多角度理解
1、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 他为什么抛下“我”和大家一起 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的心理吗?
杰利
• 左右为难; • 好朋友和更多朋友之间的选择; • 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更多朋友; • 他以为“我”能自己下来,低估了“我”的懦弱 • 良心不安,带父亲来救“我”
• 好朋友
分析人物,多角度理解
1、其他几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你会怎么做?
其他小孩子
• 朋友遇上困难,不要讽刺和嘲笑; • 应该帮助他; • 不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父亲的话: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 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 能办得到的。
步走 一 步 , 再 走 一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 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 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 惧感。
“我”的心理活动
• 有被抛弃的委屈; • 有受嘲笑的羞辱; • 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 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 ……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熟读成诵
➢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 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 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 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 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 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 是多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