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区别
为什么金属会导电
为什么金属会导电金属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
在金属中,电子能够自由地在金属内部移动,从而导致电流的形成。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和电子行为两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金属会导电。
一、原子结构理论金属的导电性与其特殊的原子结构有关。
在金属中,金属原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为“金属键”的特殊化学键。
金属键是指金属原子通过共享其外层自由电子而紧密结合在一起。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只受到吸引力而没有明显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在整个晶体中移动。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具有相对较低的束缚能,这和金属元素的电子排布有关。
在金属元素的原子中,外层电子分布在多个能级上,而且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对较小。
当金属元素形成晶体时,这些能级在整个晶体中连续分布,形成能带结构。
能带结构中的能带称为导带,不受束缚的电子可以进入导带中自由运动。
二、电子行为理论导电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电子的运动。
在金属中,当外源电场作用于金属时,电场力将作用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
由于电子带负电荷,受到电场的作用会产生一个电场力,推动电子在金属内部运动。
由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密度非常大,这些电子之间相互作用很强,因此形成了电子气。
电子在金属中运动时,会受到金属离子的屏蔽作用,从而减弱了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使得电子可以在金属晶格中几乎自由地移动,形成了电流。
三、总结金属的导电性是由金属原子的特殊结构和电子行为决定的。
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金属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具有较低的束缚能,并能在外源电场的作用下自由运动。
这就是金属导电性的基本原理。
除了金属,还有其他物质也可以导电,如电解质和半导体。
它们的导电机制与金属类似,但原子结构和电子行为上存在一些差异。
对于电解质,导电行为是由可溶解的离子贡献的;而半导体的导电性则取决于材料的掺杂和温度等因素。
金属的导电性质使其在电子技术和电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理解金属导电的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相关的科技产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导电机制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导电机制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相对较小的分子间距离。
在固体中,电学性质是物质中电子运动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固体的电学性质以及导电机制。
一. 固体的电学性质固体的电学性质在物质的导电、绝缘、半导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固体的电学性质取决于其内部的电子数目、电子能级分布以及晶格结构等因素。
1. 导体导体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固体材料。
在导体中,电子云密度高,并且容易受到外部电场的影响而发生偏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电场驱动下移动,从而导致电流的流动。
金属是一种常见的导体,其导电机制主要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晶格中的自由运动。
2. 绝缘体绝缘体是一种不能或很少导电的固体材料。
在绝缘体中,电子的运动受到禁带的限制,电子无法自由流动。
绝缘体的电子云密度较低,并且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不易受到偏离。
例如,塑料、橡胶等材料都属于绝缘体。
3. 半导体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固体材料。
在半导体中,电子运动的特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半导体的电导率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或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例如,硅、锗等材料常被用作半导体组件的基础材料。
二. 导电机制导电机制是固体中电流传输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固体导电机制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导电机制。
1. 金属导电金属导电是指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电流传输。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晶格中自由运动,形成连续的电子云。
当外部电场施加在金属上时,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偏离,从而形成电流。
2. 离子导电离子导电是指在某些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在晶格中的传输导致电流的形成。
离子导电主要是通过正、负离子在晶格中的移动来实现的。
经典的离子导电材料包括氧化物、硫化物等。
3. 电子空穴导电电子空穴导电是半导体中电流传输的一种机制。
在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是主要的载流子。
电子在导带中移动,而空穴在价带中移动。
初中化学疑难知识点详细解析解析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初中化学疑难知识点详细解析解析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对于我们理解金属的特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析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导电性导电性是指物质在外电场作用下,电荷运动迁移的能力。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内部存在自由电子。
金属的导电性可通过电子的迁移来实现。
1. 金属的电子结构金属的导电性与其电子结构有关。
在金属中,原子形成了离子晶体的结构。
金属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充足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可自由移动。
金属的导电性取决于其自由电子的数量和迁移性能。
2. 电子在金属中的迁移在金属中,当外电场作用于金属时,外电的电场力作用于自由电子,使得电子产生了漂移运动。
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产生电荷的运动。
这种电荷的运动导致金属中的电流产生。
3. 金属的导电性与电阻率金属的导电性可通过其电阻率来衡量。
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越好。
导电性好的金属,如铜、银和铝等,其电阻率较低。
导电性差的金属,如锌和铁等,其电阻率较高。
二、热导性热导性是指物质对热量传递的能力。
金属具有较好的热导性,是因为金属的晶体结构和自由电子的参与。
1.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离子形成了晶体的结构,自由电子处在金属离子之间。
这种结构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2. 热量在金属中的传递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具有较高的迁移性,可以在金属中快速传递热量。
当金属物体的一部分受热时,其中的自由电子会吸收热量并迅速传递给其他部分。
这样,热量会在金属中迅速传导,使金属整体保持一定的温度。
3. 金属的热导率热导率是衡量物质热导性能的一个指标,它与热导性成正比。
金属的热导率通常较高,例如铜的热导率很高,因此铜常被用于制作传热器件。
三、金属导电性与热导性的应用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在生活、科学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电线及电器制造金属的导电性使得金属常被用来制造电线和电器元件。
离子的导电原理
离子的导电原理离子的导电原理源于其具有电荷,而电荷可以在导体中自由移动。
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并且具有净电荷。
导体中的电子自由移动,当离子在其中存在时,它们会与这些离子碰撞,从而使得离子也能够在导体中自由移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离子的导电原理。
离子的导电原理可以从金属中自由移动的电子开始解释。
金属中的电子呈现出自由移动的行为,它们并不牢固地绑定在特定的原子上,而是以一种类似于气体中分子自由运动的方式存在。
这是因为金属的特殊结构,金属中的原子形成了晶体结构,由于其紧密堆积的排列方式,导致了锐角度的平面上出现了大量的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呈现出类似于气体的行为,不受到晶体结构的约束,因此能够在金属中自由移动。
当在金属中施加一个电压时,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开始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
这是因为电子的负电荷使其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而朝着正电荷的位置移动。
在电流流动的过程中,电子会与晶体中的原子或者离子发生碰撞,但由于金属中的电子非常多,因此总体上来说,电子的移动方向仍然是从电源的负极向正极移动。
当离子存在于导体中时,它们会与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导体中形成了一个电场。
这是因为离子具有带电量,带正电荷的离子与自由电子发生斥力,带负电荷的离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吸引力。
当电场作用于离子时,离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朝着电场方向移动。
在离子的移动过程中,它们会与自由电子发生碰撞,导致了电子方向改变。
然而,由于金属中电子的数量众多,碰撞并不会阻碍电子整体的运动方向,因此电流仍然可以通过导体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离子导电中,离子的运动速度远远低于自由电子的运动速度。
这是因为离子的移动受限于原子或者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而自由电子的移动则受限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
因此,离子的移动速度要远远低于电子的移动速度。
除了金属导体之外,离子在溶液中也可以导电。
在溶液中,离子通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形式存在。
当在溶液中施加电压时,会形成一个液体电池,离子会在溶液中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化学导电知识点总结
化学导电知识点总结一、导电物质的分类1. 金属导体金属是最常见的导电物质,其内部结构呈现出电子海模型,电子可以在金属晶格中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金属导电的基本机制是自由电子的漂移导致电流传导。
2. 非金属导体非金属导体主要包括导电聚合物和半导体材料。
导电聚合物是一类特殊的有机材料,通过掺杂或氧化等方式可以提高其导电性能。
半导体材料是一类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其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施加电场或掺杂等方式进行调控。
3. 电解质电解质是一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其导电机制主要是通过离子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运动来实现的。
电解质在化学电池、电解水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二、导电机制1. 金属导电机制金属内部的电子形成电子云,可以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金属导电的特点是电子的自由移动性,电阻较小,导电性能较好。
2. 导电聚合物导电机制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制主要包括载流子的形成和传导两个过程。
其中,导电聚合物通过掺杂或氧化等方式引入载流子,使聚合物材料产生导电能力。
此外,载流子的传导也是导电聚合物导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半导体导电机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与其能带结构密切相关。
当半导体处于室温或较低温度时,其价带中填满了电子,导带中没有电子。
当施加电场或掺杂时,可提高导带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增加半导体的导电性能。
4. 电解质导电机制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会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从而形成离子迁移电流。
电解质的导电机制与离子运动和电解质浓度密切相关。
三、导电性质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导电性质有显著影响。
在金属导体中,温度升高会增加电子的热运动,导致电阻增加;在半导体中,温度升高会增加载流子的热激发,提高导电性能。
2. 施加电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内部的载流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产生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电场强度越大,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
3. 材料结构材料的结构对导电性能有显著影响。
5类导体和2类导体
5类导体和2类导体介绍导体是指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
根据导体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可以将导体分为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导体类别,包括5类导体和2类导体。
一、5类导体5类导体是指电导率较高、电阻率较低的导体材料。
1. 金属导体金属导体是最常见的一类导体。
金属具有高电导率和低电阻率的特点,能够自由传导电流。
金属导体广泛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电线电缆等领域。
2. 石墨导体石墨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碳材料,也是一种优良的导电材料。
石墨导体具有高电导率和低电阻率的特点,常被用作电池的电极材料和导电润滑材料。
3. 等离子体导体等离子体是由正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一种高度电离的气体。
等离子体导体具有极高的电导率,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核聚变等领域。
4. 半导体导体半导体导体具有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特性。
半导体导体的电导率较低,随温度和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半导体导体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制造、光电领域等。
5. 导电聚合物导体导电聚合物导体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导体材料。
导电聚合物导体通过在聚合物中掺杂导电杂质或引入导电部分,使其具备导电性能。
导电聚合物导体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较低的电阻率,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传感器等领域。
二、2类导体2类导体是指电导率较低、电阻率较高的导体材料。
1. 绝缘体导体绝缘体导体是不能传导电流的导体材料。
绝缘体导体的电导率非常低,电阻率非常高。
绝缘体导体广泛应用于绝缘层、绝缘体等领域。
2. 磁电体导体磁电体导体是指具有磁性和电导性能的导体材料。
磁电体导体的电导率较低,电阻率较高。
磁电体导体广泛应用于磁电材料、存储器件等领域。
结论根据导体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可以将导体分为不同的类别。
5类导体包括金属导体、石墨导体、等离子体导体、半导体导体和导电聚合物导体,具有高电导率和低电阻率的特点。
2类导体包括绝缘体导体和磁电体导体,具有较低的电导率和较高的电阻率。
了解不同类别的导体对于电子器件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性能大比拼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性能大比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从金属导线中电流的快速传导,到半导体在电子设备中的关键作用,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电学知识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导电性能。
简单来说,导电性能就是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物质能够让电荷顺利移动的程度,就决定了它的导电性能的强弱。
金属是我们最常见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
以铜为例,它在电线、电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金属内部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这些电子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自由行驶的车辆,能够迅速响应电场的作用而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而且,金属的晶体结构也有利于电子的传导。
金、银、铝等金属也都具有出色的导电性能,不过由于成本、性质等因素,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应用。
与金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玻璃等。
这些物质中的电子几乎被紧紧束缚在原子或分子周围,难以自由移动。
就好像道路被堵塞,车辆无法通行一样,电流也就无法在其中顺利传导。
绝缘体在保护我们免受电击、隔离电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电线外面的塑料包皮,就是利用了塑料的绝缘性能,防止电流泄漏造成危险。
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是半导体。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通过控制其杂质含量和外部条件来改变。
硅和锗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在纯净的半导体中,导电性能相对较弱,但通过掺入特定的杂质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其导电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半导体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物质类别,还有一些特殊的导电材料值得一提。
例如,电解质溶液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导电。
当盐类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时,离子可以在溶液中自由移动,从而传导电流。
这一原理在电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电池的工作就依赖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导电。
另外,超导材料是一种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几乎为零的神奇物质。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是化学中常见的三种键类型。
它们在化学物质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性质。
下面将会对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1.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吸引力所形成的。
在离子键中,金属元素通常会失去电子而成为正离子,非金属元素通常会接受电子而形成负离子。
离子键的形成使得离子之间电荷差异变大,也决定了离子晶体的特殊结构。
离子键具有以下特点:- 电性较强:由于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离子键通常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
- 不导电性差:在固体状态下,离子晶体中的离子被紧密排列,无法移动,因此不导电。
但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离子可以移动,导电性增强。
- 溶解性强:离子晶体容易在极性溶剂(如水)中溶解,因为离子可以与溶剂中的分子间发生吸引力。
2.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
在共价键中,电子被原子云给予双方引力,形成一种电子对共享的状态。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原子之间电荷分布更均匀,且通常会使分子呈现出一定的拓扑结构。
共价键具有以下特点:- 强度适中:共价键通常比离子键的强度要弱一些。
共价键的熔点和沸点较低,但仍然能保持固态。
- 不导电性强:共价键中电子的共享使得整个分子呈现中性,无法导电。
- 溶解性较强:共价键的分子通常能够溶于极性溶剂中。
但对于非极性溶剂,溶解较差。
3.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的金属键合力所形成的。
在金属键中,金属原子会释放出其外层的电子,形成电子海。
电子海中的自由电子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整个金属结构中流动。
金属键具有以下特点:- 强度较弱:金属键通常比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强度要弱。
因此,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彼此滑动的层状结构,导致金属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 导电性强: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当外加电场或电压时,电子能够自由流动。
- 熔点较低:金属通常具有相对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性质和行为上的显著差异。
金属导电能力
金属导电能力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
除了其坚固的特性和美观的外观,金属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其良好的导电能力。
导电是物质通过其内部自由电子传递电荷的能力。
金属导电的能力是由其内部排列结构所决定的。
金属由离子晶体和自由电子构成。
在金属结构中,金属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的金属键力,使得金属原子密实而紧密地堆积在一起,构成致密的晶体结构。
每个金属原子都与其周围的其他原子共享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可以在整个金属中自由流动。
这一结构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能力。
金属导电的性质使得其在电子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被用于制造各种电线、电缆和电子设备。
铜是广泛使用的导体之一。
这是因为铜的电导率高,耐腐蚀、可塑性好,价格适中等优点。
银的导电性最强,但价格昂贵,只有在特定的应用领域,如高端音频电缆、太阳能电池等才会被选用。
在航空航天工业中,金属导电能力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空间舱壳必须能够抵御电磁辐射和雷电,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并且能够抑制静电积聚。
因此铝合金被选用作为航空航天器和导弹的建筑材料之一。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而且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承受极端条件下的高温和压力。
金属导电的特性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
许多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加热的形式来实现,在这些过程中,金属导电的特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高炉中,金属管道将燃烧气体输送到高炉内部,传递热量,同时也能够对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电荷进行导电,防止静电积聚。
此外,金属导电能力的特性还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和医疗领域中。
例如,电子厂和医院需要许多高效的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和设备都需要优质的导体,才能正常运转。
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导电电缆常常被用于监测油井、天然气输送管道等设施的状态。
通过监测油井流量和温度等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油井的产出和生产效率。
总之,金属的导电能力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特性,为各种行业和领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应用。
不同晶体导电的原因
不同晶体导电的原因
不同晶体导电的原因与其内部的电子状态和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以下是针对几种不同类型晶体的解释:
1.金属晶体:金属内部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
下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使金属能够导电。
典型的金属导体有铜、银和金。
2.半导体:半导体中的价带和导带之间有一个较小的禁带,使得一定数量的电子能在适当
的条件下(如温度或光照)跃迁到导带中,从而产生导电性。
此外,当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时,价带会留下一个空位,称为“空穴”,空穴也可以作为一种载流子,对导电性有贡献。
典型的半导体有硅和锗。
3.离子晶体:离子晶体在固态时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导电。
但是,当离子晶体熔融
或溶于水时,离子能够自由移动,从而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导电。
4.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这些晶体类型的导电性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
子。
如果它们能够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离子,那么它们就可以导电。
然而,在固态下,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通常不导电。
此外,对于单晶体和多晶体而言,单晶体的导电性通常优于多晶体。
这是因为单晶体中的载流子遭受散射的几率较小,迁移率较高,因此导电性较好。
而多晶体中的晶粒间界会严重散射载流子,导致迁移率降低,导电性相对较差。
总之,不同类型晶体的导电性取决于其内部的电子状态和晶体结构以及外部条件(如温度、光照等)。
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电材料
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电材料材料的导电性是指物质对电流的导电能力,而导电材料则是能够有效传递电流的物质。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导电性和导电材料在电子技术、能源科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材料的导电性机制以及常见的导电材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材料的导电性机制材料的导电性主要是由材料内部的电荷输运机制决定的。
根据材料内部电荷的输运方式不同,导电性可分为金属导电和半导体导电两种类型。
1. 金属导电金属导电主要是由于金属材料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在金属中,金属原子的电子外层的原子轨道部分被“束缚”关住,形成价带;而电子外层的自由电子则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构成导体的导带。
当电场作用于金属材料时,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开始运动,形成电流。
2. 半导体导电半导体导电则是因为半导体材料的导带结构与金属不同。
在半导体中,导带与价带之间存在能带隙,即能量差。
当外部施加电场或接受能量激发时,电子可以突破能带间的能量差,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形成载流子,进而导致电流的传递。
二、常见的导电材料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常见的导电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铜、银、铝等金属都属于优良导体,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路等电子元件的制造。
金属的导电性能好,是由于金属结构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2.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硅和锗是最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掺杂来改变。
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结合可以形成PN结,通过施加电场或外界激发,控制电子在导带和价带之间的跃迁,实现对电流的控制。
3. 导电聚合物近年来,导电聚合物也成为研究热点。
导电聚合物是一种特殊的有机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和可塑性,可以制备成薄膜、纤维等形式。
常见的导电聚合物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DOT)和聚噻吩(PTh)等。
导电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除了以上提到的常见导电材料外,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导电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能带理论解释材料导电性质的基础
能带理论解释材料导电性质的基础导电性质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材料能够传导电流的能力。
材料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因此了解材料导电性质的基础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经典理论、能带论和导电材料的分类等方面介绍能够解释材料导电性质的基础。
一、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是最早应用于解释材料导电性质的理论之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方法。
根据经典理论,材料导电的原因是带电粒子(如自由电子或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电流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
然而,这种经典理论只适用于导电物质中的自由电子。
二、能带论能带论是解释材料导电性质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公认为最全面和准确的理论。
根据能带论,材料中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形成能带,分为价带和导带。
价带是最高占据能级,导带是最低非占据能级。
能带之间存在能隙,能隙大小与材料的导电性质密切相关。
1. 绝缘体:在绝缘体中,价带与导带之间的能隙较大,电子很难跃迁到导带中,因此绝缘体不具备导电性。
2. 半导体:半导体的能隙较小,温度升高或被外界激发后,电子可以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中,形成导电行为。
半导体的导电性可以通过掺杂改变。
3. 金属:金属的价带和导带存在重叠,不存在明显的能隙,因此金属可以高效地传导电流。
能带理论通过研究材料的电子结构,可以准确解释导电性质的来源和变化。
三、导电材料的分类根据材料的导电性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导电材料可以分为金属、半导体和导电聚合物等。
1. 金属:金属是最常见的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自由传导电流,使金属成为优良的导体。
2. 半导体:半导体导电性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对于电子的跃迁有一定的能隙要求。
半导体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等。
3. 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是一类特殊的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
导电聚合物常用于光电器件、导电材料等领域。
四、材料导电性质的应用材料导电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领域,包括电子器件、能源存储、传感器等。
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区别
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区别和相同点袁小惠 杜云云 吉祥 校大伟(西北大学化学系05级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摘要:本文对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原因、影响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作了叙述性的分析,并对它们的运用作了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金属导电、离子导电、金属价电子理论、离子化合物一、引言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利用,电由最初的自然形式-闪电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而导体是对电的利用过程中必备物质。
导体有两类,一类是金属导体,电流的载体是电子,电子流动的反方向,即电流的方向;另一类导体为电解质,电流的载体为离子,在一定的电场推动下,正离子向负极,负离子向正极迁移,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的迁移方向一致。
二、金属导电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由金属的能带理论可知,依据原子轨道不同,金属晶体中的能级的不同,多数晶体中的能带有满带、导带之分。
满带顶和导带底间隔为禁带从能带理论的观点,一般固体都具有能带结构中禁带宽度和能带中电子填充的状况,可以决定固体材料是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
1)一般金属体的电子能带是半满的或价电子能带虽是全满的,但是有空的能带,而且两个能带能量间隔很小,彼此能发生部分的重叠(图2)当外电场存在时,(1)的情况由于能带中未充满电子,很容易导电,而(2)的情况由于满带中的价电子可以很容易的进入空的能带,因而也能导电。
2)绝缘体不导电因为它的价电子全在满带而导带是空的,而且满带顶与导带底之间的能量间隔(即禁带的宽度)大,E大于等于5eV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满带中的电子不能越过禁跃迁到导带,故不能导电,如图(3)。
3)半导体的能带如图(4)所示。
满带被电子充满,导带是空的,但这种能带结构中,禁带的宽度很窄(E<5eV)。
在一般的情况下,半导体是不导电的。
但是在光照或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满带上的电子,很容易跃迁到导带上,使原来空的导带填充部分电子,同时在满带上留下空位(通常称为空穴),因此使导带与原来的满带均未充满电子,因而能导电。
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金属和非金属是在化学元素分类中常见的两大类别。
它们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存在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一、物理性质的区别1.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而非金属则通常是差或无导电导热性。
这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而非金属中的电子则更紧密相连。
2. 外观:金属通常呈现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表面。
非金属则具有各种外观,如固体、液体或气体状态,表面可能是粗糙、无光泽或有颜色。
3. 密度和硬度:一般来说,金属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高的硬度,而非金属相对较低。
金属的原子通常更紧密堆积,而非金属的原子结构则相对较松散。
4. 熔点和沸点:金属的熔点和沸点较高,而非金属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这是因为金属的结构较为紧密,需要更高的温度来使金属原子脱离彼此连接。
二、化学性质的区别1. 反应性:金属通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则通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容易接受电子而形成阴离子。
2. 与氧的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会形成金属氧化物,而非金属与氧气反应会形成非金属氧化物。
例如,钠与氧气反应形成氧化钠(Na2O),而硫与氧气反应则会形成二氧化硫(SO2)。
3. 与水的反应:大多数金属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和金属氢氧化物。
非金属通常无法与水反应。
4. 与酸的反应: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形成相应的盐。
非金属通常无法与酸反应。
三、用途和应用的区别1. 金属:由于金属的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它们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铜、铝和钢等。
2. 非金属:非金属广泛应用于化工、家居、电子设备和隔热材料等领域。
非金属如碳、氧、硫和磷等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非常丰富。
综上所述,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存在许多明显的区别,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对于化学元素的分类和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的性质并且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电子材料的导电机制
电子材料的导电机制电子材料是指在电路以及电子器件中所使用的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
导电机制是指电子材料中电流的传导过程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电子材料的导电机制。
1. 金属导电机制金属是一类常见的导电材料,其导电机制主要是基于自由电子模型。
在金属材料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几乎完全脱离了原子核,形成了一个海洋模型。
当外电场施加在金属上时,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的移动,从而形成了导电。
2. 半导体导电机制半导体是另一类常见的电子材料,其导电机制与金属有所不同。
半导体中的导电主要通过控制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浓度来实现。
半导体的导电机制可以分为两种: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n型半导体中,掺杂了少量的杂质,它们能够提供额外的自由电子,增加了电子的浓度,从而实现导电。
p型半导体则通过掺杂能够提供空穴的杂质,增加了空穴的浓度来实现导电。
3. 绝缘体导电机制绝缘体是指电阻极高的材料,一般不具备导电能力。
然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绝缘体也可能表现出导电的性质。
这种导电机制被称为击穿。
当绝缘体受到较高的电场强度时,由于电子的能带结构的变化,电子会跃迁至导带中,从而导致电流的传导。
击穿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4. 离子体导电机制离子体是由正负离子构成的电解质溶液,其导电机制是通过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来实现。
在离子体中,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从而形成了电流的传导。
5. 有机导电机制有机导电材料是指以碳为主要成分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导电材料的导电机制相对复杂,通过电子的共轭运动来实现导电。
有机导电材料常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
总结:电子材料的导电机制包括金属导电机制、半导体导电机制、绝缘体导电机制、离子体导电机制以及有机导电机制等。
不同的导电机制使得电子材料具备了不同的导电性能,为电子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以上是对电子材料的导电机制的一些基础介绍,通过了解不同导电机制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子材料的特性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指导。
物质的电导性与导电机制的研究
物质的电导性与导电机制的研究电导性是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它决定了物质在电流通过时的导电能力。
在现代科学中,对物质电导性及其导电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电子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从物质的导电机制、导电性的分类以及导电材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导电机制物质的导电机制是指物质中电流传导的基本方式。
根据导电机制的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可以分为金属导电和非金属导电两种类型。
1. 金属导电金属导电是一种常见的导电机制,其基本原理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中的原子晶格结构具有自由电子能带,这些自由电子可以在晶格中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金属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常被用于制造电线、电路等。
2. 非金属导电非金属导电是指非金属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导电性。
非金属导电的机制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见的机制是通过离子的移动来传导电流。
在某些非金属材料中,离子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迁移,从而形成电流。
此外,某些非金属材料中的电子也可以通过共价键的形成来传导电流。
二、导电性的分类根据物质的导电性能,可以将导电材料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三种类型。
1. 导体导体是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
金属是典型的导体,其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形成电流。
导体的电阻较低,电流容易通过,常被用于制造电线、电路等。
2. 绝缘体绝缘体是指电导性能很差的物质。
绝缘体中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电流难以通过。
绝缘体常被用作电器的绝缘材料,以防止电流泄漏。
3. 半导体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施加电场等手段来调节其导电性。
半导体在电子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集成电路、光电器件等。
三、导电材料的应用导电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导电材料及其应用。
1. 金属导体金属导体是最常见的导电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送、电子设备等领域。
说明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区别和联系【注意】以下是关于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和联系的文章。
1. 引言:介绍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概念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是化学中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键,离子键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键,而共价键指的是非金属元素之间的键。
虽然它们在键的强度、电子转移和电子共享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2. 金属键2.1 金属键的特点金属键是由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金属中的原子间没有明确定义的电子位置,而是形成了一个共享电子海。
2.2 金属键的特性- 金属键通常具有高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这是因为金属中形成的电子云能够自由移动。
- 金属键通常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因为金属中的电子云允许原子在受力下重新排列,而不会导致键的断裂。
3. 离子键3.1 离子键的特点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产生的。
金属元素失去价电子,形成正离子,而非金属元素接受这些电子,形成负离子,两者之间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离子键。
3.2 离子键的特性- 离子键通常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电荷吸引力较强,需要更大的能量才能打破键。
- 离子键通常在固态下是不导电的,但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这是因为离子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自由移动。
4. 共价键4.1 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
原子之间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满足原子的稳定性规则。
4.2 共价键的特性- 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一般较短且较强,因为原子间的电子密度较高,电子云重叠较多。
- 共价键通常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共享的电子可以形成较强的键,使化合物在室温下保持稳定。
5. 区别和联系5.1 键的类型和形成金属键和离子键都是电子转移产生的,但金属键是由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产生的。
金属导体与非金属导体的区别
金属导体与非金属导体的区别金属导体和非金属导体是电导体中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导电性能、晶体结构、电子运动以及使用场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金属导体与非金属导体的区别。
一、导电性能的区别金属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这是因为金属中存在着大量自由电子,它们可以自由移动并传导电流。
金属导体的电子云结构中存在能够容纳多个电子的能级,使得电子可以在能级之间跃迁,从而形成电流。
相比之下,非金属导体的导电性能较差。
这是因为非金属中的价电子在原子或者分子之间紧密地绑定,形成了共价或离子键。
这种结构导致了非金属导体中缺乏自由电子,因此电流在非金属导体中难以传导。
二、晶体结构的区别金属导体的晶体结构通常呈现出紧密堆积的排列。
金属原子之间通过金属键相互连接,形成了金属结晶。
金属结晶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密度,并且在晶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
非金属导体的晶体结构多样,可包括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共价晶体由各种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相互连接,而分子晶体则由分子之间的弱力相互作用形成。
三、电子运动的区别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可以自由地在晶格中运动。
这是因为金属原子之间浓密的排列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能带结构,自由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级间穿梭。
因此,金属导体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热导率。
与此不同,非金属导体的电子运动受限。
非金属导体中的电子受绑定在原子或者分子上,并具有较小的能带宽度。
这导致非金属导体的电导率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了非金属导体较差的导电性能。
四、使用场景的区别由于金属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电路中,金属导体常用于制造导线、电缆等电器元件以传导电能。
而在工业领域,金属导体则用于制造各种电机、发动机等设备,以便能够有效地导电。
相比之下,非金属导体更常用于绝缘体或者半导体的制造。
非金属导体的导电性能较差,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特性,例如耐热性、耐腐蚀性等。
导电物质的概念
导电物质的概念导电物质是指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
根据其导电性质的不同,导电物质可以分为金属导体和非金属导体两大类。
金属导体是最常见的导电物质。
金属具有高电子活动性,其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自由移动,并且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
这使得金属的电子形成了一个自由电子气,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流动,从而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的导电能力主要来源于金属离子的自由电子。
非金属导体包括电解质和半导体。
电解质是一种具有离子活动性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导电。
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成离子,如盐酸、硫酸等。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如醋酸、碳酸氢钠等。
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主要来源于其溶液中游离出的离子。
半导体是一种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导体和非电解质之间的物质。
在纯净状态下,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弱,但通过添加一些杂质,即施主杂质和受主杂质,可以显著提高半导体的导电性能。
通过控制施主杂质和受主杂质的添加量和分布,可以实现具有特定电导率的半导体材料,从而用于制造晶体管、二极管等电子器件。
导电物质的导电性质与其电子的自由度有关。
在导电物质中,电流的传导是由电子的运动引起的。
对于金属导体而言,由于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在金属晶格中能够自由移动,因此导电性能非常好。
而对于非金属导体,由于其价电子受原子束缚较大,无法自由移动,因此导电性能较差。
导电物质的导电能力还与其导电材料的纯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导电物质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金属导体广泛用于电线、电缆、电路等电子设备的导电部分;电解质常用于电解槽、电解电池等电化学过程中;半导体则在集成电路、光电器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导电物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电流的传导机制,还为新材料的开发和新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化学知识点】金属导电的原因
【化学知识点】金属导电的原因
金属之所以能导电,原因在于组成金属分子的离子核外围有自由电子存在,在有电压
时自由电子带电后向电压的正极运动,形成电流。
这样,金属就把电流传导过去,由于不
同的金属元素,核外自由电子数量不同,这样的差异反应出不同金属导电性能的不同。
金属导电
一般来说金属、半导体、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和一些非金属都可以导电。
非电
解质物体导电的能力是由其原子外层自由电子数以及其晶体结构决定的,如金属含有大量
的自由电子,就容易导电,而大多数非金属由于自由电子数很少,故不容易导电。
石墨导电,金刚石不导电,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结构不同造成的。
电解质导电是因为
离子化合物溶解或熔融时产生阴阳离子从而具有了导电性。
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从化学性质看金属是金属键连接,而非金属是靠离子键或共价键连接。
从物理性质看,金属一般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并且大多数是固体只有汞常温下是
液体。
而非金属大多是绝缘体,只有少数非金属是导体(碳)或半导体(硅)。
但是由于科学技
术的高速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显。
纳米技术的发展更使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的区别越来越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区别和相同点
袁小惠 杜云云 吉祥 校大伟
(西北大学化学系05级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
摘要:本文对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原因、影响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作了叙述性的分析,并对它们的运用作了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金属导电、离子导电、金属价电子理论、离子化合物
一、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利用,电由最初的自然形式-闪电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而导体是对电的利用过程中必备物质。
导体有两类,一类是金属导体,电流的载体是电子,电子流动的反方向,即电流的方向;另一类导体为电解质,电流的载体为离子,在一定的电场推动下,正离子向负极,负离子向正极迁移,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的迁移方向一致。
二、金属导电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由金属的能带理论可知,依据原子轨道不同,金属晶体中的能级的不同,多数晶体中的能带有满带、导带之分。
满带顶和导带底间隔为禁带从能带理论的观点,一般固体都具有能带结构中禁带宽度和能带中电子填充的状况,可以决定固体材料是导体、半导体或绝缘体。
1)一般金属体的电子能带是半满的或价电子能带虽是全满的,但是有空的能带,而且两个能带能量间隔很小,彼此能发生部分的重叠(图2)当外电场存在时,(1)的情况由于能带中未充满电子,很容易导电,而(2)的情况由于满带中的价电子可以很容易的进入空的能带,因而也能导电。
2)绝缘体不导电因为它的价电子全在满带而导带是空的,而且满带顶与导带底之间的能量间隔(即禁带的宽度)大,E大于等于5eV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满带中的电子不能越过禁跃迁到导带,故不能导电,如图(3)。
3)半导体的能带如图(4)所示。
满带被电子充满,导带是空的,但这种能带结构中,禁带的宽度很窄(E<5eV)。
在一般的情况下,半导体是不导电的。
但是在光照或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满带上的电子,很容易跃迁到导带上,使原来空的导带填充部分电子,同时在满带上留下空位(通常称为空穴),因此使导带
与原来的满带均未充满电子,因而能导电。
图(1) 图(2)
图(3) 图(4)
三、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为金属导电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后,德国科学家德鲁德根据阿伏伽德罗常数对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密度进行了估算,发现数值上与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的分子密度相近,通过类比大胆地提出了金属导电的“自由电子气模型”。
该模型认为,金属依靠自由电子导电,这些自由电子像气体分子一样无论何时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当金属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自由电子沿任意一个截面来说,任何时刻从两侧穿过宽的自由电荷数相等,的作用相互抵消,不倒形成电流;当金属内建立了电场,这些自由电子在恒定的电场力作用穿等于金属阳离子之间,不断地,与金属阳离子磕磕碰碰而受到阻力,电场力和碰撞的阻力达到平衡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度,从而在金属导体中产生了电流。
加电压前加电压后
四、影响金属导电的因素
已知金属导电性同自由运动的电子有关。
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自由电子沿着外加电场定向流动而形成电流。
1) 温度对金属导电的影响。
在金属晶体中由于晶格内的原子和离子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晶格结点上作一定幅度的振动,这种振动对电子的流动起着阻碍作用,加上阳离子对电子的吸引,构成了金属特有的电阻加热时原子和离子的振动加强,电子的运动受到更多的阻力,因而在多数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电阻加大,即金属的导电性变差。
2) 由金属导电模型可知,电流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因而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多少及其定向运动快慢有关。
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单位体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N,每个自由电子的电量为E,自由电子做定向移动的速度为V,那么在T时间内电子定向移动的距离为L=V×T。
即在时间T内,体积V=SVT内的自由电子全部通过了横截面积A,根据电流定义式,得
I=Q/T=(SVTNE/T)=NEVS
这个式子是金属导体的微观表达式。
由此,自由电子通过不同截的定向移动速度与截面 在小成反比,即V1/V2=S2/S1。
五、离子导电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离子化合物包括大多数的盐类以及许多的金属氧化物。
在通常的情况下,大多数是晶体。
它们的沸点很高,融化后可以导电,有的离子化合物能溶于水中,其水溶液也导电。
总之,导电性是它们的重要特征。
根据近代的观点,认为这些物质中都包含两种相反的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如在氯化钠晶体内,由氯离子和钠离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离子键。
像这种由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称为离子化合物。
1916年,柯尔塞提出下列观点,认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以便达到稳定的惰性气体结构。
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列为2、8、1,它有失去电子的倾向,而变成2、8的电子排列,即氖的电子排列。
氯原子的电子排列为2、8、7,它就有获得一个电子的倾向,而变成2、8、8,的电子排除列。
柯尔塞认为各元素都有达到最稳定的电子排列的倾向。
而这个倾向就是促使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非金属元素有获得电子的倾向。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就成为正离子,非金属原子就成为负离子,正、负离子借助静电作用力而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有两种导电类型:
1) 离子化合物的熔融状态导电。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外加电压会使正离子聚集在负极,负离子聚集在正极,从而有电流回路形成。
2) 电解质溶解于水后的导电。
被溶解的物质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离子,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产生定向运动而导电。
对于电解质,习惯上以电导L、电导率κ来表示导电的能力,即L=1/R,κ为电阻率的倒数。
根据欧姆定律U=I/R,得到:κ=(I·L)/A=(I/A)/(V/1).该式表明电导池一定(电极表面积A与两个平行电极间距离l为定值),κ与L成正比,电导率κ是单位长度及面积所包围的那一部分电解质的电导,或者说是导体在单位长度上有1V的电压变化时,单位体积上的电流,其量纲为每欧姆每米。
六、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的运用
表1列出了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特点的差异及本质区别。
表1 金属导电和离子导电有其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比较内容金属溶液
导电原因金属内部存在大量
的自由电子
被溶解的物质发生电离
产生大量的自由离子
导电微粒自由电子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
通电时导电微
粒的移动方向
负极正极阳极阴极导电物质
发生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理、化学变化影响导电性
能的因素
金属的结构、温度离子浓度、温度
金属导电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半导体用于制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等。
离子导电可运用于电池的制造和研究,电镀等。
熔融导电在提取钠等活泼金属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若兰离子化合物和离子间有哪些特点化学通报 1978(2):45;
2. 陈虹绵主编无机与化学分析第六章第四节金属键理论.
3. 屠旭滨例说金属导电模型的运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33卷第六期.
4. 物理化学第四版下册第十六章第五节.
5. 朝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物理化学第21章第3节电导;
6. 溶液导电与离子导电的区别张绍河中学生理科月刊 V ol.11 No.24 1997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