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嘉学派与清代词学(一)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1. 介绍清代乾嘉学派清代乾嘉学派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人士,以康熙年间的“四大家”为代表,包括黄宗羲、顾炎武、方苞和王夫之等人。
他们倡导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研究历史和经籍,并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清代乾嘉学派对传统文学的改革2.1 知识面广泛:乾嘉学派提倡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经典著作,减少僵化的旧有观念。
2.2 强调实证研究:他们重视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在治学方法上打破了前人套路,推动了古代文献考证与研究的发展。
2.3 发扬国粹:乾嘉学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让其在清朝得到更多关注与发展。
3. 清代乾嘉学派对散文的影响3.1 风格上的改革:乾嘉学派推崇古文风,强调直率、简洁,对后来的散文影响深远。
3.2 控诉社会问题: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通过散文作品探讨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思。
4. 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4.1 古体诗复兴:他们提倡恢复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和美感,推动了古体诗在清朝的复兴。
4.2 注重题材选择:乾嘉学派重视民生题材和思想内涵,致力于丰富诗歌内容。
5. 清代乾嘉学派对小说的影响5.1 建立章回小说体裁:黄宗羲创作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析的章回小说——《明夷待访录》。
5.2 推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乾嘉学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小说中呈现出真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学的改革,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方面。
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和知识面广泛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乾嘉学派强调国粹和价值观念的推广,也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3)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3)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虞山诗派:清初常熟地区受钱谦益影响产生的以冯班为代表人物的诗歌流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清康熙年间桐城人方苞开创的、清代最大的散文派别。
一人永占:明末清初李玉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
阳湖派:嘉庆年间,阳湖人恽敬、武进人张惠言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对桐油城派作了一些修正,一是主张古文应兼骈文之长,骈散结合,使文章更有气势;二是不专主孔孟程朱,亦兼治诸子百家,故其文章更有词采。
二人与同里的祝百十、李兆洛、董士锡、陆继格等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由于武进原属阳湖,故称为阳湖派,学界一般认为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
神韵说: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格调说:清中叶宗唐派沈德潜创立。
首先是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教说,要求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其次是讲求诗法,强调诗歌的格调和声律,藉以矫正神韵派的虚无飘渺;三是重视诗歌的立意,强调诗人自身的修养,认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肌理说:清中叶宋诗派翁方刚创立。
所谓“肌“,指文章的形式。
“理”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首先,主张“义理”与“文词”相结合,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
其次,“义理”看作学问,认为诗歌创作要以学问为根底。
性灵派:清中叶诗人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
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
尚悲慨健举,萧骚戚怨。
陈维崧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在宜兴(古属阳羡)聚集了一批词作家,如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岳维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大体与陈维崧相似,以豪放为主,从而形成一个阳羡词派。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
乾嘉学派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的意义高静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乾嘉考据学,因其于“乾隆、嘉庆两朝”,“正达于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故以乾嘉学派名之。
由于乾嘉学派是乾嘉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又是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学术,是以反映清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思潮,因而也有人以“清学”称之。
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其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
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一、乾嘉学派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乾嘉学派在治学态度与方法上,既有承于前代考据学传统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小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化。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小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先导作用的认识;二是古韵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三是运用古声纽研究方法;四是训诂学方法的精密与成熟。
其二,古书通例归纳法德客观化和规律化。
如:戴震校《水经注》是专书通例归纳的典型例证;专就某一书自身义例进行归纳,乾嘉时期影响较大的有惠栋《易例》、凌廷堪《礼经通释》和焦循《易学通释》等。
其三,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
乾嘉学派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凿空和株守。
乾嘉学者承此学风,论学立说,讲求有本之学,注重证佐,无征不信。
乾嘉学者主张治经之法,必先从读注疏入手,又主张突破其局限,求得真解。
同时,乾嘉学派奉行以经解经、以经验经的方法。
注重实践亲验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也是乾嘉学派一贯奉行的治学方法,这种实践亲验的方法表现在天文、历算、地理、金石及名物之学方面尤为突出。
其四,博涉专精与综贯会通的方法。
博涉与专精相结合,综贯与会通相结合。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简述乾嘉诗坛
简述乾嘉诗坛(一)沈德潜(1)“格调说”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尊唐抑宋,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为使“格高”“调响”,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
(2)诗歌创作1.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2.有“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如新乐府《制府来》《哀愚民效白太傅体》《海灾行》《刈麦行》等,讽刺官吏跋扈,反映民生疾苦,语言朴素自然。
3.近体诗《金陵咏古》等高亢雄健。
4.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二)厉鹗及浙派⑴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⑵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
如《灵隐寺月夜》《初晴晓行湖上》《早春登孤山四照亭》等,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语多隽味”。
⑶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家为一,代表浙派风格特点。
⑷杭世骏、金农、吴锡麟等辅佐左右,势力颇大;清人所称“浙派”,基本专指厉鹗一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
㈢翁方纲的“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同时的钱载,道、咸间的程恩泽、郑珍、何绍基和清末沈曾植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肌理说推动而来。
㈣袁枚(1716—1797)的“性灵说”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
古代学派对现代文学的作用
古代学派对现代文学的作用一、乾嘉学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学是一个涵盖意义很广的词语,中国古代对文学的定义很宽泛,一切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虽然对文学实行了细分,但是诗词歌赋、古文、传史等大的方向并没有改变,文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是博而杂的,是各方面的知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
现代文学其实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所以乾嘉学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清代乾嘉学派涉猎的范围很广,如历史考证、学术研究、算学以及词学、艺术等。
理性诉求贯穿于所实行的所有研究,以“护古惠后”为立足点,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以及“辟持风气”的精神,这对于我国词学、音韵学、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成就不但表现在史学、学术等方面,对现代中国文学建设也具有明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乾嘉考据兴盛之前,很多文献典籍史据无考、不实、零散的情况常有存有。
乾嘉时期乾嘉学派大规模的整理,使遗留的文献相对完整、丰富,后人能够更好地阅读,学习和借鉴。
考据作为历史文献著作中常用的方法,到了乾嘉时期更加严谨,考据的成果更加丰富和充实。
能够这样说,没有乾嘉学者的皓首穷经,我们现在对古书的阅读就不可能这么容易。
读古书不读他们的笺注,要多走很多弯路。
文学和史学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史不分家是人们一贯的理解。
一部经典的历史巨著可能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很多素材就有可能来自于史料的记载,同时良好的文学功底也能够增加史料的可读性。
乾嘉学派对于近代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保证论点精确和论证有力,在史料的收集过程中取材范围广、态度严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很多可信度高、文采纷呈的书籍就是他们的功劳。
学者们精于考辨、严于取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史料校勘中反映出学者们语言的功力,丰富的语言表达使文章内容翔实而又不枯燥,为现代文学提供可用资料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文化。
在史料的保存方面,远史和近史在保存完整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名词解释15509
名词解释鄱阳湖之战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
在此以前,明军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吴军进攻的危险。
眼下,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
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多伦会盟多伦会盟又称七溪会盟、多伦诺尔会盟、康熙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
清初喀尔喀蒙古各部纷争,牵扯到俄国干涉和噶尔丹插手,事情相当复杂。
喀尔喀内部纷争,不能诉诸武力,只能协商调解。
于是,康熙帝要亲自调解其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亲临塞外,主持会盟。
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
主要内容为: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
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
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并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
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
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
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
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
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1、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格调说: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认为文学应该进化,有时代特色,诗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5、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6、浙西派: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常州派: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8、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9、阳湖派:阳湖派是桐城文派的一个支流。
代表人物张惠言、恽敬都是江苏阳湖人,故以名派。
10、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
清代乾嘉词派的诗词创作风格与主题
清代乾嘉词派的诗词创作风格与主题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而在清代的文学中,乾嘉词派独具一格。
乾嘉词派是清代文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清代乾嘉词派的诗词创作风格与主题。
乾嘉词派的定义及出现背景乾嘉词派是指清代乾隆、嘉庆时期(1736年-1820年)活跃于南京、扬州一带的一群才子们,以好玩、轻松、抒发个性感情为特点。
他们追求新颖、爽快的描写方式,对琐屑之物进行观察和描摹,并通过自身体验来表达内心感情。
创作风格轻松愉快乾嘉词派的诗词创作风格轻松愉快,并以幽默活泼闻名。
他们弃繁从简,避免使用沉重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词语和简洁明快的句式,使作品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描述琐事乾嘉词派注重描写琐事,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普通人物和日常事件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这些琐事包括酒肆、茶食、花鸟、田园等平凡之事,却能从中发掘出诗意。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赋予这些琐事以美感,并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倡导个性乾嘉词派主张个性特色和艺术表达风格的多样性。
他们追求独特而真实的个体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展示自我,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应该通过诗词表现出来,并将这种独特性视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作主题自然景观乾嘉词派喜欢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江河、花草等。
他们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些作品中,他们以细腻而贴切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河流,以及各种繁盛的植物和动物,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恢弘。
人生感悟乾嘉词派注重思辨和情感表达,他们关注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并通过创作表达对人生归宿、命运、苦辣酸甜等问题的思考。
他们用诗意深婉、富有哲理的描绘方式来借景抒发内心情感,传递给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启示。
物我互动乾嘉词派善于将自己与外在世界进行对话和互动,在描写琐事时借景抒发情感,并通过与具体事物亲密接触来寻求灵感。
清代词学四论
清代词学四论本文拟就清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
关于词学,不能没有一点史实观念,近代学者应注意研究清词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上古至乾嘉之间,诗文总集编撰和分类诗歌批评的方法也是比较流行的。
至咸丰,词学又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一时期在词学研究中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是:词的体制和声律问题。
一、正始清真(咸丰以前)1、苏门四家:周济、陈廷焯、张惠言、郑文焯。
他们在词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词论上。
陈氏开了所谓“阳羡词派”,周、张二氏对明代李东阳、纳兰性德词的评价很高,称为“明词清调”。
郑、张还合作《词律》一书,该书经周济之手增删而成。
郑文焯治词,宗姜、张,但稍异于周、张。
2、杭州三家:况周颐、朱祖谋、王国维。
他们早年是反对复古派的,但后来却都受到了晚清诗界“宋调”和词坛“清调”两种倾向的影响。
3、常州词派:张惠言,赵翼、黄小配。
他们在词的创作和词的评论上都有较大的成绩。
张惠言被称为“有清第一词人”。
赵翼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之一。
他们标榜“性灵说”,认为词是写自我之情的,“因心而性”,即便“雕饰处”也必须顺其性情。
赵翼又说:“论文亦有以禅喻诗者,譬之以石喻人也,石之粗,质也;其所谓精神,禅也,石之细,纹也,诗也。
”他提出了“诗贵别材”、“诗宜别趣”的理论。
黄小配著有《蓼园词选》等。
4、淮海词派:李兆洛、刘星炜、周济。
他们在清代词学发展过程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李兆洛为常州词派末流代表,是著名文学家、考据家。
刘星炜的词集叫《宋四家词选》。
周济的名气虽然没有李兆洛大,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后辈词人,其门下弟子甚多。
他与弟子的合著,使清代词学的成果集中于清代初期。
二、嘉道间至光绪中叶(咸丰以后)1、吴中四家:张惠言、沈辰垣、冯煦、吴重憙。
他们是常州词派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幽艳风格”,认为“不知愁,焉知怨”,“婉约以为词,豪放以为词”。
2、湘中四家:叶梦莲、张惠言、何绍基、周济。
周济词集叫《词辨》。
3、京师三家:朱祖谋、王鹏运、陈衍。
清词杂论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一)
清词杂论清词流派及词人群之梳理(一)词经元明两朝萎靡后,至清朝复振,流派纷出,百家争鸣,蔚然壮观。
清词无论作者或作品,均数量浩繁,远超两宋。
清代词坛产生了众多流派和具有地域或家庭特色的词人群体,纷繁复杂,这些流派和词人群体反映了词风流变和盛衰起伏的历程,是研究清词的基础。
本文基本以时间线索为主,对这些流派对词人群体作一简略梳理,以帮助了解清词流变的大体脉搏。
一.云间词派云间是上海松江的古称,云间词派是指生活在云间及附近,以陈子龙、宋征舆和李雯为首的文学群体,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其活动时间约在崇祯初至顺治间,约40年。
•云间词派代表人物云间词派领袖陈子龙是明末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义士,明亡后起兵抗清被执,投水而死,气节为后世景仰。
陈子龙诗词骈文成就均高,其词学思想标举南唐北宋,主张“境由情生,辞随天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追求纯情自然的“高浑”之格,推尊南唐二主及周邦彦、李清照,词风妍丽婉委,多咏春色及杨花、游丝、美人之类,但有也部分作品蕴含哀怨惆怅的家国寄托。
李雯与陈子龙同龄,明亡后逼于压力曾出仕新朝,因此部分词作表达了愧疚的心态。
其词深具清凄婉丽之致,晚作尤多凄苦。
《浪淘沙.杨花》一阕甚为世人赞赏。
宋征舆年龄比陈李二人幼十岁,明诸生,与陈李二人倡几社,明亡后中顺治进士,在清朝为官,著有《海闾香词》。
•云间词派与清词振兴之关系明词之衰弊,在于未脱曲法,格调陋俗,陈子龙推举南唐及北宋词之高浑,创作上追求纯情自然,试图通过回归词的正统,把词的发展重纳正道。
这种“重纳正道”,实际上是复古。
在当时词坛萎靡风气之下倡导复古,有其积极的意义,明末衰颓的词风到此一变,但这种复古本身对清词的复兴并无多大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陈子龙以其精深的文学造诣和高尚的人格气节,受众多文士敬仰附和,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后来的瓣香者在清初之际,在创作的道路上各有发展,部分已脱离了云间初始词风,影响了清初词风的演变。
朱东润著《陈子龙及其时代》•云间派余响•西冷十子西冷十子是指陆圻、柴绍炳、张丹、孙冶、陈廷会、毛先舒、丁澎、吴百朋、沈谦、虞昊10人,均出陈子龙门下。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简述乾嘉学派
简述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又称为"乾嘉之学",是一个学术流派,兴盛于清朝前期,特别是在乾隆和嘉庆两朝。
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
1.学术特点:
•乾嘉学派以考据为治学方法,注重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和研究。
•与宋明理学等学派不同,乾嘉学派更注重汉代儒生训诂和考订的方法。
2.代表人物: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3.分派:
•乾嘉学派可以分为不同派别,如"吴派"以惠栋为代表,"皖派"以戴震为代表,以及后来的"扬派"。
4.汉学、朴学、考据学派:
•乾嘉学派也被称为"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因其专注于汉代文献的研究和考证而闻名。
乾嘉学派的兴起为清代中国的学术领域带来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历史和文献研究方面。
它的考据方法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词学流派有哪些
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词学流派有哪些?清代号称词的“中兴”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当时词坛上词人云集,高才辈出,流派纷呈,如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此伏彼起,一直占据着清代词坛的中心和制高点。
阳羡词派的开山作家是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他的父亲陈贞慧在明末以气节著称。
陈维崧早年生活较优裕,词也多风月旖旎之作。
中年之后,落拓不羁,词风转向豪放。
他学识鸿富,才气纵横,长调小令,都颇擅长。
使用过的词调,计四百六十种,创作的词大约有一千八百多首。
无论采用词调之多,还是创作词作之丰富,历代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
他的词模仿苏轼和辛弃疾,风格尤其近于辛弃疾,高语豪歌,雄浑苍凉。
过于前人之处尤在于,前人表现豪放的情怀,多用长调词;而陈维崧长短并用,且能在极短的小令中表现豪壮之情,而又使人不觉其粗率。
风格与陈维崧近似,同属于阳羡派的较有名的词人有任绳隗、徐喈凤、万树等。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在清代词坛上也是影响深远的流派。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家都是浙江人,故称。
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精通经学考据,工诗能文,其诗与王士祯齐名。
他尤擅长作词;其《曝书亭集》中,收有词集《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计七卷,据今人统计,其词作共有六百多首。
在清代诸词家中,也是成果丰硕的一个。
朱彝尊的同里词人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等,他们同气相求,互相唱和,与朱彝尊合称为浙西六家。
龚翔麟曾将各家词作合刻为《浙西六家词》。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西词派所左右。
浙西词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
到了嘉庆初年,浙西词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着力,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主张作词应该强调比兴寄托,批评一些词人的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
清代的文学流派与作品风格
清代的文学流派与作品风格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文学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流派和作品风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清代文学的流派和作品风格,分别是诗歌、散文和小说。
一、清代诗歌的流派和作品风格在清代,诗歌作为文人雅士的重要表达方式,形成了多个流派和独特的作品风格。
其中,乾嘉学派是清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乾嘉学派的代表作家有赵翼、王士禛等。
他们的作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和表达上的真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含蓄深远的意境吸引读者。
另外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江湖派,代表诗人有杨慎、高鼎等。
江湖派的作品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江湖气息,常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和大胆直接的语言表达吸引读者。
此外,还有红楼派、同仁堂派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的作品风格在题材、语言使用和意境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丰富了清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二、清代散文的流派和作品风格清代的散文也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独特的作品风格。
其中,诗文合壁派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诗文合壁派将诗歌与散文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
代表作家有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呈现诗散交融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歌和散文结合时独特的审美效果。
另外一个流派是笔记派,代表作家有袁枚、纪昀等。
笔记派的作品以实事求是、写实描绘为特点,常以日常琐事和社会现象为题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细节,展示了清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此外,还有强调韵律美感的琴学山水派、抒发个人情感的豪放派等。
这些散文流派不仅丰富了清代散文的表达形式,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清代小说的流派和作品风格清代的小说创作开创了新的篇章,形成了多个流派和独特的作品风格。
其中,红楼梦是清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红楼梦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复杂多变的情节和精湛的艺术表达闻名于世。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性和人情展开深入思考,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清代女性词人与乾嘉词派的文学风格
清代女性词人与乾嘉词派的文学风格引言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乾嘉时期(1736年-1796年)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女性词人在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并对乾嘉词派的文学风格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清代女性词人以及她们与乾嘉词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乾嘉词派所具有的独特文学风格。
清代女性词人的兴起传统上,封建社会对女性参与文化活动持保守态度,然而,在清代晚期出现了一批有实力且有影响力的女性词人。
她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地进入了当时男权主导的文学圈子,并展示了自己独特而华丽的创作能力。
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限制,清代女性词人往往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父母家庭教育的束缚。
然而,她们仍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在创作中展现自我价值。
乾嘉词派的文学风格乾嘉词派是清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典雅华丽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思想深邃著称。
在这个时期,词作开始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注重情感抒发和意境的构建。
乾嘉词派注重形式美和意境构建。
在使用词牌时,女性词人对音韵而尤为讲究,她们善于运用多变的声调与音律来增添词作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表达。
女性词人与乾嘉词派虽然在历史上被男性主导,但清代女性词人与乾嘉词派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汲取、相互影响的关系。
女性词人受到乾嘉时期汪士铨等著名男性作家的影响,借鉴并吸收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她们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加入个人特色,将女性视角与乾嘉词派的文学风格相结合。
同时,女性词人也对乾嘉词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她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了乾嘉词派的内容和形式。
在这种相互交流之下,清代女性词人逐渐成为推动乾嘉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论清代女性词人与乾嘉词派一起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光彩。
她们以独特而热情洋溢的创作态度,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束缚,为后来的女性笔者树立了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嘉学派与清代词学(一)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干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干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干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干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干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干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干嘉学派与干嘉词坛干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干嘉学派。
干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干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在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他们也有传统文人的风雅韵事,学术研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是马氏“小玲珑山馆”的一大文化景观。
厉鹗之后,浙派在苏州、扬州等地继续传衍。
吴中(苏州)向来为人文之渊薮,文风昌盛,文化发达。
在明末清初,这里已有一个研习汉学的学者群体,到乾隆时惠栋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其治学特色的“吴派”。
文坛上,这时也有沈德潜在鼓吹温柔敦厚的诗教,成为乾隆盛世诗坛上的一支劲旅——“格调派”。
乾隆中后期承沈德潜格调之说的是“前吴中七子”,传惠氏之学者为沈彤、余萧客、江声、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其中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又是“前吴中七子”的重要成员。
王鸣盛有《谢桥词》,王昶有《琴画楼词》、《红叶江村词》,钱大昕未见有词集传世,但也留下了不少清疏爽朗之作。
“吴中七子”的另外几位成员,主要以诗词名世(赵文哲有《媕雅堂词》、吴泰来有《昙花阁琴趣》),其研经修史亦具特色,赵氏撰有《群经识小录》,吴氏曾纂修《蒲城县志》、《同州府志》等。
特别是王昶一生勤于著述,早年受惠栋的影响,是惠氏通经信古之学的忠实传播者。
后来在京城为官,又与戴震唱为同调,还结交了陆锡熊、周永年、金榜、邵晋涵等汉学名师,治经尊汉儒训诂,兼言宋儒性道③。
他的主要成就在朴学,也热衷于当世诗词的搜集和整理,先后编纂成书的有《湖海诗传》、《青浦诗传》、《明词综》、《国朝词综》、《琴画楼词钞》等,以推衍沈氏格调诗学和浙派的醇雅词学。
嘉庆时期,吴中词风发生蜕变,“枚庵高朗,频伽清疏,浙派为之一变”④,但他们变革浙派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真正推动浙派向前发展的是顾广圻及“后吴中七子”。
顾广圻是著名的校勘家,曾师事江声,受惠氏之遗学,尽通经学小学之精义。
其论词受其治经之学的影响,注意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探讨词律词韵。
“后吴中七子”时间上稍晚于“前吴中七子”,与“前吴中七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比如戈载之父戈宙襄就曾师事钱大昕,但他们受顾广圻的影响更大些,“其论词之旨,则首严于律,次辨于韵,然后选字炼句,遣意命言从之”⑤。
他们填词注意博考精究,以求律之出入,韵之分合,以暨其字、其句、其意、其言之得失,“权衡矩矱,于斯大备;轻重方圆,未之或差”⑥,体现了后期浙派填词谨守声律的风范。
扬州在清中叶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自厉鹗、二马逝后,又有江昉、江立、江炳炎等在扬州主持风雅。
江昉与其兄江春是著名的徽商,“先是论诗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马曰琯)下世,方伯(江春)遂为秋玉后一人”⑦。
当时士大夫过扬州者,不是馆于江春的康山草堂,就是馆于江昉的紫玲珑馆。
一时文人学士如钱陈群、杭世骏、郑燮、戴震、金农皆从之游。
江春未见词集传世,江昉却是当时扬州词坛之主将,有《练溪渔唱》、《随月读书楼词钞》、《集山中白云词》、《学宋斋词韵》等著述。
其时卢见曾驻节扬州,江南名儒多集其幕府,惠栋、戴震、沈大成亦在其列,江昉、江立、江炳炎等与之往还,这时扬州的学术与文学已呈互融互渗之倾向。
到嘉庆时期,主盟扬州学林的凌廷堪、江藩、焦循等,则明显地表露出学者与词人身份的双重性,学者即是词人,词人也是学者。
凌廷堪少时失学,居海上(江苏海州),以填词自娱。
后入两淮盐运司词曲馆,任编校,期间遍览群书,学识大进。
这时,他尤为服膺精于音律的南宋词人姜夔,故填词严守声律,并注明宫调,其词集名为《梅边吹笛谱》,亦取白石《暗香》句意。
江藩少居吴门,受业于惠栋、余萧客、江声,博综群经,尤长于史学,其著述主要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等。
他亦善填词,有《扁舟载酒词》三卷。
焦循与江藩齐名,世称“扬州二堂”。
一生未仕,闭户读书,尝从阮元游幕,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
其于治经之外,诗、词、医学、形家九流之书,无不通贯,有《红薇翠竹词》、《仲轩词》各一卷,《词话》一卷。
他的词在清中叶词坛上别树一家,特别是他的小词,“情思活泼,笔墨也灵动,没有丝毫夫子气和头巾气”⑧。
总之,吴中和扬州两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干嘉学者以一身而出入二派(浙派、干嘉学派),共同促进了学术研讨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文学与学术的互动又积极而有效地推进了干嘉时期的词学建构。
二、考据学风与词学研究干嘉学派是作为宋明理学对立的学术流派出现的,在研究对象、治学途径和方法上与宋明理学迥异其趣,它推崇的是一种无征不信、证据优先、事实重于义理的朴实学风,有时也被称之为“干嘉朴学”。
朴学的学术特色是力求屏蔽主体,主张从材料、事实出发,通过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等手段,探本求源,取真求实。
这一重考据的学风,因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加之四库馆臣的大力推衍和弘扬,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在词学方面则催生出词籍整理、词韵修订、词律编纂和词乐研讨等重要的研究内容。
清代词学是对唐宋词学的复兴,对唐宋词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清初就已经开始了。
康熙十七年由朱彝尊、汪森编辑整理的《词综》,不仅广泛地征辑于公私收藏,共计览观宋元词集一百七十家,传记、小说、地志共三百余家,还详尽地叙述了词籍征集目录及其来源,在校勘词籍、考辨词调、考证词人里爵年代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开有清一代以考证方法编纂整理词籍的先河。
但真正广泛地运用考证方法整理词籍的还是在考据学风流行一时的干嘉时期,人们已从辑佚、校勘向版本、目录、提要、笺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地开展词学文献搜集、整理、考订的工作。
在这一重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干嘉时期出现了一股追攀朱彝尊编选“词综”的潮流。
先后成书的有王昶《明词综》、姚阶《国朝词雅》、王昶《国朝词综》、王绍成《国朝词综二编》等,这几本词选都明显地沾染上了这一时期偏重文献考证的风习。
比如,王昶编选的《明词综》就是一部编选精当的明词选本,全书共收明代词人387家,词作604首,大致反映了明代词坛创作的实际风貌。
“虽不能说所选皆佳,但明代佳词,多数已被网罗其中。
相对于其他词选来说,该书搜求较为完备,选篇亦较为精当”⑨。
更重要的是王昶在编选《明词综》时,应该是花了一番考证的功夫的。
当时明代词籍流传不广,可以依赖借鉴的前代选本不多,尽管王昶没有像朱彝尊那样开列一个访书清单,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出他在编选此书时是做了大量的文献爬梳考证功夫的,诸如作品的择录、作者生平著述的考证以及评论资料的选辑等等。
至于词籍的版本、目录、提要工作,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一书。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馆,当时干嘉学派的主要成员汇聚京师,戴震、周永年、邵晋涵、陆锡熊、金榜、翁方纲等皆在其列,其总纂官纪昀也是一位精通诸子百家的汉学家,在治学方法上以考证为主,其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就是《四库全书总目》。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四库馆就是汉学家的大本营,《四库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
”⑩“总目”(包括存目)凡著录词籍109种,其中别集84种,总集25种,它融版本、目录、提要三者于一体,“对各家利病得失及版本流传时有纠正阐明”(11)。
这一时期的词话之作也有很浓厚的考证色彩,由过去单纯记事、品评转而为纪事、品藻、辨正三者兼而有之,出现了阐述思想与考订训诂并重的新型词话。
乾隆四十九年由李调元撰写的《雨村词话》已较多考辨性的内容,而由扬州学者焦循撰写的《雕菰楼词话》几乎全是考证性的话语。
屠倬为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作序亦称是书:“有校正词律讹缺之处,有考订词韵分并之处,有评定词家优劣之处,有折衷古今论词异同之处。
至于博征明辨,搜罗散佚,信足为词苑有功之书。
”(12)从考据学的角度考察,清代词话主要做了考释词义、考订词源、辨正词作、校正词律和考证作者生平等方面的工作。
有些考订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些考订工作则不免流于琐碎,对理解文本的意义并无多大价值。
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为李清照改嫁所作的考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本来在宋人的许多记载里已有定论,李清照自己所作《上内翰綦公启》亦为之铁证,但吴衡照却从封建时代的礼教观念出发极力为李清照“辨诬”,认为李清照不可能在五十岁的年龄再改适张汝舟:“岂有就木之龄已过,隳城之泪方深,顾为此不得已之为?”(13)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初由徐编纂的《词苑丛谈》和田同之辑录的《西圃词说》,还未摆脱明末空疏学风的影响,引用前人之言,多不注明出处。
到干嘉时期由冯金伯编辑的同类词话《词苑萃编》,就特别注意征引文献的出处和来源,这也是当时考证学风在词话编纂上的一种表现。
冯金伯自谓他编纂《词苑萃编》一书,最重要一点是力求修正徐氏之书(《词苑丛谈》)的不足:“引书必注,隶事有序,厘然秩然,俾观者快然有当于心,亦庶几为徐氏之功臣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