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1. 引言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在中医看来,疼痛是因为人体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因此对右下腹部疼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舌诊、脉诊等辨证方法来进行。

2. 中医辨证右下腹部疼痛在中医中可分为肾经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不同的证型。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2.1 肾经湿热证肾经湿热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尿黄、口干、小便热、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龙胆泻肝胶囊来清热利湿,或者加减知柏地黄丸以清热滋阴。

2.2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厌食、脘闷、疲乏、情绪低落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逍遥丸来平肝疏肝,或者加减六味地黄丸以益气养阴。

2.3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疼痛部位牢固、时隐时现、舌质紫暗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舒筋活血丸来疏肝理气活血,或者加减逍遥散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简单地使用一些通用的方剂。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总结与展望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施治,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的目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并推广这一古老而又科学的治疗方法,让更多患者受益。

5. 中医治疗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我们可以以一个实际的治疗案例进行分析。

患者李女士,36岁,因右下腹部隐痛不适,就诊于中医门诊。

患者描述疼痛部位位于右下腹,隐隐作痛,伴有口干、小便黄、大便稀薄等症状。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肾经湿热证。

针对这一病症,我们可以选择龙胆泻肝胶囊来清热利湿,并且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是指腹部出现疼痛感觉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胃肠道
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肝胆胰疾病等。

中医药治疗腹痛的方法多样,常见
的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腹痛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式
来缓解症状、调整机体的平衡状态。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腹痛的
方法。

1.祛寒止痛法: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腹痛。

常用药物有砂仁、苍术、艾叶等,可以煮水泡脚或者制成药膏敷腹部,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因气滞血瘀引起的腹痛。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
红花、桃仁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腹部气血不畅的情况。

3.调理胃肠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痛。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苍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腹部不适感。

4.清热解毒法:适用于因湿热蕴结引起的腹痛。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
黄柏、白芍等,可以清热解毒,消除湿热引起的腹部不适。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药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腹痛。

针灸通过刺
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达到缓解腹痛的效果。

常用的腹
痛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腹痛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腹痛是一种综合调理的
过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结合病人的整体状态来制定治疗方案。

最好在
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不可盲目使用药物或进行针灸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摘要:
一、中医对右下腹部疼痛的认识
二、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原则
三、常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及应用
四、方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五、注意事項及禁忌
正文:
中医对右下腹部疼痛的认识:
中医认为,右下腹部疼痛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气滞、血瘀、湿热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原则:
中医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原则是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制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方法有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

常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及应用:
1.气滞型:柴胡疏肝散,主要用于肝郁气滞的疼痛。

2.血瘀型:桃红四物汤,主要用于瘀血阻络的疼痛。

3.湿热型: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湿热内蕴的疼痛。

方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适量的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待煎煮完
成后,滤去药渣,取出药汁。

将药汁分2-3次服用,每次服用150-200毫升。

注意事項及禁忌:
1.在服用方剂时,应遵医嘱,不要随意更改剂量和服用时间。

2.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慢性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腹痛剧烈,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脾虚湿阻型:腹痛隐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3.肝胆湿热型:腹痛剧烈,喜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气滞血瘀型(1)通络止痛方处方:川芎,当归,红花,川穹,赤芍,益母草,乌草,艾叶。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制成粗粉状,每天早晚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2)调理气机方处方:柴胡,白芍,香附,甘草,枳壳,麦芽。

功效:舒肝解郁,调和气机,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脾虚湿阻型(1)健脾化湿方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健脾化湿,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补中益气方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枸杞子。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3.肝胆湿热型(1)清热利湿方处方:黄芩,苦参,黄连,栀子,泽泻,陈皮,半夏。

功效:清热利湿,缓解腹痛,改善大便。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肝经疏泄方处方:柴胡,茵陈,丹参,牡丹皮,龙胆草,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以上方案为中医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案,但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服药期间,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就诊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寒凉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腹痛的缓解。

腹痛辨证论治

腹痛辨证论治

腹痛辨证论治介绍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根据个体特点和整体症状来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分析1. 寒痛型寒痛型- 腹痛寒冷,喜热喜按,不喜凉,痛引腰背,经期痛经明显。

- 可能病机:寒邪侵袭脾胃,中焦阳气不足。

-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调和脾胃。

2. 湿痛型湿痛型- 腹痛阵发,呈胀痛,喜按喜摩擦,口苦口干,舌苔厚腻,大便不规律。

- 可能病机:脾胃湿滞,运化失司。

-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调和脾胃。

3. 气滞型气滞型- 腹痛胀满,喜按喜放屁,情绪烦躁易怒,舌质暗,苔薄白。

- 可能病机:气滞不畅,郁而化热。

-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调和气机。

4. 血瘀型血瘀型- 腹痛剧烈,定位明确,疼痛持久,经期或经后疼痛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 可能病机:血液瘀滞,气血运行不畅。

-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论治建议根据辨证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腹痛,可采取以下治疗建议:1. 寒痛型:可使用温补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同时调整饮食,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

2. 湿痛型:可使用健脾祛湿的草药,如半夏、白术等,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避免油腻和湿热食物。

3. 气滞型:可采用理气化痰的草药,如香附、枳实等,同时调整情绪,避免过度压抑和愤怒。

4. 血瘀型:可使用活血化瘀的草药,如川芎、桃仁等,饮食上可适量摄入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等。

注意事项1. 在使用中药治疗腹痛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2. 如果腹痛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3. 饮食方面要保持健康均衡,避免过饱过饥和暴饮暴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

中医关于“腹痛”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腹痛”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腹痛”的临证备要
一、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温通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为主体,能动能通,以收通则不痛之效。

温通法每需与他药合用,一是与理气药为伍,如良附丸中高良与香附向用,用于寒凝致气滞引起的腹痛。

二是与活血药配用,如少腹逐瘀汤,在活血化瘀的的使用小茴香、于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以化解滞留于少腹的瘀血。

三是与补气约相配,如于理中汤,既用党参、白术,又用附子、于差切中中虚脏寒的腹痛病机。

四是与养阴补血约相合,如当归四汤中桂枝、细辛与当归、芍同用,小建中汤中枝与白芍同用等。

五是与甘缓药同用,常用甘草、大枣、糖等味甘之品,一方面制约辛燥温热太过,使其温通而不燥烈,又有缓急止痛而不碍邪之效。

二、正确应用清热通腑法
清热通法以清热药(如银花、黄连、黄芩等)与通腑药(如大黄、虎杖、枳实、芒硝等)为主体,以收通则不痛之效。

但应辨证论治,且应用该法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腹痛的中医护理

腹痛的中医护理

腹痛的中医护理
背景介绍
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比如消化系统紊乱、肠
胃炎、肠道感染、腹膜炎等等。

中医认为,腹痛是由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脏器功能失调引起的,治疗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调理气血、调理脏腑等。

中医疗法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治疗腹痛的经典治疗方式,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消炎、杀菌、止痛,同时还能促进腹部血液循环,缓解肠胃疼痛。

饮食调节
根据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腹痛的重要手段。

在饮食方面,需要避免食用辛辣、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同时推荐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食品,比如燕麦片、粥类等。

此外,熬制一些中药饮品,比如薄荷茶、山楂汤等,也有助于缓解腹痛。

穴位按摩
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中医经典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帮助腹部脏器的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中极穴”、“四缝穴”等,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注意事项
治疗腹痛需要注意一下事项:
•不要暴饮暴食,避免吃过多的刺激性食品;
•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调节腹部的肌肉和脏器;
•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如果痛感持续加剧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要尽快就医。

结论
腹痛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症状,通过中医护理可以促进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腹痛的过程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而非单一的治疗手段。

腹痛中医歌诀治疗方子

腹痛中医歌诀治疗方子

腹痛中医歌诀治疗方子
腹痛多因气滞生,肝郁气结痛难平。

调气和中为首要,逍遥散中用柴胡。

脾胃虚寒痛绵绵,理中汤内加干姜。

温中散寒效显著,腹痛缓解乐悠悠。

湿热内蕴腹痛急,黄连解毒汤可施。

清热利湿痛自解,病根拔除病自愈。

血瘀腹痛痛如刺,桃仁四物汤宜服。

活血化瘀通经络,疼痛消失身轻松。

虫积腹痛痛难忍,乌梅丸中乌梅用。

驱虫止痛兼调理,虫去痛消乐无穷。

食积腹痛腹胀满,保和丸内枳实添。

消食导滞气自顺,腹痛腹胀一扫空。

寒热错杂腹痛多,半夏泻心汤可治。

调和阴阳寒热平,腹痛缓解心自安。

肝脾不和腹痛起,柴胡疏肝散宜服。

疏肝理气和脾胃,腹痛自消身自在。

以上歌诀为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根据腹痛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医案——腹痛(四)

中医医案——腹痛(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愈腹痛病案:王某,女,37岁。

初诊:1987年11月5日。

主诉及病史:腹部疼痛迁延7载。

疼痛时轻时重,以右侧少腹为甚,余无明显不适。

曾做有关检查亦无异常发现。

他医曾用理气活血、温经散寒等法治疗不效。

诊查:右侧少腹轻度触痛,舌苔薄白,脉象细弦。

辨证:此证类肠痈而非肠痈,异病同治。

治法:仿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治之。

处方:薏苡仁15g 熟附子5g 败酱草15g 红藤15g 赤白芍各10g 当归10g 乌药10g 延胡索10g 甘草3g药进5剂,腹痛大减,再进5剂,腹痛全除,病人高兴地说:“7年腹痛一朝除。

”数月后腹痛再度发作,进原方7剂即收效痛除。

按语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出于《金匮要略》,具有消肿排脓、振奋阳气的功效,主治肠痈脓已成者,现临床多用于慢性阑尾炎吸收期肿块形成阶段。

汪氏则将此方的运用范围扩大,治疗一般的慢性腹痛,包括西医学1中慢性肠炎、手术后肠粘连、肠痉挛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尤其以痛位在右下腹者为宜。

汪氏认为,凡腹痛多由经络之气阻滞不通所致,而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薏苡仁,据《名医别录》记载有“利肠胃”之功;附子辛温通阳,散结止痛;败酱草能行瘀止痛;全方具有理气活血通络之功,因而对一般的气血壅滞引起的腹痛亦有较好的疗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244,汪履秋医案。

汪履秋,1919年生。

江苏省兴化市人。

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

1936年从师于当地名医陈一如,学成后悬壶桑梓与沪上。

1955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

汪氏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特别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对肺炎、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亦颇具特色。

临床喜用经方,但师古而不泥古,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曾公开发表《中风证治体会》、《谈高热的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证治浅见》等论文三十余篇。

中医中药论治腹痛

中医中药论治腹痛

中医中药论治腹痛腹痛须分部位,慎用寒凉多行气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症因脉治》卷四:“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人体腹部为阴,腹痛多偏于寒。

从部位来说,上腹中脘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为少腹属厥阴,脐下为小腹属冲任奇脉。

诊治腹痛,首先应分清疼痛部位,结合病程久暂、寒热虚实以及在气在血的性质,加以辨证治疗。

脐腹痛脐腹痛,痛时多在脐腹周围,或饶脐而痛,喜暖喜按,或伴便溏、肠鸣,舌苔白腻等。

其暴痛多实,每由受寒饮冷引起,痛无休止,治宜行气散寒,用排气饮(藿香、木香、乌药、川朴、枳壳、香附、陈皮、泽泻),也可用天台乌药散(乌药、高良姜、小茴香、木香、青皮、槟榔、川楝子、巴豆),但巴豆慎用。

至于夏秋之间,脾胃伤冷,大便溏泄,腹痛较甚,小便不利,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者,可用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加减,寒痛必用肉桂,此对缓解腹痛甚为有效。

脐腹疼痛,时轻时重,腹部怯寒,大便不实,多由脾肾虚寒所致。

久痛每用温养,常以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炮姜、甘草)或加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化裁,治之有效。

少腹痛少腹痛,多与肝气有关,部位属肝经分野,偏于下腹两侧,痛时的特征均兼作胀,或牵及胁肋,得矢气则舒。

治以疏肝理气,可用加味乌药汤(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或正气天香散(乌药、香附、陈皮、苏叶、干姜)。

另外,金铃子散(川楝子、玄胡索)和青皮、荔枝核等均可加用。

若少腹疼痛较久,绵绵不休,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则属肝肾虚寒,宜用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温补肝肾、佐以行气。

寒甚加吴茱萸、干姜;气滞加香附、青皮。

小腹痛小腹痛,每与女子痛经病证联系较多,常伴月事不调,胁部和乳房胀痛,或下腹绵痛下坠,腰酸,疲乏等现象。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中医药学认为,腹痛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腹痛诊疗方案。

诊断中医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来确定腹痛的原因。

常见的腹痛病因包括脾胃虚弱、湿热瘀阻、气滞血瘀等。

望诊中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以确定脏腑功能的异常。

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虚弱,舌苔黄厚可能表示湿热瘀阻。

闻诊中医师会闻患者的口臭,若有恶臭味,可能是脾胃失调,湿热瘀阻等的表现。

问诊中医师会询问患者的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频率等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例如,腹痛发作时是否有寒热感,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等。

切诊中医师通过脉诊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

脉象偏弦可能表示气滞血瘀,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亏虚。

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腹痛的不同原因,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腹痛的具体原因,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调理脏腑,平衡气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1.理气药:如川芎、香附等,用于治疗气滞腹痛。

2.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等,用于治疗血瘀腹痛。

3.祛湿化热药:如茵陈、黄芩等,用于治疗湿热腹痛。

4.健脾养胃药:如人参、党参等,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缓解腹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

2.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中央,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3.血海穴:位于下腹部两侧,用于治疗经络气滞引起的腹痛。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腹痛与饮食有关,因此合理调整饮食对缓解腹痛症状有一定作用。

根据个体情况,中医师会提出相应的饮食建议,例如:1.避免寒凉食物: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痛,应避免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

治疗寒疝腹痛的中药

治疗寒疝腹痛的中药

治疗寒疝腹痛的中药
中医认为,寒疝腹痛主要是由于寒邪侵入腹腔引起的症状。

中药治疗寒疝腹痛可以选择以下药物:
1. 附子:能温阳散寒,适用于脐下胀痛、怀疑因受寒引起的腹痛。

2.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腹痛伴有脘腹冷痛、寒热往来的症状。

3. 花椒: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疝腹痛伴有寒热往来、肚子冷痛、疼痛可闪电般转移的症状。

4. 山药: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腹痛伴有腹胀、泛酸、食欲不振的症状。

5. 千里香: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疝腹痛伴有腹胀气滞、腹痛不适的症状。

以上药物一般需要由中医医师根据个体病情来调配使用,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服用方法,避免不适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选择中药治疗寒疝腹痛之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泛指胃院、两胁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疼痛而言。

本病涉及范围较广,凡内、外、妇产等科的多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表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均可参此辨证施治。

就内科疾病的腹痛而论,还应与胃痛、泄泻、痢疾、虫病、胁痛、积聚、淋证等有关病篇对照互参,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必须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

实证腹痛,重在祛邪疏导;虚寒腹痛,治宜温补阳气。

按语:(1)腹腔内藏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官等脏器,若因外感内伤诸因导致上述脏腑、经络病变时,均可产生腹痛。

故临证除详询起病原因外,还应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他伴发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分清寒热、气血、虚实,结合辨病,作出相宜诊治。

(2)凡急性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发作,痛势急剧持续加重,腹部有明显压痛,痛点固定,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甚至腹式呼吸消失者,应当考虑到外科急腹症疾病,多为腹内脏器发炎穿孔、梗阻、破裂所引起。

若女性患者,更须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

(3)本证亦可采用针灸止痛。

一般实证腹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上腹痛加中脘,脐腹痛加天枢,下腹痛加气海等。

若属慢性久痛,可灸关元、气海或针灸并举。

腹痛的辨证分型治疗:(1)寒邪内阻证病机:寒邪伤中,气机阻滞。

症状:痛势急暴,遇冷则甚,得温较舒。

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或秘,小便清长。

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香附、乌药、干姜、紫苏、陈皮、高良姜、草豆蔻、木香、元胡。

加减:寒重加附子、肉桂。

腑气不通,加黑附子、大黄。

肝经寒凝气滞者,加吴茱萸、小茴香。

夏月感受寒湿者,酌加藿香、苍术、川朴、白蔻仁、半夏、茯苓。

(2)中虚脏寒证病机:脾阳不振,阴寒内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或感挛急,痛处喜热喜按。

饥饿或疲劳后痛势加重,大便稀溏,神倦气短,怯寒、四肢不温。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 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
也。”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 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 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 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 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 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 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 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 温痛减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 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 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 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 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饮食不节,邪滞中焦
剂。 若虫结成团,腑气闭结,症见腹部攻撑作痛,呕吐,便秘,矢气,并有虫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宜通里攻下,用大承气汤加减。
(二)实热腹痛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二、治疗要点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为法。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邪滞中焦 腹痛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 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 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 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 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 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 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 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 腹中雷鸣之症。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 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 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 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中医治肚子痛选方和用药

中医治肚子痛选方和用药

中医治肚子痛选方和用药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治疗小腹痛的中药秘方白术理中汤的中药方剂

治疗小腹痛的中药秘方白术理中汤的中药方剂

治疗小腹痛的中药秘方白术理中汤的中药方剂
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小腹疼痛的情况,那么,小腹痛怎么办?
治疗小腹痛的中药秘方白术理中汤的中药方剂
处方
茯苓、白术、甘草(炙)、干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
脏中积冷,立夏后泄泻时作,或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4钱,水煎服。

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药;肾气动,去术,加桂。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一。

小腹疼痛的类型
急性下腹痛
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常伴恶心、呕吐、发热等。

下腹痛伴阴道流血,有无停经史,多与病理妊娠有关。

下腹痛伴发热,常见于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急性阑尾囊肿等,也可见于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下腹痛伴附件肿块,常见卵巢肿瘤或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扭转或劈裂、子宫浆膜下肌瘤扭转。

慢性下腹痛
起病缓慢,多为隐痛或钝痛,病程长,有时与月经周期有关。

周期性的慢性下腹痛包括:经期下腹痛,进行性加重的经期下腹坠胀痛,鉴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

行经前后下腹痛也见于子宫后倾后屈位,原发性痛经、宫颈狭窄和盆腔炎等疾病。

月经期间下腹痛,疼痛位于下腹一侧,常持续3~4日,可伴有少量阴道流血。

此类腹痛称为排卵期腹痛。

痛经
经期出现腹痛者,或为原发性痛经,或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大黄附子汤方证提要腹痛得寒加重、大便秘结,伴见恶寒或身痛,舌苔白、脉弦紧。

推荐处方大黄10 g,制附片30~50 g(先煎),北细辛10 g,以水1 000 mL,先煎制附片1 h,再放入细辛、大黄,文火再煎煮30~40 min,取汤液200 mL,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适用本方证者其人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腹痛以下腹痛或偏向一侧的多见,疼痛常较剧烈,多为阵发性。

一般均伴有大便数日不解,或大便干结难出,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

本方证的腹痛有得寒加重、便畅得减的特点,其痛可有饮冷食寒,或暴受风寒引发或加重,且常伴自觉恶寒、手足厥冷等。

本方证临床可用于具有上述方证特点的腹痛疾病,如肠梗阻、胆囊炎、胆结石、胆蛔症、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腹股沟疝、肿瘤等。

常用加减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合大柴胡汤;肾绞痛者合四逆散或芍药甘草汤。

注意事项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 h更稳妥。

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

附子粳米汤方证提要腹痛肠鸣、呕吐,攻冲胸胁,身寒怕冷,苔白或滑。

推荐处方制附片10~15 g,姜半夏15 g,生甘草5 g,大枣25 g,粳米30 g。

常用加减临床常合用大建中汤去人参、胶饴,名《外台》解急蜀椒汤。

注意事项煎服法:以水1 000 mL,煮米熟汤成,去滓约200 mL。

分2~3次温服。

本方为仲景经典方,方中附片与半夏同用,并无配伍禁忌,可放心使用。

大建中汤方证提要腹部剧烈冷痛且可牵连及心胸部,呕吐频繁不能饮食,或可见肠型凸起而拒按,手脚冷,舌淡苔白。

推荐处方蜀椒10 g,干姜20 g,人参10 g,饴糖50 g(烊)。

前3味药用水600~800 mL,煮取150~200 mL,去滓,烊入饴糖。

分2次温服,服后喝热粥一小碗,并温覆避风寒、禁忌生冷。

临床应用本方证者常有进食生冷的诱因,且起病急剧,多为肠蛔虫症、肠梗阻、肠痉挛等病症。

常用加减方中饴糖可用红糖替代,常与附子粳米汤合用。

腹痛的中医治疗妙方

腹痛的中医治疗妙方

腹痛的中医治疗妙方腹痛的中医治疗妙方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发生疼痛的部位而言;其中又分大腹与小腹两个部分。

凡在此范围内出现疼痛的症状,均称腹痛。

腹痛一证,牵涉的范围很广。

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器官均居腹内。

手足三阴、足少阳、冲、任、带等经脉,亦循行腹部,上述脏腑,经络因外感、内伤所致的气机郁滞,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虚少,失其濡养,皆可发生腹痛。

临床常见的有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症、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

西医之急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疾病,均可出现腹痛。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不通则痛"。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1)感受外邪: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

《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

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2、辨证论治腹痛的临床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明确其主要的受病脏腑,在气在血,以及证情之寒、热、虚、实等。

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依据,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

应按临证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

(1)虚寒证: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属于寒痛。

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属于热痛。

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为气滞痛。

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

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属于伤食痛。

胁腹、两侧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主。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

脐腹疼痛多为大小肠病证,为手阳明、手太阳经脉所主。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肾、膀胱、胞宫病证,为足少阴、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

寒邪内阻
证候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加减:1.寒气上逆致腹中切痛雷鸣,胸胁逆满呕吐者,用附子粳米汤(制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温中降逆。

2.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3.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泻寒积。

4.夏日感受寒湿,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者,可酌加藿香、苍术、厚朴、蔻仁、半夏,以温中散寒,化湿运脾。

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乌梅丸等。

湿热壅滞
证候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加减:1.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等。

2.痛引两胁,可加郁金、柴胡。

3.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表里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