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教材:《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力》说课稿范文精选(最新)
《力》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1、力的方向.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2、力的大小.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3、力的作用点.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一、说教材(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
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二、说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牛顿第三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大家感受几个事情:1.在鼓掌时右手打左手,为什么左手有感觉右手也有感觉?2.用手按手中的气球,同时感受气球对手的弹力。
3.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学生实验、讨论)二、进行新课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考虑: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板书),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教师引导:请学生们从弹力、磁力、摩擦力等角度分析,感受力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1.推铅球2.磁铁相吸、相斥3.碰碰车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教师引导:请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
学生分析:比如:左右两辆小车,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左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
2023年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5篇
2023年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5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难点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
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
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⑴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力》,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2013年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
这节课是力学的起点,本册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属于力学,都是这节内容的分支和延伸,所以本节是学习力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力”概念的最关键部分。
2、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①从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作用效果。
③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件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思想。
②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力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的三要素。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4、教具准备: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橡皮泥、弹簧、硬塑料瓶、细玻璃管、磁铁、铁块、钢球、斜面、平板、小车。
二、说学情从认知特点上来看,学生从未接触过力学的知识,虽然学习兴趣浓厚,愿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很难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到物理知识层面来。
学生存在相异构想,阻碍了他们认知正确的力的概念,难于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另外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存在表述的困难。
从知识与技能储备上来看,学生虽然从未接触过力学知识,但是对生活中的力学场景很熟悉,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为本节课学习力的相互作用做了铺垫。
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学习新的物理量要研究哪些内容。
所以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让学生认识力。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为一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力图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中,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力,感受力,并且最终通过小组活动自主得到力的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行有意义教学。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节的内容。
牛顿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研究理论的基础。
牛顿运动三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2)、通过定量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定律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总结并应用物理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难点: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有意识的去感知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所欠缺,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六、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大量程弹簧秤,小车,薄木板,圆铅笔;圆珠笔芯,水,摄像头。
七、主要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6分钟)从生活实例引入:1、演示实验——“以卵击石”。
(强调除了生鸡蛋破以外,更应注意观察石块后退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体会:碰撞发生时,鸡蛋受力的同时也给石头一个力,力是相互的。
2、亲身体验:学生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用力推桌子。
——(问)感觉如何?如何解释?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新课讲授用实验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基本特点。
、演示实验一:把薄木板放在并排的圆铅笔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放在木板上,问: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演示实验二:圆珠笔芯拔去笔头,放在平静的水面上,观察到油墨向前喷出,笔芯后退。
八年级物理-力的说课稿
《力》说课稿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力》,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义及性质。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与力有关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区分。
做好施力物与受力物分析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景化教学,这是弗莱登塔尔的观点。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知识。
依据《课标》要求,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质。
3、直观性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具呈现了力的性质。
这种直观性教学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一、教材分析: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
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
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说课人:赵小鑫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5、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法四、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教具: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使用如下教学方法:1、说教法:(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7)启发式教学法2、说学法:(1)观察法(2)分析法(3)小组实验法(4)探究法(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头脑风暴:用“力”快速组词,由此引入课题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一)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出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器材:小车、磁铁、小钢球、铁钉、弹簧、铁丝、空塑料瓶、纸、气球等。
实验探究:分别对以上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分析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什么发生改变?得出结论:汇报探究结果这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分类整理和归纳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引言概述:《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量。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干发生运动或者形变。
本文将从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力的定义1.1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1.2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二、力的分类2.1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磨擦力、弹力等。
2.2 场力:是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3 弹力:是一种恢复力,当物体受到挤压或者拉伸时产生的力。
三、力的作用3.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
3.2 力的平衡:当做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3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力的计算4.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4.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力的应用5.1 运动学:通过力的作用,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5.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5.3 工程应用:力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造结构设计、机械运动等。
总结: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力的相关知识。
力的说课稿(精选10篇)
力的说课稿(精选10篇)力的说课稿第1篇1.说教材“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
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有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三篇
有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三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说课题目: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二)课时分配:“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
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说教材1、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
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
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
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
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
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
力说课稿(精选5篇)
力说课稿(精选5篇)力说课稿1一、课标要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2)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3)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1、引入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2、新课(1)静摩擦力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a.互相接触且挤压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2)滑动摩擦力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力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知识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优秀6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优秀6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篇一一、说教材: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二、说教法学问与技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实含义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过程与方法:察看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2、试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激励同学勇于探究,促使同学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察看,试验,探究,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精准,严密3、渗透物理学史4、引申,注重人际交往三、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四、教学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
这个问题在中学已经讨论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显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下面进一步来讨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试验来讨论今日的内容。
通过试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
在试验中大家要注意察看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试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
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试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
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
用遥控器掌控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试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阔别;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试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是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和研究力学问题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牛顿第三定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相等而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该物体施加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表述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表述和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相等而相反的含义,如何将牛顿第三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说学法1.学生的学法指导(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牛顿第三定律的规律。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学法建议(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2)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3)注重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相等而相反的特点。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南漳二中周家元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
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说学情从基础知识上看在初中学生已学过力和重力的概念,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
学生学习障碍有两个:一是力的作用效果难观察,里的三要素易出错。
二是对重心难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
一、教材分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是初二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节里,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这些内容不仅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还是对二力平衡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动力学、理论力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力,并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通过形变实验,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并能正确的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通过实验,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因为只有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力的概念,这是进一步学习二力平衡、压强、浮力等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力的认识。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现状(认知基础、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刚刚学习过重力、摩擦力,对力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些了解。
但是学生对力的了解大部分都只是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高度。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概念性教学。
本节课拟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观察-实验-讨论-归纳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观察图片-归纳概念-课件展示-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
-实验推门-归纳力的三要素-阅读了解力的示意图-实验、课件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
根据以上设计,我分为四个阶段:
1、引入新课准备花3分钟时间用几个生活实例和一个活动引入这节课的课题,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使学生不觉得陌生,这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的欲望。
2、新课教学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应此我设计这样几步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人拔河的幻灯片.让学生归纳一下,这两个图的共同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人推车、人拔河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并引出问题“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耕犁推土,推土机推土.让学生说明谁对谁用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耕犁推土,推土机推土。
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此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说明
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播放拉弹簧、跳水两断视频,再加上师生互动:让学生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踢足球图片,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3)力的三要素
通过设问: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实验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用实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开门,要求学生说出应如何施力。
共同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称为力的三要素。
就像介绍一个人应当了解他的姓名、性别等。
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三要素。
介绍重心。
并指导阅读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这样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为学生画重力的示意图服务。
同时,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媒体展示踢球、磁铁互相排斥,神六飞天,观看动画,运用直观的媒体,通过慢动作,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
从而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互动: 1.) 用手压铅笔,手有什么感觉?
2.)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观察看到的现象。
3).插入赵本山的《卖拐》“你跺你也麻”学生全体起立,跺脚,并问:“麻了吗?”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尝试解释游泳时向后划水时,人向前进。
火箭向下喷出气体,所喷出的气体向前推火箭。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高空王子”阿迪力,了解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将物理与生活、社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3、检测训练让学生能及时把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
1.思考:不直接接触的物体是不是就不会产生力?
给学生提供器材:磁铁,钉子
2.播放《猫和老鼠》-《飞天猫》片断,让学生找出
有关力的知识,看谁找得多。
3.故事:关羽和张飞比力气有一天,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饮酒聚会,张飞喝了不少酒,趁着酒劲提出与关羽比力气,想出出口气。
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
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自己的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地面,最后便气呼呼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了。
关羽想了一下,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栓在自己的腰上,另一端跨过一个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了地面,关羽胜了。
你知道张飞为什么失败吗?
4、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5、重50牛的铅球被抛出在空中,用力的示意图作出铅球所受的重力。
通过这几道题,大大增加了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作图能力
4、小结巩固让学生把整节课内容复习一遍,可以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说说。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我觉得板书应设计的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最好还要有艺术性,不要照搬书本,因为我经验不多,整个过程应该有许多不足,请老师们指正,谢谢!。