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检测风险控制 (1)

合集下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

然而,ICU患者由于其特殊病情,往往需要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和药物治疗,这使得他们在医院感染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对ICU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成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患者因素(1)基础疾病:ICU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破坏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导致病原体入侵。

(3)药物使用:ICU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2. 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ICU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2)物品交叉感染: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人员流动:ICU内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医疗操作因素(1)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

(2)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ICU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患者因素的管理(1)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适度锻炼等手段,提高患者免疫力。

(2)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侵袭性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

2. 改善环境因素(1)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物品消毒:对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无菌操作制度

无菌操作制度

无菌操作制度一、引言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操作,旨在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标准的无菌操作制度,以规范无菌操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准确性和操作环境的洁净度。

二、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所有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实验室、生产车间等场所。

三、术语定义1. 无菌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操作,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2. 无菌环境:经过特殊处理,去除或者杀灭大部份或者全部微生物的环境。

3. 生物制品: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产品,如细胞培养物、疫苗等。

四、无菌操作的要求1. 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工作服,并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

2. 操作人员应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操作,禁止在无菌操作台上放置非无菌物品。

3. 操作人员应对无菌操作台进行必要的消毒,确保操作台的洁净度。

4. 操作人员应进行手部消毒,使用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并确保手部干燥后方可进行无菌操作。

5.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无菌操作培训,了解无菌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并能正确操作无菌操作设备。

6.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五、无菌操作的流程1. 准备工作(1)检查无菌操作台的洁净度,确保无菌操作台上无杂物。

(2)准备所需的无菌器具、培养基、试剂等物品。

(3)穿戴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品。

2. 操作步骤(1)将所需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用无菌技术将培养皿盖好。

(2)取出待处理的生物制品,使用无菌技术将制品转移到培养皿中。

(3)将培养皿密封,并进行必要的标记。

(4)将培养皿放置在无菌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 操作完成后(1)将无菌操作台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2)将使用过的无菌器具进行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记录无菌操作的相关信息,如操作时间、操作人员等。

六、无菌操作的验证和监测1. 对无菌操作台进行定期的洁净度检测,确保无菌操作台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中国药典2020无菌检查法

中国药典2020无菌检查法

中国药典2020无菌检查法无菌检查法是药品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它主要用于检测药品是否受微生物污染,确保药品的无菌状况符合规定的标准。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对无菌检查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本文将对中国药典2020版中关于无菌检查法的要点进行介绍。

一、无菌检查法的概述无菌检查法是指通过将药品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判断药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

它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可较为准确地判断药品为无菌状态还是受菌状态。

二、无菌检查法的适用范围无菌检查法适用于各类药品的无菌检测,包括注射剂、眼用制剂、气雾剂、洗眼液等。

不同药品的无菌检查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药企在进行检测时应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中的规定进行操作。

三、无菌检查法的操作步骤1. 准备好所需器材和培养基:包括培养皿、无菌针、无菌培养基等。

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选择相应的培养基。

2. 无菌操作:操作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无菌帽等无菌防护用品,采用无菌环境进行操作,以尽量降低外界污染。

3. 取样并接种:根据药品的不同形式,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取样,并将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

4. 培养和观察: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条件下进行培养,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培养皿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四、无菌检查法的结果解读无菌检查法的结果由操作人员根据培养皿中的生长情况进行判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无菌:培养皿中无任何菌落生长。

2. 受菌:培养皿中存在微生物的生长,可能意味着药品受到了微生物污染。

3. 有疑似菌落:培养皿中存在一些不明确的菌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确认。

五、无菌检查法的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污染。

2.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确保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检测灵敏性和准确性。

3. 对存在疑似菌落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真正的微生物污染。

4. 注意培养基的保存和贮存条件,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和可靠性。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2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5月Iustry行业聚焦行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增长,许多新兴的产业和物种不断产生,在满足条件的同时一个隐形的杀手——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参与微生物实验人员身体健康,环境不受污染,能够正常开展微生物实验,确保出具的数据准确、有效,需要对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生物因子危害及风险控制措施生物因子危害实验室使用的菌种基本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粪链球菌等,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菌种保存不当、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菌株传代、操作时菌液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风险控制措施菌种保存不当:菌种保存应设置生物安全员专人负责保管,保存菌种的低温冰箱设置双人双锁。

每次拿放菌种需要做相应的登记,由实验室人员和生物安全员双方签字确认。

菌株传代:菌株传代应有完善的作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业指导书和菌株传代记录,标准储备菌株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种传代,并做相应的确认试验,记录相关原始数据存档保存。

菌液溅洒:实验室应具备防菌液溅洒措施,出现菌悬液溅洒时用消毒液进行处理,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不当:对于实验室用过的带菌的、污染过的培养基、试剂条、枪头、接种环、玻璃器皿等废弃物要采用相应的消毒剂灭菌或者121℃,30min 以上高温高压灭菌,废弃物的处理应有相应的制度和废弃物处置记录。

人员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人员风险 由于微生物检测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数据的不准确,甚至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风险控制措施 参与微生物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相关专业知识,学历、工作经验应符合检验检测要求,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无菌检测风险控制

无菌检测风险控制

无菌检测风险控制(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无菌检测风险控制无菌检测的风险假阳性:结果呈阳性,但污染不是产品所带来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测试环境、方法、人员、操作等方面所带来的污染。

这种结果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长时间的调查,调查后却找不到污染的根本原因,整批产品遭到报废,并且法规禁止不以发现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为目的而只是重复测试的行为。

假阴性:结果呈阴性,但产品本身是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是由于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没有恢复出来才没有生长。

这种情况下,厂家会释放产品,导致的后果有可能是,给药后,微生物在合适的环境下大量增殖,病人遭受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而企业则会面临产品召回,品牌受损甚至工厂关闭风险。

无菌检测环境因素关于环境因素,主要是防止在试验过程中的外来污染对于检测过程的影响,防止假阳性的出现。

尤其是针对于直接接种法和开放式薄膜过滤法的无菌检测方法,外部环境的污染问题就成为无菌试验假阳性的最大可能。

因此目前封闭式薄膜过滤法应用的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外部环境的影响仍然对于样品检测是非常大的风险。

目前对于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个:B级下的局部A级(万级下的局部百级——2010版中国药典)操作区域,或者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操作。

如果操作正确的话,两种方式均能够给我们的实验室实现“近似”无菌的操作环境。

洁净室中进行无菌检测对于B级下的A级(国内通常是万级下的百级)操作区域,通常是由层流台来实现的,无论是垂直层流还是水平层流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无菌检验需求。

但是从工作原理上看,生物安全柜并不适合进行无菌试验。

应该定期对于层流台进行检测,尘埃粒子、风速、沉降菌、浮游菌等关键技术指标以保证该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之中。

对于万级设施,应该将其等同视为生产区洁净室进行控制,给局部百级一个较好的外部环绕环境,能够更好地保证局部百级的运行。

微生物实验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

微生物实验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

微生物实验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微生物实验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实验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生物实验是一种高风险的实验,一旦出现失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微生物实验中,风险控制和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为未来的微生物实验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风险控制措施1. 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微生物实验应该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进行。

实验室应该设置在无菌的环境中,需要有空调的通风设备,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内部环境洁净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实验室内使用的器材和设备应该定期检查,严格消毒和清洁。

实验室应该设置有门禁系统,只允许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进入实验室,以避免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实验室。

2. 安全设施和装置的使用实验室应该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装置,如防护面罩、手套、防护服、眼镜等,以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

实验室内应该设置定期检查的消防装置,如灭火器、消防水管、喷雾装置等,以应对意外情况。

3. 严格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实验室内的每个实验都需要制定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操作规程应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方法、物品的标识、物品的存放位置、应急情况处理方法等,以确保实验安全,避免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

4. 威胁识别和评估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如实验物品泄漏、聚集或感染,应对其进行威胁识别和评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惩罚措施,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二、安全保障措施1. 必要的安全检查在实验之前,必须对实验物品进行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应该包括实验性质、实验场所、实验物品来源、实验人员安全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检查。

如果发现任何安全问题,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

2. 与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合作微生物实验涉及到卫生、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与政府和相关科研部门的合作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合法性。

3. 职业培训和指导实验室管理者需要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指导。

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灭菌质量监测怎么做?

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灭菌质量监测怎么做?

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灭菌质量监测怎么做?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怎么做?灭菌质量的监测方法?手术器械灭菌质量管理?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灭菌质量监测怎么做?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消毒灭菌流程的风险控制根据医院感染控制原则,清洗、消毒、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对手卫生的监控也很重要。

消毒灭菌工作完成的不好,就会影响病人的安全。

清洗不彻底,如果有蛋白质残留,也会导致灭菌不彻底,增加感染的风险。

(例如,疯牛病就是一种由感染性朊蛋白 (又称朊毒体)引起的疾病。

)灭菌质量的监测方法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不合格,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安全。

关于灭菌效果的监测,全球不同国家有相应的监测标准及指南。

美国采用的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注重流程控制,要求监控所有的流程,所以美国的规范规定,在每个灭菌包及每次灭菌装载中,使用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但欧洲的做法有所不同。

化学监测灭菌完成后,化学指示物变为不同的颜色,根据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判断其暴露于过程关键变量。

经过一定的时间,灭菌后变色合格的化学指示卡的颜色会慢慢发生改变。

根据ISO 11140要求,所有化学指示物暴露于灭菌过程期间所有变量均已达到或者超过产生可视变化、渐进反应以及终点的水平时,这些变化按照指示物制造商的规定贮存条件,从使用日期开始不少于六个月时间应保持不变。

不完全变化的指示物在贮存中会变质,或回到不变化的条件或缓慢完成变化反应。

如果发生了此类的变质,这些信息应在制造商提供的技术信息说明书中声明。

化学指示物分为包外化学指示物和包内化学指示物,根据美国标准,包内化学指示卡不能确保最终灭菌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包内化学指示卡有没有用呢?在香港,我们很久以前也使用这类包内化学指示卡。

如果包内化学指示卡被器械压住了,它的变色就不完全,化学指示就不是正确的颜色,所以我们仅依靠包内化学指示卡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做手术过程中,包内化学指示卡可能会遗留在病人体内,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无菌工艺模拟风险评估关键点

无菌工艺模拟风险评估关键点

无菌工艺模拟风险评估关键点无菌工艺在我们工艺验证与再验证过程中,经以常会提到的一词就是模拟工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最差条件,也就是说平时我们在最优的条件下生产,但在验证时要考虑在最差的条件下考察我们工艺的耐用性,考验在最差的条件下,工艺控制是否依然有效,从而证明正常生产条件下,工艺控制是更加可靠的。

最差条件就是在我们工艺的边缘进行试探,而不需要超出边界。

在无菌工艺验证时,现行标准的要求是工艺控制方式要定期进行考察,正常生产条件下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培养基模拟验证。

使用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代替产品来进行无菌生产。

工艺模拟的策略足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艺、环境、设备以及洁净室操作人员对药物产品潜在的污染性。

以我单位无菌生产工艺模拟为例,首先是洗瓶岗位,洗瓶机清洗西林瓶需要经过七个步骤。

每个清洗步骤都装有喷针装置,能够将清洗水加压,对西林瓶的内部实行高压冲洗,保证清洁效果,清洗水和压缩空气在到达设备使用点前,要经过终端过滤后保证可见异物得到有效阻隔,并且所有清洁用水,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不允许重夏使用。

西林瓶清洗结束后,自动地传送至隧道烘箱。

隧道烘箱通过干热灭菌350℃对清洗过的西林瓶进行灭菌及去热原。

西林瓶自动地进入灭菌隧道后,将经过如下三个工艺区:预热段、加热段、冷却段。

离开隧道烘箱后,西林瓶进入到分装机的进瓶转盘上传送至分装机。

分装机用于把药液分装至西林瓶中。

无菌药液由分装机的不锈钢药液桶供给。

计量器将精确计量的药液装入西林瓶中。

随后胶塞压入西林瓶。

己灭菌的胶塞通过料斗进入到压胶塞振荡器。

半压塞的胶塞进入冻干机进行冷冻干燥。

干燥后再进行全压塞。

压塞后西林瓶通过输送带传至压盖机进行压盖密封。

最后中间产品通过目测检查后进行最终包装。

风险分析:模拟介质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应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比如硫乙醇酸盐培养基适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胰酪腺大豆肉汤培养基适用于需氧菌和真菌。

因为无菌药品的生产都和空气接触,污染厌氧菌的几率很小,而且被污染的微生物大多数为需氧菌或真菌。

无菌医疗器械的风险评估

无菌医疗器械的风险评估

标题:无菌医疗器械的风险评估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菌医疗器械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其风险性也相对较高。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效果的可靠性,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无菌医疗器械的风险评估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无菌医疗器械的风险来源1. 设计缺陷:医疗器械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或损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

2. 材料选择:医疗器械所使用的材料可能存在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3.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灭菌不彻底、包装缺陷等问题,可能导致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感染等风险。

4. 运输与储存:医疗器械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因环境条件、包装损坏等原因,影响其无菌状态和性能。

5. 使用操作:医护人员在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器械损坏、感染等风险。

6. 维护与保养: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不到位,可能导致器械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三、无菌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方法1. 初步评估:对医疗器械的设计、材料、生产工艺、运输储存、使用操作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识别潜在风险。

2. 详细评估:对初步评估中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和可控性。

3.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详细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便于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4. 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设计改进、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优化、运输储存条件改善、操作培训等。

四、无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措施1. 设计优化:医疗器械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避免设计缺陷导致的潜在风险。

2. 材料筛选:严格筛选医疗器械所使用的材料,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3. 生产工艺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和性能。

无菌药品生产-质量风险控制措施--钱应璞2011.11.7广州

无菌药品生产-质量风险控制措施--钱应璞2011.11.7广州

钱应璞
钱应璞
24
4
称量、配制与除菌过滤工艺风险控制措施(续)

称量、配制与除菌过滤工艺风险控制措施(续)
1. 加入WFI工序 向浓配罐内 加入WFI至处方量的1/3~2/3 对经在线灭菌SIP过滤器完整性检测试验 工 程 2. 过滤器完整性检测工序
10
钱应璞
钱应璞
控制质量风险的方法与措施(续)

控制质量风险的方法与措施(续)

验证的V形模式 工 程 方 案
药品无菌形成的途经和判断方法 工 程
最终灭菌产品
方 案
非最终灭菌产品
湿热灭菌工艺
灭菌物理参数的确认 温度, 压力 化学和生物指示剂的使用
无菌生产工艺 培养基模拟灌装
无菌保证--直接衡量
无菌保证--间接衡量
23
称量间的粉尘污染风险控制 通风系统防止浮游尘埃交叉污染; 工 程 称量的除尘 顶送风 方 案 C级 称 量 站
回 风
接高效排风 过滤器 除尘过滤器 初效滤器 中效滤器

地 磅 回 风 小 针 回 风
AHU1-4
AHU1-3

负压称量罩确保称量过程安全可靠, 不必担心交叉污染,高效下均流 膜的设计与使用确保A级区面风速均匀,在0.45m/s正负20%范围内.
1.金属; 1.仪器、 方 案 2.斑点; 2.人员衣物; 3.纤维。 3.外部空气; 4.供水。 1.人员; 细菌 1.酵母; 2.水; 2.霉菌。 3.外部空气; 4.仪器工具; 5.辅料; 6.活性物质。 来源于某 种有机体 细胞壁( 经常为水 生) 主要产生在一段 时间的暴露后的 潮湿的设备或更 换零件,或容器/ 密封容器
对工艺 的了解
化学/生产/控制 的法规监管

无菌产品的风险管理

无菌产品的风险管理

≥3
原辅料管理
主要包括:活性及辅助成分、WFI
N2、压缩空气、活性炭、PH值调节剂……也应 进行严格控制
目标水平
符合产品的内控质量标准
可能出现的危害
产品含量不符合要求(特别关注杂质含量超标) 可见异物超标 灭菌前的微生物负荷超标
包装材料管理
玻瓶(输液瓶or安瓿)、塑瓶、多层共挤膜、 胶塞、铝盖
质 量培 评训 价
最终灭菌产品工艺流程图
原料
检验放行
WFI
0.22µm 过滤
N2 压缩气体
0.01µm 过滤
0.01µm过 滤
容器
清洗
密封件
称量 浓配 稀配 灌装、加

轧盖/密封
灭菌
目检、贴签 质检 放行
A级区 C级区
D级区
非最终灭菌产品工艺流程图
原料 WFI 滤器
检验放行
0.22µm 过滤
清洗、 灭菌
无菌产品
定义为产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 如果产品中存在微生物,微生物污染就可能会
导致感染
无菌产品风险控制原则
附录1第三条
无菌药品的生产
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 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
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 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
N2 压缩气体
0.01µm 过滤
0.01µm 过滤
容器 密封件
清洗、 灭菌
称量
配液
除菌过滤
灌装、加 塞/半加塞、 冻干、压
塞 轧盖/密封
灭菌
目检、贴签
质检 放行 A级区 B级区 C级区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为了确保实验室在进行无菌检验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遵守规范的操作步骤,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样品污染的可能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进行各类无菌检验的操作。

三、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相关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接受实验室培训。

2.操作人员需穿戴符合规定的个人防护设施,包括无菌手套、实验服、口罩等。

3.所有实验器材和试剂必须提前进行验证和校准,保证其符合要求。

4.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仔细阅读相关操作规程,并进行适当的实验准备。

5.实验室内应保持洁净,防止灰尘和杂质的进入。

6.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操作台面和实验器材,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

四、操作步骤1.洗手1.1操作人员必须在进入实验室前先洗手,使用无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1.2洗手后使用干净、无菌的纸巾或风干器将双手擦干。

2.穿戴个人防护装备2.1操作人员在操作无菌检验前,必须穿戴干净的无菌手套,并检查手套是否有破损。

2.2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干净的实验服,并系好服装。

2.3操作人员应佩戴口罩以避免口腔呼出的微生物污染样品。

3.操作台面清洁3.1操作人员应在操作前将操作台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适合的消毒剂进行擦拭。

3.2擦拭过程中应注意力度不宜过大,以免损坏操作台面。

4.检验样品处理4.1操作人员应将待检验的样品收集在无菌容器中,并尽可能保持样品的不受污染。

4.2操作人员在取样时应避免对样品的二次污染,掌握合适的取样方法。

5.培养基的制备5.1操作人员必须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基的制备。

5.2操作人员在制备培养基时要仔细控制各类试剂的加入量,避免污染。

6.培养基接种6.1操作人员在接种培养基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保证无菌状态。

6.2操作人员应采用无菌技术将样本转移到培养基中,并尽可能避免空气污染。

7.培养条件控制7.1操作人员在对培养基接种后,应根据实验要求对培养条件进行控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控制难点及解决办法(附:灭菌工艺无菌控制方法、无菌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的风险)

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控制难点及解决办法(附:灭菌工艺无菌控制方法、无菌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的风险)

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控制难点及解决办法(附:灭菌工艺无菌控制方法、无菌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的风险)无菌药品中的无菌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是这个概率值需达到规则的认可,即无菌保证水平(SAL)=10^-6,含义为10^6灭菌产品中存在活菌的产品不超过1个。

无菌作为无菌药品中重要且具“独特身份标识”的质量属性,通常具有“一票否决权”。

一批无菌药品中若检出一支阳性,在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因下,一般不允许复检,则整个批次会判定存有严重无菌风险,放行面临巨大困难;若调查过程数据及结论不能充分证明无菌不合格的原因,则整批次报废的可能非常大,甚至质量部门会要求重新对无菌保障体系进行验证,合格后才能投入后续生产使用。

其实无菌风险每个企业都不愿意承担,毕竟无菌不合格的药品一旦流入市场,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企业本身来讲亦是灭顶之灾。

无菌控制的三大对象为微粒、微生物和热原,其中热原主要指细菌内毒素。

防止微生物污染、内毒素污染一直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

无菌药品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后者主要针对热不稳定药品;从过程控制的难易及灭菌彻底性考虑,后者的无菌控制难度远大于前者。

将联系无菌生产工艺生产实际,将无菌风险控制要素逐级分解,并对其进行难度系数打分(难度系数一至五星,难度依次增加)从而得出无菌控制难点,分析如下:从上图分析可明显看出,难点一共有三个,其中:难度四星的有两项,分别为无菌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变更、CAPA及培养基模拟试验输出结论的正确运用;难度五星的有一项,为无菌生产过程操作人员的监管控制。

难点一:无菌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变更、CAPA。

偏差、变更、CAPA作为药品质量保证要素的“三架马车”,也是我们常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其重要性此处不再赘述。

药品生产过程出现并体现偏差、变更、CAPA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偏差会经常发生,无菌生产过程不发生偏差才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关键是发生了偏差该如何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包括应急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或可控,争取同样问题下次不会重复出现。

无菌检测

无菌检测

无菌检测风险控制无菌检测风险控制无菌检测的风险假阳性:结果呈阳性,但污染不是产品所带来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测试环境、方法、人员、操作等方面所带来的污染。

这种结果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长时间的调查,调查后却找不到污染的根本原因,整批产品遭到报废,并且法规禁止不以发现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为目的而只是重复测试的行为。

假阴性:结果呈阴性,但产品本身是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是由于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没有恢复出来才没有生长。

这种情况下,厂家会释放产品,导致的后果有可能是,给药后,微生物在合适的环境下大量增殖,病人遭受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而企业则会面临产品召回,品牌受损甚至工厂关闭风险。

无菌检测环境因素关于环境因素,主要是防止在试验过程中的外来污染对于检测过程的影响,防止假阳性的出现。

尤其是针对于直接接种法和开放式薄膜过滤法的无菌检测方法,外部环境的污染问题就成为无菌试验假阳性的最大可能。

因此目前封闭式薄膜过滤法应用的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外部环境的影响仍然对于样品检测是非常大的风险。

目前对于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个:B级下的局部A级(万级下的局部百级——2010版中国药典)操作区域,或者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操作。

如果操作正确的话,两种方式均能够给我们的实验室实现“近似”无菌的操作环境。

洁净室中进行无菌检测对于B级下的A级(国内通常是万级下的百级)操作区域,通常是由层流台来实现的,无论是垂直层流还是水平层流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无菌检验需求。

但是从工作原理上看,生物安全柜并不适合进行无菌试验。

应该定期对于层流台进行检测,尘埃粒子、风速、沉降菌、浮游菌等关键技术指标以保证该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之中。

对于万级设施,应该将其等同视为生产区洁净室进行控制,给局部百级一个较好的外部环绕环境,能够更好地保证局部百级的运行。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的保持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防止交叉污染,人员的操作和物品的位置移动都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无菌风险评估

无菌风险评估

YZJ附录:无菌药品生产风险控制实例 无菌制剂GMP 实施指南448附1.2 注射剂车间风险评估实例A. 目的本文件目的是描述某公司为其注射剂车间进行风险评估所使用的方法及所获结果,该车间用于无菌工艺环境下生产注射剂产品。

风险评估所获结果能够确认车间相关潜在风险及其评估,以及应采用的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因此,以后验证活动的范围及深度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

B . 范围本文件包括注射剂车间项目所涉及的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关键设施。

据此,验证主计划范围如下:(1)安装在该车间的工艺设备(包括其相关控制系统)。

主要工艺设备如下:配料罐、洗瓶机、灭菌隧道、灌装机、冻干机、灭菌柜、轧盖机以及包装设备。

(2)生产产品所使用的新关键设施:纯化水、注射用水、纯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空调系统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图:C. 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所用的方法遵循FMEA 技术(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它包括以下几点:YZ J无菌制剂GMP 实施指南 附录:无菌药品生产风险控制实例449(1)风险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产量、工艺操作或数据完整性的风险。

(2)风险判定:包括评估先前确认风险的后果,其基础建立在严重程度、可能性及可检测性上。

(3)严重程度(S ):测定风险的潜在后果,主要针对可能危害产品质量、病患健康及数据完整性的影响。

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如下:可能性程度(P ):测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根据积累的经验、工艺/操作复杂性知识或小组提供的其他目标数据,可获得可能性的数值。

为建立统一基线,建立以下等级:可检测性(D ):在潜在风险造成危害前,检测发现的可能性,定义如下:可检测性(D )描述极低(4) 不存在能够检测到错误的机制 低(3) 通过周期性手动控制可检测到错误中(2) 通过应用于每批的常规手动控制或分析可检测到错误高(1) 自动控制装置到位,监测错误(例:警报)或错误明显(例:错误导致不能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工艺)RPN (风险优先系数)计算,将各不同因素相乘:严重程度、可能性及可检测性,可获得风险系数(RPN = S*P*D )高风险水平:此为不可接受风险。

无菌药品生产工艺质量风险工程控制措施 (2)

无菌药品生产工艺质量风险工程控制措施 (2)

问题案例解析
案例一
某制药企业由于设备维护不当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 交叉污染,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设备维 护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企业采取了加强设备维护和清洁的措 施,有效降低了风险。
案例二
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微生物污染问题,经过调查发现 ,原辅料质量不稳定是主要原因。企业加强了对原辅料供应 商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了原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特性
无菌药品的特性包括无菌、无热原、 安全有效性等,其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无菌药品生产工艺流程
制药原材料的采购与验收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无菌、无热原。
制药生产过程的控制
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和密闭式设备,减少人为 操作,降低污染风险。
制药生产环境的控制
对生产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监测,确保环 境无菌。
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培训
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确保其 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人员资质管理
对生产人员进行资质审核,确保其具备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资格。
人员健康管理
对生产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等可能影响 药品质量的疾病。
物料管理
物料验收
01
对进厂的原材料和辅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物料存储
02
对物料进行合理存储,防止因存储不当导致物料变质或被污染。
物料追溯
03
建立物料追溯体系,对物料的生产、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进
行全程追溯,确保物料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
生产过程控制
工艺参数监控
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进 行实时监控,确保其符合工艺要

注射剂过滤除菌的风险控制

注射剂过滤除菌的风险控制

注射剂过滤除菌的风险控制发表时间:2019-07-31T12:28:33.7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7期作者:姜坤[导读] 注射剂主要指的是一种药物和相应的分散介质溶剂等共同形成的可以向体内注入的悬浊液、乳状液以及溶液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摘要:在无菌生产工艺当中主要包含了无菌分装工艺和过滤除菌工艺。

比如说,注射用阿奇霉素,这就属于无菌分装工艺,主要是设计为冻干粉针,其主要特点在于药物溶液在进行无菌过滤之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将其注入到灭菌容器当中进行冻干封存或者是进行无菌封装封存。

我们主要对这种类型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终端过滤除菌工艺当中,所出现的一些质量风险因素和控制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注射剂;过滤除菌;风险控制引言注射剂主要指的是一种药物和相应的分散介质溶剂等共同形成的可以向体内注入的悬浊液、乳状液以及溶液等,或者是一些在使用之前稀释或者配制成混悬液溶液的粉末以及浓溶液的无菌制剂,通过我国相关要求规定,依照无菌保证水平、风险水平进行管理。

终端灭菌工艺是注射剂灭菌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合理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些药物无法耐受终端灭菌工艺,也就是一些对热不稳定性的药物,使用的主要灭菌方式为无菌生产工艺。

1 过滤除菌工艺1.1GMP对过滤除菌的规定当前在新版的无菌药品规定当中对相应的条款作出了规定,可最终灭菌的产品不得通过过滤除菌的方式替代最终灭菌工艺,若是药品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在最终包装容器当中完成灭菌操作,可以通过除菌过滤器对药液进行过滤,放入到已灭菌的容器当中,因为除菌过滤器无法全部滤走病毒和支原体,所以可以通过热处理等方式对除菌过滤法无法消灭的细菌进行灭除处理。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过滤药液当中残留的细菌进行控制。

在过滤除菌工艺当中一定要控制细菌的相对水平,保证细菌的数量达到最低,并且对风险进行相关控制,是一种很难处理的除菌工艺。

1.2 过滤除菌膜选择的理论依据在进行除菌过滤工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工艺的应用产生影响,主要是微生物的特征、液体的性质等,在除菌工艺操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微孔过滤法、超滤、反渗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菌检测风险控制无菌检测的风险假阳性:结果呈阳性,但污染不是产品所带来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测试环境、方法、人员、操作等方面所带来的污染。

这种结果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长时间的调查,调查后却找不到污染的根本原因,整批产品遭到报废,并且法规禁止不以发现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为目的而只是重复测试的行为。

假阴性:结果呈阴性,但产品本身是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是由于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没有恢复出来才没有生长。

这种情况下,厂家会释放产品,导致的后果有可能是,给药后,微生物在合适的环境下大量增殖,病人遭受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而企业则会面临产品召回,品牌受损甚至工厂关闭风险。

无菌检测环境因素关于环境因素,主要是防止在试验过程中的外来污染对于检测过程的影响,防止假阳性的出现。

尤其是针对于直接接种法和开放式薄膜过滤法的无菌检测方法,外部环境的污染问题就成为无菌试验假阳性的最大可能。

因此目前封闭式薄膜过滤法应用的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外部环境的影响仍然对于样品检测是非常大的风险。

目前对于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个:B级下的局部A级(万级下的局部百级——2010版)操作区域,或者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操作。

如果操作正确的话,两种方式均能够给我们的实验室实现“近似”无菌的操作环境。

洁净室中进行无菌检测对于B级下的A级(国内通常是万级下的百级)操作区域,通常是由层流台来实现的,无论是垂直层流还是水平层流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无菌检验需求。

但是从工作原理上看,生物安全柜并不适合进行无菌试验。

应该定期对于层流台进行检测,尘埃粒子、风速、沉降菌、浮游菌等关键技术指标以保证该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之中。

对于万级设施,应该将其等同视为生产区洁净室进行控制,给局部百级一个较好的外部环绕环境,能够更好地保证局部百级的运行。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的保持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防止交叉污染,人员的操作和物品的位置移动都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这就对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对于“无菌意识”的提高,通常是最容易讲但是也最难培训的技能和意识。

整个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个原则:1.物品可以从洁净的“高级别”到“低级别”转移,但是不可以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转移。

进入洁净室的人员必须经过无菌穿衣验证,只有有资质的人员才可以进入洁净室。

2.手作为交叉污染的媒介,应该及时定期对手套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如果有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的操作,应该及时对手套和无菌衣进行更换。

3.所有需要进入实验操作区域的物品必须在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进行操作。

4.试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的操作对于气流和待试验物品的污染。

所有物品的去污染化,主要指的是物品的灭菌处理和转移方式。

对于可以进行高温高压进行过度灭菌的物品,应尽量采取使用这种方式(如果有双门消毒锅可以直接从无菌室将灭菌完毕的产品取出,如果没有双门消毒锅,则需要将灭完菌的物品再次通过传递窗传入洁净室),如果该物品无法进行高温高压过度灭菌,则尽量通过浸泡的方式对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去污染处理(如西林瓶装的样品和添加剂等),如果无法进行浸泡,则应该全面地进行消毒剂的喷洒和擦拭进行外表面的清洁。

对于传入传递窗的物品的外包装,应尽量选用玻璃或者不锈钢这一类的材质,尽量减少选用软袋类的材质(软袋类材质带有大量的褶皱,很难对所有的外表面进行清洁)。

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检测对于隔离器,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操作环境,由于相对封闭的腔体,加上所有的空气进出均通过高效过滤装置,所有物品进出必须经过相应的熏蒸。

不同于层流台,它对于外部环境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对于人员也不需要像洁净室那样严格的控制。

但是它所达到的无菌环境的能力要更强于层流台。

当然,在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检测需要实验人员对无菌实验有更好的计划性,例如每次实验前需要有一个实验物品的清单,防止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物品的遗漏。

而隔离器本身也需要有完整的灭菌记录,需要定期的维护保养和验证试验。

洁净室/隔离器环境监控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确认。

隔离系统应定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日常检验还需对试验环境进行监控。

检测对象:人员,空气,设备检测方法: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尘埃粒子无菌检测方法因素当进行产品无菌检查法时,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无菌检查。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重新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对于无菌检测的方法设计应考虑到:过滤性;化学兼容性,膜的兼容性;冲洗液类型及体积;潜在抑制问题无菌检查是根据是否有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来进行判断的。

培养14天后,观察培养基有否变浊。

无菌检测方法包括薄膜过滤法(开放式无菌检查法及封闭式无菌检查法)和直接接种法。

对于直接接种法,药典中有描述:取规定量供试品分别接种至各含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中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

实践中,有两种情况会选择直接接种法,一种情况是供试品不可过滤或经过处理后也很难过滤,从而不能应用薄膜过滤法,还有一种情况是该品种项中要求用直接接种法来进行无菌检查。

除此之外都应选择薄膜过滤法。

直接接种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不可过滤的样品;有些医疗器械的无菌检查用直接接种法会比较方便,只需将其浸没在培养基中即可。

缺点是其属于开放式的操作,容器的灭菌处理,打开容器,样品打开包装,接种等方面样品、容器、培养基都与外界环境有直接接触。

风险包括会有污染的风险,造成假阳性的结果;药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抑菌的成分,如果用薄膜过滤法,那么通过滤膜的过滤作用加上后续的冲洗步骤,可以尽可能的把这些成分冲洗掉,这样截留在膜片上的微生物就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直接接种法做不到这一点;微生物得不到有效的恢复,造成假阴性的结果,样品直接放在装有培养基的试管或容器中,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往往需要后续的再转接环节;观察不到长菌的情况,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另外,从操作性上直接接种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里面接种的供试品体积不得超过总体积的10%,那简单想一下,如果供试品体积比较大,再加上检验数量有一定的要求,那么需要用大量培养基来进行培养。

所以通常来说,样品体积超过100ml 就不能使用直接接种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直接接种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药典中规定只要供试品性状允许,应采用薄膜过滤法。

封闭式无菌检查方法设计合理,对供试液,冲洗液和培养基的操作全部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在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上无疑做得更好,实验结果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几率也低得多,而开放式的方法相对操作风险大,所以药典中规定,薄膜过滤法应优先采用封闭式。

无菌检测设备和实验用品因素和在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用到的试验用品有所不同,在选择适当的试验物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无菌室的特殊性:不可以影响无菌试验的效果,也不可以对实验室区域的环境造成任何可能的风险。

试验用品的材质必须易于清洁而不会脱落颗粒,特别是会接触消毒剂的物品,如剪刀、镊子和盛放消毒剂的容器,不能够被腐蚀。

当然,对于实验用品外部材料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软袋,物品的灭菌袋子可以选用双层无纺布袋子或者一次性灭菌袋。

无菌试验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就是封闭式无菌检测套筒,许多实验人员也许知道怎么去选择培养基,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封闭式无菌检测套筒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要求:1.滤膜的完整性:滤膜的完整性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滤膜本身的完整性,一个是滤膜在装配在塑料滤杯后的完整性。

前者指的是滤膜表面是否具有不同于标示孔径的微孔的缺陷,主要可以通过对滤膜本身进行起泡点试验来得出最大孔径的数值,如果得出的起泡点试验数据大于或者小于标称数值,那么说明该滤膜本身的孔径是不符合要求的,过大的孔径会造成微生物的漏过,过小的孔径会造成微生物在进行过滤的时候压力过大,造成微生物的损伤,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假阴性的结果;后者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供应商的生产工艺不良造成的,主要表现是滤膜未能装配紧固,造成滤膜和滤杯之间会发生存在空隙,液体在进行过滤的时候会造成样品未能被滤膜截留而从空隙处流入下游。

由于微生物未能够被滤膜截留,像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无菌试验的假阴性。

2.呼吸器的完整性:类似于滤膜的完整性,也必须考虑呼吸器内滤膜的完整性和滤膜装配到呼吸器内后的完整性。

不同的是,呼吸器的作用是用于过滤进出无菌检验套筒的气体的,它使用的是μm的疏水性滤膜,它的检验是使用扩散流检测法来证明它的孔径。

如果呼吸器的孔径大于μm,或者装配时发生的空隙造成的完整性不佳,会使得呼吸器失去对空气过滤除菌的效果,从而使整个实验过程暴露在试验环境中,将实验发生假阳性的风险大大提高。

3.滤膜的流速测试:如果说滤膜的完整性测试证明了滤膜的最大孔径,但是这一数值不能够表征过滤的效果,那么还需要对滤膜的平均孔径和开孔率的平均效果作一次评估,这个时候就必须在标准温度下使用纯化水进行流速的测试,来保证滤膜的平均孔径和开孔率受控(不会出现滤膜孔径过小和开孔率不够导致过滤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假阴性)。

4.滤膜的截留率试验:同滤膜的流速测试相对应,还需要了解滤膜的最小孔径的效果会不会过大而影响截留微生物的效率。

5.整套无菌检验套筒的完整性:在整套套筒装配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于整套产品进行完整性测试,证明所有的粘合、超声波焊接和热合焊接工艺形成的产品是“封闭式”的,防止有测漏或者破裂的部分导致无菌试验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从而造成假阳性的影响。

6.无菌性:市场上确实存在由于灭菌条件的不合理或者包装的损坏造成的“非无菌的”无菌检测套筒,因此高标准的灭菌工艺和高质量的包装是合格的无菌检测套筒的必要条件。

7.微生物恢复生长率试验:根据滤膜的种类不同,主要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或者伽马射线灭菌,但是这不是简单地进行过度灭菌就达到的,因为环氧乙烷灭菌和伽马射线灭菌都会有残留,过度的灭菌会使得无菌检验套筒在进行无菌试验时产生假阴性的结果。

因此,合格的无菌检测套筒会在进行无菌试验的同时进行微生物的恢复生长试验,以证明残留的环氧乙烷或者放射性不会对微生物产生明显的影响。

8.耐压试验:通常无菌试验在进行时套筒内气体的体积会被压缩,因此在试验过程中会积累较大的压力,我们也应该考量套筒的耐压性,是否这种套筒在试验过程中较大的压力下能够保证原有的完整性并且不会发生爆裂等影响试验的后果。

以上试验应该由使用者进行试验证明或者由生产厂家的质量保证部门在进行过恰当的检验后出具文件证明。

无菌检测培养基因素应该考虑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还包括培养基和冲洗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